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遵义市水资源公报

2005年遵义市水资源公报
2005年遵义市水资源公报

前言

《遵义市水资源公报》是按年度向社会发布反映当年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主要通报当年来水、供水、用水及水环境状况,反映重要的水事活动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为政府宏观调控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指导,让全社会都来了解水资源、关心水资源、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让有限的水资源得到持续利用,保障我市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公报》按年度反映我市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情况,内容包括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供水量、用水量、耗水量、排污情况、水环境状况及重要水事等,分别按流域分区和行政分区提供数据和信息。

《公报》本着通俗易懂、简明扼要之目的,力求全面、准确地提供数据,使之便于各级部门、领导和全社会了解我市的水资源状况,促使我市的水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对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保护,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起到积极的作用。《公报》的编制由遵义市统计局、遵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遵义市环保局、遵义市水利局等单位提供有关资料,遵义市水文水资源局提供实测水文资料,由遵义市水文水资源局分析、计算、汇总而得到。在此,对积极支持协作配合2005年《遵义市水资源公报》完成的各有关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公报》中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我们诚肯地希望各有关单位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目录

前言

一、概述 (1)

二、水资源量 (2)

(一)降水量 (2)

(二)地表水资源量 (7)

(三)地下水资源量 (9)

(四)水资源总量 (9)

三、水质评价 (11)

(一)河流水质状况 (11)

(二)供水水源地水质状况 (11)

(三)废污水排放量 (12)

四、蓄水动态 (14)

五、水资源利用 (15)

(一)供水量 (15)

(二)用水量 (16)

(三)用水指标 (16)

(四)耗水量 (16)

六、水资源运用简介 (17)

七、遵义市主要河流开发利用情况 (18)

八、2005年遵义市水利大事记 (19)

附图:

1、2005年遵义市年降水量距平图

2、2005年遵义市年降水量等值线图

3、2005年遵义市主要河流水质评价图

一、概述

遵义市地处贵州省北部,东连铜仁,西接毕节、四川,南与黔东南、黔南州、贵阳市接壤,北濒重庆,地处东经105°36′~108°13′,北纬27°08′~29°12′。

市辖红花岗区、汇川区、遵义县、绥阳县、正安县、道真自治县、务川自治县、凤冈县、湄潭县、余庆县、赤水市、桐梓县、仁怀市、习水县等十四个县市(区),江河湖库分属长江流域的长江上游水系和乌江水系。

全市国土面积30762平方公里,2005年末全市人口725.5万人,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02.3亿元,GDP增长率为11%,工业总产值326.6亿元,耕地面积586.9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56.1万亩,农田实灌面积196.6万亩,粮食产量321.7万吨。各县市区社会经济指标见图1。

2005年全市平均降水量998.3毫米,折合水量307.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降水量331.3亿立方米,2005年比多年均值减少7.3%,比上年减少13.4%;水资源总量160.2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520.8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72.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43.40亿立方米。全市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蓄水量增加0.4854亿立方米。全市Ⅱ、Ⅲ类水质水域占全部评价河长的95.4%。

二、水资源量

(一)降水量

2005年我市降水量比多年均值约偏低,南部地区降水量比多年均值偏少,北部地区降水量比多年均值偏多,各县市区降水量与多年降水比较见图2。从2005年降水量等值线图(图3)看出:我市西部赤水及北部道真长坝一带降水量在1200毫米以上,习水西部、桐梓松坎以北、务川、遵义市中心城区、凤冈及赤水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遵义县乌江河谷地带降水量小于800毫米,其余地区降水量在900毫米左右。年降水量最大值发生在赤水市大同镇,为1468.7毫米;年降水量最小值位于遵义县泮水镇,只有685毫米。

图为遵义市水文局旺草水文站遵义市水文局供稿

1、行政分区

2005年平均降水量998.3毫米,折合水量307.1亿立方米。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相比较减少7.3%,属平水年。降水在地区和季节上分布不均,各县市区的降水量除汇川区、遵义县、绥阳县、凤冈县等地略偏枯外,其余县市(区)与常年相比,基本持平,详见表1-1及图4。

表1-1 2005年遵义市行政分区降水量表

2、流域分区

按照新的Ⅱ级流域划分,我市划分为宜宾至宜昌区(原长江上游干流区)和乌江区。对流域分区进行III级划分,则宜宾至宜昌区中,我市有赤水河片区和宜宾至宜昌干流片区(綦江河片区);而乌江区则划分为思南以上片区和思南以下片区两部分。2005年宜宾至宜昌区年降水量为1004.3亳米,折合水量109.9亿立方米,与上年比较增加了1.7%,与多年平均比较增加了1.2%;乌江区年降水量为985.4毫米,折合水量197.2亿立方米,与去年比较减少了20.1%,与多

年平均比较减少了11.5%。各流域分区及主要河流年降水量见表1-2、表1-3,流域分区降水量与多年比较见图5。

3、暴雨洪水

2005年我市未发生全市范围的普遍暴雨过程,只在局地有雨量不一的局部暴雨,据我局报汛站点监测,日雨量最大值位于桐梓县松坎镇,5月5日雨量为127毫米,遵义县南面和中心城区南面则未发生日雨量在50毫米以上的暴雨。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汛期(5-9月)的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5%-75%。枯期(1-4

月,10-12月)的降水量仅占年总降水量的25%-35%。

洪水方面:由于本年度我市没有发生大范围的高强度、长历时强降水,故我市的河流也未出现大规模的洪水,在各报汛站点中,只在松坎河的松坎水文站、龙潭河的凤冈水文站、高坪河的九节滩水文站、喇叭河的观音阁水文站出现了超警戒水位的洪峰。

(二)地表水资源量

1、行政分区

2005年全市地表水资源量160.2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520.8毫米,与上年比较减少14.6%,与多年均值比较减少7.1%,属平水年。径流系数为0.522,产水模数为52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全市14个县市区的年水量径流深在450-600毫米之间,除仁怀市、桐梓县外,其余各地均比去年偏少,绥阳县、正安县、道真自治县、凤冈县偏少约20%,而务川自治县则偏少约30%。见表2-1及图7。

2、流域分区

宜宾至宜昌区地表水资源量为56.04亿立方米,年径流深519.9毫米,与多年均值比较减少了1.4%,属正常年份;乌江区地表水资源量104.2亿立方米,年径流深521.4毫米,与多年均值比较减少了9.8%,也属正常年份。各流域分区年径流深与多年比较见表2-2及图8,各主要河流年径流深见图9。

3、地表水资源分布

1)、地表水分布不均:按流域分区,全市年径流深最大为宜宾至宜昌干流片区,为616.6毫米,最小为思南以上片区,只有461.5毫米;按行政分区,最大为正安县,为586.9毫米,最少为余庆县,仅为452.2毫米。

2)、年内分配不均:汛期(5-9月)占全年比重的55%~65%,所分析的主要水文站赤水站、茅台站、鲤鱼塘站、长坝站连续四个月(6-9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50%~60%。

(三)地下水资源量

我市地下水除少部分向地下深层补给外,绝大部分在地下经过隙流、脉流、管流等方式流程后,汇入河川,成为地表水的一部分。2005年全市地下水资源量为43.40亿立方米,其中宜宾至宜昌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3.95亿立方米,乌江区为29.45亿立方米。

(四)水资源总量

南方山丘区地下水排泄主要进入河川,其它排泄量很小,故可以将地表水资源量近似作为水资源总量。2005年全市水资源总量160.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208立方米。

表3-2 2005年遵义市分区水资源总量

图10 2005年行政分区水资源总量

三、水质评价

(一)河流水质状况

2005年监测了6条主要河流,设置水环境监测站点11个。站点分布在我市的主要河流及流经城镇易受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污染的河段。评价方法执行《地

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采用单指标法确定水质类别,并以Ⅲ类地面水标准值为界限确定超标项目及河段。主要评价项目有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铜、锌、氟化物、砷、汞、六价铬、氰化物、挥发酚18个指标。评价代表值采用全年期、丰水期、枯水期平均值,评价结果以河长表示。

全市全年期、汛期和非汛期评价河长955公里,其中Ⅱ类评价河长800公里;Ⅲ类评价河长111公里;劣Ⅴ类评价河长44公里(湘江水文站以下44公里),其主要超标项目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挥发酚、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锰、五日生化需氧量、砷、总磷、化学需氧量。

全市全年期、汛期和非汛期评价8个河段,7个河段为Ⅱ类或Ⅲ类水,即赤水河仁怀市段(128公里)、赤水河赤水市段(53公里)、芙蓉江旺草至出口段(195公里)、洪渡河遵义市段(205公里)、松坎河遵义市段(56公里)、湘江河鲤鱼塘段(111公里为Ⅲ类水)、乌江干流乌江渡至湘江入乌江口处(163公里)。另一河段为劣Ⅴ类水,即湘江水文站以下44公里评价河段,据遵义市水环境监测中心在湘江河公园监测断面处水质类别为Ⅲ~Ⅳ类水。

(二)供水水源地水质状况

全年监测的北郊水库和南郊水库水质指标达到使用功能规定的水质标准,南

郊、北郊水库的水质均为Ⅱ类水。

(三)废污水排放量

全市废污水排放量51558.0万吨,其中第二产业废污水排放量46495.8万吨,城镇居民生活废污水排放量5062.2万吨。宜宾至宜昌区废污水年排放量21123.5万吨,乌江区废污水年排放量30434.5万吨。红花岗区城镇居民生活废污水年排放量1385.0万吨,汇川区城镇居民生活废污水年排放量531.5万吨,赤水市城镇居民生活废污水年排放量333.1万吨。

四、蓄水动态

全市统计大、中型水库13座,小型水库469座,总库容29.5936亿立方米,年初蓄水量15.1490亿立方米,年末蓄水量15.6344亿立方米,共增蓄0.4854亿立方米。大型水库1座(乌江水库),总库容为23亿立方米,年末蓄水量为12.4912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蓄0.8312亿立方米;中型水库12座,总库容2.9041亿立方米,年末蓄水量1.7637亿立方米,比上年末蓄水量减蓄0.1801亿立方米;小型水库469座,总库容3.6895亿立方米,年末蓄水量1.5596亿立方米,比上年末蓄水量减蓄0.1657亿立方米。

图15 2005年大中型水库蓄水变量

五、水资源利用

(一)供水量

2005年全市总供水量与用水量持平,总供水量18.76亿立方米,其中蓄水供水6.7139亿立方米,引水供水7.3512亿立方米,提水供水2.0805亿立方米,人工载运水量2.1557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0.4590亿立方米。行政分区供水量见表5-1,流域分区供水量见表5-2。

表5-2 主要河流供用水量表单位:亿立方米

(二)用水量

2005年全市总用水量18.76亿立方米,包括灌溉用水、牲畜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灌溉用水9.8282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52.4%;牲畜用水0.9537亿立方米,占5.1%;工业用水5.4330亿立方米,占29.0%;生活用水2.3965

亿立方米,占12.8%;另外,城镇公共用水0.0894亿立方米,生态环境用水0.0597亿立方米。

(三)用水指标

全市人均综合用水量259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466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500立方米,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166立方米,人均生活用水:城市每人每日至少用水150升,农村生活用水每人每日用水80升。

(四)耗水量

全市总耗水量9.2980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耗水量为5.4054亿立方米,工业耗水量为1.2048亿立方米,牲蓄耗水量为0.8585亿立方米,城镇公共耗水量为0.0715亿立方米,城镇生活耗水量为0.0893亿立方米,农村生活耗水量为1.6209亿立方米,生态环境耗水量为0.0476亿立方米。

图为遵义灌区一期水泊渡水库工程取水设施全貌。摄影:杨定

六、水资源运用简介

1、2005年降水量比上年有所减少,年降水量为998.3毫米,地表水资源量160.2亿立方米,属平水年份。全市供水量18.76亿立方米,用水量18.76亿立方米,供用水持平。用水量利用率低,占多年平均水资源量的10.9%,占当年水资源量的11.7%。

2、全市用水主要用在农田灌溉、工业、生活等方面,农田灌溉用水最多,占总用水量的52.4%,全市亩均用水500立方米。其次是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29.0%,其余的都是生活用水、公共及生态环境用水、牲畜用水。

3、耗水量是指输水、用水过程中消耗掉的水量,是指水的利用程度,我市今年耗水量9.2980亿立方米,平均耗水率为49.6%。其中农田灌溉耗水占总耗水量的58.1%,耗水率为55%;工业耗水占总耗水量的13%。

4、2005年全市人均水资源量2208立方米接近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200立方米,约低于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约2225立方米)。按联合国分析指标,人均水资源量在500~1000立方米为重度缺水,红花岗区人均水资源量643立方米,属重度缺水地区;按国际公认的用水紧张线1750立方米,我市有汇川区(1072立方米)、仁怀市(1432立方米)、遵义县(1668立方米)已低于用水紧张线。再加之水资源污染严重,可用水资源越来越少,所以缺水这一让人感到无比陌生和尴尬事实已经真实地摆在人们面前,希望广大市民节约用水。

七、遵义市主要河流开发利用情况

赤水河、习水河、桐梓河、松坎河、湘江、湄江、芙蓉江、洪渡河是我市的主要河流,也是我市人口、工矿企业等的集中区。以上河流片区集中了我市80%左右的人口,2005年的耕地面积占全市的近80%,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市的近90%。至2005年底,全市总计修建水库482座,以上河流片区修建的水库占全市总数的80%以上,在各县市(区)中,以遵义县为最多,近120座。“十五”期间,全市共完成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5.18平方公里。在水能开发方面,芙蓉江干流规划水电站6座,总装机13.65万千瓦,已建成(包括在建)3座水电站,总装机8.55万千瓦,待建3座水电站,总装机5.10万千瓦;习水河规划水电站21座,总装机10.02万千瓦,已建成(包括在建)6座水电站,总装机2.65万

千瓦,待建15座水电站,总装机7.37万千瓦;桐梓河规划水电站5座,总装机3.54万千瓦,已建成3座水电站,总装机2.14万千瓦,待建2座水电站,总装机1.4万千瓦;洪渡河规划水电站8座,总装机32.22万千瓦,规划在建2座水电站,总装机17.0万千瓦,待建6座水电站,总装机15.22万千瓦;湘江已建成水电站6座,总装机3.48万千瓦,其余河流也有不同程度的水能开发。

已建成蓄水的遵义灌区一期水泊渡水库库区一角。

2011年《辽宁省水资源公报》

2011年《辽宁省水资源公报》 2011年全省平均降水量、河川径流量、地下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均低于多年平均值。与上年相比水库蓄水量有所减少,地下水位略有下降,水资源质量没有明显变化。 一、水资源量 (一)降水量 2011年全省总降水量为868.69亿m3,平均降水深597.0mm,比多年平均值少12.0%,比上年少39.3%,时空分布差异较大。 年内分配 2011年,全省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8月,7-8月降水量为339.5mm,占全年降水量的56.9%,比同期多年平均值少3.2%;1-6月降水量为185.2mm,占全年降水量的31.0%,比同期多年平均值少8.8%;9-12月降水量为72.3mm,占全年降水量的12.1%,比同期多年平均值少41.8%。 地区分布从流域分布看,全省各流域三级区降水量均比多年平均值少。其中,东辽河比多年平均值少28.4%;比多年平均值少20%以上的流域还有第二松花江丰满以上和浑河;比多年平均值少15%-20%的流域有辽河柳河口以上、西辽河和滦河山区;比多年平均值少10%-15%的流域是沿渤海西部诸河;比多年平均值少10%以下的流域有太子河及大辽河干流、辽河柳河口以下和沿黄渤海东部诸河。 从行政区分布看,除大连市的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值略多外,其它各市的降水量均比多年平均值少。大连市降水量为732.7mm,比多年平均值多 4.6%。盘锦市和营口市的降水量为599.9mm和663.7mm,分别比多年平均值少2.2%和4.3%。辽阳市、鞍山市、沈阳市和朝阳市降水量分别为673.2mm、711.8mm、540.7mm和435.7mm,依次比多年平均值少7.2%、8.0%、9.7%和9.8%。本溪市、丹东市和锦州市降水量分别为769.4mm、898.3mm和485.9mm,比多年平均值少10.1%、12.8%和13.8%。阜新市和葫芦岛市降水量分别为396.2mm和494.4mm,分别比多年平均值少17.7%和17.8%。抚顺市和铁岭市降水量为607.5mm和500.5 mm ,比多年平均值分别少22.2%和24.5%。 (二)地表水资源 地表水资源量地表水资源量是指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用天然河川径流量表示。2011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260.52亿m3,折合径流深179.0mm,比多年平均值少13.9%,比上年少53.0%。全省流域三级分区,除辽河柳河口以下和太子河及大辽河干流比多年平均值多以外,其它各流域地表水资源量均比多年平均值少。与多年平均值相比偏少最多的流域是东辽河和滦河山区,分别比多年平均值少57.4%和57.0%;其次是辽河柳河口以上,比多年平均值少40.0%;第二松花江丰满以上和沿渤海西部诸河分别比多年平均值少37.0%和33.4%;西辽河比多年平均值少26.3%;浑河和沿黄渤海东部诸河比多年平均值少12.4%和5.6%。 按行政分区分析,全省有4个行政市的地表水资源量比多年平均值多,有10个行政市的地表水资源量比多年平均值少。地表水资源量比多年平均值多的城市有盘锦市、辽阳市、大连市和营口市,分别比多年平均值多35.0%、24.9% 、11.7%和5.5%。与多年平均值相比地表水资源量偏少最多的是铁岭市,比多年平均值少42.7%;比多年平均值少30%-40%的城市有朝阳市、阜新市和葫芦岛市;比多年平均值少20%-30%的是抚顺市;比多年平均值少10%-20%的有3个城市:锦州市、丹东市和本溪市;比多年平均值少10%以下的是沈阳市和鞍山市。 出入境水量流入我省境内的河流主要有内蒙古、吉林的西辽河、东辽河、柳河、浑江、大凌河支流。2011年全省入境水量27.43亿m3,比多年平均值少27.17亿m3。其中,浑江口以上入境水量20.98亿m3,比多年平均值少13.85亿m3;辽河干流柳河口以上入境水量6.14亿m3,比多年平均值少11.80亿m3;沿渤海西部诸河入境水量0.31亿m3,比多年平

中国水资源公报2009

2009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2-04-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09年,我国气候异常,一些地区降雨之多、台风之强、旱情之重为历史 罕见。旱情来得早、去得晚、范围广、影响大,特别是冬麦主产区年初的冬春连旱,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东部的夏伏旱,江南大部、华南大部和西南局部的秋冬连旱,对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全年有9个台风在我国沿海登陆,发生强风、暴雨、高潮同时出现的最不利形势。受多次大范围、高强度降雨过程影响,全国有210多条河流相继发生超警戒水位以上洪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水利部门坚持以人为本,超前部署,科学决策,精心调度,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全力以赴,广大军民奋力抗灾救灾,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洪涝干旱台风灾害损失。 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国家把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 设作为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领域。各级水利部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决策部署,保持了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劲势头。扩大内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强力推进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三大任务,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加快解决;为应对我国水资源短缺、用水效率不高、水污染严重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创近年来新开工大型水利工程数量历史新高;水利法制建设稳步

推进,依法治水、科学管水能力不断提升。水利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09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591.1mm,折合降水总量为55965.5亿m3,比常年值偏少8.0%。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北方6区)面平均降水量为315.7mm,比常年值偏少3.8%;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南方4区)面平均降水量为1079.7mm,比常年值偏少10.0%。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和青海偏多程度约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2个省(自治区),其中北京和云南偏少约25%。 地表水资源量 2009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3125.2亿m3,折合年径流深244.2mm,比常年值偏少13.4%。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3.1%;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少13.5%。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黑龙江、上海、青海、海南偏多程度在23%~56%之间,江西、吉林、云南、河南、福建、内蒙古、宁夏偏少程度在25%~37%之间,山西、辽宁、河北、北京偏少程度在45%~62%之间。 2009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154.9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为5193.3亿m3,从我国流入国际边界河流的水量为1090.7亿m3,全国入海水量为13960.9亿m3。

贵州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贵州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 告2019版

前言 贵州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主要收集权威机构数据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通过整理及清洗,从数据出发解读贵州省水资源情况现状及趋势。 贵州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 所有,任何机构及个人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贵州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深度解读贵州省水资源情况核心指标从从 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人均水资源量等不同角度分析并对贵州省水资源情况现状及发展态势梳理,相信能为你全面、客观的呈现贵州省水资源情况价值信息,帮助机构和个人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及借鉴。

目录 第一节贵州省水资源情况现状概况 (1) 第二节贵州省水资源总量指标分析 (3) 一、贵州省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 (3) 二、全国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 (3) 三、贵州省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比重统计 (3) 四、贵州省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贵州省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贵州省水资源总量同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贵州省地表水资源量指标分析 (7) 一、贵州省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贵州省地表水资源量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贵州省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贵州省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

2003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3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前言 《黄河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发布,旨在定期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布黄河流域水资源情势,以不断提高公众的节水、惜水意识,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本《公报》是按年度反映黄河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主要包括水情概况、蓄水动态、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泥沙状况及重要水事等。 《公报》的资料来源以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沿黄各省(区)的实测数据和水利统计资料为主,并收集了气象、城建、环保、统计等部门的有关资料。《公报》中有关资料的多年平均值分为21年(1980~2000年均值)和45年(1956~2000年均值)两种。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水利部水资源司、《中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给予了热情指导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一、综述 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全河划分为龙羊峡以上、龙羊峡至兰州、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分别简称为龙以上、龙~兰、兰~头、头~龙、龙~三、三~花、花以下和内流区,下同)等流域分区。黄河流域行政和流域分区面积示意图分别见图1和图2。

2003年黄河流域降水明显偏多,平均降水量为555.6mm,折合降水总量4417.0亿m3。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看,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最大。汛期降水量增加尤为明显,全流域汛期降水在持续6年(1997~2002年)偏少后,转为多雨年。汛期流域总降水量全部为正距平。除兰州以上偏多1.3成外,其余地区偏多都在3成以上。其中泾渭洛河和三花区间汛期降水总量超过了1958年,为历史同期第一位。从汛期各月降水变化来看,月降水量偏多的程度(指距平值)呈递增的趋势,以8、9月份偏多最为突出,流域各分区月降水量偏多均在4成到1.5倍。 2003年黄河花园口站以上地区水资源总量为684.06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575.42亿m3,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108.64亿m3。分别比上年水资源总量和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增大69.7%和5.7%,比1980~2000年均值偏多14.9%和23.3%,比1956~2000年均值偏多10.2%和23.2%。 2003年黄河流域共有大、中型水库148座,其中大型水库22座。大、中型水库年蓄水变量为144.13亿m3,其中大型水库年蓄水变量为139.87亿m3。 2003年黄河流域各平原(盆地)区浅层地下水位上升者居多,仅有宁夏的银川(包括银南、银北)平原、内蒙古巴盟河套平原、三门峡河谷平原地下水位略有下降,其他平原(盆地)区地下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2003年黄河总取水量为429.12亿m3(含跨流域调出的地表水量),其中地表水取水量296.04亿m3,地下水取水量133.08亿m3。黄河总耗水量为336.45亿m3,其中地表水耗水量243.57亿m3,,地下水耗水量92.88亿m3。 2003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41.46亿t,其中城镇居民生活废污水排放量为9.46亿t,第二产业为29.33 亿t,第三产业为2.67亿t,火电厂直流式冷却水排放量和矿坑排水量为2.18亿t。

2016年陕西省水资源公报

前 言 《陕西省水资源公报》是陕西省水利厅定期向各级政府、社会 各界通报上年度全省水资源数量、质量和开发利用情况的专业性 年报。旨在为政府有关部门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向社会公布 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状况,呼唤全社会关注水资源、珍惜水、 保护水,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批 准:王拴虎 审 定:张玉忠?王建杰 审 核:程子勇?吴?萍 审 查:龙正未?赵?洁?王清发 编 制:田宏伟?葛芬莉?刘小学?陈芳丽?薛亚莉 张春玲?古明兴?王?杰?张宏斌?杨建宏 靳姗姗?王灵灵?李润武?鱼晓利?赵丽云 张瑞萍?刘?莎?柴?娟?王?芳?艾?超? 陈?博?云亚静 主办单位:陕西省水利厅 编制单位:陕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陕西省地下水管理监测局 陕西省水资源管理办公室

一?综述 陕西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总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其中黄河流域13.3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4.8%;长江流域7.2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5.2%。 2016年陕西省平均年降水量为626.2毫米,折合降水总量1287.49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减少4.6%,属平水年。 水资源总量为271.48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减少了35.9%,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49.1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07.3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重复计算量85.08亿立方米。 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90.8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供水量55.53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61.13%,地下水供水量33.28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36.64%,其他水源供水量为2.02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2.23%。 各部门总用水量90.83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0.33亿立方米,减少了0.4%,其中地表水用水量55.53亿立方米,较上年减少0.47亿立方米,减少了0.8%。农灌用水量48.06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52.91%;林牧渔畜用水量为9.56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0.53%;工业用水量13.69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5.07%;居民生活用水量13.27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4.61%;城镇公共及生态环境用水量为6.25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6.88%。 全省总耗水量为54.63亿立方米,平均耗水率为60.1%。其中地表水耗水量为34.84亿立方米。 2016年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11.210亿吨,其中:第二产业废水排放量5.172亿吨,第三产业废污水排放量1.299亿吨,城镇居民生活废污水排放量4.739亿吨。全省排入江河的废污水总量为9.771亿吨。 全省河流水质评价结果:在7524.1公里评价河长中,全年平均Ⅰ~Ⅲ类水质河长占71.1%,比2015年增加1.6%;Ⅳ~Ⅴ类水质河长占18.7%,比2015年增加3.4%;劣Ⅴ类水质河长占10.2%,比2015年减少5.0%。

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8-10-13 2007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着力解决水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水利事业保持了投资加大、建设加快,基础增强、管理加强,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2007年,我国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水旱灾害呈现先旱后涝、旱涝急转和旱涝并发的局面。淮河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台风前少后多强度大,山洪灾害频发,城市暴雨内涝严重。北方大部及南方一些地区发生冬春连旱,江南、华南等地发生严重夏伏旱,旱情主要发生在粮食主产区和作物生长关键期,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影响程度深。面对严重的水旱灾情,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务院有关部门周密部署,受灾地区干部齐心合力,军民团结一致,夺取了防汛抗旱工作的全面胜利。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07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10.0mm,折合降水总量为57763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少5.1%。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六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六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317.9mm,比常年值偏少3.1%;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四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四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1128.4mm,比常年值偏少6.0%。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山东和甘肃分别偏多13.8%和11.5%;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内蒙古、江西、黑龙江的偏少程度超过20%,北京、广西、河北、湖南、广东、天津偏少15%~10%。

黄河近550年天然径流量演变特征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水资源研究, 2019, 8(4), 313-323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215391639.html,/journal/jwrr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15391639.html,/10.12677/jwrr.2019.84037 Long-Term Evolution in Natural Runoff of the Yellow River during the Past 550 Years Bo Li1, Xingmin Mu1,2, Peng Gao1,2, Guangju Zhao1,2, Wenyi Sun1,2*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oil Erosion and Dryland Farming on the Loess Plateau,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2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nd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Yangling Shaanxi Received: Jun. 18th, 2019; accepted: Jul. 4th, 2019; published: Jul. 18th, 2019 Abstract Long-term historical runoff analysis is the basis to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of discharge in rivers.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s located in the semi-arid region in northern China, and has long been suffered from water scarcity. It is important to investigate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natural runoff to regulate and util-ize water resources. The present study applied the sliding average analysis, MK test and anomaly accu-mulation to analyze the changing trend and fluctuation, and used the Pettitt method to test the abrupt and Hurst index to evaluate the annual runoff with historical data of the Yellow River from 1470 to 2017. The results show that natural runoff has a significant downward trend. The time series remained strong persistence, indicating that the natural runoff still keeps decreasing in the future. During the research period, we found the most abundant natural runoff in the middle and late 19th century and late Qing Dynasty. Abrupt changes occurred in 1641, 1731, 1757, 1816, 1864 (1861), 1933, 1989. The long-term time series indicated that the Yellow River has experienced five abundant water periods, two normal stages and five dry periods, and will stay in dry condition in the future. Natural runoff showed a peri-odicity of 3~4 years examined by wavelet transform. Keywords Natural Runoff, Historical Analysis, The Yellow River 黄河近550年天然径流量演变特征 李勃1,穆兴民1,2,高鹏1,2,赵广举1,2,孙文义1,2*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 2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凌 作者简介:孙文义(1983-),男,汉族,山西繁峙人,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GIS与生态水文。 *通讯作者。

辽宁省2013年水资源公报

辽宁省水资源公报 2013 辽宁省水利厅 2014年3月

辽宁省水资源公报 辽宁省水利厅发布 一、水资源量 2013年,全省降水总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均多于多年平均值。与上年相比水库蓄水量略有增加,地下水位变幅变化不大。 2013年, 全省降水总量1092.88亿m3,折合年降水深751.1 mm,比多年平均值多10.8%。时空分布差异大,汛期降水偏多。 年内分配2013年,全省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8月。6-8月降水量507.3mm,占全年67.5%,比同期多年平均值多14.5%;1-5月降水量96.6mm,占全年12.9%,比同期多年平均值少13.0%;9-12月降水量147.2mm,占全年19.6%,比同期多年平均值多18.5%。(降水量年内各月分配见图1) 地区分布从流域分区看,全省有5个流域三级区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多,有2个流域三级区降水量与多年平均值基本持平,有3个流域三级区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少。比多年平均值多40.0%以上的流域是第二松花江丰满以上,降水量为1049.9 mm;比多年平均值多20%-30%的有浑河流域和沿黄渤海东部

诸河,降水量分别为921.2mm和926.4mm;比多年平均值多10%-20%的流域是辽河柳河口以上和东辽河,降水量分别为721.4mm和804.8 mm;与多年平均值基本持平的流域是太子河及大辽河干流和辽河柳河口以下,降水量分别为817.5mm和549.7mm;比多年平均值少10%-20%的流域为滦河山区、沿渤海西部诸河和西拉木伦河及老哈河,降水量分别为498.2mm、459.0mm和368.3mm。 从行政分区看,全省14个市级行政区,有7个市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多,有4个市降水量接近多年平均值,有3个市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少。比多年平均值多30%以上的是抚顺市,降水量为1027.5mm;比多年平均值多20%-30%的有大连市、铁岭市和丹东市,降水量分别为870.1mm、819.1mm、1261.2mm;比多年平均值多10%-20%的有本溪市、沈阳市和鞍山市,降水量分别为978.1mm、622.7mm、856.3mm;接近多年平均值的有营口市、辽阳市、阜新市和锦州市,降水量分别为760.7mm、779.9mm、497.6mm和527.2mm;比多年平均值少10%-20%的有盘锦市、朝阳市和葫芦岛市,降水量分别为536.7mm、413.4mm和500.1mm。 (各市降水量情况见图2) (二)地表水资源

2005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5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前言 《黄河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发布,旨在定期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布黄河流域水资源情势,以不断提高公众的节水、惜水意识,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与保护。 本《公报》是按年度反映黄河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主要包括降水径流、蓄水动态、水资源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输沙量及重要水事等。水资源量分析以反映黄河干流水文断面成果为主。 《公报》的资料来源以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沿黄各省(区)的实测数据和水利统计资料为主,并收集了气象、城建、环保、统计等部门的有关资料。《公报》中有关资料的多年平均值分为14年(1987~2000年均值)和45年(1956~2000年均值)两种。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中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给予了热情指导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一、综述 黄河流域总面积79.5万km2(包括黄河内流区4.2万km2,下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全河划分为龙羊峡以上、龙羊峡至兰州、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分别简称为龙库以上、龙库~兰、兰~头、头~龙、龙~三、三~花、花以下和内流区,下同)等二级流域分区。黄河流域行政和流域分区面积示意图分别见图1和图2。

图1 黄河流域行政分区面积柱状图

龙库以上16.5% 龙库~兰11.5% 兰~头 19.2% 龙~三24.0% 头~龙15.4% 三~花5.2% 内流区5.3% 花以下2.9% 图2 黄河流域分区面积比例图 2005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31.0mm ,折合降水总量3426.70亿m 3,比上年降水量增大2.2%;与1987~2000年均值比较,全流域平均偏多1.0%;与1956~2000年均值比较,全流域平均偏少3.6%,总体上属平水年。 2005年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与上年度比较,全部增大;与1987~2000年均值比较,唐乃亥、兰州、下河沿、高村和利津站偏大,其余各站偏小;与1956~2000年均值比较,除唐乃亥站偏大外,其余各站均偏小。 2005年黄河主要支流控制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与上年度比较,汾河河津、大汶河陈山口、沁河武陟和北洛河氵状 头站分别减小,其余各站不同程度增大;与1987~2000年均值比较,汾河河津、泾河张家山和北洛河氵状 头站分别偏少,大汶河陈山口、洮河红旗、沁河武陟、伊洛河黑石关、大夏河折桥、渭河华县和湟水民和站偏大,大通河享堂站基本持平;与1956~2000年均值比较,大汶河陈山口、大夏河折桥和洮河红旗站分别偏大,汾河河津、泾河张家山、北洛河氵状 头、沁河武陟和伊洛河黑石关站偏小,其余各站基本持平。 2005年黄河利津站实测径流量206.80亿m 3,扣除利津以下河段引黄水量2.72亿m 3,黄河全年入海水量204.08亿m 3。

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2016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730.0mm,比多年平均偏多13.6%,比2015年增加10.5%。 地表水资源量2016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31273.9亿m3,折合年径流深330.3mm,比多年平均偏多17.1%,比2015年增加16.3%。2016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179.9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6083.6亿m3,流入界河的水量1124.6亿m3;全国入海水量20825.5亿m3。 地下水资源量2016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矿化度≤2g/L)8854.8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多9.8%。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1928.1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7252.4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重复计算量325.7亿m3。全国平原浅层地下水总补给量2008.8亿m3。 水资源总量2016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32466.4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多17.1%,比2015年增加16.1%。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1273.9亿m3,地下水资源量8854.8亿m3,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192.5亿m3。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47.3%,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为34.3万m3/km2。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2016年,对全国639座大型水库和3410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3953.7亿m3,比年初蓄

水总量减少40.7亿m3。 湖泊蓄水动态2016年,对29个水面面积在100km2及以上的湖泊进行统计,湖泊年末蓄水总量1301.1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11.0亿m3。其中,青海湖、南四湖、洪泽湖分别增加14.5亿m3、8.0亿m3和7.6亿m3;鄱阳湖和太湖分别减少17.3亿m3和3.0亿m3。 地下水动态2016年,北方16个省级行政区对74万km2平原地下水开采区进行了统计分析,年末与年初相比,浅层地下水蓄变量67.0亿m3。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 供水量2016年,全国供水总量6040.2亿m3,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18.6%。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912.4亿m3,占供水总量的81.3%;地下水源供水量1057.0亿m3,占供水总量的17.5%;其他水源供水量70.8亿m3,占供水总量的1.2%。与2015年相比,地表水源供水量减少57.1亿m3,地下水源供水量减少12.2亿m3,其他水源供水量增加6.3亿m3。 全国海水直接利用量887.1亿m3,主要作为火(核)电的冷却用水。海水直接利用量较多的为广东、浙江、福建、辽宁、山东和江苏,分别为317.0亿m3、189.6亿m3、127.1亿m3、71.7亿m3、59.6亿m3和52.2亿m3,其余沿海省份大都也有一定数量的海水直接利用量。 用水量2016年,全国用水总量6040.2亿m3。其中,生活用水821.6亿m3,占用水总量的13.6%;工业用水1308.0亿m3,占用水总量的21.6%;农业用水3768.0亿m3,占用水总量的62.4%;

中国水资源公报2002

水利部二○○二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02年,新时期治水思路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完善,水利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施行,标志着我国依法治水、依法管水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历史性地由规划阶段转入实施阶段,长江干堤加固工程基本完工,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成功,标志着防洪减灾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饮水解困、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水土保持取得新成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价改革等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水的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并取得成效,水资源统一调度、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水功能区划、生态环境补水以及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等工作,将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2002年,我国南方和西北内陆河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北方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少。海河、辽河、黄河来水遭遇特枯。南四湖几近干涸,京杭运河济宁段断航50天,辽河干流断流158天。现将2002年的水资源量、蓄水动态、供用水量及江河湖库水质等情况公告如下: 一、水资源量 2002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60毫米,折合降水总量62610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多3.2%。北方五个流域片(松辽河、海河、黄河、淮河、内陆河)降水量比常年少4.8%(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26.0%),南方四个流域片(长江、珠江、东南诸河、西南诸河)降水量比常年多7.2%。在各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20%以上的有山东、天津、北京、河北、辽宁;比常年偏多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20%以上的有新疆、湖南、上海、江西。 2002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7243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287毫米,比常年多4.2%。北方五个流域片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27.5%(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72.4%),南方四个流域片则偏多10.8%。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50%以上的有天津、山东、河北、北京、辽宁、山西;比常年偏多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50%以上的是上海和湖南。2002年从国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278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及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6705亿立方米,入海水量为17693亿立方米。 2002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8697亿立方米,大部分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不重复的只有1012亿立方米。将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中的不重复量相加,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255亿立方米,比常年多2.9%,其中北方五个流域片水资源总量4158亿立方米,比常年少22.4%,南方四个流域片24097亿立方米,比常年多9.0%。全国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5%,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29.8万立方米。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对全国3093座大中型水库统计,2002年水库年末蓄水总量1970亿立方米,比年初蓄水量增加41亿立方米。在九大流域片中,黄河片、海河片和松辽河片分别减少77亿、17亿和16亿立方米,长江片、淮河片和东南诸河片分别增加83亿、46

2001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1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全河划分为兰州以上、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等流域分区。 2001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04.0mm,折合降水总量3210.46亿m3,较常年偏少9.4%。花园口站以上地区水资源总量为416.46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23.33亿m3,地下水资源量316.90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量之间的重复计算量223.77亿m3。 2001年黄河总取水量为474.55亿m3,其中地表水取水量为336.79亿m3。黄河总耗水量为361.79亿m3,其中地表水耗水量为265.15亿m3。 2001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为41.35亿t,其中工业废水29.56亿t。2001年黄河流域水质评价河长7497km,其中:Ⅱ、Ⅲ类水河长为2380km,Ⅳ类水河长为1976km,Ⅴ类、劣Ⅴ类水河长为3141km。 2001年重要水事:(1)黄河在特大干旱年再次实现全年不断流。(2)黄委启动“数字黄河”工程。(3)水利部召开黄河、黑河、塔里木河调水和引黄济津总结表彰大会。(4)汪恕诚部长提出“四不”治黄目标。(5)洛河发生氰化物污染事故。(6)水利部领导考察南水北调西线工程。(7)第16届中日水资源交流会在郑州召开。(8)黄河东平湖出现历史最高水位。(9)小浪底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完工,拉西瓦水电站动工兴建。

一、水情概况

1.1降水 2001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04.0mm,折合降水总量3210.46亿m3。与上年降水量相比,全流域平均偏多5.8%;与常年降水量相比,全流域平均偏少9.4%。流域内各分区降水量以花园口以下的525.8 mm 为最大,其次为三门峡至花园口的521.6mm;兰州至头道拐的238.3mm为最小,其次为黄河内流区的293.0mm。2001年黄河流域各分区降水量与上年及常年比较见图1 。 1.2实测河川径流量 2001年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与常年相比均偏少。总体趋势是:自上游至下游,偏少幅度逐渐增大。兰州站偏少25.7%,花园口站偏少59.5%,利津站偏少86.2%。2001年黄河干支流主要水文站实测河川径流量见表1。 2001年黄河利津站实测年径流量46.53亿m3,扣除利津以下河段引黄水量5.64亿m3,黄河全年入海水量为40.89亿m3。2001年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与上年及常年比较见图2。

中国水利年鉴2017_附录-2016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摘录)-一、水利固定资产投资

80%及以上的水源地有694个,占评价总数的80.0%。与2015年相比,全年水质合格率在80%及以上的水源地比例上升1.6个百分点。 (七)浅层地下水水质 2016年,流域地下水水质监测井主要分布于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山西及西北地区盆地和平原、江汉平原重点区域,基本涵盖了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大、污染较严重的地区。监测对象以浅层地下水为主,易受地表或土壤水污染下渗影响,水质评价结果总体较差。2104个测站监测数据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水质优良的测站比例为2.9%,良好的测站比例为21.1%,无较好测站,较差的测站比例为56.2%,极差的测站比例为19.8%。主要污染指标除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锰、铁和氟化物可能由于水文地质化学背景值偏高外,“三氮”污染情况较重,部分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重金属和有毒有机物污染。 2016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摘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一、水利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水利建设完成投资6099.6亿元,较上年增加647.4亿元,增加11.9%。其中:建筑工程完成投资4422.0亿元,较2015年增加6.5%;安装工程完成投资254.5亿元,较2015年增加11.2%;机电设备及工器具购置完成投资172.8亿元,较2015年减少13.0%;其他完成投资(包括移民征地补偿等) 1250.3亿元,较2015年增加43.1%。 在全年完成投资中,防洪工程建设完成投资2077.0亿元,水资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2585.2亿元,水土保持及生态工程完成投资403.7亿元,水电、机构能力建设等专项工程完成投资1033.7亿元。七大江河流域完成投资4761.5亿元,东南诸河、西北诸河以及西南诸河等其他流域完成投资1338.1亿元;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完成投资分别为2358.4亿元、1163.4亿元、2234.9亿元和342.9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比例分别为38.7%、19.1%、36.6和5.6%。 在全年完成投资中,中央项目完成投资88.7亿元,地方项目完成投资6010.9亿元。大中型项目完成投资1080.0亿元,小型及其他项目完成投资5019.6亿元。各类新建工程完成投资4775.7亿元,扩建、改建等项目完成投资1323.9亿元。 全年水利建设新增固定资产4046.7亿元。截至2016年年底,在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4174.3亿元,投资完成率为60.1%;累计新增固定资产9115.7亿元,固定资产形成率为64.3%,比2015年增加2.8个百分点。 当年施工的水利建设项目26331个,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21629.1亿元,较2015年减少4.2%。其中:有中央投资的水利建设项目16479个,较2015年减少23.1%;在建投资规模12121.3%亿元,较2015年减少19.8%。新开工项目18410个,较2015年增加10.2%,新增投资规模6914.8亿元,比2015年增加28.3%。 全年水利建设完成土方、石方和混凝土方分别为39.8亿m3、7.0亿m3、0.9亿m3。截至2016年年底,在建项目计划实物工程量完成率分别为:土方 84.0%、石方91.8%、混凝土方60.5%。 二、重点水利建设 江河湖泊治理。全年在建江河治理工程5606处,其中:堤防建设527处,大江大河及重要支流治理593处,中小河流治理3530处,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及其他项目956处。截至2016年年底,在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791.0亿元,投资完成率60.0%。东北三江、洞庭湖、鄱阳湖治理加快实施;进一步治淮工程建设加快推进,38项工程已开工25项,其中6项全面完成或基本完成,洪泽湖大堤除险加固工程率先通过竣工验收;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实施,走马塘延伸拓浚等8项工程已完工。 水库及枢纽工程建设。全年在建水库及枢纽工程369座,截至2016年年底,在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939.7亿元,项目投资完成率59.8%。黑河黄藏寺水利枢纽,浙江朱溪水库,安徽洪巷水库,福建罗源霍口水库,湖南毛俊水库,广西驮项水库及灌区,贵州黄家湾水库,四川土溪口水库、李家岩水库、黄石盘水库,云南阿岗水库,甘肃红崖山水库加高扩建等工程开工;西江大藤峡水利枢纽、淮河出山店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加快实施;河南前坪水库、西藏拉洛水利枢纽、新疆阿尔塔什水利枢纽、重庆观景口水利枢纽、贵州马岭水利枢纽、云南德厚水库、青海蓄集峡水利枢纽等工程实现截流;湖南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下闸蓄水;右江百色水利枢纽、湖南皂市水利枢纽工程通过竣工验收。 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全年水资源配置工程在建投资规模4648.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590.6亿元,项目投资完成率55.7%。引江济淮、舟山大陆引水三期、平潭及闽江口水资源配置、云南柴石滩水库灌区、四川武引蓬船灌区、江西廖坊水利枢纽灌区二期、青海引大济湟西干渠灌区等工程开工,陕西引汉济渭、湖北鄂北水资源配置、甘肃引洮供水二期、贵州夹岩水利枢纽及黔西北供水主体工程全面实施。 农村水利建设。全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完成投资240.0亿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30.0亿元,受益人口3900多万,其中涉及国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00万。截至2016年年底,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9%。当年安排中央投资用于灌溉建设与节水改造161.5亿元(含已列入重大水利工程154.5亿元), 425附录

2010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2-04-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10年,我国西南五省区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长江上游、鄱阳湖水系、松花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海南、四川两省遭遇历史罕见的强降雨过程,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遇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水利部超前部署、科学防控,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广大军民顽强拼搏、团结奋战,成功抗御了西南地区特大干旱,有效应对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轻了灾害损失。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明确提出要下决心加快推进水利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以及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为水利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解决了大量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如期完成专项规划内的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快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利发展成果惠及亿万人民群众。着力推进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

会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成效,水资源调度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太湖流域水功能区划》获得国务院批复,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公布,水利事业快速发展。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1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95.4mm,折合降水总量为65849.6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8.2%。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6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365.8mm,比常年值偏多11.5%;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4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1280.2mm,比常年值偏多6.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新疆、辽宁和吉林等3省(自治区)偏多程度大于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1个省(自治区),其中天津、北京和重庆分别偏少18.2%、12.6%和10.6%。 地表水资源量 2010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9797.6亿m3,折合年径流深314.7mm,比常年值偏多11.6%。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16.1%;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多10.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辽宁和吉林偏多程度大于80%,海南、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安徽和新疆偏多程度在30%~60%之间;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北京、河北、天津、山西和内蒙古偏少程度在30%~60%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