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界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形成民工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个世界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形成民工潮

群体特点

“农民工”这个词汇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张雨林教授1983年提出的,随后被大量地引用,初始出现在中国社会学界、经济学界,后来成为整个社会一种通用的说法。农民工作为世界工业化历史上的一个新概念,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新出现在中国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形成主要源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从业人员冗余,他们为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报酬,离开农业和农村进入城市成为企业员工,具有不同于企业其他类型员工的特点:

能够吃苦耐劳他们属于我国当前收入最低阶层之一,强烈渴望提高自己的收入,改善生活状况;农民工往往背负着尚留在农村的家庭对他们的经济上的依赖,因此他们对收入稳定有很强的偏好,这些因素使得他们有着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朴实无华和安分守己的优良传统,在有些方面起着城市劳动力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如基建工程、重体力或手工劳动的从业人员大都是农民工;大量的农民工在城市设摊开店,从事修旧服务业、加工业、商业、饮食业等,为城市居民提供特色服务,填补城市需要而又空缺的行业;而且城市劳动力不愿意干或干不好的一些重要的脏、累、苦和危险的工作多由农民工承担。

小农思想严重他们大多数来源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这些地区都是以传统农业为主,小农思想根深蒂固。他们习惯于算小账不算大账,小富即安不思进取,小进则满不求跨越;没有远大目标,.缺乏创新意识,无法超越自我;有着许多不文明的生活习惯,缺少文明意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使他们过度自卑狭隘;有严重的乡土观念和传统,他们一般都是经亲戚或老乡介绍到同一个企业或地方打工的,在农忙、节日、婚嫁等时节常常要回家乡;缺乏组织观念和法律意识,碰到侵权之事较难采取法律途径讨回公道,也较少向相关部

门申请仲裁,要么聚众闹事,或是以死相挟。

文化素质偏低由于历史原因,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只有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不熟悉社会知识和务工常识;也没有什么专业技术,对外部信息了解和接收的能力极弱,信息极不对称,兴趣品位不高,对工作缺乏责任感和主动精神,对自己的发展缺乏抱负和长远计划。外出打工具有盲目性;只能从事普通的劳务性工作,谋生能力弱,就业难度越来越大,不熟悉国家的法律政策,不知如何维护自身权益。

普遍受到歧视由于没有正式身份,在婚嫁、幼托、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面临一系列困难而且还要交纳名目繁多的各种费用;求职、就业、管理等都遇到不平等的待遇,而且随时面临被解雇的命运;享受不到任何城市职工普遍享受的养老、医疗、失业和生育等保险.,甚至连保障人身安全的工伤保险也常常没有。还要遭受雇主的歧视;在公共场所也遭受一些人及各类管理执法人员的歧视、刁难等。子女不能就近上学,私立学校费用高,进入附近的公办学校难,而且还要交一笔不少的赞助费;农民工与城市职工一般都能享受的培训、再学习和下岗再就业等培训措施无缘。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歧视,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不同酬,就业权、受教育权和受救助权得不到充分保护和实现。

经济拮据贫困“起得比鸡还早,睡得比猫还晚,干得比驴还累,吃得比猪还差”这是形容农民工生存状况的“经典”比喻。据有关统计,70%以上的农民工月收入在600元以下,

20%左右月收入在600元~800元之间,只有少数能拿到千元以上的工资,所以他们中多数人的文化娱乐支出都为零,即便有也最多不过二三十元。经济上贫困决定了弱势群体

生活质量的低下性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性。

生活质量低下他们大多数在衣食住行各方面与他们所在谋生城市的居民有着很大的不同。衣着极为简朴甚至粗陋。一般都合伙租住于城乡结合部的农居点、简易工棚内,多人拥挤一室,采光通风差,夏天漏雨,冬天漏风,条件十分艰苦。为节约开支,饮食一般比较简单粗糙,是街头路边饮食摊档的常客。由于农民工普遍劳动强度较大,干活较长,闲暇时间少,基本上处于工作、吃饭、睡眠这种原始、简单的生活状态,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从住处到工地再到住处的循环过程,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相去甚远。

文化生活单调在许多城市,他们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和建筑业两大领域。从事娱乐、餐饮、美容美发、家政服务等服务业的农民工,还有一些基本的文化生活,比如看电视和报纸。但从事较为艰苦的建筑业的农民工则90%以上没有什么业余文化生活,睡觉、聊天、打牌赌钱、闲逛是他们打发空闲时间的主要方式。少数人偶尔也去看电视、电影或去看广场演出,

但次数和时间都没有保证。

中青年人居多据有关方面统计,现在人均耕地低于一亩的地方,出来打工的农民大约95%是中青年,留在家种田的大多是老人、妇女。新一代农民工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回不去农村,融不进城市”。他们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城市,大多没有务农经历,也难以适应农村生活,其流动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已由谋求生存向追求平等和现代生活转变;他们素质相对较高,思想观念已经远离土地和农业生产,更贴近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因而对城市表现出较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但他们在城镇的待遇并没有得到提高,也较难进入城镇正式就业岗位序列,因而对获得社会尊重、平等和承认有着更多的期盼。

法律意识淡漠很多人没有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校学到的法律知识很少,从各种途径接受的法律宣传教育少,尤其在就业环境差的地方和劳资矛盾尖锐的企业,农民工的逆反心理和苦闷情绪很强烈,农民工高伤亡率、高犯罪率等社会问题突出。可以这么说,大多数农民工是法盲。但一旦失去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农民工将很容易成为社会和企业的不稳定因素。

具有群体特征农民工在城市里相对比较封闭,生活空间有限。自发性大,分散性高,组织化程度低。他们往往有很强的血缘、亲缘和地缘等传统意识,喜欢在企业中结集“同乡会”等自发性的非正式组织以同舟共济。这类组织在农民工生活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由于没有专门维护其权益的正式组织,农民工在关系自己权益的谈判、交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但有时出于农民工狭隘的义气观和从众心理,这些非正式组织往往成为聚众闹事的罪魁祸首。有关调查表明,近90%的农民工是通过亲友介绍或帮带等方式实现流动就业的,一般是同村、同乡的,要么是本县、本省的。很少有单个农民出来打工的,明显呈群体性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