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与林业可持续发展》E201005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林业大学试卷

考试科目:森林资源与林业可持续发展姓名班号成绩

1、试述我国森林的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及森林资源的主要特点。(20分)

分布规律:

我国森林地带性分布规律:从南到北,我国典型的森林类型有:

(1)热带季雨林:分布于海南岛、台湾南部、西双版纳、雷州半岛等地;

(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于秦岭以南大部分地区;

(3)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于秦岭以北大部分地区;

(4)寒温带针叶林:分布于大兴安岭北端。

每两种森林类型之间往往还存在过渡类型。

中国森林资源的主要特点:

1.人均资源占有量小。人均有林地面积0.113公顷,人均有林地蓄积量7.9立方米,不及世

界人均83立方米的1/10。

2.林业用地面积大,但利用率低。有林地的利用率仅为50.05%,而德国、日本等林业发达国家的林业利用率都在90%以上。

3.林地分布不均匀,影响了多种效益的发挥。林地集中分布在中国的东南部,西北地区很少。土地面积占全国32.2%的西北地区,有林地面积仅占全国的6.7%,活立木蓄积量为全国的7.7%;在东南部又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地区,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则分布较少。由于西南地区的森林大多位于崇山峻岭或高深峡谷之中,交通运输困难,开发利用的难度较大,而且90%是成、过熟林,虽然活立木蓄积量较高,但可采资源量少。中国森林的这种分布格局,造成“北材南运”与“东材西运”,即增加了木材的生产成本,又削弱了森林的总体防护功能。

4.森林管理粗放,生产力低下。中国有林地平均每公顷蓄积量为76.5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115.5立方米的66.2%;人工林生产力则更低,平均每公顷蓄积量33立方米。

中国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成熟林资源日趋减少,可采资源少,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保护和扩大森林资源的任务仍很繁重;对森林资源利用不能放任自流,必须继续实行限额采伐。

主要特点:

(一)资源类型多

主要指的是树种和树种组多,森林类型多和珍贵经济林木多。

我国地域辽阔,960万km2的国土地理、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复杂多样,形成了我国森林资源类型多的特点。全世界木本植物2万余种,我国有约8,000余种,有世界木本植物种类的40%,其中乔木有2,000多种。竹类资源也十分丰富,约有30个属,300多个种,总面积达340多万hm2,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多的国家。由于我国从南到北地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5个主要气候带,因而形成了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叶林与阔叶混交林、寒温带针叶林等多种主要的森林类型。如果详细划分类型则更多。

在众多的森林资源类型中,许多具有很高的价值,包括经济价值、观赏景观价值、生物多样性价值等。例如经济价值高的树种有银杏、红豆杉、漆树、橡胶树、红木、杜仲、桑树、茶树等。世界主要的食用油产树种有150个,我国就有100种左右。此外,还有众多鲜果品种、天然香料、饮料等树种。许多树种资源不仅经济价值高,而且为我国所特有。例如水杉、银杏、红豆杉、杜仲、珙桐等。另外还有更多的稀少树种。

(二)资源总量多、人均少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95年公布的《世界森林资源1990年评估》报告,中国森林资源面积总量排名第5位,林木总蓄积排名第7位。由于中国人口众多,约占世界的22%,而森林面积只占世界的3.9%,平均每人的森林面积只有0.112hm2,是世界平均水平0.64hm2的约1/6;人均蓄积量我国为8.6m3,不足世界平均水平71.8m3的1/8。

从总体上看,我国仍属于森林资源贫乏的国家。

(三)分布不均

由于历史和自然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原因,我国森林资源分布非常不平衡。东北、西南和东南部省区森林资源较多,华北、中原、和西北省区的森林资源分布少,差异极大(见表2—6至表2—11)。从人均拥有量看,人均面积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只有西藏和内蒙古自治区,其中西藏人均最多,森林面积人均达到2.987hm2,这主要也是由于人口少所致。人均蓄积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71.8m3的只有西藏自治区,林分蓄积达到人均850.9m3。

森林资源分布不均的特点还反映在与人口、经济发展关系的不平衡上。现有森林主要分布在远离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域,不仅增加了经营利用森林的费用,尤其是运输费用,也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得不到森林资源的直接保护,降低了生活质量。近年来在我国日渐兴盛的与森林有关的旅游、文化、休憩等也由于森林距离遥远而增加了出行的难度和费用。

(四)森林结构不合理

主要反映在林龄结构和林种结构等方面。

从年龄结构上看,不合理主要反映在幼、中龄林多,成过熟林资源少的林分低龄化上。全国森林中幼龄林和中龄林占2/3以上,在用材林中,尤其是在老的国有林区已接近无成熟林可采伐的状态。从区域林区状况分析,森林资源低龄化的倾向更为严重。例如东南部丘陵山地林区,幼、中龄林面积占80%以上,近熟、成熟林蓄积只有约40%,距离正常情况下的60%~70%相距甚远。

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各材种比例不合理。最突出的方面是用材林比重大,占64.6%,而其他林种比重少,特别是防护林少,只有13.9%。薪炭林占2.9%,特用林占2.9%,比例也是偏少的。像我国这样的少林国家,森林资源总量原本就少,许多地区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防护林少则更加不利于发挥森林的生态防护效益。从区域情况看,有的地区林种结构不合理现象更为明显。例如,京、津、唐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北京又是政治和文化中心,而周边地区的防护林还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

(五)林地生产力低

林地生产力低主要反映在2个方面,一是每公顷蓄积生长量低,二是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比重小。

蓄积生长量是我国蓄积资源增长的主要途径,每年新种植林木的蓄积所占比重很少。尽管全国林分林木的平均生长率可达3.98%,但由于林分的每公顷蓄积量只有78.1m3,蓄积生长量只有约3m3。如果我国林分蓄积能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每公顷114m3,则每公顷年蓄积生长量将达到4.5m3,比现实的增长50%。林分生长率在全国各地区间差异较大,南方各省、自治区自然条件好,中、幼龄林比重大,生长率较高,多数在6%以上;我国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区,北方的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和西南的云南、四川、西藏蓄积生长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在南方生长条件好的省、自治区重点发展用材林,是解决我国木材供给严重不足的有效途径。

林业用地的利用率,即有林地占林业用地的比例较低是林地生产力低的另一个方面。我国现有林业用地2.57亿hm2,其中有林地只占59.8%,1.34 亿hm2(由于台湾省的森林资源统计方式不同,下面的资料不包括台湾省的森林资源。)其余的40.2%中,无林地0.47亿hm2,占22.2%;灌木林地0.34亿hm2,占13.4%;疏林地0.72亿hm3,占2.8%;苗圃和未成林造林地共0.47亿hm2,合1.8%。从中可以看出,无林地和疏林地有0.64亿hm2,占林业用地的25.0%。世界上林业国发达的国家,如德国、芬兰、美国等有林地比重都在90%以上,与此相比,我国的林业用地资源还有巨大的潜力。

(六)人工林多,质量不高

1949年以后,经过几十年的人工造林绿化,我国的人工林与世界各国同期人工林相比,数量是最多的。现有人工林面积0.47亿hm2,占有林地的30.4%,其中国有18.9%,集体林占81.1%。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