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卷高考作文的思辨性(范文研究)复习进程
2020年高考作文上海卷深度解析及范文
所以,文明发展的进程没有意料之外,每一个转折都是先贤筚路蓝缕、砥砺前行才玉汝于成的。理解文明的进程,要了解动物生存模式向社会生存模式的转折,要理解动物掠夺习性和创造交易生存资料模式的差异,要懂得化解协调、合作共赢优于霸权、暴力的社会形态运行,要认同科学理念和大众意愿相促进以完善情理法度的社会价值。而以上所有的决定因素都是人的力量达成,没有意想不到,也不存在无能为力。
新的世界,新的时代,新的人。鲁迅说,“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敢于拿来,才是不随波逐流,才是敢于作为。
朋友们,勇敢地应对命运的转折,于无力处用力,在无为处有为,你将会做出无愧于世界、时代和生命的不俗成绩。
下水文三
文明的进程
3.价值判断的限制。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容忽视,人类活动的作用不容否定,尤其是在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人对事物发展的掌控只是是否实现和实现程度大小的问题。比如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虽然无法一下子消灭病毒,但我们可以尽快采取积极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所以,虽然世上意想不到的重要转折发生过许多次,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这是材料中隐含的价值判断。所以此命题不但不可以见仁见智,还要对选择“无能为力”者予以批驳。
2024年高考语文思辨类作文写作指导2:思辨性作文审题立意指津
2024届高考语文思辨性作文写作指导2:思辨性作文审题立意指津概述所谓思辨型材料作文,是指这样的一类材料作文:该作文题中的材料所列举的对象、话题、认知、观点或者做法往往是相反或相对的,但又都是很有道理的,因此具有较强的思辨性,我们把这种具有较强思辨性的材料作文称之为思辨型材料作文。
应该说,思辨型材料作文侧重于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察,符合当下国内重视对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大趋势,因此,它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同时,思辨型材料作文给考生提供的立意切入点不是唯一的,是灵活而开放的,考生不容易偏题,只要稍有点理解能力的人都能谈一谈,都能拿到一个保险的分数。
对于这样的作文题目,老师认同度高,学生也很喜欢写。
但是,正是因为思辨型材料作文没有审题方面的难度,因此它对考生写作水平的要求就高了,也就是说,考生想要拿高分也不容易,你得好好构思构思,写出点深度(体现出你的思辨能力)。
思辨型材料作文是最能拉开考生写作水平、拉大写作分差的作文题,因此它备受命题者的青睐。
思考:这些成语体现了怎样的辨证思维?1.水能载跑,亦能覆舟。
矛盾的对立统一性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一分为二地看问题3.三上每河东,三十年河西。
发展的眼光看问题4.聚沙成塔、集腋成装、积羽成舟——量变严生质变高考议论文与辨证思维2021年高考作文文题:[2021·新高考全国I卷]体育之效与强弱之变。
[2021·新II卷]逆锋起笔,藏而不露;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停滞迂回,缓缓出头[2021·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为主题。
[2021电全国乙卷]“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主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
”[2021·上海卷]“时间沉淀与价值认可”为主题。
[2021·浙江卷]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络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2021·北京卷]生不逢时、安分随时、生逢其时2021年全面开花:二元思辨,三元思辨。
思辨作文看上海——2024年高考上海卷作文深度解析
思辨作文看上海——2024年高考上海卷作文深度解析【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命题评析】考生可以从概念入手,对“认可度”的内涵外延、形成要素、影响作用等方面进行多角度思考。
“认可度”是多种意愿表达和行为选择的综合体现,反映着人们对事物的接受程度。
往往事物的认可度越高,越容易被大众所肯定。
以此为基础,价值认同得以产生,社会共识得以凝聚,公共规范得以形成。
“认可度”贯穿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之为判别事物的参考,有助于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有效地做出价值判断。
“认可度”是否可以作为判别事物高下的标准,“认可度”的形成过程具体而复杂,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与事物本身的属性、特点有关,也与外界条件、个人喜好等密切相关,甚至常被社会热点和时代风气所左右。
“认可度”是特定历史与现实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反映的常常是一定范围内的共识而非所有事实,是某种程度的常理而非全部真理。
题目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
生活中判别事物、区分高下,也许会有不少依据和标准,厘清这些依据和标准,有利于形成自己缜密的思考和判断,培养理性精神。
考生可由“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的现象切入,聚焦或结合“认可度”,在具体写作中展开思辨,思考生活中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认识结果,进而追问它们是否像看起来那样合理得当,这就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有助于考生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地认识事物的思维习惯,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审题指导】2024年上海高考作文继承了历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的思辨风格。
话题来自于学生日常熟悉的内容,让每个学生有话可说,同时又引导学生重新审视和反思生活。
这一命题对考生是相当友善的,它相当于发出了一次优雅的邀请,引领考生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而对话的空间是巨大的,充满了诸多的可能性。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之2022年上海卷作文讲评及思辨类作文的写作思路指导+课件52张
率真单纯与世故复杂、积极与消极、主动与被动、质疑与守成、过程与结果等等。
避免以下错误
1.替换材料关键词 发问:思考、过程、质疑、探索、风景、好奇心、创新 结论:结果、结局……
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发挥,事业反而受损。(注重辩证思维,从反面证明太过注重结论的弊
端,使论证具有思辨性。)
⑦所以,资材过人的项羽看似一切尽在掌控,他的结论是浅薄而短视的。而处在忧患之中
如同俎上鱼肉的刘邦,他的“为之奈何”却是求胜取赢之法。
⑧用我们的真纯之心去思辨,去应变,去认识和把握所有可以被称为结论的结论吧。(结
请运用现象到本质思维,谈谈你对发红包的看法。
任务一 现象到本质
【即练即悟】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 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此举一出,他的课没一个逃课 的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变好。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 个做法有新意。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的这种做法,认为用“钱” 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
三、范文赏析(二)
看重结论的喜和忧
愚昧无知而只想赚钱的人
⑥但是一味重视结论也可能束缚人的眼界和手脚,甚至造成意识的错乱和事业的损失。如
世人的赏梅之趣如果只考虑孤僻之瘾的结论,也许蠢蠢求钱之民就会制作出更多的病梅,
而没有了不拘一格的洒脱,对人才也一样。如一味重结果轻过程,学生的求学生涯怕是少
2023上海高考作文题解析+范文整合
原题再现: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考题解析:2023年上海秋季高考作文材料延续了其近些年一以贯之的特点。
一是简洁与深刻的统一,材料明晰扼要,避免枝枝叶叶的干扰,更易于学生聚焦材料核心,同时又用“乐意”、“探索”、“陌生世界”、“仅仅因为好奇心吗”等词句,提供了诸多可把学生思考引向深入的触点,有利于较好检测学生的认识程度和思维品质。
二是个体与群体的统一,无论是之前中屡屡出现的“人们”,还是今年材料中出现的“一个人”,都是在提示考生关注这种情况是有现实依据的,它的主语也应包含但并不局限于考生本人,这也引导考生应注意整合个体的生活经验、人生感悟、知识储备,以及对他人、群体的人生追求、生命状态等方面的观察和思考,于比较甄别中,获得深刻洞察。
三是小切口与大问题的统一,应该说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就个体而言,它可能体现着个人昂奋的生命激情、强劲的生命活力、炽热的求知欲望、勇毅的探索精神;就族群而言,它有利于激活群体的生活状态,营造一种敢拼搏、勇探索的社会风气,激励鼓舞每位个体都勇做命运的弄潮儿,这无疑与我们的育人目标、民族复兴的使命等宏大主旨密切相关,然而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这种探索仅仅是出于好奇心吗,这就使学生沿循这个小切口,去剖析这个大问题的其他原因。
审题误区:材料虽然简明,但学生如若粗心,也可能审题会有纰漏。
一是审题不全面,遗漏某些信息,如““乐意”“陌生世界”“仅仅因为”等。
二是忽略材料层次关系,材料两个层次是因果关系,前果后因,引导我们分析“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的原因,除了“好奇心”,可能还存在的因素,写作时有学生可能没把着力点放在剖析““好奇心”与其他因素如何决定制约这种结果。
写作指导:一是正面回应好奇心为何能影响“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其间好奇心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绝不可因为材料中有“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就完全撇开好奇心,而谈其他原因。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上海高考思辨类作文怎么写?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上海高考思辨类作文怎么写?「以2022黄浦二模范文为例详解」(修改了部分语句)有人说,文学艺术是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之后的锦上添花,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
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第一段:引材料+主要观点“我认为”原文有人视文学艺术为物质基础得到保障后的锦上添花之物,也有人不认同这一先来后到的排序方式。
依我所见,文学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必需品,即使生活困顿,文学艺术也仍是伸手可及的星辰。
「解析」有积累的同学可以引用相关名言,追求55-60的大部分普通同学不必在开头和文采下功夫,更多的是审题准确、结构完整、逻辑清晰即可,而做到这些最重要的是积累相关素材和多练习作文题。
第二段:诚然段,是讲次要观点原文(下定义)基本生活保障通常指向物质基础,涵盖衣食住行的生存基本需求,而文学艺术则属于审美体验的范畴,人们在文学艺术的浸润下获得心灵的舒缓或震撼,精神生活随之得到充盈。
诚然,人们将文学艺术排在基本生活保障之后有其合理性。
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揭示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追求顺序,生存需求的保障优先于精神层面的自我实现。
再者,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反之,穷困潦倒中人似乎很难就文学与艺术高谈阔论。
由此,文学艺术与生活保障的先后顺序,或许是适应现实的必然结果。
「解析」第二段:诚然段,是讲次要观点。
比如这个作文题,我们的主要观点肯定是“文学艺术不仅是锦上添花”,那么“第二段诚然段”就是写确实,基本生活保障也是重要的,也就是次要观点的合理性。
所谓的思辨类作文可以理解为思考的全面和对思考的再思考。
“思考的全面”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你说的是对的,原因巴拉巴拉,然而更重要的是”,“对思考的再思考”是在第四、五段思辨段体现的,底下详述。
这篇作文的第二段先是对题目中的两个关键词“基本生活保障”和“文学艺术”进行概念的界定,如果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寻常词汇,下定义这部分其实是可有可无的,但是可以凑字数(小小声),但是如果是比喻类或者较为抽象的作文就必须界定概念。
2020年高考作文上海卷深度解析及范文
1.立意角度是开放的。考生可以从向好的方向转折去立意,探究转折背后人的积极作用;可以从向坏的方向转折去立意,思考如何积极应对,消灭灾害。也可以从个体角度、集体角度或国家角度去立意,写个人、集体、国家面对意想不到的挫折、磨难甚至灾难发生时不能坐以待毙,要积极有为,寻找对策,战胜困难,渡过难关。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从个体角度立意,可以思考这句话对自己的启示,要敢于直面惨淡对人生,对抗不公的命运,选择张海迪、史铁生,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刘伟、朱丽华、陶勇医生等作为论据。从集体角度立意,可以选择华为企业在面对美国技术封锁时启用麒麟芯片和鸿蒙系统,面对美国打压阻挠时,积极在其他国家开拓海外5G市场;也可以写海尔、格力等企业当初跌入低谷时如何积极应当等。从国家角度立意,可以写我国面对新冠疫情积极采取措施,遏制疫情,我国如何在美国的打压下超越发展;也可以回顾当初我们在日本侵略时救亡图存、建设新中国的历程等。考生的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
3.价值判断的限制。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容忽视,人类活动的作用不容否定,尤其是在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人对事物发展的掌控只是是否实现和实现程度大小的问题。比如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虽然无法一下子消灭病毒,但我们可以尽快采取积极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所以,虽然世上意想不到的重要转折发生过许多次,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这是材料中隐含的价值判断。所以此命题不但不可以见仁见智,还要对选择“无能为力”者予以批驳。
2.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同上)
3.你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个先来。(跑题,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
……
下水文一
与 世 浮 沉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薛国庆老师
世事轮回,浮生若梦,兜兜转转,柔肠百结,清风明月揽入袖,春雨冬雪梦一回,历尽沧桑,还是选择相信,人生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2022年上海卷高考作文多方解读
2022年上海卷高考作文多方解读2022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
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一)不要失去童心童趣——2022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点评这是一道评论型材料作文题,与2020、2021年评论一种看法(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认识事物的价值需要时间的沉淀)有所不同。
但与2016-2018年的评论(评价他人生活;对生活的预测;被需要的心态)相同:都是评论一种现象。
应该说,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这种现象是正常的。
正如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在《叙陈正甫〈会心集〉》中所说,儿童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无往而非趣”,他们“面无端容,目无定睛;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人生之至乐,真无逾于此时者”。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地位的变化,“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
对此,不必担忧。
但是,成年人应该努力摆脱世俗的桎梏,心灵的荆棘,见闻的束缚,理性的羁绊,不要失去童心童趣,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喜欢质疑、发问,争取创新、发展,不要只看重结论。
写作本文,要说清楚成年人容易失去童心童趣的原因,不失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才能不失童心童趣。
重点在于论述成年人容易失去童心童趣的原因。
如果考生认为这种现象值得担忧,也未尝不可。
可以从反面说失去童心童趣的危害性,从正面说不失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才能不失童心童趣。
重点在于论述失去童心童趣的危害性。
从2016年到2022年的7年中,上海高考作文题,除2009年(感悟音乐的中国味)属于感悟型材料作文以外,其余6年都是评论型材料作文。
这样会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形成一种写作的套路,不利于高中生思维和语言素养的提升。
作文题的形式本多种多样,有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可以是感悟型、命意型、评论型,评论型材料作文可以评论生活现象、评论社会事件、评论某种看法、评论文学作品……题型应该不断变化,同一种形式的使用,不应连续使用三次以上,但可以交错使用。
2023年高考真题作文深度点评与分析(上海卷)含范文
2023年高考作文深度点评与分析上海卷先睹为快思辨与时代共舞,担当共青春一色,依然是大语文趋势!2022年上海卷从“小时候”与“长大后”的比较切入,2023年上海卷从主动探索陌生世界、从好奇心谈起。
乍看题目,这是一元思辨角度,但是仍是问句开启,限定词给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其实是在追问我们对世界主动探索的动力是什么。
好奇心是其中之一,但不是所有,这其中可以有勇敢精神,有征服的吸引,有尝鲜的欲望,有求知的期许,有理想与信念的支撑等等。
真题鲜送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直击考题过去几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几乎一直在问:关于某个问题,有人这样说,有人那样说,你觉得呢?两种观点看上去是矛盾对立关系,其实往往并不是,其中暗含着辩证统一。
稳中求变,注重思辨、注重关联、虚实结合,一直是上海卷作文的特色。
今年作文题改变了两种观点的呈现,但仍是思辨性较强的考法,探索陌生世界是人类自古以来不变的人生命题,到底是什么动力驱动人们对未知的探究,而且是“乐意去”也就是主动积极去“探索陌生世界”,确实值得反复思索。
深度把握材料,通过对“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关键信息的认知,可以全面探讨把握原因的挖掘思辨。
如何总结主动探索陌生世界的动力源头就是写作的重点。
作为时代青年,你乐意探索陌生世界,不仅仅因为你有好奇心,可以因为你有勇敢精神,可以因为你有肩头心怀的责任,可以因为你的使命和担当,可以因为你的理想和信念,可以因为你想征服这个世界,可以因为你想“品尝”新鲜的光景,可以因为你想获取新的知识和体验,可以因为你想证明自己的实力,可以因为你想更好地成长,可以因为你想展现青年人奋进的精神,可以因为你要传承传播优秀的文化,等等。
无论是何种原因,都代表着我们主动探索陌生世界的多元需求,都说明驱动我们的是我们心甘情愿甘之如饴去做的原因。
上海专用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重难点09思辨作文写作含解析
重难点09思辨作文写作(建议用时:120分钟)上海高考近几年甚至近十年都是清一色的思辨性材料作文。
因此,考生本身对材料深度分析的能力与行文的思辨性,考生本身对材料深度分析的能力与行文的思辨性,还是今后作文的重头戏;近年高考作文均为材料作文,但命题形式与内容也在存在一些明显的变化,体现了上海高考“稳中求变”的传统。
作文命题材料呈现由“典籍格言”逐步转向“生活常理”。
这一定程度上降低的审题难度,更贴近生活、社会。
同时要求考生眼光还是要由“内”而“外”,以自身的考察为入口,以社会的思考为出口,以对身边事实的关照为基础,结合自己的逻辑思维的能力,得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结论。
这已经不是简单地在“写作文”,而是要求学生“写生活”。
一切高级精神层面的东西都会在日常“生活”中体现。
对生活的关照思考就是对社会的思考。
加强实审题与作文训练,重视写作模式和写作规范,全面掌握其写作要领和写作技巧。
1.注重审题,注重作文结构训练。
2.梳理掌握常见应用文体的格式,及写作注意事项,避免出现硬伤。
3.多读范文,培养语感,加深印象。
【点睛】思辨作文写作策略: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
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
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上海高考思辨作文思路2019范文
上海高考思辨作文思路2019范文实际上,时常陷入利益羁绊的又何止青年?一事当先,做还是不做,往往悉心思忖;分内工作,竭尽全力还是敷衍塞责,尚得仔细权衡。
得与失,取与予,风险与收益,付出与回报——在利益的坐标系上,很多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演绎着价值排序,精准计算着投入产出。
一切似乎都进行得准确顺畅。
只是,当物质的欲望填满生活,利益的喧嚣遮蔽生命的星光,在万籁俱寂的夜晚,也会惘然惆怅:为什么,我们“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当今中国,利益的正当性早已“除魅”。
对利益名正言顺的主张,让人人得享发展成果,“利益觉醒”可说是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马克思早有断言:“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刻意回避利益,岂止是陈腐迂阔,离开利益的齿轮,世界将空挡滑行。
对个人也好,对社会也好,都如小平同志所言,“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主义”。
但是,考量利益,并非让利益的追求绝对化。
表面上看,精致的利益计较未必无益于社会的进步。
相反,它有可能在短期内创造出经济奇迹。
利益最大化的风轮,很容易鼓荡物质的城堡遍地开花。
然而,这样的城堡却精神凋敝,缺乏良性演进的可能。
只在意自己的人不会在意公共问题,只关心物质利益的人不会关心社会福祉。
一旦利益的巨浪吞噬了理想情怀,我们的身边便会充斥利己主义的铁杆拥趸,责任能够淡忘、道德可以离席、灵魂容许出丑。
不是吗?毒奶粉泛滥,地沟油盛行,在唯利是图的利益尽头,是良知的出局和底线的崩塌。
志愿服务,主动回报社会,却被猜测其中掩藏着利益动机;应对灾难,企业献出爱心,却被揣度背后有着利益交换。
杨善洲图什么,用利益的逻辑说不通,就斥为“傻瓜”;郭明义为什么,用功利的尺子量不了,就断言“神经病”。
利益的风暴撕碎了悬在一些人头顶的崇高云层,人不过是欲念死海中一个小小的漩涡。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与实利挂钩的理想不是“做作”、便是“矫情”,利益于是成为时代价值的“粉碎机”,让我们的社会只剩诛心之论,难言感动信任。
2024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三模作文“得语文者得天下思辨”审题立意及范文
2024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三模作文“得语文者得天下思辨”审题立意及范文【试题出处:浦东新区2023 学年度第二学期综合练习三模卷(24.05)】三写作70 分有人说,得语文者得天下,也有人不以为然。
你怎么看请结合自身的语文学习经历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一、深入剖析材料内涵,提炼核心主题本次作文材料围绕“得语文者得天下”的说法展开讨论,提出了正反两种观点。
一方认为语文学习极为重要,可能直接影响个人的整体学习成效乃至未来发展;另一方则对此持有不同看法,认为这种说法过于绝对。
材料要求结合自身的语文学习经历,表达个人观点及思考。
核心主题提炼:语文学习的价值与影响,以及个人对“得语文者得天下”这一观点的评判与理解。
二、详细阐述审题步骤与方法关键词提取:“得语文者得天下”、“语文学习经历”、“思考”。
理解材料立场:认识到材料旨在探讨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以及这一学科在个人成长和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角度选择:可以从赞同、反对或中立的角度出发,结合个人经验,探讨语文学习的广义价值,如语言表达能力、文化素养、思维习惯等。
立意确定:如选择“语文,通往多元智能的钥匙”,强调语文学习不仅关乎语言文字,更关乎逻辑思维、情感表达、文化传承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三、系统讲解行文构思策略开头引入:可以以一个生动的个人语文学习经历或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开篇,吸引读者兴趣,自然过渡到主题。
主体论证:段落一:论述语文学习在知识积累上的基础作用,如词汇量、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段落二:进一步探讨语文学习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批判性思维、创造力的激发。
段落三:强调语文在情感表达与人际交往中的桥梁作用,提升个人魅力和社交能力。
段落四(可选):从反面论证,分析过分夸大“得语文者得天下”可能带来的误解或压力,倡导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结合个人经历:穿插个人在语文学习中的具体事例或感悟,使论证更加真实、有说服力。
上海卷高考作文的思辨性(范文研究)
上海卷高考作文的思辨性(2018年上海卷)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 (1)题目自拟; (2)不少于800字。
范文略(2017年上海卷)预测,是指预先推测。
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范文【一类文中67分】活在当下,莫问前程预测,是指预先推测。
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为了更好地生活;有的人则不以为然,希望活出自己闪亮的人生。
而在我看来,前路尚未可知,没必要过多的预测,而应当接受生活的馈赠,过好真正属于我们的人生。
对于那些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的人而言,他们并无可厚非。
有些人有上进心,为了更好地生活,他们习惯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做出预测规划,按照既定的轨道来行进。
那样做可以保证自己有稳定的生活,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目己的潜能,为我们的社会做出贡献。
但是,对预测的生活不以为然,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上进心。
我们同样希望过更好的生活,但我们更希望能够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来生活,活出自己的精彩,而不是按照预设好的轨迹前行。
所以我认为,我们不应该接受对生活的预测,而应该活出自己的人生。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说:“我们不能决定怎么生、怎么死,但我们可以决定怎么爱、怎么活。
”的确生活永远是自己的,我想,生活的魅力大概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
选择对生活进行预测,的确能降低风险,但是如此,我们也许就不能完完全全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悲伤。
所以,或许我们可以试着放开自己被预测所主导的生活,用心生活,让自己的心来主导我们的生活。
不接受对生活的预测,还能让我们对生活有更多的热情,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生机。
《宽容》序言中的漫游者,可谓是对预测的生活不以为然的人,对外面的生活充满好奇,不顾守旧老人的阻拦,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上海市高考语文作文更注重思辨
上海市高考语文作文更注重思辨
《说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那点事儿》
嘿呀,大家有没有发现上海市高考语文作文真的更注重思辨哟!就拿我上次参加的一个讨论活动来说吧。
那天,我们一群人围坐在一起讨论一个话题,就像高考作文题似的。
那话题是“科技发展对生活的影响”。
哎呀,这可让大家一下子就炸开了锅。
有的人说科技发展让生活超级便利,像什么手机呀,出门都不用带钱包啦,买东西一扫就行,多方便呀!还有各种智能电器,让生活轻松好多。
但另一些人就说啦,科技发展也有不好的地方呀,比如说大家都低着头玩手机,交流少了,人情味儿好像都淡了些。
这时候我就在想啊,可不就是这样嘛,事情哪有那么绝对的好或者坏呢,得好好琢磨琢磨,从不同角度去想想呢。
就像上海高考语文作文似的,不能简单地就说个结论,得有那深入思考辨析的劲儿。
然后大家越说越热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有的听起来还特别有趣呢。
我就突然明白为啥说上海高考作文注重思辨了,得从各种方面去考虑问题,不能简单粗暴地就下判断呀。
到最后,大家都觉得这场讨论收获满满,就是因为我们都开动了脑子,好好地思辨了一番。
你看,这不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嘛,让咱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上海高考语文作文对思辨的重视呢。
所以呀,以后遇到这种事儿咱都得好好琢磨琢磨,可不能马虎咯!哈哈!。
2024届高考作文复习:思辨作文(含解析)
思辨作文+二元思辨作文速成模板(2023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但也有人说,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视角而不是事实。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立意:1.眼见未必为实。
2.人会更关注心中所想,故“心想”即“眼见”。
3.突破“眼见”局限,窥见真实世界。
4.不为主观情绪所惑,客观公正认识事物。
例文:眼见未必为实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事实上,许多事情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样,眼见未必为实。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往往是建立在视觉为主的感觉基础上。
魔术师们运用各种巧妙的花招和精巧的道具,一次次骗了人们的眼睛。
虽然多数时候我们能看到比较属实的状况,但偶尔会出现偏差,这就是错觉。
很多错觉,若不用理智来精细推测,往往会被表象所迷惑。
哲学家也不例外,亚里士多德曾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地快,后来,伽利略的斜塔实验证明其理论是错的。
此外,每个人看待事物,应难免带有主观性,我们看到的事物或多或少会受到主观思维的局限,换句话说,是心理认知上的偏见。
路边的一只空饮料瓶被环卫工人看到是垃圾,被环保人士看到是污染,被拾荒者看到是财富,被社会学家看到是道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谁是“朱”,谁是“墨”,有时取决于自己用怎样的视角去看。
一个人要是常见到他人的优点,那么他会认为身边都是良师益友;一个人要是总见到他人的缺点,那么他就会认为身边都是低俗的恶人。
那如何才可以把握眼见为实呢?首先需要消除错觉。
消除先入为主的成见。
很多事情都不能一概而论,何况,仅凭一次眼见为实的经历,就断定结果也不客观。
关注事物时不要局限于自己刻板的印象,不要急于下结论。
其次多看多想,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感性的认识变为理性的认识,不要被表象所蒙蔽,要保持明辨是非的清醒头脑。
孔子曾领其弟子周游列国。
一次,在他们最艰辛的时候,有人给了他们一袋小米,他们用其做粥。
2022年上海市高考作文范文题解读及佳作选评
2022年上海市高考作文范文题解读及佳作选评【原题呈现】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一、把握概念内涵1.什么是“转折”?“转折”有别于一般的“变化”,侧重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方向、形势等。
题目所说的“重要的转折”,是指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对历史、对未来等产生重大影响的改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即突发的超出想象的,而不是渐进的在意料之中的。
2.什么是“无能为力”?即用不上力量,指没有能力去做或力量达不到。
3.如何理解“事物发展进程”?可以是个人生活上的短程,也可以是人类文明中的历程;可以是某个具体问题的局部发展,也可以是社会文明阶段的重大推进。
二、在思辨中深化认识面对“重要的转折”,尤其是“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转折,人们会彷徨无措,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能得出“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的结论?这个命题对考生的理性判断能力提出了要求,立论要合情合理(可重点思考面对“意想不到”的“重要的转折”,我们该怎么办),结论要有理有据。
1.用辩证思维区分“一无可为”与“有所作为”。
那些“重要的”“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转折”,如果带来的是毁灭性的打击,人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难免束手无策,此其“一无可为”的一面;然而,放到事物发展的宏观进程中看,即便是“重要的”、似乎是“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转折”,在其未然或已然阶段,仍然有防患于未然或减小其危害性的“有所作为”,关键在于你是否“有所作为”。
2.用发展性思辨拓展思考、丰满认识。
发展性思辨有三个基本维度:一是今天的状态来自昨天的积累,二是突发质变源自平日量变,三是事物发展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完成。
由此可推断:“重要的转折”虽在意料之外,却往往又在情理之中,也就是说,“重要的转折”有时是可预测的。
进一步讲,“转折”发生后还可有新的“转折”,事在人为,人既是可为的,同时也必须有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卷高考作文的思辨性(2018年上海卷)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 (1)题目自拟; (2)不少于800字。
范文略(2017年上海卷)预测,是指预先推测。
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范文【一类文中67分】活在当下,莫问前程预测,是指预先推测。
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为了更好地生活;有的人则不以为然,希望活出自己闪亮的人生。
而在我看来,前路尚未可知,没必要过多的预测,而应当接受生活的馈赠,过好真正属于我们的人生。
对于那些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的人而言,他们并无可厚非。
有些人有上进心,为了更好地生活,他们习惯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做出预测规划,按照既定的轨道来行进。
那样做可以保证自己有稳定的生活,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目己的潜能,为我们的社会做出贡献。
但是,对预测的生活不以为然,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上进心。
我们同样希望过更好的生活,但我们更希望能够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来生活,活出自己的精彩,而不是按照预设好的轨迹前行。
所以我认为,我们不应该接受对生活的预测,而应该活出自己的人生。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说:“我们不能决定怎么生、怎么死,但我们可以决定怎么爱、怎么活。
”的确生活永远是自己的,我想,生活的魅力大概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
选择对生活进行预测,的确能降低风险,但是如此,我们也许就不能完完全全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悲伤。
所以,或许我们可以试着放开自己被预测所主导的生活,用心生活,让自己的心来主导我们的生活。
不接受对生活的预测,还能让我们对生活有更多的热情,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生机。
《宽容》序言中的漫游者,可谓是对预测的生活不以为然的人,对外面的生活充满好奇,不顾守旧老人的阻拦,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他放弃了原本平庸但安稳的生活。
努力活出自己的人生,成为了自己的英雄。
马可·波罗不愿接受现有的生活而选择外出探险,完成了《马可·波罗游记》,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航海家。
所以,不接受对生活的预测,用自己的热情与真心,一步一步摸索着过好自己的人生,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收获。
当今社会,许多的人为了安稳的生活,宁愿接受对生活的预测而不愿冒险,每目算计着未来的生活,却失去了一份认真生活的本心。
而我则认为,前路尚未可知,无论我们未来的生活如何,都是生活给我们的馈赠。
所以如今,我们应当努力过好自己现在的人生。
“人生就是一个缓慢被锤骟的过程。
”生活有无限的可能,与其小心谨慎地生活,不如努力地过好属于自己的人生!◇阅卷组意见:作者首先鲜明地指出生活充满无限的可能,不必拘泥于被预测的生活中,应该自己去发现生活的美好。
生活好比是一道无解的题,没有准确答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所以我们不应当完全迷信对生活的预测,而应该自己去探索生活,发掘生活中的美好。
并进一步指出生活的魅力便在于它的不确定性,而不是一味地接受预设好的生活。
并举漫游者不愿接受现有的生活(有所预测的生活)而选择外出冒险,以及马可.波罗不愿接受现有的生活而选择外出探险等例子来论证,很有说服力。
最后结合当前生活谈到我们应当努力过好现在的生活,很有见地。
从题目到立意到语言表达,均符合一类文中的标准与要求。
故得67分。
(2015年上海卷)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原题回顾】“对立统一”本来是哲学规律,指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
哲学规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可用于作文审题立意。
2015年上海卷作文材料,涉及到“坚硬”与“柔软”这一矛盾。
由材料可知,“和谐的自我”首先是内心“坚硬”与“柔软”的统一,诸如“外冷”与“内热”、“刚毅”与“温柔”、“执著”与“变通”的协调与相融。
其次是“内方”与“外圆”的统一,涉及到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关系的梳理与调控。
【文题解析】近几年上海高考作文一直注重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查,今年的作文试题仍然保持了这一特点。
今年作文题目跟往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的思维模式是一致的,都是两概念对立统一的辩证思考。
题目查考的是学生辩证的思考力,而这也是一些学生所缺失的。
从题目内容来看,探讨心中的“坚硬”与“柔软”,培育精神和谐。
精神培育这个话题,具有时代特征。
这个题目有写作的空间,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同时也有高度可攀。
从写法上,可以写统一性,培育和谐人格;也可以分开写,“坚硬”的力量和“柔软”的力量,同时兼顾另一方面。
作文题带有开放性,给学生的空间较大,容易上手,可以选择不同角度来写。
既可以写成议论文,也可以写成随笔等。
从内容来说,心中的“坚硬”和“柔软”以及和谐的自我,针对整个社会可能存在的心理和社会问题,内心的选择对整个人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不要走极端和偏激。
当考生在某一点上站稳,却仍需要将眼光涉及另一点,将两点结合,逼迫考生深入思考:“如何对待,才能造就和谐人生”。
如何根据自己的人生境遇去平衡“柔软”与“坚硬”,造就和谐自我。
挖掘矛盾背后的逻辑合理性,体现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
至此,什么是“和谐人生”呢?健康、快乐、幸福、自适等就是一种和谐人生。
故而,无论是“柔软”,还是“坚硬”以适度为好,适度才能造就一种幸福、自适的人生。
【例文阅读】【满分作文】刚柔并济造就和谐自我人心有坚硬之处,成就性格的刚毅冷峻,人心亦有温柔之美,弥合凶悍锋芒。
刚柔并济,是百炼钢与绕指柔的完美衔接,是人格的双重升华,是造就和谐自我的应有之义。
正如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在诗中写道:“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我想,无论猛虎,是在需要勇敢的时候迎难而上,还是在蔷薇盛开的时候迷醉芬芳,都是我们造就和谐自我所需要的两种品质。
于是,为了攀至人生的高峰,我们以坚硬之处示人,奋不顾身地逐鹿无边沙场,但也要为和谐的人生,释放出温暖与柔情,找到亦刚亦柔的最佳平衡点。
人心之坚硬,可以是对底线的坚守,对正义的执念,是外力无法摧折的刚劲。
是李白挥毫写下“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铁血燕然,落笔成篇;是李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铮铮誓言,回荡天际。
那份骨子里的坚韧,早已使他们把刚毅不屈的追求奉为人生信条,时时恪守,刻刻遵循。
然而,坚硬并不意味着刻薄冷硬,并不意味着要始终凶狠如猛虎,任由寒光毕露的双眼,战栗世界的暖意。
我们不愿再看到专制君主的暴戾恣睢,不愿再听到不古人心的日渐冷漠。
只是希望,坚硬之余,人心中的柔软可以裹藏尖锐的棱角,温存人性的美好。
人心之柔软,可以是对凶顽的宽容,对世间的博爱,是任何时候无法被冰封的温暖。
是特蕾莎修女给予流浪汉的拥抱,是南丁格尔提灯时的微笑,是《夜空中最亮的星》中所祈祷的“拥有一颗透明的心和会流泪的眼睛”。
因为柔软,所以我们可以不甚苛求,尽享流年温润,因为柔软,所以我们可以在坚硬的壁垒下,重新拾得爱与感性的回归。
同样,所谓柔软,不是毫无原则地妥协退让,更不是甘愿被世事所欺却不加反抗。
我们不愿看到,心的柔软之处在现实的狂风暴雨中流血受伤,更不愿意看到柔弱的心室被刚硬的外壳蹂躏的体无完肤。
所以,只是希望,柔软之余,人心中的坚硬依旧可以承担起生命之重,依旧可以在疤痕遍布之后,不改初心。
心硬如钢便不可摧,刚毅冷峻,坚硬如斯,所向披靡,心软若柔则亦欣然,不失温柔,不畏凶顽,不曾软弱。
亦刚亦柔,和谐人生,刚柔并济,两番精彩!【点评】文章一开篇就充满辩证思考:人心有坚硬之处,成就性格的刚毅冷峻,人心亦有温柔之美,弥合凶悍锋芒。
刚柔并济,是百炼钢与绕指柔的完美衔接,是人格的双重升华,是造就和谐自我的应有之义。
这一小段话,谈到了人心的“坚硬”和“柔软”的各自作用与相互关系,统一于“造就和谐自我”这一核心。
接下来,对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的诗句“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进行分析,指出:像猛虎样的勇敢和温情是造就和谐自我需要具备的两种品质。
进而阐析:为了攀至人生的高峰,我们以坚硬之处示人,奋不顾身地逐鹿无边沙场,但也要为和谐的人生,释放出温暖与柔情,找到亦刚亦柔的最佳平衡点。
再接下来,先就什么是“人心的坚硬”进行解释,认为它“可以是对底线的坚守,对正义的执念,是外力无法摧折的刚劲”,并阐析其好处。
对此又辩证思考,指出:“坚硬并不意味着刻薄冷硬,并不意味着要始终凶狠如猛虎”。
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还是先就什么是“人心的柔软”进行回答,认为它“可以是对凶顽的宽容,对世间的博爱,是任何时候无法被冰封的温暖”,并阐析其作用,同样对此辩证思考,指出:“所谓柔软,不是毫无原则地妥协退让,更不是甘愿被世事所欺却不加反抗”,并且再次强调不失“坚硬”。
最后用一段辩证归结。
可以说,全文从始至终,不偏不倚,紧紧抓住“和谐自我”来谈“坚硬”与“柔软“的统一关系。
展示了令人信服的思考。
(2014年上海卷)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在生命的镣铐里跳舞“人生而自由但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卢梭简单的话语却蕴含着发人深省的哲理。
是的,我们拥有许多自由的权利,但是却又注定逃脱不了命运的枷锁。
正如我们可以选择穿过沙漠的方式,却无法逃避穿越沙漠的宿命。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活着?既然我们无法对抗不可抗力,无法避免死亡这一终究会到来的归宿,我们为什么还要乐此不疲地在人生的沙漠奔波?是的,尽管我们知道自己的归途,尽管我们要戴着镣铐去不断地穿越人生的困境,我们还是会在有限的自由中享受生命,在生命的镣铐里跳舞,舞出最动人的精彩!是的,我们也知道我们的脆弱——我们无法像雄鹰一样翱翔天际,我们也无法像鱼儿一样横绝江河。
可是,就是拖着这充满着种种限制的血肉之躯,我们人类创造了无数的奇迹。
在生命的镣铐里,化不可能为可能,我们造出了飞机潜艇,我们上天入海……命运可以禁锢我们的躯体,却禁锢不了我们灵魂和梦想的自由!戴着镣铐跳舞,是一种坦然,一种智慧。
难以忘记史铁生在地坛对生命的感悟:“上天看似无情地夺去了我的双腿,实际上他给了我更多的机会来体味生活。
”史铁生的双腿被禁锢了,但是他的心灵是自由的,他还拥有生命,还可以享受生命的一分一秒,他还可以用笔和纸记录下自己的思索去填充自己学识和灵魂的高度。
看起来,他无法再去跋山涉水,可是他的灵魂却比我们常人走得更远,他用最完美的方式穿越了这人生中最干涸的沙漠——尽管这沙漠他不愿意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