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案例讨论

合集下载

法律保护劳动者案例分析(3篇)

法律保护劳动者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劳动者权益保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本案例以一起典型的劳动者权益争议案件为切入点,分析法律在保护劳动者权益方面的作用。

二、案情简介甲公司是一家从事电子产品生产的民营企业,于2010年成立。

该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因市场需求旺盛,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员工人数也逐年增加。

然而,在员工权益保护方面,甲公司却存在诸多问题。

2019年,甲公司员工乙因工受伤,经鉴定为八级伤残。

乙在治疗期间,甲公司未按照法律规定支付医疗费、护理费等费用。

乙遂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申请,要求甲公司支付相关费用及赔偿金。

劳动仲裁委员会受理了乙的仲裁申请,经审理认为,甲公司未按照法律规定支付医疗费、护理费等费用,侵犯了乙的合法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裁决甲公司支付乙医疗费、护理费等费用及赔偿金。

甲公司不服仲裁裁决,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审理后,认为劳动仲裁委员会的裁决合法有效,驳回了甲公司的诉讼请求。

三、案例分析(一)甲公司违法行为分析1.未按照法律规定支付医疗费、护理费等费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支付医疗费、护理费等费用。

甲公司在乙受伤后,未按照法律规定支付相关费用,侵犯了乙的合法权益。

2.未按照法律规定签订劳动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甲公司未与乙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违反了法律规定。

(二)法律保护劳动者权益分析1.劳动法保护劳动者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我国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基本法律,明确了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在本案中,劳动法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医疗费、护理费等费用,为劳动者提供劳动安全保障等义务。

2.劳动合同法保护劳动者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是我国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另一重要法律,对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解除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劳动法律相关案例分析(3篇)

劳动法律相关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原告:李某,男,30岁,某企业员工被告:某企业案由:劳动合同纠纷基本事实:李某于2012年1月1日入职某企业,担任技术岗位。

双方签订了一份为期三年的劳动合同,合同约定李某的月工资为5000元,加班费按照国家规定计算。

在李某入职后,企业为李某缴纳了社会保险。

2015年1月1日,劳动合同到期,双方未续签劳动合同。

此后,李某多次与企业协商续签劳动合同,但企业以各种理由拒绝。

2015年3月,李某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企业支付未续签劳动合同期间的工资、经济补偿金及赔偿金。

二、争议焦点1. 企业是否应当与李某续签劳动合同?2. 企业是否应当支付李某未续签劳动合同期间的工资、经济补偿金及赔偿金?三、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3.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四、案例分析1. 企业是否应当与李某续签劳动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以及第二款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一)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二)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三)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

”本案中,李某在被告单位连续工作满三年,符合续签劳动合同的条件。

企业应当与李某续签劳动合同,但企业以各种理由拒绝续签,违反了法律规定。

2. 企业是否应当支付李某未续签劳动合同期间的工资、经济补偿金及赔偿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第八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支付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社会保障法律关系案例(3篇)

社会保障法律关系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张某,男,1965年2月出生,某市某国有企业退休职工。

张某于1985年进入该国有企业工作,至2000年企业改制时退休。

在张某工作期间,企业依法为其缴纳了养老保险费。

2000年企业改制后,张某的养老保险关系被转至某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根据张某与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和企业改制协议,张某在退休后应享受养老保险待遇。

然而,自2000年起,张某的养老保险待遇一直未得到落实。

张某多次与企业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协商,但问题始终未能解决。

无奈之下,张某向某市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企业改制后,张某的养老保险待遇是否应继续由原企业承担?2.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是否应当依法为张某落实养老保险待遇?3. 张某的养老保险待遇是否应当包括其在企业工作期间应得的养老金、医疗待遇等?三、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二条: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二条: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用人单位因破产、解散、重组等原因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依法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四十九条:企业破产,应当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四、仲裁委员会的裁决1. 关于企业改制后张某的养老保险待遇问题,仲裁委员会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企业改制后,原企业应依法承担张某的养老保险待遇。

因此,原企业应继续承担张某的养老保险待遇。

2. 关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是否应当依法为张某落实养老保险待遇问题,仲裁委员会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二条的规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依法为张某落实养老保险待遇。

因此,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依法为张某落实养老保险待遇。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案例讨论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案例讨论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案例讨论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是一个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领域。

对于劳动
争议案件来说,法学案例的讨论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法律的适用
和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

下面,将以一个劳动争议案例为例,进行讨论,
探讨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适用和问题解决。

案例背景:
小明在公司从事销售工作,每月的基本工资为3000元,公司给予小
明提成,根据销售的业绩来计算提成的比例。

小明觉得公司在计算提成比
例时存在不公正的现象,导致他的工资计算不准确。

他认为公司应按劳动
法规定的提成计算办法来计算提成比例。

讨论:
小明认为公司在计算他的提成比例时存在不公正行为,导致他的工资
计算不准确。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公司应遵守提成的计算办法,确保提成
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小明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法院提起劳动争议,要求公司按照规定的提成计算办法来计算提成,并支付相应的欠款。

另外,小明还可以要求公司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

公司未按时足
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属于违法行为,小明可以要求公司支付相应的社会保险费,并报警或向劳动监察机构举报公司的行为。

总结: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对于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劳动争议案例中,我们需要根据法律的规定来分析问题,确定权利义务的
归属,最终达到保护劳动者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稳定的目的。

通过对劳动
与社会保障法学案例的讨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案例分析精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案例分析精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案例分析精
荣是XX省XX市XX区XX村的一名劳动者,他因为公司的负担不起,
被迫终止劳动关系。

在解除劳动关系后,荣由于缺乏另一份工作,不得不
面临经济上的困境。

他担心自己在失业的情况下无法支付生活费用,因此
他向当地劳动局申请了失业保险。

但是,荣申请失业保险时发现,他未能获得失业保险的资格,原因是
他入职时未参加失业保险,也没有及时缴纳失业保险,未能满足失业保险
参保的条件。

此时,荣查阅了《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原来《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规定,失业保险参保人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参加失业保险,失
业的劳动者应当符合法定条件。

因此,荣重新申请了失业保险,而且贴心地补充注明了自己的失业情
况符合《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相关规定,最终也得到了失业保险的照顾。

以上是荣由于熟知《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而得到失业保险的一个案例。

另一方面,《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还严格规定了劳动者在失业保险参
保方面的基本要求,如申请失业保险时。

劳动法律案例讨论发言稿(3篇)

劳动法律案例讨论发言稿(3篇)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劳动法律案例。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关系日益复杂,劳动法律问题层出不穷。

今天,我将结合一起典型的劳动法律案例,与大家共同分析、讨论。

一、案例背景某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2018年,甲公司因经营不善,决定裁员以降低成本。

在此过程中,甲公司与部分员工发生争议,其中一起案例引起了广泛关注。

二、案例简介甲公司共有员工100人,其中乙员工(以下简称“乙”)在公司工作了10年。

2018年5月,甲公司向乙发送了《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理由是公司经营困难,需要裁员。

乙不服,认为甲公司未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遂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

仲裁过程中,甲公司承认与乙存在劳动关系,但主张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可以与乙解除劳动合同,并支付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乙则认为,甲公司未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

三、案例分析1. 劳动关系认定本案中,甲公司与乙之间存在劳动关系。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七条的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

甲公司在乙入职时已与其签订了劳动合同,且双方在实际工作中履行了各自的义务,故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

2. 解除劳动合同的合法性甲公司主张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可以与乙解除劳动合同。

第四十一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二)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的……”本案中,甲公司确实存在经营困难,符合《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

因此,甲公司解除与乙的劳动合同具有合法性。

3. 经济补偿金的支付《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下列规定支付经济补偿:(一)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二)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支付劳动者三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本案中,甲公司主张按照一个月工资支付经济补偿金。

劳动案例及法律分析(3篇)

劳动案例及法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关系日益复杂,劳动争议案件也呈上升趋势。

本案例选取了一起典型的劳动争议案件,通过对案件的分析,旨在探讨劳动法律法规在实际操作中的运用,以及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维护自身权益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案例描述(一)案情简介甲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乙于2010年加入甲公司,担任销售部经理一职。

双方签订了为期三年的劳动合同,约定乙的月工资为人民币2万元,年终奖根据公司业绩进行分配。

2013年,由于市场环境变化,甲公司经营状况不佳,决定裁员以降低成本。

乙被列入裁员名单。

乙认为,自己的岗位是公司核心岗位,且自己工作表现优秀,公司不应将其辞退。

于是,乙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申请,要求甲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

(二)争议焦点1. 甲公司是否有权解除与乙的劳动合同?2. 若甲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三、法律分析(一)关于劳动合同解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1. 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2. 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3. 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本案中,甲公司并未提供证据证明乙不能胜任工作,也未证明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因此,甲公司无权解除与乙的劳动合同。

(二)关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本案中,甲公司违法解除与乙的劳动合同,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八条的规定,向乙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

关于劳动法律的案例分析(3篇)

关于劳动法律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规模较大,员工人数众多。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公司业绩下滑,导致部分员工工资拖欠。

2018年,公司拖欠工资事件被曝光,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二、案件事实2018年6月,某公司部分员工因工资拖欠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

经调查,自2017年11月起,该公司拖欠员工工资累计达3个月,涉及员工人数达200余人。

拖欠工资金额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

此外,部分员工在离职后仍未收到离职补偿。

三、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

”第五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工资的,应当支付工资及赔偿金。

”四、案例分析本案中,某公司拖欠员工工资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具体分析如下:1. 拖欠工资违反了劳动法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

本案中,某公司自2017年11月起拖欠员工工资,已超过三个月,严重违反了法律规定。

2. 未支付离职补偿违反了劳动合同法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工资的,应当支付工资及赔偿金。

本案中,部分员工在离职后仍未收到离职补偿,违反了法律规定。

3. 侵害了劳动者合法权益拖欠工资和未支付离职补偿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损害了劳动者的基本生活。

这不仅影响了劳动者的生活,也破坏了劳动关系,损害了社会和谐稳定。

五、处理结果经劳动仲裁委员会审理,判决某公司支付拖欠的工资及赔偿金。

此外,该公司还被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加强劳动管理,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六、启示本案反映出部分用人单位在经营管理中存在法律意识淡薄、道德缺失等问题。

劳动法律案例讨论心得体会(3篇)

劳动法律案例讨论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劳动争议案件也日益增多。

通过对劳动法律案例的讨论,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劳动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谈谈我在劳动法律案例讨论中的心得体会。

二、案例分析1. 案例一:用人单位未依法支付加班费案情简介:张某于2018年7月1日入职某公司,担任行政助理职务。

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张某的月薪为5000元,加班费按150%计算。

张某在入职后,经常加班,但公司一直未支付加班费。

张某多次与公司协商,公司以各种理由拒绝支付。

张某遂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加班,应当支付不低于工资的150%的加班费。

本案中,公司未依法支付张某加班费,违反了法律规定。

张某依法享有要求公司支付加班费的权利。

心得体会:通过这个案例,我认识到劳动者在遇到用人单位未依法支付加班费的情况时,要勇敢维权。

了解劳动法律法规,明确自己的权益,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

2. 案例二: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案情简介:李某于2015年1月1日入职某公司,担任销售经理职务。

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劳动合同期限为三年。

在合同履行期间,公司以李某业绩不佳为由,于2017年7月1日违法解除劳动合同。

李某不服,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规定,用人单位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二)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三)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四)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本案中,公司以李某业绩不佳为由解除劳动合同,未满足上述法定解除条件,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

心得体会: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时,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者权益保障案例: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法律和实践探讨

劳动者权益保障案例: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法律和实践探讨

劳动者权益保障案例: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法律和实践探讨标题:劳动者权益保障案例分析:劳动者权益的法律和实践探讨引言:劳动者权益保障是现代社会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社会公正和实现平等发展的基础。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法律和实践问题,旨在为相关法律实施和法律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法律保障1. 《劳动法》中的权益保障案例分析:A公司未按照劳动法规定支付劳动者加班费分析:《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休息时间以及加班费的支付标准,但在实践中,一些企业存在违法不支付加班费的问题。

2. 《劳动合同法》中的权益保障案例分析:B公司违法解雇劳动者分析:《劳动合同法》规定了解雇劳动者的合法条件和程序,一些企业存在滥用解雇权的情况,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司法实践案例分析一:加班费纠纷案案例描述:C公司未支付劳动者加班费,劳动者提起诉讼分析:通过法院审理此案,维护了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司法公正,对企业起到了警示作用。

案例分析二:违法解雇案案例描述:D公司违法解雇劳动者,劳动者提起劳动仲裁申请分析:劳动仲裁作为一种有效的争议解决机制,为劳动者提供了权益保障的途径,维护了劳动关系的稳定。

三、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法律和实践存在的问题1. 法律问题:案例分析:劳动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缺失分析:劳动法律法规的出台滞后、缺乏具体操作指南,给劳动者权益保障带来困扰。

2. 实践问题:案例分析: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的不完善分析: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的缺乏、相关部门执法力度不够等问题导致劳动者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结论: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劳动法律和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劳动者权益保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为了更好地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我们需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提升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只有在法律的保护下,劳动者的权益才能得到切实保障,同时也能促进社会公正和稳定发展。

劳动法律案例及启示(3篇)

劳动法律案例及启示(3篇)

第1篇一、引言劳动法律是保障劳动者权益、规范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制度。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法律问题日益凸显,劳动争议案件数量逐年上升。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典型的劳动法律案例,探讨劳动法律问题,并提出相关启示。

二、案例背景某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成立于2000年,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该公司于2010年开始招聘大量员工,至2018年,员工人数已达2000人。

然而,在2019年,甲公司因经营困难,决定裁员300人。

此举引发了部分员工的反对,员工们认为甲公司的裁员行为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三、案例经过1. 员工抗议2019年3月,甲公司宣布裁员300人,这一消息迅速传遍了公司内部。

员工们对此表示强烈不满,认为甲公司的裁员行为违法。

部分员工开始联名上书,要求公司撤销裁员决定。

2. 劳动仲裁员工们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申请,要求甲公司撤销裁员决定,并赔偿因此造成的损失。

劳动仲裁委员会受理了该案,并组织双方进行调解。

3. 法院判决在调解过程中,甲公司表示愿意与员工协商解决,但双方在赔偿金额上存在分歧。

调解未果后,劳动仲裁委员会作出裁决,支持员工的仲裁请求,要求甲公司撤销裁员决定,并赔偿员工经济损失。

甲公司不服仲裁裁决,向法院提起诉讼。

经过审理,法院认为甲公司的裁员行为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判决甲公司败诉,维持仲裁裁决。

四、案例启示1. 企业应依法进行裁员《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因经营困难需要裁减人员时,应当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

甲公司在裁员过程中,未履行相关程序,违反了法律规定。

2. 劳动者应学会维护自身权益本案中,员工们通过集体行动,向公司施压,最终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这启示劳动者,在遇到劳动法律问题时,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3. 政府应加强对劳动法律的宣传和执法力度本案中,甲公司之所以敢于违法裁员,与劳动法律宣传不足、执法力度不够有关。

劳动法律相关案例及分析(3篇)

劳动法律相关案例及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规模较大,员工人数众多。

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公司业绩下滑,为了降低成本,公司决定裁员。

在此过程中,公司违法解除了一名员工的劳动合同,引发了劳动争议。

二、案例描述李某于2010年7月1日入职某公司,担任研发工程师。

双方签订了为期三年的劳动合同,合同约定李某的月薪为1万元。

在李某入职后,公司一直按时足额支付其工资。

2018年,公司业绩下滑,为了降低成本,公司决定裁员。

在裁员过程中,公司以李某不符合岗位要求为由,违法解除其劳动合同。

李某不服,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

劳动仲裁委员会受理了李某的仲裁申请,并依法进行了审理。

审理过程中,李某提供了其工作期间的工作成果、同事和领导的证明材料,证明其符合岗位要求。

公司则提供了所谓的“考核不合格”的证明材料。

三、案例分析1. 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在本案中,公司以李某不符合岗位要求为由解除劳动合同,但未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李某不能胜任工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应当事先将解除理由通知劳动者,并给予劳动者相应的答复时间。

公司未履行这一法定程序,违法解除劳动合同。

2. 仲裁结果劳动仲裁委员会经审理认为,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应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案例讨论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A公司主要从事床上用品的生产、销售,生产季节性较强,每年7月至9月是生产旺季。

朱某自2001年以来,每逢生产旺季,自带其本人的小货车至该公司从事运输等工作。

双方约定A公司每月支付朱某报酬2000元,油费、过路费、违章罚款等费用均由A公司支付。

期间,朱某日常生活起居均在公司内。

某日,朱某受A公司指派在购买发动机途中发生交通事故死亡。

朱某之妻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工伤认定。

劳动部门审查后认为朱某自备劳动工具为A公司提供劳动服务,具有临时性、短期性的特点,且双方不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社会关系。

遂作出工伤调查结论,认定朱某与A公司之间是劳务关系而非劳动关系,不属于该局管辖范围。

朱某之妻不服,起诉至法院,请求依法撤销劳动部门作出的工伤调查结论。

法院受理后,因A公司于该案有利害关系,依法追加A 公司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1.朱某自备劳动工具是否影响劳动关系的成立?2.朱某与A公司之间的关系是否具有临时性、短期性的特点?3.A公司与朱某之间是否存在管理与被管理关系?2002年10月12日,上海东方篮球俱乐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篮球俱乐部”)与马健签订《中国篮球协会俱乐部篮球队运动员服役合同书》(以下简称“服役合同”),由东方篮球俱乐部聘请马健服役二年,马健应得工资总额为一年人民币60万元(税后)。

其中,第3.6条款约定:“因为乙方(马健)原有伤病而无法以符合甲方(东方篮球俱乐部)要求的水准进行比赛,甲方可以立即以书面形式解雇乙方,并按通知之日期结清乙方当月工资。

”服役合同签订后,马健通过了体能测试并由东方篮球俱乐部向中国篮球协会注册,参与了2002年12月至2003年3月间的2002-2003年度中国男子篮球甲A联赛的比赛和训练,共上场19场,计344分钟,得分为68分。

2003年2月28日,东方篮球俱乐部向马健发出《通知》,根据服役合同第3.6条款,解除了与马健的合同。

马健致函中国篮球协会,寻求解决办法,但未获书面答复。

劳动法律案例讨论(3篇)

劳动法律案例讨论(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劳动者权益保护日益受到重视。

然而,在现实工作中,企业裁员现象时有发生,引发了一系列劳动法律问题。

本文将通过对一起企业裁员案例的分析,探讨企业裁员过程中的合法性与道德性,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案例背景某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与生产。

近年来,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公司业绩下滑,为了降低成本,公司决定进行裁员。

在裁员过程中,公司未经与员工协商一致,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引发了员工的强烈不满。

部分员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要求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

三、案例分析1. 合法性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用人单位进行裁员,应当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

在本案中,公司未履行上述程序,违反了法律规定,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

2. 道德性分析从道德角度来看,公司裁员行为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人文关怀。

公司未充分考虑员工的实际困难,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损害了员工的合法权益。

(2)缺乏沟通与协商。

公司未与员工进行充分沟通,听取员工的意见,导致员工对公司产生信任危机。

(3)缺乏社会责任。

公司作为企业,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而非追求短期利益。

四、结论与建议1. 结论本案中,公司裁员行为既违反了法律规定,也违背了道德原则。

劳动仲裁委员会最终判决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维护了员工的合法权益。

2. 建议(1)企业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履行裁员程序,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2)企业应加强人文关怀,关注员工实际困难,与员工进行充分沟通与协商。

(3)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关注员工就业问题,为员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4)政府应加强对企业裁员行为的监管,建立健全劳动法律体系,维护劳动者权益。

五、总结企业裁员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法律、道德、经济等多个方面。

劳动案例及法律分析(3篇)

劳动案例及法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公司成立于2008年,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与销售。

该公司员工小李于2010年7月1日入职,担任技术部工程师职位。

根据公司规定,员工每月加班费按小时计算,加班费标准为正常工资的150%。

然而,小李在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多次向公司反映加班费计算存在错误,但公司以各种理由拒绝调整。

小李遂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申请,要求公司支付其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的加班费差额。

二、争议焦点1. 公司是否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支付员工加班费?2. 公司是否应当调整小李的加班费计算方法?三、法律分析1. 关于公司是否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支付员工加班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加班的,应当支付不低于工资的150%的加班费。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加班工资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本案中,公司未按照国家规定支付小李加班费,违反了上述法律规定。

2. 关于公司是否应当调整小李的加班费计算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加班工资的,应当以劳动者本人正常工资为基数,按小时计算。

”本案中,小李的加班费计算方法存在错误,未以本人正常工资为基数计算,因此公司应当调整小李的加班费计算方法。

四、仲裁结果劳动仲裁委员会经审理认为,公司未按照国家规定支付小李加班费,且加班费计算方法存在错误,遂裁决公司支付小李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的加班费差额。

五、案例分析本案中,小李与公司之间的劳动争议主要涉及加班费问题。

在处理此类劳动争议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用人单位应当严格遵守国家关于加班费的规定,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 明确加班费计算方法。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加班工资时,应明确加班费计算方法,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3. 加强沟通与协商。

在处理劳动争议时,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加强沟通与协商,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人社法律知识案例分析(3篇)

人社法律知识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某市一家私营企业,名为“XX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软件开发与销售。

该公司成立于2010年,员工人数约100人。

自成立以来,公司业绩一直稳步增长,但在2019年,公司经营状况出现下滑,导致资金链紧张。

在此背景下,公司开始拖欠员工工资。

2019年12月,XX科技有限公司拖欠了部分员工的11月份工资,共计人民币10万元。

这些员工在多次催讨无果后,决定联合向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投诉。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受理了此案,并展开调查。

二、案件调查经调查,XX科技有限公司自2019年9月起,开始拖欠员工工资。

拖欠工资的原因主要是公司经营困难,资金链断裂。

拖欠的工资涉及公司20名员工,拖欠金额共计10万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五十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

”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的,劳动者有权要求支付;用人单位拖欠工资超过一个月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可以看出,XX科技有限公司拖欠员工工资的行为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

三、案件处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调查过程中,依法向XX科技有限公司发出了《劳动保障监察限期整改指令书》,要求该公司在规定期限内支付拖欠的工资。

然而,XX科技有限公司并未按照指令书的要求履行支付工资的义务。

鉴于XX科技有限公司拖欠工资的行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依法作出了以下处理决定:1. 对XX科技有限公司作出罚款人民币2万元的行政处罚;2. 要求XX科技有限公司在规定期限内支付拖欠的工资,共计10万元;3. 对公司负责人进行约谈,要求其加强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法律意识。

四、案例分析本案是一起典型的拖欠工资案件,涉及到了多个劳动保障法律法规。

以下是对本案涉及的法律知识进行分析: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五十条:该条规定了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工资的义务,明确了用人单位应当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的原则。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案例分析大全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案例分析大全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案例分析大全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案例分析是对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相关条款在具体案例中的应用和解释,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适用这些法律法规。

本文将以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为主题,分析其中的经典案例,旨在深入探讨相关法律规定的实际运用情况。

一、劳动法案例分析1.迟到旷工公司规定,迟到超过三次将会被扣除工资,并且五次迟到将会被列为旷工,扣除全月工资。

在实际工作中,员工A因为交通拥堵耽误了上班时间,已经迟到了三次,根据公司规定,应该被扣除工资。

然而,员工A进行了申诉,并提供了相关证据证明迟到的原因是交通拥堵,和他无关。

根据劳动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可以扣除工资作为迟到的处罚,但是在此案例中,员工A的迟到是由于交通拥堵不可避免的情况,用人单位不能单方面扣除工资,应该给予合理的容许。

2.不正当解雇员工B在完成公司规定的三个月试用期后,办理了转正手续。

然而,在转正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员工B因为与上司发生了矛盾而被解雇。

根据劳动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因为员工参加工会活动、提出工资要求等合法权益行使而进行解雇。

员工B可以认为用人单位是基于非法的原因进行解雇,违反了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可以进行合法维权。

二、社会保障法案例分析1.社会保险待遇申领员工C在被公司解雇之后,到社保局申领失业保险待遇。

然而,社保局发现员工C在解雇前实际上已经找到了新的工作,因此拒绝了他的申请。

根据社会保障法第十五条的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人应该是失业的人。

在此案例中,员工C实际上并没有失业,因为他已经找到了新的工作,所以社保局拒绝了他的申请。

2.医疗保险报销员工D在患上其中一种疾病后,到医院进行治疗,并报销了一部分医疗费用。

然而,他发现医疗保险只报销了他的治疗费用的一半。

员工D进行了申诉,认为医疗保险应该承担更多的报销费用。

根据社会保障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参加医疗保险的人员可以享受医疗保险覆盖的相关费用。

在此案例中,员工D治疗费用的一半没有得到报销,医疗保险存在着不完善的问题,员工D可以进行合法维权。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案例分析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案例分析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案例分析案例一2008年1月,小朱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与一家外资公司签订了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

公司为了提高小朱的工作技能,2009年1月,该公司把小朱送到日本进行专门培训3个月,并与小朱签订了培训协议。

协议约定,在接受培训后,小朱必须再为公司工作4年,在这4年里小朱如果要离开该公司,必须赔偿该公司培训费用4万元。

但是,公司与小朱并没有重新修改劳动合同的期限。

2011年1月,小朱与该公司的劳动合同到期,小朱提出双方终止劳动合同,而该公司却认为双方签订了培训协议,小朱的服务期还未满,小朱应继续为该公司工作。

如果小朱一定要离开该公司,就应该按照培训协议的约定赔偿该公司培训费用4万元。

小朱认为自己与公司的劳动合同期限已届满,合同当然应该自然终止,不知道自己是否要依据培训协议承担赔偿责任?若要承担应承担多大的赔偿责任?答:⑴应依据培训协议承担赔偿责任。

本案中的小朱与该外资公司签订的培训协议是合法有效的,小朱在劳动合同期满而服务期未满时要求终止劳动合同,是违反培训协议的,应按约定承担违约责任,向该公司支付违约金。

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

⑵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本案例中有约定的服务期,应按服务期等分出资金额以劳动者已履行的服务期递减支付,小朱接受培训后为公司工作了两年,应向公司支付50%的违约金,即支付2万元违约金。

案例二张某自2004年起一直在某公司工作,先后与单位多次签订固定期合同,最后一次与单位签订固定期合同时间为2007年1月31日至2008年2月1日。

劳动合同到期前,公司口头通知张某合同不再续签并要求张某于合同到期前一天到人事部办理离职手续,张某表示知道,劳动合同到期后,张某未找到公司办理离职手续。

张某到单位正常打考勤卡并到办公室坐班,10多天后,公司领导发现张某还在公司继续上班,觉得奇怪,怎么还来上班,随即让他到人事部办理手续。

社会保障法律的案例(3篇)

社会保障法律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李某某,男,1955年1月出生,系某市某国有企业退休职工。

2018年,李某某退休后,按照相关规定开始领取养老保险待遇。

然而,在领取养老保险待遇的过程中,李某某发现其待遇金额与预期不符,经核实,发现其养老保险待遇被错误计算。

李某某遂向当地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投诉,要求重新核算其养老保险待遇。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1. 李某某的养老保险待遇计算是否符合相关规定;2.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是否应当依法重新核算李某某的养老保险待遇。

三、案件事实1. 李某某于1975年参加工作,在国有企业工作期间,按规定缴纳了养老保险费。

2. 2018年,李某某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按照相关规定办理了退休手续,开始领取养老保险待遇。

3. 在领取养老保险待遇的过程中,李某某发现其待遇金额与预期不符,经核实,发现其养老保险待遇被错误计算。

4. 李某某向当地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投诉,要求重新核算其养老保险待遇。

5.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受理了李某某的投诉,并组织调查。

四、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2. 《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3. 《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4. 《社会保险经办规程》五、法院判决1. 法院经审理认为,李某某的养老保险待遇计算不符合相关规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依法重新核算李某某的养老保险待遇。

2. 法院判决社会保险行政部门重新核算李某某的养老保险待遇,并赔偿李某某因错误计算待遇所造成的损失。

六、案例分析本案是一起典型的社会保障法律纠纷案件,涉及养老保险待遇计算问题。

以下是本案的几个关键点:1. 养老保险待遇计算的重要性:养老保险待遇是退休职工的重要经济来源,其计算准确性直接关系到退休职工的生活水平。

本案中,李某某的养老保险待遇被错误计算,导致其生活水平受到影响。

2.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的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规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养老保险待遇的核算和发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讨论:A公司主要从事床上用品的生产、销售,生产季节性较强,每年7月至9月是生产旺季。

朱某自2001年以来,每逢生产旺季,自带其本人的小货车至该公司从事运输等工作。

双方约定A公司每月支付朱某报酬2000元,油费、过路费、违章罚款等费用均由A公司支付。

期间,朱某日常生活起居均在公司内。

某日,朱某受A公司指派在购买发动机途中发生交通事故死亡。

朱某之妻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工伤认定。

劳动部门审查后认为朱某自备劳动工具为A公司提供劳动服务,具有临时性、短期性的特点,且双方不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社会关系。

遂作出工伤调查结论,认定朱某与A公司之间是劳务关系而非劳动关系,不属于该局管辖范围。

朱某之妻不服,起诉至法院,请求依法撤销劳动部门作出的工伤调查结论。

法院受理后,因A公司于该案有利害关系,依法追加A 公司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1.朱某自备劳动工具是否影响劳动关系的成立?2.朱某与A公司之间的关系是否具有临时性、短期性的特点?3.A公司与朱某之间是否存在管理与被管理关系?2002年10月12日,上海东方篮球俱乐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篮球俱乐部”)与马健签订《中国篮球协会俱乐部篮球队运动员服役合同书》(以下简称“服役合同”),由东方篮球俱乐部聘请马健服役二年,马健应得工资总额为一年人民币60万元(税后)。

其中,第3.6条款约定:“因为乙方(马健)原有伤病而无法以符合甲方(东方篮球俱乐部)要求的水准进行比赛,甲方可以立即以书面形式解雇乙方,并按通知之日期结清乙方当月工资。

”服役合同签订后,马健通过了体能测试并由东方篮球俱乐部向中国篮球协会注册,参与了2002年12月至2003年3月间的2002-2003年度中国男子篮球甲A联赛的比赛和训练,共上场19场,计344分钟,得分为68分。

2003年2月28日,东方篮球俱乐部向马健发出《通知》,根据服役合同第3.6条款,解除了与马健的合同。

马健致函中国篮球协会,寻求解决办法,但未获书面答复。

2003年4月29日,马健向上海市徐汇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同年5月6日,该仲裁委员会以马健的请求事项不属于劳动争议受理范围为由决定不予受理。

马健对此不服,遂起诉至法院,请求判令东方篮球俱乐部撤销发出的解除服役合同《通知》,继续履行服役合同,撤销服役合同第3.6条款。

一审法院认为,根据东方篮球俱乐部与马健签订的服役合同的内容,马健、东方篮球俱乐部之间具有身份上的隶属关系,故认定双方之间构成劳动关系,应当受到劳动法的调整。

双方的争议焦点在于东方篮球俱乐部是否可以依据双方签订的服役合同第3.6条款与马健解除劳动合同。

在马健经过大半个赛季的比赛、训练后,仍未能在场上有出色的发挥,担当起东方篮球俱乐部所期待的球队主力之一的情况下,东方篮球俱乐部有理由相信马健对其所担任的工作是不胜任的,无法达到当初双方签约的目的。

因此,东方篮球俱乐部依据服役合同第3.6条款解除与马健的劳动合同并无不妥。

在服役合同第3.6条款订立的过程中,并不存在东方篮球俱乐部故意利用其优势或者由于马健一方的草率、没有经验等订立合同的情况;东方篮球俱乐部作为用人单位,其要求劳动者的劳动内容达到其用工标准理由正当,该条款本身也不存在显失公平的情况。

故,马健要求撤销该条款的理由不能成立。

据此判决对马健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

一审判决后,马健不服,提出上诉,根据《劳动法》第二十六条第一项规定,在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的情况下,用人单位不得随意解除劳动合同,而是应当给予劳动者医疗期,只有当劳动者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时,用人单位才能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

而其与东方篮球俱乐部签订的《运动员服役合同书》第3.6条款明显违反了该规定,故该条款应当予以撤销,据此作出解除劳动关系的通知也应当被撤销。

根据《劳动法》第二十六条第二项规定,只有在马健医疗期满后,经过培训或调整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东方篮球俱乐部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马健存在伤病,但现不能证明是原有伤病,在医疗期间东方篮球俱乐部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一审法院认定马健无法以符合东方篮球俱乐部要求的水准进行比赛也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故请求判决支持其原审诉讼请求。

东方篮球俱乐部辩称,马健在签订合同前隐瞒了其原有的伤病,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不应受《劳动法》第二十六条的保护。

马健是作为著名运动员引进的,但其表现与主力球员的水准差异明显,东方篮球俱乐部有权依据双方签订的合同第3.6条款解除合同。

故请求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审法院认为,原审认定的事实正确,依法予以确认。

本案属于劳动争议纠纷,应当适用劳动法进行调整,系争的服役合同第3.6条款并不违反劳动法的规定,东方篮球俱乐部可以行使解除权,与马健解约。

据此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2004年球员谢晖向重庆力帆足球俱乐部讨工资一案,重庆市江北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做出裁决,裁决原力帆足球俱乐部应该向谢晖给付工资、补偿金、滞纳金等共计400万元。

但原力帆足球俱乐部不服裁决,提起法律诉讼。

尽管谢晖的律师一再表示“这起官司肯定能赢”,但谢晖考虑到诉讼程序复杂,时间过长,诉讼期间无法在中国足协注册,无法进行正常的训练和比赛,职业能力和状态难以保证,即便胜诉,担心以后没有哪个俱乐部会愿意接纳他,今后的运动生涯可能就此葬送,无奈之下当年29岁的谢晖决定妥协,最后仅仅以70万的低价结束了这场闹得沸沸扬扬的中国劳资纠纷第一案。

而这个“放弃维权”的决定让他至少多踢了三年球。

1.职业运动员工作内容是否由俱乐部决定,工作过程是否存在俱乐部的一般的指挥监督关系;2.职业运动员工作时间和地点是否有约束性;3.职业运动员是否适用于俱乐部的管理规则和劳动纪律;4.职业运动员是否有劳务提供的代替性;5.服装、器械等是否由俱乐部负担;6.报酬是否与劳动自体相等价,随付的所得税扣除的有无,生活保障费以及退休费制度的有无等。

王某系某企业连续工作满10年以上的职工,下列关于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王某提出与企业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企业就应当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B、王某与企业同意续延劳动合同,王某提出与企业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企业就应当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C、王某与企业同意续延劳动合同,无论王某是否提出与企业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企业都应当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D、在王某连续工作满10年时,由企业决定是否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案例:某公司因为要召开紧急会议,清了一清洁阿姨回来对会议室搞清洁卫生清洁;约好把会议室清洁完后支付200元工作报酬。

结果阿姨一天时间就把会议室清洁干净。

公司为此支付200元报酬。

但阿姨认为根据劳动合同法及实施条例,双方形成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是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因此除了工资外,某公司还应支付经济补偿,不满6个月按半个月计算,每月21.75,半个月约11日,阿姨每天工资200元,结果企业应当多赔11日×200元=2200元的经济补偿。

请问这个案例的理解对吗?2008年1月,小朱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与一家外资公司签订了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

公司为了提高小朱的工作技能,2009年1月,该公司把小朱送到日本进行专门培训3个月,并与小朱签订了培训协议。

协议约定,在接受培训后,小朱必须再为公司工作4年,在这4年里小朱如果要离开该公司,必须赔偿该公司培训费用4万元。

但是,公司与小朱并没有重新修改劳动合同的期限。

2011年1月,小朱与该公司的劳动合同到期,小朱提出双方终止劳动合同,而该公司却认为双方签订了培训协议,小朱的服务期还未满,小朱应继续为该公司工作。

如果小朱一定要离开该公司,就应该按照培训协议的约定赔偿该公司培训费用4万元。

小朱认为自己与公司的劳动合同期限已届满,合同当然应该自然终止,不知道自己是否要依据培训协议承担赔偿责任?若要承担应承担多大的赔偿责任?小王于2006年6月份入职北京一软件公司,软件公司与小王签订了二年期限的劳动合同,合同约定月薪为人民币3000元,合同期限自2006年6月1日起至2008年5月31日止,劳动合同中约定了违约条款,乙方(劳动者)在合同期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需向甲方(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人民币20000元,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小王觉得该公司不适合自己发展,想解除劳动合同,但又担心要承担违约金,所以一直未向公司提出。

2007年6月29日,劳动合同法正式颁布,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只有两种情况下劳动者才承担支付违约金的责任,即违反服务期约定及竞业限制义务,小王看到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后,认为自己的情况不属于劳动合同法规定承担违约金责任的情况,于是在论坛发帖咨询如下问题:1、我与公司约定的违约条款不符合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合同法施行后,违约条款是否自动失效?2、我在2008年1月份想提前解除劳动合同,如果公司不同意,我是否需支付公司20000元违约金?劳动合同法规定,本法施行前已依法订立且在本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继续履行。

劳动合同法将于2008年1月1日施行,按照法律一般不溯及既往的理论,劳动合同法施行前已依法订立且在劳动合同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只要不违反合同订立时的法律法规,在劳动合同法施行后,即使部分条款不符合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也应当视为有效,应当继续履行。

这样也可避免劳动关系发生大的波动。

小王于2005年6月15日入职深圳某公司,月薪人民币4000元。

劳动合同每年一签,2007年6月15日,公司与小王又签订了一年期限的劳动合同,合同期限自2007年6月15日2008年6月14日。

2008年6月14日,劳动合同期满,公司决定不再续订劳动合同,终止了与小王的劳动合同。

问题1:2008年6月14日双方劳动合同终止,公司是否需向小王支付经济补偿金?如何支付?问题2:同上案例,如果2008年5月30日公司强行解除劳动合同,该如何支付经济补偿?问题2: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按照新法和旧法一般都应当支付经济补偿,但对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合同的,劳动合同法规定如果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条规定支付赔偿金,即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公司在2008年5月30日强行解除劳动合同,如果小王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则2005年6月15日至2007年12月31日的工作年限(2年零6个半月)公司应当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为3个月×4000元=12000元。

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5月30日工作年限(不满6个月)公司应当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注意支付的是赔偿金而非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赔偿金标准为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即4000元×0.5个月×2倍=4000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