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b) 能够正确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c) 能够理解和解释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b) 通过实践操作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 通过综合性的练习和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a) 实践中感受平均数的应用,增强学生对数学应用的兴趣和信心;b)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平均数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 教学重难点2. 教学难点a) 运用平均数概念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b) 让学生明白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三. 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为了引起学生对平均数的兴趣,可以从一个简单的实例开始。
例如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计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解释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老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平均数是什么?什么情况下需要用到平均数?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2. 理论知识讲解(1) 给学生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定义和求解方法;(2) 通过实例演示和辅助说明,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计算平均数的过程;(3) 通过小组讨论和解答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复杂情况下的平均数计算方法。
4. 拓展应用(1)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 给学生提供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引导他们去找出例子中使用到平均数的情况,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5. 总结复习(1) 整理归纳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2) 复习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3) 布置相关的练习作业,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四. 教学手段1. 课件辅助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实例分析、计算方法、案例应用等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
2. 实例演练通过实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平均数的计算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平均数》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数学教案设计小学数学平均数的教案篇一教学目的: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
⒊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从孩子喜欢的球类运动入手:“小朋友们,你们都喜欢什么球类运动?”生:“足球!”“篮球!”“乒乓球!”……师:“这么多小朋友都喜欢足球,我也和你们一样是个球迷!不过,今天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想组织一次拍球比赛,有兴趣吗?”生:“有!”师:“咱们全班男女生分为两大组,每组商量一下,先为本组起一个名字。
”(很快,男生组起名叫“必胜队”,女生组起名叫“快乐队”。
)师:“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地来拍球,时间肯定不够,咱们想个办法,应该怎样进行比赛呢?”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问题提出,同学们马上有办法,各队推选一名最有实力的代表进行比赛。
比赛开始,男生10秒钟拍球19个,女生10秒钟拍球20个,老师宣布“快乐队”为胜。
男生马上不服气,“不行!不行!一个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几个人!”于是,两队又各派四人上台。
比赛结果:男生队拍球数量为:17、19、 21、23。
女生队拍球数量为:20、18、15、23。
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必胜队”拍球总数为80个,“快乐队”拍球总数为76个。
老师高高地举起男生代表的小手宣布:“必胜队胜利!”“吔!”男孩子们高兴地跳了起来,女生们则沮丧地低下了头。
这时老师来到了弱者的一边,安慰女生“快乐队的小朋友们,不要气馁,我来加入你们队好不好?”“太好了!”于是,我现场拍球29个。
“快算算,这回咱们快乐队拍球的总数是多少?”女生很快算出:105个。
“这一次我宣布:快乐队胜利!”女同学的脸上现出了微笑,男生们却马上反驳:“不公平!不公平!我们是 4个人,快乐队是5个人,这样比赛不公平!”“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组的拍球水平高,这可怎么办呢?”一个胖胖的小男孩站起来伸开双臂,结结巴巴地说:“把这几个数匀乎匀乎,看看得几,就能比较出来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平均数-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平均数-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平均数2.能够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3.了解平均数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情景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 教学内容1.什么是平均数2.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3.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复习阶段性目标,牢固知识点。
第二步:呈现问题老师通过呈现一个情景问题,如:成绩单上一位同学有五门课程的成绩,分别为88分、92分、70分、82分、90分,请问这位同学的平均成绩是多少?第三步:统计数据老师引导学生将这组数据求和,然后将总和除以数据个数,得出平均数的值。
第四步:加深理解老师通过举一些的实际应用场景,如:众人拾柴火焰高,苹果5元一斤,零食2元一袋等等,并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应用平均数来解决这些问题。
第五步:小组合作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身高体重等数据推算出平均数,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
第六步:梳理知识点老师在本章末尾进行知识点概括,让学生重新梳理所学知识点,强化记忆知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熟悉平均数的日常应用场景。
2. 教学难点1.如何将平均数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2.如何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1.互动式探究法2.合作学习法3.任务型学习法五、教学评估1.考试评估:老师可以设计平均数计算的题目进行测试学生的掌握情况。
2.问答评估:老师也可以通过问题解答及讨论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度及理解度。
六、教学工具和资源1.笔记本电脑2.投影仪3.教学PPT4.等数量尺、登录器等教学资源七、教学后记通过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实施,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方法和应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计算能力。
同时,教师也需要进行不断的反思和总结,以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平均数教案初中
平均数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平均数的性质。
2.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问题和案例。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统计学知识,如数据收集、整理和表示方法。
2.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如何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那么你们知道什么是平均数吗?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平均数的含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用来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2. 举例说明:给出一组数据(如3, 7, 5, 10, 2)求平均数。
计算过程:(3+7+5+10+2)÷5 = 27÷5 = 5.4解释: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5.4。
三、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求给定数据集的平均数。
2. 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解题方法和思路。
四、应用与拓展(15分钟)1. 教师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
例如:某班级有5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为160cm, 165cm, 158cm, 170cm, 155cm,求该班级的平均身高。
2. 学生分组讨论,计算平均身高。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问题和建议。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的清晰度和连贯性。
2. 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3. 学生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延伸:1. 进一步学习其他统计学指标,如中位数、众数等。
2. 探索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数据分析、决策等。
以上是一篇关于平均数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如果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解释,请随时提问。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3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3篇)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重点和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长方形。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架)师:这是老师家的书架,咱们一起来看看。
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你有什么办法?2.感知(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生:把上层书架上的8本书,拿2本放在下层书架上,现在每层书架上的书就一样多了。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几本书了?(6本)(3)师:像这样把多的移给少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移多补少。
(4)师:你还有什么方法?生:把上层书架上的书和下层书架上的书先合起来,再平均放在两层书架上,这样每层书架上的书就一样多了。
师:像这种把几个不同的数先合并起来,再平均分成这样的几份的到相同的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先合后分。
(5)师:现在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了吗?生:一样多了。
师:都是几本?(6本)师:它是我们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数?(或者:谁来说一说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得到这个数?)生:用的是移多补少和先合后分的方法。
师:像这样得到的数,它也有自己的名字—平均数。
师:所以6就是8和4的平均数。
谁再来说说6是谁和谁的平均数?(生说)(6)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1、师:老师又新增添了一层书架,第三层书架上有几本书了?生:第三层书架上有3本书了、师:用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能求出这三层书架上书的本数的平均数吗?师:请拿出学具,来摆一摆,注意摆时要一一对应。
平均数教案人教版
平均数教案人教版【篇一: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平均数》教案】123【篇二: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篇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第90、第91页的内容及第92页做一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学情分析:教材把“平均数”编排在统计中进行教学,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统计的角度去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空难。
因为四年级学生的统计意识比较薄弱,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肤浅,而用统计的思想去理解“平均数”需要有一定的统计意识和一定的生活经验,而正是由于受到这两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引入新课师:我们班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成立了几个兴趣小组:有环保小组、体育小组还有美术小组等。
这是我们班环保小分队的队员们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饮料瓶,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他们在上周的表现怎么样?(课件出示照片和视频)二、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师:这是环保小分队的同学们收集饮料瓶的统计情况和他们提出的问题,借助刚才的视频和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信息和问题)师:那么你能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这个问题吗?每人都有这个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小组交流你的想法。
平均数教学设计15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15篇平均数教学设计15篇平均数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92-94页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
在操作和思考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意义、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1、前不久,我们漆桥中心小学三年级同学举行了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
老师统计了男、女生套中的个数,并制成了统计表。
2、男生套圈成绩统计表姓名李小钢张明王宇陈晓杰个数4896女生套圈成绩统计表姓名吴燕刘晓娟史敏敏孙云个数8645师问:男生几人参加了比赛?女生几人参加了比赛?你觉得怎样才能比出谁赢了呢?学生观察表后回答:男生一共套了多少个?4+8+9+6=27(个)女生一共套了多少个?8+6+4+5=23(个)结果是男生胜了。
3、师:哎呀!男生赢了,女生输了。
为了增强实力,女生再派1名代表参加比赛,和实力强大的男生进行了第二次的比赛。
老师统计了第二次的比赛情况制成了统计图,我们看男、女生分别套了多少个?(板书:6、9、7、6)(10、4、7、5、4)请你算一算这一次男、女生的总成绩分别是多少?6+9+7+6=28(个)10+4+7+5+4=30(个)这次比较总数,结果是女生获胜!4、对这样的比法,你有什么想法?为什么?(人数不一样,不公平)为什么不公平呢?第一次比赛我们不是比较总数吗?5、看来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比总数行不行?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那么怎样比才公平呢?同桌交流。
(分别算出男、女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我们怎样才能知道男生平均每人套多少个圈呢?先想,想好后同桌交流。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3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3篇)《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三)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平均数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和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平均数实际上每一份不一定一样多,而平均分是指实际上每份都一样多.因此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是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口答: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个组,每个组有多少人?3.小明期中测验语文和数学两科成绩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绩多少分?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实际上它们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它们的平均数,而不是原来每份实际的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学习新课1.新课引入.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平均数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产量等.怎样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如何求出几个数的平均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平均数)2.出示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3.分析,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教师拿出盛水的4个同样的杯子,标明刻度.师: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吗?生: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不相等.师: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生:平均高度就是4个杯子里的水面一样高.师:怎样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出示挂图(即课本中的下图)放在4个杯子后面,指出红线标明的地方(4厘米)就是平均高度.教师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样多,得到平均高度.师: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吗?它是怎样得到的呢?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它不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而是把4个杯子里的水平均分的结果.师:如果我们不倒水,能算出这个平均高度吗?小组讨论.从而明确:要求4个杯子水的平均高度,要先把4个杯子的水面高度加起来,再除以4,相当于把4个杯子里的水合在一起,再平均倒在4个杯子里,看每个杯子水面的高度是多少.用算式表示就是(6+3+5+2)÷4.教师板书:(6+3+5+2)÷4=16÷4=4(厘米)答: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4厘米.说说括号里求什么?为什么除以4?得到的结果表示什么.要强调4厘米是平均数.4.做29页上的“做一做”中的第1,2,3题.订正时让学生讲出思考过程.5.总结规律.师:从刚才做的几道题中,你能说一说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吗?通过学生的回答概括为:求几个数的平均数,先要求出这几个数的总数,然后再找出要把它平均分成的份数,最后用总数除以总份数就可以得到平均数.6.出示例3.学生默读例3,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师:如何比较哪一组平均身高高一些?怎样计算出高多少?启发学生想:如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先算出各组的平均身高,就容易比较了.让学生运用从例2中学到的方法,自己求出两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求出哪一个组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多少.师:如果不求平均身高,直接用各组所有人数的和进行比较行不行?为什么?使学生明确,由于两组人数和每人身高不一样,不能直接比较,只能用平均身高进行比较.(三)巩固反馈1.选择正确列式,并说明理由.一辆汽车第一天行53千米,第二天行58千米,第三天上午行30千米,下午行27千米.平均每天行多少千米?A.(53+58+30+27)÷3B.(53+58+30+27)÷42.光明小学五年级3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750元,六年级4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1210元.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这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小组讨论后得出: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750+1210)÷2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750+1210)÷(3+4)强调是把哪几个数平均分、分成多少份,要认真审题,找出所需要的总数及总份数,再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四)作业练习七第1,2题。
《平均数》(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平均数》(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计算平均数,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含义: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指这组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先将这组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3. 平均数的应用: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如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统计知识,如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等。
(2)提出问题: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例子,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让学生计算教材中的例子,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如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
4. 课堂小结(1)引导学生总结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5. 课后作业(1)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课后习题。
(2)鼓励学生收集身边的统计数据,尝试用平均数描述数据的一般水平。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意识及问题解决能力。
2. 练习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和速度。
3. 课后作业评价: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避免死记硬背。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应给予个别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求平均数。
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重点和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3)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二、探究新知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按要求叠圆片,第一排叠2个,第二排叠7个;第三排叠3个。
师:看着面前的圆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我想使每排的圆片同样多?师:是个好问题!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圆片同样多。
先动手活动,再互相说说法。
小组活动讨论。
汇报交流。
生1:我们先从7个里拿出1个给3个,再从7个里拿出2个给2个,这样每排的圆片就同样多了。
生2:我们是以最少的一排2为标准。
从7个里拿出5个,再从3个里拿出5个,然后把这6个平均放到三排,每排放2个,和原来2个合起来,每排都是4个,也同样多。
师:不管怎样移,我们都是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请你想一想:在刚才移动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规律?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相等相等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2、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用各种方法示出了平均数,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出示:7,3,6,4的平均数是多少?)生1:我是这样想的(7+3+6+4)+4=5,所以7,3,6,4,的平均数是5,我在加的时候还用了凑十法。
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4篇
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4篇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P90-92)【教学目标】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产生的价值,通过分析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发展统计观念,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和经验。
2.掌握并选择合适的方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在具体问题解决中初步体会平均数的敏感性和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并选择合适的方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预设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揭示课题:平均数设疑:你在生活中听说过平均数吗?2.创设情境:四(5)班的男生和女生要组织一次一分钟踢键子比赛,女生队选拔选手时进行测试的成绩如下。
女生队选拔成绩单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引导建立平均数的意义,研究求平均数的方法:设疑:你觉得用哪个数据代表每个女生的成绩比较合适?引导解疑:杨羽一一17个曾诗涵——19个(移多补少)李玲一一18个(合并均分)2.引导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设疑:19个和18个能分别代表曾诗涵和李玲每次踢健子的水平吗?解疑:(1)独立思考,同桌讨论。
(2)组织交流,相机引导: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平均数的虚拟性。
三、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1.请比较男生队和女生队的比赛成绩,哪个队的成绩更好?(1)看了这个比赛成绩单?你有什么想法?(人数不同,不公平)(2)设疑:该怎么办?(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交流)(3)小结:平均数的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价值。
2.参加踢健子比赛的5名男生年龄如下王小飞:10岁刘东:9岁李雷:10岁谢明明:11岁孙奇:10岁(1)他们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2)如果40岁的姚老师也加入踢健子游戏中,那么六人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3)计算完毕你有什么想法?(要点:平均数的敏感性及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3.判断说理:王小飞身高1. 4米,一定可以安全趟过一条平均水深1.2米的小河。
小学数学_《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4-97页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渗透“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据统计观念,能灵活的选择方法解决平均数的问题。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在分析数据中的作用,初步培养共性寓于个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及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磁性白板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平均数师:孩子们,喜欢体育运动吗?最拿手的是什么?前几天他们就进行了一场男女一分钟投篮大比拼,你们希望谁赢?各有各的想法,咱们用事实说话,请看当时记录的数据师:第一轮比赛谁赢啦?说说你的理由?学生畅谈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师:看,第二轮,谁赢了?说说你的理由?学生畅谈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发现比较总数更好一些。
师:男生赢一局,女生赢一局,比赛到了最关键的时刻,第三轮,在一名女队员无法参加比赛的情况下,谁赢了?理由教师请几名同学发言,说出自己的判断并说明理由,师小结:大家所说的平均数是求什么?就是求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投进多少个。
这个方法大家同意吗?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接下来咱们从女生平均每人投进的个数开始研究。
二、分层探究,认识平均数1、移多补少师:不计算,你能一眼看出女生平均每人投了多少个吗?把你的想法操作给大家看一下学生上台操作。
师:这样移完了之后出现了什么情况?像刚才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原来不相同的几个数变得同样多,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移完后,女生平均每人投进了5个,2、求和均分男生平均每人投进了多少呢?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全班交流汇报。
师:其实,不管是刚才的移多补少还是求和均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原来不相同的几个数变得怎么样?同样多,这个同样多的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案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案一、知识概述•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值的总和除以这组数值的个数。
•特征:平均数往往不是这组数中的任何一个数,但它肯定在这组数的中间位置。
二、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定义和特征。
2.能够求解一组数的平均数。
3.能够通过练习巩固平均数的概念。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特征,以及如何求解平均数。
•教学难点:能够很好地将平均数的概念讲解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以及如何通过运算求解平均数。
四、教学方法1.探究法:教师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自己操作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并分享他们的方法和答案。
2.归纳法:综合讲解平均数的定义、特征、以及求解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
3.练习法:提供多种题型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平均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平均数,并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自己操作求出平均数。
2.教师归纳总结平均数的定义和特征,并讲解求解平均数的运算方法。
3.教师提供多组数据,让学生进行求解练习。
4.教师检查学生的练习结果,并与学生一起分享求解方法和答案。
5.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检查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六、板书设计•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的特征•求解平均数的运算方法七、教学评估1.学生能否自主求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学生对于平均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是否理解深入。
3.学生的练习结果是否正确,以及学习成果是否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探究法、归纳法和练习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仍然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需要加强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更加注重细节的把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平均数》(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如关于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历史背景等。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如寻找生活中的平均数现象、设计相关数学问题等。
3.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作用,了解平均数与其他统计量(如中位数、众数)的关系。
4.探讨平均数在概率论中的应用,如通过大量实验求特定事件的平均概率等。
9.鼓励学生探索平均数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如文学中的平均词汇量、历史中的平均事件发生频率等。
10.引导学生关注平均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含义和应用,了解不同文化对平均数的理解和使用。
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今天教授《平均数》这一课时,我深感教学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在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上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在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上还需加强。以下是我在教学方法、策略、管理等方面的反思与总结。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平均数的概念。
5.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经济领域的平均工资、平均房价等,了解平均数在政策制定和分析中的作用。
6.鼓励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物体长度、计算平均速度等。
7.探讨平均数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如物理学中的平均速度、化学中的平均分子量等。
8.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生物学科中的意义,如平均寿命、平均身高等。
《平均数》(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平均数》(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以实际情境引入平均数的概念,通过探究平均数的求法及应用,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6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6篇】《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42-43页例1、例2二、教学准备小黑板、姓名笔划数统计表。
三、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姓名,谁愿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绍介绍。
(学生高声的介绍自己的姓名)师:谁又能知道老师的姓名呢?学生说一说后,出示一个姓名。
师:能完成这表格吗?(学生数一数,完成表格)姓名王振方笔画数师:能否把你自己的姓名与笔画数也制成这样的表格,比一比,看看谁制作的最漂亮。
(学生动手制作表格)师巡视指导,搜集、选择教学信息。
学生完成后作简单交流。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1、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概念师:请观察姓氏的笔画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到求笔画总数和平均数上。
2、在对话交流中明晰概念师:王振方的姓名平均笔画数是6画,这又表示什么?引导学生认识(1)表示三个字笔画数的平均水平。
(2)表示王振方这个姓名笔画数的一般水平。
师:那这6画与王振方这三个字的笔画数之间还有关系吗?(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讨论完毕,开始全班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注意:(1)有关系的,是他们的中间数。
(2)平均笔画数比笔画最多的少一些,比笔画最少的多一些。
(3)平均笔画数在笔画最多的数字与笔画最少的数字之间。
(4)平均笔画数就在这三个字笔画数的中间位置。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时1平均数》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时1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灵活运用。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2.教具:小黑板、彩色粉笔。
3.辅助教材:练习册、作业纸。
4.教案设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如班级同学身高的平均值等。
2. 讲解•通过简短的讲解,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
3. 操练•给学生提供几道简单的计算平均数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解答。
•老师抽查学生的答案,并指导学生纠正错误。
4. 深化•引导学生探讨平均数的应用场景,如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平均分等。
5. 总结•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的重要性和运用方法。
五、课堂练习1.计算以下数字的平均数:12, 15, 18, 21, 24。
2.根据以下情景计算平均数:小明连续5天每天跑步的距离分别为2公里,3公里,4公里,5公里,6公里。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中的题目。
2.思考并记录生活中其他可以应用平均数概念的场景。
七、教学反思本课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理解还不够深入,在后续教学中需要加强基础概念的讲解。
同时,学生在操练中缺乏合作和交流,需要引导学生多进行小组讨论。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运用方法。
《平均数》教案【优秀7篇】
《平均数》教案【优秀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平均数》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通过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5分钟左右)1、出示图片:我班学生在大街上捡拾白色垃圾。
谈话:白色垃圾对于我们的生活危害很大。
出示相关数据。
我校也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的情况。
那么谁说说,你们家一周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学生分别说。
(三个)2、看过一篇报道,城镇某校一个班平均每周丢弃塑料袋28个之多,大多数用于买菜,丢垃圾用。
谁能说说平均数怎样算?板书关系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3、看到这个信息你最想做什么吗?(到底城镇用的多,还是我们农村用得多?)如果以我班为农村调查对象。
4、比较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统计中的平均数。
(板书)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到底我们班的同学平均每家一周丢弃多少个呢?看来要得到平均数只知道几家的数据还不行,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吗?(一)活动1:初估平均数。
(3分钟)1、出示数据,初估平均数。
学生面对分散而且毫无规律的数据,迟疑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会大概猜一猜。
但是数据不统一。
2、“为什么不好估?有什么困难?”,“怎样就比较容易估算了?”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出学生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的需求。
3、“怎么整理?”,这一问题又引发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最后得到根据相同数据及其个数进行整理。
《平均数》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平均数》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平均数》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平均数》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深对“平均数”和“平均分”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4、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一个不“真实”的数。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1、问题引入:现在黑板上摆两排圆形磁铁第一排有9个,第二排有5个,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排磁铁同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想移的过程(2)教师操作引导:现在每排都有7个,7是这组数的什么数?(3)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求和再平分”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从生活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1.操作:师:在黑板上用圆形磁铁摆:第一排放8个,第二排放4个,第三排放3个,注意摆的时候,要一一对应地摆齐。
2.学生合作探究:师:平均每排有多少个圆形磁铁?你是怎样想的?3.交流汇报a.移多补少:只要从8个中拿1个放到第二行的4个中,拿2个放到第三行的3个中,它们就一样多了,所以这三行圆形磁铁的平均数是5。
b.先算总数再平均分:把三行圆形磁铁合在一起,先求出一共几个,然后再除以3就可得到这三行的圆形磁铁的平均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数颍东区向阳中心校桃园小学赵勤一、教学设计说明平均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3课时。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学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它既可以描述这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
以前我在教学“平均数”时,只注重教给学生求平均数的方法,忽视了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很少提及。
因此,本课最主要的设计思路是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活动教具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平均数,再利用平均分的意义,使学生理解:求几个数据的平均数,就相当于把这些数据的综合平均分成这么多份。
由此,总结出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最后,通过平均数与其它数据的比较使学生体会到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2页例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2、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
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过程与方法]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球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生的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正确、全面地看待问题,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准备:CAI课件教学过程片断与反思:[片断一]生活中的平均数。
师:同学们平时喜欢上网吗?生:喜欢!师:上过网的同学请举手。
师:有这么多的同学上过网!的确,上网可以帮我们了解许多有价值的信息,老师就从网上收集了几条很棒的信息,你们想看吗?生:想!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谁来读一读!(教师演示课件:姚明这个赛季每场的平均得分是18分。
)生:举手。
指名读师:我们再来看一看第二条信息是什么!(教师演示课件:龟是动物中的“老寿星”,它的平均年龄为300岁。
)男生一起读。
师:第三条信息我们一起读一读(教师演示课件:我国10岁儿童的平均身高已达到142厘米。
)师:(教师演示课件:同时出现三条信息,闪动平均得分、平均年龄、平均身高姚明这个赛季每场的平均得分是18分。
龟是动物中的“老寿星”,它的平均年龄为300岁。
我国10岁儿童的平均身高已达到142厘米。
)在这三条信息中提到的平均得分、平均年龄、平均身高像这样的一些问题,你们平时在生活中见过或听过吗?生:有的人点头,有的人举手。
师:可能有的同学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类问题。
板书课题:平均数师:看了这个课题,你想了解有关平均数的哪些知识?生1:什么叫平均数?生2:平均数有什么作用?生3:平均数是什么?师:也就是什么是平均数?生4:平均数在哪里经常用?师:你和刚才有个同学的问题一样,想了解平均数的作用?师:你们想知道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有什么作用?那怎样求平均数呢?下面我们带着这三个问题一起学习。
[片断二]体会平均数的含义。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每年的10月31日是“世界勤俭节约日”,去年的这一天,光明小学开展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同学们到公园收集废弃矿泉水瓶,你们看!这是第一小组的同学们正在统计和汇报收集到的废弃矿泉水瓶的情况,他们还绘制了一幅统计图。
(教师出示模具图:)师:请大家仔细看图,从这张统计图中,你们能获得哪些信息?生1:小红收集到14瓶,小兰收集到12瓶,小亮收集到11瓶,小明收集到15瓶。
生2:小明收集得最多,收集的最少的是小亮。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吗?生:小亮再收集多少瓶跟小红的一样多?师:你能解答吗?生:用小红收集到的减去小亮收集到的,就是14-11=3(个)师:还有谁能提出和他不一样的问题?生:他们这一组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师:怎样解答?只列式,不计算。
生:14+12+11+15师:还有谁再来提问题?生:这四个人平均收集了矿泉水瓶多少个?师:你的问题就是第一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矿泉水瓶多少个?2、移多补少,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师:根据你们的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生:就是把他们收集的都加起来再除以4。
师:这样的结果会使每个人收集的同样多。
师:谁再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生:每个人最后收集到的,把多的给少的,就一样多了。
师:你们认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每个人收集到的数量同样多,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师:从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人收集的有的多,有的少,怎样能使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变成同样多呢?生:把四个人收集到的合起来再除以4。
师:这是用计算的方法,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呢?生:小红比小兰多2瓶,小红可以给1瓶小兰,这样她们俩就一样多了。
然后小明给2瓶小亮,这样小明和小亮就同样多了。
然后他们就都同样多了。
师:请你上来移给大家看一看,我们来看看她的方法!生:移动教具。
师:把小明的移给小亮2瓶,这2瓶是不是小亮原来就收集到的?生:不是。
师:老师把这2瓶用虚线框来表示小亮的这2瓶。
生:演示小红给1瓶小兰。
师:小兰的这1瓶也用虚线框来表示。
现在每个人是不是同样多了。
生:是的。
师:这种把多的补给少的的方法,叫做“移多补少”。
师:通过移多补少,使每个人收集到的数量怎么样?生:同样多。
师:添虚线。
(指图)同样多的这个数是多少?生: 13个。
师:13就是第一小组收集矿泉水瓶的平均数。
也就是第一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13个。
板书:13个。
师:13个是每个人收集到矿泉水瓶的实际数量吗?生:不是。
师:它是怎么得到的?生:移多补少,把多的给少的,使每个人收集到的同样多。
师:同样多的数是13 。
13表示什么意思呢?生:13就是平均数。
师:具体说说它是什么意思?生:如果每个人收集到的矿泉水瓶是同样多,同样多的这个数就是平均数。
师:如果每个人收集到的数量是同样多,同样多的这个数13就是第一小组收集矿泉水瓶的平均数。
3、巩固学生对平均数含义的理解。
师:前面3条信息中提到的平均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你能选择其中一条来说一说吗?师:(再次课件演示:姚明这个赛季每场的平均得分是18分。
龟是动物中的“老寿星”,它的平均年龄为300岁。
我国10岁儿童的平均身高已达到142厘米。
)学生自由发言[片断三]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平均数,如果每次求平均数都采用移多补少的办法,麻不麻烦啦!生:麻烦。
师: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呢?生:可以把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的全部加起来再除以他们的人数,就可以求出来了。
师:用计算的方法。
怎样列算是呢?生:(14+12+11+15)÷4师:14+12+11+15表示什么意思?生:14+12+11+15表示是他们第一小组四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的总数。
师:4呢?生:4代表第一组有4人。
师:第一小组四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的总数平均分成4份,得到的是什么?生:得到的是他们每个人平均收集了多少个?师:也就是第一小组每个人收集矿泉水瓶的什么?生:平均数。
师:求第一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相当于什么?生:求第一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相当于把收集到的矿泉水瓶的总数平均分成4份。
师:请你们在草稿本上接着算完。
生:计算板演师生集体反馈。
[片断四]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师:我们为什么要求平均数?平均数有什么作用?老师根据第一小组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况制作了一张统计表,请你们看一看课件演示:第一小组收集情况统计表师:把13和每个人收集到的数量比一比,你们发现了什么?生1:没有一个人收集到的数量是13。
生2:他们收集的数量都接近于13。
有的比13多,有的比13少。
生3:13比最大的数小一些,比最小的数大一些。
师:它反映的是某个人收集到矿泉水瓶的情况吗?生:不是。
师:它反映的是什么情况?生:它反映的是这一小组的总体情况。
[片断五]我们对平均数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就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师:请你们看一看“阳光小队”同学数学考试的平均成绩,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教师课件演示“聪明小队”同学数学期中考试成绩统计表学生独立计算(82+97+91+85+95)÷5=450÷5=90(分)师:为什么这里是除以5,而例题是除以4呢?生:因为这里是算5个人的平均分,而例题中是算4个人的平均数。
师:90分反映的是什么情况?生:“聪明小队”同学数学期中考试成绩的整体情况。
师:我们再来看一看“阳光小队”同学数学期中考试的平均成绩是哪一个?。
教师课件演示“阳光小队”同学数学期中考试成绩统计表A、85分B、92分C、91分生:是91分,选择C师:你为什么选择91分。
生1:林楚楚94分给2分陶樱后是92分,陶樱是91分,林楚楚在给1分陈安洁,每个人都是91分,“阳光小队”同学数学期中考试的平均成绩是91分,选C。
生2:(94+91+90+89)÷4=91(分)选C。
师:它反映的是什么情况?生:“阳光小队”同学数学期中考试的整体情况。
师:老师这里还调查了几个男同学的体重,制成了一张统计表,你们看!三(3)班某小组男同学的体重统计表你能估计一下这个小组同学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吗?师:有没有可能比39千克重,有没有可能比26千克轻呢?生:不会。
师:那可能是多重?生:35千克、30千克、31千克。
师:谁估计得准确一些呢?请你们算一算。
你估计的准吗?请你计算一下!学生独立计算师:它反映的是什么情况?生:这一小组男同学体重的整体情况。
3、和中国10岁男生的正常体重34千克相比,你有什么想法?生1:这一小组男同学体重偏轻。
生2:雷冬旭要加强锻炼长胖一点。
生3:雷冬旭要多吃一点。
师:你们的建议真好,我带雷冬旭谢谢你们。
师:同学们都喜欢上网,有一天老师从网上看到了这样的一则报道:教师演示课件招聘广告部门经理月平均工资3000元一位部门经理在开工资时只拿了2500元,他状告公司老板不遵守承诺。
请问这位员工能赢吗?生:不能赢。
因为月平均工资3000元,是指有时比3000多一点,有时比3000少一点,如果一样多的话就是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