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然上人法语

合集下载

佛学 各种称谓

佛学 各种称谓

第九课各种称谓「称谓」是一种礼仪,也是身分的代表;在佛门里,称谓常代表著职务,也是修持的衡量,不但具有维系佛门纲常伦理的功用,从中更透露出无限的佛法妙谛。

一般人以为,出了家就是「和尚」,其实和尚者,要在六和僧团中确实奉行六和敬,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始得成就。

一个寺院只有一位和尚,又称「住持」、「方丈」;和尚退位后,法弟继任住持者,称「退居和尚」,弟子、法子继任者,称「退居老和尚」。

和尚是梵语,译为中文乃「亲教师」之义。

传授三坛大戒时,须有「得戒和尚」、「羯摩阿阇黎」、「教授阿阇黎」等三师及七尊证登坛证盟,以及「开堂和尚」、「引礼法师」等人共成佛事。

阿阇黎意即「轨范师」,可以轨范吾人身心,导人正道者,故又称「导师」。

出家者,除了受戒师父之外,还有依止师父、剃度师父。

「师父」在丛林中也是职务的通称,例如知客师父、纠察师父、当家师父等,甚至现代信徒通称所有出家众为师父或法师。

「法师」者,「以法为师,以法师人」之谓。

在大乘八宗之中,研读修习律藏有成者,称「律师」,例如:道宣律师、僧佑律师等;研究论藏或造论以阐扬佛法者,称「论师」,例如世亲论师、龙树论师、无著论师等;专门修习坐禅者,称「禅师」。

开创一宗一派之人,称「开祖」;传承其教法之人,称「列祖」;开山建寺,为寺院第一代住持者,称「开山」,一般称「开山大师」。

「大师」者,在社会上极为通用,凡专家、杰出者即可称之。

例如张大千大师、黄君璧大师。

大陆上比丘尼也称为大师,大师有「菩萨」之义,菩萨又称「大士」,例如观音大士、普贤大士、文殊大士等。

佛教中,大士易称,法师难为;只要发心,即可称「大士」。

过去大陆丛林,凡监院、堂主以上即称大士。

在家居士也可以称「上人」,例如《维摩经》中文殊菩萨称维摩居士「彼上人者」,即人上之人、大人物之意。

因此,不管僧俗,对于师长或德学兼备者,均可尊称「上人」,或称「大德」、「仁者」、「长者」;惟「长老」仅限于戒德俱尊的出家众始得称之。

唐代佛教范文澜

唐代佛教范文澜

阿黎阇是什么意思亦作"阿阇梨"。

2.梵语ācārya 的译音。

意译为"轨范师"。

可矫正弟子的行为,为其轨则模范,是高僧的敬称。

阿阇黎,意即规范,谓其能为人规范,故云阿阇黎。

在古代印度,阿阇黎本为婆罗门教中教授弟子有关吠陀祭典规矩、行仪之师,后这一词为佛教沿用。

阿阇黎有五种:一为出家阿阇黎,即比丘剃度之师,跟他出家,他将为之授沙弥十戒;二为授戒阿阇黎,即比丘受戒之师,教导你怎样求戒;三为教授阿阇黎,即比丘教授之师,教授经典读法、意义之师;四为授经阿阇黎,即比丘受经之师,教授经文;五为依止阿阇黎,与比丘共居,指导比丘起居之师,或比丘仅依止从学一宿之师。

唐颜真卿《西林寺题名》:“[ 西林寺 ]有法真律师,深究清浄毗尼之学,即律祖师志恩之上足,余内弟正义之阿闍黎也。

”五代齐己《送谭三藏入京》诗:“阿闍梨与佛身同,灌顶难施利济功。

”宋苏轼《十八大阿罗汉颂》:“月明星稀,孰在孰亡。

煌煌东方,惟有启明。

咨尔上座,及阿闍梨。

代佛出世,惟大弟子。

”范文澜《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密教]这些规范,必需经阿闍梨(闍音shē,传法师)传授。

”奚侗《辛亥岁暮杂诗》:“八国垂涎舍利子,西来健者又阿闍。

天风吹满群龙起,夺得魔王佛口须。

”宗教界人士对范文澜的论佛教的真面目怎么看个人看法。

佛的本意是觉悟,顿悟智慧,以求解脱。

佛家的世界观方法论可调节心智,带来希望,使心生安乐,自在无碍。

而佛教终究是一个宗教组织,为了自身的发展壮大,不由使用诸多手段,如讲修佛有能得无上大能力的,这是以力量诱惑人;如讲不信佛堕入无间地狱的,这是以恐惧威吓人,这些不是佛的本意,是教的手段,与基督教讲天堂地狱并无区别。

实质是一种营销方法。

但营销并不影响产品,不论所谓佛教真面目如何,那也不是佛的真义。

佛是佛,僧是僧,佛法是佛的思想,佛教是僧的组织。

僧的水平决定教的性质。

你信佛,行善积德,讲因果关系,阿弥陀佛,愿我佛普度众,这些都是好的。

日本净土思想的源流及其法然上人的《选择集》

日本净土思想的源流及其法然上人的《选择集》
论 的集 大成之 著 作 。
【 关键词 】净土;末法;法然;《 选择本愿念佛集》 ;专修念佛
Ab ta t S ra oJ p n a c mp ne y te i o ain a c o a id b h mp r t fta s e hn s lsisit t o a
t e c unr h o ty,Th r lnd F i s S o u a n a c e ta d mi d e a e h ti ld t h it f e Pu e a at wa O p p l ri n in n d l g st a t e o t e b rh o h
批注本地保存成功开通会员云端永久保存去开通
维普资讯
2ll6 [[ ))
日 净七 本
日本 净土 思想 的源 流及其 法然 上人 的 《 择 集 》 选
赵 仲 明
( 南京 大 学外 国语 学院 ,江 苏 南 京 2 0 9 ) 103
【 摘要 】 日本的净土信仰是随着汉译 经典的传入 而流传到 日本的,在 日本的古代和 中世
广 为流行 ,十二世 纪后期 由法然上 人创 立 了净 土 宗 ,从 而使 日本 佛教 走 向 平 民 ,并 完 成 了 日 本本 土化 的过 程 。净土 思 想的兴起 以及 法 然净 土 宗的诞 生 ,究其 缘 由无疑 是 来 自于末 法 思想
在 "时时代的流行 。法然提 出了专修念佛的思想,并将 《 3 - 无量寿经》 《 、 观无量寿经》 《 、 阿 弥陀经》 视为净土宗所依据的根本经典,他所撰写的 《 选择本愿念佛 集》 是该宗派的思想理
作 者 简介 :赵 仲 明 (92一) 16 ,男 ,上 海 市人 ,南京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副教 授 ,主要 从 事 日本 思 想

法华子堂上法语(4)

法华子堂上法语(4)

法华子堂上法语(4)***无法悟道是因错认攀缘心(执著妄想)是真心自性,不明真心自性恰恰是出生攀缘心的那个。

佛说: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

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及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谁悟到这点谁就悟道了。

所以悟道是悟到山河虚空大地都是真心创造出来的。

悟到这点即是悟入本心。

宇宙中任何物质景象,都是心在做分别:外在的山川河流、星星蝴蝶,(是仅对你来说),它们之所以会存在,是因你的心在感知。

是你在脑中想象,假如你死了,其祂人依旧会感知到你曾经感知到的山川河流。

所以,如没你此时此刻的思维推断,根本就没什么事发生。

所以,一切都是你此时此刻的心的分别。

世界上别无它物,唯有一心,心外无物。

由此推断一切唯心造:如能通过心外无物的逻辑性,悟出心生万物的非逻辑性,就超越古代大德;否则不如古人。

真心自性能生诸缘,而攀缘心(即思想观念、快乐愤怒和执著妄想)是生不出诸缘的。

如能证明生出诸缘的那个东西不是攀缘心,就领悟到了攀缘心不是真心自性,也就解决了第一个问题【错认攀缘心(执著妄想)是真心自性】;如能明白本心如何生出黄金、石头、山河虚空大地的,就明白了本心是什么,也就解决了第二个根本问题(真心自性恰恰是出生攀缘心的那个东西)。

***《心经》: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妄想执著不是真心自性,生不出黄金石头。

真心自性可以凭空生出黄金石头,如何生出万物?凭什么生的?参!心经说的观自在:观:指有唯识、般若智慧的观察、思维,是听说、听明白、能照着做的思和修。

观,是由唯识、般若智慧进入法华经大圆镜智的观照,同时还要有修的功德,这样才能正确行和深入。

自:是自己,是有唯识、般若智慧、功德,知从空出假,由如而来行菩萨道的自己;自是自性释迦、自性弥陀、自性文殊、自性普贤、自性观音…,肯定不是凡夫众生,也不是盲修瞎练的知解狂徒。

在:是在南阎浮提、在娑婆世界、在十方三世,在全法界每一位众生心里。

善导大师法语朗诵

善导大师法语朗诵

善导大师法语朗诵(男)在遥远的十劫以前,宇宙间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法藏比丘的成佛,他圆满了自己所发的四十八大愿,成就了西方极乐世界。

成就了“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

(女)他的成佛与众生息息相关,他的成佛给苦海无助的众生带来了希望与光明。

他的成佛标志着,一切苦难众生将得到解脱……(男女师兄同念)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女)极乐世界是怎么来的呢?(男)是法藏比丘经过五劫思维、兆载永劫的修行。

他头目手足的布施,乃至剥皮为纸,刺血为墨,勇猛精进,血流成河……(女)他是为了给我们累积成佛的功德,为了救度我们解脱生死轮回。

(男女同念)誓到弥陀瞻仰界,还来秽国度人天。

愿我慈悲无极限,长时长劫报慈恩。

(男)极乐世界,黄金为地,七重栏轩,七重罗网,七宝莲池,八功德水。

清净莲花,处处开放。

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光寿无量,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男女同念)得此无生宝国地,皆是弥陀愿力恩。

(女)极乐世界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庄严。

而我们这个世界呢?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更有畜生,饿鬼,地狱无量诸苦。

(男女同念)大众同心厌此界,乘佛愿力见弥陀!(男)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女)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的往生。

(男女同念)利剑既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

谤法阐提行十恶,回心念佛罪皆除。

(男)极乐世界在哪里呢?(女)极乐世界就在“南无阿弥陀佛”名号里。

(男)极乐世界又怎么去呢?(女)只要我们至心称念,必定得生彼国!(男女同念)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男)南无阿弥陀佛,您是我们的安慰、是我们的依靠、是我们的希望。

(女)南无阿弥陀佛,您是我们的大慈父,是救度众生的大愿船!(男女同念)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大悲传普化,真诚报佛恩。

达真堪布法语365则

达真堪布法语365则

达真堪布法语365则1、发现自己的错误,这就是开悟;改正自己的错误,这就是成就。

发现了所有的错误,这就是彻悟;改正了所有的错误,这就是圆满。

2、因贪嗔痴而发生的一言一行,包括每一个起心动念,一切都是恶。

在不贪、不嗔恨、不愚痴的状态下,一言一行,包括每一个起心动念,一切都是善。

3、多看自己的缺点,才能改正自己的错误;多看别人的优点,才能学到别人的功德。

4、你把自己放在最高处时,实际上你在最低处;你把自己放在最低处时,实际上你在最高处。

5、我们学佛修行的过程就是忏悔的过程,直至我们圆满、成佛那天才不要忏悔,之前一直都要忏悔。

6、我们都不愿意感受痛苦,但是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痛苦的因;我们都想得到快乐,但是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不是快乐的因。

我们所想与所作所为都是背道而驰的,这就叫颠倒。

7、观想不是着相。

不执着于空,也不执着于相,这才叫不着相。

相不是障碍,执着才是障碍。

8、念佛一定能管用,一定能往生,但是我们嘴里念的是佛,心里念的是魔,都是私心杂念。

这样“念佛”实际上就是念魔,表面上修行,实际上在造业。

9、让众生高兴,这就是善事;让父母高兴,这就是孝顺。

10、精进不是一种刻意、一种勉强,而是内心里的一种欢喜、一种迫切,渴望能学、能修、能得到,每时每刻都不会忘掉。

11、没有希求正法的心,就没有意乐圆满;没有意乐圆满,我们就不能修持正法;不能修持正法,就不能解脱,不能成佛。

12、我们是修大乘佛法的,要饶益众生,但是首先要饶益自己身边的,与自己最有缘分的众生。

13、很多人学佛精进不起来,根本的原因就是出离心没有修好。

四外加行是修出离心的方法,把四外加行修好了,相续中才能产生真正的出离心。

14、我们现在所遭受到的所有的痛苦与烦恼,都来自于对轮回的贪念,对世间琐事的贪着。

15、无论什么时候都敢面对、敢承担,这叫出离心,是一种勇敢的心。

会面对、会承担,这叫菩提心,是一种智慧。

16、修行的过程就是修正自己的过程,并不是修正别人的过程。

仁德上人 经典法语精选(二十四)

仁德上人 经典法语精选(二十四)

仁德上人经典法语精选(二十四)文/仁德上人1、人是可以升华超越的高级生命人类是万物之灵,是可以升华超越的高级生命,为什么有很多的人不能轻松地升华超越呢?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自己不能从自己的人生经验中总结自己所犯下的缺点错误。

一个不明白自己缺点错误的人,怎么可能升华超越呢?只有自己真实地承认自己的缺点错误,才能真正地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

一个没有明白自己的缺点错误的人,会把自己的缺点错误当成是自己的优点成绩,所以一个愚痴无知不明白的混乱心,是无法超越自我,更无法真实地改正自己的一切缺点错误。

凡是想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想升华自己超越自己的人,必须要把以上的道理思维清楚。

只有真正明理透理通达之后,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内心,看清自己内心的全部问题。

一旦看清了自己的内心,才能真正改变自己不正确的错误知见与行为,让自己的人生达到真正的完美不出差错,让自己从烦恼的痛苦人生之中,进入到真正安详自在快乐的智慧人生之中,让自己的生死轮回之痛苦到此停止,让自己在这一生能够真正的心想事成,达到究竟圆满的解脱成佛之人生最高峰。

2、我与佛,看一看与谁最亲最近在我与佛之间的一个桥梁就是自己的依止师。

依止师取代了自己的我与佛,把自己心中的我与佛圆融在一起,让自己心中的我与佛合二为一。

依止师的工作任务就是:让自己的我佛慈悲、我佛一体、我佛不二,我佛就是般若大智慧。

让自己我佛的慈悲智慧的意境,在内叫般若大智慧,表于外就是言语行为,让自己的言语行为与自己的内心意境圆融在一起。

有人能看到自己的思想行为,就看到了自己的内心的意境与证量。

自己的内心证量意境在随缘妙用时,就是自己的一切思想行为最后达到理与事的圆融、性与相的圆融、空与有的圆融、体与用的圆融、自与他的圆融、因与果的圆融、凡与圣的圆融、心与境的圆融、思想与行为的圆融、顺境与逆境的圆融。

在一切的二元化的矛盾通通达到最佳最如如不动不变、安住了了灵知、明了通达空性的基础之上,又能随缘处理一切自己应该处理的事情,在自己恰到好处地处理一切事情的同时,心中空空荡荡,明白什么事情也没有,没事而做事,无心而动心,无念而妙用各种思想心念,无为而做尽了自己应该做的一切事情。

仁德上人 仁德法语 18

仁德上人 仁德法语 18

仁德上人仁德法语 181、着相即有我,有我即分别,分别即烦恼。

如不见性,必然着相,着相者必然是我。

有我者,必然有我执、我见。

有我执者,必然有分别心。

有分别心必然有对立面。

有对立面必然有取舍心。

有取舍心必然有爱憎心。

有爱憎心必然心绪不定、胡思乱想。

胡思乱想、心不安宁必然不清净。

不清净,心必然会污染。

有污染执着,必然会有障碍。

有障碍心绪即烦乱,遇事就过不去。

过不去就是烦恼。

就会再生恶心造恶业。

造恶业必然受恶报。

受恶报时不通因果,必不甘心受报。

只要遇事不认账,必定有我执、我是。

只要有我是必然有对立人我。

只要有我是人非,必然会有分别心。

只要有分别心必然会有我。

只要有我就会有痛苦烦恼。

只要有痛苦烦恼必然想不开。

只要想不开,必然会死执不放,钻牛角尖。

只要有死执、钻牛角尖,必然过不去。

只要过不去,必然没智慧、不明空性理。

只要不证空性,必然有我执法执。

只要有我执法执,必然生死轮回不得解脱。

说来说去一大串问题,本来没有一点问题,人生一切的问题都是因为没见空性。

若能当下认可承当,这时时起妙用的无相灵知,是宇宙、人生、万法的本体本源!唯有这时时不断不常,灵明不昧的了了常知才是真实。

那人生这一大堆问题,当下即化空无碍,当下即解脱自在。

2、树佛知见必定成佛经云:“佛以一大事因缘出兴于世”为让一切众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只要能当下承当佛的指示:“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

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对佛的知见认可承当,站稳脚跟,不生任何疑虑。

当下立佛知见,当下即入佛知见。

当下即是佛,与佛平等无二。

即是佛,决定不会再着相执着,决定心空无我。

即无我,何来业障、烦恼、习气呢?即无我,何必要贡高我慢、自我表现、嫉妒斗争呢?即无我,又有谁要求法、求道、求佛、求解脱呢?即无我,谁有生死?谁又要了生死呢?3、见性我们学佛人都知道,一切众生皆有与佛无二无别的天真佛性。

当下这个肉体并不是真我,而是我的一台工具,一旦用坏了,就扔掉再换一台新的工具,而要换的新工具,是根据本生所造业力,而去流转,自造因,自投胎,自结下一世的果,下一世再造因,再随所造作的业投生,自作自受得应有的果报,这个因果轮回的果报。

04-122法然和尚法语摘要

04-122法然和尚法语摘要

法然和尚法語摘要—一海濤輯1.法然和尚云:「雖然戒定慧三學全具,不修本願念佛者,不可得往生;雖無戒定慧,一向稱名,必可得往生。

」2.凡聖道門者:極智慧離生死;淨土門者,還愚癡生極樂。

3.一向心念佛,往生無疑之思,即三心具足也。

一向心者,至誠心也;無疑者,深信也;思往生之心者,迴向發願心也。

4.我過去世生生發道心,然未離生死之故,知道心不能救我,唯佛願力能救我。

因而不顧有道心無道心,唯須稱名號,生淨土。

5.信願念佛者與彌陀本願相應,與釋迦教無相違,隨順諸佛證誠也。

6.「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又藉彌陀悲心招喚。

今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捨命以後,得生彼國。

」7.取信於一念,盡行於一生。

於平生念佛,往生不定之思者,臨終念佛亦不定也;以平生念佛,決定思者,臨終亦決定也。

8.「一心」者:心一於何事乎?一向念佛者,阿彌陀佛心與我心成為一體也。

9.既心發一向念阿彌陀佛,則早與佛心成一體也。

故云「一心不亂」。

10.「若佛在世,若佛滅後,一切造罪凡夫,但稱名,得往生。

」11.聖道門雖深,時機不相應;淨土門似淺,時機易相應。

末法萬年,餘經悉滅;彌陀一法,利物偏增。

12.所謂淨土一宗超諸宗,念佛一行勝諸行者,以其普攝萬機故也。

13.不論有罪無罪,不擇持戒破戒,時機相應,今生離生死之要法:唯淨土一門,念佛一行。

14.罪深莫卑下,十惡五逆皆往;一念十念,至心者來迎。

法然和尚法語摘要—二海濤 輯1.修念佛求生淨土者,與釋迦彌陀之心相契;修雜行求生淨土者,與釋迦彌陀之心相背。

2.昔太子凌萬里之波,得龍王如意寶珠;今我等撥水火之河,得彌陀本願寶珠。

3.為往生極樂,即使任何妙行,皆無過於念佛,何以故?念佛者是彌陀本願之行故。

4.彌陀經五劫之思惟所建立之深重本願者:不揀善惡,不嫌持戒破戒,不擇在家出家,不論有智無智,起平等大悲故,已經成佛。

5.念佛之事,雖有種種之義,稱六字之中,一切皆含。

6.智者則以智者念佛往生;愚者則以愚者念佛往生;有道心亦念佛往生;無道心亦念佛往生;生邪見之人亦念佛往生。

仁德上人 经典法语精选(二十五)

仁德上人 经典法语精选(二十五)

仁德上人经典法语精选(二十五)1、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事物法皆不动心什么叫安心呢?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境界、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情、什么样的法师说法,遇到什么样的神通、什么样的感应、什么样的奇怪事,就是十方诸佛现身说法,也不会再动一念的求得心,更不会动一念的贪恋心。

不但对虚妄的名利情钱财宝贝不动心,就是对于什么样的法也不动心。

时时不动心、处处不动心、事事不动心,对一切境界不动自我的分别执着心。

在一切不动心的基础之上,再妙用同体大悲心、妙用般若智慧心、妙用中道大智慧心,妙用的当体空性即无心,虽无私心无我心而又妙用心,这就是安心。

真正安心的人,即是一个具有般若大智慧的人,也就是一个真正清净自在解脱的人。

八万四千法门为了一个目的,就是让修行人尽快安心。

安心既无心,无心而妙用慈悲心即是大智慧。

真正地安心既不是有心,更不是无心,而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个其心就是安心而用心,用心而无心,无心正用心,正用心即无心。

谁能体会契入这个微妙不可思议的妙心,谁就是一个真正的觉悟开悟证悟,有道德有智慧的明白人,又是一个真正明了通达诸法实相的见性人。

这个人即名之为佛,又名之为解脱自在的平凡人。

用平常心做一个平凡的人,即是一个真正安心的人。

2、可以体验心动似火,心动不着相如甘露,了了常知身心化空正如万里晴空心比作火,心动火生,心灭火灭,有心而无心,无心而用心。

比如虽然有火,但有甘露法雨来灭火,火灭尽又回归万里的晴空。

要学会体会体验看清自己的内心,有多少的起心动念里边加上一个自我,加上一个爱憎取舍之妄心。

如果起心动念没有自我的爱憎取舍之幻心,就等于虽有火立即被雨水浇灭,就等于有心而无心,有火而无火,有念而无念。

因念起的当下即刻消灭,火生的当下被雨即刻浇灭。

要时时刻刻体会自己的内心,认知见性为晴空万里无云,朗朗的天空,没有一点乌云;智慧如太阳的光,光到黑暗即刻消失;动心执着为大火,火一动必然烧功德树林;所有善心善念,正如一棵大树,森林最怕大火来烧;慈悲无我就如同久后甘露而能使万物生长,阳光雨露是万物生命不可缺少的宝贝,要万分珍惜。

印光法师法语(整理精华100条)

印光法师法语(整理精华100条)
60. 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既悟之后.虽亦惟此五蕴.而全体是一箇真如.
了无色心五蕴之相可得。
61. 佛既彻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见一切众生、与佛无二.故于怨于亲.皆为说法.令得渡脱。虽是极其恶逆不信之人.亦无一念弃捨之心。
30. 须认真茹素.古语云﹕「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信不诬也。并劝自己父母、子女、及亲友.共同茹素。要知此亦是护国息灾之根本方法也。
31. 因果报应.彰明显箸.如响应声.如影随形.丝毫不爽。
32. 如果洞明因果之理.而又能笃信力行.则世道人心自可挽回。
33. 正心诚意.必由致知格物而来。物乃心中私欲.因有私欲障蔽自心.故本具真知、无由显现。能格除私欲.则其本具之真知自显。真知显.而即意诚心正矣。虽愚夫愚妇一字不识者、亦做得到。
70. 斯世浇漓.社会紊乱.天灾人祸.环叠相生。欲谋輓救.须人人敦伦、尽分.孝亲、慈幼.大公无私.爱人若己.方可。果能人心平和.世界自安.国难自息矣。
71. 今之世风颓丧.人心险恶。然一究其何以至此.实不外公与私而已。若皆能破除私心.无相残害.则唐虞三代之世.亦何难复见于今日哉。
72. 大劫当前.谁能幸免。惟有大众一心修善.虔诚念佛.哀祈佛力之加被方可。
78.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此所谓物.即是与天理人情不合之物欲。
79. 格除自心私欲之物.乃是明明德之根本。佛法之去贪瞋痴.亦即格物。修戒定慧.亦即致知。
80. 念佛一法.最好学乡愚.老实行持为要。俗言聪明反被聪明误.不可不惧也。
83. 人生朝露.无常一到.万事皆休。是以欲求离苦得乐者.当及时努力念佛.求佛加被.临终往生。一登彼土.永不退转.花开见佛.得证无生。

10、法在释尊在

10、法在释尊在

法在释尊在
有法在的地方,祖师就活着。

释尊也活着。

所以严格护法,使它薪火永传,是我们的重大职责。

如此一想不能不发人深省:今天的日本,今天的日本佛教界,究竟还有法吗?
按照我们禅门的解释,法即释尊的觉悟。

将释尊的觉悟原原本本、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有这个觉悟的地方,释尊就能永生。

打比方说,‚灯灯无尽‛一语见于《维摩经》,如果将一支蜡烛的火移到下一支蜡烛,即使原来的蜡烛融化了,它所燃起的火仍是与原来别无二致的火,辗转连续不断地点燃下面的蜡烛,这支蜡烛本身尽管燃尽,但火却永远生辉。

所以,在觉悟的灯火点燃的地方,释尊至今仍俨然活着。

这样的解释是禅门的解释,大乘佛教全部做这样的解释。

法然上人在临终之时,有人商议上人的遗骸如何处置?上人说:‚不用给我造墓,哪里有佛号,哪里就是我的墓。

在这个世上,哪怕在穷乡僻壤,只要还有人念‘南无阿弥陀佛’,法然就活在那里。


思诵南无阿弥陀佛
我亦惟驻六字中
有法在的地方,祖师就活着。

释尊也活着。

所以严格护法,使它薪火永传,是我们的重大职责。

如此一想不能不发人深省:今天的日本,今天的日本佛教界,究竟还有法吗?。

善导大师法语精华录

善导大师法语精华录

善导大师法语精华录1.《观经》〈流通分〉言: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2.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3.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4.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5.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6.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7.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

顺彼佛愿故。

8.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

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9.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10.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

大意者:一发心已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11.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

12.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13.凡夫乘佛愿力,定得往生。

14.人天善恶,皆得往生;15.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16.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17.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

18.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

19.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此亦是生护念增上缘。

20.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法然上人的梦实现了

法然上人的梦实现了

作者: 俊忠
出版物刊名: 法音
页码: 45-46页
主题词: 法然;日本净土宗;善导大师;观无量寿经疏;长安香积寺;四众弟子;赵朴初;感应道交;
光明寺;中国佛教
摘要:<正> 一九八二年是日本净土宗的开创者法然上人诞生八百五十周年。

为此,日本净土宗的朋友与我会合作,雕塑了善导大师、法然上人“二祖对面”像,并决定在陕西长安香积寺共同举行奉安开光法会。

八百年前,日本法然上人根据我国唐代高僧善导大师所撰《观无量寿经疏》阐释的理论,创立了日本净土宗。

法然生前对善导大师极其崇敬,十。

《法然上人全集》第108课

《法然上人全集》第108课

《法然上人全集》第108课南无阿弥陀佛。

《法然上人全集》第429页,《制诫篇》。

“制”是制止,“诫”是诫劝。

这一篇包含四章内容,从中可以看出法然上人当时弘法的一些情形,对我们今天也很有启发,因为古今中外人情都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一、没后遗诫文此有二条(原文)(《大正藏》第83册第167页)(一)普告予遗弟等:予之没后,各宜别住,不须共居一所。

共居虽似和合,而又恐起斗诤;不如闲居静处,独行念佛也。

又,为予修追福,亦莫聚居一所,致诤论起忿怒也。

且莫修图佛、写经、檀施等善,唯应一向修念佛之行。

平生之时,自行化他既唯念佛一行,没后宁杂自余修善哉?又,气绝之后,即时兴行念佛,或一昼夜,或一七日,至诚勤修;不要中阴之间不断念佛,恐生懈倦,还妨勇进也。

有志之辈,勿敢乖遗语矣。

这是法然上人对自己灭度后的事宜作的交代,交代弟子三件事。

第一件事,大家不一定要住在一起,就是让弟子分开住。

因为法然上人担心大家住在一起,看上去似乎比较和合兴盛,但是又怕斗诤。

因为人情总是这样的,各人的见解、性格、脾气不一样,师父在,师父可以调化,大家都比较安顺;师父不在了,上面没有一个可以最终决断调和、众望所归的领袖人物,各人都认为自己的意见对,很可能会产生一些矛盾冲突。

这是法然上人对人情透彻的洞达,也是对弟子的呵护。

我们今天在道场共住也一样,总体来讲大家很和合。

但是各人的性情、缘分,还有种种因缘,如果觉得住在一处不太安乐,那就可以换地方。

常住、道场也未必要把大家绑在一起,绑在一起大家彼此都不方便。

还是随缘比较好,有缘就在一起欢喜共住,缘分到了就自自然然分开,各住各的,各行其事,不至于绑在一块儿起冲突,那就不好了。

第二件事,交代弟子怎样追福。

因为师父往生了,弟子肯定要为师父作功德,报答师恩。

这里有两个细节。

第一,不要在同一个地方,因为怕大家意见不一致,一个人想这么做,一个人想那么做,恐怕会产生不和合的事。

第二,只做一件事,就是念佛。

比如,有人可能想造佛像,或者抄写经典,或者布施等等,这些都不需要。

法然上人梦中所见之梦

法然上人梦中所见之梦

法然上人梦中所见之梦
成田有恒
【期刊名称】《佛教文化》
【年(卷),期】1997(000)003
【总页数】2页(P40-41)
【作者】成田有恒
【作者单位】日本净土宗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
【相关文献】
1.日本净土思想的源流及其法然上人的《选择集》 [J], 赵仲明
2.茶人之梦中国茶 [J], 韩星海;
3.鲁迅的“梦中之梦”--重读《颓败线的颤动》 [J], 王彬
4.根植于民族复兴之梦中的梦:国强民丰——上海强丰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连强专访 [J], 柳一书;
5.法然上人的净土教思想——以法然净土教的基准“偏依善导一师”为中心 [J], 高桥弘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一法摄万机之事
第十八愿云:「十方众生」者:十方之众生皆无遗漏,包含於我愿之内也。

法照禅师云:
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迎来
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
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
此文之意者:我身贫穷不造功德,下智不知法门,破戒虽犯罪障,便回心念佛也。

2、自力他力之事
问云:自力他力之事,应如何领解乎?
答云:法然虽非可参殿上(天皇之处)之根器,然自上召者,二次参殿上此非我之能可参,天皇之力也。

何况阿弥陀佛之力,酬称名愿来迎事,有何不审!
自身罪重,无智之人,不可怀疑往生,若如此疑者,完全不知佛愿者也。

救如此之罪人所发之本愿也,故称此名称,努力努力不可有疑也。

「十方众生」之愿中,有智无智,有罪无罪,善人恶人,持戒破戒,男子人;乃至三宝灭尽之後,十岁之众生,亦无遗漏。

彼三宝灭尽时之念佛众生与今时行者比之
12、若存若亡之事
乘本愿谓之「存」,下本愿谓之「亡」也。

「乘」有二义,「下」亦有二义谓造恶业之时,与发道心之时也。

造恶业时之下者:如此造恶之身,虽念佛,往生不定。

作此想者,即是下也此谓之「亡」。

发道心时之下者:如此发道心而念佛,必定往生;若无道心,则虽念佛,生不定。

以道心为先,本愿为次。

作此想者,即是下也,此谓之「亡」。

造罪业时之乘者:如是造罪,必堕地狱;乘此本愿之故,虽造恶身,决定生。

作此想者,即是乘也,此谓之「存」。

发道心时之乘者:如此之道心,不始於今日,我过去世生生发,然未离生之故,知道心不能救我,唯佛愿力能救我。

因而不顾有道心无道心,唯须名号,生净土。

作此想者,即是乘也,此谓之「存」。

编注:昙鸾《往生论注》云:「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


得正念故」也。

如此信者念佛,与弥陀本愿相应,与释迦教无相违,随顺诸佛证诚也。

杂行十三失,以此义可得知也。

编注:善导《往生礼赞》云:「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


(下文尚有列出十三故,即十三失,从略。

请参阅《选择本愿念佛集》十八页。


14、白道之事
「杂行中之愿往生心」者,虽是白道,被贪瞠水火所损,以何得知?释(注:善导《观经疏》二河白道喻,下同。

)云:「回诸行业,直向西方也。

」诸行往生之愿生心之白道也。

次「专修正行之愿生心」者,名「愿力之道」也,以何得知?「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招唤。

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舍命以後,得生彼国。

」此之文是也。

「正行」者:乘愿力之道故,念不被贪瞠水火损害,是以譬喻中云:「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於水火之难。

』」合喻中云:「言西岸上有人唤者,即喻弥陀愿意也。


专修正行人,不可恐贪瞠烦恼也,乘本愿力之白道,岂容被火焰水波所损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