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梦:关于梦想的提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中国梦:关于梦想的提问
1932年11月1日,当时的《东方杂志》向全国各界的知名人士发出了四百多封征稿信,提议在1933年新年,“大家都来做一回好梦”。征稿提出了两个梦想:我们梦想中的未来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个人生活中又有什么梦想。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关于梦想的提问之一,许多思考,也从这里开始。
关于梦想的一件小事
关于梦想,我自己有一个很小的故事:大二年级的暑假,我有幸通过选拔,参加了由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和清华大学工会联合组织,受到香港曾宪备慈善基金大力支持的“中美大学生暑期教育扶贫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支队长率队赴贵州某地区支教。在那里,触动我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匮乏,而是在人们没有察觉的情况下,生活的重担紧紧束缚着那些年轻的心。他们的翅膀束着沉重的锁链,飞不出大山。在一节谈论梦想的课上,不管说的是想赚多少钱还是想上什么大学,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会引来一阵意义不明的大笑。轮到一个男生发言时学生们更是炸开了锅,因为在前几天的上课时间里,他总是害羞的低着头,从没和我们交流过。但这一次他并没有马上坐下,在沉默的三分钟里,全班从嘈杂渐渐归于安静,他才艰难地用极小的声音说:“我的梦想是和你们一样,我想帮助那些也需要帮助的人。”这一次,没有一个人笑,所有学生都怔怔地看着他。在后来两个礼拜的课程里,这个男生没有缺过一节课。回到北京后我依然与他保持联系,
直到今年他通过高考,顺利进入北京的著名高校。
当18岁的我从大山里的一座小城踏上开往北京的列车,第一次踏入清华大学的校门时,我以为“清华”本身这就是梦想的含义,一心沉醉在学校为我们提供的优越环境之中。但大二暑假里的那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在贵州偏远小镇中醒来,那个男孩的话依然萦绕在我耳边的时候,我好像第一次真正明白了梦想的含义。
你的梦想说给我听
那么,你的梦想是什么呢?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业余体校校长曾经梦想成为一名专业足球运动员,最终由于贫困无奈放弃。现在的他,每天出操、备课,训练,从未间断。足球运动员的梦想,被寄托在那些年轻的孩子身上。
张辉,40岁,重油标杆班张辉班班长,24岁那年她决定留在克拉玛依,分别、煎熬、苦痛、迷茫,一一走过,直到今天。她的梦想,是克拉玛依油田更好的未来。
王本清,30岁,海南戍边军人,谈起自己的生活他的描述是“很多时候觉得自己就是个影子,不得不呆在黑暗里”。八年的保密员,生活的滋味,已非简单的孤独二字可解。
白玛文青,35岁,可可西里巡山队员,20岁来到可可西里并选择留下。一个人,一支烟,一座守卫战,一整个冬天。他说:“我愿意用我的生命保护这片土地,守卫她的宁静”XX精品范文这些故事,在2012年的夏天被奔赴祖国各地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清华师生带回北京,带回清华,带回人们的视野。历时两个多月,
逾五千人次的参与,清华人的足迹遍布全国,将一个个中国人的梦想以如此鲜活生动的方式汇集在一起。这些最高学府走出的“天之骄子”们,用自己的方式丈量了梦想的宽度、广度和深度,他们用自己的感官和心,验证了牺牲和奉献不只是口号,而是存在于这个国家的每一个角落。
对每一个中国人而言,梦想是大是小并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历经所有苦难,梦想是否仍在,你是否为此付出了所有。
路在脚下,梦在远方
清华大学占地6000余亩,在校学生逾三万人,集中了各学科各领域的顶尖人才,用广阔来形容并不为过。然而,这里从来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在中国人民血泪写成的近代史上,清华人的身影一直奋斗在时代的最前端。化作红烛的闻一多,大师之师叶企孙,两弹元勋邓稼先,每一次变革,每一次阵痛,每一次腾飞背后,都有一批又一批的清华人践行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化作民族华表的基石。清华之命运,与民族之脉搏息息相关。正因如此,自1981年起,清华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一直秉承“行胜于言”的精神,组织千万名学子前赴后继,“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使得实践规模连年增长。2013年,学校积极响应习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号召,开展了以“我的中国梦”重点主题社会实践及其他多种形式的实践,有效推动了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进一步向实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实践育人目标前进,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
汽车系的“书脊计划”是以“爱心支教,扶贫调研”为主题的综合性社会公益项目,创立于2007年4月,是清华大学第一个也是目前清华校内规模最大的由学生自主发起、自主管理的联合性大型社会公益实践项目,五年来“书脊计划”为实践地的捐助累计达到30余万元,实践地规模也已扩展至六省十二地,发展成为跨年级、跨院系、跨学校、跨国界的实践项目。
环境学院的“循环经济零距离”已具有八年历史的专业实践项目,是以钱易院士为核心的一批指导老
我的中国梦:关于梦想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