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神经调节知识点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必背知识点

高中生物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必背知识点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2.中枢神经系统:脑(不是大脑)和脊髓3.脑:(1)大脑:神经调节的最高中枢,凡是有酸甜苦辣咸等感觉的或情绪的都是大脑皮层。

(2)下丘脑:体温和水平衡调节中枢。

还可以调节血糖,可以作为感受器如渗透压,作为效应器如分泌抗利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为神经中枢如血糖调节和温觉调节中枢。

(3)小脑:能够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4)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的中枢,如调节心跳,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

4.脊髓:是脑和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调节运动的低级中枢。

5.外周神经系统:脑神经(12对)和脊神经(31对),他们都含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

传出神经又分为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6.自主神经系统,特点是不受意识支配,但是不能说完全不受大脑控制。

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7.交感神经:兴奋状态加强,安静时候减弱,瞳孔扩张,支气管扩张,肺通气量加大,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流加快,抑制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8.副交感神经:安静状态加强,兴奋状态减弱,瞳孔收缩,支气管收缩,肺通气量减小,心跳减慢,血流减慢。

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9.神经元:树突(短而粗,有多个,用来接收信号,传导给细胞体,不能传递给其他细胞信号)。

细胞体:膨大部分,含有细胞核。

轴突:神经元上长而细的突起,它将信号传递给其他神经,肌肉或腺体,不能够接收信号。

髓鞘:轴突纤维上套的一层髓鞘,和轴突共同构成神经纤维。

神经末梢:树突和轴突末端的细小分支,分布在全身。

10.神经胶质细胞:分布在神经元之间,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的功能。

1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1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13.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控制的肌肉或腺体)14.完成反射的条件是适宜刺激和反射弧的完整(不完整即使有反应也不叫反射)15.一个反射最少需要两个神经元的参与。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神经调节知识梳理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神经调节知识梳理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神经调节一、神经系统的结构基础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1)注意区分脑和大脑;神经中枢和中枢神经系统。

(2)大脑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有关;小脑维持平衡;脑干连接脑和脊髓,有生命中枢。

(3)脑神经12对,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脊神经31对,管理躯干和四肢的感觉和运动,脑神经和脊神经都有支配内脏的神经。

(4)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的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胃肠蠕动和消化腺分泌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2、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3、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

细胞体神经元树突(接受传导信息)突起轴突(传递信息)+ 髓鞘= 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包膜=神经4.神经胶质细胞数量大,对神经细胞起辅助作用,具有支持、保护、营养、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

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1.反射与反射弧(1)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叫做反射。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要完成一个反射,必须具备完整的反射弧。

(3)传入和传出神经的判断:小进大出;神经节(传入);突触结构。

(4)关于反射弧完整性检测(5)关于有无感觉和有无反射的情况分析:思路:感觉需要传到大脑,反射需要传到效应器,只要路径完整就可以有反射或感觉。

(6)兴奋: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到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相对活跃状态的过程。

2、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1)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比较(2)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

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神经调节

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神经调节

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植物及动物的一种重要调节机制,它是经历特定反应和过程之后,使得身体内各器官或系统之间达到适应性变化,从而让身体调节以适应外部变化的过程。

这种反应包括协调系统之间活动的反应,以及适应环境变化的反应。

此外,神经调节也能够调节新陈代谢。

一、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神经调节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有两个,即神经元和神经递质。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重要的细胞,它从环境中收集信息并发出信号,而神经递质则是神经元发出的化学物质,其能够传播信息。

神经递质可分为两类:细胞外神经递质和细胞内神经递质,细胞外包括胆碱、乙酰胆碱和肾上腺素;而细胞内则是多种蛋白质,如脂多糖、荷尔蒙和细胞因子等。

二、神经调节的运作原理神经调节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神经元发出的电或化学信息,能够传播到外部的目标细胞,从而起到调节作用。

在传播的过程中,神经元将通过特定的信号传导到受体细胞,这种信号就是神经递质,而受体细胞根据这种信号,产生特定的生理作用,从而达到调节目的。

神经调节的作用包括:1、调节内脏器官功能:神经调节可以调节各器官之间的关系,以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状态,如:神经调节可以调节胃肠动力学,维持体内物质的正常工作;调节心脏的收缩和舒张,使心率和血压保持在适当的范围。

2、调节动态平衡:人体的行动需要协调神经系统、肌肉系统和其他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这就要求神经调节发挥作用,以使肢体以及其结构之间的均衡是必要的,比如说改变身体的姿势,均衡的动作都是靠神经调节来调节的。

3、调节耐受性和調整性反应:神经调节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元功能,来调节机体对外界变化的反应,以及反映症状的强度,以及提高外界的耐受性。

例如,当一个人面对噪声、光线或温度等外部变化时,人们可以通过锻炼神经调节系统来增强耐受性,从而改善对外界变化的反应。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1册 第2章 神经调节-【必背知识】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1册 第2章 神经调节-【必背知识】

新人教版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知识梳理第二章 神经调节第一节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1.人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2.外周神经系统:(1)脑神经:与脑相连,12对,主要分布在头面部,负责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

(2)脊神经:与脊髓相连,31对,主要分布在躯干、四肢,负责管理躯干四肢的感觉和运动。

(3)包含:传入神经:将接收到的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感觉神经)传出神经:将中枢神经系统的指令信息传输到相应器官,使机体对刺激做出反应(运动神经)3.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神经: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神经纤维:神经元的长突起外表套有一层髓鞘,组成神经纤维。

中枢神经系统脑:大脑、小脑、脑干(位于颅腔内)脊髓:(位于椎管内)聚集大量神经细胞,形成不同的神经中枢。

第二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1. 反射与反射弧(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①概念: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②类型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形成时间刺激非条件刺激(直接刺激) 条件刺激(信号刺激)神经中枢举例归类:①缩手反射、②膝跳反射、③谈虎色变、④眨眼反射、⑤吮吸反射、⑥吃食物时分泌唾液、⑦望(谈)梅止渴、⑧排尿反射、⑨小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联系非条件反射是条件反射建立的基础;非条件反射可转化为条件反射(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①神经元:a.结构模式图 b.结构示意图(画图并标注文字)★传入、传出神经的判断: a.有神经节的是。

b.小入大出:与较小一边相连的是,与较大一边相连的是。

②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名称组成功能结构被破坏 对功能的影响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的特殊结构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无感觉无效应传入神经 感觉神经元传导兴奋:将兴奋由感受器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传入的信息分析和综合并产生兴奋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元传导兴奋: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有感觉无效应效应器 由传入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对内外刺激做出规律性反应相互联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或细胞受外界刺激后,由状态变为 状态的过程注:神经细胞膜内、膜外K +、Na +浓度不一样,膜内浓度高,膜外浓度高系 结构和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适宜强度的刺激;反射弧结构和功能保持完整性。

神经调节知识点总结填空

神经调节知识点总结填空

神经调节知识点总结填空一、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1.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2. 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传导和传递神经信号。

3.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相互连接,传递神经信号。

4. 神经元的膜电位变化是神经信号传导的基础,包括静息膜电位和动作电位。

二、神经递质的种类和作用1. 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化学物质。

2. 常见的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谷氨酸和GABA等。

3. 神经递质的作用包括兴奋性和抑制性调节,影响神经元的活动和神经信号传导。

三、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负责接收、处理和传递神经信号。

2. 大脑包括大脑皮层、丘脑、基底神经节、脑干和小脑等部分,分别负责不同的功能。

3.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包括感知、认知、情绪调节、运动控制等。

四、外周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和神经节,负责传递神经信号和控制机体的生理活动。

2. 脊神经负责传递感觉和运动神经信号,脑神经负责控制头颅和颈部的运动和感觉。

3. 外周神经系统的功能包括感觉传导、运动控制和自主神经调节。

五、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和调节1. 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起到平衡调节的作用。

2. 交感神经系统主要负责应激状态下的兴奋反应,包括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扩张等。

3. 副交感神经系统主要负责平静状态下的抑制反应,包括心率减慢、血压降低、消化功能增加等。

六、神经调节在生理和病理中的作用1. 神经调节在机体的生理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包括心跳、呼吸、消化、代谢等方面。

2. 神经调节在病理状态下可能出现失调,导致各种疾病和症状,如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3. 通过神经调节的调整和调理可以改善疾病症状,促进康复和健康。

七、神经调节的调理方法和途径1. 药物调节是通过使用药物干预神经系统的活动,如镇静剂、兴奋剂、抗抑郁药等。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神经调节知识点复习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神经调节知识点复习总结
4、传出神经:也叫运动神经。是将兴奋从神经中枢传送到效应器的神经。
5、效应器:是传出神经的末
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6、神经系统(或神经元细胞)的任何部位都能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在动物和人体内,只有感受器能
10、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Na+浓度比膜外低。
11、动作电位:指神经元细胞受到刺激后表现出来的膜电位外负内正的变化。
12、突触类型:
轴突——轴突;轴突——树突;轴突——胞体;树突——树突。
13、神经递质: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谷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一氧化氮等。
15、人脑的高级功能:
人大脑的皮层,有140亿神经元,组成众多神经中枢,是神经系统最高级部位。具有感知外部世界、
控制机体的分设活动、语言、学习[记忆和思考等高级功能。
16、神经调节是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
直接接受刺激,是兴奋的“发源地”。
7、兴奋:简单地说,兴奋就是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电位变化。
沿着“树突→胞体→轴突”方向传导;
而在实验条件下,神经纤维上的兴奋是可以双向传导的。
9、膜离子通道:是指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特殊通道蛋白质,当神经元细胞受到刺激时,通道打开,Na+快速内流,K+快速外流。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12、突触小体:指神经元轴突末梢膨大呈杯状或球状的结构。内有突触小泡,小泡内有神经递质。
13、突触:指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或轴突相接触所形成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14、只有轴突末梢的突触小泡内有神经递质,所以,兴奋只能由轴突末梢传递给其他神经元。

关于高中神经调节生物知识点

关于高中神经调节生物知识点

关于高中神经调节生物知识点高中神经调节生物知识点名词:1、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反应。

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2、非条件反射:动物通过遗传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

3、、条件反射:动物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4、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通常由5个基本部分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5、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包括细胞和突起两部分。

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枝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状分枝的树突。

6、神经纤维: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

7、兴奋:动物和人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着活动状态或弱活动态变为强活动态。

8、突触:把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膜和突触后膜。

9、突触小体:轴突末梢经多次分支,每个小枝末端都膨大成杯状或球状小体。

10、大脑皮层: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

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由神经元的细胞体构成的灰质,叫大脑皮层。

11、言语区:人类的语言功能与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有关,这些区域叫做言语区。

12、运动性失语症(say):当皮层中央前回底部之前(S区)受到损伤时,病人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的谈话.但却不会讲话.也就是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能看,能听,不会说)13、感觉性失语症(hear):当皮层颞上回后部(H区)受到损伤时,病人会讲话会书写,也能看懂文字,但却听不懂别人的谈话.(能看、能写、不会听) 语句:1、兴奋的传导:①.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静息状态的膜电位----外正内负,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外负内正,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外正内负,兴奋区域与未兴奋区域形成电位差。

形成局部电流回路:a.膜外电流:未兴奋区→兴奋区,b.膜内电流:兴奋区→未兴奋区。

②.细胞间的传递(通过突触来传递):a、突触是由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触间隙(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间隙)和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或树突膜)三部分构成。

高中生物【神经调节】知识点以及试题

高中生物【神经调节】知识点以及试题

神经调节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的类型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的形成必须以非条件反射过程为基础,借助于一定的条件,经过一定的过程逐步形成。

这一无关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的多次结合,使无关刺激转化成了能引起条件反射的条件刺激。

条件反射应不断用非条件刺激强化才能稳定,否则将不断减弱甚至消退。

区别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最关键的一点是弄清引起反射的刺激。

引起非条件反射的刺激是非条件刺激,也叫直接刺激,即这种刺激是一些具体的事物,与反射之间是直接的关系;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是条件刺激,也叫信号刺激,这种刺激是某些事物的一些信号,这种刺激与反射之间不是直接关系,而必须经过日常生活中的“学习”,才能引起反射。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刺激类型直接刺激 信号刺激 中枢大脑皮层以下 大脑皮层 意义 完成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 大大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举例 膝跳反射、搔爬反射 望梅止渴、谈虎色变反射弧:它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通常由感受器、传人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的前提条件。

反射弧的组成及各部分功能: 兴奋传导 组织结构结构特点 功能 结构破坏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感受器 感觉神经末梢的特殊结构 内外刺激的信息转变成神经兴奋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传入神经 感觉神经元 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神经中枢 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和综合 既无感觉又有无效应 传出神经 运动神经元 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出至效应器 只有感觉无效应 效应器 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 对内外刺激发生相应的反应 只有感觉无效应相互联系 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即不能发生,必须保证反射弧的完整性[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高中生物必修3神经调节

高中生物必修3神经调节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神经元上任何一个地方 受刺激产生了兴奋,兴奋都可传至这个神经元的各个部位。
刺激
Na+多
K+多
局部电流方向 Na+多 当神经纤维受到一定的刺激时,受刺激部 位的细胞上Na+的通道蛋白打开,Na+迅速内流, 形成局部膜电位内正外负的状态。
静息=未受刺激=未兴奋
受刺激时,产生兴奋,所以兴奋部位=受刺 激部位;未兴奋部位=未受刺激部位。
也称联合神经元,是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神 经元,是人类神经系统中最多的神经元,构成中枢神经 系统内的复杂网络。
运动神经元
也称传出神经元,是传导运动冲动的神经元。其神经 末梢,分布在肌组织和腺体,形成效应器 。
感受器:感觉神经元的神经末梢,能 感觉机体内外刺激,并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把感受器传出的兴奋传至神经
A神经元
突触小体
突触前膜
轴突兴奋 (突触小泡) 神经递质
B神经元兴 奋或抑制
突触间隙 突 触
突触后膜
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
由突触前膜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所以神经元之间 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 到下一个神经细胞的细胞体或树突。在特殊情况下,突 触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或某些腺体分泌。
+ + + + + + +++++ + + + + + + +++++
+
+ + + +++++

高中生物 必修三神经调节 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 必修三神经调节 知识点总结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1)结构:细胞体和凸起(轴突和树突)(2)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和传递兴奋有些神经元具有内分泌功能,如:下丘脑的某些细胞可产生抗利尿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等2、反射(1)概念:在中枢神经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规律性应答(2)类型: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3)发生条件:反射弧的完整性,适宜的刺激,具有神经细胞的多心的动物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结构基础是反射弧3、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1)感受器:接受一定刺激后产生兴奋(2)传入神经:传导兴奋至神经中枢(3)神经中枢: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4)传出神经:传导兴奋至效应器(5)效应器:组成: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功能:对刺激做出应答①一个反射弧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②一个反射弧组成的神经元越多,形成的突触越多,完成反射的时间就越长。

③刺激感受器或传出神经,信息都能传到效应器而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效应,但刺激前者产生的效应可以称做反射,但刺激后者产生的效应就不能称为反射,即反射活动的进行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效应器产生的效应可以称做机体对刺激做出的反应,而只有经过完整反射弧的反应才能称为反射。

④反射弧只有保持其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

反射弧完整,还需有适宜刺激才能发生反射活动。

⑤具有神经系统的多细胞生物才有反射,植物和单细胞生物没有反射。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成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即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

2、兴奋的产生和传导的机制(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成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即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

传导形式: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2)传导过程(3)特点:双向传导(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产生和传导过程中Na+、K+的运输方式分析①静息电位产生时,K+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协助扩散②动作电位产生时,Na+的内流需要载体蛋白,同时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协助扩散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结构基础——突触(1)突触的结构①突触前膜:轴突末端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②突触间隙: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之间的缝隙,其内液体属于组织液③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突触小体≠突触:①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②信号转变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含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含答案)

其次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整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整学问点一神经调整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神经元(1)结构(如下图所示)神经元{细胞体:主要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突起{树突:短儿多。

将兴奋传向细胞轴突:长而少。

将兴奋由细胞体传向外围(2)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能传导兴奋。

其中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3)神经元、神经纤维和神经的关系:神经元的轴突和长的树突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称为髓鞘。

髓鞘与这些突起共同组成了神经纤维;很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了一条神经。

神经纤维和神经的关系就像是细铜丝与导线的关系。

2.神经调整的方式——反射(1)反射的概念: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加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更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2)反射的两种类型: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①非条件反射: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性反射,如膝跳反射。

②条件反射: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训练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如望梅止渴。

【提示】 1.单细胞动物没有神经系统,因此无反射,但具有应激性,如草履虫。

2.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主要区分(如下表)获得刺激参加反射的中枢反射弧是否需强化非条件反射通过遗传获得,是先天性的非条件刺激(干脆刺激)脑干和脊髓固定不变不须要条件反射通过学习获得,是后天性的条件刺激(信号刺激)大脑皮层不固定,可变需不断强化叫干脆刺激,即这种刺激是一些详细的事物,与反射之间有干脆的关系;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是条件刺激,也叫信号刺激,这种刺激是某些事物的一些信号,这种刺激与反射之间没有干脆的关系,而必需经过日常生活中的“学习”才能引起反射。

3.反射弧: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1)组成: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

传入神经将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向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将传入神经传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并产生兴奋传出神经将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传向效应器效应器将传出神经传来的兴奋转变成肌肉或腺体的活动传入神经→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如图所示。

高考生物_【必修三】高中生物必备知识点2.1.1神经调节

高考生物_【必修三】高中生物必备知识点2.1.1神经调节

【必修三】高中生物必备知识点:2.1.1神经调节神经调节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3、反射的条件:有神经系统;有完整的反射弧(不能是离体的)4、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传导方式:神经冲动电信号动作电位传导方向:双向不定向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多个神经元)(1)传递方式:、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2)传递速度:比较慢因为递质通过是以扩散的方式(3)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到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4)神经递质作用于后膜引起兴奋后就被相应的酶分解。

(5)传递过程:突触小体内近前膜处含大量突触小泡,内含化学物质——递质。

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其中的突触小泡就释放递质进入间隙,作用于后膜,使另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

(6)突触的结构:①突触前膜:由轴突末梢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②突触间隙③突触后膜:细胞体的膜,树突的膜(7)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中枢是最高司令部,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③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④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

习题一:(2017秋•常德期末)下列关于神经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A.神经细胞外Na+的内流是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基础B.兴奋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是电信号变成化学信号的过程C.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和体内反射弧中均有双向传导的特点D.参与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的物质都是生物大分子【考点】神经元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分析】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胞体和突起构成,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是将兴奋传入神经元的结构,轴突是将兴奋传出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神经调节-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神经调节-知识点总结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1)结构: 细胞体和凸起(轴突和树突)功能: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和传递兴奋有些神经元具有内分泌功能, 如:下丘脑的某些细胞可产生抗利尿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等2、反射(1)概念: 在中枢神经的参与下, 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规律性应答(2)类型: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发生条件: 反射弧的完整性, 适宜的刺激, 具有神经细胞的多心的动物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结构基础是反射弧3、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1)感受器: 接受一定刺激后产生兴奋(2)传入神经: 传导兴奋至神经中枢(3)神经中枢: 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4)传出神经: 传导兴奋至效应器(5)效应器:组成: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功能: 对刺激做出应答①一个反射弧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 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②一个反射弧组成的神经元越多, 形成的突触越多, 完成反射的时间就越长。

③刺激感受器或传出神经, 信息都能传到效应器而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效应, 但刺激前者产生的效应可以称做反射, 但刺激后者产生的效应就不能称为反射, 即反射活动的进行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效应器产生的效应可以称做机体对刺激做出的反应, 而只有经过完整反射弧的反应才能称为反射。

④反射弧只有保持其完整性, 才能完成反射活动。

反射弧完整, 还需有适宜刺激才能发生反射活动。

⑤具有神经系统的多细胞生物才有反射, 植物和单细胞生物没有反射。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兴奋: 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 感受外界刺激后, 由相对静止状态变成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即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

2.兴奋的产生和传导的机制(1)兴奋: 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 感受外界刺激后, 由相对静止状态变成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即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

传导形式:电信号, 也叫神经冲动(2)传导过程(3)特点: 双向传导(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产生和传导过程中Na+、K+的运输方式分析①静息电位产生时, K+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 属于协助扩散②动作电位产生时, Na+的内流需要载体蛋白, 同时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 属于协助扩散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结构基础——突触(1)突触的结构①突触前膜: 轴突末端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②突触间隙: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之间的缝隙, 其内液体属于组织液③突触后膜: 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突触小体≠突触:①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 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 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 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②信号转变不同: 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高中生物神经调节知识点

高中生物神经调节知识点

高中生物神经调节知识点神经调节属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本的内容,有哪些知识点要记忆?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生物神经调节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生物神经调节基础知识点1、神经调节的基础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树突(短)、轴突(长)构成、后二者合称为神经纤维2、反射:视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组成:(1)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2)传出神经(3)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聚在一起构成(4)传出神经(5)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种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时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

在神经元之间(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时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细胞体或树突)6、人脑的高级功能(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

高中生物神经调节笔记

高中生物神经调节笔记

高中生物神经调节笔记一、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二、反射弧感受器:指感觉神经元周围突起的末梢。

它能接受刺激,并把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由感觉纤维传入中枢引起感觉,并进一步出现随意或不随意运动。

一种感受器只能感受某种特定的刺激(如冷觉感受器或热觉感受器),所以感受器的种类很多。

传入神经:神经冲动自神经末梢向中枢传导的通路叫传入通路,也叫感觉通路。

发生感觉的中枢在大脑皮层(大脑皮质):感觉中枢(大脑皮质):躯体感觉中枢(中央后回)位于顶叶(中央沟后面、顶枕裂前面);躯体运动中枢(中央前回)位于额叶(中央沟前面、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前部)。

神经中枢:在灰质里,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调节人体的某一项相应的生理功能,这部分结构叫做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神经冲动自中枢传向周围的效应器,叫做传出通路。

传出通路有两个,一个是由大脑皮层(大脑皮质)(主要是中央前回)向脊髓外侧索内传出的纤维,也叫皮层脊髓侧束,主要控制躯体的随意运动;另一个是由大脑皮层(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向脑干脑神经运动核传出的纤维,主要控制头面部的随意运动。

效应器:传出神经纤维或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三、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

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四、脑的高级功能大脑皮层(大脑皮质):是表面的一层灰质(神经细胞的细胞体集中部分)。

人的大脑皮层(大脑皮质)有很多重要的神经中枢,如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运动中枢等。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

高中生物关于神经调节于体液调节的关系的知识点

高中生物关于神经调节于体液调节的关系的知识点

【导语】在⽣物的学习中会学习到很多的关于⾃然的现象,下⾯©⽆忧考⽹将为⼤家带来⾼中⽣物关于神经调节于体液调节的关系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1、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如⼆氧化碳等),通过体液传送的⽅式对⽣命活动进⾏调节。

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较
(途径、反应速度、作⽤范围、作⽤时间)
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不少内分泌腺本⾝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个环节。

但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神经调节为主,体液调节为辅)
4、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激素:甲状腺激素
5、体温恒定的调节:
(1)⼈体热量的来源:⾻骼肌不⾃主战栗,肝脏产热,肾上腺分泌增加
(2)热量的散出:汗液的蒸发、⽪肤内⽑细⾎管的散热,呼吸、排尿和排便等。

(3)寒冷环境下的调节(冷觉感受器)神经——体液调节
(4)炎热环境下的调节(温觉感受器)神经调节
6、体温恒定的条件:产热量=散热量
7、⽔盐平衡的调节:(神经——体液调节)
(1)体内渗透压升⾼——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肾⼩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渗透压降低——尿量减少
(2)体内渗透压升⾼——⼤脑⽪层的渴觉中枢——主动饮⽔——渗透压降低
(3)抗利尿激素:有降低渗透压的作⽤,由下丘脑合成,储存到垂体后页,由垂体释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神经调节知识点
名词:
1、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反应。

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2、非条件反射:动物通过遗传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

3、、条件反射:动物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4、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通常由5个基本部分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5、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包括细胞和突起两部分。

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枝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状分枝的树突。

6、神经纤维: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

7、兴奋:动物和人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动状态或弱活动态变为强活动态。

8、突触:把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膜和突触后膜。

9、突触小体:轴突末梢经多次分支,每个小枝末端都膨大成杯状或球状小体。

10、大脑皮层: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

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由神经元的细胞体构成的灰质,叫大脑皮层。

11、言语区:人类的语言功能与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有关,这些区域叫做言语区。

12、运动性失语症(say):当皮层中央前回底部之前(S区)受到损伤时,病人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的谈话.但却不会讲话.也就是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能看,能听,不会说)
13、感觉性失语症(hear):当皮层颞上回后部(H区)受到损伤时,病人会讲话会书写,也能看懂文字,但却听不懂别人的谈话.(能看、能写、不会听)
语句:
1、兴奋的传导:
①.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静息状态的膜电位----外正内负,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外负内正,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外正内负,兴奋区域与未兴奋区域形成电位差。

形成局部电流回路:a.膜外电流:未兴奋区→兴奋区
b.膜内电流:兴奋区→未兴奋区
②.细胞间的传递(通过突触来传递):
a、突触是由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触间隙(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间隙)和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或树突膜)三部分构成。

B、兴奋传递过程:膜电位变化→突触释放递质→膜电位变化;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前膜时,引起突触小泡破裂,释放出递质到突触间隙内,递质与突触后膜的特殊受体结合,改变了突触后膜的通透性,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了兴奋或抑制。

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方向是:细胞体→轴突→树突。

2、躯体运动中枢(存在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
a、当刺激中央前回顶部时,可引起下肢运动;刺激中央前回底部时,倒出现头部器官运动;刺激中央前回其他部位时,可以出现相应器官运动。

B、分布特点: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皮层代表区的大小与躯体的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

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a、不同的:神经调节反应速度迅速、准确,作用范围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反应速度比较缓慢,作用范围比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

b、联系:神经调节为主,体液调节为辅,两者共同协调,相辅相成,共同调节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