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无言之美读后感

合集下载

朱光潜谈美书简读后感范文(3篇)

朱光潜谈美书简读后感范文(3篇)

朱光潜谈美书简读后感范文《朱光潜谈美书》是朱光潜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对于美学的原理和美感的体验进行了深入探讨。

我作为一个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在此,我将根据我的读后感,对书中的内容进行简要的总结和分析。

首先,朱光潜在《朱光潜谈美书》中详细介绍了美学的起源和基本原理。

他通过对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研究,向读者解释了美学是如何产生的,美感是如何产生的。

朱光潜强调,美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它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更是一种情感和感受。

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他给出了一些基本的美学原理,如“以人为本”、“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等。

这些原理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美,怎样产生美感,为我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其次,朱光潜在书中还探讨了美学的对象和标准。

他提出了“形与意的关系”这一重要观点,表达了他对于美学对象的理解。

他认为,形式和内容是美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一个作品如果在形式上做得很好,但是内容却空洞无物,那么它就不是真正的美。

相反,一个作品如果在内容上很有意义,但是形式却很糟糕,那么它也不能算是真正的美。

只有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才能产生真正的美。

通过朱光潜的这些观点,我开始重新审视我对于美的标准和要求,在我欣赏艺术作品时,我更注重作品的内涵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最后,朱光潜在书中还对于艺术的功能和价值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艺术是人类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它不仅仅是单纯的娱乐和装饰,同时也具有教育和启发的作用。

艺术作品可以通过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唤起人们的情感和思考,使人产生共鸣和启发。

通过朱光潜的观点,我对于艺术的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开始意识到艺术的重要性和作用不仅仅只是满足我们的感官需求,更是对于人类情感和思想世界的一种诠释和呈现。

综上所述,《朱光潜谈美书》是一本对美学进行深入剖析和探讨的优秀作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美学的原理和美感的体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跳移与聚焦之间的灵动之美——朱光潜《无言之美》赏析

跳移与聚焦之间的灵动之美——朱光潜《无言之美》赏析
作者这一观点的提出可谓苦心孤诣,通过之前 的“铺垫”→“跳移”→“聚焦”→“再聚焦”→“焦 点对比”→“发现矛盾”→“假命题设问”,才引出了 这样一个结论。深受西方科学思维影响的朱光潜,一 反中国古代文论不重视形式逻辑、不严密、不准确的 特点,倾向理论思维、抽象思维,在论说文中重视事 实和演绎,强调理性分析和逻辑实证,使得分析过程 与结构更为严谨和缜密。[2]
本版编辑/范宇飞
备 教
◆新篇解读
跳移与聚焦之间的灵动之美
——朱光潜《无言之美》赏析
◎钱艺林
(海门市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江苏 海门 226100)
摘要:《无言之美》是统编教材中的一篇新课文,内容涉及面广,学 科跨度大,专业性强。作者之所以能够把这类文艺性议论文深入浅出、通 俗高雅地说清楚,“跳移”和“聚焦”是关键,因为其使得文章逻辑严密而 又自由灵动。“跳移”是放,是发散;“聚焦”是收,是聚拢。它们纵横捭阖, 在论述过程中发挥着强大的功能,充分满足了写作、阅读教学的需要。
体来进行研究,使审美哲学、审美心理学、审美艺术 学互相贯通。这种研究模式和方法就是审美学的研究 模式和方法。[1]孔子的故事对于一般读者(师生)来 说是耳熟能详、倍感亲切的,非常有利于激趣引思, 符合读者的“审美心理”,是从“审美经验”出发的。 如果一下子切入“美术作品”,势必会拉开文本和读 者的距离。
阅 读 其 实 就 是 一 种 沟 通,而 任 何 沟 通,拉 近 距 离是先决条件。孔子的这个故事是作者故意宕开的 一笔,而这故意的宕开恰是为了后面的“跳移”。“跳 移”是讲究铺垫的,之前的内容,往往就是为后面“跳 移”做准备。果然,第 2 段作者就写明了:“这段赞 美无言的话,本来从教育方面着想。但是要想明了 无言的意蕴,宜从美术观点去研究。”文章从一开始 就展现了“跳移”的技巧——从教育故事跳移到美 学范畴。

探究美术作品中的“无言之美”

探究美术作品中的“无言之美”

探究美术作品中的“无言之美”摘要:每一件美术作品都蕴含着它独特的含义,是含蓄的,不易被发现的。

本文通过对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美》的解读和个人游历的亲身体会,来探究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无言之美”,并且领略这种“无言之美”是如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

关键词:美术作品无言之美艺术生活朱光潜先生曾在他的散文《无言之美》中说到:“美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本文所谓无言之美。

”这句话让我印象非常的深刻,作为学习美术专业的我,在欣赏每一件美术作品的时候都能感受到它蕴含的“言有意而意无穷。

”画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最先是对一种境遇,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

选定的材料还须经过一番理想化,把美术家的人格、遭遇、心情等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

当你站在美术作品前,吸引你的不但只有那精湛的绘画技术、巧妙绝伦的画面,更有那引人入胜的细节。

当你凝望作品的时候,不仅只是为了视觉上的享受,更多的是要明白这幅作品背后所表达的无穷之意,画面是有限的,但这并不限制画家们的表现,他们把握好了表现的尺度。

美术作品的价值高低,就看它能否借极少量的现实界的帮助,创造极大量的理想世界出来。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把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让作者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去联系空白的情节。

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含蓄的表达比直接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也更加的表达出“言有尽,意无穷”的意味。

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美术作品中的形是艺术家将实际形象转化的在人类情感生活中那些无法言说的,只能通过知觉把握的形。

美术作品的形之美纯粹而精巧地构筑了艺术家认知到的情感和情绪,是艺术家对于事物本质的深刻洞见。

美术作品中的无言之美需要我们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发现,并要结合自身的理解去领略其中的美。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朱光潜谈美读后感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篇1朱光潜(1897—1986),安徽铜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给青年的二十封信》、《谈修养》、《谈美》、《诗论》、《谈文学》等。

其中只读过朱先生的《谈美》和《文艺心理学》,对于《谈美》其精辟、客观的分析和论证实为欣赏,称赞。

以下罗列每一章节的精彩之处,略赋个人拙思主观之感,引以对朱先生之《谈美》的敬意。

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作者在此段中谈及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其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

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欣赏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画家内心世界对古松的完美概念。

美的东西需要人们用审美的眼光和欣赏的心态去看去想,如只讲实用,那么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

但如果说人类历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触动你我心灵深处的唯有那些给予美好情感的艺术作品,无处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闪着光,指引人们的灵魂、净化人们的思想。

再次引用朱先生的话:“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俗语讲:“距离产生美”。

其实朱先生在此明确的指出了艺术和生活的距离。

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

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想最新5篇

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想最新5篇

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想最新5篇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容易从实际生活中的利害关系出发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鲜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离感就容易产生美感。

接下来给大家带来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想,希望能给您大家带来帮助。

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想1这个作品用书信的方式解决了人们对于美学的疑问,朱光潜先生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创造的“暮年心血”之作,从美学最简单的开始,为读者讲述一些关于美学的知识,我也学到了不少。

美学必须建立在一个基点上,这个基点就是从现实生活出发,而不是从抽象概念出发,是起源于人们的吃饭穿衣,男婚女嫁,猎获野兽,打群仗来劫掠食物女俘以及劳动和生产之类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想起同学在生活中,学习中发现一些事物说它很漂亮,很美,大家都感到的美是真的美,我认为作者有句话说得很好,大概是:“美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感知,你内心的一种认识,并不是根据一些概念来判断的。

”我也确实地意识到美是不能给它拟一个定义的,每个人心中的“美”都是不一样的,不过读了这个作品让我感觉到“美”有些复杂,朱光潜先生分了很多方面来教我们如何学习美学,但不知为什么,我觉得这本书有一部分的内容只要让我们稍加理解就可以了,不过有些我们必须要记住,比如: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都存在不同的美,我们要尊重这些美,而且绝不能把美学看成一门鼓励自足的科学,把门关起来“自力更生”,要在哲学,历史文艺实践等等来学习,我想我现在的认识是极片面的吧!人在劳动中开始形成社会,人在改造自然中也改造了自己,美在劳动中才可能体现出来,美在自然中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想2「谈美」乃一有关文艺理论的著作,作者朱光潜先生以一旧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引领读者,如何在扰攘纷紜的新时代裡。

突破迷障,向文学艺术之路放胆迈进。

他坚信社会风气之衰败,来自人心之堕落,若要挽人心知沉沦,釜底抽薪之计,即须从「怡情养性」做起,亦即要於饱食暖衣高-官厚禄之外,别有更高层次的企求。

朱光潜无言之美读后感

朱光潜无言之美读后感

朱光潜无言之美读后感朱光潜无言之美(一)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美》中说:“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

……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的必要。

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

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的快慰?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

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在这之前,他还说了一句:“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

”于是,我用这样的话语来开导自己。

工作是不可能完美的。

学生身上有各种的不完美,正如我们做老师的也一样,我们才要去追求更好的境况。

生气,是不可避免的,但不要生得太久。

要是生气生得太久,会影响身体健康,会直接影响生活的美好。

很多学生,现在并不明白自己的现状,竞争的压力,或者明白了而不去追求,他还不懂得人生的悲剧在于有缺陷,人生的喜剧在于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弥补缺陷。

我想,如果能改变一个学生的态度,或者影响一个学生的生活与追求,我就应该感到快慰了,我就有了我的职业价值。

何况,从教至今,我至少影响过一批学生了吧——这样一想,得到了一些安慰和动力。

我毕竟不能影响我的所有学生,似乎也没有谁可以做到。

朱光潜无言之美读后感(二)“无言之美”,是着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提出的文艺创造必须遵守的一个美学原则。

他在《无言之美》一文中指出:“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接着,他从美术作品、文学作品、音乐、戏剧、雕刻塑像诸方面举例,论述了这个观点。

他以美术为例说:“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刻越真切。

”他告诉我们:“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尽之意。

人教部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4单元 15. 读朱光潜《无言之美》有感

人教部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4单元  15. 读朱光潜《无言之美》有感

读朱光潜《无言之美》有感近来读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散论《无言之美》,每每为朱光潜先生的穆然深思和悠然遐想所吸引,细细回味,不忍释卷,获益良多。

朱光潜先生在《精进的程序》一文中谈到,作文有如写字,要经历“疵境稳境醇境化境”这四个境界。

细细想来,朱光潜先生不只是在谈写文章和练字。

这“疵”、“稳”、“醇”、“化”四“境”,可以普适于各个行业和各门艺术。

同样教师的成长,也符合这样的规律。

一个教师,从刚进入教师队伍到成为优秀的教师乃至名师,其教学艺术的发展历程,也必得经由“疵境”到“化境”,任何人概莫能外。

初登讲台的教师,尽管备课时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只能按教学方案亦步亦趋。

课堂节奏,不能收放自如;突发事件,经常手足无措;生成资源,难于恰当利用。

这可以说是“疵境”。

一位教师,只要他勤于反思总结,多观摩名家课堂,多研读课堂实录,多上公开课,那么他对于课堂的感觉,对于教材的把握,对于课堂的调控,可以悟得一些窍门,熟能生巧,积淀智慧,他就可以上出教学任务完成得比较顺利,学生学得比较投入的课。

这可以说是“稳境”。

一般教师也许8-10 年才能达到“稳境”,但是突破这个阶段进而达到“醇境”则比较难当然也并非难于登天。

一个达到“稳境”的教师,如果再想进一步,就须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一个教师若能针对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下苦功夫,反复锤炼,用一辈子的努力去追求,想来“醇境”是可以达到的。

最难以达到的是“化境”。

在名师的课堂上,我们经常领略举重若轻、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的风采。

他们拥有把握稍纵即逝的生成机会的能力;他们具备把学生错误的回答稍加点拨就使他们恍然自悟的妙招;他们练就了引领孩子经由“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的本领。

在他们的课堂上,我们才领略到什么叫“返璞归真”,什么叫“水过无痕”,什么叫“课即是人,人即是课”。

这样的境界,属于有天赋的人,更属于勤奋而有恒心的人。

虽然大多数教师难以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是,我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精选3篇)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精选3篇)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精选3篇)朱光潜谈美篇1本文作者朱光潜,字孟实。

他90岁生涯的大部分都贡献给了中国的美学事业,所以晚年的他被尊称为“美学老人”。

朱光潜的《谈美》写于1932年,由著名的开明书店出版。

在此之前,他写过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用书信的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政治等问题,发人思考,指点迷津,在青年中引起很大反响,成为重印了30多次的畅销书。

但这本书主要谈的是人生修养,还没有充分展示朱光潜的美学思想。

于是,作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姊妹篇,朱光潜以“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为副标题,写作了这本《谈美》。

作者是怀着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写这本不厚的小册子的,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如话的语言把高深的美学问题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从而起到了净化读者心灵、提升一代青年精神境界的作用。

而我,读了这本书后同样受益匪浅。

美是联想所产生的吗?作者借用牛希济的两句词“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指出“许多通常被认为美感的经验其实并非美感”,而是“实际人的态度,在艺术本身以外求它的价值”。

由萋萋芳草,联想到绿罗裙,也可以由一件古董,联想到金钱,并不是所有的联想,都是美的。

纯粹的美,永远是一种“专注”,离开了专注,就已经离开了美了。

讲解了基本的美学观念之后,作者又进一步跟我们谈了艺术与游戏、艺术与想象、创造、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告诉我们艺术创造除了想象之外,还需要情感。

艺术创造除了想象之外,还需要情感。

作者借司空图《诗品》中的一句话“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指出:“诗人于想象之外又必有情感”,“情感是综合的要素,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调协,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机体”。

“意象”是朱光潜美学理论的重要概念,这里情感的作用十分突出。

没有情感的统帅,想象也许会杂乱纷纭,有了情感的主导,则纲举目张,“意”与“象”合了。

朱自清先生说:“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这种‘宏观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

朱光潜作品谈美书简读后感(通用10篇)

朱光潜作品谈美书简读后感(通用10篇)

朱光潜作品谈美书简读后感(通用10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朱光潜作品谈美书简读后感(通用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朱光潜作品谈美书简读后感1谈美,得从人谈起,因为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属于经济范畴,无论是使用还是交换,总离不开人这个主体。

”因此,研究美绝不能离开人,美学是随同对人的研究而逐步展开的,认为研究人是打开美学殿堂的金钥匙。

当然,对人的研究首先是人类学的研究。

人类学是把人当作一种物种来研究的科学,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对于美学来说,主要回答了一个问题,就是艺术起源的问题。

谷鲁斯和普列汉若夫谈艺术起源就是站在人类学角度,认为艺术起源于日常生活实践如吃饭穿衣、男婚女嫁等。

朱光潜作品谈美书简读后感2一文中,作者比力详细、完整地解说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中人物与情况的关系。

他起首回顾了这一实际孕育发生与生长的汗青,进而指出,典范人物是可以或许表现社会汗青生长的某些纪律而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抽象,而典范情况则是典范人物所处的可以或许反应社会汗青生长现状和趋向的详细情景和配景。

典范人物应生存在典范情况中,而不能与情况相脱节。

在这里,共性是经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别中显示一样平常。

文学之以是能在偶然性中见出一定性,是与再现“典范情况中的典范人物”这一实际分不开的。

固然此书不是一本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资助。

类似如许的例子另有许多,在此也就纷歧一详谈了。

朱光潜先生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可以或许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委给旁人。

”“此时应该做而且可以或许做的事,就该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

”“此地(我的职位地方、我的情况)应该做而且可以或许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委到想象中另一职位地方去做。

朱光潜的谈美读后感7篇

朱光潜的谈美读后感7篇

朱光潜的谈美读后感7篇开场白中写道“我坚信情感比理智更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

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这不仅于当时那个“危机存亡的年头”十分必要,于经济高速疯长、心灵雾迷津渡的现代也迫切而有益。

唯有“无所为而为”才有可能成就一番真正的成就。

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朱光潜也正是用此情怀才成就了这样一本虽薄、却厚重,娓娓道来、耐人寻味的美文。

最后,朱光潜强调,尽管处于正名析理期间,开篇便区别了三种对事物的态度,但其实“完美的人生见于这(实用、科学、美感)三种活动的平均发展”,“每一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让我们知道,艺术人生其实也可以很近、很亲切,与你我息息相关。

他警醒我们,“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

‘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掩盖本色。

他们都是‘生命的机械化’”。

“情趣逾丰富,生活也逾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是否能欣赏。

在欣赏时人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

”借用阿尔卑斯山谷间路上的一个标语牌“慢慢走,欣赏啊”劝告游人莫错过眼前美景,朱光潜提醒“赢得了职场,却输了人生”的我们,不要成为“这丰富华丽世界中一个了无生趣的囚徒”。

我以为,美首先是一种态度,一种心情,一种选择,其次才是一种原理和方法。

看完《谈美》以后仍然疑惑“美”究竟为何?究竟如何判断,又该如何体验。

“审美”落于个人,往往受特定时代内形成的各类“美的形式”的影响,继而深入“美的联想”,则又转为个人独有的体验了。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情”,这是朱光潜先生为人的准则,也是《谈美》一书最基本的观点。

书中这样比喻,当你走在一条河流的两岸,如果你在河岸的这边,你就会发现对岸的景色比这边的美,而当你走到了河的对岸时,你又会发现对岸的景色又要比这边的美。

关于美朱光潜

关于美朱光潜

关于美朱光潜第一篇:关于美朱光潜朱光潜引领我们走进美——读《无言之美》有感千百年来,人人都在谈论美,追求美,自以为知道美,从来没有觉得这其中有什么问题,但是西方人从中看到了问题所在。

百年前,有一个古希腊哲学家向世人猛喝一声:什么是美?这声呼喝如同当头棒喝,让人们开始思索关于美的话题。

对于美的探索,人们从来没有停歇,可是对于美究竟是什么,没有人能做出明晰的界定。

美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的交流,一种物我合一的状态,是一种从内心而外的感受。

作为对美学还完全是门外人的我来说,朱光潜先生的这本《无言之美》深入浅出,让我受益匪浅。

美学就像一座殿堂,朱光潜先生为我们点燃一盏明烛,引领我走进了它。

一、关于美是什么?(一)美是一种态度。

朱光潜先生举了一棵古松的例子,木商、植物学家、画家看到就会有不同的“知觉”,他们的知觉决定了他们所看到的东西,也决定了美。

木商的心习,知觉到的只能是值几多钱的木料,科学家的心习直觉到的是一棵有根有叶有果的植物,而画家只注重到审美,知觉到的是一棵苍翠劲拔,盘曲如龙蛇,昂然高举不屈不挠的古松。

一棵古松的形象都会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形象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

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人为的。

不仅古松,万事万物皆如此,极平常的知觉都会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中都会有几分主观成分。

美也是如此,审美需要有发现美的眼睛。

我们如果想见到美,必须把木商的实用态度,科学家的科学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只把古松摆在心里当作一幅画去玩味,不计较实用价值,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不推求关系、条理、因果等等的抽象思考,脱净了一切杂念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做“形象”。

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二)美是一种距离。

人常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别人的境遇。

人对于现在和过去的态度也有同样的分别。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范文最新5篇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范文最新5篇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范文最新5篇《谈美》一书凡十三封信,既有关于美学理论的论述,比如马列主义美学体系、美与美感、形象思维等;也有就具体的美学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看法,接下来给大家带来朱光潜谈美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您大家带来帮助。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范文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座平凡的山,一个看似糊涂不识庐山的诗人,却就在这种糊涂之中见出了庐山真正的美。

苏轼不似你,你远望庐山,望庐山之高峻,只说它的路途艰险,难以行走。

你远望庐山,望庐山之富饶,只说它的资源丰富,你更望了庐山之云的如梦如幻,却只浅谈谈你望不见山顶而苦恼。

若人人皆是如此,美何在?一棵老古松,在伐木者的眼下,砍掉它获取利益便是它的归宿。

在科学家的眼下,分析,解析它的成分,了解它的种类便是它继续存活的理由和价值。

然而终是有像苏轼这样的艺术家们,他们静静望着这棵树,不去想它的价值有多大,只是默默欣赏着它的每片叶儿,每段枝条,看它们的美与独特。

他们仅仅是欣赏着这棵树的美,无所为而为似的看着它,渐渐沉浸在美的世界里,与树竟如同合二为一,看着树的他们,仿佛正在被树望着。

而社会如同是大河流水,人不往前游,就会被生活推着走,于是你自然的将事物的实用性和它对你的意义放在了第一位,又因此而谈着这个社会是多么不公平,更是天天想着钱是多么可贵,于是,你心如磐石,从外面打不开,从里面又是无法挣脱束缚,终究是打不开心扉,怎么能装得下真、善、美呢?你把实用性放在了第一位,有所为而为的去做每件事,最终却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于是你认了,认了困难是大山,挖不走,也推不动。

然而在利益的驱动下,你淡然了,你忘了这座山本应拥有的美丽,而是以仇视的目光望着它,只认为它挡了你的去路,却忽略了困难背后对你的帮助,你并未用欣赏的眼光去细细品味这座山,自然意识不到它的美,更想不到困难的源头就是你心中的怨念和对成功极度的渴望,最终错过了登上山顶,一览山顶美景,获得成功的机会,岂不见笑于世人!对于成功过分的渴望,对于一件事物给你有所为而为的想法终究会蒙蔽你的双眼,让你心生浮躁,你敢于尝试的初衷终被扭曲。

《无言之美》的美——朱光潜先生讲美育

《无言之美》的美——朱光潜先生讲美育

《无言之美》的美——朱光潜先生讲美育有人这么定义阅读:真正的阅读是读起来很困难,不是你以前的经验能完成的,读完后,得到升华提高。

你征服不了书,书也征服不了你。

你们都是自由的。

第一次见到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美》是在懒姐家的书橱里,她只介绍了一句话,这本书很值得一看。

懒姐看书品味很高,她都这么说了,那一定是值得一看。

待到一看下来,这本书征服了我。

经常是读完一篇文章,知道文章的意思,合上书,想想,又无法表达出来那意思。

所以,这是一次很困难的阅读过程。

去到一个小岛上游玩,岛不大,风景优美,其它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

请了一名岛上的渔民做导游,经过他的介绍和讲解,整个岛都活了一样。

每处都有历史,远的是传说,近的是文革痕迹,最近的是渔民养鱼养参的曲折。

说起这件事,是把它和读书过程作为一比。

在书中,在美的各个领域里,朱先生就是美的导游,从美的哲学,讲到美的教育,讲到美的欣赏。

他在前面,引导着我,流连在音乐美、建筑美、哲学美、图画美、诗歌美、书法美之间。

这林林种种的,在先生的笔下,都有精妙地描写,不得不感叹他知识的博深。

他告诉我,这幅画,这首曲,这篇字,何处是美,妙在哪里,细微处如何赏心悦目。

虽然书名是无言之美,其实朱先生说了很多,从各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领略美。

只有真正学会欣赏,才能懂得无言之美。

老子说,大音希声。

只有达到相当的高度,才敢希声。

否则,就像大爷大妈游卢浮宫,叽叽喳喳,一拥而进,一哄而散。

朱光潜先生在文章里讲到,人的意志向两个方面发展,一个是现实界,一个是理想界。

当现实无法征服,人无可奈何,就想要超脱现实,寻找各种美的慰藉,这就是美感的价值,也是人们追求美的意义所在。

如果世上还剩下一个人,他就不能有道德的活动,因为有父子才有慈孝,有朋友才有忠义,这是现实界。

但这个人却能进行艺术活动,他可以唱歌、画画、欣赏、创造。

总之,现实要依靠人存在,而美感是内在的,独立的,这是精神的需求。

像神仙一样去创造,像猪一样去生活。

无言之美读书报告

无言之美读书报告

借大师之眼浅品美诗——《谈美》读书报告引言:朱光潜1先生称《谈美》是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作者著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也是《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

《谈美》便是与青年读者就美这个话题作的谈心。

而本人对于中国古典美女诗话具有一定兴趣,希望借此书的某些观点,尝试从“大师”的视角,粗浅地品味一下中国古典美女诗话。

概述:《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

全书以“谈美”为“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抒发了这位美学大家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

该书渗透了朱光潜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

作者以一种对老友交谈的语气平淡道出,其瑰丽思想在清新质朴的文字中缓缓流淌,有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

而其在全书最末喊出的“慢慢走,欣赏啊”,则更具振聋发聩之用,该书一只被视为“科学性、普及性的经典之作”。

拓展讨论:何谓“美”?何谓“美学”?万物之中,人是最美的,人是一切美的中心。

美学的核心是人学;离开人,无所谓美学。

因此,美学应该以人为本。

中国美女,一个令人心醉的名词。

古往今来,文意载之,诗以咏之,词以歌之。

中国古代文人所编织的一幅幅美女图册,如蓬莱仙境,令人目眩眼花。

而描写中国古代美女的诗歌,千百年来,层出不穷。

而学贯中西的朱光潜先生则能够更好的将这产生于西方的“文艺美学”与中国古典诗词相结合,用文艺美学的视角,去理解和诠释东方的古典文学。

一.“无言之美”朱光潜先生言:“散文是要尽量流露的;愈发挥尽致,愈见其妙。

诗词是要含蓄暗示,若即若离,才能引人入胜。

让我们来看看这首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皎若太阳升朝霞。

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

秾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无言之美读朱光潜无言之美有感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无言之美读朱光潜无言之美有感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无言之美读朱光潜无言之美有感新人教版读朱光潜《无言之美》有感近来读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散论《无言之美》,每每为朱光潜先生的穆然深思和悠然遐想所吸引,细细回味,不忍释卷,获益良多。

朱光潜先生在《精进的程序》一文中谈到,作文有如写字,要经历“疵境稳境醇境化境”这四个境界。

细细想来,朱光潜先生不只是在谈写文章和练字。

这“疵”、“稳”、“醇”、“化”四“境”,可以普适于各个行业和各门艺术。

同样教师的成长,也符合这样的规律。

一个教师,从刚进入教师队伍到成为优秀的教师乃至名师,其教学艺术的发展历程,也必得经由“疵境”到“化境”,任何人概莫能外。

初登讲台的教师,尽管备课时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只能按教学方案亦步亦趋。

课堂节奏,不能收放自如;突发事件,经常手足无措;生成资源,难于恰当利用。

这可以说是“疵境”。

一位教师,只要他勤于反思总结,多观摩名家课堂,多研读课堂实录,多上公开课,那么他对于课堂的感觉,对于教材的把握,对于课堂的调控,可以悟得一些窍门,熟能生巧,积淀智慧,他就可以上出教学任务完成得比较顺利,学生学得比较投入的课。

这可以说是“稳境”。

一般教师也许8-10 年才能达到“稳境”,但是突破这个阶段进而达到“醇境”则比较难当然也并非难于登天。

一个达到“稳境”的教师,如果再想进一步,就须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一个教师若能针对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下苦功夫,反复锤炼,用一辈子的努力去追求,想来“醇境”是可以达到的。

最难以达到的是“化境”。

在名师的课堂上,我们经常领略举重若轻、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的风采。

他们拥有把握稍纵即逝的生成机会的能力;他们具备把学生错误的回答稍加点拨就使他们恍然自悟的妙招;他们练就了引领孩子经由“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的本领。

在他们的课堂上,我们才领略到什么叫“返璞归真”,什么叫“水过无痕”,什么叫“课即是人,人即是课”。

这样的境界,属于有天赋的人,更属于勤奋而有恒心的人。

无言之美读后感

无言之美读后感

《无言之美》读后感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篇文章从教育、美术和人生等多个角度,阐述了无言的意蕴和价值。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对无言的美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文章强调了无言在教育方面的意义。

在教育过程中,有时候言传身教的效果并不如无言的行动和示范。

有时候,我们不必过多地解释和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自己体会和领悟。

无言的教育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自主地思考和感受,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感悟能力。

文章从美术的角度分析了无言的美。

美术作品常常通过形式、线条、色彩等元素来表达情感和意义,而这些元素往往是不言不语的。

通过欣赏美术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它们所传递的美感和情感,这种感受往往超越了言语的表达。

无言的美术作品能够触动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在静默中领略到美的真谛。

文章还谈到了人生中的无言之美。

人生的悲剧在于有缺陷,而喜剧则在于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弥补缺陷。

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是因为它充满了缺陷和希望。

无言的人生之美在于我们不断地追求和努力,这种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

文章还提到了如何欣赏无言的美。

欣赏无言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和体会,需要我们用整个心灵去领悟。

在欣赏无言的美时,我们应该保持一种谦虚和敬畏的态度,不要用自己的言语去破坏这种美。

同时,我们还应该学会在静默中领略和品味这种美,让它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留下深刻的印记。

《无言之美》这篇文章让我对无言的美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意识到无言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它存在于教育、美术、人生等多个领域。

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无言的美,用心去感受和体会这种美,让它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深刻的印记。

同时,我也将更加珍惜和欣赏那些用无言的方式表达情感和意义的作品,让它们触动我的内心,启迪我的思想。

文章还谈到了“无言”在生活中的价值。

朱光潜先生认为,“无言”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它教会我们如何用沉默和内敛的方式处理生活中的问题。

这种方式避免了不必要的争执和冲突,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宁静。

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最新5篇

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最新5篇

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最新5篇这个作品用书信的方式解决了人们对于美学的疑问,朱光潜先生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创造的“暮年心血”之作,从美学最简单的开始,为读者讲述一些关于美学的知识。

接下来给大家带来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希望能给您大家带来帮助。

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1俗语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自古以来,人们就自然而然的在不断的追求美,无论是外表的美,还是心灵的美,只要能被认可为美的东西,就是值得追逐的。

不仅如此,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在不断的加深对美的理解,对美的解读也在变化。

但无论怎么变,美的核心却是始终如一的。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就有一本叫做《谈美》的书,以自己的认识来谈对美的理解。

而这里的美,当然不仅仅是外表的美丽了。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情”,这是作者朱光潜为人的准则也是全书的一个基本观点,我认为本书<谈美>的一个落脚点就在于如何来“出世”。

就像他自己说的,他是在谈论美学的基本思想,在此基础上将“美”推及到人生万象,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便是“独立之美”。

在作者第一封信中所举的古松的例子,就是如此。

庭院中的一颗古松,我们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即以一种实用者的角度,如木匠;以科学家的客观角度,如植物学家,另一种则是以美学家的角度去观察。

在三种不同的角度中,实用家想的是如何才能把这颗古松做成精美的家具,或者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而科学家所想的则是这颗孤松的年龄,属类等,这两者都在无意间把外在的意向同自己的行业,学识等联系起来,都把古松当作一块踏脚石,由它跳到和它有联系的各种事物上去,但是美学家则是把古松独立于自我之外,从第三旁观者的角度去看,以直觉去体味。

独立性体现在人格的独立、思想的独立,只有用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才能在世间作为一个真正的“人”而存在,否则就如没有灵魂的提线木偶一般,多么的可悲。

但在如今的社会里,能真正“独立”却又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2最近养成了拖拉的坏习惯,作业往往到了最后一天才写,每月必读书籍往往日期过半才读,朱光潜先生的这本书也是。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最新5篇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最新5篇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最新5篇《谈美》开篇举例了三种人对一颗古松的不同态度。

一位木材商,一位植物学家,一位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颗古松。

三人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但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

接下来给大家带来朱光潜谈美读后感,希望能给您大家带来帮助。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1很久之前我就对朱先生的这本《谈美》有所耳闻,因为种种缘故,一直无缘拜读。

直至近来,耐不住友人的强烈推荐,将早以束之高阁的此书翻找出来,拂去封皮上的尘埃,细细品读。

读罢,带给我深深的震撼和回味悠长的思索。

谈美,究竟何为美?美是一种主观意向,是一种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来进行欣赏。

正如朱先生在文中所讲的,谈美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如何"免俗"。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作为在凡尘俗世中沉浮的我们,没有多少人能够真真正正地做到"免俗",但我们却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研究美,追求美的过程中,领略到些许"免俗"的乐趣。

这也正是我一直苦苦所追求的:在玩味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时能够领略到一种乐趣,知晓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的,然后再把美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把人生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让人生美感化、艺术化。

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

美,是经过人情化的,个人的情趣不同,所以个人所得于松、山、水的也不一致。

美景于心,是经过艺术化的自然,得益于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和载体相互融合,产生一个完整的境界。

美,就在这情感的综合中迸发出来。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艺术家们透过他的所看,将他的所想转化成意象,融合于他的作品之中。

观赏者则通过艺术家的作品,透过其物象,将其感受的意象翻译出来,从而感受到艺术家通过他的作品想要传达的感情,再结合观赏者自身的情感与经历,进而引发出强烈的共鸣,达到一种与艺术创造者在精神上相互交流的境界。

艺术家所要传达的融入作品中的情感就是作品的神韵风骨。

这也是一个艺术作品的灵魂。

《无言之美》读后感

《无言之美》读后感

《无言之美》读后感近来读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散论《无言之美》,每每为朱光潜先生的穆然深思和悠然遐想所吸引,细细回味,不忍释卷,获益良多。

朱光潜先生在《精进的程序》一文中谈到,作文有如写字,要经历“疵境稳境醇境化境”这四个境界。

细细想来,朱光潜先生不只是在谈写文章和练字。

这“疵”、“稳”、“醇”、“化”四“境”,可以普适于各个行业和各门艺术。

同样教师的成长,也符合这样的规律。

一个教师,从刚进入教师队伍到成为优秀的教师乃至名师,其教学艺术的发展历程,也必得经由“疵境”到“化境”,任何人概莫能外。

初登讲台的教师,尽管备课时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只能按教学方案亦步亦趋。

课堂节奏,不能收放自如;突发事件,经常手足无措;生成资源,难于恰当利用。

这可以说是“疵境”。

一位教师,只要他勤于反思总结,多观摩名家课堂,多研读课堂实录,多上公开课,那么他对于课堂的感觉,对于教材的把握,对于课堂的调控,可以悟得一些窍门,熟能生巧,积淀智慧,他就可以上出教学任务完成得比较顺利,学生学得比较投入的课。

这可以说是“稳境”。

一般教师也许8-10 年才能达到“稳境”,但是突破这个阶段进而达到“醇境”则比较难当然也并非难于登天。

一个达到“稳境”的教师,如果再想进一步,就须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一个教师若能针对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下苦功夫,反复锤炼,用一辈子的努力去追求,想来“醇境”是可以达到的。

最难以达到的是“化境”。

在名师的课堂上,我们经常领略举重若轻、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的风采。

他们拥有把握稍纵即逝的生成机会的能力;他们具备把学生错误的回答稍加点拨就使他们恍然自悟的妙招;他们练就了引领孩子经由“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的本领。

在他们的课堂上,我们才领略到什么叫“返璞归真”,什么叫“水过无痕”,什么叫“课即是人,人即是课”。

这样的境界,属于有天赋的人,更属于勤奋而有恒心的人。

虽然大多数教师难以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是,我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光潜无言之美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朱光潜无言之美读后感(一)
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美》中说:“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

……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

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

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

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在这之前,他还说了一句:“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


于是,我用这样的话语来开导自己。

工作是不可能完美的。

学生身上有各种的不完美,正如我们做老师的也一样,我们才要去追求更好的境况。

生气,是不可避免的,但不要生得太久。

要是生气生得太久,会影响身体健康,会直接影响生活的美好。

很多学生,现在并不明白自己的现状,竞争的压力,或者明白了而不去追求,他还不懂得人生的悲剧在于有缺陷,人生的喜剧在于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弥补缺陷。

我想,如果能改变一个学生的态度,或者影响一个学生的生活与追求,我就应该感到快慰了,我就有了我的职业价值。

何况,从教至今,我至少影响过一批学生了吧——这样一想,得到了一些安慰和动力。

我毕竟不能影响我的所有学生,似乎也没有谁可以做到。

朱光潜无言之美读后感(二)
“无言之美”,是着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提出的文艺创造必须遵守的一个美学原则。

他在《无言之美》一文中指出:“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接着,他从美术作品、文学作品、音乐、戏剧、雕刻塑像诸方面举例,论述了这个观点。

他以美术为例说:“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刻越真切。


他告诉我们:“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尽之意。

”在谈到诗词和散文的区别时,他说:“诗词比散文的弹性大;换句话说,诗词比散文所含的无言之美更丰富。

散文是尽量流露的,愈发挥尽致,愈见其妙。

诗词是要含蓄暗示,若即若离,才能引人入胜。

”他强调:“现在如果要提高文学,必须提高文学欣赏力,要提高文学欣赏力,必先在诗词方面特下功夫,把鉴赏无言之美的能力养得很敏捷。


他还以男女爱情为例,说道:爱情摆在肚子里比摆在口头上来得恳切。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伸”和“更无言语空相觑”,比较“细语温存”、“怜我怜卿”的滋味还要更加甜蜜。

为此,他引用英国诗人布莱克的《爱情之秘》诗作为证据:
一。

切莫告诉你的爱情,
爱情是永远不能告诉的,
因为她像微风一样,
不做声不做气的吹着。

二。

我曾经把我的爱情告诉而又告诉,
我把一切都披肝沥胆地告诉爱人了,
打着寒战,耸头发地告诉,
然而她终于离我而去了。

三。

她离我去了,
不多时一个过客来了,
不做声不做气的,只微叹一声,
便把她带去了。

读完此文,我的理解是,朱先生所说的“无言之美”,似乎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含蓄之美。

朱光潜无言之美读后感(三)
当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美》中的话出现的时候,我倍加感激。

他说:“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

……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比好一点,是神仙的生活,比坏一点,就是猪的生活——便呆板单调已极,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

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

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
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

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在这之前,他还说了一句:“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


于是,我用这样的话语来开导自己。

有一些生气而且想不通的问题,就有点儿通了。

工作是不可能完美的。

学生身上有各种的不完美,正如我们做老师的也一样,我们才要去追求更好的境况,不是吗?生气,是不可避免的,但不要生得太久。

要是生气生得太久,会影响身体健康,会直接影响生活的美好。

很多学生,现在并不明白自己的现状,竞争的压力,或者明白了而不去追求,他还不懂得人生的悲剧在于有缺陷,人生的喜剧在于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弥补缺陷。

我想,如果能改变一个学生的态度,或者影响一个学生的生活与追求,我就应该感到快慰了,我就有了我的职业价值。

何况,从教至今,我至少影响过一批学生了吧——这样一想,得到了一些安慰和动力。

我毕竟不能影响我的所有学生,似乎也没有谁可以做到。

那天上课和学生谈论庄子的处世哲学,有些学生不能理解也不赞同。

我倒是看到了自己曾经的样子——以前,我又何尝不是。

到了现在,才终于真心地觉得应该学一点庄子。

曾经有一句警句:“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是的,作为一个老师,我的职业生涯注定会有很多的云翳,等它们足够多的时候,我也就有了美丽的黄昏。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