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
原创10: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恢复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外界干扰因素的 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增强最初发生变化的那 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注意: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 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就会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就到了难以恢复的程度。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 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 性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有关。
(3)实验流程
制作生态缸框架 缸底部的铺垫
注入水
放入动植物 密封生态缸
标准:100cmX70cmX50cm
花土在下,一边高,一边低;沙土在上, 沙土层厚5~10cm
注意:从缸内低处注入
水中放浮萍、水草、小乌龟 沙土上移植仙人掌(或仙人球) 花土上移植蕨类植物和杂草 花土上放置蚯蚓、蜗牛
用胶带将生态缸密封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 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原因: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3)表现: 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性和功能稳定性。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不同的生态系统都具有在一定范围内消除外来干扰的 能力,即自我调节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 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相反,组成成分越少,营 养结构越简单,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弱。自我调节能力 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教案生物教学设计苏教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理解生态系统稳态的含义。
2. 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稳态维持的原理和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2. 生态系统稳态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3. 生态系统稳态维持的原理和方法。
4. 实例分析:生态系统稳态的破坏与恢复。
5. 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道德教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
3.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生态系统稳态的含义、重要性以及维持原理和方法。
4. 实例分析:分析生态系统稳态的破坏与恢复,让学生深刻理解生态系统稳态的意义。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念。
6.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课堂所学。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稳态的含义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态系统稳态的破坏与恢复,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生态道德观念。
4. 实践法: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生态系统概念、稳态含义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实例分析中的表现,检验其对生态系统稳态维持原理的理解。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4.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生态道德观念的培养。
5.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讨论参与度,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自然景观图片、生态系统示意图等。
2. 视频素材:生态系统稳态破坏与恢复的实例视频。
3. 纸质教材:生态系统相关知识点的教材。
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及人与环境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导学提纲(32)必修三: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及人与环境班级______ 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一、生态系统稳态维持(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具有的保持和恢复自身___ __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自我调节能力是限度的,当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也就难以恢复了。
(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是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功能原状的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恢复力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功能破坏后原状的能力。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呈关系。
(四)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另一方面,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二、人与环境(一)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历史:16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增长接近________型曲线。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土地资源的压力加剧;对水资源的压力加剧;对森林资源的压力加剧;环境污染加剧等。
(二)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水资源危机,森林破坏,土地资源丧失,环境污染等(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1.生物多样性包括多样性、多样性、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价值、价值、价值。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保护。
3.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能保护环境,且不危及后代生存发展的发展模式。
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节的发展。
三、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保护建议或行动计划1.实验目的:通过调查某一地区生态环境的现状,获得直接感受。
原创11: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北极苔原生态系统
(地衣是主要的生产者)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 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森林局部火灾后,森林还能恢复原状吗? 其核心是: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的破坏后恢 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热带雨林在遭到严重的砍伐,草原受到极度放牧后, 恢复原状的时间漫长,难度极大!
抵抗力稳定性强,恢复力稳定性弱!反之。
思考:为什么要建造农田防护林?
(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 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 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三、设计生态缸并观察其稳定性
19
(5)生态缸的采光用散射光 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生物死亡
(6)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 容易适应新生态环境,减少对O2的消耗,防止O2的产生量小 于消耗量
20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 性 B.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提高该区域生态 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C.抵抗力稳定性越低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 D.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弱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难以恢复。
资料:当草原遭受蝗虫的采食后,草原植物就会增强其 再生能力,尽可能减缓种群数量的下降;
当森林遭遇持续的干旱气候时,树木往往扩展根系 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的水分,维持生态系统正 常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恢复能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恢复能力生态系统是由各种生物群落、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生态单位。
它们提供人类社会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资源,同时还维持着地球的自然平衡。
然而,由于人类的活动和各种自然灾害等原因,许多生态系统正面临威胁,其稳定性和恢复能力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的是在面对外部干扰或内部变化时,生态系统可以维持其内部结构和功能不受重大影响的能力。
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可以保持物种丰富性、能源流动性和物质循环的平衡。
稳定性的存在是由于生态系统内部存在着一系列复杂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依赖。
然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弹性,使其更能抵御外界的冲击。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只存在少量的物种,当其中某个物种受到威胁或灭绝时,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将受到严重影响。
因此,保护和提升物种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其次,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也对稳定性起着关键作用。
物种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联系,形成复杂的生态网络。
当其中某个物种数量增加或减少时,会引发连锁反应,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如,当一个掠食性物种的数量减少时,其食物链上的其他物种可能会过度繁殖,导致资源枯竭和生态系统紊乱。
此外,生态系统内部的环境因素和资源利用也会影响稳定性。
水质、土壤质量、气候和光照等因素对生态系统的稳态和物种适应性至关重要。
当环境因素受到污染、破坏或剧烈变化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受到严重威胁。
然而,尽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时会受到破坏,但生态系统也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
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指的是生态系统在受到破坏或干扰后,通过自身调节和复原机制,重新获得稳定状态的能力。
恢复能力的强弱取决于生态系统的复杂度、多样性和地理位置等因素。
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首先是物种再生和迁移。
当某个物种在某个地区灭绝或丧失数量时,它可以通过繁殖和迁移重新进入该地区,维持物种的数量和多样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
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
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是指生态系统在面对各种干扰和变化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和平衡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
1. 自我调节机制:生态系统内部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制约的关系,这些关系可以自我调节,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 多样性机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可以提供多种生态位和食物网,从而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反馈机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之间存在着反馈机制,当某个因素发生变化时,其他因素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 抵抗力和恢复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和恢复力,可以在面对一定程度的干扰和破坏时保持相对稳定。
5. 生态适应性: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可以通过适应性进化来适应环境变化,从而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总之,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自我调节机制、多样性机制、反馈机制、抵抗力和恢复力以及生态适应性等。
这些机制共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调节
水圈主要包括地球上 的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
水 圈
水圈中生活的生物
深 海 热 裂 口
深 海 生 物
岩 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体部分。 石 它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 ,是一切 圈 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岩石圈
岩石圈中生活的生物
生物圈中生活的各种细菌
生物圈的功能和特点
生物圈对于生物的重要意义:
生 态 系 统 中 的 负 反 馈 调 节
狼↓ 狼 饿 死 狼 吃 饱
吃了较 吃了较 少兔子 多兔子
兔↑ 兔 吃 饱 兔 饿 死
兔↓
吃了大 量的草 吃了较 少的草
植物↓
植物↑
兔数量的增加
兔数量下降 兔吃大量 兔因饥饿死亡 的植物 兔吃少量的 兔食物增加 植物 植物减少 植物增加
负反馈调节
2、结果: 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 3、作用: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森林火灾和火烧后的恢复
例如:草原遭 受蝗虫的采食 后,草原植物 会增强其再生 能力,尽可能 缓冲种群数量 的下降
为什么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呢?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稳定性的调节-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正反馈和负反馈 负反馈调节普遍存在,其主要作用
狼↑
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136×1021克,相当于地球总质量
的百万分之0.86。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 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千米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 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千米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根据 大气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之上还可分为平流层、中间
层、热成层等。
大气圈中生活的生物
水 圈
2、将来的你,如果和宇航员一起乘坐宇宙 飞船飞向太空旅行,那时,你已经脱离了生 物圈这个圈层,但是你必须从生物圈带上足 够维持你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物质,这些物质 最起码应该包括? ( A) A.氧气袋,矿泉水,各种食物 B.太阳能电池,保暖内衣 C.宠物猫,光盘,电脑 D.驱蚊器,盆花,照相机
高中苏教版生物必修3作业:4.2.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含解析】
课时分层作业(十七)(建议用时:40分钟)题组一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1.下列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哪一类信息的作用()①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②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向雌鸟发出信号③某种植物根系能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发芽的化合物,若将这类物质在作物播种前施入土中,就可以使休眠的真菌孢子提前发芽,使其找不到寄主而死亡A.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B.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C.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D.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B[题干中萤火虫通过闪光识别同伴体现了物理信息的作用;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急速起飞,扇动翅膀强调了特殊的行为,体现了行为信息的作用;植物根系分泌的是一种化学物质,体现了化学信息的作用。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A.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环境B.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C.延长短日照植物黄麻的光照时间可提高麻皮产量,这属于行为信息的合理利用D.在任何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三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主要有三种形式: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都离不开信息传递,此外,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项中的光照属于物理信息。
]3.如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D.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A[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而物质循环是反复出现、循环流动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
]4.在草原上,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食的信息;森林中,狼能依据兔留下的气味来猎捕后者,兔同样能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追捕,这说明()A.生命活动的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B.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C.信息传递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生命活动的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C[分析题干可以判断,信息传递能调节兔与狼之间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教版必修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生物系统的稳定性:由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迁入、迁出及其它变化使生态系统总是在发展变化的,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我们就把:生态系统所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稳态〔稳定性〕的维持存在着反馈。
当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它成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称为反馈。
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如下图〕。
生态系统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或者说是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稳定状态时而具有的一种“自稳〞能力。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不仅具有一定的结构,而且执行一定的功能。
其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完善的营养结构是保障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畅通运行的结构基础;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又能使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形成典型的食物链关系,推动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
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的结构与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系统内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虽有波动,但总是大体相同的,表现为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1、抵抗力稳定性:在生物学上就把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称之为抵抗力稳定性。
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3、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区别:干扰因素强度小大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抵抗力稳定性没有改变遭到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表现保持恢复力稳定性恢复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的关系正相关反相关4、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联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一般情况下,二者的关系是相反的,即抵抗力稳定性大,那么恢复力稳定性就小,反之亦是。
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和稳态维持机制
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和稳态维持机制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们包括陆地、水域和空气中的生物群落、生物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非生物环境因素。
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指的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要素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这些变化由自身机制和外部干扰引起。
稳态维持机制指的是生态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其稳定性的因素和机制,使得生态系统处于一种动态但相对稳定的状态。
一、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生态系统包括许多不同类型的生物,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它们与环境和其他生物互动,形成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生态位。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动态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1. 能量流动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相互作用要素。
光合作用将太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成为生物体生长和维持生存的能量来源。
在食物链中,能量从一个生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生物体。
食物链的各个等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是不同的,底层生物的效率较高,而顶层食肉动物的效率较低。
2.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包括氢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等。
生物通过吸收和释放元素和化合物来维持生长和代谢。
这些要素在生物体内部和外部流动和变换,对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具有重要影响。
3. 生物群落演替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是由各种生物按照不同的生态位组成的,它们之间存在竞争、互惠和相互作用等关系。
当生态系统受到外部干扰时,生物群落将逐渐变化,直到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这种演替过程可能是深度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之一。
二、生态系统的稳态维持机制稳态维持机制是生态系统中能保持稳定状态的重要环节。
有多种机制使生态系统持续运转,以维持自身的动态平衡。
1. 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重要因素。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使生态系统能应对多种干扰因素,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状态。
2. 生物群落相互作用不同的生物群落相互作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
例如,某种植物和该植物的捕食者之间存在对抗和蹭利关系,从而维持物种共存和生态系统平衡。
生态系统稳态性维持的生态学机制与方法
生态系统稳态性维持的生态学机制与方法生态系统指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是一个相互关联、互相作用、形成自我调节机制的系统。
稳态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
在生态系统中,稳态性维持中包括物质和能量的流动、生物圈内部和外部的物质转化、生物多样性的维持等方面。
一、物质和能量流动的重要性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性的重要机制之一。
能量实现了生物个体和生态系统的生存和发展,物质则是构成生态系统组成和生物体的物质来源。
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促使生态系统中流量和库量的平衡,保证了内部系统的稳定性。
从能量的角度看,太阳能是地球上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
太阳能的传递导致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层次的生物体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又微妙。
生态系统其实就是一个能量的传递与转化过程,因此,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是一个系统能够循环利用资源,并在可能情况下抵抗外部环境变化的程度。
对于稳定性而言,合适的开发与资源利用至关重要,对于挑战生态系统耐受力或打破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而言,一些行为和实践是必须避免的。
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命形式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意味着生态系统稳态性可持续。
在生态系统内部,生物多样性是一个体现稳态性的基本特征。
因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内部相关复杂的生态关系直接相关联。
因此,稳态性维持中,生物多样性的维持至关重要。
生物多样性的维持需要以下几点:1.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物种、品种和群落,这不仅可以保持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保持生态系统内部的稳定性。
2.建立多样的生态系统,维持生物多样性。
3.多样性的复杂性是稳态性的保障。
因此,我们在选择生物或物种保护措施时应充分考虑多重生境因素。
三、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生态系统是一个自我调节的整体,它具有很强的可适应性和自我修复功能。
生态系统内部存在着一些自然机制,能够抵抗或减轻外界环境的压力,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知识点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含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稳定是系统内部自我调节的结果,这种自我调节主要是依靠群落内部种间关系及种内斗争来实现的。
实例:(1)河流(2)森林3、调节基础: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4、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5、负反馈调节(1)作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能使生态系统维持相对平衡。
(2)实例:森林中的食虫鸟和害虫的数量变化①负反馈调节图解:②食虫鸟和害虫的捕食关系曲线:⎭⎪⎬⎪⎫A 代表害虫B 代表食虫鸟两者相互制约→数量相对稳定(3)结果: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从而保持稳态平衡。
6、正反馈调节(1)作用: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
(2)实例:一个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正反馈调节若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体死亡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鱼类死亡。
图示如右:(3)结果: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7、自我调节能力大小与生态系统组分关系:(1)抵抗力稳定性⎩⎪⎨⎪⎧ 概念:生态系统 ,并使自身的 保持原状的能力大小:自我调节能力越大,抵抗力稳 定性就越 ,反之则越低(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9、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10、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1)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
(2)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偏离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弱,反之,抵抗力稳定性强。
如热带雨林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受到相同干扰,草原生态系统的y值要大于热带雨林的y值。
(3)x可以表示恢复到原状所需的时间;x越大,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生态系统动态与稳态维持机制
生态系统动态与稳态维持机制生态系统是自然界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无数个生物、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成。
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参数。
维持生态平衡,需要生态系统具备一定的动态性和稳态机制,本文就这两个方面做出简要探讨。
一、生态系统动态性1. 内部生态环境变化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人类活动扰动意味着生态系统内部环境会发生变化。
毒气释放、重金属排放、大气温度升高等都会对生态系统内部环境造成破坏。
但生态系统内部存在许多反馈机制,扰动一旦发生,就会引发生态系统一系列变化,如生物物种裂变、生物竞争加剧、不可预料的生态区域变化等,以保持生态平衡。
2. 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的互动人类活动是生态系统动态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对生态系统动态性和稳态有一定的影响。
生态环境的破坏感应了人类行为的改变。
例如,人类开始更多地采用绿色能源发电,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同时,也会有人类行为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以及逆向反应。
3. 生物多样性变化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也是生态系统动态性的一部分。
因为不同的生物物种有不同的生命方式和生态特征,所以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而由于人类活动,许多生物物种的种群呈下降趋势,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下降。
为了保持生态平衡,就需要更多地研究对每种生物物种的特殊生物学需求,并保护生态系统内多样的生物群。
二、生态系统稳态机制1. 自然的平衡自然的平衡是生态系统稳态机制的一部分。
在无人为扰动情况下,生态系统内部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例如,雷雨会为炎热的天气带来它所需的水分,从而让植物活力倍增。
这样的稳态维持在大自然中是切实存在的,但被破坏的速度随人类活动的各种施展而有所加速。
2. 适应性适应性是生态系统稳态机制的另一部分。
生物在适应惊人的环境变化的过程中,会通过自适应和适应性进化进行生命延伸和存活。
例如,在干旱和洪水频繁的生态系统中,植物通过根系扎到地下水藏层进行生存;在极境或高山生态系统中,动物依靠厚毛皮或羽毛等适应生存。
《稳态的维持依赖于负反馈调节》 讲义
《稳态的维持依赖于负反馈调节》讲义在我们的生命活动中,稳态的维持至关重要。
无论是身体内部的生理过程,还是外部环境的变化,生物体都需要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以确保正常的生命功能。
而这一稳态的维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负反馈调节机制。
什么是稳态呢?简单来说,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如温度、酸碱度、渗透压等,以及各种生理功能,如血糖浓度、激素水平等,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就好比我们生活中的恒温器,它能让室内的温度保持在一个设定的范围内。
那么,为什么稳态如此重要呢?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身体内部环境总是处于剧烈的波动之中,比如体温一会儿过高,一会儿过低;血糖浓度一会儿飙升,一会儿骤降,那我们的身体机能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甚至无法正常运转。
稳态的存在,为细胞的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提供了适宜的条件,是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的基础。
接下来,让我们重点了解一下负反馈调节。
负反馈调节就像是一个精准的“调节器”,当某个生理过程出现偏差时,它会自动启动,将这个过程拉回到正常的范围内。
以人体的体温调节为例。
当我们处于寒冷的环境中时,皮肤的温度感受器感受到温度的下降,将这一信息传递给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调节中枢接收到信号后,会发出指令,让身体产生一系列的反应来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
比如,骨骼肌会不自主地颤抖,这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皮肤的血管会收缩,减少热量的散失。
当体温逐渐回升到正常范围时,负反馈调节机制就会发挥作用,减少产热和增加散热,使体温不再继续上升,而是稳定在 37℃左右。
再比如血糖的调节。
当我们进食后,血糖浓度会升高。
此时,胰岛B 细胞会分泌胰岛素,促进血糖进入细胞进行代谢,转化为肝糖原和肌糖原储存起来,或者转化为脂肪等非糖物质,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当血糖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胰岛 A 细胞会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从而升高血糖浓度。
通过这种负反馈调节,血糖浓度能够保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
负反馈调节在激素的分泌调节中也起着关键作用。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及稳态的维持-课件
3.生态系统的稳态主要是通过负反馈调节 方式进行的反馈调节分为负反馈调节和正反 馈调节两种。 (1)负反馈调节 ①概念:当生态系统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 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 应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 化的那种成分的现象叫做负反馈调节,负反
馈调节体现的是一条食物链中不同营养级之 间的关系。 ②结果: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的变化所产生 的影响。 ③实例:草原上食草动物和植物的数量变化
(2)正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 ①结果: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引 起的变化。 ②实例:若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 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体死亡腐烂后又 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鱼类死亡。因 此,由于正反馈的作用,污染会越来越严重, 鱼类的死亡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4.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破坏稳定性的因素:自然因素,如火山 爆发、地震、台风、流行病等。人为因素, 如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及人类活动 造成的环境污染。 (2)保护对策:针对各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 特点,采取相应的保护对策,保护各种生态 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解析】 水蚤以藻类为食,早期藻类大量 增多,水蚤增多;因水蚤大量繁殖,导致藻 类减少,这属于负反馈。后期因污染导致水 蚤死亡,水蚤的死亡又加重了污染,属于正 反馈。 【答案】 B
【纠错笔记】 (1)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 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和 保持平衡。 (2)正反馈调节加速了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 分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
统中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 复杂,自我调节能力也就越大,生态系统的 稳态就越容易维持。 2.稳态的相对性 (1)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 能量流动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一旦物质循环 和能量流动的任何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 整个生态系统稳态的破坏。
生态系统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
生态系统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生态系统就像一个大家庭,兄弟姐妹们各司其职,维护着这个大家庭的和谐。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总是抢着吃饭,其他人肯定会不高兴,这个家庭可就乱套了。
生态系统里也一样,有很多小伙伴,比如植物、动物,还有那些看不见的微生物,大家都在努力维持着这个平衡。
就拿植物来说吧,它们是大自然的“氧气工厂”,在阳光下勤勤恳恳地工作,释放出新鲜空气,简直是个环保小能手。
而动物们呢,吃吃喝喝,转眼间又把这些植物变成了养分,继续滋养着大地。
哎,这种循环真是绝了,既简单又神奇。
生态系统的平稳运行还得靠“老大哥”——食物链。
这食物链就像是一条隐形的绳子,把每个生物都绑在了一起。
有些动物是捕食者,有些是被捕食者,像个斗智斗勇的游戏。
比如小兔子成天提心吊胆,生怕碰上了大灰狼。
可你想啊,这样的“紧张关系”反而让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捕食者控制着被捕食者的数量,防止它们“张牙舞爪”,搞得生态环境失去平衡,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生态系统里不乏合作的小伙伴。
比如蜜蜂和花朵,嘿,这俩简直是天生一对。
蜜蜂辛辛苦苦采蜜,花朵则开心地提供花粉。
这个默契的合作关系让它们都受益,蜜蜂有蜜吃,花朵也能更好地繁殖。
这种互利共生的关系简直就是“无敌组合”,让整个生态系统充满了活力,简直是一场精彩的“团队合作”。
说到这里,别忘了还有“天气”这个因素,真是个不可控的小家伙。
晴天的时候,植物们争着吸收阳光,动物们也乐得在草地上打滚。
可一旦下雨,水分就能滋润大地,给植物带来生机。
不同的天气状况让生态系统里的小伙伴们适应着变化,变得更加灵活。
自然界的智慧可真让人佩服,有时候老天爷就像个调皮的孩子,时不时来一场“阴雨绵绵”,但这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给它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再说说这些小小的微生物,虽然它们藏在看不见的角落里,但可别小看它们的作用。
它们像是生态系统的“清道夫”,把腐烂的植物和动物残骸转化为养分,重新回归大地。
这种神奇的转化过程让大自然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的高手!它们的工作让生态系统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
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教案生物教学设计苏教
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教案生物教学设计苏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知道稳态的维持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
2. 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稳态维持的机制,包括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
3. 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与特征2. 生态系统稳态维持的机制3.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特征及维持机制。
2.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稳态维持的机制,尤其是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态系统稳态的相关问题。
2.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
3. 采用小组讨论、汇报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讲解:介绍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特征及维持机制。
3. 案例分析: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如过度捕捞、污染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如何保护生态系统稳态展开讨论,并提出具体措施。
5. 总结:对本次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环保意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生态系统稳态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生态系统稳态维持机制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对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态影响的认识水平。
4.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提出的保护措施的可行性。
七、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图片。
2. 案例资料:关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态影响的案例。
3. 教学视频:介绍生态系统稳态维持机制的动画或视频。
4. 教学课件:涵盖本次课程的所有知识点。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与特征。
2. 第二课时:讲解生态系统稳态维持的机制。
3. 第三课时: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
4. 第四课时:小组讨论如何保护生态系统稳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第二节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学习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课前导学:一、生态系统的稳态生态系统具有,叫做生态系统的稳态。
二、生态系统的稳态的维持1.原因: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_________,食物链(网)越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就越________;反之,生物种类越少,食物链(网)越____________,则其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修复的能力就越_____。
即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生态系统的稳态的机制:_________________调节。
实例:草原食草动物的迁入3.生态系统的稳态的维持的类型(1)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保持原状”;(2)恢复力稳定性:“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4.生态系统的稳态具有性。
外界干扰和破坏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能力时,便导致生态系统稳态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协调。
质疑探究: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体现在哪些方面?2.生态系统的稳态的维持的类型分哪两种?其核心分别是什么?3.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有何关系?4.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5.要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不是对生态系统不加任何利用?应采取何种态度?例题精讲: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强B.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存在差异C.恢复力稳定性较高的系统,往往抵抗力稳定性较低D.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与其自动调节能力大小有关2.下列哪项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物的数量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C.适当增加物种的数目D.限制一个演替过程3.如图为在农业生态系统内进行农药防治(喷施DDT)和生物防治(引入很多捕食者)过程中,害虫种群密度消长情况示意图:(1)从A点开始防治后,害虫数量先减少后越来越多,其原因是:一方面害虫;另一方面害虫的天敌因。
(2)E点开始进行的是防治,该防治方式的突出优点是。
(3)F~I段种群数量已无明显波动,说明。
(4)一般认为害虫防治主要是控制害虫种群的大小而不是彻底消灭害虫,试用生态学原理解释:。
(5)图中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已经达到了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经济效益的最低值,因此图中最需要防治的时间点是。
(6)试根据生态学种间关系原理再写出一种生物防治害虫的方法:。
反馈矫正:1.下列生态系统中,成分最简单、生态系统稳定性最容易被破坏的是()A.热带雨林生态系统B.亚热带常绿林生态系统C.温带草原生态系统D.北极冻原生态系统2.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弱的是()A.人工纯种林B.天然落叶林C.天然常绿林D.人工混交林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4.大多数生物的稳态机制以大致一样的方式起着作用;如果一个因子的内部水平太高,该机制将减少它;若水平太低,就提高它.这一过程称为( )A.正反馈B.内调节C.外调节D.负反馈迁移创新:1.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A.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B.能量循环、物质流动和信息传递C.能量积累、物质合成和信息流动 D.能量释放、物质分解和信息流动2.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能够在一段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性,其主要原因是()A.具有复杂的营养关系B.能量的收支随季节而波动C.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能反复进行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物多样性)3.下列生态系统中维持稳态能力最大的是()A.温带落叶林B.温带草原C.北方针叶林D.热带雨林4.当一条蛇捕食了一只青蛙后,从生态学角度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完成了物质循环B.蛇破坏了生态平衡C.青蛙不能适应环境D.青蛙的能量流向了蛇5.假定在一个由草、鹿和狼组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A.迅速上升B.缓慢上升C.保持相对稳定D.先上升后下降又趋于稳定6.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起关键作用。
这是通过 ( ) A.种群密度有一定规律性的变化而实现的B.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物质循环而实现的C.生态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来实现的D.人工进行的绿化和环境保护来实现的7.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林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A.松毛虫繁殖力强B.马尾松抗虫害能力差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D.当时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8.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稳态)大小取决于( )A.生产者 B.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C.分解者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9.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甲、乙、丙、丁”四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相互形成以下几种类型的结构,其中最稳定的是()10.下列哪一种方法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 A.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B.使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c.减少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D.减少该生态系统内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11.人类的下列活动中,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是()A.大量喷洒农药杀虫B.大量引进外来物种C.围湖造田扩大耕地D.建造防护林防风阻沙12.下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a、b、c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a肯定是生产者,b肯定是初级消费者B.a→b→c构成一条食物链C.a与b、b与c为捕食关系D.a与c为竞争关系13.下列不属于稳定的生态系统的特征是( )A.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B.动物和植物在数量上保持相对平衡C.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构成完整的营养结构,并且有一定的食物网D.各种群都处于增长型,种群密度将越来越大14.右图中曲线表示了某生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和繁制衍情况,已知种群C为自养生物,请分析回答:(1)写出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简单食物链。
(2)试分析种群B在第5~7年之间个体数大幅度下降的原因。
第二节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课前导学:一、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结构和功能协调发展二、生物多样性多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修复的能力简单弱相对三、干扰物质、能量投入质疑探究:1.在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结构保持相对稳定,其生态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保持动态平衡。
2.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营养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一般来说,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呈相反关系。
但这一看法并不完全合理。
如果对一个生态系统的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则必须强调它们所处的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好,恢复力稳定性较高,反之亦然。
4.生态系统的特征;外界干扰的特征和强度;环境条件和人为干扰等5.否。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要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例题精讲:1.A 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2.C 解析:A项增加了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B 项只能保持原有的平衡,不能提高稳定性,D项干扰了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反而降低了稳定性。
3.(1)由于DDT的选择作用,具有抗药性的个体所占比例越来越大DDT的毒害而减少(2)生物可以避免对环境的污染(3)引入天敌捕食者后,建立新的稳定性(4)在使虫害尽量降低的同时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以维护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5)A、D、E(6)引入害虫的寄生生物或引入与害虫生活条件相同(或相似)但不危害农作物的竞争生物等反馈矫正:1.D 2.A 3.B 4.D迁移创新:1-13 ADDD DCCCB BADC D14.(1)C→B→A (2)种群A在第3~6第6年时间内个体数量大幅增加,大量捕食种群B个体导致种群B大幅减少;由于种群C个体数量急剧减少,加速了种群B的种内斗争,使种群B大幅减少。
(此两方面必须把握,应该考虑到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