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复习:古代的学校
高考语文复习:有关古代学校的术语(2018年精细版)
湖北黄石胡平语文工作室出品高考语文古代文化知识考点专题复习之六有关古代学校的术语(精细版)2018.5.15高考语文古代文化知识考点复习:有关古代学校的术语2018.5.15(1)古代学校的称谓:古代的学校有“校”、“序”、“庠”、“学”、“塾”、“书院”(唐宋至明清时代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学堂”等名称。
在开始产生时并不都是专门的教育机构,而兼为习射、养老的场所。
例: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地方学校)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中央学校)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上》/ 谨以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见梁惠王》庠序:学校的代称)(2)古代的乡学:先秦时期的学校分为两类,一个是国学,另一个是乡学。
国学是天子或者诸侯设立,包括大学和小学。
大学和小学都传授六艺,但是各有侧重,太学以礼乐为主,小学以书数为主。
乡学指招收郊区6 乡国人子弟入学的地方学校。
根据《周礼》6 乡6遂的建制,周代王城和诸侯国都的近郊为乡,设家、比、闾、族、党、州等6 乡;远郊为野,设家、邻、里、酂、县等6 遂。
居住在6 乡的平民,叫做国人,他们多为士或庶人,他们的子弟有进入乡学受教育的权利;居住在6 遂的都是奴隶,也叫做野人,6 遂不设学校,奴隶的子弟是被剥夺了受教育权。
国人子弟所进的乡学,相当于国学中的小学程度。
例: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礼记·学记》术:通“遂”,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在远郊。
国学:京城大学)相传周代以二十五家一闾(在六乡则二十五家为“闾”,在六遂则二十五家为“里”),闾有巷,巷首门边设家塾,用以教授居民子弟;五百户为党,设在党中设党庠;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在遂中设置州序。
其中“家塾”、“党庠”、“州序”就是乡学,至于它们怎样衔接,无史料可查。
在乡学学习的国人子弟学成后,如果德行道艺都很优秀,经过乡里大夫的考察,可以向负责六乡教化的民政官员司徒荐举,称为“选士”。
中国古代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学校的名称古代帝王学习之地叫明堂周王朝为贵族子弟所设的大学叫辟雍西周诸侯所设的大学叫泮官乡学叫庠,即地方所办学校国家设立的学校叫国学私人设立的学校叫私塾官府设立的学校叫官学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地方叫蒙馆1、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2、庠(xia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3、序:周代学校的名称。
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4、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5、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6、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
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7、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8、国子监(jian):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9、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中国古代教育名人中国古代教育名人如群星闪耀,竞相争辉。
春秋时期身兼“圣人”、“万事师表”的孔夫子为国内外辞书遵为第一先哲;战国时期的“亚圣”孟子强调反求诸己,主张“慎独”的修养方法令人折服;荀况的尊师重教观,学以致用理论饱含着唯物主义成份;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对策确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北宋“二程”(程颢和程颐)既是理学奠基人,又一生从事讲学活动,双双成为当时有名望、后世影响大的教育家;南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再中国盛行达七八百年之久,其学术思想影响波及日本、朝鲜、越南等国。
学校的古代称谓
学校的古代称谓2006年4月21日下午,连战为厦门大学题词:“泱泱大学止至善巍巍黉宫立东南”。
这里的黉(hóng)宫是指古代的学校。
《后汉书·仇览传》载:“农事既毕,乃令弟子群居,还就黉学”。
在我国古代,对学校还有哪些称谓。
成均: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学校。
《礼记·文王世子》郑玄注引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则虞庠近是也。
” 郑玄解释:“均,调也。
”均乃韵字之古文,古代声教民,口耳相传。
按照古代字书的解释,“成均”的本义是指平坦、宽阔的场地,并且是经过人工整修的,很可能是指原始氏族部落居住区内的广场。
这类广场在夏秋收获季节用于堆积收获物,同时,也是全体氏族成员聚会、娱乐、举行某种规模较大的宗教祭祀活动,或向氏族成员宣告氏族首领教令及决定的场所。
可见学校是由社会公共活动和宣教场所演进而来的。
“成均”西周时为天子学乐之所。
庠(x iáng):传说中虞舜时代的学校,兼作养老、储存谷物之处。
氏族社会将富有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知识的老人集中起来,由集体供养。
《礼记·王制》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耆老皆朝于庠。
”《注》曰:“此庠,谓乡学也。
” 庠是指古代的乡学。
旧时以府学为郡庠,县学为邑学。
明清时称府、州、县学的生员为庠生。
《促织》中有:“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邑庠,即县学。
按《礼记·明堂位》的解释:“庠,有虞氏之米廪也。
”养老于米仓自然便利,不过老人也不是白吃闲饭的,他们要将自己丰富的阅历、经验和技能,对下一代进行传授。
可见学校是从养老场所的传授生产、生活经验和知识演进而来的。
“上庠”西周时为天子学书之所。
“党庠” 西周时为500家的学习场所。
汉代设在乡的学校称为“庠”。
序、校:夏代的军事教育学校。
《礼记·王制》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序”是射的意思。
金文的“序”字,象人在“个”中射箭的样子,以表示习射之所。
古代学校、生员、科举部分知识简介
古代学校、生员、科举部分知识简介一、古代学校1. 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教育的机构,起源于奴隶制社会。
开始出现时,往往兼有习射、养老的场所。
夏朝时的学校按其级别的高下分别称之为“学”、“东序”、“西序”和“校”。
商朝将这四种学校的名称改为“学”、“右学”、“左学”和“序”。
西周时较高一级的学校,在王府内就有五所,分别称之为“辟雍”、“成均”、“上庠”、“东庠”、“瞽宗”。
其中“辟雍”居中而又最尊。
在诸侯各国则有称之为“泮宫”的学校。
《周礼》中称:“百里之内二十五家为一闾,同共一巷,巷首有门,门边有塾。
”这种学校叫做“家塾”,为当时最低一级的学校。
比“家塾”高一级的学校叫做“序”,每500家设一“序”。
到了汉代,最高一级的学校称为“太学”,在下的学校有“东学”、“南学”、“西学”、“北学”等。
魏晋南北朝时,“太学”又称为“国子学”;北齐时则将其称做“国子寺”。
至隋代,隋炀帝将“国子寺”改叫“国子监”。
此后,“国子监”之称一直沿用至明清两朝。
但后来被称为“国子监”的,已非以前性质的学校,而是一种实施教育管理的部门,至于各类学校则分别称之为“书院”、“书堂”、“私塾”等等。
清末兴办近代学校,1902年称为“学堂”;1912年的学制改称“学校”。
2. 官学中国历代各级官府所办的学校。
西周的国学、乡学,汉代的太学、州郡学,唐宋以后的太学、国子学(监)、府州县学,元代以后的社学,都属官学。
3. 国学西周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的大学。
源于三代,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国学根据学生入学的年龄和程度的高下,分为大学与小学两级,教育内容为礼、乐、射、御、书、数,合称六艺。
小学以书、数为主;大学以礼、乐、射、御为主。
大学又有“辟雍”、“东序”、“成均”、“上庠”、“瞽宗”五院。
为天子所设者曰“辟雍”、为诸侯所设者曰“宫”。
4. 乡学古代的地方学校。
源于西周。
《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
(完整word版)高考古文化常识100道判断题
高考古文化常识100道判断题(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与答案
28.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 “朔 ”,最后一天叫 “晦 ”。( )
29.古人把农历每个月的十五称为 “望 ”,每个月的十六称为 “既望 ”。( )
30.古人把每个季节三个月顺次称为孟、仲、季,仲夏就是夏季的第二个月。
()
(四)政区与官职
31.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外交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的是礼部。
()
2
35.在唐代的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司法刑狱的是刑部,主管土地户口、 部。( )
赋税财政的是民
36.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的是户部。 ( )
37.在唐代,官员官服的颜色因官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高级官员一般是紫色或红色,
有“大紫大红 ”红“得发紫 ”等说法,官阶低的一般是青色或黑色,从《琵琶行》
()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
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 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 )
“司马青衫 ”可
以看出,李白当时的官阶比较低。 ( )
38.三公是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和司空。 ( )
周代已有此词, 具体说法不一, 一般
39. “迁 ”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常用
“右迁 ”一词。( )
40.“出 ”在古代一般是指地方的官员到朝廷担任要职, ()
48.寒食,节令名,在清明节的一天或两天。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
49.社稷: “社 ”,古代指谷神,即农业之神; “稷 ”,指土地之神。社稷后来成为国家的 象征。( )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
六合八荒定九州
六合指“上、下、左、右、前、后”, 八荒指 “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北、西 南”。李白有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 哉!”如果拿到现在说,就成了“秦王把上下 左右前前后后都收拾完了,这是多牛掰的事!” 可人家一个“六合”就代表了,古人词汇比如 今多得多。贾谊《过秦论》说秦王有“囊括四 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四海”如今还用, “八荒”只存在于考试中了。
卿士大夫治一方,男臣女妾本奴隶。
周公推行封邦建国制,诸侯所居住的区域——国; 诸侯下边的一级是卿大夫,他们的区域叫——家。注 意,国和家,是两个概念,并不连用。国,一般指的 是诸侯们的地盘,有时候会特指他们的都城。诸侯这 样的国,其实最初是一座城及其周边组成的“城邦”, 这些地盘不管大小如何变化,土地在名义上都属于 “天子”。这就是所谓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当 然家也和今天的家不一样,古代是卿大夫的封地。
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权,自称其权力出于神 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天子。在春秋战国时 期,天子的说法就已经开始出现,但还未成为正统的 称呼,周王朝和各诸侯国依然沿用着大王,汉代以后 天子之称谓始流行。
土社谷稷有江山, 左昭右穆建宗庙。
研读思考 1.社指的是:土神 2.稷是的指:谷神 “社稷”合称指国家。
九州,中国的 代称。一般指冀州、 徐州、兖州、青州、 扬州、荆州、梁州、 雍州和豫州。
炎黄二帝华夏肇,四海归一行禅让 承天景命王天下,黎民百姓有区别
研读思考 1.你知道炎黄子孙的由来吗? 2.你指导百姓的含义吗? 3.你知道黎民与百姓的区别吗? 4.你华夏的起源在哪里? 5.请解释肇的意思?
中国古代学校的名称
2、庠(xia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3、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 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4、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 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5、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 校。
中国古代教育名人
春秋时期身兼“圣人”、“万事师表”的 孔夫子为国内外辞书遵为第一先哲; 战国 时期的“亚圣”孟子强调反求诸己,主张 “慎独”的修养方法令人折服; 荀况的尊 师重教观,学以用理论饱含着唯物主义 成份;
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对 策确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北宋“二程”(程颢和程颐)既是理学奠基人,又一 生从事讲学活动,双双成为当时有名望、后世影响 大的教育家;
8、国子监(jian):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 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 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9、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 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 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 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 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 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 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 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中国古代学校的名称
古代帝王学习之地叫明堂 周王朝为贵族子弟所设的大学叫辟雍 西周诸侯所设的大学叫泮官 乡学叫庠,即地方所办学校 国家设立的学校叫国学 私人设立的学校叫私塾 官府设立的学校叫官学 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地方叫蒙馆
1、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 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复习:古代的学校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复习:古代的学校(一)古代学校1.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2.国子监参见“太学”条。
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3.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4.监生国子监的学生。
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5.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二)古代学官1.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2.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3.司业学官名。
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4.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5.助教学官名。
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三)古代考试1.童生试也叫“童试”。
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2.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
凡本省生员与贡生、监生等经科考合格后,均可参加。
适逢子、卯、午、酉年为正科,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2020高考语文5月复习:文化常识专练附参考答案
2020高考语文5月复习:文化常识专练(附参考答案)1.下列对文言文知识的有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股指的是大腿及小腿上部;而肱是指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辅佐帝王的重臣,也喻为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B.四夷,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
©.自始皇起,古代君主自称为朕,“朕”意思是天下皆朕、皇权独尊。
D.《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
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答案:A,股指的就是大腿。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 “权” 则表示暂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辞官。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同时它也是二十四史之首。
答案:D二十四史之首为《史记》。
3.下面关于文言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刺史,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唐肃宗时期州郡长官为刺史。
B.优诏,由皇帝颁发的褒美嘉奖的诏书。
C.至德,唐肃宗在位时的一个年号,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只使用一个年号。
D.表:封建时代称臣子给君主的奏章,用以陈说忠心和愿望。
如《出师表》《陈情表》等。
答案:C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继位后始有年号的出现,始创年号元狩。
此后形成制度。
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辽外忧,遇到大事、要事,都要更改一下年号。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中国古代的学校
中国古代的学校一、周代的国学与乡学(一)国学国学,是王都和诸侯国都城的学校。
招收大贵族子弟入学就读。
国学分大学和小学两种。
各诸侯国内设立的大学称之为“宫”。
(二)乡学西周时,普通的学校是乡学,有庠、序、校、塾等名称,分别设于乡、州、党、闾。
塾,又称“家塾”,系以25家为单位设立的学校。
“校”比“家塾”高一级,每五百家设一校。
国学与乡学均为贵族学校,是贵族子弟接受教育的场所。
校内开设的课程主要有音乐、礼仪、射箭、驾车等。
这些学校为奴隶主阶级培养人才。
二、汉代太学和郡国之学(一)太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京师设立最高学府——太学。
太学选聘学优德劭者任教授,称为“博士”“博士官”,仆射是博士官中的领袖,东汉称祭酒。
太学的课程以通经致用为主,学生分经受业。
教学内容以“五经”为主,《论语》《孝经》是公共必修科目。
太学招收的学生,称为“博士弟子”“博士弟子员”经考试及格的学生可任用为政府官员,待遇极为优厚。
西汉初期,随教授学习的博士弟子仅50名,均为年满18周岁的官宦子弟。
西汉后期,太学多达万人,至东汉初期扩大到3万人。
(二)郡国之学地方政府办的官学,郡国曰“学”,习称郡国之学,即地方学校。
汉代,设在县以下的地方学校的名称各异,乡曰“庠”,聚曰“序”,沿袭殷周时代的旧称。
“校”即蒙书,相当于今天的小学,教学内容主要有《仓颉》《急就》等,重在识字、习字。
郡国之学,可能相当于今天的中学,教学内容主要有《论语》《孝经》《尔雅》等。
三、唐代专科学校(一)律学培养掌握、运用唐代律令的行政官员。
招收八品官员以下子弟和俊秀青年庶民,年龄不得超过25岁。
主要课程为现行律令,修业6年。
有博士3人,助教1人,学生五十人。
(二)书学培养精晓文学并精于书法的官员。
入学资格同律学,年龄限14至19岁。
主要课程为《石经》《说文》《字林》,兼习其他字书。
修业九年。
有博士2人,助教1人,学生30人。
(三)算学培养天文历法、财政管理、土木工程人才。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二)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二)1.夏朝学校的名称为“校”,是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为“序”。
周代学校的名称为“庠”。
古人常以“庠序”泛指学校,或代指教育事业。
( √ ) 2.国子监,又称“国子学”或“太学”,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两者同设。
( √ ) 3.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也就是太学;乡学则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 × )解析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与“太学”有所不同。
4.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唐代国子监设有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 √ )5.国子监之称始于隋朝,之后历代沿袭至清代,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主簿为该部门主管。
( × )解析国子监的主管应为国子监祭酒。
6.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门附近而得名,也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术机构。
( × )解析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
7.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学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
( × )解析书院一开始由私人设立,但后来官府也对其加以干涉。
8.成均相传为西周的大学,或谓西周前已有。
唐高宗时,曾改国子监为成均监,故后人亦有称国子监为成均者。
( √ )9.学官是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
如祭酒、学政、教授、教习、监生、诸生等。
( × )解析监生、诸生都指学生。
10.教授是古代的一种学官,主管学校课试、学规等方面的具体事务。
( √ )11.博士和教授都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 × )解析“博士”“教授”都是学官名。
2020年高中语文复习课件: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古代文化常识2--古代官职课件(共32张PPT)
因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指因过失而降级。“放”有流放、放逐义,从色彩上
讲,是贬职。)
9.以下各句说法正确的有几句( B )
返回 课堂训练
√①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外交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的是礼部。
①对
×②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的是户部。
②错(是工部)
×③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自己国土的某一块地方作为奖励赐给功臣,如淮阴侯韩信所
职权,多表示皇族的信任和恩宠。
D.古代的御史原本是史官,后掌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御史有权弹
劾皇帝的过失。
【答案】D,御史无权弹劾皇帝。
2.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课堂训练
A.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即一切财政事宜,其长官
称尚书,下设副职称侍郎。
B.翰林院学士在唐代是皇帝的秘书、顾问,他们学识渊博,明清时期长
侍卫,唐代是侍郎手下的高级官员。
【答案】B(军机处分设满、汉员,一般由亲王,满汉大学士、 各部尚书、侍郎、总督等官员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课堂训练
A.节度使是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官员,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
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B.大司马是汉代最高一级武官,廷尉是它的副职。太尉是宋代最高一
级武官,《水浒传》中的高俅曾任此职、
C.参军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
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
D.都督是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
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答案】B,廷尉是掌管刑法狱讼,掌管各地上诉的最高司法官 员。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学校、古代学官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学校、古代学官(一)古代学校【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瞽宗】古人以西为右,殷人尚右尚西,将大学设在西郊,也叫右学。
瞽宗是商代大学的名称。
当时大学以乐教为主,乐教的教师也就是乐师。
乐师在大学中祀其先祖为乐祖,大学也就成为乐师的宗庙,故称瞽宗。
瞽宗是当时贵族子弟学习礼乐的学校。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
《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指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
”《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国子监】参见“太学”条。
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
【私塾】私塾是私学的一种,以经费来源区分,一为富贵之家聘师在家教读子弟,称坐馆或家塾;二为地方(村)、宗族捐助钱财、学田,聘师设塾以教贫寒子弟,称村塾、族塾(宗塾);三为塾师私人设馆收费教授生徒的,称门馆、教馆、学馆、书屋或私塾。
中国古代学校简介
一、汉代太学 汉代太学创始于汉武帝时,是以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为主要目的的最高学府, 类属于太常。 1、教师,太学教官为“五经”博士,博士长官叫仆射,即太学教长,东汉改 称祭洒。各经博士始为7人,宣帝以后增至14人。今文经学派包括《鲁诗》、 《齐诗》《韩诗》、大小夏侯《尚书》、大小戴《礼记》、孟氏《易》、严 氏《春秋》等。古文经学派,始终未得正式立于官学。西汉时用征聘和荐举 的办法,选择名流学者担任博士。东汉须进行考试,年龄在50岁以上,没有 严重疾病,品行端正,合于四科(淳厚、质朴、谦逊、节俭)的标准才能任 博士。东汉还有都讲,是博士的助手。 2、学生,西汉太学生称“博士弟子”,东汉称“诸生”或“太学生”。正式 生有太常选择的18岁以上仪状端正的贵族子弟,有直接因“父任”而入学的 青年。地方保送的称“受业弟子”,属于特别生,不规定名额。也就是说有 太常选择与地方选送两种。前者有官费,后者自费。太学创立后不久,规模 迅速扩大,西汉始设时名额只有50人,昭帝时学生增至100人,宣帝时200, 元帝时1000人,成帝时3000,王莽时扩建校舍能容1万人。东汉迁都洛阳, 不断修建学校,学生越来越多。顺帝时校舍已有1800间,质帝时令六百石以 上官员皆得遣子入学,太学生人数多达3万。还附设童子科,收12至16岁能 通一经的少年入学,相当于大学预科性质。
三、教师
周代负责教育的官员兼任教师,有师氏、保氏,其中又分大师、小师。又有大司 成、大乐正、小乐正、大胥、小胥等。乡学教师由年老而有德者担任。 四、学生 国学学生主要为贵族子弟;入学年龄有所差异,反映了西周宗法登记制 五、修学年限:小学7年,大学9年。 六、教育内容 1、大学:诗书礼乐。2、乡学:六德、六行、六艺等。*注:男女学生所学的内 容各不相同。 3、大学课程安排大致是 春夏学干戈(武舞),秋冬学羽爚(文舞)。春诵,夏弦,秋学礼,冬读书。 七、考核与奖惩 1、大学有隔年考查的制度。 第一年:离经辨志。看其析句分段能力和学习志向。 第三年:敬业乐群。看其对学业是否专心,与同学是否和睦。 第五年:博学录师。考察之时是否广博,对老师是否亲近。 第七年:论学取友。考察研究问题的本领和识别朋友的能力。——合格称为“小 成”。 第九年:之类通达,强力而不友。要求做到认识事物触类旁通,政治上成熟,立 场坚定。——合格称为大成 2、惩处
2020福州事业单位资料:古代文化常识中的那些“学校”
2020福州事业单位资料:公共基础知识:古代文化常识中的那些“学校”【导读】中公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古代文化常识中的那些“学校”》,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无论是在事业单位考试还是在省考中,文史常识一直以“多”“杂”“乱”著称。
是各位考生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尤其是碰到了文史常识中的各种学校,考生更是傻傻分不清楚。
为了帮助考生啃下这块硬骨头,更好的应对考试,本文专门针对考试中经常出现的学校进行梳理总结。
(一)先秦学校【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序】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庠】周代学校的名称【官学】西周时期由官方创办了中央和地方的学校。
分别是国学和乡学。
国学是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教学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庠,序都是古代乡学,后来庠序泛指学校。
【私学】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与官学相对而言。
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孔子开创私学。
学问由此得到普及。
战国诸子百家纷纷聚徒讲学。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
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二)汉代学校【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汉武帝时创办太学,设置五经博士,教授儒家经典。
汉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学生称为太学生、国子生。
(三)隋唐学校【国子监】汉魏设太学,西晋晋武帝司马炎改称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
从此国子监和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四)宋代学校【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有些由私人创办,有些由官方创办。
是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开始只是地方教育组织,最早出现在唐朝,正式的教育制度则是由朱熹创立,发展于宋代。
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石鼓书院(湖南衡阳),应天府书院(河南商丘)。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课件
【 ➢ 2019年(III卷)
近 13
殷纣: 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 酷刑,是有名的暴君。与夏末国君桀并称为“桀纣”。
年
文 武王: 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
学
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 文 化
三晋: 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 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常
识
考
察
】
【 ➢ 2020年(I卷)
近 13
主司: 1.主管某项工作的官员或部门。2.科举的主试官。
年 殿试: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
文
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
学 、
,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 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 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
化
左尹、右尹,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后又为古代
常
官的通称,常指地方长官,如京兆尹、河南尹、
识
州尹、县尹等。
考 察
御名: 皇帝的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 字,如御玺、御驾亲征等。
】
【 ➢ 2019年(I卷)
近 13
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 以儒、墨、法三家影响最深远。
文
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称为“丁忧”。
化
常 私禄(文义判断): “私”强调个人拥有,与“公”相对;
识
“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后
考 察
也常用以借指仕途。 私禄在此强调是私人财产。
】
【 ➢ 2017年(II卷)
近 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复习:古代的学校
(一)古代学校
1.太学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2.国子监
参见“太学”条。
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
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3.书院
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4.监生
国子监的学生。
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
得监生资格。
5.诸生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二)古代学官
1.祭酒
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2.博士
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3.司业
学官名。
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4.教授
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
具体事务。
5.助教
学官名。
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三)古代考试
1.童生试
也叫“童试”。
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
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习,所以又
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2.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
凡本省生员与贡生、监生等经科考合格后,均可参加。
适逢子、卯、午、酉年为正科,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遇有国家庆典,临时增加一次,叫做恩科。
乡试元年叫大比之年。
主考官由皇帝委
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
正榜所取的人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3.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考官,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前300名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4.殿试
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
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
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者若干名,赐“进士出
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
三甲统称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