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潇洒
及时行乐乐观洒脱豪放的古人例子
及时行乐乐观洒脱豪放的古人例子
苏轼的一生,是奔波的一生,他一辈子没在政治上得意过,任途坎坷,屡遭贬谪,曾到各地为官。
在大宋境内,他的足迹踏遍十几个州县,走遍神州大地,而且都不是蜻蜓点水式的,都可算是“深度旅游”呢,饱览了各地风土人情。
要知道,在古代,出门远行完全不是一种享受,道路艰难险阻,古人无事是不轻易出行的。
所以,在那个年代,苏轼的人生经历算是相当丰富了。
但过程自然是艰辛的,难能可贵的是,苏轼一生奔走潦倒,不管到哪,不论生活有多艰苦,他都能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笑对人生,苦中作乐,貌似过得还挺滋润呢。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苏轼的多彩人生。
公元1056年春,21岁的苏轼,跟弟弟随父进京赶考,穿剑阁,越秦岭,耗时二个多月来到东京汴梁。
自从离开故乡后,终苏轼一生,只回去过两次,一是母亲去世,一是归葬父亲。
从此,苏轼一路坎坷,再未回到过故乡,眉州于他而言,成了反复在诗词中遥望、但始终不能抵达的念想。
记承天寺夜游 (2)
记承天寺夜游
析读课文,理解感情: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体现了苏轼当时怎 样一种复杂的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
写作背景链接: 元丰三年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
知道他是谁吗?
北宋文坛有一人,他频遭贬谪,被无 数小人中伤,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 人间丑态,他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 人!”他痛失多位至亲,茕茕孑立,他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 全。”他身行万里路,过无数穷山恶水,却 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这个人,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自己的潇 洒。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B组掌握重点字词的含 义,A组翻译句子能字字落实。
检查形式:A组和B组分组竞赛。
记承天寺夜游
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含义。
规则:B组同学轮流答题,答对加十分。
(男女生各推荐一人朗读,其他同 学根据朗读要求,作点评。)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 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 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偶尔读读《东坡志林》,发现这就是 传说中苏东坡的博客了,许多是从日常生 活片断的记述中,抒发了一个封建时代落 拓不羁的文人的某些情趣。这些小品,常 常用少到不能再少的文字,勾勒出一种情 调或一片心境。这种艺术特色,就是写意 艺术。 至于有名的《记承天寺夜游》,就 更是苏轼的写意佳品。它以精得不能再精 的笔法,勾勒了诗意浓郁的境界。”
广播稿 苏轼,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潇洒
苏轼,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潇洒音乐:《李荣浩- 李白》01:22渐弱,播音,播音结束后音乐继续(刘)他的生活状态:不是被贬官,就是奔波在正在被贬官的路上。
(崔)他的爱情:一生有三位深爱他的妻子,却都死在了他的前面。
(刘)他一生坎坷,颠沛流离,却是北宋文学界第一大V,粉丝上至皇上太后,下到市井百姓,他随便发个表情符号,都有上百万的转发量,甚至连高丽、辽国、西夏这些国家的粉丝都来为他点赞。
(崔)他被嫉妒他的小人所陷害,屡屡把他发配到远离京城的地方,但他所到之处,皆有鲜花为他盛开、清风为他送来。
(刘)他的QQ签名是:我绝不苟且地生活,我要用我的双脚去实现“诗和远方”的梦想。
(崔)没错,他就是——苏、东、坡。
背景音乐:《李志辉- 水墨丹青凤凰城》(刘)宋仁宗景佑元年,也就是公元1036年,在美丽的眉山市,有一个婴儿降生了。
没有什么电闪、也没有什么雷鸣,平静的如同我们经历过的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六十四年之后,也就是在他去世后,有人说他出生的那一天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的日子。
此后这条八卦消息流传了将近千年。
(崔)在他的青少年时期,他一生中的重要人物纷纷闪亮登场,却又大部分纷纷黯淡离开,只剩下他的弟弟苏辙、苏子由,陪伴他直到他生命的尽头。
(刘)首先是他的母亲,她丝毫不比在儿子背上刺字的岳母逊色,她影响了苏东坡一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她教儿子从小读《范滂传》,在小小的东坡心里种下了一颗善良、正直、勇敢的种子。
(崔)他的父亲,也就是《三字经》里“苏老泉、二十七、使发奋、读书籍”的苏洵,更是一个“身教重于言教”的忠实实践者,他和他的两个儿子一起读书学习,直到把他的儿子包括自己培养的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据三席之地。
(刘)他的姐姐,非常疼爱东坡,但是在出嫁没多长时间就去世了。
当然,历史上根本没有什么苏小妹,那是大家喜爱东坡,杜撰了一个和他同样逗比的妹妹出来。
(崔)而他的母亲在他们父子三人进京赶考时忽然死去,她连他们考中进士的消息都没有等到,这不能不说是苏东坡心里一个巨大的遗憾。
集体朗诵稿:你是这样一个人(苏轼)
你是这样一个人旁白:你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你的才华,是凡人而又超凡;你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你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
你就是苏东坡,你用你的双脚去实现“诗和远方”的梦想!旁白:但命运一次又一次的在痛击你年轻的心灵,在一个孤独的夜晚你忽然梦到离世许久的妻子,深深的悲痛和绵延的思念随着那晚的月光肆意流淌:诵读:《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鬃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旁白:你不愿向命运低头,更不愿苟且的活着,然而命运把你和亲人拉至千里之遥。
丙辰中秋,天上的一轮明月勾起了你对千里之外弟弟的无限思念:吟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吟唱: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旁白:“乌台诗案”让你转眼凄凉,九死一生。
在精神上你孤独无告,但“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生命告白又何尝不是一种领悟和抉择!吟诵:《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旁白:一个伟大的灵魂是不会归于沉寂的,你,开始自省:这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
你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你将目光投向这无穷无尽的天地间。
吟诵:《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吟唱:《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给敬爱的苏轼写一封信
给敬爱的苏轼写一封信苏轼一生仕途坎坷、漂泊不安,最后客死北反途中。
苏轼一腔衷心热血,历经岁月涤荡,最后化为一片淡然超脱的平静之湖,卧云弄月于红尘。
下面店铺整理了给敬爱的苏轼写一封信,欢迎阅读。
给敬爱的苏轼写一封信篇一敬爱的苏东坡先生:您好!记得背得您的第一首词便是《念奴娇·赤壁怀古》。
当时只觉得“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那样的有意境。
后来,我又偶然发现,您的作品中总是出现“月”字。
如今,我终于通过《苏东坡传》较深入的了解了您,这可真得感谢林语堂先生。
第一遍读《苏东坡传》,觉得可以用“广”一字来形容您:涉足的领域之广,见识的世面之广,精通的博学之广,体验的经历之广。
第二遍读《苏东坡传》,觉得可以用“壮”一字来形容您:体魄之壮,胆量之壮,气魄之壮,度量之壮。
而第三遍,目前最深入研读地一遍,我才发现,您的一生根本不能以我的概括能力而总结为区区一个字来形容——您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潇洒。
何为“别人的苟且”?就是普通人眼中能将自己的生活毁于一旦的事情发生后,命运主宰了普通人,使其被迫毫无意义地活着。
何又为“普通人”?就是逆来顺受、杞人忧天、不堪一击的广大群体。
而您不是:痛失爱妻,“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朝廷排挤,几度遭受迫害;亲人难见,知己朋友相隔万里.....在这些足以能让普通人苟且偷生的活着的理由面前,在这些完全能让普通人被命运主宰的厄运面前,您选择了“潇洒”。
何为潇洒?它并不是花天酒地、烂醉如泥得不省人事,也不是自暴自弃、得过且过的伪装无视。
它应该是“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迈;应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不计后果的不屈;它应该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桀骜不驯;它应该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赤诚......我并不认为“潇洒”二字的形容是牵强的,但最终连我自己都解释不清他究竟包含了什么。
我想也许只能引用李白的一些诗句,才能较为清晰的阐释。
李白和您都是从古至今,人们家喻户晓的名人,不仅是在诗词方面的成就之大,更是都以豁达乐观著称。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集锦15篇)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集锦15篇)苏东坡传读书心得1“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
这句出自《苏东坡传》的话,既是对东坡先生的高度评价,又是对苏东坡的真实写照。
作者林语堂先生带着满腔的热情,花费大量的精力,查找了大量史实,相对完整地勾画出了东坡其人。
翻阅此书,东坡先生仿佛穿越了近千年的时间,鲜活地展现在我面前。
他的天纵之才、卓越风姿,他的文学才华、个人修养,他那似乎永远豁达乐观的心境,以及隐藏在超然脱俗的外表下忧国忧民的心怀,都让人由衷地欣赏他、敬佩他、仰慕他。
当然,东坡先生所为人称道的,不止这些。
我们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以东坡先生的天才,似乎不用靠打拼了,但他仍然十分努力。
他幼时读四书五经,能做到所有课文倒背如流滚瓜烂熟;他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用抄书的方法,这使得他的文笔在日后可以影响皇帝的食欲。
他刚正不阿,因为看不惯当时官员的做派,所以不支持当时的两派,这使得他被两派的人一同排挤。
他的这些品质,和他的作品一样,熠熠地散发着光彩。
东坡先生最广为人知的品质,应该是他的豁达乐观。
东坡先生生前绝笔,写的是“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东坡先生一生,最为辉煌的应是在杭州做太守,而以上所提的三个地方都是他谪居之地,这是何等的豁达乐观,才可以让一个人认为自己的贬谪之地,是自己的功劳所在。
想象一下,年老的东坡先生,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认真又坦率地认为自己的功劳,是那些自己身处贬谪之地时的所为。
东坡先生的豁达乐观,人们认为是他天性使然,实则不然。
如若真是天性使然,在漫长的贬谪岁月中,其天性必定是会被磨损的。
依我看来,东坡先生的豁达乐观,应该是缘于极高的个人修养的沉淀吧。
东坡先生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尽管他的一生大部分都由小事组成,可在调节自己心态这件大事上,东坡先生可从未让人失望啊。
这般的豁达乐观,是存在些超然物外的性质的。
东坡先生若是想要出世,我想是极容易的吧!可他没有,他流连在人间琐事中,他入世、鲜活,所以他被人熟知。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旷达人生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旷达人生苏轼画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这首《定风波》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也就是公元1082年。
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小序如下:“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上阕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下阕由雨中情怀的抒发转入对雨后放晴的描述。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3000字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3000字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范文3000字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3000字1“浩然正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随死而亡矣。
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
此礼之常,无足怪者。
”――苏轼某年题于潮州韩文公庙碑。
细数史上的文人如恒河沙粒,其中不乏敢于同日月星辰争辉者。
而面对苏轼,这位政治上失意的诗词家,这颗难觅的“北珠”时,不免逊色许多。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一)蚌壳中的秘密谁都知道,不是每个蛙蚌都能酝酿出珍珠。
就如播下地的种子,良莠不齐,发芽的情况自然也参差不齐。
在四川,有座风景宜人的小镇――眉州眉山,古之名嘉州。
文人世家的苏家便在此地。
搞不清楚是眉山的钟灵毓秀诞生了苏家的才气,还是苏氏家族的一时显赫才让世人对眉山更加青睐。
也许只是造物主的一次偶得。
“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父子三人的文学造诣实属古往今来者罕见,尤以苏轼为代表。
稍年长的文豪欧阳修就曾预言,苏轼将来的名气将远远盖过自己,虽然六一翁是当时不可撼动的文学泰斗。
苏家深厚的家学渊源为时人所歆羡。
这也是苏轼在学问上越走越宽的重要的基石。
未进学堂前,家庭就给予了很好的启蒙教育。
母亲解读经典史著,塑造人格榜样;父亲在其刚会诗词时就教导须以淳朴风格执笔。
从后来的苏轼诗词中,即可窥略其文品、人格大概。
(二)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在苏轼的一生中,伴其顺逆荣枯的除了其妻子,其弟苏子由给予了无微不至的照顾。
手足情深,“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
”二人虽均遭排挤、贬谪,但弟弟苏辙性格沉稳、实际,能够相时而动以明哲保身。
而苏轼则有点急躁,性情放浪,爱幻想,有诗人的情怀。
遇品行恶劣的人、社会的阴暗面或不满时局时,“如蝇在食,吐之乃已”,经常出言不慎。
子由常劝他不要过于计较时弊,“一日空闲长似两日”可以长寿。
劝他“三缄其口”。
后来证明,苏子由的宦海生涯比哥哥走得更远一点。
而苏轼在四十岁以后半生漂泊不定,从显贵一直贬至卑微小吏,尝尽世间疾苦。
吃货苏东坡
苏轼,四十三岁身陷囹圄,二十年谪贬生涯, 如此悲苦的仕途,并没有击垮他生活的乐趣。 如果穿越北宋,与苏轼为友,就会发现其实 他是一位集才华、智慧、幽默、豁达、食量 于一身,把日子过成段子的大吃货。
七尺顽躯走世尘,十围便腹贮天真。
心大的苏轼,不管被贬到哪,总有一双发现美食 的眼睛,可以化悲酸为笑谈,化霉运作食欲,用惊人 的食量和豁达的人生观泰然面对多舛命途,把别人眼 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
除了对美食的执念,苏轼还广泛涉猎医学、建筑、 服装、茶道、唱曲、琴艺、下棋等各个领域,收藏奇 珍异石,自己设计衣冠,真真是名副其实闻名中外的 大才子。
千年过去,苏轼已死,他留下的不仅有课文必背 的篇篇诗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人
体现苏轼超然物外的诗句
体现苏轼超然物外的诗句1.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绳池怀旧》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他将人生比作飞鸿踏雪泥,意味着人生的经历和轨迹就像飞鸿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一样,瞬间即逝,不留痕迹。
这种比喻体现了苏轼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认识,同时也表现了他对人生的超脱和淡然。
2.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行香子·述怀》这句诗展示了苏轼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他渴望归去,成为一个闲人,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他只需要一张琴、一壶酒和一溪云,便能过上惬意的生活。
这种生活方式体现了苏轼对物质欲望的超脱和对自由的追求。
3.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豁达和超脱。
他回顾过去的萧瑟,无论是风雨还是晴天,都已经过去了。
他选择归去,不再被外界的环境所左右,心境平静,不为风雨所动,也不为晴天所喜。
这种豁达和超脱的态度体现了苏轼对世事的淡然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4. 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望江南·超然台作》这句诗展示了苏轼对生活的乐观和超然物外的态度。
他以新火煮新茶,享受诗酒之乐,不为世俗所累,趁年轻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
这种对生活的乐观和超然物外的态度体现了苏轼对人生的积极面对和对自由自在的追求。
5.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句诗表达了苏轼的豁达和超脱。
他手持竹杖,脚穿芒鞋,轻盈胜过骑马。
他不害怕风雨的侵袭,一蓑烟雨任平生,任凭风雨如何,都能从容面对。
这种豁达和超脱的态度体现了苏轼对人生的从容和对困境的勇敢面对。
这些诗句都展示了苏轼超然物外的思想和情感,表达了他对人生、自然和自由的独特感悟。
诗词丨前半生,苏轼;后半生,苏东坡
诗词丨前半生,苏轼;后半生,苏东坡林语堂曾说: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也有人曾说: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一生风雨,过眼云烟,我行我素,泰然处之,他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人生。
年少时,总以为苏轼苏东坡不是一个人,后来,越了解他越发现,前半生,是苏轼;后半生,才是苏东坡。
1057年,20岁的苏轼进京赶考。
主考官是大文豪欧阳修,参加考试的学生有苏轼、苏辙,还有张载、程颢、程颐、曾巩、曾布、吕惠卿、章惇、王韶。
这一届科考,因此被称为“千年科举第一榜”。
当年考试的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他读完苏轼的考卷,赞叹不已。
但他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便将本应第一名的试卷定为了第二名。
哪知解封一看,作者竟是苏轼。
得知真相之后,欧阳修为之一震,“把你旧日文章也找来我看看。
”一看,欧阳修更是惊赞不已:“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出人头地”这个词儿就是这么来的。
就这样,一出场就惊艳了整个大宋,从此,苏轼的才气逐渐开始名扬天下。
到杭州担任通判期间,不同于现在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当地遍布盐碱地,饮水都是困难。
他亲自带领众人在西湖边实地勘察,重新疏通“钱塘六井”,杭州百姓无不为苏通判叫好。
漫步在景色迷人的西湖之畔,品着西湖龙井,喝着甘甜的井水酿造的美酒,苏轼心情大好,诗兴大发,写下那首千古传诵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1079年,苏轼从徐州调任湖州,谁想到做湖州长官仅两个月,天降横祸。
从朝廷命官一举跌落到御史台大牢,还受尽了侮辱,被严刑拷问,经常连夜提审,苦不堪言。
在此期间,苏轼写下两首绝命诗: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斑斓志》读后感2000字
苏东坡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了潇洒。
说到苏东坡,你会怎么评价他?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还是画家,亦或是顶级吃货?我觉得,苏轼如果放在现代,那绝对是知名“网红”,有才又喜欢亲自动手,研究美食,非常接地气。
最近读了一本好书《斑斓志》,很喜欢整本书的构思和逻辑,为读者呈现了不一样的苏东坡。
书中介绍,除了美食,苏东坡还会研制牙粉,也就是我们现在用的牙膏。
陆游就曾在《岁晚幽兴》写过“染须种齿笑人痴”的句子。
北宋的时候,人们就非常爱惜牙齿,还有了美容和镶牙术。
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曾说过:“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
苏东坡是北宋第一高产作家,著作可谓是汗牛充栋。
《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著作广为流传。
向往仕途却被迫离京苏东坡的祖父是一位民间诗人,苏轼的大伯父和二伯父都高中进士,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苏轼自然不会太差。
苏东坡的外公是眉山首富,母亲程氏嫁给了博学多才的苏洵。
从小时候开始,父母对苏轼和弟弟苏辙的教育就非常严格,再加上苏洵经常和一些官场人士打交道,苏轼从小就对仕途非常向往。
后来苏洵带着苏轼从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赶考。
而考官就是我们熟知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
苏轼靠着自己的文笔和思想,获得了欧阳修的赏识。
欧阳修的称赞让苏轼名声大噪,受到皇帝和名臣的欣赏,也让大家注意到了这位未来的文坛大佬苏轼。
后来,苏洵病逝,苏轼离开朝廷,回乡守孝三年。
三年后,王安石开始变法,这让他与欧阳修,还有一些与王安石意见不合的人,被迫离京。
寄情山水,热爱生活二十几岁的苏轼,平步青云,仕途顺畅。
直率的性格让他的命运坎坷,但是他却从不是一个失败者。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
苏轼在绝望和孤独时,他选择寄情山水。
大自然有种神奇的魅力,让他能够发现前进的力量。
对于仕途,苏轼无法凭一己之力改变现状。
山水成了最好的陪伴,寄情于美景,才能忘却诸多烦恼。
他的一生是不断求证的一生,从仕途中求证,从山水中求证,从自己的内心中求证。
苏轼一生最智慧的十首诗词
苏轼一生最智慧的十首诗词无人不爱苏轼。
爱苏轼的豁达乐观,爱苏轼的不骄不躁,爱他面对人生坎坷时的云淡风轻。
一如林语堂所说: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想成为苏轼这样的人,不乱于心,不困于情,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自己的潇洒人生。
01往事,不可追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望江南·超然台作》问:如何才算不辜负生活?答:珍惜当下。
谁都会怀旧,谁都会思乡,最都会苦闷,可如果只是烦恼,并不能改善自己的心情半分。
昨日像那东流水,只可逝,不可追。
与其一味感怀过去,不如珍惜当下,幸福可期。
02风雨,不足惧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人生总有风雨,苏轼却不以为意。
他说:我有草鞋轻胜马,我有蓑衣穿雨行,风雨自来,我自从容。
这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教人怎能不爱苏东坡?正所谓:没有如意的人生,只有看开的生活。
人生的风雨和自然界的风雨没有不同,都是一会晴天一会雨天,习惯就好,看开就行。
03看不透,就旁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最哲理的一首诗。
为什么你不知道庐山的真面目呢?因为你就在其中呀。
有时候,我们所得非所见,所见非所感,所感非事实。
我们看到的是非对错,其实并非真正的是非对错,因为我们的眼界会被事物本身所遮挡,同时,又会受自己的好恶所左右。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生活中很多时候,换个角度,事情便大不相同。
04留不住,就放手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诗词】人生缘何少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苏轼诗词
人生缘何少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苏轼一生最智慧的20首诗词林语堂说:“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无人不爱苏轼。
爱苏轼的豁达乐观,爱苏轼的不骄不躁,爱他面对人生坎坷时的云淡风轻。
一如想成为苏轼这样的人,不乱于心,不困于情,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自己的潇洒人生。
01往事,不可追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望江南·超然台作》问:如何才算不辜负生活?答:珍惜当下。
谁都会怀旧,谁都会思乡,谁都会苦闷,可如果只是烦恼,并不能改善自己的心情半分。
昨日像那东流水,只可逝,不可追。
与其一味感怀过去,不如珍惜当下,幸福可期。
02无常,是常态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东栏梨花》命运变幻是上苍的玩笑,跌宕起伏是人生的本相。
正如作家田维在《花田半亩》中写道:“遗憾是常常的,孤独是常常的,生来是品尝苦味,生来便是看尽无常变幻。
”苏轼的一生起起伏伏,颠沛流离。
可他却说: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身处凡俗心自清,把人间看得透彻清明。
生活,是一首跌宕起伏的歌。
无论是悠扬,还是感伤,我们都要不畏路上的雪雨风霜,终会一路高歌,一路阳光。
03遗憾,是常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世的悲欢离合,月亮的阴晴圆缺,从来都无可奈何。
一如李叔同的《送别》中唱到的:“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谁一辈子能没点儿遗憾呢?世事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所以,有缘时惜缘,无缘时随缘。
苏轼,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潇洒
苏轼,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潇洒他的生活状态:不是被贬官,就是奔波在正在被贬官的路上。
他的爱情:一生有三位深爱他的妻子,却都死在了他的前面。
他一生坎坷,颠沛流离,却是北宋文学界第一大V,粉丝上至皇上太后,下到市井百姓,他随便发个表情符号,都有上百万的转发量,甚至连高丽、辽国、西夏这些国家的粉丝都来为他点赞。
他被嫉妒他的小人所陷害,屡屡把他发配到远离京城的地方,但他所到之处,皆有鲜花为他盛开、清风为他送来。
他的QQ签名是:我绝不苟且地生活,我要用我的双脚去实现“诗和远方”的梦想。
没错,他就是——苏、东、坡。
01宋仁宗景佑元年,也就是公元1036年,在美丽的眉山市,有一个婴儿降生了。
没有什么电闪、也没有什么雷鸣,平静的如同我们经历过的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六十四年之后,也就是在他去世后,有人说他出生的那一天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的日子。
此后这条八卦消息流传了将近千年。
在他的青少年时期,他一生中的重要人物纷纷闪亮登场,却又大部分纷纷黯淡离开,只剩下他的弟弟苏辙苏子由,陪伴他直到他生命的尽头。
首先是他的母亲,她丝毫不比在儿子背上刺字的岳母逊色,她影响了苏东坡一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她教儿子从小读《范滂传》,在小小的东坡心里种下了一颗善良、正直、勇敢的种子。
他的父亲,也就是《三字经》里“苏老泉、二十七、使发奋、读书籍”的苏洵,更是一个“身教重于言教”的忠实实践者,他和他的两个儿子一起读书学习,直到把他的儿子包括自己培养的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据三席之地。
他的姐姐(历史上根本没有什么苏小妹,那是大家喜爱东坡,杜撰了一个和他同样逗比的妹妹出来),非常疼爱东坡,但是在出嫁没多长时间就去世了。
而他的母亲在他们父子三人进京赶考时忽然死去,她连他们考中进士的消息都没有等到,这不能不说是苏东坡心里一个巨大的遗憾。
好在东坡和弟弟子由的妻子在家里料理了后事,并且和他感情甚笃、相知相爱的妻子王弗还为他生下了儿子。
就在苏东坡走上仕途,准备大干一番,实现他的报国之志的时候,他人生的导师、精神的领路人、文学的支持者——父亲,去世了。
“唐宋八大家”名言
“唐宋八大家”名言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他们八人经历,个个饱经沧桑,几度沉浮,但他们各自才高八斗。
八种高度,八大智慧!1、韩愈:读书,写字,是为了保持节操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原毁》一个真正的君子,他必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对待他人宽容而简约。
对自己严格全面,就不会发生懈怠。
对别人宽容简约,别人都乐意做好事善事。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进学解》读一部书,要善于把握各部分的内在逻辑,从而提出纲要,钩出精义。
2、柳宗元:通达世务,刚正不阿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马退山茅亭记》美是在人对事物的领悟之上得以体现,是因人而异的,没有人的领悟,也就无所谓美。
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
——《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文士以德行为修养成根本,而在德行中真诚摆在首位。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状,去来之不可常。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凡人们的话都是这样说的:盛衰祸福都是互相依存、来去不定的。
3、苏轼:用一生把苟且活成潇洒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晁错论》自古以来能够成就伟大功绩的人,不仅仅要有超凡出众的才能,还一定要有敢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
——《上梅直讲书》人不能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取得富贵,也不能白白地安于贫贱的处境。
有所取必有所舍,有所禁必有所宽。
——《策别第十》要有所获取,就一定要有所舍弃;要有所禁止,就一定要有所宽容。
4、苏洵:为将之道,当先治心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心术》忍一忍就可以抵御急躁和鲁莽;沉着冷静,就可以控制冲动。
用心于正,一振而群纲举;用心于诈,百补而千穴败。
旷达洒脱的人物事例
以下是一些旷达洒脱的人物事例:
1. 苏轼:苏轼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
他一生坎坷,但始终保持着乐观旷达的心态。
他曾多次被贬,但他总是能够以诗歌、书法、绘画等方式排遣忧愁,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2. 李白: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一生豪放不羁,热爱自由,喜欢游历山水,饮酒作乐。
他的诗歌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对自由的向往,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
3. 陶渊明: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和诗人,他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他的诗歌表达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等。
4. 庄子:庄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他主张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
他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深受后世文人墨客的推崇,被誉为“南华真人”。
5. 寒山:寒山是唐代的一位僧人,他隐居在天台山上,过着清贫的生活。
他的诗歌表达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如“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等。
这些人物都具有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诗词苏轼的一生
4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是他的倔强 5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是他的旷达6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是他的豪迈 7
他是谁? 他,就是“千古第一人” ——苏东坡
8
他出生在四川眉山,虽说是个小地方,但山川秀丽, 地灵人杰,有“千载诗书城,人文第一州”的美誉。9
他的眉头锁住了历史的清秋 他把生命熔铸成文字 定格了凄美的瞬间 他用宽广的胸怀去拥抱大千世界 活出了天真潇洒、精彩一生
1
他 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星空中 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 无论经历多少沧海桑田、人事变迁 依然闪烁着夺目的光芒
2
“破镜重圆人在否, 章台折尽青青柳”是他的离愁 3
“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是他的慨叹
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美丽的西湖储藏了他的心灵,
淹没掉他的痛苦,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为官
一任,造福一方”。
24
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历史重演,因政见不和,再 次遭贬,一贬再贬,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荒凉
25
之地海南岛儋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做岭南人。”他用荔枝 的甜美洗去了官场的污垢,这是一个何等豁达的心境2!6
无视圣上
1079年,苏轼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 相”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18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出狱以 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
19
远谪黄州,是苏轼人生的大逆转,他逐步摒弃 性格中的外露张扬,让自己更加内敛成熟。
20
他没有悲观消沉,而是兴修水利,发展农耕,文学 才情也在灵魂的一次次洗礼中得到升华,走向他自己 乃至整个时代的艺术巅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潇洒
01
宋仁宗景佑元年,也就是公元1036年,在美丽的眉山市,有一个婴儿降生了。
没有什么电闪、也没有什么雷鸣,平静的如同我们经历过的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六十四年之后,也就是在他去世后,有人说他出生的那一天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的日子。
此后这条八卦消息流传了将近千年。
在他的青少年时期,他一生中的重要人物纷纷闪亮登场,却又大部分纷纷黯淡离开,只剩下他的弟弟苏辙苏子由,陪伴他直到他生命的尽头。
首先是他的母亲,她丝毫不比在儿子背上刺字的岳母逊色,她影响了苏东坡一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她教儿子从小读《范滂传》,在小小的东坡心里种下了一颗善良、正直、勇敢的种子。
他的父亲,也就是《三字经》里“苏老泉、二十七、使发奋、读书籍”的苏洵,更是一个“身教重于言教”的忠实实践者,他和他的两个儿子一起读书学习,直到把他的儿子包括自己培养的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据三席之地。
他的姐姐(历史上根本没有什么苏小妹,那是大家喜爱东坡,杜撰了一个和他同样逗比的妹妹出来),非常疼爱东坡,但是在出嫁没多长时间就去世了。
而他的母亲在他们父子三人进京赶考时忽然死去,她连他们考中进士的消息都没有等到,这不能不说是苏东坡心里一个巨大的遗憾。
好在东坡和弟弟子由的妻子在家里料理了后事,并且和他感情甚笃、相知相爱的妻子王弗还为他生下了儿子。
就在苏东坡走上仕途,准备大干一番,实现他的报国之志的时候,他人生的导师、精神的领路人、文学的支持者——父亲,去世了。
命运似乎是要试试这个年轻人的抗打击能力到底有多强,就在父亲去世一年之后,他深爱着的妻子也因病去世了。
深受打击的苏东坡,扶着父亲和妻子的灵柩来到眉山,把他们葬在了母亲的坟墓旁边。
有谁会在这样接二连三的失去亲人的打击下还能坚强地继续生活?苏东坡吗?不,他只是个凡人,他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乐观,他毕竟是人,不是神。
他当时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几乎连自己的孩子都无法照顾。
他在丁忧期间,每天都在埋葬亲人的坟墓旁度过,以泪洗面。
整整三年,他没有写过一首诗,没有发过一条微博,却在那座睡着他深爱的人的山上,亲手种下了三万棵松树。
三万棵!我们可以想像当年的这个青年,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情,在山上一锹一锹地挖土,挖出深坑把松树种进去,然后再一桶一桶的水浇进去。
他种下的不是松树,而是深深的悲痛和绵延的思念啊。
直到十年之后,他在一个孤独的夜晚忽然梦到他已离世许久的妻子,起床披衣在月光的清辉下写下了一首词,我们才知道他当年的痛苦有多深。
《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他的这首词并没有让他当时的妻子王闰之心里难过,相反,她更加敬重这个情深意重的丈夫,陪他度过了人生中最落魄的时期;他后来的侍妾朝云也对他敬佩有
嘉,成为了东坡“满肚子不合时宜”的红颜知己。
就是千百年来我们无数的女粉丝,在读到这首词后,都会流着泪在下面写上一条真诚的评论:
来世嫁给苏东坡,哪怕历尽千年劫。
02
如果说苏东坡的青年时期,他的打击均来自家庭,那么之后他一辈子的坎坷经历,均来自一个人。
这个人也是北宋文学界神一样的存在,他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还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可谓是家喻户晓。
如果你说这个人是嫉妒苏东坡,那么你就错了。
他和东坡都在“唐宋八大V”之列,他们的公众号每更新一期,对方都是第一在朋友圈转发之人,他们对对方都是真心佩服、真心互推。
可是他们在政治上的见解却截然不同。
是的,这个人就是,王安石。
王安石是个很有理想的人,他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准备变法。
“变法”的事姑且不说怎样,毕竟我们不是在这里研究历史,但是王安石有个非常大的性格缺点,那就是听不进任何人的劝,脾气急躁,他当时还有个网友给他的起的外号:拗相公。
有些巴结他的小人利用了他性格上的弱点,在推行青苗法、免役法、保甲法等的时候急功近利、夸大成果,结果司马光(对,就是那个砸缸的孩子,他现在长大了)等一批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纷纷上书反对变法,纷纷被贬官到边远地区。
苏东坡倒霉的贬官之路就这样被拉开了序幕,然而粉丝们不关心他在政治上取得
了什么成就,他们关心的是大神今天又更新了没有。
东坡没让他们失望,既然我无法施展我的政治抱负,我就转战我的文学阵地吧!
03
在西湖边上,他面对着满眼的荷花,拿出笔记本更新了他贬官以来的第一篇微博: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粉丝一片惊呼:哇塞!写得真好啊,赶紧点赞!当地政府官员官员马上发布内部一号文件:西湖以后别名就叫“西子湖”。
东坡太爱这里了,这里有白娘子的传说,还有美味的“松鼠鱼”,就是西湖的水
总是爱发脾气,雨季的时候总是泛滥,那就建一条大堤吧,挖出的土可以堆在山上。
一条长堤,遍植杨柳,在每一个朝阳初升的晨曦,你都可以看到我们的苏大学士,脖子上搭条毛巾,在大堤上晨跑。
他的身后跟着一大群人和他一起锻炼身体,不为别的,只为在这里自拍一张以苏学士为背景的图片发到自己的朋友圈里,再故作低调的在旁边配上四个字:苏堤春晓。
或许有些人看着苏东坡的日子过得过于滋润又太过高调,刺痛了他们的内心:你还想你的远方有诗和田野?让你见识一下远方还有什么!
远方还有田野,只不过你看到的只是田野上空黑压压的一片蝗虫。
1074年,苏东坡38岁,被贬密州。
当时的密州正在闹蝗灾。
苏东坡亲自加入了去捕捉蝗虫的队伍中。
看到百姓因天灾而流离失所,他的内心比蝗虫啃噬还要难过,然而让他更难过的,除了天灾,更有人祸:西夏入侵大宋,居然有人建议投降!
他悲愤地骑上马,以打猎之名,拈弓搭箭对着西北的方向,大声吟诵出了一首词: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倾城出动来一睹太守风采的老百姓惊讶地长大了嘴巴,连签名都忘了要。
据说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历史上第一首豪放词,一改以往柳永式的悲悲切切、儿女情长,苏东坡在豪放词写作的道路上一路狂奔,直到他在贬官黄州的时候写下那首流传千古的“念奴娇”,成为宋词豪放派的开山鼻祖,他都没有停下他写词的脚步。
因为这首词太有名气了,它在宋词排行榜上置顶到现在都无人可以超越,所以全词附录如下,以便读者再次感受东坡的风采。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04
他不愿意向命运低头,也不愿意苟且地活着,然而命运把他的亲人放置在千里之外,苏东坡和他的弟弟,有七年都没有见面了。
他在某一年的中秋,望着天上的月亮,黯然神伤。
就是他的神伤,也成就了文学
苏东坡在监狱里被关了四个月零二十天,除夕前被放出狱。
出了监狱,他用鼻子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新鲜空气,感觉到微风吹在脸上的快乐,在喜鹊吱吱喳喳啼叫声中,看见行人在街上骑马而过。
于是他脱口吟诵到: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吟诵完,他哈哈大笑:我真是不可救药呀!
他接着写他的诗文,而且他对生活更加热爱。
他为老百姓祈雨,并给自己的亭子命名“喜雨亭”,做记以记之;
他生活困顿,就亲自在家后东面的一片坡地上开荒,并为自己取号为“东坡居士”;
他到江上捕鱼,雇一小舟,与渔樵为伍,得意地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他的书法在“苏黄米蔡”中占据一席之地;
他临摹吴道子的壁画使人看不出真伪;
他热衷于吃,我们熟知的东坡肉、东坡肘子,都是他发明的做法;
他在惠州吃着美味的荔枝笑眯眯地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有时也会臭美,戴上他亲手缝制的东坡帽招摇过市得意洋洋;
他被贬官的最远地方是在遥远的海南岛,那里瘟疫横行、老百姓愚昧不堪,他教他们挖井、给他们熬中草药治病。
……
他走过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写过的诗在千年时空流转,他在临死前说的那句话让我们现在人看来也会忍俊不禁:“我平生未尝为恶,自信不会进地狱。
”
当我们为他的坎坷唏嘘感叹、忍不住要为他流泪时,眼前总会浮现一个微笑的带着高高的帽子的人,他说: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是啊,人的一生仿佛雪泥鸿爪,你在雪地上留下那几个浅浅的脚印又能如何呢?
东坡被贬官路线图,最后死在常州
文章由乐赢创富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