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标准
防灾减灾示范社区材料
创建示范社区材料:一、创建示范社区名称笔山社区1、社区基本情况笔山社区地处兴义市桔山街道办事处所在地,也是桔山办城区最繁华的地段,它东接--社区,南临--,西衔--社区,北与--、--两村为邻,面积--平方公里,--街--巷,总人口---人,--户,现有居民组--个,行政企事业单位--个。
辖区今年内没有发生因灾造成的大事故。
2、减灾管理工作机制建设情况社区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及职责:组长:***(负责统一指挥安排、安排具体事项)副组长:***(负责应急解救疏散等工作)***(负责后勤物资发放等工作)***(负责资料文件的整理归档)成员:******************************各成员负责协助组长和副组长完成各项减灾工作。
二、减灾工作制度:见附件一志愿者队伍建设和工作开展情况:到目前为止,我社区共有--名志愿者参加了防灾减灾应急救援队伍。
根据各社区的实际情况,志愿者队伍进行了具体分工,配备了队长、副队长,明确了具体职责。
在队伍组建上,各社区注意挑选吸收思想品质好、身体素质好、有技术专长的同志,保证了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的整体素质,把防震减灾应急救援工作落实到了实处。
三、社区应急预案制定及开展演练情况预案制定:见附件二演练情况:--年--月--日,我社区--个居民组分两次在**--------开展了纪念“5.12防震演练活动”,参加活动的居民约计--人。
通过此次活动,社区居民的公共安全意识,减灾、防灾知识得到了增强,社区群众避灾、自救和互救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减灾公共设施和器材避难场所:根据我社区地理位置及经济条件等实际情况的限制,我社区只能在实际环境中选择两处空旷、离社区办公室较近的场地(--广场和---中学操场)作为避难场所。
两处避难场地面积共平方米,可容纳人,在显眼位置具有避难标识,离物资储备仓库——社区办公室只有两分钟路程。
减灾教育场所:至去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防灾减灾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广泛重视,为满足大家对防灾减灾知识的了解,我社区图书室增补了防灾应急方面的书籍,开展了多次防灾应急知识培训课,每月在宣传栏更新一次防灾应急知识。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
附件1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一、基本条件(一)社区近3年内没有发生因灾造成的较大事故。
(二)具有符合社区特点的应急预案并经常开展演练活动。
(三)社区居民对社区减灾状况满意率高于70%。
二、基本要素(一)组织管理1.成立社区减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运行、评估和改进等工作。
2.制定社区减灾规章制度,建立社区减灾工作机制,规范开展风险评估、隐患排查、灾害预警、预案编制、应急演练、灾情报送、宣传教育、人员培训、档案管理、绩效评估等工作。
3.对各渠道筹集的社区防灾减灾建设资金严格管理,规范使用。
(二)灾害风险评估1.定期开展社区灾害风险排查,列出社区内潜在的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隐患,及时制定防范措施并开展治理。
2.具有社区脆弱人群清单,包括老年人、儿童、孕妇、病患者和残障人员等脆弱人群清单,明确脆弱人群结对帮扶救助措施。
城市社区应具有空巢老人等脆弱人群清单,农村社区应具有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脆弱人群清单。
3.具有社区居民住房和社区内道路、广场、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安全隐患清单,制定治理方案和时间表。
4.具有社区灾害风险地图,标示灾害风险类型、强度或等级,风险点或风险区的时间、空间分布及名称。
(三)应急预案1.制定社区综合应急预案,预案应结合社区灾害隐患、脆弱人群、救援队伍、志愿者队伍、救灾资源等实际情况,明确启动标准,明确协调指挥、预警预报、隐患排查、转移安置、物资保障、信息报告、医疗救护等小组分工,明确预警信息发布方式和渠道,明确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安全疏散路径、医疗设施及指挥中心位置,明确社区所有工作人员和脆弱人群的联系方式以及结对帮扶责任分工等,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根据灾害形势变化、社区实际及时修订。
2.定期开展社区应急演练,演练内容包括组织指挥、隐患排查、灾害预警、灾情上报、人员疏散、转移安置、自救互救、善后处理等环节。
演练应吸纳社区居民、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等广泛参与。
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
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法规类别】扶贫救灾救济【发文字号】四川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61号【发布部门】四川省人大(含常委会)【发布日期】1996.06.18【实施日期】1996.06.18【时效性】已被修改【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修改依据】本篇法规已被《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的决定》(发布日期:1999年12月10日实施日期:1999年12月10日)修改四川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61号)《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已由四川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1次会议于1996年6月18日通过,现于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96年6月18日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1996年6月18日四川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防震减灾工作,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四川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防震减灾,是指地震的监测预报、宣传教育、灾害预防、应急反应、震后救灾与恢复重建等活动。
第三条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防震减灾工作的,适用本条例。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机关、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川部队、武警部队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和权利。
第四条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救结合、综合减灾的方针。
防震减灾工作按照震情、灾情,实行分类、分级管理。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震减灾工作,并负责实施本条例。
各级人民政府须将防震减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根据防震减灾需要安排必要的经费并列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
第六条省防震减灾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地震烈度区划和震害预测工作;管理城镇、经济开发区以及重大工程建设场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负责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资格审查认证和任务登记;管理以地震动参数和烈度表述的抗震设防标准;审定省级以下重点项目建设场地的抗震设防标准;指导和监督重大工程及重要设施的抗震设防工作。
建立减灾队伍 建设示范社区——管窥四川德阳城南街道防灾减灾的经验
民的防灾减灾科普文化 素质 ,街道 以 普知识 以及 自救互 救能力 ,不断增强
寓教于乐的形式 ,始终把贴近 实际、
贴 近 生活 、 贴 近 群 众 和 促 社 会 效 益 放 社 区 居 民 自我 保 护 及 防 范 于 未 然 的意 识 。 通 过 在 花 园巷 和 香 山巷 社 区 建 立
传 ,应 急 志 愿 救 护 队 员 由办 事 处 每 年 4 份 作 出入 转 队 工 作 , 每 年 7 2 日 月 月 8 作集 中培 训和 宣传 演练 工 作 ,每3 个 月作一 次业务培 训,使 队员充满生机
和活力 。
支 队 伍 的 志 愿 者 们 不 定 期 地 免 费 在 社 区 为 居 民讲 解 安 全 、 健 康 、保 健 、 法 律 、 防 灾 减 灾 等 科 普 知 识 ,每 讲 一 堂 课都受到社 区居民的热情欢迎 。 ( )为进一 步普及科普 知识 , 五 确 保 科 技 兴 国 的 战 略 实 施 ,街 道 专 门 成 立 了 “ 普 艺 术 团 ”。 “ 普 艺 术 科 科
墙 ,每 月定期在2 日组织召开一次例 8 会,检查一月 的工 作,包括黑板 报是 否每月一期 、展板 、书画作品展、图
书 室 是 否 按 要 求 定 时开 放 、科 普 画廊
在首位 ,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 益相
统 ~ 。街 道 首 先在 花 园 巷 、 香 山巷 社 区建 立 “ 震减 灾科普 示范社 区 ”, 防 以此 推 动 了街 道 防 灾减 灾 科 普 工 作 扎
“ 防震减灾科普示范社 区”所开展的 活动 ,使社区居 民不断掌握 防震减灾 和综合 防灾减 灾科普知识 ,从而增 强
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_图文(精)
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一、基本条件1.社区居民对社区综合减灾状况满意率大于 70%。
2.社区近 3年内没有发生因灾造成的较大事故。
3.具有符合社区特点的综合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并经常开展演练活动。
二、基本要素(一综合减灾工作组织与管理机制完善。
成立了社区综合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工作机制。
负责开展以下工作:1.全面组织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运行、评估与改进工作。
2.组织开展社区灾害风险隐患排查、编制社区灾害风险地图。
3.组织编制社区综合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开展防灾减灾演练。
4.组织制定符合社区条件、体现社区特色、切实可行的综合减灾目标和计划。
5.调动社区内各种资源,确保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资源的投入,共同参与社区综合减灾教育宣传活动,提升居民防灾减灾意识。
6.组织社区开展综合减灾绩效评审。
(二开展灾害风险评估1.采用居民参与的方式,开展社区内各种灾害风险排查工作。
2.明确社区老年人、小孩、孕妇、病患者、伤残人员等弱势群体的分布,针对风险落实了对口帮扶救助人员和措施。
3.积极鼓励居民参与编制并知晓社区灾害风险地图。
(三制定综合灾害应急救助预案1.预案明确在社区设灾害信息员,开展社区灾害风险隐患日常监测工作,建立健全了监测制度,灾害风险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理的措施落实。
2.预案明确了特定手段和方法,能及时准确向社区居民发布灾害预警信息。
3.预案明确了领导小组和应急队伍责任人的联系方式,有针对社区弱势群体的对应救助措施。
4.预案中有社区综合避难图,明确了灾害风险隐患点(带,应急避难所分布、安全疏散路径、脆弱人群临时安置避险位置、消防和医疗设施及指挥中心位置等信息。
5.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演练包括组织指挥、灾害隐患排查、灾害预警及信息传递、灾害自救和互救逃生、转移安置、灾情上报等内容。
能及时分析总结演练经验和问题,不断完善社区综合灾害应急救助预案。
(四经常开展减灾宣传教育与培训活动1.以国家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为契机,开展经常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活动。
最新《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
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一、基本条件1.社区近3年内没有发生因灾造成的较大事故。
2.具有符合社区特点的应急预案并经常开展演练活动。
3.社区居民对社区综合减灾状况满意率高于70%。
1.2.3.1.2.3.4.及名称。
(三)应急预案。
1.应制定社区综合应急预案,预案应结合社区灾害隐患、脆弱人群、救援队伍、志愿者队伍、救灾资源等实际情况,明确启动标准,明确协调指挥、预警预报、隐患排查、转移安置、物资保障、信息报告、医疗救护等小组分工,明确预警信息发布方式和渠道,明确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安全疏散路径、医疗设施及指挥中心位置,明确社区所有工作人员和脆弱人群的联系方式以及结对帮扶责任分工等,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根据灾害形势变化、社区实际及时修订。
2.定期开展社区应急演练,演练内容包括组织指挥、隐患排查、灾害预警、灾情上报、人员疏散、转移安置、自救互救、善后处理等环节。
演练应吸纳社区居民、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等广泛参与。
演练过程有照片或视频记录。
演练结束后应及时开展演练效果评估,进行社区居民满意度调查,针对演练发现的问题,不断完善预案。
城市社区演练每年不少于两次,农村社区演练每年不少于一次。
(四)宣传教育培训。
1.利用现有公共活动场所或设施(图书馆、学校、宣传栏、橱窗、安全提示牌等),设置防灾减2.3.1.2.3.4.火器、常用药品等。
(六)居民减灾意识与技能。
1.社区居民应主动参与社区组织的风险隐患排查、灾害风险地图编制、宣传教育、专题培训和应急演练等各类防灾减灾活动,注重发挥妇女、儿童、残疾人等脆弱群体的重要角色和作用。
2.社区居民应知晓社区灾害风险隐患及分布、预警信号含义、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途径等。
3.社区居民应掌握在不同场合(家里、室外、学校等)应对各种灾害(地震、洪涝、台风、地质灾害、火灾等)的逃生避险和自救互救基本方法与技能。
(七)社会多元主体参与。
1.社区应建立防灾减灾志愿者或社会工作者队伍,承担社区综合减灾的有关工作,如宣传教育和义务培训等,配备必要的装备,并定期开展训练。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方案(新)
县减灾委员会关于印发《长阳土家族自治县2011年“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减灾委员会各成员单位:《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已经县减灾委员会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O一一年月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2011年“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实施方案为进一步增强我县城乡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应急防护知识,提高城乡社区应对各种突发性灾害的快速反应和救助能力,根据《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民政部关于印发“减灾示范社区”标准的通知》(民函〔2007〕270号)精神,我县将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并在今年内完成1-2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任务,为顺利推进此项工作,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构建和谐社区为主线,以普及灾害预防、救护知识和救助技能为重点,以深入开展应急科普宣教活动为载体,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城乡社区防灾减灾能力,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创建目标按照民政部提出的“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为要求,按照典型示范、稳步推进的方式,积极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不断完善社区防灾减灾处置预案,健全防灾减灾队伍,提高应对各种灾害的能力,确保完成我县“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
三、创建任务(一)建立健全减灾组织协调机构。
各镇要成立相应的减灾领导机构,组织专门班子,及时制定“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并督促辖区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及其他相关单位共同组成减灾协调机构,明确减灾目标,制定减灾计划和实施方案,使减灾工作做到组织到位,任务明确,责任落实。
(二)修订编制村(社区)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各乡镇要在2011年5月底前修订完善辖区内村(社区)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村(社区)灾害应急的组织指挥体系、职责任务、应急准备、预警预报与信息管理、应急响应、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等方面的内容,并组织村(社区)居民开展应急预案演练,使社区居民掌握必要的紧急疏散、自救互救、医疗救护等技能,以及消防灭火、电力抢修、煤气抢修等急救技术。
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工作方案
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工作方案一、背景近年来,我国发生的自然与人为灾害频率不断提高,不仅对社会造成了重大影响,而且也对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普及防灾知识、提高居民应急救援与避险能力已成为当前重要的工作任务。
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是指通过政府、社会组织与居民的共同努力,将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不同阶段的各种重点环节,落实到以提高防灾减灾应急能力与减少灾害损失为核心的社区发展中,以实现全面、系统、持续的减灾示范效应,提高社区综合治理水平与居民幸福感。
二、工作目标1. 积极开展防灾宣传与教育工作,提高居民的防灾意识与应急避险能力,减少灾害损失。
2. 借助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平台,落实地方政府与社区组织的职责,加强社区的协同治理、规范管理与建设。
3. 着力提升社区服务水平,通过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与更新,为居民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服务体验。
三、工作思路1. 开展防灾宣传与教育工作,增强居民的防灾意识与应急避险能力。
(1)经常组织居民开展灾害应急演练和模拟教育,提高居民的应急避险意识。
(2)举办防灾科普讲座和培训班,加强居民防灾安全知识普及。
(3)落实防洪、抗旱、抗震、防台等各类灾害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和应急模拟演习。
2. 设立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管理中心,加强社区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
(1)成立社区应急救援专家组和队伍,实施统一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2)组织开展综合减灾服务,加强险情预警和信息报送等工作。
(3)建立完善的灾害统计信息和灾后评估机制,做好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确保居民生活、产业等各方面得到有效保障。
3. 提升居民服务水平,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与更新。
(1)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整合基层医疗、养老、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体系。
(2)加强社区绿化与环境卫生管理,提高社区环境质量和生活品质。
(3)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组织资金支持,提升社区公共设施的质量和水平,满足居民不同需求。
四、落实措施1. 积极宣传和发动居民参与,注重宣传和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的更新与创新。
防灾减灾示范村创建标准
防灾减灾示范村创建标准作为一个灾害高发国家,中国经常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如地震、洪水、台风等。
为了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国提出了建设防灾减灾示范村的目标。
本文将介绍关于防灾减灾示范村创建的标准和要求。
一、总体要求1. 安全优先:确保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将安全作为防灾减灾示范村建设的首要目标。
2. 综合防灾:综合考虑地震、洪水、台风等各种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防灾体系。
3. 可持续发展:将防灾减灾示范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二、基础设施要求1. 住房安全:确保村庄内住房的抗震等级符合相关国家标准,能够抵御自然灾害的袭击。
2. 道路交通:村内道路应宽敞,路面平坦,便于车辆和行人通行,同时需要建设避洪通道和疏散通道,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疏散村民。
3. 水源供应:村内应建立可靠的水源供应系统,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够为村民提供足够的饮用水。
4. 电力供应:建设可靠的电力供应系统,确保村内的电力供应不中断,向村民提供必要的电力支持。
5. 通讯网络:建设完善的通讯网络,确保村民能够及时获取灾害信息,并与外界保持联系。
三、救灾设施要求1. 应急物资储备:建立完善的应急物资储备制度,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为受灾群众提供食品、水、药品等基本生活物资。
2. 救灾物资供应:与上级救灾机构建立联系,确保救灾物资能够及时分发到受灾群众手中。
3. 应急救援队伍:组建村级应急救援队伍,培训村民掌握基本的救援技能,能够在灾害发生时提供及时救援。
四、灾后重建要求1. 快速恢复:建设灾害后能够快速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能力,包括道路、电力、水源等基础设施的快速修复。
2. 灾后重建:灾后重建应当符合相关规划和建设标准,确保村庄的抗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宣传教育要求1. 预防宣传:加强村民的灾害防范意识,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村民自救互救能力和安全意识。
成都市综合减灾创建标准
成都市综合减灾创建标准成都市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具有较高的自然灾害风险。
为了应对灾害风险,减少损失,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成都市制定了综合减灾创建标准。
该标准旨在规范城市综合减灾工作,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本文将对成都市综合减灾创建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标准的背景和意义自然灾害是成都市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地震、洪涝、滑坡等灾害频发,给城市和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合理应对这些灾害,成都市制定了综合减灾创建标准。
这一标准的制定旨在提高灾害防范和灾后应对能力,减少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标准的主要内容1. 灾害风险评估成都市综合减灾创建标准要求对城市内的各类自然灾害风险进行科学评估。
通过对地质、气象和人口分布等因素的综合考虑,确定各类灾害的可能性和潜在影响。
准确的灾害风险评估是制定有效减灾措施的基础。
2. 防灾设施建设成都市综合减灾创建标准要求合理规划和建设防灾设施。
包括加固建筑物、建设避难所和应急设施等,以提供安全的避灾场所和救援设备。
同时,要建立防灾设施的维护和管理机制,确保其持续有效运行。
3. 灾害应急预案成都市综合减灾创建标准强调建立健全的灾害应急预案。
通过分析各类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制定适应不同灾害情况的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需要包括灾害预警、疏散转移、物资调配、紧急救援等方面的措施,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
4. 人员培训和宣传教育成都市综合减灾创建标准要求开展相关人员培训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培训内容包括应急知识、疏散逃生技能等。
同时,利用各类媒体和宣传工具,加强对灾害防范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对灾害风险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三、标准的实施和监督成都市综合减灾创建标准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全面参与。
各级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确保标准的有效实施。
全面提升综合减灾能力——交流减灾经验 共促社区发展
并 适 情 组 织 专 家 进 行 实地 抽
二是要注重社区减灾联动机制建设。社区减灾工作
区 ”也需通过该 系统,在l 月l 日前 更新社区基本信 0 5
息 , 并 简 要 填 写本 年度 防 灾 减 灾 主 要 活 动 开展 情 况 。 民 政 部 将 对 各 地 申 报 材 料 进 行 审 核 ,对 己 命 名 示 范 社 区 的 动 态 工 作 进 行
查。
年 6 ,国家减 灾委 印发 《 月 关于加 强城 乡社 区综合减 灾工 作 的指 导意见 》 。 同年 1 月, 经 国务 院批准 , 《 1 国家 综 合 防灾减 灾规划 ( 0 2 1 年 )》颁 布实施 , 明确提 出 2 1— 0 5 1
是 一 个 系统 工程 ,是 基层 减 灾 工作 的 神经 末梢 ,离 不 开 社 会 各 界 的广泛 参 与 。近 年 来 , 民政 部注 重在 社 区 减灾 工 作 中加 强政 府 、企业 、 民 间组 织和 个 人 合作 伙 伴关 系
社 区创 建规 范 》行业标 准 。今年6 月, 民政 部 印发 了 《 全
针对今后 社区减灾工 作的开展 ,民政部救灾 司也提 出 了几 点建议:
一
区综合减灾能力 ,不 断开拓 社区综合减灾工作 的新局
面 。
是认真做 好本年度 “ 国综合减 灾示范社 区 ”创建 全
来 自全 国 民政系 统从 事减 灾 工作 的 负责 同志 、
部 分 省 级 减 灾 中心 负责 同 志 、 部 分 市 ( ) 民政 局 负 州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一、基本条件(一)在申报年及前3个自然年内没有发生因灾造成的责任灾害事故。
(二)有社区灾害风险定期排查制度,有社区灾害风险示意图、风险隐患排查清单和脆弱人群清单。
(三)有符合社区特点的社区应急预案,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演练和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四)有预警信息发布渠道,预警信息覆盖率100%。
(五)有满足社区需求的应急避难场所和应急疏散撤离图。
(六)有社区医疗救护站。
(七)有符合建设要求的微型消防站,社区消防车通道畅通。
(八)有综合应急队伍,至少有1名经过培训的灾害信息员。
(九)有应急物资储备点并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和救援装备。
(十)主要建(构)筑物达到当地抗震设防要求。
二、基本要素(一)组织管理1.成立社区综合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并设定办公室,明确具体负责本社区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机构,将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与社区治理、网格化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有机结合起来,同时研究部署。
负责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运行、评估与改进工作,并配备灾害信息员。
(要求:社区要配备一间办公室,可一室多用)2.制定社区综合减灾各项规章制度,建立社区综合减灾工作机制。
并与乡镇(街道)应急管理、辖区内派出所、消防、医疗、教育、社会组织等机构以及邻近社区建立协调联动机制,规范开展风险评估隐患排查、灾害预警、预案编制、应急演练、灾情报送、宣传教育、人员培训、档案管理、绩效评估等工作。
(要求:有①社区防灾减灾组织机构图;②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制度;③社区防灾减灾领导小组工作职责;④在社区推进灾害事故风险隐患网格化管理,网格员发现事故隐患处置率100%;⑤社区灾害风险评估管控制度;⑥社区防灾减灾定期应急演练工作制度;⑦社区防灾减灾宣传培训工作制度;⑧社区防灾减灾绩效考核制度;⑨社区综合减灾资金使用管理制度)3.在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等方面有一定的经费保障,并严格管理和规范使用。
鼓励社区居民参加各类灾害事故保险,提高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
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实施方案
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灾害的频发已经成为当代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为了提高社区居民的减灾意识和应急能力,建立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针对如何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以及实施方案进行探讨。
二、目标设定1.提高社区居民的灾害减少能力,减少灾害损失。
2.增强社区居民的防灾意识和应急意识,提高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3.建立社区与相关部门的紧密合作,形成灾害防范、救援、恢复重建的良好机制。
4.培养社区居民自救互救的意识和能力,加强社区内部的凝聚力和互助精神。
三、实施步骤1.筹备阶段:(1)成立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工作小组,确定工作分工和责任。
(2)调查社区灾害风险和现状,制定灾害防治规划。
(3)寻找相关合作伙伴,包括相关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和志愿者组织等。
(4)制定实施计划和时间表。
2.宣传阶段:(1)组织专题宣讲会,向社区居民普及灾害防范知识和应急处理方法。
(2)制作宣传资料,包括海报、宣传册等,通过小区媒体、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广泛宣传。
(3)组织社区居民参加灾害防治培训,提高他们的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3.建立机制:(1)组织灾害应急演练,提高社区居民的应急响应能力。
(2)建立社区灾害防治队伍,培训一批专业救援人员和志愿者,确保平时和灾后的救援工作。
(3)建立灾害信息报告和互助系统,加强社区内部信息共享和互助合作。
4.落实措施:(1)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灾害防范和应急救援的必要条件。
(2)加强社区居民的技能培训,包括急救知识、灾害逃生和生存技能的培训。
(3)建立灾害救助基金,为受灾居民提供帮助。
(4)加强社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及时获取灾害情报和救援资源。
四、评估与改进1.定期对社区居民进行灾害减灾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的调查,了解他们对减灾工作的反馈和建议。
2.组织评估队伍对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进行评估,评估社区减灾措施的有效性和实施情况。
3.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完善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运行机制和措施。
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工作方案
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工作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案头,我开始构思这个方案。
要打造一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我们得从源头抓起,梳理一下思路。
一、工作背景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给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为提高社区防灾减灾能力,降低灾害风险,我国政府提出了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目标。
二、工作目标1.提高社区防灾减灾意识,增强居民自救互救能力。
2.完善社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提升社区抵御灾害能力。
3.创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三、工作措施1.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社区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2.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1)充分利用社区宣传栏、户外广告牌、网络平台等渠道,广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
(2)定期举办防灾减灾知识讲座,邀请专家进行授课,提高居民防灾减灾意识。
(3)组织居民开展防灾减灾演练,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3.完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1)加强社区避难场所建设,确保避难场所数量充足、设施完善。
(2)完善社区排水系统,提高排水能力,防止内涝。
(3)加强社区消防设施建设,提高火灾防控能力。
4.建立防灾减灾信息平台(1)建立社区防灾减灾信息数据库,收录居民个人信息、应急物资储备、灾害风险评估等数据。
(2)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灾害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加强社区防灾减灾队伍建设(1)组建社区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培训,提高志愿者防灾减灾能力。
(2)加强与专业救援队伍的合作,形成协同救援机制。
6.开展防灾减灾国际合作(1)借鉴国际先进防灾减灾经验,提升我国社区防灾减灾水平。
(2)加强与国际防灾减灾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自然灾害。
四、工作进度安排1.第一阶段(2023年1月-2023年3月)(1)成立社区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
(2)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
2.第二阶段(2023年4月-2023年6月)(1)完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
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
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一、基本条件1.社区居民对社区综合减灾状况满意率大于70%。
2.社区近3年内没有发生因灾造成的较大事故。
3.具有符合社区特点的综合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并经常开展演练活动。
二、基本要素(一)综合减灾工作组织与管理机制完善。
成立了社区综合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工作机制。
负责开展以下工作:1.全面组织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运行、评估与改进工作。
2.组织开展社区灾害风险隐患排查、编制社区灾害风险地图。
3.组织编制社区综合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开展防灾减灾演练。
4.组织制定符合社区条件、体现社区特色、切实可行的综合减灾目标和计划。
5.调动社区内各种资源,确保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资源的投入,共同参与社区综合减灾教育宣传活动,提升居民防灾减灾意识。
6.组织社区开展综合减灾绩效评审。
(二)开展灾害风险评估1.采用居民参与的方式,开展社区内各种灾害风险排查工作。
2.明确社区老年人、小孩、孕妇、病患者、伤残人员等弱势群体的分布,针对风险落实了对口帮扶救助人员和措施。
3.积极鼓励居民参与编制并知晓社区灾害风险地图。
(三)制定综合灾害应急救助预案1.预案明确在社区设灾害信息员,开展社区灾害风险隐患日常监测工作,建立健全了监测制度,灾害风险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理的措施落实。
2.预案明确了特定手段和方法,能及时准确向社区居民发布灾害预警信息。
3.预案明确了领导小组和应急队伍责任人的联系方式,有针对社区弱势群体的对应救助措施。
4.预案中有社区综合避难图,明确了灾害风险隐患点(带),应急避难所分布、安全疏散路径、脆弱人群临时安置避险位置、消防和医疗设施及指挥中心位置等信息。
5.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演练包括组织指挥、灾害隐患排查、灾害预警及信息传递、灾害自救和互救逃生、转移安置、灾情上报等内容。
能及时分析总结演练经验和问题,不断完善社区综合灾害应急救助预案。
(四)经常开展减灾宣传教育与培训活动1.以国家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为契机,开展经常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活动。
《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管理暂行办法》
民政部关于印发《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民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为进一步做好城乡社区综合减灾工作,规范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管理,不断提高社区综合减灾能力,我们制定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管理暂行办法》。
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一二年六月十五日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和《国家减灾委员会关于加强城乡社区综合减灾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减发〔2011〕3号),进一步做好城乡社区综合减灾工作,规范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管理,不断提高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依据民政部颁布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规范》(MZ/T 026-2011),并按程序进行评定和管理。
第三条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注重长效,动态管理的原则。
第二章组织领导第四条在国家减灾委员会的领导下,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指导、组织和协调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管理工作。
第五条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的减灾综合协调机构的组织领导下,地方民政部门负责做好本行政区域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候选单位的审查、验收和推荐工作。
第六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整合各方资源,拟定分年度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计划,为创建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资金和物资保障。
第三章申报条件第七条申报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社区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社区近3年内没有发生因灾造成的较大事故。
(二)具有符合社区特点的综合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并经常开展演练活动。
(三)社区居民对社区综合减灾状况满意率高于70%。
第八条申报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社区应满足《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国减办发〔2010〕6号)提出的有关基本要素。
四川减隔震地方标准
四川减隔震地方标准
四川省的减隔震地方标准主要是针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进行规定,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根据四川省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以下是减隔震地方标准的一些主要内容:
1. 设计要求:建筑物在设计阶段必须考虑地震作用,包括地震烈度、地震波参数等,以及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材料选择、抗震设防烈度等方面的要求。
2. 结构抗震设计: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必须符合国家和省级的抗震设计规范,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施工工艺,确保建筑物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
3. 地基处理:建筑物的地基必须经过合理的处理,包括地基加固、地基处理等措施,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和地震反应能力。
4. 材料选用:建筑物所使用的材料必须符合国家和省级的抗震建筑材料标准,确保材料的质量和抗震性能。
5. 施工管理:在建筑物的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施工管理,包括材料的质量控制、施工工艺的监督等方面。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减隔震地方标准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更新,建议在具体项目中咨询当地相关部门或专业人士获取最新的信息和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标准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16日
一、基本条件
(一)社区近2年内没有发生因灾造成的较大事故。
(二)具有符合社区特点的应急预案并每年定期开展演练活动,参与演练居民不低于70%。
(三)与社区建设紧密结合,社区配有民政公共服务公益岗位人员,社区“两委”组织居民积极参与防灾减灾活动,社区居民对社区综合防灾减灾状况满意率高于65%。
(四)社区设置了固定的防灾减灾宣传栏或橱窗,定期更新宣传内容。
二、基本要素
(一)组织管理
1.成立了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和管理等工作。
2.制定了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规章制度,建立起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机制。
3.积极筹集社区防灾减灾资金,并严格管理规范使用。
(二)灾害风险评估
1.每年开展社区灾害风险排查不少于2次,疏理出社区潜在的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公共卫生、社会治安、消防安全等方面的隐患,建立隐患台账,并及时制定防范措施和实行销号式管理。
2.具有社区脆弱人群清单,包括老年人、儿童、孕妇、病患者和残障人员特别是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明确脆弱人群结对帮扶救助措施。
3.具有社区居民住房和社区内道路、广场、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安全隐患清单,制定了治理方案和时间表。
4.具有社区灾害风险地图,灾害风险类型、强度或等级标识,风险点或风险区的时间、空间分布及名称。
(三)应急预案
1.制定了社区综合应急预案,预案应结合本社区灾害隐患、脆弱人群、救援队伍、志愿者队伍、救灾资源等实际情况,明确启动标准,明确协调指挥、预警预报、隐患排查、转移安置、物资保障、信息报告、医疗救护等小组分工,明确预警信息发布方式和渠道,明确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安全疏散路径、医疗设施及指挥中心位置,明确社区所有工作人员和脆弱人群的联系方式以及结对帮扶责任分工等,并根据社区情况变化及时修订。
2.每年开展社区应急演练不少于2次,演练内容包括组织指挥、隐患排查、灾害预警、灾情上报、人员疏散、转移安置、自救互救、善后处理等环节。
演练广泛应吸纳社区居民、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等积极参与,并将演练过程用照片或视频等痕迹资料用以记录。
(四)宣传教育培训
1.利用社区图书馆、学校、橱窗等现有公共活动场所或设施,设置防灾减灾专栏、张贴防灾减灾宣传材料、设置安全标识标牌等。
2.结合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采取防灾减灾知识技能培训、知识竞赛、专题讲座、座谈讨论、参观体验等形式,集中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每年不少于4次,社区居民参训率不低于70%。
3.加强社区防灾减灾文化建设。
立足居民广泛参与,通过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向社区居民宣传普及防灾减灾基本知识,形成具有社区特色的防灾减灾文化。
4、社区在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中,社区居民的灾害基本知识、防灾减灾基本常识和避险自救互救基本技能普遍提高,防灾减灾家喻户晓,社区成为防灾减灾科普教育的基地。
(五)防灾减灾设施和装备
1.社区要有应急避难场所(点),设置了醒目的安全应急标识标牌,明确避难场所(点)位置、可安置人数、各功能区分布等详细信息。
2.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载体设置灾害应急预警系统。
3.通过多种形式储备铁锹、担架、灭火器等救援工具和喇叭、对讲机、警报器等应急通讯设备以及应急灯等照明工具和棉衣被、食品、饮用水等生活类物资。
(六)居民防灾减灾意识与技能
1.社区居民应主动参与社区组织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专题培训和应急演练等各类活动,积极支持参与社区风险隐患排查、灾害风险地图编制等,普遍知晓社区灾害风险隐患及分布、预警信号含义、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途径等。
2.社区居民应学习和掌握室内外应对地震、洪涝、地质灾害、火灾等各种灾害的逃生避险和自救互救基本方法与技能。
鼓励和引导居民家庭配备应急包、手电筒、逃生绳等防灾减灾用品。
(七)社会多元主体参与
1.社区建立了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和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机构,开展社区综合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和义务培训等工作,并配备必要的装备,定期开展训练,每年不少于1次。
社区内各类社会组织都积极参与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
2.辖区内的学校、医院等企事业单位积极组织开展隐患排查、宣传教育与应急演练等防灾减灾活动,每年不少于1次,注重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救护能力。
(八)管理与考核
1.社区应建立综合防灾减灾绩效考核和人员日常管理等工作制度。
2.社区应定期对隐患监测、应急预案、脆弱人群应急救助等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开展评估检查,针对存在问题和不足,不断改进和提高。
3.社区应建立较为规范、齐全(含文字、照片、视频等)的综合防灾减灾档案资料。
(九)特色与创新
1.社区在创建活动中,利用一些现代先进技术手段,开展日常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突出地方特色和地域文化。
2.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各类灾害保险,特别是农村社区居民参与农房保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