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框架
高一上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
高一上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①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宗法制①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
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和政权的结合尚未形成中央集权★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BC230-221 韩赵魏楚燕齐 (1)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2)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
三公的职责:①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3)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
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
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 (2)唐朝三省六部制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九年级历史知识框架
九年级历史知识框架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奴隶社会时期:黄帝、尧舜禅让制、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
2. 封建社会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度、秦朝的郡县制度、汉朝的郡国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立局面、隋唐的州县制度、宋朝的封建制度。
二、世界古代文明与中国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发展1. 埃及、巴比伦等西亚古代文明与中国古代文明的交流。
2. 罗马帝国与中国的交流。
3. 丝绸之路的开启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三、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1.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2. 科举制度的兴起与发展。
3. 文人墨客的兴起与文化繁荣。
四、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1. 农耕经济的发展与农业技术的改进。
2. 商业贸易的兴起与丝绸之路的繁荣。
3. 社会阶级的形成与社会结构的演变。
五、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与变革1.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
2. 秦始皇统一六国、焚书坑儒与统一文字的改革。
3. 汉朝的王莽新政与东汉的黄巾起义。
4. 隋唐王朝的统一与疆域的扩展。
5. 北宋的政治改革与科技进步。
六、中国古代的军事与战争1. 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与战争策略。
2. 秦朝的军事制度与战争征服。
3.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军事对抗。
4. 隋唐的军事改革与边疆防御。
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文化1. 儒家思想的兴起与发展。
2. 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与影响。
3. 佛教的传入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4. 唐宋时期的文化繁荣与文学艺术的发展。
八、中国古代的民族与宗教1.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2.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道教、佛教的传入。
九、中国古代的地理与环境1.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与气候特点。
2. 中国古代的交通与运输。
十、中国古代的外交与战争1. 秦朝的统一战争与外交政策。
2. 汉朝的西部边疆防御与丝绸之路的外交。
3. 唐宋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与外交往来。
总结起来,九年级历史主要内容包括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世界古代文明与中国古代文明的交流、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与变革、中国古代的军事与战争、中国古代的思想与文化、中国古代的民族与宗教、中国古代的地理与环境以及中国古代的外交与战争。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2、职位世袭3、设置官员4、建立武装(1)分封制 5、正派赋役早期政治制度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镇守疆土3、随从作战4、缴纳贡赋5、召见述职(夏商周时期)(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西周政治制度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宗法制②特点:a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b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嫡长子与其他之后再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③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御史大夫建立: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郡(守)→县(令)→乡(里)太尉古郡国、郡县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与朝廷对抗)代①汉朝推恩令(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中②唐朝:节度使制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国(1)中央集权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调派精兵,充当中央禁军③宋朝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管理④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政①汉朝:内外朝制度(加强军权)治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拟)门下(审)尚书(执)制演进与强化(2)君主专制③宋朝:分割相权:军事、行政、财政→(加强军权)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④元朝:中书省(削弱军权)(秦朝至清朝)汉:察举制(3)选官用官制度魏晋:九品中正制隋—清:科举制明: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顶峰:明清:君主专制清:议政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1)世界形势: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而对外扩张背景(2)中国形势:封建社会末期,国力衰微;地广人多,资源丰富。
(3)根本原因:列强要开辟中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①时间:1840—1842年,英国发动(1)鸦片战争②结果:《南京条约》③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发动,战争及战后,俄国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一、(3)中法战争:1883—1885年,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列①时间:1894-1895年强概况(4)中日甲午战争②结果:《马关条约》入③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侵(5)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瓜分狂潮”:19世纪末①时间:1900—1901年,英法德俄美日意奥(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②结果:《辛丑条约》③影响: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
高一必修一历史必考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历史必考知识点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2、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1、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
2、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
3、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三、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1、颁布秦律、统一法令2、统一货币、度量衡3、统一文字4、修建驰道、灵渠5、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四、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措施:1、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2、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3、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五、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六、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1、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2、内阁的创立。
七、希腊的政治制度: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1、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2、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八、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
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九、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革命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3、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
十、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十一、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十二、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
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
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国家,其政治制度也非常独特。
本文将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知识点总结,以帮助高一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演变过程。
一、封建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为主。
在封建制度中,君主是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他们通过授予诸侯王侯爵位的方式来维系统治秩序。
诸侯藩国作为君主的下属,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必须向君主效忠并支付赋税。
二、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的某些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这种制度下,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他们通过设立官僚机构来管理国家事务,并派遣官员到各地进行管治。
这种制度的代表是秦朝的郡县制和汉朝的三公九卿制度。
三、儒家思想与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儒家思想强调君主与臣民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和谐共处,主张君主要以身作则,以仁德治理国家。
这种思想在封建社会中推崇,并与中央集权制度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政治体制。
四、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特有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在隋唐时期得到了大规模的推行。
按照科举制度,士人们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考试来晋升官职。
这种制度对于士人阶级的晋升具有重要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府官员的公正和能力。
五、地方官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还包括地方官制,即设立各级地方政府来管理地方事务。
根据历史时期的不同,地方官的名称和职权也有所差异,但基本上都是由中央政府任命的。
六、丞相制度与宰相制度丞相制度和宰相制度都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与君主关系最为密切的职位。
丞相是负责辅助君主处理政务的高级官员,而宰相则是负责处理国家重大决策的首席官员。
丞相制度在秦朝开始,宰相制度则在汉朝时期成为主流,并延续到明清时期。
七、军事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也与军事制度密切相关。
在封建制度下,各地的武装力量由地方官员控制,并向中央政府纳贡。
另外,高士争相为各地提供安全保障,形成了以地方势力为基础的地方军事制度。
高中历史各单元知识框架图解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第七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八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总结)
第九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十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十一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十二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十三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十四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十五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十六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十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第十八单元近代以来的世界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十九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人民教育的奠基——动乱中的教育—教育的复兴现代中国
的科技教育与
文学艺术—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的提出
——曲折的年代—文艺的春天—现代教育的发展。
高一必修一历史重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一必修一历史重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一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重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
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
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六、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背景: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混乱局面。
措施:①军事上收精兵: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模块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和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形成课
标志着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第二页,共35页。
考点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 央集权(zhōnɡ yānɡ jí quán)制度的
形成
第三页,共35页。
最新考纲展示 (zhǎnshì)
知识系统(xìtǒng)整 合
要点(yàodiǎn)史料 探究
高考教材连线
考点即时演练
第四页,共35页。
【典例】 (2015年江苏历史,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tiānzǐ)南 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 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系与血缘关系相结合的“家国一体”的政治框架。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演变:秦汉时期,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
治,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政治体系;唐宋时期,形成以三省六部制、二
府三司制为核心的中枢权力机构(jīgòu),以科举制为主的选官制度和较为
完备的监察制度,古代政治制度日臻成熟;明清时期内阁、军机处的出现,
第十二页,共35页。
【深化(shēnhuà)拓展】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 的局面。 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 等级序列。不同等级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 权力的高度集中。 4.神权色彩浓厚: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 5.稳定延续: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解析:C 通过题干材料可以看出皇帝的权力受到“母后、外戚、宦官、权臣、 地方割据势力等”的制约,这实质(shízhì)上反映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后果,故 选C项。君主专制被推翻是在辛亥革命以后,A项不正确;材料中没有 涉及中央集权体制被破坏,B项不正确;D项与题干中“实质(shízhì)”这一限 定 不符。
高一历史知识框架(完整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1、禹传子,家天下——王位世袭制的产生2、夏商的统治王权和神权的结合初步建立起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目的:加强对全国有效的统治2、分封物:土地和人口3、分封对象:(以血缘宗亲为主)王室、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4、诸侯的权利和义务:5、形成的等级结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6、评价:一方面: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另一方面:诸侯国有很大的独立性,随着王室的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矛盾2、实质: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与分封制互为表里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4、作用:保证了贵族的世袭特权和政治的垄断。
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秦的统一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二、皇帝制度的确立和特点1、独尊——皇帝地位的至尊2、独裁——皇权的至高无上3、世袭——皇权的不可转移三、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结构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负责全国军务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特点:相互配合,彼此牵制,服务于皇权四、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1、特点:直接向中央负责,完全服从于中央;地方官僚都直接由皇帝任命。
2、作用: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第三课从汉到元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一、中央集权的发展总体特点:这一时期,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时隐时现,但总体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受到分割和限制。
1、汉武帝的“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割据地方藩镇权力很大,发展成为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形成了分裂割据之势。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1. 王位世袭制原始社会后期推行部落联盟首领权位“禅让制”,启继父位为王,“家天下” 取代“公天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夏朝王位父子相传,商朝有时兄终弟及。
2. 方国制商朝在地方封侯、伯,有臣服、纳贡、出征等义务,形成方国制。
3.分封制(1)过程:周武王建立周朝时实行分封制,周成王时摄政的周公旦继续推行。
(2)目的:拱卫王室,扩展统治范围。
(3)性质:地方行政制度。
(4)主要内容: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同姓为主,并分封到重要地区。
诸侯在封疆内拥有对卿大夫再分封,有置官员、建武装、征赋役的权力;同时也承担服从王命,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5)作用:①层层分封,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的等级序列,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②周王加强对地方的统治,边地开发,疆域扩大,交通发展,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③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周得以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4.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性质: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一种权力继承制度。
(3)主要内容:①周王称为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②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③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4)作用: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本质上是等级制度;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內部的稳定和团结;③一定程度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④家国同构、尊宗敬祖、长幼尊卑、任人唯亲、裙带作风、等级观念、门第观念源头。
5.礼乐制:是各级贵族的政治生活准则,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6.早期政治制度特点(1)按宗法血缘关系世袭权力,带有浓厚的血缘部族色彩;(2)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3)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相对较为松散,尚未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
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结构】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
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①背景: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①含义:(2)宗法制②特点:③影响:(1)前提:秦的统一。
(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①皇帝制:特点、地位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古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④宋:提点刑狱司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①世官制:含义(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一.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三.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完整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2、职位世袭3、设置官员4、建立武装(1)分封制 5、正派赋役早期政治制度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镇守疆土3、随从作战4、缴纳贡赋5、召见述职(夏商周时期)(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西周政治制度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宗法制②特点:a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b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嫡长子与其他之后再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③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御史大夫建立: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郡(守)→县(令)→乡(里)太尉古郡国、郡县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与朝廷对抗)代①汉朝推恩令(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中②唐朝:节度使制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国(1)中央集权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调派精兵,充当中央禁军③宋朝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管理④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政①汉朝:内外朝制度(加强军权)治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拟)门下(审)尚书(执)制演进与强化(2)君主专制③宋朝:分割相权:军事、行政、财政→(加强军权)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④元朝:中书省(削弱军权)(秦朝至清朝)汉:察举制(3)选官用官制度魏晋:九品中正制隋—清:科举制明: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顶峰:明清:君主专制清:议政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过程(1)世界形势: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而对外扩张背景(2)中国形势:封建社会末期,国力衰微;地广人多,资源丰富。
(3)根本原因:列强要开辟中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①时间:1840—1842年,英国发动(1)鸦片战争②结果:《南京条约》③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发动,战争及战后,俄国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一、(3)中法战争:1883—1885年,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列①时间:1894-1895年强概况(4)中日甲午战争②结果:《马关条约》入③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侵(5)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瓜分狂潮”:19世纪末①时间:1900—1901年,英法德俄美日意奥(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②结果:《辛丑条约》③影响: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框架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汉朝:察举制(评价标准为人的品行,东汉中期以后,察举制为地方豪强控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主要看门第出身)科举制:隋炀帝时形成。
1905年,清末新政中废除。
二、重要概念与重要问题补充(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概念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集权制度: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
两者之间的关系:中央和地方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专制皇权的强弱与中央集权的程度紧密相关。
2、形成条件(1)经济条件: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加以保护。
(2)政治条件:地主阶级维护本阶级统治的需要(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王朝。
(3)思想条件: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
3、作用影响(先辩证,再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来思考)积极:(1)政治上,有利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2)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如兴修水利工程),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3)文化上,一方面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促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范围内传播。
消极(在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占主导地位):(1)政治上,长期人治,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2)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社会的落后。
(3)思想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导致国民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二)比较明清内阁与近代西方内阁的不同之处(从产生的背景、内容、影响三方面思考;还记得比较两个历史事物的方法吗?从背景、内容、影响、性质、目的五方面考虑)1、背景明清内阁:封建经济发展(经济),君主专制制度加强(政治)近代西方内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济),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完成(政治)2、内容(权力、地位)明清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首辅也不是宰相的重设,其职权与地位的变化完全取决于皇帝。
高一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
高一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禅让制:部落联盟民主推举首领的制度
王位世袭制: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础,保证了贵族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2、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内容:确立皇帝制度,设立三公九卿制,实行郡县制
特点: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没有独立的权力,中央集权制形成。
3、汉朝至清朝的政治制度
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但最终中央集权加强;
唐朝设立三省六部制,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宋朝设立“中书门下”,权力分散,加强了中央集权;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制,加强了皇权;
清朝设立军机处,达到了顶峰。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和价值观
1、传统文化的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具有继承性和发展的动态性。
2、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
纽带,重视道德、仁爱、忠诚等品质,尊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强调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
三、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成就
1、文字: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
2、科技: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
3、文化: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
第一部分 必背知识点 古代政治制度
第一部分必背知识点古代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后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世代沿袭的制度。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
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从“禅让”到“世袭”,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生产力发展和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夏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在中央:实行王位世袭制;还设相、卿士等,协助国王处理政务。
在地方:封侯、伯,有臣属的方国。
3、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部少数民族来犯,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4、西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含义(基本内容):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
(理解“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意思)(3)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即:先代贵族)(4)受封者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世袭统治权,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5)受封者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派兵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义务。
(6)评价:①积极: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疆域,巩固了西周奴隶主的统治;②消极:但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东周出现了诸侯分裂割据、争霸的混乱局面。
5、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内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宗法等级: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
(4)大宗与小宗:它规定,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_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_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西周分封制内容:(分封对象)周天子将子弟和功臣以及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分封到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奴隶制国家政权)影响:A、起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B、但后来出现了诸侯的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2、西周的宗法制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正妻的大儿子继承大宗位置)作用: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制度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这种新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别执掌行政、军事、监察职责。
县隶属于郡。
郡县长官都由中央(皇帝)任免。
2、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任免,不得世袭。
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秦朝中央官制的基本结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百官之首)、御史大夫(监察)和太尉(军事)是中央的最高官职,诸卿分掌政府的具体职能部门。
4、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
5、秦创皇帝制:皇权至上三、专制主义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具有终身制、世袭制、君王主权、个人独裁特点2、演化进程皇权与相权秦始皇汉武帝隋唐宋明清创皇帝制外朝三省六部制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废丞相军机处丞相权力大内朝三省长官都是丞相权分六部削弱丞相的外朝权力分散丞相权力分割相权内阁形成皇权达到顶峰地方建制秦东汉唐朝宋元朝明朝清郡县制州、郡、县道、州、县路、州、县行省制度废行省设三司省、道、府、县选官制度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4、监察体制秦:御史大夫两汉:设刺史(地方)5、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不断加强6、清朝设军机处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用兵西北,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选
官
、
用
官
制
度
的
变
化
汉朝:察举制(评价标准为人的品行,东汉中期以后,察举制为地方豪强控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主要看门第出身)
科举制:隋炀帝时形成。
1905年,清末新政中废除。
二、重要概念与重要问题补充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概念
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集权制度: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
两者之间的关系:中央和地方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专制皇权的强弱与中央集权的程度紧密相关。
2、形成条件
(1)经济条件: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加以保护。
(2)政治条件:地主阶级维护本阶级统治的需要(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王朝。
(3)思想条件: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
3、作用影响(先辩证,再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来思考)
积极:
(1)政治上,有利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2)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如兴修水利工程),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3)文化上,一方面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促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范围内传播。
消极(在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占主导地位):
(1)政治上,长期人治,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2)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社会的落后。
(3)思想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导致国民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二)比较明清内阁与近代西方内阁的不同之处(从产生的背景、内容、影响三方面思考;还记得比较两个历史事物的方法吗?从背景、内容、影响、性质、目的五方面考虑)
1、背景
明清内阁:封建经济发展(经济),君主专制制度加强(政治)
近代西方内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济),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完成(政治)
2、内容(权力、地位)
明清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首辅也不是宰相的重设,其职权与地位的变化完全取决于皇帝。
近代西方内阁:国家法定的行政机构。
英国的内阁由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组建,对议会负责,接受议会的监督,内阁首相实际上控制行政权、立法权等大权;总统制下的内阁(如美国)由总统组建,不对议会负责,与议会相独立,相制约。
3、影响
明清内阁:中国君主专制强化的标志,严重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近代西方内阁:巩固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极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三)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
1、推行于西周,春秋走向瓦解的分封制;
2、春秋战国至元建立前,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
行政机构。
3、确立于元朝的行省制,行省是中书省(元朝中央设中书省,一省代三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相同点:
三者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性质),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目的),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影响)。
注:
1、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衰落的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正好反映了社会的衰落。
对比同时期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中国的政治制度落伍了。
1840年,西方先进的资产阶级代议制与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相遇,中国战败了,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洋务运动的破产,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
戊戌变法、清末新政,都想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中的君主立宪制,但没有成功;辛亥革命,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想在中国建立如美国般的民主共和制,结果也没有成功。
五四运动,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我国开始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第二单元所学习的主要是西方政治制度的两个源头:古希腊的民主和古罗马的法律(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即是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注重法律,提倡法律至上),古希腊的民主和古罗马的法律都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
中国奴隶社会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是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不同的土壤培育出不同的文明,世界文明有多样性,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要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