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余秋雨遇上周国平
周国平两度为爱女写书
《 文嚼字》 杂志最近 公布 了 “ 09 咬 2 0 年十 大流行 语” , 分 别 为 “ 差钱 ” “ 猫 猫 ” “ 不 、 躲 、 低碳 ” “ 就 业 ” 、 被 、 “ 、 “ 裸” 纠结 ” “ 、 钓鱼 ” “ 杀” “ 居” “ 、 秒 、 蜗 、 蚁族 ” 。 “ 差钱” 不 ,一句 东北地区 的方言 ,由于2 0 年春 晚小 品的 09 走红 ,产 生了轰 动效应 ,后 在全 国流 行开 来 ; “ 躲猫 猫 ” 本是 一种儿童 游戏 ,即 “ 捉迷藏 ” ,但 20 年 2 0 9 月,因云 南 省晋 宁县看守所 把它 用作一 名因盗伐林 木被关押 的2 岁男 4 子死去 的 “ 因” 原 ,而被 赋予 了新 的涵 义——或 隐瞒事 实 , 或逃避监督 ,或暗箱操作 ,以不让人 了解实情 ; “ 被就业 ” 出于20 年7 0 9 月一位 应届大学毕业 生的网上发帖 爆料 ,暗讽 “ 虚报 高校就业 率的行 为 ” ,其衍生 词包括 了所 有意 志遭遇 强迫 的情 境 ; “ ,在2 0 年因家属孩 子存款都在 国外的 裸” 09 中国官员—— “ 裸官”而拥有 了新 的引申义 ,同类词 语还包 括 “ 裸婚”等等 ; “ 钓鱼 ” ,因为2 0 年 “ 09 钓鱼 执法”的再
视 野 。因 为 图 书 名 、电视 剧 名 、网 络 用语 的 关 注 度 高 , “ 蚁族”、 “ 居”、 “ 蜗 纠结”三 个词 也入选 了 “ 十大 流行
经历 。他 说 : “ 我不 管别 人写不 写 ,我 必须 写。 对于 我来 说 ,这 是情 感的需 求 ;对 于孩 子来说 ,
轻人选择不要孩子的现象 ,周国平在 该书中坦承 , 这种行为作 为个人选择 当然无可非 议 ,但是 没有
《顽主》读后感
《顽主》读后感会计1301 林晓童 20131504437在我读高中的时候,就听人说王朔的作品属于"流氓"小说,那时还没听到“痞子”文学这一说。
可后来看的一些当代的小说,才知道,有很多比王朔还"流氓"的作家,王朔根本算不上流氓。
这是最早的误读,除此之外,就是在王朔批评很多人那个阶段,感觉这人挺傲的.可是看了王朔写的一些批评文字,并不是在那里干骂,里面还是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当然不能否认当时他过激的言论也比比皆是。
阅读王朔,推迟了很久,主要基于一些误读的信息,代替了我自己的判断.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没有读过这个人的书,就不应该用别人的判断来影响自己。
于是我网购了几本书,其中之一就是《顽主》。
《顽主》这本书由几个短篇组成。
《顽主》、《一点儿正经没有》、《你不是一个俗人》可以归为一个系列,《许爷》是一个故事,《动物凶猛》是一个故事。
读王朔的《顽主》,小说的故事性并不强,谈的无非是一群无聊的闲人,为另一群无聊的闲人解决一些非常无聊的事情,以此在无聊的生活当中得到一些无聊的乐趣。
主人公们并不高大全,但又人畜无害,完全可能是那些在日常生活当中与我们勾肩搭背的酒肉朋友。
《顽主》、《一点儿正经没有》、《你不是一个俗人》读起来很顺畅,如水渗入沙子般自然,因为我年青时就是一个像于观马青杨重那样顽劣爱打闹的人。
这一系列给人的感觉不是很“厚”,但说它一点意义都没有也不是,杨重代替别人与女孩约会,和女孩侃了一大堆,支架不住,打电话求助哥们.那哥们说到:“跟他侃尼采。
”后来又说,“跟他侃弗洛依德。
”而杨重说他对弗洛依德不熟.一般没有人文和思想境界的人是不太清楚这两个人是谁的.这表明看似并不严肃的调侃者王朔的脑子里是有着相当严肃的人文知识背景.这在王朔嘴里,有了特别的优势,而在现在的年轻作家中会有些无奈.因为谈了哲学,认为你做作,卖弄才华,不谈哲学,又觉得你浅薄.当然聪明的作者,跳过这两者,在搞新的东西.而大部分人则小心的走在夹缝中,难以脱身。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周国平5则范文[修改版]
第一篇: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周国平女儿女儿是水在父亲的心里温柔把荆棘丛生的记忆温柔成一种倒影女儿是春天在父亲的岁月里鲜艳把没有彩虹的道路鲜艳成一片风景女儿当然不是插曲女儿是父亲的宿命使生存和死亡都足够平静女儿我的女儿是沙滩上一串小小的脚印我徒劳地阻挡海潮我的徒劳是不朽的碑铭女儿我的女儿没有故事留下了许多灿烂的笑容一辈子只有一次生日也只有一次凋零☆新生儿是哲学,儿童是诗人。
新生儿刚从神界来,所以用超然的眼光看世界。
待到渐渐长大,淡忘神界,亲近人的世界,超然的眼光就换成了好奇的眼光了。
☆最美的是你那双乌黑澄澈的眼睛,一会变成妩媚的月牙,掠过若有若无的笑意,一会睁大着久久凝望空间中某处,目光执着而又超然。
我相信你一定在倾听什么,但永远无法知道你听到了什么,真使我感到神秘。
☆未曾生儿育女的人,不可能知道父母的爱心有多痴。
☆父母更爱儿女,乃是因为给予者更爱接受者,世上最珍贵之物是我们为之付出最大代价的东西。
☆父母是把儿女当作自身的一部分来爱的,儿女却不能把父母当作自身的一部分。
正因为父母在儿女身上耗费了相当一部分生命,才使儿女在相当程度上成了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付出比获得更能激发爱。
爱是一份伴随着付出的关切。
我们确实最爱我们倾注了最多心血的对象。
“是你为你的玫瑰花费的时间。
使你的玫瑰变得这样重要。
”☆当文明遇上赤裸裸的野蛮时,语言便失去了任何功能。
☆谁说妞妞再也看不见了?当她随着乐曲欢快地舞动着小胳膊小腿时,她那灵巧的小身子就是一道光。
她的灵魂也必定是一片光明,要不她为什么总是发出那样亮堂堂的笑声?☆一个父亲守着他的注定夭折的孩子,这个场景异乎寻常,但也及其平凡。
我只是应该忍受着人间平常苦难的普通人。
一个人只要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中的绝望,他就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做作。
☆不要对我说:苦难净化心灵,悲剧使人崇高。
默默之中,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何必用舞台上的绘声绘色,来掩盖生活中的无声无息。
【初中议论文阅读】《写作上的从小见大 周国平》阅读答案
【初中议论文阅读】《写作上的从小见大周国平》阅读答案【初中议论文阅读】《写作上的从小见大周国平》阅读答案在世界文学宝库中,有许多著名的文章通过描述日常琐事来阐明普遍真理。
即使是那些伟大的叙事作品,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也占了自幼写作的很大比例周国平①世界文学宝库中,有许多名篇是通过描述日常小事阐明大道理的。
即使是那些宏大叙事的巨著,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占据大量篇幅的也是日常生活中的细节。
人在一生中也许会遭遇大事,但遭遇最多的还是日常小事,不论伟大与平凡,概莫能外。
因此,对于写作者来说,从小见大是一项重要的功夫。
②怎样做到从小见大?要在平时练就“看“的眼力,还需在写作时如实写出所“看“。
③大道理往往寓于小事之中。
如何从小事中发现大道理呢?““诗外功夫”,陆游此言说出了写作的普遍真理。
意义只向有心人敞开,你唯有平时就勤于思考宇宙、社会、人生的大道理,又敏于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细小事物,才会有一副从小见大的好眼力。
泰戈尔从一朵野花看到了造物主创造的耐心,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如此写道:“大人,您的世纪,一朵接一朵,完成了一朵小小的野花。
"同样的一朵野花,一个对宇宙和生命的真理毫无思考的人看见了,是什么感想也不会有的。
④而写作不是写作时才发生的事情。
平时生活中,心灵始终要保持一种活泼的状态,如同一条浪花四溅的溪流,所谓好文章不过是被抓到手的其中一朵浪花罢了。
长期以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在生活中每遇到触动我的心灵的事,不论悲喜苦乐,随时记录下来,包括由之产生的思考。
越是使我快乐或痛苦、感动或愤怒的事,我越不轻易放过,但也不沉溺其中,而是把它们当作认识人生和人性的宝贵材料。
这样做的结果是,久而久之,我感到小与大之间的道路是畅通的,从小见大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⑤当然,具体写作时,是要有技巧的,但技巧并不复杂。
对所写的这件小事,要抓住它真正触动你的情境和细节,这实际上是小和大之间的关联点。
当余秋雨遇上周国平
当余秋雨遇上周国平余秋雨与周国平,一个是戏剧专家,一个是思想哲人。
两个根本不同的领域,两种表意不同的文字,在各自的学术界,他们都是鼎鼎有名的学者。
似乎,他们根本不可能交锋。
但奇特的是,两位智者无一例外的在学术之外选择了一个崭新的空间――散文。
我是听爸爸一字一句的复述余秋雨先生的旅行轨迹长大的。
当我还不明白什么是文学时,就知道,那个叫余秋雨的人总爱讲旅行的奇闻轶事。
懂事之后,我才明白,这不是游山玩水,这也不是传奇纪事,这是一次文化苦旅。
作为戏剧教授,人们称他为学者;但是在笔墨之旅中,它是一位行者。
他总是站在文化与历史的高度与角度,俯瞰千年的生命形态,将学术与艺术,将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衰落一起队在读者面前。
他也许没有什么宗教信仰,但是,他将山水背后的抽象意识作为信仰。
他的使命始终是帮助读者揭开常人不敢触及的脆弱的文化面纱。
与余秋雨先生给我的印象相比,周国平先生无疑是一位迟到者。
我很感激这种迟到。
过早的去思考生命本原只能让本该快乐无忧的孩童早熟。
但当我摆脱了幼稚,第一次面对苦难时,我又不得不感激上苍,让我邂逅以为这样潇洒的哲人。
也许,周国平先生就是余秋雨所谓的憋在书房苦做学问的书生。
但是当周国平先生踏上白雪皑皑的南极荒野,置乔治王岛给南极动物、植物、气象等速描写生时,我看到的是思想者的另一番情趣。
周先生从来都不把自己当作哲学家,他更愿用不务正业形容自己。
他从不谈历史,更不提文化文明,他将生命的智慧全放在了那个多彩而又精妙的内心世界,这里有做人与处事,有爱情与婚姻,有幸福与苦难,有哲学与宗教。
我更喜欢他对信仰的描述。
一切外在信仰只是桥梁和诱饵,其价值就在于把人引向内心,过一种内在的精神生活。
神并非居住在宇宙间的某个地方,对于我们来说,他的唯一可能的存在方式是我们在内心中感悟他。
当然,同为上海人的两位学者,都有着高超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超凡脱俗的精神气质。
余秋雨先生连续的排比句中总可以找到那些奇特的词汇。
教师继续教育读书评价2023字六篇
教师继续教育读书评价2023字六篇【篇一】教师继续教育读书评价2023字我参加了县研训中心举行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活动。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积极学习,认真作笔记,学到了许多理论知识,使自己的教学业务和自身素养得到了提升。
一、培训学习使我更新了观念听了王校长的精彩讲座后,让我拓宽了教学的思路,对语文课程有了一个全新的见解。
我深深体会到一位老师不单单是教书,传授知识,还得教育学生怎样做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让教学活动变得有效。
二、学以致用,在实践反思中提高教学水平在培训中倾听了专家的讲座,迸发出了许多新的火花。
我们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更多引导学生参与,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的讲授应少而精,多引导学生读,让学生把掌握的知识学熟学透。
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责任感,勇于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把所学的所悟的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在自己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认真检验。
把教学实践与理论指导结合起来,应用教学实践检验所学的理论的科学性。
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促进教学活动的成长。
三、教师要乐于合作、善于合作参加培训后,让我懂得教师的工作需要竞争,更需要合作。
竞争促进了教育发展,为教育增添了活力。
教师的工作就是奉献,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让我们用行动去播撒爱。
为学生树起前进的风帆,指明前进的方向。
教师的精诚合作,塑造了一支积极向上的教师队伍,用丰富的知识,人格的魅力影响教育学生,让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收获不少。
这样的培训学习让我们这些农村教师有了暑假充电的机会,多了一次交流,多了一份收获。
【篇二】教师继续教育读书评价2023字专家们的精辟讲座为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指明了一条比较宽敞的教学之路,让我们在教学中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找到了依据,成为我们教改之路的又一面旗帜,从而确定了教学研究的大方向。
通过观看聆听专家们的理论见解,我再一次体会到了语文教学的不定性,趣味性,可欣赏性,让我再次对研究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美学的独行者
美学 的独行 者
颜 翔 林
(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 而立之年初读充 闾先生的散文 , 可谓一见倾 机, 澹然的幽默代替情绪化的愤世嫉俗 , 春秋笔法
心 , 似久居都市 , 好 身陷红尘的出行客 , 突然问面
对青 山碧水 , 听泉声鸟鸣, 闻见青草花香 , 别有一 番滋味在心头 。人世如烟 , 转眼将近廿年, 恍惚问 已近知天命之年 , 两鬓如盐。其问, 充间先生的散 文一直相伴至今 , 成为生命存在的一部分。 这十多年 , 闾先生 的散文踪迹 逍遥 于天地 充 山水 , 写青 山魂梦 , 清风 白水 , 雪域 土囊 , 寞濠 寂 梁, 空灵地勾 画桐江波上一丝风。透过邯郸道上
学的命脉 , 醉心在 历史的残 垣断壁之 中寻找 出诗
意和美感 , 在对历 史人物的想象 性的生命 体验和
交互性的心理分析过程 中, 复活了历史和历史人 物, 复活 了历史与人之间的诗意联结 , 让两者获得
审美 升 华 。在 对 历 史 文 化 的 叙 述 和 诠 释 的过 程
的如烟梦幻 , 摹绘狮山史影, 弦歌凉山的史记 。叙
天 然 无雕 的 唯美 。 自天籁 的 自然 之音 , 间林 地 取 空
的理趣 , 因为 白 小在大 自然中长大, 东北荒原 的苍
凉神 秘 给他童 年 的心 灵 以强 烈 印象 , 尔后 周 游 华
夏的路程中, 九寨绚 丽奇幻 的水 色激发起 审美灵 感, 阅读三峡的体悟和吟咏如火的辽东枫叶 , 步履
三江 平原 的广 阔和 安 宁 , 恋这 块 三 十 多个 民族 眷
劳作 、 栖息和繁衍的肥沃土地 , 写出流水逝云两茫 然的叹息, 欲挽西流 问短长 的感喟。充阊先 生散 文酷爱山水的情怀 , 时刻将 自然赋予人格和生命 , 性情和智慧 , 处处 串联历史 的轨迹 , 人事的行状经 历, 心灵深处的喜怒哀乐 , 以写意山水 的方式抒发
《文化苦旅》观后感初中作文5篇
《文化苦旅》观后感初中作文5篇《文化苦旅》观中讲述的是作者一路攀登沙山而上,寻找月牙泉的旅途经历和感受。
这部作品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你看完之后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文化苦旅》观后感,欢迎阅读。
《文化苦旅》观后感1相对于自然,地理,不过是细节。
相对于人生,历史,不过是细节。
——题记你有没有见过,西风大漠骆铃响,疲惫的旅者,脚下的路从落日余晖的最深点延伸到地平线,远方;你有没有见过,江南小调汉家水,吴音的姑娘,脚下的路在季节里如莲花的开落,娉婷;你有没有见过,阳关匆匆塞北雪,不舍的离人,脚下的路不再盼顾这柳色的最后一眼,再见。
我跋山涉水。
你有没有听过,北极寒夜窗外呼啸的风和呼啸的荒凉;你有没有听过,西太平洋海面上拍打的滔天浪花和海鸟的戛然长鸣;你有没有听过,尼泊尔终点的熄火声,和穿越声。
我踏足远方。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功成名就的老人缓缓垂暮,临死眼神澄澈;你有没有想过,有一个老人受尽迫害,却依然温润的活着;你有没有想过,一个老人于睡梦中死亡,留下他痴傻的儿子。
我仰望人生。
这是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二我很欣赏的一本书,《文化苦旅》。
我很欣赏的一个作家,余秋雨先生。
他来自上海,一个如此繁华的城市,却有着如此干净的文字。
二十多年前,他毅然辞去一切高位任命和行政职务,孤身一人寻访被埋没的重要遗址。
二十世纪末,他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迹,他作为全球迄今唯一完成全部抵达现场的人文学者,对当代文明的思考和提醒,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余秋雨先生有很多著作,《行者无疆》,《千年一叹》,《中国文脉》等,我最欣赏的却还是他的《文化苦旅》。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其中的文章在《行者无疆》,《千年一叹》,《霜冷长河》中皆可找到。
然而,作者把他们编在一起,却绝非简单的拼凑,从中国到世界再到人生,不仅仅是内容上的升华,更是万般皆归一的体现。
跟周国平学当语文老师
跟周国平学当语文老师当了十多年语文老师了,但对于如何当好一名语文老师仍心存困惑。
今天,翻看一份报纸时眼前顿时一亮:《假如我是语文老师》周国平!这题目不新鲜,吸引我的是作者,周国平,够级别了。
赶紧看正文。
匆匆浏览一遍,有道理,认同;再看一遍,值得研究,值得学习;第三遍,细细咂摸咂摸,到底学点什么?周国平在文章第四段给出了答案:“如果我是语文教师,我会注意培养学生对书籍的兴趣,鼓励他们多读好书,多读好的文学作品。
”对于这一答案的给出,周国平并不草率,第二段他就直言:“对这个问题不能凭空回答,而应凭借切身的经验……让我回顾一下,在我的中学时代,什么东西真正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
我发现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
”他的答案是这样来的。
我们先来看他找答案的途径,不是唯专家是瞻,更不是想当然,而是回顾自己的学生时代,站在了学生的角度来思考。
我们现在三令五申地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可我们真的做到多少?我们至少在解决问题的途径上站在学生方面考虑了吗?而周国平作为教育的门外汉他这样做了。
再来看他提到的这两个词“后来”“受益无穷”。
我们的呼唤有效教育,我们的教育做成啥样就真正有效了呢?周国平这里提到的这两个词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于漪老师多次以教育界老前辈的身份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们:“课要上到学生心上,影响到他的成长,辐射到他的后人!”今天的教育呼唤“有影响力”,我们有责任在今天为生命明天的美好奠定坚实的基础。
具体看内容:“所谓多,就要有一定的阅读量……不做统一规定,而是让每个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书……趣味一定要正,在这方面我会做一些引导……我还会提倡学生写读书笔记,可以是读后的感想,也可以只是摘录书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这里我们起码可以学到这么几点——学生的阅读量是一定要跟上的,读书破万卷,下笔才如有神。
整体国民的阅读氛围不浓这肯定会影响到我们的孩子,但我们要尽自己的努力去争取。
周国平散文精选三篇
周国平散文精选三篇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在尼采研究方面颇有建树。
但他成名则因为他的散文。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精选的周国平散文三篇,供大家欣赏。
周国平散文精选一:寻求智慧的人生在现代哲学家中,罗素是个精神出奇地健全平衡的人。
他是逻辑经验主义的开山鼻祖,却不像别的分析哲学家那样偏于学术的一隅,活得枯燥乏味。
他喜欢沉思人生问题,却又不像存在哲学家那样陷于绝望的深渊,活得痛苦不堪。
他的一生足以令人羡慕,可说应有尽有:一流的学问,卓越的社会活动和声誉,丰富的爱情经历,最后再加上长寿。
命运居然选中这位现代逻辑宗师充当西方"性革命"的首席辩护人,让他在大英帝国的保守法庭上经受了一番戏剧性的折磨,也算是一奇。
科学理性与情欲冲动在他身上并行不悖,以致我的一位专门研究罗素的朋友揶揄地说:罗素精彩的哲学思想一定是在他五个情人的怀里孕育的。
上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方大哲内心多半充斥一种紧张的危机感,这原是时代危机的反映。
罗素对这类哲人不抱好感,例如,对于尼采、弗洛伊德均有微词。
一个哲学家在病态的时代居然能保持心理平衡,我就不免要怀疑他的真诚。
不过,罗素也许是个例外。
罗素对于时代的病患并不麻木,他知道现代西方人最大的病痛来自基督教信仰的崩溃,使终有一死的生命失去了根基。
在无神的荒原上,现代神学家们凭吊着也呼唤着上帝的亡灵,存在哲学家们诅咒着也讴歌着人生的荒诞。
但罗素一面坚定地宣告他不信上帝,一面却并不因此堕入病态的悲观或亢奋。
他相信人生一切美好的东西不会因为其短暂性而失去价值。
对于死亡,他"以-种坚忍的观点,从容而又冷静地去思考它,并不有意缩小它的重要性,相反地对于能超越它感到一种骄傲"。
罗素极其珍视爱在人生中的价值。
他所说的爱,不是柏拉图式的抽象的爱,而是"以动物的活力与本能为基础"的爱,尤其是性爱。
不过,他主张爱要受理性调节。
他的信念归纳在这句话里:"高尚的生活是受爱激励并由知识导引的生活。
高考作文写作素材:周国平:老上海的印记,童年岁月的恩赐
「美文选粹」周国平:老上海的印记,童年岁月的恩赐编者寄语:冰心老人说:“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周国平先生在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写下了这篇文章。
伴随着警报和炸弹声出生,儿时房子失火,被迫迁居到上海的侯家路。
窄小的街道,低矮的房屋,雨季踩着阴沟里翻出的臭水,晨起闻着粪车扑鼻的味道,听着收垃圾车的铃铛声……这一切是“梦中的真”,但这些苦难经历了时间的淘漉,已经蒙上了一层如“梦”的轻纱,回忆时可以含着泪微笑。
所有的过往都是岁月的恩赐,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了解他的童年,了解老上海的往事。
披文入情我的童年①从记事起,我家就住在侯家路120号。
不过,那不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出生在虹口区的一所房子里。
开头段简单交代出生地和成长地,为下文展开叙事张本。
②母亲说,怀我的时候,抗战临近结束,飞机频繁轰炸上海,虹口是重点目标,窗外警报声和炸弹声不绝,使她处在极度的惊慌之中。
寥寥数语,虽是母亲转述,却尽显“我”童年的不太平。
③我生下后不久,一家姓毛的邻居不慎失火,把整幢房子烧了。
其后这个邻居投靠他的哥哥,把我家也介绍过去,于是我家搬到了侯家路,住进了他哥哥当二房东的住宅里。
事过十多年后,母亲还常常不胜怀念地说起虹口住宅的舒适,而对毛家的闯祸耿耿于怀。
战乱是国恨,屋子失火被迫迁居是家愁,作者的童年生活在动荡中。
④我是丝毫不记得我的诞生屋的情形了,受母亲情绪的感染,我总把它想象成一幢明亮宽敞的楼房,总之世上没有比它更美丽的房屋了。
②—④段通过母亲转述略写“我”的出生地——虹口区的房子,从而引出下文对“我”童年的成长地——侯家路生活的详细叙述。
⑤侯家路位于上海东南角,属于邑庙区,后改称南市区。
那里是上海的老城,窄小的街道纵横交错,路面用不规则的蜡黄色或青灰色大卵石铺成,街道两旁是低矮陈旧的砖房和木板房,紧紧地挤挨在一起。
街道、路面、房屋,如镜头般切换,展示出侯家路的概貌。
⑥邑庙区靠近黄浦江,由于排水设施落后,每年暴雨季节,当黄浦江涨水的时候,那一带的街道上便会积起齐膝深的水,我们称作发大水。
2021高三联考作文“喧嚣和宁静”原题解析及范文
2021高三联考作文“喧嚣和宁静”原题解析及范文01作文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1.我发现,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
我喜欢过安静的目子。
(周国平)2.我想社会生活本来就是喧嚣的,或者说喧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
喧嚣这种现象,也不完是负面的。
(莫言)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02题目解析题中说“以喧嚣和宁静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说到“喧嚣”,我们会想到闪亮的霓虹灯,巨大的落地窗,透露着繁华也夹杂着虚荣,追求无止境的物质,步履匆匆,和巨大的信息流打着交道,有形无形的压力,压抑人的神经。
“安静”则是一种惬意,自然和畅快。
如果考生能将这两种对立观点辩证统一地结合起来,必定能在考场中大放异彩。
“宁静”和“喧嚣”并不完全矛盾,在喧嚣中寻求宁静同样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03立意指导1.喧嚣中寻求“净土”;2.喧嚣是世界的,对自己内心要真实;3.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平静的内心使人强大。
04优秀标题1.《在喧嚣中觅得宁静》2.《安静的喧嚣》3.《跨过喧嚣,听见宁静》(文后附有考场佳作和名师点评)4.《身处喧嚣,心向宁静》05作文素材1.梭罗对工业文明和喧嚣社会挤压人类,侵蚀人性的现实心怀忧虑,他认为人类只有过简单纯朴的生活,才能享受到内心的轻松和愉悦。
2.电影《无问西东》中的吴林岭阑,文科成绩特别出众,却选择了并不擅长的理工科。
后来,他开始不知所措,甚至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
后来,梅贻琦校长说道:真实就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3.余秋雨在文革期间躲进僻静无人的藏书阁中,苦心经营文化典籍,最终著称了《文化苦旅》一书;季羡林请求摘掉“三顶桂冠”,潜心钻研国学,而成为一代大家。
4.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不吝笔墨地挥洒上流社会社交圈的繁复图景,可他最为世人称道与回味的竟是对透过贡布雷大教堂彩色玻璃的光影的描摹、对自己临睡前小小心思的细致勾勒。
鲁豫有约:周国平的三次婚姻
鲁豫有约:周国平的三次婚姻鲁豫有约:周国平的三次婚姻再过一年,周国平就将跨入生命中的第60个年头。
作为学者,周国平研究的是哲学,而这同时也是他的职业。
哲学家的理性和冷智,让周国平的学术成就为学界瞩目。
而在此之外,他也是一个幸福的男人。
先后有3个女人,都用她们一生中最好的时间陪伴了他。
1973年,到广西工作3年之后,周国平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婚姻生活。
敏子当时在西藏工作,但空间的距离并没有成为他们之间的障碍,也许是因为农村生活太寂寞,她成为当时28岁的周国平在婚姻上的唯一选择。
在他们共同生活的日子里,两人之间经历了痛苦的磨合过程。
两人的性格正相反,一个太内向,一个太外露,而且好像构不成互补。
在湖南和广西生活的这十年多时间,被周国平看作几乎是停止的岁月。
正当他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深感无望时,恢复高考的消息让他看到了一丝希望。
1978年3月,研究生招生开始报名,33岁的周国平毫不犹豫地报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苏联当代哲学专业。
1978年9月14日,周国平收到了录取通知书。
他离开了广西资源,离开了心事重重的结发妻子。
两年之后,1980年的春天,一段恋情再度降临;在周国平的眼里,这才是自己的第一次初恋。
当时他是研究生,雨儿是北师大的学生。
在与雨儿相恋之后,周国平度过了一段北京的雨儿和广西的敏子共存的日子。
雨儿也是一个比较开放的人,当时她没有把结婚看得很重要,就觉得他们两个相爱就行了。
鲁豫:因为这个恋爱你当时单位是不是还对你进行了批评教育?周:对,被知道了以后,我们当时的所长跟我谈话。
鲁豫:这时候你的婚姻已经有多长时间了?周:1973年开始,14年吧。
鲁豫:这个时候你跟雨儿已经谈恋爱谈了多长时间?周:6年,1982年开始的。
鲁豫:你当时是想,把她,把敏子调到北京来以后才会跟她分开。
周:对。
而且是跟敏子也谈过这个问题,就是说,我们迟早要分开的,她当时反应比较激烈。
鲁豫:她很明白,调来以后就要跟她分开。
周:对,她就不愿意这样。
周国平《岁月与性情》与余秋雨《借我一生》比较
周国平《岁月与性情》与余秋雨《借我一生》比较
《岁月与性情》和《借我一生》这两部作品都是中国当代文学中受欢迎的散文集。
两本书的风格和主题略有不同,下面是几点比较:
1.题材和主题
周国平的《岁月与性情》主要讲述了人的情感、人生经历、生命意义等主题,涉及到的主题和人物多岑多绎,涉及的时代背景也非常宏大。
而余秋雨的《借我一生》则是一部注重个体心情建构的作品,将文学中的体验与人的情感经验相结合,讲述了对生活的思考和追寻,并在读者的共鸣中展开了宣泄,更注重的是内心的探寻和思考。
2.文体和语言
周国平的《岁月与性情》以慢节奏的叙事方式展现,语言风格庄重严谨、简练而富于哲理性。
余秋雨的《借我一生》则运用了更多的象征手法,语言则比较抒情和文化性强,但他很适时地在描述绝望和苦难的时候采用了诗意的语言来缓解痛苦,赋予了作品一种既深沉又抒情的韵味。
3.体验和思考的差异
《岁月与性情》主要像一段人生经历的回顾,作者所感受到的似乎更多是一些自我的回忆和强烈的体验,而《借我一生》除了感觉的体验,更注重体验深层次、宏大、深远的思考过程,不断挑战着读者自己的知识与思维。
以上是对两部作品的比较,可以看出这两部作品的主题、文体和语言都有所不同,但都流露出对生命、对自我和对时间的深入思考,对读者来说都是值得一读的佳作。
余秋雨《行者无疆1-5寻常威尼斯》原文欣赏
余秋雨《行者无疆1-5寻常威尼斯》原文欣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余秋雨《行者无疆1-5寻常威尼斯》原文欣赏【导语】:寻常威尼斯是余秋雨写的一篇散文,出自行者无疆。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范文五篇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范文五篇《守望的距离》读后感范文五篇篇一:《守望的距离》读后感本书内容饱含哲学思想,人文思想和人生寓言,并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与激-情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含睿智深刻,虽然是上个世纪的作品,今日读来,这些散文作品依然触动人的心弦,因为我们都是热爱生活之人,希望寻求人生的真谛,向往或大的精神境界。
国平的散文不是时下流行的“休闲散文”和“文化散文”,更有别于近年来比较有影响力的余秋雨散文。
作为一个哲学家,他作的是那种探索人生之谜、追索生活价值和意义的哲理散文。
他关怀的是当前人们的精神境遇和精神状况。
在这个日趋实利的时代,这种探索显得有些“不识时务”。
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平是孤独的。
然而,他却是博爱的,追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已经成为他难解难分的情侣,他在追索中体验着并与读者分享着人生的乐趣和心灵的欣慰。
国平说他的孤独“带着如此浓烈的爱意,爱着田野里的花朵、小草、树木和河流。
”在本书中,他怀着对生活的深深爱意,谈生活、谈人生境界。
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
“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
”在人的现实生活之中,还应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家园。
失去精神价值的生活,纵然轰轰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一种空虚和无聊的生活。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
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
”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篇二:《守望的距离》读后感黄庭坚说:“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看看现在的自己,大概已经丑陋不堪了吧?幸而学校制订了读书计划,并向我们推荐了些好书。
于是,捧起了书,重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
“守望的距离”首先映入我眼帘。
看这五个字就挺美的,有守望就有期待,在现实和梦想之间找到自己的差距。
周国平《在黑暗中并肩行走》(三篇)
周国平《在黑暗中并肩行走》(三篇)在黑暗中并肩行走人们常常说,人与人之间,尤其相爱的人之间,应该互相了解和理解,最好做到彼此透明,心心相印。
史怀泽却在《我的青少年时代》(中译文见陈泽环译《敬畏生命》一书)中说,这是不可能的,即使可能,任何人也无权对别人提出这种要求。
"不仅存在着肉体上的羞耻,而且还存在着精神上的羞耻,我们应该尊重它。
心灵也有其外衣,我们不应脱掉它。
"如同对于上帝的神秘一样,对于他人灵魂的神秘,我们同样不能像看一本属于自己的书那样去阅读和认识,而只能给予爱和信任。
每个人对于别人来说都是一个秘密,我们应该顺应这个事实。
相爱的人们也只是"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所能做到的仅是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互相感受到这种努力,互相鼓励,而"不需要注视别人的脸和探视别人的心灵" 。
读着这些精彩无比的议论,我无言而折服,它们使我瞥见了史怀泽的"敬畏生命"伦理学的深度。
凡是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心生活的人,必然会深知一切精神事物的神秘性并对之充满敬畏之情,史怀泽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在他看来,一切生命现象都是世界某种神秘的精神本质的显现,由此他提出了敬畏一切生命的主张。
在一切生命现象中,尤以人的心灵生活最接近世界的这种精神本质。
因而,他认为对于敬畏世界之神秘本质的人来说,"敬畏他人的精神本质"乃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以互相理解为人际关系为鹄的,其根源就在于不懂得人的心灵生活的神秘性。
按照这一思路,人们一方面非常看重别人是否理解自己,甚至公开索取理解。
至少在性爱中,索取理解似乎成了一种最正当的行为,而指责对方不理解自己则成了最严厉的谴责,有时候还被用作破裂前的最后通牒。
另一方面,人们又非常踊跃地要求理解别人,甚至以此名义强迫别人袒露内心的一切,一旦遭到拒绝,便斥以缺乏信任。
在爱情中,在亲情中,在其他较亲密的交往中,这种因强求理解和被理解而造成的有声或无声的战争,我们见得还少吗?可是,仔细想想,我们对自己又真正理解了多少?一个人懂得了自己理解自己之困难,他就不会强求别人完全理解自己,也不会奢望自己完全理解别人了。
有时候,出名是一种偶然昨天又读到浙江作家柯平的文章余秋雨红遍中
有时候,出名是一种偶然昨天又读到浙江作家柯平的文章余秋
雨红遍中
有时候,出名是一种偶然
昨天又读到浙江作家柯平的文章。
余秋雨红遍中国的所谓“文化散文”,其实并非他所首创,而是柯平等人(我记得还有另一位浙江作家也写,名字一时想不起来了)。
所以说,有时候出名是一种偶然,柯平没出名,但余秋雨出名了。
柯平是浙江湖州的作家,在80年代他以诗歌闻名浙江,在全国也有点影响。
大概是80年代末,他开始写文化散文。
诗人的文字通常是很独特的,柯平的就是。
我记得他写过赵孟頫等,近2万字,不是传记,更不是小说,就这么散淡地写来,有文化事件的还原,也有自己的理解。
余秋雨的那些文章,体例上与柯平的很相似。
当然不能说余秋雨模仿了柯平,我没有证据这么说。
我只是说,像余秋雨那样的文化散文,其实早在他的《文化苦旅》出版前就早就出现了,只不过余秋雨凭着这本书一炮走红,而柯平则没有。
这样的事情并非孤例。
如今很红的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其实写于90年代,由新疆的一家出版社出版,但出版后的很多年里,这本书并没有引人注目,仅印了几千册。
直到李陀、李锐发现了这部散文集的独特之处、代为推介后,才大红大热,现在累计印数估计超过百万册了吧。
说完,贴字一张。
书海茫茫 全文余秋雨余秋雨随笔《书海茫茫》
书海茫茫全文余秋雨余秋雨随笔《书海茫茫》书海茫茫,字潮滚滚,纸页喧嚣,墨色迷蒙,这是市场化、多元化的现代文化景观,我们企盼了多年的,不要企盼来了却手足无措,抱怨不迭。
下面是余秋雨随笔《书海茫茫》,欢迎阅读。
像真的海一样,我们既赞美它,又害怕它。
远远地看,大海澄碧湛蓝,云蒸霞蔚,但一旦跳入其间,你立即成为芥末,沉浮于汹涌混沌之中。
如何泅得出来?到图书馆、书店走走,到街头的报刊亭看看,每次都感到纸页文字对生命的一种威逼。
几年前还在热心地讨论“读书有没有禁区”的问题,我是主张对文化人不应有禁区的,但现在却出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无奈:必须自设禁区,否则将是时间的泻漏、生命的破碎,从一生的孜孜不倦走向一生的无所作为。
在一个文化不发达的国家,被印刷过的白纸黑字曾经是令人仰望的符咒,因此,读书很可能成为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
不管什么时候,在写字桌前坐下,扭亮台灯,翻开书本,似乎都在营造斯文,逼近神圣。
这种误会,制造了无以数计抛掷生命的游戏,而自己和旁人还十分安慰。
为此,一些真正把书读通了的人总是反对“开卷有益”的说法,主张由学者们给社会开出一些大大小小的书目,以防在阅读领域里价值系统的迷乱。
我赞成这种做法,但这种做法带有常规启蒙性质,主要适合正在求学的年轻人。
对于中年人来说,生命已经自立,阅读也就成了自身与阅读对象的一种“能量交换”,选择的重任主要是靠自己来完成了。
因此,自设禁区,其实是成熟的表现。
感觉极好的文章少读,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这是我的基本原则。
感觉极好,为什么要少读呢?因为感觉极好是很不容易的事,一旦找到,就要细细体会,反复咀嚼,不容自我干扰。
这就像我看电影,突然遇上一部好片,看完后绝对不会紧接着看另外一部,而会一个人走在江边,走在小路,沉湎很久。
我即便知道其他几部片子并不比这一部差,也舍不得一块儿奢侈地吞噬。
交朋友也是这样,天下值得交往的好人多得很,岂能都成为往来熟络的密友?推心置腹的有几个,也就够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秋宇和周国平,一个是戏剧专家,一个是思想哲学家。
两个根本不同的领域,两个不同的文字表意文字,在各自的学术界,他们是知名的学者。
看来他们根本不会发生冲突。
但特别的是,两个聪明的人,无一例外,选择了一个新的空间在学术 - 散文之外。
我在听我父亲的话重复俞秋宇的旅行线索长大了。
当我不明白什么是文学的时候,你知道那些呼唤雨秋宇的人总是喜欢旅行的轶事。
明智,我意识到这不是水的旅游,这不是一个传奇的纪事,这是一个文化之旅。
作为戏剧教授,人们称之为学者;但在钢笔和墨水旅行,它是一个步行者。
他总是站在文化和历史的高度和角度,俯瞰千年的生活形式,学术和艺术,前荣耀和今天的下降在读者面前。
他可能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但他将作为一种信仰背后的抽象意识的景观。
他的使命一直是帮助读者揭示普通人不能接触脆弱的文化面纱。
而余秋宇先生给我的印象相比周国平先生无疑是一个晚了为此。
我非常感谢这个晚了。
过早思考原有的生活只能让孩子们早起,担心。
但是当我摆脱天真,第一次面对痛苦,我必须感谢上帝,所以我遇到了这样一个别致的哲学家。
也许周国平先生是学习学习学者学习的所谓俞秋宇本尼迪克特。
但是当周国平先生踏上雪山南极的荒野,把岛上的国王设置到南极的动物,植物,气象和其他草图,我看到了思想家的其他乐趣。
周先生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哲学家,他宁愿使用不工作来形容自己。
他从来没有谈过历史,更不要说文化文明了,他会在多彩和精致的内心世界上的生活的智慧,有生命和生活,爱和婚姻,幸福和痛苦,哲学和宗教我更喜欢他信仰的描述。
所有的外部信念只是桥梁和诱饵,它的价值在于使人们进入心灵,有一个内在的精神生活。
上帝不是生活在宇宙的某个地方,对我们唯一的可能性我们存在的方式是我们在心中认识他。
当然,与上海的两个学者,有一个精湛的能力掌握的语言力量和非凡精致的精神。
余秋玉先生连续排比句子总是能找到那些奇怪的话。
他们不应该描述这件事,但是俞先生在汉字的写作被点燃,再次为文章如何添加一些不同的感觉。
周先生不善于使用行,而不是抖出打孔线,而是用几个字来强调思想的深度和灵魂的高度。
作为当代优秀的知识分子,俞秋宇更具有儒家特色,关注文化。
而周国平更多的道教思想关注生活的特点。
前者是痴迷的,后者是分离的。
去年,两个几乎同时出自个人的自传,通过我的人生和年代和气质无论内容,从标题我们可以看到两者的文化特色。
也许两个有很大的不同,但我发现,无论我读了什么,我有一个沉重的感觉。
一年前,谈到中国文明类型的微观;在金星脚下哭泣,哭泣是小和弱的生活。
一方面是恢复文化的责任感,另一方面是想想生活的使命,肩负的两个负担就足以使人的良心受到窒息。
如果有一天,俞秋宇上周郭平,我真的不知道怎么样得分,我不想使用pk这种方式把两点放下。
它会判断标准所有到后代它当然,我们期待他们更出色的作品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