阿道夫希特勒的性格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道夫希特勒的性格分析
阿道夫希特勒,这个奥地利裔德国政治人物,没有任何强大的身世背景和教育背景,父母早逝,童年悲戚,少年流浪。可是他却给20世纪的世界带来巨大的影响,战争恶魔、战争狂人等等一系列的名号在他的头上。“集中营”、“灭绝犹太人”、“闪电战”、“狂暴”、“怪异”、“残忍”、“双重性格”,似乎希特勒这个名字和很多令人毛骨悚然的词语联系在一起。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成为纳粹党党魁,1933年被任命为德国总理,成为一国元首,指挥如钢铁一般的军队发动骇世战争,用他非凡的演讲才能煽动万千群众。如狼一样穷兵黩武、自我奋斗一生却最终以悲剧收场,传奇的人生、戏剧的收尾下掩饰着怎样的一颗灵魂,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都说性格决定命运,他的性格如何转变了他的命运又给他带来了怎样的悲剧?
希特勒很少谈及自己的家庭,也不允许别人议论他的家庭,那么希特勒的家庭是什么样的?他有着怎样的童年?
阿道夫希特勒的家庭关系十分复杂,甚至可以说是混乱。1889年4月20日晚上6点半,在流经奥地利和德国巴伐利亚边境和莱茵河河畔奥方的布劳瑙小镇的一家小客栈里,一个名叫克拉拉的年轻妇女生下了一个男婴。这个男孩就是阿道夫•希特勒。阿道夫的父亲阿洛伊斯是布劳瑙边境小镇的海关官员,是一个42岁的农妇和流浪磨工的私生子。阿道夫的母亲是阿道夫父亲的侄女。阿洛伊斯结婚时,已经49岁,新娘刚25岁,这是阿洛伊斯第三次结婚。早在阿洛伊斯第一个妻子在世时,这个好色的家伙就以膝下无子为名把侄女克拉拉领来做过继女,并在他家帮他照顾孩子。克拉拉成年后,本来阿洛伊斯是要迎娶克拉拉的,但由于发生了认祖归宗的事情,阿洛伊斯也认识到这个时候娶自己的外甥女不合适,所以才临时找了个厨娘填补空白。到厨娘弗朗席斯卡死后他才将这个既是自己外甥女又是自己继女的姑娘娶过了门。在这样关系复杂、混乱的一个家庭出生成长,希特勒自然不愿意对自己的家庭过多的提到。希特勒同他同父异母的姐姐安吉拉关系很好,安吉拉年轻时嫁给税务官拉包尔,后来姐夫死了,希特勒把她接到德国来替他管家。她于1936年离开了希特勒,又嫁给德累斯顿的一位建筑教师,当时希特勒已是德国的总理兼独裁元首。不过有意思的是就像他的父亲一样,希特勒也和安吉拉的女儿,自己的外甥女格莉拉包尔发生了爱情,似乎这个姓氏都有这样的爱好和混乱的感情生活。
希特勒的童年是在一个颠沛流离的环境中度过的。他6岁的时候,阿洛伊斯从海关退休,这个不甘心寂寞的父亲不停地搬家。在6年时间里,已经搬了七个地方,而希特勒也换了五个学校。在这样的情况下,希特勒幼小的心灵始终处在陌生、畏惧和离别中,他在个人心理和性格最需要稳定成长的关键时期,却不得不一直调整自己去适应环境、老师、同学,这对他内心的影响十分巨大。因为总是在陌生的环境中,不断地和陌生人接触,所以希特勒十分的害羞,他总是不能找到更好的和人相处的办法,同时因为不断和刚刚熟悉的小朋友分别,因此他幼小的心灵总是一次次地受伤,而这种搬迁不仅让希特勒十分无奈,也使他认为父亲总不关心自己的生活,可能是为了拒绝再受到伤害,他拒绝和人交往,不交朋友,把自己封闭起来,就这样他人格分裂的苗子在这个时候被栽了下来。
阿洛伊斯一直希望希特勒能当一个公务员,过上一个安定的生活。因此在希特勒11岁的时候,他被送到林嗣上中学。但是这却跟少年希特勒的追求相违背,他向往着成为一名艺术家,他要做个画家。希特勒在说起这段历史时一直在说:“我不要当公务员,我一想到坐在一间办公室里,被剥夺了自由,不能再自由支
配我的时间,不得不把我的一生花在填写各种各样表格上面,心中就感到作呕。”这充分反映出了少年时代的希特勒鲜明的反叛和不愿意受到约束的性格。他想靠自己的智慧去创造美的东西,起码在他的内心是这样希望的。为了使父亲的愿望落空,希特勒故意放弃学习,使自己的成绩一落千丈,在这次斗争中,希特勒显示出了自己倔强和不惜牺牲一切也要达到自己目的的性格。这种性格日后使他克服了看来是无法克服的重重障碍和困难,也给德国甚至是世界人民造成了痛苦的灾难。
可是当他成为德国总理以后,他把这段分明是由于自己的原因而导致的学习不好,归结到了老师的身上,他是不会承担自己所犯的各种错误的责任的,他后来常常嘲笑教书先生,嘲笑他们的学位、文凭和学究气。甚至在他临死前,他仍挖苦他年轻时的教员如何愚蠢。从这个细节我们不难理解他在战争的后期为什么频频指责他的将军们愚蠢,总是把自己制定的好方案搞砸,其实并不是德国的将军们愚蠢,而是希特勒必须找到为他承担责任的替罪羊。同时,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从幼年开始希特勒就一直在矛盾的思想中成长,他渴求获得成功,但又处处受到打击,他愤恨一切发生在他身上的不公平待遇,但又希望在这个环境中得到认同,他标新立异为了显示自己,他希望不受约束。
希特勒在他中学时代历史老师的家乡那里遇到的种族纠纷的经历,使他成了一个狂热的日耳曼民族主义者。希特勒还从他的历史老师那里了解到了日耳曼民族的光辉历史,也知道了周围种族斗争的残酷,从这个时候开始净化种族、振兴日尔曼民族就成了希特勒心中一个模糊的目标。后来希特勒的父亲去世,他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去追求他艺术家的梦想了,再没有人约束他、管教他了,他整天游荡在多瑙河畔,享受着空虚的舒服生活。虽然他追求的是当一个艺术家,但不说明他对政治就一点也不关心。在他16岁的时候,他对于凡是日耳曼的一切有着强烈的热爱,他已经成了一个狂热的日耳曼民族主义者。为了了解日尔曼民族的光辉历史,也为了寻找实现自己心中振兴日尔曼民族目标的途径,这个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着敌意的、愤怒的年轻人开始大量阅读各种书籍。17岁这年,希特勒为了追求成为艺术家的梦想来到了维也纳,穷乡僻壤中出来的少年第一次见到了大城市的奢华,充满幻想的希特勒被维也纳陶醉了,不过从这个时候开始,希特勒的艺术家之梦似乎走到了尽头,第一次因为成绩不佳他的愿望没能实现,第二年再次考试又因为绘画太差,连正式参加考试的资格都没有获得。这对于野心勃勃的希特勒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他感觉怀才不遇,自己多年的愿望无法实现让他更加仇恨这个社会。这时他的母亲又去世了,缺少了经济上的资助,贫困和残酷的现实迫使希特勒看到在奢华的城市表象下隐藏的黑暗的一面,同所有的大都市一样,维也纳也是一个现实的、残酷的城市,贫富分化十分严重,在这里富人们一掷千金、纸醉金迷,而穷苦人却连生活的基本必需品都没有。初来乍到的希特勒不愿意用劳动去换取生活的机会,他甚至在内心就一直十分鄙视劳动者,这段时间是希特勒一生最黑暗也是最痛苦的一段时间,他的梦想彻底破灭了,什么艺术家、什么振兴日尔曼民族都没有一块面包来的实在。
希特勒后来进入的麦德林流浪者收容所是由当时的一个社会福利组织资助的,其主要支持者是一个姓埃泼斯坦的犹太人家庭。与当时的其他收容所相比,这是一个时新、清洁、慷慨的地方。可能很多人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希特勒在自己最潦倒的时候受到了犹太人的接济,使他免于饿死街头,他却在后来大肆地屠杀犹太人呢?如果从希特勒的性格进行分析,这一切都能够找到答案。因为他的性格中仇恨占了很大部分,他认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都是那么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