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胰外科术后胆漏:肝脏外科的国际研究小组的定义和严重程度分级
肝胆手术后胆漏的诊治体会(附26例分析)
损伤 的重要 环 节 。首 先 建立 和保 持 通 畅 的气 道 、 给氧、 留置 尿
管 。建立 2个或 以上静 脉通 道 , 以补 液 、 输血 、 给 升压 药及 静 脉 营养 。做好生命 体征 的监 测 , 为实 施手 术创 造 良好条 件 。对 尚
未发生休克 的患者 , 应该使其保 持安静 , 积极 补液 。如诊 断 明确
赖辅助检查 , 伤情缺乏严密 、 细 微 的观 察 。 3 . 2 腹 部 闭 合 性 损 伤 的 救 治 原 则
空腔脏 器损伤 ; 空腔脏 器损 伤时 , 应先处理 污染重 的损伤 、 后处
理污染轻 的损伤 。( 2 ) 根据受伤 的脏器 的位置 , 就 近选择切 口。
一
般选择右侧经腹直肌切 口或腹正 中切 口。( 3 ) 进入腹 腔时 , 有
阿南 外 科 学 杂 志 2 0 1 3年 9月 第 1 9卷 第 5期 H E N AN J O U R N A L OF S U R G E R Y S e p . 2 0 . L o 1 . 1 9 , N o . 5
・
4 9・
刺或灌洗术 。观察期间不要注射止疼剂 , 以免掩盖伤情 , 同时行
胃肠减压 、 禁食 、 水, 为手术准 备。早期运用 抗生素 、 积极 补充 血 容量 、 防止休克 。( 3 ) 出现下 列情况 之一 时 , 应 考虑 腹部 闭合 性
治疗 , 休克得 不到纠 正或加重 , 提示 腹 内有 进行性 大出血 , 应 当
机立断 , 在 积极 抗 休 克 的 同 时 , 紧急手术 。
[ 1 ]吴再德 , 吴肇 汉. 外 科学 [ M] . 7版。北 京 : 人 民卫 生 出 版
社, 2 0 0 8 : 3 9 9 .
肝胆外科手术后胆漏现象的原因和相关的预防措施
肝胆外科手术后胆漏现象的原因和相关的预防措施作者:熊科文来源:《中外医疗》2012年第28期[摘要] 目的对接受肝胆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手术后出现胆漏现象的主要原因和预防措施进行研究分析。
方法抽取90例接受肝胆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病历,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平均每组45例。
常规组患者在治疗期间进行基础护理;干预组患者在治疗期间进行胆漏综合护理。
结果干预组患者出现胆漏现象的人数明显少于常规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
结论针对导致肝胆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手术后出现胆漏现象的主要原因,对其在治疗期间进行针对性护理可以使该并发症发生的几率进一步降低。
[关键词] 肝胆外科手术;胆漏;原因;预防[中图分类号] R65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2)10(a)-0052-02接受肝胆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术后出现胆漏是该类患者最常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由于手术过程中要对胆道系统进行切开、引流、吻合、缝合等处理,在上述操作过程中都可能导致出现胆漏症状,因此,必须采取合适的方式预防胆漏现象的发生。
研究中随机抽取2009年8月—2011年8月该院90例接受肝胆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病历,对其在手术后出现胆漏现象的主要原因和预防措施进行研究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接受肝胆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病例90例,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
常规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23~67岁,平均42.8岁;干预组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22~69岁,平均43.2岁。
1.2 方法常规组患者在治疗期间进行基础护理;干预组患者在治疗期间针对胆漏进行综合护理,主要措施包括:①对胆肠进行吻合操作时,对合状态控制良好,缝合技术必须保证做到规范,吻合口的大小保证适宜,不留任何张力,血运情况良好。
②妥当固定患者T管,防止误拔和滑脱现象的发生。
③全身营养支持进一步加强,对患有合并症的患者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
肝胆术后胆漏的护理
肝胆术后胆漏的护理发布时间:2022-06-07T02:52:42.913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2月3期作者:马丽丽李琪烟楠楠果建朋苗成利[导读]肝胆术后胆漏的护理马丽丽李琪烟楠楠果建朋苗成利(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北京102206)摘要:营养结构的改变使得肝胆疾病的发病率增高,肝胆手术因此而增加,肝胆手术引起的胆漏现象也时有发生,胆漏是否需要进行手术,以及提高胆漏治愈力、减少并发症,和其护理有密切关系。
通过对于肝胆术后引起胆漏现象的护理分析,确认护理措施对于胆漏患者并发症减少及其治愈率提升的相关作用。
基金项目:首都科委特色临床应用研究项目(Z161100000516025)关键词:胆漏;护理;肝胆术后胆汁或者含有胆汁的液体持续通过非正常途径流出称为胆漏[1]。
胆漏是指胆汁通过一个或者多个异常通道向异常出口持续排出的状况。
此种情况的发生是由于术后多种因素的影响。
追根溯源,最有可能来自于肝内外胆管或胆囊。
胆管或胆囊外围通向某处或多处器官、孔道、体腔或体表,在此期间存在着一个或多个病理性通道。
如能够及早地发现并给予及时的处理,绝大多数的患者则可以避免再次手术,减少脏器负担。
是否能够及早地发现胆漏现象并对其妥善处理,将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
有研究显示,胆漏的发生率约为0.51%~2.40%,如不及时处理,可引起胆汁性腹膜炎、膈下脓肿和盆腔脓肿等不良后果,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死亡[2]。
1 导致肝胆手术后胆漏的常见原因胆漏是一种严重的肝胆手术后的并发症,当手术后,患者含有胆汁的液体或者胆汁通过非正常的途径流出的情况就是胆漏[3]。
(1)如果胆囊管发生处理错误,比如胆囊管出现炎症水肿,导致结扎不牢,从而造成胆漏[4]。
肝胆手术后患者的胆囊管的钛夹出现过小或者夹闭不全的情况,导致钛夹或者结扎线随着胆囊管残端的退缩造成滑脱,最终形成胆漏。
如果胆囊颈结石嵌顿或者胆囊管比较短,会导致胆漏的发生率较高。
肝胆外科术后的胆漏问题
肝胆外科术后的胆漏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外卖、快餐等饮食的兴起,人们的饮食结构由过去的五谷杂粮为主,逐渐变化为大鱼大肉、油腻辛辣为主。
加上生活压力增大,作息不规律。
这些问题都导致了肝胆外科疾病发病率的逐年增高。
胆漏是肝胆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病率比较高。
胆漏的后果也不容小觑,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处理,很容易引起腹膜炎、肠穿孔、肠黏连、脓肿等,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
所以对于胆漏,大众要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和认识。
1.什么是胆漏?胆漏,顾名思义就是,胆道系统损伤后,胆汁或者含有胆汁的液体从胆道系统的破口处漏出来,流至腹腔或者体外。
胆漏的发生部位多在胆囊管残端、主胆管或迷走胆管。
临床上,肝脏、胆囊、胆道、胃、十二指肠、胰脏等腹部手术都可引起胆漏。
肝胆外科手术的发生几率最高。
胆漏的发生时间一般在手术后3天至5天,也会发生在手术进行期间。
2.胆漏的临床表现①腹部疼痛。
胆汁漏出到腹腔,会刺激腹膜,引起腹膜炎,如果胆道系统的创口较小,漏出的胆汁较少,则可能会出现局部腹膜炎。
表现出的症状是右上腹部压痛、反跳痛、肌肉紧张等。
如果胆汁漏出比较多,就可能出现弥漫性腹膜炎。
这时候,腹痛会加重,甚至会到了疼痛难忍的程度。
②体温升高、黄疸。
胆漏出现时,患者的体温会升高。
胆汁漏出比较少,会出现38°以下的低烧;如果胆汁漏出较多,引起全身的炎症反应,则会出现持续高烧。
胆漏出现时,还会有不同程度的黄疸,主要表现为皮肤呈现橘黄色、眼睛巩膜发黄、小便颜色发黄。
③引流物异常。
术后引流管尚未拔出前,可以根据引流物的颜色、剂量来诊断胆漏。
引流物的颜色为胆汁样的黄色,单次引流量在100ml以上,而且连续多天都出现此种情况,则可以诊断为胆漏。
④腹水、低钠血症、酸中毒。
这三种情况都是胆汁漏出量较大,治疗不及时,病情加重时所出现的反应。
胆汁大量漏出,导致腹腔的液体增多,引发腹水。
此时的症状为:患者腹部彭大隆起,有明显的波动感,并且有压痛感。
患者还会恶心、发热、无力、不思饮食等。
肝切除术后胆漏的诊断与治疗
( c T ) 检 查示膈下积液 , 经 皮穿刺抽 出胆汁样 液体 亦可明确诊
断。其中 , 膈下积液形 成和引流管放置部位不当或 因血凝块 、
网膜 组 织 堵 塞 致 引 流 不 畅 有关 3 _ 。
胆 管造 影或 内镜 下逆行性 胰胆管造影 术 ( E R C P ) 发现 造 影剂 外渗 , 胆漏诊断成立 。引流管形成 的瘘管窦道一般在 术
未能及 时察觉 , 当创 面发 生胆汁溢 出时才发现 , 但有时 找不
到胆管破 口处 , 便盲 目缝合损伤主胆管 , 导致胆漏的发 生。肝 切除术 中认 真细致地核 查肝断面 ,缝扎 或牢 固结 扎管性 组 织, 特别是断面上有主要胆管 , 必须处理妥善 。 对于不规则的 局部切除 , 如楔形切除 , 若能拉拢缝合 , 术后发生胆 漏的可能
肝切 除术后胆 漏的易发 因素包 括患者 高龄 、 肝左 叶切 除、 胆管癌手术 、 手 术时间长 、 切面涉及大肝管等 。胆漏发生
的 主 要 原 因有 : ( 1 ) 肿 瘤 靠 近较 大 的 胆 管 , 损伤 胆管 , 如 肝 门
骤, 降低 手术风险。术中精 细操作在 避免 术后胆漏 方面显得
蓝 有着色作用 , 故更 敏感 , 使用亚 甲蓝溶液做胆漏 试验优 于 生理盐水 。根据肝 叶的染色情况 , 还能证实其余肝胆管 的通
D O I : l 0 . 3 8 7 7 / c m a . j . i s s n . 2 0 9 5 - 3 2 3 2 . 2 0 1 3 . 0 2 . 0 1 3 作者单位: 7 1 0 0 3 2 西安, 第 四 军 医大 学 西 京 医 院 肝 胆 外 科 ( E ma i l : b l a n k e r 3 6 @1 6 3 . c o m)
2016年国际胰腺外科研究小组共识声明:胰腺术后乳糜漏的定义和分类 顾广亮
K e yw o r d s : p a n c r e a t e c t o m y ;c h y l el e a k ;c o n s e n s u s
㊀㊀乳糜漏是腹部手术后公认的潜在严重并发症。近 期文献表明腹腔内乳糜漏, 包括乳糜性腹水, 在胰腺切 0 %。由于扩大切除病例 除术后患者中发生率可高达 1 数的增加, 乳糜漏的发生率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乳糜是肠管壁内的淋巴液, 由淋巴和甘油三酯组 成( 乳糜微粒) 。乳糜由肠管壁内淋巴管运输至肠系 膜淋巴管, 汇合成乳糜池, 再通过胸导管进入静脉循 环。乳糜池及其主要分支位于第一和第二腰椎前方, 与胰头和胰颈处于同一水平, 在行胰腺切除尤其是胰 头十二指肠切除术过程中可能被损伤。乳糜漏可能 会导致营养不良和免疫受损。 I S G P S ) 就胰腺手术常见 国际胰腺外科研究小组( 并发症, 包括胰瘘、 胃排空延迟、 胰腺切除术后出血已 经出台过几项国际共识定义和分级体系, 针对交界性 可切除的胰腺癌、 胰腺吻合、 扩大切除和标准淋巴结 清扫也提出了定义。这些分级系统在文献中被广泛 接受和采纳, 用于精确比较不同机构及国家之间的研 究结果。 腹腔内乳糜漏似乎主要在胰腺切除后发生, 但可 能是由于缺乏乳糜漏的统一定义, 报道发生率差异很 大。近期一项采用严格标准的大样本量研究证实, 胰 2 . 5 %, 同 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乳糜漏发生率为 1
顾广亮, 等. 2 0 1 6年国际胰腺外科研究小组共识声明: 胰腺术后乳糜漏的定义和分类
2 3
表2 ㊀胰腺术后乳糜漏的定义和发生率 作者 P a n 等 C o r r a d i n i 等 A b uH i l a l 等 K i m等 K u b o k i 等 N o j i 等 ㊀ D ᶄ H o n d t 等 A o k i 等 v a nd e r G a a g 等 等 A s s u m p c a o M a l i k 等 M a d a n u r 等 等 K o l l m a r C o p e 引流量 0 0m l / d ≥1 - > 2 0 0m l / d 任何 0 0m l / d ≥1 - ㊀ - - 7 5m l / d ≥2 0 0m l / d ≥2 > 6 0 0m l / d - - - 引流液外观 乳白色或奶油色 - 乳白色 乳白色 乳白色 乳白色 ㊀ - 乳白色, 非脓性 乳白色 乳白色 - - - - 甘油三酯浓度 1 0m g / d l ≥1 - > 1 3 0m g / d l > 1 1 0m g / d l > 1 1 0m g / d l > 1 1 0m g / d l ㊀ - > 1 1 0m g / d l > 1 1 0m g / d l 1 0m g / d l ≥1 - - - - 其他发现 非感染性 淀粉酶正常 无淀粉酶 开始肠内营养时出现引流, 停止肠内营养时引流量减少 发病率 3 % 病例报告 1 6 % 1 1 % 3 % 8 % ㊀ 病例报告 7 % 1 1 % 1 % 7 % 2 % 病例报告 病例报告
国际胰瘘小组对胰瘘的分级
国际胰瘘小组对胰瘘的分级
国际胰瘘小组(ISGPF)于2005年发布了胰瘘的分级标准。
该标准根据临床处理方式的不同,将胰瘘分为A、B、C三个等级。
具体如下:
- A级:术后第3天或之后引流管中任意可测量体积的DFA水平高于正常血清值上限的3倍,但不需要特殊处理。
- B级和C级:需要进行持续引流,针对引流不通畅的区域或腹腔内液体聚集的区域,进行经皮穿刺外引流或者内镜下穿刺引流治疗。
如果胰瘘腐蚀血管导致出血,则需要进行血管造影介入治疗。
如果胰瘘合并感染,则需要使用敏感抗生素进行对症处理,如果伴有器官衰竭则需要进行相应器官支持治疗。
该分级标准是第一个关于胰瘘标准定义的全球共识,自此后胰腺手术的临床研究有了可参考的标准,成爆炸性发展趋势。
肝胆外科手术胆漏的原因及防治探讨
13 治 疗 方 法 . 、
24 % , 果 严 重 , 仅 会 增 加 患 者 的 住 院时 间 . 患 者 和 患 者 家 .2 后 不 给 属 平 添 经 济 和精 神 上 的 压 力 , 会 影 响 患 者 的生 活 质 量 , 至 危 也 甚 害 患 者 的 生命 安 全 , 于此 , 床 医学 工 作 者 要 对 此 给 以 高 度 的 鉴 临
1 5例 胆 漏 患者 中男 性 9例 , 性 6例 , 龄 位 于 3 — 9岁 之 女 年 66
瘘) 。另 I例腹 腔管道拔除后 只予禁食 、 补液 、 抗感染 等治疗 。
1 . 再次 手术治疗 2例胆 肠吻 合胆漏发生在 术后 2周引流管 .2 3
间 . 均 年 龄 (4 ± .) ; 些 患 者 均 有 肝 胆 手 术 的 病 史 , 中 平 4. 7 岁 这 2 9 其
重视 。选择 自 2 1 年 6月一2 1 年 1 01 01 0月在该院接受治疗 的 1 5 例因肝胆外科手术而 出现胆漏患者作为研 究对象 ,回顾性 分析 他们 的临床 资料 , 旨在总 结肝胆外 科手术 胆漏 的原 因以及 相关
的防治措施 , 体报道如下 。 具 1 资 料 与 方 法
来 的严重后 果 ; 减 少因止血 所用 的钳夹致使 胆管损 伤现象 的 ③ 出现 ; 关腹 前应在 肝门部周 围及胆 囊床用 白色纱布 检查 以便 ④ 发现 不明显的胆漏并寻找 原因加 以处理 ;⑤若患 者的胆囊 三角
肝胆外科手术后胆漏的原因及防治探讨
虽 然T 管放 置 已达2 以上 ,但 若形成 不够牢 固或未完全 形成 ,拔T 周 管 时 用力过猛而严 重损伤窦道 或撕裂胆管 ,以及胆总管 末端 欠通畅 ,包 括 患者 年老体弱 、营养不 良,合 并肝硬化 低蛋 白血症 或糖 尿病等代谢 性或消耗性疾病 的影响 ,因此拔T 管后仍有 可能发生胆漏 ,
守治 疗; 所有 患者 均得 到及 时正 确 的治疗 , 治愈率 10 %。结 论 B超检 查是 诊断 育龄期 妇女 急腹 症 的首 选方 法 , 0. 0 具有操 作 简便 、 果直观 、 结 确 诊率 高、 惠者 无痛 苦等特 点 ;根据 急腹 症患 者 的病 史、 临床 表现及 辅助检 查结 果来 综合 判 断 ,正确 鉴别病 因,及 时选择保 守治疗 或手 术 治疗 ,可提 高妇科 急腹 症 的抢救 成 功率 ,提 高 治愈率 。 【 键 词 】妇科 急腹 症 ;育龄期 妇 女 ;B超检 查 ;手术 治疗 关
1 卵 巢肿 瘤破 裂、 l 例 例输 卵 管 卵 巢脓 肿 ,3例子 宫穿孔 ,1 卵 巢黄体破 裂 出血 ;B超 检 查首 次确 诊 3 例 9例 ( 诊率 9. ,3例 术前 误 确 2 %) 9
诊 为阑尾 炎,其 中 2例异 住妊 娠 ,l 卵 巢肿 瘤 扭转 ;3 例伴 有 内出血 、肿瘤 的 惠者 行手 术 治疗 ,7 患者 内 出血 量 少 或为感 染疾 病章 编号 :17- 14 (0 1 7 0 2- 2 6 1 8 9 2 1)2 — 12 0
肝 胆手术是普 通外科常 见手术之一 ,但 由于手术 中涉及 到患 者胆
本组 患者一旦 出现胆漏及腹 膜炎症状 ,即告知患 者右侧 卧位 、禁 食 ,同时 给予 静脉 输液抗 感染 及维 持水 电解质 、酸碱 平衡 治疗 ,此 外 ,仍需 要给予患者必 要的 胃肠营 养,然后根据患 者的胆漏及腹 膜炎
肝胆手术后发生胆漏的临床分析
肝胆手术后发生胆漏的临床分析摘要:本文探讨肝胆手术后发生胆漏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措施。
方法是对我院2009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356例肝胆手术患者中发生胆漏的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手术方式为开腹胆囊切除手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胆管癌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肝叶切除术等。
术后依据手术史、临床表现、腹腔穿刺及各种影像学检查诊断发生胆漏14例,其中迷走胆管漏4例,胆囊管残端漏2例,胆总管损伤漏3例,右肝管损伤漏1例,胆总管横断漏2例,肝总管损伤漏1例,胆肠吻合术后吻合口漏1例。
胆漏发生后经行剖腹缝扎胆囊床、腹腔引流、再次手术缝扎、放置t型管引流、剖腹手术修补漏口、放置t型管支撑以及用3-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再放置腹腔引流管等方法。
本组患者均未出现新的并发症,全部治愈出院。
术后随访1~3年,均恢复良好。
结论胆瘘多与肝胆手术损伤有关,肝胆手术患者应严密观察预防胆瘘的发生。
一旦疑似胆漏应及时发现,正确处理,防止发生严重后果。
关键词:肝胆手术;胆漏;病因;预防和治疗【中图分类号】r57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062-01胆汁或含有胆汁的液体通过非正常途径持续流出称为“胆漏”,主要分为胆外漏和胆内漏。
胆漏是肝胆外科手术后较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
任何胆道或与胆道相邻以及脏器的外科手术,都可能会发生胆漏。
作为外科手术中发生率相对较高的一种症状,如果处理不当会增加病人的痛苦,甚至有可能危及病人的生命。
了解胆漏发生的原因及掌握防治措施对肝胆术后病人的转归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对肝胆术后胆漏患者进行深入的探析,对促进疾病转归,减轻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十分重要。
现将本院收治的356例肝胆手术患者中发生的14例胆漏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4例胆漏患者,男8例,女6例。
年龄34~68岁,平均51岁。
手术方式为胆囊结石伴急慢性炎症行开腹胆囊切除手术3例、肝癌行肝切除术2例、胆管多发结石伴胆囊炎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腹腔引流4例,外伤性粉碎性肝破裂行肝修补术2例,肝门胆管癌行胆管癌切除术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胆道术后2周拔t管1例。
肝胆外科术后胆漏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肝胆外科术后胆漏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摘要:目的:探讨肝胆外科术后胆漏的原因及防治方案。
方法:通过对2013年5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应用肝胆外科手术治疗引起胆漏的9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患者应用积极治疗措施,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差异。
结果:实验组患者胆漏控制率明显提高,感染率和开腹手术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肝胆外科术后胆漏患者采用积极治疗方案可降低胆漏率和开腹手术率,改善患者预后,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肝胆外科;胆漏;原因;防治方案胆漏为肝胆外科术后严重并发症,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胆漏是指胆汁和含胆汁液体经非正常途径持续流出,其中包括胆外漏、胆内漏,胆道和其相邻脏器手术均可导致胆漏[1-2]。
肝胆外科手术出现缝合、切开,若操作不当可能使胆汁排出通道狭窄,引发胆漏。
胆漏若处理不及时,对患者身心造成伤害,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90例肝胆外科手术治疗引起胆漏患者进行分组,讨论肝胆外科术后胆漏的原因及防治方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13年5月至2016年2月我院实施肝胆外科手术治疗引起胆漏的90例患者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对照组。
其中实验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为26岁至71岁,平均年龄为(45.96±2.75)岁,手术时间(56.93±2.58)min,术后7d胆漏患者14例,术后7d发生胆漏患者13例,拔除T管发生胆漏患者18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为25岁至72岁,平均年龄为(46.42±2.32)岁,手术时间(57.21±2.35)min,术后7d胆漏患者15例,术后7d发生胆漏患者14例,拔除T管发生胆漏患者16例。
患者临床表现包括:弥漫性、局限性腹膜炎、引流过多胆汁,患者均经造影检查确诊。
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均自愿参与。
肝胆手术患者发生胆漏的临床治疗
肝胆手术患者发生胆漏的临床治疗
肝胆手术是常见的外科手术,可以治疗类似胆结石、肝囊肿、胆管狭窄等疾病。
然而,手术后的并发症——胆漏,成为了临床上常见的问题,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
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治胆漏成为了外科医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胆漏的定义
胆漏是指胆汁从胆囊或肝内逸出,并进入腹腔内,导致腹腔内发生胆汁性腹膜炎等后果的一种并发症。
二、胆漏的发生原因
1、手术操作问题:包括肝胆胰外科手术的操作者技能、手术器械、手术用药等。
2、患者自身因素:包括患者的基础疾病、体重指数、肝脏病变等。
3、饮食因素:快速饮食、暴饮暴食、高脂饮食等。
三、治疗方法
1、尽早发现:及早发现胆漏并在急诊环境下进行恰当的诊断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2、治疗原则:手术做定期检查,密切观察肝胆功能,补充体液,抗感染等。
在胆漏病情较严重时,可置入胆管支架或胆管造影。
3、预防措施:在手术前提前做好术前准备,包括饮食方面、药物注意事项、心理疏导等等,并在术后加强护理,提高患者体质,减少手术风险。
四、可能产生的并发症
1、黄疸
2、腹腔多余气体
3、腹痛
4、发热
五、结论与展望
对于肝胆手术患者发生胆漏的治疗,应该采取多种手段综合治疗,包括手术检查、药物治疗、保持体液平衡、抗拒感染等。
此外,通过健康饮食和减少肥胖等措施,也有助于预防胆漏的发生。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对于胆漏的治疗也会不断完善,以减少患者的疼痛和不适。
(注:本文所述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情况而定,不可自行治疗或忽视医生的建议。
)。
(完整版)肝胆外科手术分级目录
(完整版)肝胆外科手术分级目录前言
肝胆外科手术是一种复杂而严谨的医疗过程,根据手术的难易程度和风险,需要进行相应的分级管理。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详尽的肝胆外科手术分级目录,以便医务人员参考并进行相应的手术评估和管理。
分级目录
一级分级:最高风险手术
1. 肝移植手术:包括肝脏供体选择、肝脏切除、肝脏移植等多个步骤
2. 肝段切除术:将患者肝脏中的一个或多个部分切除
3. 肝门部手术:对肝门部进行重建或修复的手术,如肝门部淋巴结清扫、切除胆囊等
二级分级:高风险手术
4. 肝脏转移灭活术:治疗肝转移性恶性肿瘤的手术,通过灭活病灶区域减少肿瘤生长
5. 扩大性肝切除术:将患者肝脏中的大部分、但不包括整个肝脏切除
6. 胆管切除术:切除部分或全部胆管的手术
7. 肝静脉闭塞术:用于治疗肝血液静脉栓塞的手术
三级分级:中等风险手术
8. 肝病变切除术:切除肝脏中的良性或部分恶性肿瘤的手术
9. 胆囊切除术:切除患者的胆囊
10. 肝囊肿穿刺引流术:对囊肿进行穿刺引流以减轻症状和降低囊肿的压力
四级分级:低风险手术
11. 肝胆结石摘除术:摘除肝胆之间的结石
12. 胆道憩室切除术:切除胆道憩室以消除不适症状和预防并发症
13. 胆囊息肉切除术:摘除胆囊内息肉的手术
结论
本文档提供了一份完整的肝胆外科手术分级目录,希望能够为
医务人员提供参考,确保对不同手术进行正确评估和管理。
在实践中,医务人员应结合具体患者情况和医疗团队经验,进行风险评估,并选择合适的操作和治疗方法,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 注:以上分级仅供参考,实际判断还需医疗专业人士根据具
体情况综合考量。
肝胆外科术后的胆漏问题,你了解多少?
肝胆外科术后的胆漏问题,你了解多少?中国有一个成语叫作“肝胆相照”,虽然它的意思是指代兄弟一起同生共死,共同面对困难,但是这从医学角度上也说明了肝和胆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从解剖学来讲,人体器官结构中,肝和胆的位置比较接近,所以一旦肝部发生病变,胆部也会影响,一旦胆部发生疾病,肝部也会受到牵连。
所以在一些肝胆手术中,二者是相互影响的,所以应该予以密切的医学观察和精确的治疗方案。
肝胆手术是比较常见的一类手术,在很多肝胆手术中都容易造成胆漏的现象,比如说一些胆道切开术、胆道引流术等手术,都会造成后期患者的胆汁排出的异常情况。
胆漏的情况分为胆外漏和胆内漏。
经常在一些肝脏系统、胆道系统和胰腺系统的手术中引发。
下面,我就针对胆漏的不同形成原因,采取哪些针对性的治疗方法,给大家作一介绍,可帮助患者尽力摆脱胆漏的痛苦,尽可能避免胆漏出现的危险,尽快恢复健康的身体状态。
肝胆术后胆漏原因有哪些?构成肝胆手术之后胆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种:(1)手术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失误,比如说在手术过程中拔出T管的时候操作出现了失误,导致了胆漏问题,(2)肝胆手术过程中,手术的方式过于复杂,复杂的手术导致胆囊无法承受,所以最终发生术后胆漏的情况。
(3)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了炎症,炎症导发的水肿和自身解剖结构发生异变导致的。
(4)在手术过程之前,患者就患有胆吸虫病,肝吸虫病这种病变很容易导致术后发生胆漏的问题。
(5)由于患者自身患有其他疾病,体质不佳,不能很好的适应手术的伤痛过程,所以导致术后发生胆漏问题。
肝胆外科术后胆漏问题防治措施有哪些呢?针对以上五种原因,临床医生应该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补救措施。
如果患者术前就患有其他一些疾病,体质也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对患者进行术前血糖控制,因为患者术中最容易发生的就是糖尿病和低蛋白血症,所以,要在手术过后对血糖进行严格的控制,在手术过程中使创面儿尽可能的小,这样患者可能恢复的速度更快一些。
肝胆手术后发生胆漏的临床分析
肝胆手术后发生胆漏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外科肝胆手术后发生胆漏的原因、应对措施及预防办法。
方法将本院于2006年12月至2011年12月间收治进行外科手术后发生胆漏的42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探讨患者手术发生胆漏的原因、发病机理、治疗方法及预防办法。
结果所有42例手术后胆漏患者中,由于胆囊床的毛细胆管和细小副肝管损伤而引发胆漏患者11例,由于胆总管出现损伤而引发胆漏患者10例,由于胆囊管残端渗漏而引发胆漏患者9例,手术后由于t型管脱落引发胆漏患者5例,t型管拔除后出现胆漏患者4例,其它原因导致胆漏者3例。
42例胆漏患者中,采用非手术治疗者37例;在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及手术引流者5例;所有患者均获治愈。
结论外科肝胆手术后出现胆漏,其原因多种多样。
避免出现胆漏的关键在于预防,故其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完善手术技术,提高手术质量视为基本措施。
一旦发生胆漏,应根据其发生的原因选择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等正确的方式,避免发生更严重的后果。
【关键词】肝胆外科手术;胆漏;发生原因;预防手段;治疗办法胆漏是现今外科肝胆手术中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之一。
通常是指患者手术后出现胆汁或含有胆汁的体液通过非正常途径持续流出的情况。
临床上其主要分为胆内漏和胆外漏两种情况,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容易引起胆汁性腹膜炎、膈下脓肿肠间脓肿以及盆腔脓肿等并发症,引发严重后果甚至威胁患者生命[1-2]。
对于手术后胆漏出现的原因、胆漏的正确处理措施以及如何预防一直是临床上探讨的课题。
为探讨外科肝胆手术后发生胆漏的原因、应对措施及预防办法,本院就2006年12月至2011年12月间收治进行外科手术后发生胆漏的42例患者病历资料进行了专项回顾性分析研究,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及方法1.1 一般临床资料本院于2006年2月至2011年12月间外科收治进行肝胆手术后发生胆漏的患者42例。
其中男性29例,女性13例。
年龄26至65岁,平均年龄(48±5.2)岁。
肝胆术后胆汁漏的常见原因及处理
肝胆术后胆汁漏的常见原因及处理摘要:临床上,胆汁漏是肝胆术后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达到0.51%~2.4%,如胆汁漏可导致胆源性腹膜炎,病死率高达28.6%,若处理不及时或不正确患者会出现生命危险,从而引发医患纠纷。
目的:探讨常见原因引起的胆汁漏及其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肝胆外科2000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32例常见原因引起的胆汁漏、治疗措施和结果。
28例首选除手术的其他治疗方案,3例再次手术治愈,其余25例治愈。
4例直接手术治愈。
结论:医源性胆管损伤,胆肠吻合口漏,各种原因导致的拔除T管后胆汁漏,是导致肝胆术后胆汁漏常见原因。
根据胆汁漏发生的原因、漏出胆汁液体量及出现腹膜炎严重程度选择治疗方法,是否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
关键词:胆汁漏;并发症;发病原因;预防及治疗临床上,胆汁漏是肝胆术后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达到0.51%~2.4%,如胆汁漏可导致胆源性腹膜炎,病死率高达28.6%,若处理不及时或不正确患者会出现生命危险,从而引发医患纠纷[1]。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自2000年7月至20015年10月期间,共收治胆汁漏患者32例作一分析,对其原因及防治进行探讨,并结合医学文献,分析胆汁漏的常见原因及防治方法。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48~76岁,平均56岁。
单纯胆囊结石切除胆囊16例,胆总管切开取石结石术后 8 例,胰头癌术后3例,肝门胆管癌术后5 例。
根据患者住院病史、临床表现、腹部彩超等辅助检查表现,全部符合胆汁漏的诊断。
以上患者均有手术史。
1.2 肝胆术后产生胆汁漏的原因有5例患者因胆囊窝毛细胆管损伤所致,4例患者因胆囊管残端漏所致,4例患者因胆总管上段损伤所致,6例术后早期T管掉落所致,6例患者术后21~28d拔T管后出现胆汁漏,4例患者肝创面出现胆汁漏,3例患者胆肠吻合口处出现胆汁漏。
1.3处理方法发现胆汁漏后首先给予禁食水、胃肠减压、应用有效抗生素、保持腹腔引流管畅通、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抑制消化酶分泌,营养支持治疗及对症治疗。
肝胆外科术后胆漏发生原因、发生时间及相关防治方式的研究
肝胆外科术后胆漏发生原因、发生时间及相关防治方式的研究作者:陈鸿立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13期随着我国基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工作压力不断增大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增加,导致肝胆外科疾病的不断增加,伴随而来的但外科手术量也显著增加。
而胆漏则是肝胆外科手术中较为常见,发生率较高,但是发生原因又较为多样,发生时间又不固定的一个术后病法症。
而目前关于肝胆外科术后胆漏的相关临床研究已有相当多的学者、医务人员进行了不同方式、方法的研究。
因此本文对目前的肝胆外科术后胆漏的原因、发生时间及相关防治方式进行一综述。
1胆漏的定义及治疗方法胆漏是指胆汁或者含有胆汁的液体持续通过非正常途径流出[1]。
而胆漏分为胆外漏和胆内漏,但是胆内漏相对于胆外漏危险性更大。
由于肝胆外科的手术涉及对胆道系统的显露、切开、缝合、吻合等操作,所以胆漏是任何肝胆外科手术、医生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而由于手术的不同,术后发生胆漏的概率也不尽一样。
目前我国肝胆外科主要开展的手术有:①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②开腹胆囊切除术,③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④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⑤肝囊肿开窗引流,⑥胆肠吻合,⑦肝叶切除,⑧胰十二指肠切除,⑨肝移植等。
2目前研究中常见的引起胆漏的原因2.1不同的手术不同的术后胆漏发生率何松狮,吴洪伟[2]在其研究的38例术后胆漏的患者中胆囊切除术占8例,肝叶切除术占10例,肝门胆管癌根治术及肝胆管切开取石术占20例。
目前报道最多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的胆漏发生率,约0%~2.7%,而开腹胆囊切除的发生率约0.2%~0.5%。
由此不难得出手术方式越复杂、操作越多,胆漏的发生率越高。
而由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是借助光学仪器的二维视野下操作,非手术医生肉眼直视,所以术后胆漏的发生率也要略高于开腹胆囊切除术。
2.2手术医生在手术操作中的失误如①胆囊切除术中残余胆囊管太短,导致结扎线或生物夹脱落,术后发生胆漏,②手术医生书中手法粗暴,导致患者胆道损伤,而术中又未及时发现,致使术后发生胆漏,③胆总管探查术 T管放置不佳致使胆总管阻塞或T管放置后缝合不严密等,导致术后发生胆漏,④胆肠吻合术中吻合口缝合不严,导致术后胆漏发生。
肝胆外科常见漏2
肝胆外科常见漏胆漏、胰漏是肝胆外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由于发生胆漏、胰漏后可明显延长患者住院时间, 增加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 部分恶性肿瘤患者可能因此而影响术后恢复及综合治疗。
若处理不当,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任何肝胆系统手术均可发生胆漏。
国外近期报道胆漏主要发生在腹腔镜胆囊切除及肝移植术后,也可见于肝叶切除手术。
文献报道胆漏的发生率在3.6~12%。
胆漏发生的常见原因有: ①手术中胆管损伤,包括迷走胆管及副肝管,其发生率约为0.05~0.5%。
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道损伤是主要原因之一,发生率约为0.6%。
②胆囊切除术中胆囊管残端处理不牢靠,如胆囊管残端结扎线脱落或LC 术中胆囊管残端钛夹夹闭不完全或钛夹脱落。
③胆总管T管引流术后T管意外滑落或T管窦道愈合不良或因胆总管下端梗阻,导致引流口持续胆汁流出不愈,发病率为0.66%~0.9%。
④肝脏手术中,肝断面胆管漏扎,其发生率在4.18% ~17%。
⑤胆肠吻合因吻合口存在张力、缺血、感染、吻合技术缺陷致吻合口漏。
术中注意对胆漏的预防可以减少术后胆漏的发生,包括肝脏部分切除术时仔细结扎肝内管道,对胆囊管缝扎,胆总管切口缝合后经T 管注水试漏等措施。
对于肝部分切除术中使用纤维蛋白胶对肝创面的封闭,以减少胆漏发生的作用,大部分文献给予了否定。
有报道应用生理盐水或染色剂(如亚甲蓝)术中试漏对预防术后胆漏有一定帮助。
术中胆道造影可以发现胆管损伤,有助于预防术后胆漏的发生。
胰漏是肝胆外科另一个常见并发症。
由于手术技巧和围手术期综合治疗的改进,各种胰腺手术的相关病死率已经明显下降,但是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仍然高达30%~50%,尤其是胰漏并发症的发生。
文献报道的胰漏发生率差异较大,可从2%至超过20%。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是胰肠吻合口漏,发生率为5%~25% ,病死率达20%,是胰腺术后胰漏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胰液易被组织液激活,可以腐蚀周围组织或器官,引起胆漏、肠漏和腹腔出血更为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654-2在肝胆手术后胆漏治疗中临床应用
654-2在肝胆手术后胆漏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654-2在肝胆手术后胆漏患者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收集我院近年来因肝胆手术后出现胆漏的患者28例,对照组(15例)常规治疗,研究组(1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654-2,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654-2治疗组腹腔引流量及拔管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300ml/d且症状加重行手术治疗,(其中胆囊管残端重新结扎1例,胆总管重置t管引流1例),其余均保守治疗。
研究组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654-2 10mg 肌注,一日2次。
2.2 观察指标:观察术后1-7d腹腔引流管引流情况,记录腹腔引流管引流量(ml);常规待腹腔引流管无液体引出时拔管,记录留置引流管时间(h)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2.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重复测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 精确检验。
3 结果研究组的d1,d2,d3,d4,d5,d6,d7的引流量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拔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无一例膈下积液发生,对照组组有3例患者发生膈下积液,经充分引流、抗炎、对症治疗5-6d自行吸收自愈。
(见表1)。
4 讨论胆汁或者含有胆汁的液体持续通过非正常途径流出称为“胆漏”[1]。
常见原因:(1)胆囊管处理不当:胆囊管炎性水肿质脆结扎不牢固或lc术中胆囊管钛夹夹闭不全或钛夹过小,使结扎线或钛夹随胆囊管残端退缩逐渐滑睨而造成胆漏。
胆囊次全切残端缝合不严造成胆漏。
(2)胆床毛细胆管或细小副肝管损伤:由于胆囊床未加缝合或创面电凝止血不充分造成胆漏。
(3)胆总管、肝总管或右肝管损伤:因炎症使局部解剖不清或解剖变异、术中出血盲目钳夹缝扎等误伤致术后胆漏。
胆总管壁切口缝合处局部缺血坏死造成胆漏。
lc或开腹术中过多使用电疑产生的热电效应灼伤胆管壁,引起迟发性胆漏[2]。
胆囊切除术后胆漏的处理体会
胆囊切除术后胆漏的处理体会
刘朝晖;候小龙;朱智辉;谢开汉;宋明照
【期刊名称】《肝胆胰外科杂志》
【年(卷),期】2004(16)3
【摘要】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胆漏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总结近10年来47例胆囊切除术后胆漏的处理经验.结果:47例胆漏中,保守治疗治愈37例,手术治疗治愈9例,死亡1例.结论:胆囊切除术后胆漏可以经过保守治疗和再次手术治愈,通畅的腹腔引流是减少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总页数】2页(P209-210)
【作者】刘朝晖;候小龙;朱智辉;谢开汉;宋明照
【作者单位】湖南省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暨怀化市第三人民医院,普外科,湖南,怀化,418000;湖南省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暨怀化市第三人民医院,普外科,湖南,怀化,418000;湖南省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暨怀化市第三人民医院,普外科,湖南,怀化,418000;湖南省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暨怀化市第三人民医院,普外科,湖南,怀化,418000;湖南省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暨怀化市第三人民医院,普外科,湖南,怀化,41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7.4
【相关文献】
1.9例胆囊切除术后胆漏处理体会 [J], 张浩;郑樟栋
2.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胆漏7例处理体会 [J], 吴龙;王新生;史华明
3.5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漏及出血的预防处理体会 [J], 姜永正
4.肝外伤术后胆漏处理体会 [J], 李计文
5.T管拔除后胆漏5例处理体会(摘要) [J], 林存元;张丽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胆胰外科术后胆漏:肝脏外科的国际研究小组的定义和严重程度分级
摘要
背景:
尽管潜在的严重影响患者的围手术期和长期的结果,这种肝胆胰手术后并发胆漏常用的定义尚未建立。
本文的目的是提出一个关于肝胆胰手术治疗后胆漏的统一的定义和严重性分级。
方法:
一个肝胆胰外科医生的国际研究小组的召开。
在肝胆胰手术治疗后胆汁泄漏患者的血清和排出液体中胆红素浓度的基础上开发的一个共识的定义。
结果:
根据评价接受肝胆胰手术后胆漏患者排出液中的胆红素水平,肝胆胰手术治疗后胆漏被定义为胆红素排出液体的浓度至少为血清胆红素浓度3倍或术后第3天的浓度或作为需要放射或手术干预,导致胆道集合或胆汁性腹膜炎。
这个标准的胆漏严重程度分类的使用根据其对病人的临床管理的影响。
A级胆漏的原因没有改变病人的临床管理。
AB级胆漏需要积极的干预治疗,但没有再次开腹手术管理的,而在C级胆漏,再次开腹手术是必需的。
结论:
我们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定义和严重性分级后肝胆胰手术治疗后胆漏。
本提案中的应用,将使不同的临床试验结果可进行标准化比较,可能有助于在肝胆胰手术治疗领域的形成一个客观评价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Background. Despite the potentially severe impact of bile leakage on patients’ perioperative and long-term outcome, a commonly used definition of this complication after hepatobiliary and pancreatic operations has not yet been established. The aim of the present article is to propose a uniform definition and severity grading of bile leakage after hepatobiliary and pancreatic operative therapy.
Methods. An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f hepatobiliary and pancreatic surgeons was convened.
A consensus definition of bile leakage after hepatobiliary and pancreatic operative therapy wa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postoperat ive course of bilirubin concentrations in patients’ serum and drain fluid. Results. After evaluation of the postoperative course of bilirubin levels in the drain fluid of patients who underwent hepatobiliary and pancreatic operations, bile leakage was defined as bilirubin concentration
in the drain fluid at least 3 times the serum bilirubin concentration on or after postoperative day 3 or as the need for radiologic or operative intervention resulting from biliary collections or bile peritonitis. Using this criterion severity of bile leakage was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its impact on patients’ clinical management. Grade A bile leakage causes no change in patients’ clinical management. A Grade B bile leakage requires active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but is manageable without relaparotomy, whereas in Grade C, bile leakage relaparotomy is required.
Conclusion. We propose a simple definition and severity grading of bile leakage after hepatobiliary and pancreatic operative therapy.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esent proposal will enable a standardized comparison of the results of different clinical trials and may facilitate an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modalities in the field of hepatobiliary and pancreatic operative therapy. (Surgery 2011;149:6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