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要点作业(全国卷用)

合集下载

2019年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含答案及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含答案及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含答案及解析2019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单选题85道)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

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2019年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单项选择题85题含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单项选择题85题含答案解析

2019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单选题 85道)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

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

2019届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题集训(二)

2019届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题集训(二)

明的文字。
C. 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 “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
为官。
D. 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
评判性质的称号。
40. 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 要事,
常常要更改年号。
B. 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 经”为名。
C. 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极大的人)
、平民按其生平事迹实行评定后,给予或
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 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
A.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
“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
意为能够进授爵位之人。
B. 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 “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 ,“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
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
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
天神、地衹、人鬼。
D. 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侯蒙属大夫,
故死为“卒” 。

2019届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

2019届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壹)1.下列相关文学文化常识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先要沐浴、更衣、独居,忌食鱼肉荤腥,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做“斋戒”。

②(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有司。

③(九宾)古代外交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④(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

镬,古代的一种鼎。

⑤(上卿)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

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相当于丞相的位置。

大夫比卿低一等。

⑥(御史)战国时的史官。

秦代始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管理国家重要典籍,接受百官奏事等。

⑦(黄门驸马)宫中掌管宫门守卫的官员。

⑧(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⑨(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清对秀才的雅称。

⑩(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⑪(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也是天子的象征。

⑫(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与之同义的还有“致仕”。

⑬(视事)指上级官员到地方视察工作。

⑭(下车)官吏初到任。

A.①③⑤⑥⑨⑩B.②④⑦⑧⑪⑬C.①②④⑧⑨⑭D.③⑤⑥⑩⑫⑭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恨歌》中“梨园弟子白发新”的“梨园弟子”,是指唐玄宗在梨园里教练出来的一批艺人,后来称戏曲界为“梨园行”。

B.《过小孤山大孤山》中“列置烽燧”的“烽燧”即烽火,是古代边防报警信号,夜间燃的火称为烽,白天烧的烟称为燧。

C.《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的“少牢”指祭祀时用的牛、羊、猪各一头,羊、猪各一头则称为“太牢”。

D.《祭十二郎文》中的“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韩老成,他在家族中排行第十二,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模拟试题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汇编(最新)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模拟试题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汇编(最新)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模拟试题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汇编(最新)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模拟试题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汇编(最新)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洪武”是朱元璋的年号,“太祖”是朱元璋的庙号;“永乐”是朱棣的年号,”成祖”是朱棣的庙号。

B.“商贾”指做买卖的人,是古代对商人的称呼,住着出售货物的为“商”,行走贩卖货物的为“贾”。

C.“工部”是我国古代的六部之一,掌管工程建造、水利交通、屯田等事务,最高长官为工部尚书。

D.“交趾”即“交阯”,原指盘腿而坐,后成为古代地理区域,范围在现今越南北方,与“安南”意思相近。

11.B【解析】行走贩卖货物为“商”,住着出售货物为“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启,为明熹宗的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年号。

B.都御史,御史的一种。

中国古代朝廷设有专门行使监督职权的机构——都察院,都御史即都察院的长官。

C.尚方剑,指中国古代皇帝收藏在“尚方”的剑,可以封赐大臣。

持有尚方剑的大臣,具有先斩后奏的权力。

D.赠,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

谥是对古代帝王大臣或有地位的人追加称号。

两者都是对逝者的褒奖。

11. (3分)D【解析】“两者都是对逝者的褒奖”表述错误,“谥”指带有或褒或贬意义的称号,此外还有私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试”,此处指明清科举时每三年一次的中央考试,由礼部主持。

会试中选后参加“殿试”,殿试第一的通称状元。

B.“阊阎”,原本指里巷的门,后借指平民居住的地方,也借指民间或平民百姓。

文中“阊阁隐微”指民间细微的隐情。

C.“廷杖”,即是在朝廷上行杖打人,是对朝中的官吏实行的一种惩罚。

“廷杖震孟八十”,即在廷堂打震孟八十大板。

D.“入阁”,此指“入内阁做事任职”。

(完整版)2019届高考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

(完整版)2019届高考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

2019 届高考古代文化知识练习1.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A.受禅,也叫禅让制,,即集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辞职的意思,即央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1.C(继承地位的不用然是最年长的儿子)2.以下对文中相关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A.“三省六部”制出现今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调动官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

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泛指边关。

D.文中“谥忠介”的“谥”是谥号。

古代贵爵将相、高级官吏、出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呼叫谥号,一般依照他们的平惹祸迹与道德修养进行议论。

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

2.B(3 分)(剖析: B.“同治”“光绪”是庙号错,是年号.)3.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

秦汉今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取”,“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取官职。

3.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4.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A.贞元,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碰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正年号。

2019届二轮复习 古代文化常识要点 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  古代文化常识要点 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要点作业(全国卷用)典例1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

错误的一项是()A.“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B.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子”等,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等,对尊长者的称谓有“足下、先生、大人”等。

C.“六书”指古人分析汉字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构成方式,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诗经》中的“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D.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与“三”有关的称谓,如“三皇五帝”“岁寒三友”“三教九流”“无事不登三宝殿”等,其中,“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

【参考答案】B典例2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时候,用“令尊”“君尊”尊称对方的父亲,用“家严”“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B.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等。

C.小华属“猴”,小明比小华小一岁,小明应该属“羊”。

D.“立”是开始的意思,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

【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中的生肖,按照顺序: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可知小明既然比小华小一岁,那他因该是属“鸡”的,而不是属“羊”。

所以C项是应选答案。

其他各项均没有错误。

文化常识是中学阶段都非常重视的试题类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古典的文化知识的积累。

在中考试卷中,多以单道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题目也比较简单。

而在高考试卷中,则作为文言文阅读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进行考查的,比如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所考查的“坟籍”“阙”“践祚”“逊位”。

考文化知识,关键是懂文化知识。

学生要注意平时的学习积累,可采取分门别类的识记法记忆,在答题时运用课内知识回顾法来判断对错。

高考中的古代文化知识主要分为如下几大类:一、姓名称谓,二、古代官职,三、科举制度,四、风俗礼仪,五、文史典籍,六、饮食器用,七、音乐文娱,八、天文历法,九、古代地理,十、古代服饰,十一、古代刑罚,十二,目录辞书。

文化常识(选择题 含答案)

文化常识(选择题  含答案)

2019届古代文化常识强化一、天文历法专项训练1.我国古代人们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从晚上7时开始起更,又把每更分为五点。

每更就是个时展,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

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

那古时候”五更三点”“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时间是:()A.早晨6时12分、凌晨2时36分B.早晨5时又12分钟、1时又36分钟C.早晨6时12分、1时又36分钟D.早晨5时又12分钟、凌晨2时36分2.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其中表示四季开始的四个节气是:()A.春分、夏至、秋分、冬至B.立春、立夏、立秋、立冬C.小暑、大暑、小寒、大寒D.白露、寒露、小雪、大雪3.干支纪法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纪年方法。

所谓“干支”就是天干、地支的总称,它是一种周期性的循环顺序,如何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计算方法:(公元年份一3) ÷60,得余数R;再求R÷10的余数是X,R÷12的余数是Y。

并根据下表,就可以很简单7(X),(R)17÷12=1……5(Y)。

因此,公元2000年是干支纪年的庚辰年(农历)。

现在,计算公元2015年的干支纪年,应该是哪一年:()A.甲午年B.丙申年C.乙未年D.丁酉年4.中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和年号干支兼用法。

下列以“年号干支兼用法”为纪年方法的是:()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②“庆历四年春”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④“天启壬戌秋日”⑤“淳熙丙申至日”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5.生肖文化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时间文化,是用十二生肖(又叫十二属相)与十二地支相配的一种计时系统。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复习资料(文言文翻译一)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复习资料(文言文翻译一)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复习资料(文言文翻译)一.小试身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家谱记归有光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

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

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

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

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

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

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

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

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

俎豆壶觞,鲜或静嘉。

诸子诸妇,班行少缀。

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

祖宗,父母之本也。

族人,兄弟之分也。

不可以不思也。

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

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

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

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

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

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

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

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责.之也。

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

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

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

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1.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 居常不自释.释:宽解B. 贫穷而不知恤.恤:救济C. 以仁孝之道责.之也责:责备D. 不录于.有司于:表被动试题分析:题干是“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9届二轮复习 识记古代文化常识 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  识记古代文化常识 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识记古代文化常识作业(全国卷用)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中的“句读”,古代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B.“合从”,与“连横”相对,是秦国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合纵”。

C.参、井,星宿名。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黄道带分为十二次,各有定名,每次以二三个星宿为星官,分别配属各诸侯国,称为分野。

秦是井宿的分野,蜀是参宿的分野,由秦入蜀,故称“扪参历井”。

D.“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人传唱报晓。

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

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时间。

【答案】B【解析】【考点定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丧服是居丧的衣服。

由于生者和死者亲属关系有亲疏远近的不同,丧服和居丧的期限也各不相同。

丧服分为五等级,也称“五服”。

B.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贾谊《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中的“六合”与《孔雀东南飞》“六合正相应”中的“六合”意思不同。

D.“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

【答案】B【解析】【考点定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下列各句中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中国,名多由长辈起取,并往往通过取名体现对子女的期望;字是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所取,女子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没有取字的权利。

B.沙门,是出家的佛教徒的总称,也指佛门。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意思是“觉者”。

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C.“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

经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即正史;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

文化常识:2019年高考语文(含答案及解析)

文化常识:2019年高考语文(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单选题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你在学习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

----寄同学们声明:部分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

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2019年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解析2019年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解析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指学校。

2.XXX的《师说》中提到“六艺经传,皆通之”,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例如XXX、XXX、XXX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一般来说,“征”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XXX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

例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江苏专版】2019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 拉分考点一 新考古代文化常识

【江苏专版】2019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 拉分考点一 新考古代文化常识

拉分考点一⎪⎪⎪新考古代文化常识(3分)——3分题目莫小觑,全取3分需下力古代文化常识题是2015年以来新课标全国卷一直考查的题型,但其他考卷未曾考查.自2017年将“古代文化常识”明确列入《考试大纲》后,2017年江苏卷立刻体现出对最新考纲变化的重视,首次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古代文化常识.可以预计古代文化常识题今后将会成为一个考查热点.因此,考生务必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复习,广泛积累并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确保古代文化常识题不丢分.[说明]选项须根据文中语境才能判断的提供“文中语境”;无须语境即可判断的,不再提供“文中语境”.1.(2017·江苏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文中语境: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 B .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文中语境: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 C .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文中语境: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 D .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 解析:选B 历史上的“三代”一般指夏、商、周三代.2.(2017·全国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文中语境: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 B .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C .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D .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文中语境: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解析:选B “它与血亲有同有异……一部分”错.姻亲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血亲是基于血统关系的亲属.二者性质完全不同.3.(2017·全国卷Ⅲ)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B .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解析:选C近侍:左右侍从的人,多指在君主身边侍从的臣子.他们的官职未必就是高的,并且对皇帝的影响也不一定大.4.(2016·全国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文中语境: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解析:选C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古代官职、君主制度、古国情况等.“有司”在文中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而不是指朝廷中的各级官员.5.(2016·全国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文中语境: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解析:选D D项,“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6.(2016·全国卷Ⅲ)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文中语境:见D项.)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文中语境: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 解析:选A A项,“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选项提到的“土地”“户籍”都不属于礼部职责范围,而应归户部掌管.[考情分析]1.考查范围——10大类型通过上面考题及表格可以看出:古代文化常识题的考查内容博大精深,包括天文地理、历法乐律、典章制度、职官沿革、文化典籍、行政区划、教育科举、礼仪习俗、姓氏称谓、饮食器用等方方面面.2.选项特点——2大特点选项从与文本语境的紧密度上,可分为“与文本无逻辑关联型选项”和“与文本紧密关联型选项”,高考所考大多是前者,这也启示我们本考点的复习重在平时自我积累.通法点拨——古代文化常识题解题2步法[技法指导]高考命题时所设的4个选项多与文本联系不紧密,可凭积累直接判断,只有个别选项有时需借助语境来推断,可以说古代文化常识题主考积累识记能力,兼考推断理解能力.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需遵循以下2步法:[解题示范][典例](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子春,..,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技法演示]第一步:依据积累直接判速览4个选项所考查的古代文化常识,其中“下车”可联系《张衡传》中的“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京师”可联系历史以及《张衡传》中的“游于三辅,因入京师”,直接判断解释正确.这样就排除A、D两项.第二步:回归原文细审验通过第一步,剩下“收考”和“车驾”两词.“收考”通过语境还是不好确定,但是“车驾”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就是加点处“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第二处是文末“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很明显“车驾”用作了帝王的称呼,所以使用正确,由此可判定“收考”理解错误.B项,“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错,这是对“考”字的误解.这里的“收考”指拘捕拷问.“考”通“拷”,是“拷问”之意.[参考译文]赵憙字伯阳,是南阳宛县人.年轻时有节操.堂兄被人杀害,没留下儿子,赵憙当时十五岁,时常想着报仇.于是他带着兵器约好朋友,后来终于前去报仇.但仇人们全都生病了,没有人能抵抗.赵憙认为趁别人生病报仇杀人,不是仁爱的人所应做的事,就暂且放过他们离开了.(临走前)他回头对仇人们说:“你们如果病好了,应远远地避开我.”更始帝即位,舞阴的大户人家李氏占据县城不肯投降,更始帝派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不肯投降,说:“听说宛县赵氏有个独孙子赵憙,以信义闻名,我愿意向他投降.”更始帝于是召见赵憙.赵憙年纪不到二十岁,被引见后,随即被任命为郎中,代理偏将军事务,派他去舞阴,李氏就投降了.光武打败王寻、王邑时,赵憙受伤,有战功,回朝后被任命为中郎将,被封为勇功侯.邓奉在南阳造反,赵憙一向与邓奉交好,多次写信严厉斥责他,而造谣的人就说赵憙与邓奉合谋,皇帝怀疑这件事.等到邓奉失败,皇帝搜查到赵憙写给邓奉的书信,于是惊讶地说:“赵憙真是有道德的人啊.”后来被封为怀令.大户人家李子春先前担任琅邪相,强横狡猾而不守法度兼并侵吞别人财产,百姓都很害怕他.赵憙刚到任,听说他的两个孙子杀人的事没有被揭发,立即追查他们的恶行,逮捕拷问李子春,他的两个孙子自杀.京城中替李子春说情的有几十人,最终赵憙没有听从. 当时赵王刘良生病将死,皇上亲自去看望赵王,问他想说什么.赵王说:“我平素与李子春交情深厚,如今他犯了罪,怀县县令赵憙想杀他,希望能留住他的性命.”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这一年,赵憙升迁为平原太守.当时平原有许多盗贼,赵憙与各郡一起声讨追捕,斩杀他们的头领,其余同党应判罪的有几千人.赵憙上书说:“惩罚坏人应只限于他本人,可将这些人全部搬迁到京城附近的郡中.”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将这些人都转移安置在颍川、陈留.于是提拔荐举有义行的人,诛杀铲除奸恶的人.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二十七年,(赵憙)升任太尉,赐予关内侯的爵位. 当时南单于降服,乌桓、鲜卑一起来朝拜,皇帝命令赵憙主管边塞事务,考虑作长远打算.建初五年,赵憙生病,皇帝亲自前去探视.等到他病逝,皇帝亲自去吊祭.享年八十四岁.谥号正侯.[随堂巩固落实]1.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冠礼”是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B.“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C.“太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D.“孝廉”是唐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解析:选D“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基幼颖异,其师郑复初谓其父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矣.”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后宪、广洋、惟庸皆败.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明年赐归老于乡.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节选自《明史·刘基传》)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至顺:元宁宗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法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国君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B.辟: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前文中的“除”意义相同,均为“征召”的意思.C.顿首:叩头,头叩地而拜.古代的九种礼拜形式之一.此处刘基为辞受丞相一职而拜.D.卒: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大夫死曰“卒”,刘基属于大夫阶层.解析:选B文中说刘伯温考中了进士,按照古代的选官制度,当然就会被任命,因此“除”应是“任命”的意思,而不是“征召”之意;做官有廉直声誉,当然会被主管部门“征召”.故可确定B 项错误.参考译文:刘基,字伯温,是青田人.刘基小的时候很聪明,他的老师郑复初对刘基的父亲说:“您祖上德行深厚,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您家门庭.”元朝至顺年间,刘基考中进士,被任命为高安县县丞,有清廉正直的名声.行省征召他,他推辞拒绝.西蜀人赵天泽评论江东人物,第一个就推崇刘基,认为他是诸葛孔明一类的人.起初,太祖因为某事责怪丞相李善长,刘基说:“李善长是有功勋的老臣,能够协调诸将的关系.”太祖说:“他多次要陷害你,你却替他说话?我要让你做丞相.”刘基叩首说:“这样做就比如换柱子,必须用大木头才行.如果捆束小木头做柱子,房子马上就会倾覆的.”等到李善长被罢免,太祖打算让杨宪做丞相.杨宪一向和刘基交好,刘基却极力说不行,他说:“杨宪有丞相的才能却没有丞相的器量.做宰相的人,处事须心平如水,把义理作为行使权力的标准,而自己的私见不参与其中,杨宪却不是这样.”皇帝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说:“这个人大概比杨宪还要器量狭小浅薄.”皇帝又问胡惟庸如何,刘基回答说:“就譬如驾车,我担心他会把车辕给毁坏.”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出事被杀.洪武三年任命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封爵为诚意伯.第二年赐他告老还乡.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料事如神.到此时回到山林隐居,只是喝酒下棋,从不提自己的功勋.八年,刘基病重,过了一个月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五岁.为了让考生能够准确解答古代文化常识题,我们梳理了考生“必须掌握的10类古代文化常识”,以便考生广泛积累,厚积薄发.知识储备——必须掌握的10类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官职(二)古代官职迁谪(三)古代称谓(四)古代科举(五)天文历法(六)古代地理(七)古代礼仪(八)饮食器用(九)音乐文娱(十)传统节日及民俗[拉分考点专项练]“古代文化常识题”专项练(时间:30分钟满分:69分)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我国汉代出现的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B.盐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C.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D.循吏,指循礼守法的官吏.“循”在这里用“顺着,沿着”的引申义“依照,遵守”.解析:选A“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错,“博士”是古代学官名,也指通晓古今、能言善辩之人和从事某些服务行业的人.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经,科举的科目之一.隋置明经、进士二科,唐增至六科,以经义取者为明经,以诗赋取者为进士.明经废于宋.B.行在,“行在所”的简称,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行幸所到的地方.C.社稷,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家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神和谷神,“社稷”便成了国家的代称.D.视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视”是观察、考察的意思.解析:选D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3.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如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B.疏,又称“奏议”或“奏章”,是臣子向帝王进言使用的文书的统称.C.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在古代,官员的父母亲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守丧.即丁忧期间,不能为官.D.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似簸箕.这种姿势是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解析:选D箕踞,是一种倨傲无礼的姿势.4.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B.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以“六艺”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C.在古代地理术语中,“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两都”在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D.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解析:选D除,授予官职.5.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南北朝北周时开始设立,相当于如今的交通部.B.羽书,即羽檄,是古代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C.疏,也叫奏疏,是臣子向君主陈述意见或有所请求的一种文体.D.“世荫”是指在封建社会子孙因先世官爵而得官.是我国古代的一项制度.解析:选A“礼部”是“六部”之一,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因此“相当于如今的交通部”表述错误.这里属于张冠李戴.6.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C.释褐,脱去平民衣服,比喻始任官职.七品,古代官员分七品十八级.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解析:选C古代官员分九品十八级,非七品十八级.7.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六军,天子所统领的军队.周制以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天子有六军.B.四纪,为四十年.古代以岁星(木星)运行一周天为一纪,一纪十年.C.理学,是宋明时期的一种崇尚理性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代表人物有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D.九州,我国古代所划分的九个行政区的通称,后用作中国的代称.解析:选B古代“一纪”是十二年,“四纪”为四十八年.8.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黄老思想,“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帝和老子被尊为“黄老思想”的创始人.B.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C.户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水利、屯田等事务,为国家财务行政的最高机构.D.乞骸骨,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简称“乞骸”.解析:选C掌管水利、屯田事务的是工部.9.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两种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后来被举荐的人也称“孝廉”.B.服阕,指三年守孝期满除去丧服.古代父母死后,子女要为父母守丧,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C.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优礼诸侯、大臣所赐予的九种物品,是最高礼遇的表示.这些物品赏赐形式上的意义远大于其使用价值.D.束发,古代汉族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曾写道:“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可知归有光20岁时开始在项脊轩读书.解析:选D“20岁时开始……”错误.古代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10.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B.青庐,指青布搭成的帐篷,古代北方民族举行婚礼时常使用.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D.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楚辞》及其研究史做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解析:选D第一部诗歌总集为《诗经》.1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谏官,指掌谏诤的官员,即古时专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谏”的要义在于“直言以劝正”.B.教授,原意为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等具体事务.C.古人常用某些词语作为年纪别称或解释,如“垂髫”指童年,“不惑”指四十岁,“黄发”指老年.D.节度使,官名.唐朝时在重要地区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授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书记和司令职位.解析:选C“垂髫”指小孩子,“黄发”指长寿的老者.1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解析:选A日中又名日正、中午,不是中午12点,应该是11点至下午1点,即“午时”.13.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布衣,古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衣服.权贵人家穿绫罗绸缎,平民穿麻、葛之类的廉价衣服,所以常以“布衣”指称平民百姓.B.天子,顾名思义,指上天之子.历代帝王一直鼓吹“君权神授”,说他们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帝王为天子.C.《明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自朱元璋至朱由检二百多年的历史.它虽有曲笔,但仍得到后世史家的好评.D.诏狱,主要是指九卿、郡守一级的二千石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始能系狱的案子.解析:选C《明史》应为断代史.14.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庶人,泛指平民百姓.大部分庶人居于城郊,耕种贵族分给的土地,享有贵族给予的政治军事权利.B.在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中,“谪”是指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陟”是指降。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文化常识知识点及练习题附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文化常识知识点及练习题附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文化常识知识点及练习题附解析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

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B. 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C. 除,一般指免去旧职且不授予新职。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D. 擢,由选拔而提升。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史记》被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全书共130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

B. 西汉司马迁著《史记》,东汉班固著《汉书》,南朝宋范晔著《后汉书》,西晋陈寿著《三国志》,为二十四的前四史,皆为纪传体通史。

C. 《汉书》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它记载了西汉一朝230年的历史。

D. 《史记》是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

从此以后,近两千年间历代所修正史,都绝无例外地沿袭了《史记》的本纪和列传两部分,而成为传统。

3.下列各项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 《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出自《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纪传体历史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

B. 《左传》,相传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又名《春秋左氏》,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

C. 《苏武牧羊》选自《汉书》,《汉书》是一部断代体史书,分为纪、表、志、传四部分,共100篇。

D. “二十四史”是指清代乾隆时规定的自《史记》至《明史》的历代24部纪传体史书。

4.下面有关的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项脊轩志》中的“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即已去世的祖母。

B. 《长亭送别》中“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的“鱼雁”,指书信。

人教版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系列【古代文化常识】专题练及答案

人教版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系列【古代文化常识】专题练及答案

人教版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系列【古代文化常识】专题练及答案1人教版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系列【古代文化常识】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胡晋臣以亲年高,求外补,知汉州,除潼川路提点刑狱,以忧去。

服除再召,以五事见,曰:“选将帅,广常平,治渠堰,更铨法,通楮币..。

”上谓辅臣曰:“胡晋臣言可行。

”除度支郎累迁侍御史。

朱熹除兵部郎官,以病足未供职。

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

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光宗嗣位,迁工部..侍郎,除给事中...,每以裁滥恩、惜名器为重,内降持不下,上嘉其有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节选自《宋史·胡晋臣传》)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楮币,也称楮券,指宋﹑金﹑元时发行的“会子”“宝券”等纸币。

因其多用楮皮纸制成,故名。

后亦泛指一般的纸币。

B .工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由隋文帝设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全国土地、赋税、水利等政令,与吏、户、礼、兵、刑并称六部。

C .《易》为《易经》的简称,又称为《周易》,是一本关于“卜筮”的书。

与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合称“五经”。

D .给事中,秦置,汉魏相沿。

为将军、列侯、九卿等的加官,加此号能侍奉在皇帝左右。

因给事殿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故名。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魏收,字伯起,钜鹿下曲阳人也。

收少机警,不持细行。

年十五,颇已属文。

及随父赴边,好习骑射,欲以武艺自达。

荥阳郑伯调之曰:“魏郎弄戟多少?”收惭,遂折节读书。

积年,以文华显。

初除太学博士..。

永安三年,右迁为北主客郎中..。

节闵帝立,妙简近侍,诏试收为封禅..书。

收下笔便就,不立稿草,文将千言,所改无几。

时黄门郎贾思同侍立,深奇之,白帝曰:“虽七步之才....,无以过此。

”迁散骑侍郎,并修国史,俄兼中书侍郎,时年二十六。

(选自《北史》,有删改)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博士”指古代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二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要点作业(全国卷用)典例1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

错误的一项是()A.“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B.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子”等,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等,对尊长者的称谓有“足下、先生、大人”等。

C.“六书”指古人分析汉字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构成方式,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诗经》中的“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D.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与“三”有关的称谓,如“三皇五帝”“岁寒三友”“三教九流”“无事不登三宝殿”等,其中,“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

【参考答案】B典例2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时候,用“令尊”“君尊”尊称对方的父亲,用“家严”“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B.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等。

C.小华属“猴”,小明比小华小一岁,小明应该属“羊”。

D.“立”是开始的意思,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

【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中的生肖,按照顺序: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可知小明既然比小华小一岁,那他因该是属“鸡”的,而不是属“羊”。

所以C项是应选答案。

其他各项均没有错误。

文化常识是中学阶段都非常重视的试题类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古典的文化知识的积累。

在中考试卷中,多以单道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题目也比较简单。

而在高考试卷中,则作为文言文阅读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进行考查的,比如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所考查的“坟籍”“阙”“践祚”“逊位”。

考文化知识,关键是懂文化知识。

学生要注意平时的学习积累,可采取分门别类的识记法记忆,在答题时运用课内知识回顾法来判断对错。

高考中的古代文化知识主要分为如下几大类:一、姓名称谓,二、古代官职,三、科举制度,四、风俗礼仪,五、文史典籍,六、饮食器用,七、音乐文娱,八、天文历法,九、古代地理,十、古代服饰,十一、古代刑罚,十二,目录辞书。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斋戒”,古代祭祀之前,一定要沐浴更衣,节制饮食,表示虔诚。

B.中国是礼仪之邦,来往称呼接洽,多使用敬辞,其中陛下、殿下、膝下、足下、在下,都是敬称用语。

C.“进谏”,是对君主、尊长或朋友进言规劝,同样指下级对上级、臣子对君主、年幼者对长者进行的劝告建议的方式。

D.“避讳”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黛玉因母亲名字有“敏”字,所以写“敏”字时常用它字代替或曲笔,即为“避讳”之举。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六经”即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

是经过孔子整理的,有《诗经》《尚书》《礼经》《论语》《周易》《春秋》。

C.在古代,擢,一般表示升官。

黜:指罢免官职。

“左迁”是降职,而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骚人”中的“迁客”是指被贬在外的官员。

D.古代“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帝王所居,左宗庙,右社稷。

后来以“社稷代表国家。

3.下面四首诗,各自描写了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令的情景。

按节令的顺序,四首诗依次排列恰当的一项是()①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无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②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③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④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A.④②①③ B.②④①③ C.④②③① D.①②④③4.下列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岁寒三友”指松竹梅三种植物,因这三种植物在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而得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

B.匹夫在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

C.茂才即“秀才”。

西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后来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

D.《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四书五经”。

5.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有许多表示敬称的特定字词,例如“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

如“惠存”“惠赠”;“贵”用于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贵庚”。

B.二十四节气中,立春之后是雨水,立夏之后是小满,处暑之后是立秋,冬至之后是小寒。

C.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赐菊花图、插茱萸等习俗。

D.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6.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记录时间有特定的法则。

以一个月来说,每月的第一天称之为“朔”,最后一天称之为“晦”。

B.“三元及第”的提法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三元”指的是解元、会元和状元。

C.“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

D.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艾节、夏节等。

若你要写一篇《端午节简介》,可选用的词条有艾叶、粽子、龙舟、菊花等。

7.下列关于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B.古代对于不同的朋友关系有不同的称谓: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之交”。

C.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如子为鼠,未为羊,酉为鸡,亥为猪。

D.在二十四节气中,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

8.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用谦称表示谦逊,如: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B.二十四节气中,清明之后是谷雨,夏至之后是小暑,大暑之后是处暑,立冬之后是小雪。

C.墨虽然在“笔墨纸砚”的排次中位居亚军,但从某一方面来说,却居领衔地位,所谓“四宝”墨为首。

D.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如丑为牛,寅为虎,辰为蛇。

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稽首”是古代的拜礼,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子女拜见父母时所用。

B.“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

C.古代,称谓前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年长的人,如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考或先慈。

D.在古代,“赤子”指初生的婴儿,“汤饼之会”指孩子出生第三天举行的宴会,“孩提”指两三岁的幼儿,“幼学”指十岁孩童,“金钗之年”指十二岁的孩童。

10.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座次安排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

如: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

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

B.“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写的是元宵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的是清明节。

C.“高朋满座”、“鼎力相助”、“不吝赐教”、“蓬荜生辉”、“敬请惠顾”、“欢迎光临”等词都向对方表达了恭敬之心。

D.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常用谐音来表达一些对吉祥如意的祝愿,比如画着梅花和喜鹊,人们就称“喜上眉稍”;用鹤来借指“贺”,鹿来借指“禄”,蝠来借指“福”,葫芦借指“福禄”等。

1.B【解析】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题中B项,“膝下”“在下”是谦辞。

2.B3.C【解析】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此题考核诗句反映的节令,④元宵(正月十五),②寒食(每年清明节前一二日——清明节一般是公历4月5日前后),③七夕(七月初七,也称乞巧节等),①中秋(八月十五),因此选C。

4.C【解析】C项表述有误,应把“西汉时”改为“东汉时”。

5.B【解析】B项“二十四节气中,立春之后是雨水,立夏之后是小满,处暑之后是立秋,冬至之后是小寒”说法有误。

“处暑”之后应是“白露”。

6.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端午节的由来,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说等。

D项中“菊花”这个词条是错误的,因为赏菊花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

7.B【解析】阅读各项内容,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根据所见所闻和知识积累,比较判断。

B错,“刎颈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8.A9.B【解析】A中“常为子女拜见父母时所用”说法不够准确;C中称已经死去的母亲应为先妣;D中“金钗之年”指十二岁的女童。

10.B【解析】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的是重阳节。

今日收获如何?总结一下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