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哈姆莱特》导学案 教师版
(完整word)哈姆雷特导学案(教师)
第3课:哈姆莱特【学习目标】1.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
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重点难点】1.能够知道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初步分析人物个性。
2.赏析戏剧的语言艺术.【学法指导】诵读•讨论探究•点拨预习案 自主学习-台前幕后,先睹为快一、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诗人和戏剧大师。
1564年4月23日出生,默默无闻。
1616年4月23日去世,举世闻名。
在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他的剧本至今还在世界各地演出.在他生日的那天,每年都有许多国家在上演他的剧本纪念他.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作品有: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无事生非》。
在西方世界,一般人家必备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就是《莎士比亚全集》.1984年选举世界10名伟大作家,莎士比亚名列第一,他被誉为“奥林匹亚山上的宙斯”,他的戏剧已被公认为是不可企及的典范。
2.了解作品《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故事情节是这样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
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
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要肩负起重整乾坤的重任。
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所以,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
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
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
《〈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群文阅读》公开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群文阅读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群文阅读,让学生理解《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三部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三部作品中的正义与邪恶、命运与挣扎、人性与道德等主题。
3. 提高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窦娥冤》:讲述窦娥被冤枉而死,最终昭雪的故事,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2. 《雷雨》:揭示周家家庭悲剧的故事,探讨作品中的人性挣扎和命运无常。
3. 《哈姆莱特》:描绘哈姆莱特为复仇而展开的故事,思考作品中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三、教学方法1. 群文阅读:将三部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2. 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作品中的主题、人物、情节等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片段进行分析,深入探讨作品中的正义与邪恶、命运与挣扎等主题。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三部作品的基本情节和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分组阅读: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阅读一部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针对作品中的主题、人物、情节等进行讨论,分享阅读心得。
4. 全班交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分享,引导学生进行全班范围内的讨论和交流。
5.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片段进行分析,深入探讨作品中的正义与邪恶、命运与挣扎等主题。
6. 总结提升:总结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思考三部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五、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通过群文阅读,观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通过讨论法和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在思考和表达过程中的批判性思维。
3. 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提高: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分享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六、教学准备1. 教材:《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文本。
2. 参考资料:相关背景资料、评论文章、分析解读等。
雷雨导学案及答案
雷雨导学案及答案一、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戏剧《雷雨》的背景和作者,熟悉剧情梗概;2. 分析戏剧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他们的性格特点;3. 探讨戏剧中的主题和思想。
导学内容:1. 《雷雨》简介2. 主要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3. 戏剧的主题和思想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老师简单介绍《雷雨》这部戏剧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简要了解《雷雨》教师给出简要的剧情梗概,并带领学生回顾剧中的重要场景和角色。
第三步:主要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教师列出主要人物名称,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在剧中的体现。
第四步:戏剧的主题和思想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雷雨》这部戏剧所探讨的主要主题和思想,引导学生总结出戏剧所传达的核心价值观。
第五步:总结导学内容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下节课的重点。
二、答案1. 《雷雨》简介《雷雨》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于1934年首演。
该剧以民初上海为背景,通过展示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破裂的故事,探讨了封建传统与个体自由的冲突以及爱情与婚姻问题。
它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压抑,对当时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2. 主要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章以诚:中年掌管家庭的男人,聪明、精明,为人风趣,善于为自己争取主动。
- 王夫人:章以诚的妻子,固执、刚愎,迷信并掌握家庭的经济大权。
- 沈世博:章以诚的大学同学,痴情、憧憬伟大事业的青年,心地善良。
- 华老栓:中年人,坐立不安,担心家庭事务,悔恨过去错失的机会。
- 孔绍棠:住在华老栓家的财主,善于扮演各种角色、夸夸其谈。
- 宋秀英:华老栓的儿媳,女人味十足,聪明、机智。
- 宋慧乔:守寡妇女,一直对沈世博心存爱意。
3. 戏剧的主题和思想《雷雨》通过展示章以诚和王夫人之间的家庭矛盾,探讨了封建传统观念对人性的摧残以及家庭中的权力斗争。
它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男尊女卑、自由受限的现象。
该剧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我解放,对封建传统的束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高中语文《哈姆莱特》导学案(教师皈)
第3课《哈姆莱特》导学案(教师)【教学目标】1、阅读整个剧本,在了解全剧内容基础上、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理解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2、揣摩人物语言个性化特征,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知识链接】一、文艺复兴及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的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
13世纪末期,在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人文主义作为一种较系统的思想形态是和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联系在一起的。
14世纪下半叶,新兴资产阶级在欧洲历史舞台上开始崭露头角。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要求大批自由劳动力。
而当时生产的主力军却是中世纪封建领主统治下的农奴,他们被禁锢在马克思所说的“动物式的”世袭等级制度的最底层,还没有获得真正的人身自由。
要解放出自由劳动力,就得重新肯定人的价值。
于是,一场以“人文主义”为旗帜的大规模思想文化运动在欧洲兴起。
公元15世纪到16世纪,首先从意大利兴起的、很快席卷欧洲各国的“文艺复兴”运动,标志着近代人本主义哲学的诞生。
人本主义所追求的就是通过人文科学,以笔和舌为武器,在反对封建专制的统治与基督教神学的禁锢中,大力赞美和宣扬人的伟大、尊严、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
英国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莱特》中就有一段对人的精彩赞颂:“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想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正,多么出色!论行动是多么像天使!论了解是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段话集中反映了人本主义者对人的伟大与神圣的歌颂,对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自然本性的渴望和追求。
二、作者及作品1.简介: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和诗人,一生共创作了38部戏剧、2部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
《雷雨》导学案(教师用 )
《雷雨》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凡事都要有个目标,要求不高,认真做,你一定能达到!)(一)、知识目标:简介曹禺和《雷雨》故事情节,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能力目标:简介戏剧常识和戏剧人物鉴赏方法。
梳理情节脉络。
(三)、情感目标:理解剧中所揭示的阶级矛盾的深刻意义。
一、导入:播放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片段导入。
导语:夫妻不相爱却相恨,父子不相安却相怨。
母子不相和却相乱,兄弟不相亲却相斗。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部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却取材于七十多年前,一位年仅23岁的大学生的处女作。
这个大学生就是我国现代著名戏剧作家曹禺,作品就是《雷雨》。
《雷雨》的诞生引起了中国剧坛的强烈震动,从1935年4月在日本东京第一次演出以来,我国许多重要剧团都竞相排演,并拍成电影,甚至前几年还有人把它拉长为一部二十集电视连续剧。
一部作品能够具有如此悠久的生命力,一定有它独特的魅力,能够打动我们读者的心灵,一定能够有助于我们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和思考。
那么《雷雨》的成功之处又在哪里呢?它又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去借鉴的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讨的问题。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篇课文。
二、自学:(厚积而博发哦,只要用心你定会收获快乐!)(一)、戏剧常识1、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的种类:从表现形式看,戏剧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哑剧等;从作品的容量看,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从时代来看,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从情节主题来看,戏剧又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从演出场合看,又分为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
3、戏剧的几大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戏剧文学的特色有三:一是适合舞台表演、二是要有戏剧冲突;三是要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对话。
)4、戏剧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
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而是用表情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等等。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导学案(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导学案(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阅读剧本,了解剧情,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人物的性格。
2.初步了解戏剧人物的鉴赏方法。
能力目标1.学会鉴赏戏剧,提高学生鉴赏戏剧文学作品的能力。
2.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探测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借助浓重的戏剧氛围及富有诗意的语言所传达的悲剧意识(性格的悲剧、命运的悲剧、生存的悲剧)【教学设想】1.通过反复阅读和分角色朗读,品味戏剧作品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2.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雷雨》片段,与课堂点拨、品读一词一句及比较鉴赏相结合,激发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兴趣。
3.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扩大课堂容量。
4.课型:品读·鉴赏课5.教时:一教时【重难点简析】1.戏剧语言在展开冲突,显示人物性格等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言为心声,品读语言应是开启人物心灵的一把钥匙。
因此我确立本课教学重点为:引领学生在把握矛盾冲突的基础上,通过对周朴园语言的品读,探究周朴园的性格、心理。
2. 作者说《雷雨》“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
鉴赏时为了避免用“社会问题剧”的主题模式“削足适履”地硬套剧作,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引领学生感受作品的悲剧意识,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资料《雷雨》结局片断1分30秒)雷雨之夜,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
这就是当年23岁的曹禺创作的四幕话剧《雷雨》的结局。
那么今天,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近这位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雷雨》。
二、审美感知,整体把握。
1.【投影】曹禺和《雷雨》简介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原籍为湖北潜江,现代著名剧作家。
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王昭君》等。
《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
雷雨》导学案(含答案)
雷雨》导学案(含答案)研究目标】1.理解戏剧的概念和种类,以及戏剧的要素。
2.分析《雷雨》(节选)中的戏剧冲突和人物语言,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研究难点】分析和把握剧中人物性格。
学法指导】解读、鉴赏、分析研究流程自主预】知识链接】1.戏剧常识1)戏剧是一种通过舞台演出而诉诸观众感官的艺术形式,其中心是演员的表演。
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从表现形式、作品容量、时代、情节主题等方面,戏剧可分为不同种类。
3)戏剧的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和人物台词等。
戏剧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阶级之间和阶级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些冲突也表现为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的矛盾冲突。
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
4)戏剧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
戏剧文学的特色有三:适合舞台表演、要有戏剧冲突、要有生动的人物对话。
5)戏剧鉴赏方法包括把握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和揣摩戏剧语言。
2.作者简介___,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于湖北潜江。
他在___和___外语系研究,毕业后进入___专攻欧美戏剧文学。
1933年,他完成了作《雷雨》,继而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
《雷雨》和《日出》是他的代表作,通过深刻描绘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
1942年,他将___的小说《家》改编成话剧,解放后,又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作品。
3.《雷雨》的创作背景雷雨》创作于1933年,当时日本侵略中国的918事变刚刚爆发,全国上下掀起了抗日热潮,___也积极参与抗日宣传。
___的成员有___、繁漪、___和___,___家的成员有侍萍、___、___和四凤。
建议对文章进行排版,使其更易读。
基础演练:1.读准字音,包括伺候(cì)、虐待(nuè)、怜悯(mǐn)、仆人(pú)和谛听(dì)等词语。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导学案第【1】篇〗学习要点:1.了解戏剧(剧本)的基本知识及相关文学常识2.掌握诵读剧本台词的基本技巧3.了解剧情,理解剧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及戏剧主题4.能尝试评价周朴园、侍萍、繁漪等人物形象教学安排:四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进入戏剧单元,了解戏剧(剧本)的基本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对照《雷雨》(选场)简析戏剧与小说两种文学样式的主要异同。
例:1.相同点:①小说主要通过作者的正面描述直接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表现生活和主题;戏剧则是以人物对话(角色对白)的形式展开剧情。
(台词)②戏剧(剧本)除台词外,人物的动作、神情、衣着服饰、身份经历、舞台布景等相对较少,且用小字集中介绍或用括号文字在台词中插入;而小说则是完全融于文中,难于分离。
③小说(主要指长篇小说)常常有广阔的背景和较长的时间跨度;戏剧则缩天地为一隅,变古今为一瞬,使空间、时间高度集中。
④剧本的创作有明确的目的性——利于舞台演出;小说则需要通过改编,才能搬上舞台或银幕。
2.相同点:①都是通过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来揭示矛盾,表现重大的生活及社会主题。
②小说有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戏剧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③都离不开环境要素的参与。
二、进入本课,板书课题:雷雨(曹禺)。
介绍相关作家作品知识。
【参考资料】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
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
曹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
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参加戏剧活动,曾担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剧的主角。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
曹禺和明代戏剧家汤显祖一起,均被后人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三、分析剧中人物关系1.结合剧本选场,教师引导学生初步理清人物关系周朴园(矿主,资本家)鲁侍萍(鲁贵之妻,曾经为周朴园生过两个儿子)周萍(鲁侍萍长子,周家大少爷)鲁大海(周朴园、鲁侍萍之少子,工人代表)周冲(繁漪之子,周家二少爷)鲁四凤(鲁贵、鲁侍萍之女,在周家作使女)繁漪(周冲的母亲,周朴园续娶之妻)鲁贵(鲁侍萍现任丈夫,在周公馆当男仆)2.教师结合全剧内容作适当的补充,让学生初步了解故事梗概及剧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
《哈姆莱特》导学案
《哈姆莱特》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作者莎士比亚的生平和艺术成就。
2、梳理故事情节,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
3、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理解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4、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包括戏剧结构、语言风格等。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分析哈姆莱特复杂的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
(2)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人文主义思想。
2、难点(1)对剧中一些具有象征意义和隐喻的情节和台词的解读。
(2)探讨作品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启示。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作品广泛反映了当时英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等。
2、作品背景《哈姆莱特》创作于1601 年,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作品之一。
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末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封建势力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
莎士比亚通过这部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
四、自主学习1、阅读《哈姆莱特》全文,了解故事梗概。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五、合作探究1、哈姆莱特的形象分析(1)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中的具体情节进行分析。
(2)哈姆莱特的复仇行动为何一再拖延?他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挣扎?2、作品的主题探讨(1)《哈姆莱特》的主题是什么?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2)从哈姆莱特的悲剧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3、艺术特色鉴赏(1)分析《哈姆莱特》的戏剧结构,它有何独特之处?(2)品味作品中的语言,谈谈莎士比亚的语言风格特点。
六、课堂展示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发言,展示合作探究的成果。
七、课堂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评价,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群文阅读》公开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群文阅读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群文阅读,让学生了解并比较三部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的异同。
2. 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窦娥冤》:讲述窦娥被冤枉而死,昭雪的故事,展现正义与邪恶的斗争。
2. 《雷雨》:揭示周家家庭的伦理道德矛盾,探讨人性、命运与责任等问题。
3. 《哈姆莱特》:描绘哈姆莱特为复仇而展开的斗争,探讨复仇、正义、人性和命运等主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群文阅读,分析三部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的异同。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比较阅读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三部作品的联系与区别。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三部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 让学生阅读三部作品,注意把握作品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的特点。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三部作品的主题异同”这一话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讨论成果。
4.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班级交流。
5. 总结课堂教学,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2. 选择一部作品,深入分析其人物性格特点,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3. 针对三部作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进行研究。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分享和交流环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合作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感受和建议,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和情节。
【统编版】《雷雨》 导学案 -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雷雨》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戏剧常识、作者概况及《雷雨》剧情。
2.体会剧本的矛盾冲突。
3.通过语言来品味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人物形象以及体味人物语言中的潜台词。
【知识链接】1.戏剧(1)戏剧和戏剧文学戏剧是一种综合运用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舞台艺术。
戏剧文学即文学剧本。
高尔基说:“剧本要求每个剧中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自己的特征。
”(2)戏剧的特点舞台性、直观性、综合性、对话性。
(3)戏剧的三要素戏剧的三要素主要为:语言、人物、戏剧冲突。
语言是剧本的基础,是第一要素。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是人物心理、动作的外观。
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而且随着剧情发展、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变化。
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性语言,用来说明布景的设计、环境、人物的动作、心理、表情和上下场等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和情节。
戏剧冲突主要指剧中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其中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它是戏剧的灵魂。
2.作者简介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原名万家宝。
曹禺笔名的来源是因为本姓“萬”,繁体万字为草字头下一个禺。
于是他将万字上下拆为‘草禺’,又因“草”不像个姓,故取谐音字个‘曹’,两者组合而得曹禺。
中国杰出的现代话剧剧作家。
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1910年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
1928年,入南开大学政治系,翌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33年毕业前夕,年仅23岁,即完成了处女作多幕剧《雷雨》。
一年后,时任《文学季刊》编委的巴金在编辑部的故纸堆里发现了它,并感动得为它掉下了激动的眼泪。
它的发表立刻引起了中国剧坛的强烈震动,被公认为是中国年轻的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从1935年在日本东京第一次演出以来,我国许多重要剧团都竞相排演,并相继拍成电影、电视连续剧。
第二单元《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整合课学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统编版)
探访悲剧女性,激发良知之心——《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整合课【学习目标】把握戏剧中的女性悲剧意蕴,激发良知与悲悯情怀【前测学习】我对“良知”与“悲悯”的理解。
【学习任务一演绎剧本把握情感】活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三篇课文,找出三位女性悲剧形象直接抒发“悲”情感的核心句子,完成下列表格。
女性形象情感句具体内容人物特点窦娥侍萍奥菲利娅窦娥:侍萍:奥菲利娅:【学习任务三把握悲剧内核体悟女性精神】《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
——曹禺短的是人生,长的是苦难。
——张爱玲悲剧人物的灾祸,如果引起同情,他就必须本身具有丰富内容意蕴和美好品质,正如他们的遇到破坏的伦理理想的力量,使我们感到恐惧一样,只有真实的内容意蕴才能打动高尚心灵的深处,对悲剧人物的同情,怜悯必然同对他们的美好品质的赞美结合在一起,悲剧人物的遭遇死亡所引起的惊恐,也必然同他们的正义行为所引起的敬仰结合在一起。
——黑格尔境冲突越众多,愈艰巨,愈厉害,矛盾的破坏愈大,在这样的前提下,心灵仍能坚持自己的意志性格的真,也就愈能显示出主体性格的深厚和坚强。
——黑格尔具有崇高特性的对象,一般地说总具有艰苦斗争的烙印,显示出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相斗争的深刻过程。
——王朝闻活动:我了解的“女性形象”我并非在异域他邦也不是在别人的羽翼下躲藏。
——安娜·阿赫玛托娃女人呢,则经常受到束缚,缺乏活力,任人摆布,不仅身体上软弱无力,而且法律上处于依附地位。
女人的意志,就像用细带子系在帽子上的面纱,风一吹就飘来摆去,时时都有欲望在引诱她,时时都有礼俗在限制她。
——艾玛《包法利夫人》【后测学习】我对“良知”与“悲悯”的理解。
第二单元《雷雨》《哈姆莱特》单元教学设计-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统编版
七、教学反思
4.编排演出,深入理解戏剧作品,把握其悲剧意蕴,激发心中的良知与悲悯情怀。
本单元是一个戏剧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良知与悲悯”。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名作;《哈姆莱特》则是西方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经典剧作。课文节选的部分都是剧作中展示矛盾、表达形象、深化主题的关键部分,并以注释的方式对剧情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两部剧作都是悲剧,有着深厚的思想、情感意蕴和高超的艺术成就,而又分别呈现出不同时代、地域的风格特点,能够启发学生更好地认识戏剧这一体裁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和一般规律。
2.原剧本对于舞台布置、服装设计、灯光安排等方面,往往并没有详细的规定,也需要在演出本中加以补充。通过小组讨论,仔细推敲,初步形成演出本。
形成演出本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性阅读能力,能更好地品味剧中台词的“言外之意”,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
课下排练
进入排演阶段后,投入剧情,化身为剧中人物,也许就会发现许多在阅读剧本时没有发现或没有充分考虑的问题。例如,按照剧情,哈姆莱特登台念“生存还是毁灭”这段台词时,奥菲利娅一直待在舞台上装作正在读书。这段台词很长,要考虑当哈姆菜特独白的时候,奥菲利娅究竟应该如何表演,才能最恰当地表现出两人之间的微妙关系。诸如此类看似细枝末节、对实际演出却十分重要的问题,往往只有通过排演才能找到最适宜的处理方式。
通过排演时,人物之间的互动,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和相互间的关系。
环节㈣:演出与评议,2课时。
第1-2课时
1.以戏剧小组为单位,在班级内正式演出。
2.正式演出后,全班同学进行评议,为这次戏剧表演设置若干奖项,为获奖同学颁奖。
《雷雨》 导学案
《雷雨》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包括戏剧冲突、人物形象、戏剧语言等。
2、理清《雷雨》的情节结构,分析剧中的人物关系。
3、深入理解剧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悲剧。
4、品味《雷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其艺术魅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分析《雷雨》的戏剧冲突,理解其社会意义。
(2)剖析周朴园、繁漪、鲁侍萍等主要人物的形象。
2、难点(1)探究《雷雨》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
(2)理解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
三、知识链接1、戏剧常识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的要素包括戏剧冲突、戏剧语言和人物形象。
戏剧冲突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是戏剧的核心。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台词)和舞台说明。
人物语言要求个性化、动作化、口语化。
舞台说明是剧作者根据演出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的文字。
2、作者简介曹禺(1910 年 9 月 24 日—1996 年 12 月 13 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汉族,祖籍湖北潜江,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中国杰出的现代话剧剧作家。
曹禺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与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齐名。
他是中国现代戏剧的泰斗,戏剧教育家,历任中国文联常委委员、执行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名誉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等职务。
他所创造的每一个角色,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预习指导1、通读《雷雨》剧本,了解故事梗概。
2、标记出剧中的主要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找出剧中的矛盾冲突,并思考其产生的原因。
五、文本解读1、情节结构《雷雨》的情节紧凑,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
故事发生在一天时间内,地点集中在周公馆和鲁家。
通过三十年前的旧事和现在的矛盾交织,展现了两个家庭之间复杂的关系和命运的悲剧。
哈姆莱特 导学案 教师版 简洁实用
《哈姆莱特》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 自学案==============================一、走近作者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生于1564年4月26日,卒于1616年4月26日。
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代表作品: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二、了解背景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正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封建社会开始向资本主义发展,经济上逐渐强大的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在文化上体现自己的思想和利益,但当时他们尚未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文化体系。
他们在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中发现了于已有利的唯物主义哲学、维护私有财产的法律和现实主义文学艺术,因而大肆弘扬学习、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运动。
其中新思潮是人文主义,关注人的各种现象,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与中世纪教会神权相抵抗,并且提倡理性,尊崇科学,宣扬仁慈、博爱和平等,与世俗社会的封建等级制度、封建压迫、愚昧主义及神秘主义相抗衡。
然而,人文主义提倡人权、反对神权却不能整个埋葬天主教和基督教,某些宗教戒律如严禁个人复仇仍深有影响,反对封建等级制度但君主地位仍至高无上,弑君被视为最大的恶德。
到了莎士比亚写作《哈姆莱特》的时候,英国已处于“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王室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雷雨导学案-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雷雨》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掌握《雷雨》的基本情节,理解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关系;2.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3. 理解戏剧的主题和意义,探讨作品的思想内涵;4. 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导学内容:1. 了解《雷雨》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2. 掌握剧情概要,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与命运;3. 讨论作品蕴含的思想内涵和主题;4. 探讨作品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教师引入《雷雨》的故事背景和作者郁达夫的生平,激发学生对该作品的兴趣。
第二步:整体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雷雨》,了解剧情梗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如孙少平、刘大海、吴文英等。
第三步:深入剖析引导学生讨论作品的主题和意义,探讨家族、爱情、权力等议题在该剧中的体现,分析郁达夫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和启示。
第四步:拓展思考让学生思考《雷雨》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探讨家庭关系、爱情观念、伦理道德等议题在当今社会的反思和启示。
第五步: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对《雷雨》的理解和认识,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提高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导学延伸:1. 通过观看电影版《雷雨》,体验故事情节的真实展现,进一步深入了解作品的魅力;2. 阅读评论和相关文献,拓展对《雷雨》的多维认识,丰富作品理解的视角;3. 小组讨论,探讨不同人物的命运走向和心理变化,比较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表现,深入分析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通过以上导学案的学习,相信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雷雨》,提高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拓展对这部经典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愿学生们在阅读《雷雨》的过程中,收获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心灵的启迪和思想的启示。
第二课时导学目的:通过学习《雷雨》,深入了解中国现代戏剧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想一下自己之前了解过的现代戏剧作品,有哪些特点?2. 了解学生对于《雷雨》这部作品的初步认识和期待。
《窦娥冤》《哈姆莱特》《雷雨》联读 教案
体会悲剧意蕴,发掘悲剧价值——《窦娥冤》《哈姆莱特》《雷雨》联读教学目的1.从《窦娥冤》和《哈姆莱特》《雷雨》作品节选部分,体会三篇悲剧的悲剧主人公的性格。
2.体会不同悲剧的深层意蕴,探寻悲剧原因。
3.理解阅读悲剧的价值。
教学重点体会不同的悲剧冲突和悲剧意蕴。
教学难点探讨造成不同悲剧背后的深层原因。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悲剧,素来被誉为艺术的最高阶段,以其深沉激昂的艺术精神和艺术魅力震撼和感召着世人。
《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也是关汉卿最杰出的作品。
而《哈姆莱特》则是西方悲剧的一座高峰。
《雷雨》是中国现代剧作中杰出的悲剧作品。
针对这三部悲剧作品的比较来探寻悲剧意蕴,可让我们能更深地理解悲剧的普遍性,唤起对人类的悲悯意识。
二、课堂活动任务一:曲终人散话遭遇活动1:分小组,从本单元三部悲剧中选择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窦娥、鲁侍萍、哈姆菜特或其他),以关键词句归纳的方式来展示他们各自的遭遇。
参考:窦娥:自幼失母,父亲为穷困潦倒的读书人。
因父亲借高利贷无法偿还,被送去当童养媳,丧夫,受泼皮流氓的欺压,受贪官污吏的毒刑和判决,含冤而死。
鲁侍萍:出身为身份低微的女佣,被少爷始乱终弃,未婚生子,被逼离家,母子生别,无路可走,投河后遇救。
后遇人不淑,嫁了两次,现在的丈夫是个趋炎附势、见钱眼开、面目丑恶的男人。
儿女乱伦、两个亲生儿子身份对立无法相认。
暴雨之夜子女殒命、重重打击下最终发疯。
哈姆莱特:父亲被叔叔害死,王位被篡夺,母亲被仇人蒙骗霸占,在复仇时误杀女友的父亲,朋友变仇人,女友发疯后失足落水被淹死,自己被放逐且面临被谋害。
活动2:节选部分场景归纳《窦娥冤(节选)》:押赴刑场,鸣冤叫屈;婆媳诀别,诉说冤情;临刑发誓,冤情昭然(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六月飞雪——希望自己的冤屈会让上天得到反应。
亢旱三年——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同时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雷雨(节选)》:周朴园与鲁侍萍三十年后的相认——包括周朴园诉说怀念、周朴园打听侍萍下落、认出侍萍、责问侍萍、收买侍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名著阅读之《雷雨》知识链接:【原作者】曹禺【主要人物】周朴园——某煤矿公司董事长,55岁周蘩漪——其妻,35岁周萍——其前妻生子,28岁周冲——蘩漪生子,17岁鲁侍萍——朴园妻子,某校女佣,47岁鲁贵——周宅仆人,48岁鲁四凤——鲁贵与侍萍女,18岁,周宅使女。
鲁大海——朴园与侍萍之子,煤矿工人,27岁。
部分人物形象解读蘩漪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
她是五四运动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
她敢爱敢恨,对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园,也不放在眼里。
当然,她对旧制度的反抗是有一种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她在重压下,常常无助、自卑、甚至自虐。
这是蘩漪无法摆脱的弱点。
周冲的两面性周冲是一个受新思想、新文化影响下成长的青年。
他富于幻想、生性浪漫。
但他没有韧性,对封建制度的顽固性认识不足,这注定了他悲剧命运。
鲁大海是一个有思想、有行动的年轻工人的形象。
他直爽、质朴但又头脑清醒。
他作为工人代表,和周朴园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显示了他的反抗精神。
但是,曹禺毕竟对工人不熟悉,所以,鲁大海的形象与别人相比,还是显得单薄。
周朴园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周朴园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两千多个工人,进而将每个工人的抚恤金中扣去300块钱:贪婪、残忍。
强迫蘩漪喝药:专制、冷酷。
当他日思暮想的侍萍以女佣母亲的身份出现在他面前时,竟马上翻脸不认人:虚伪、狡诈。
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形象,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深刻地揭示出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有一种可怕的统治力量,也反映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长成的资产阶级,同封建阶级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思想的血肉联系。
【可能考到的问题】1.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不是真的?他是不是真的对鲁侍萍有感情?答:怀念是真实的。
要点:①两次婚姻都不如意,难免怀念起过去与侍萍度过的快乐时光;②急于了解当年的情况,想为侍萍修墓。
怀念又是虚伪的。
要点:①当他得知侍萍没有死而且就在眼前时,他想把好永远打发走;②维护家庭地位,保护“好父亲”的嘴脸。
他怀念的是30年前的已经投河死去的侍萍,不会对自己构成任何威胁的侍萍。
当侍萍“死而复生”,出现在自己面前,并可能对自己及家庭、事业带来巨大威胁时,他审时度势,看出利害关系,毫不犹豫地想与侍萍一刀两断,露出了资本家的狰狞面目。
2.阅读剧本中周鲁重逢的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周鲁重逢时,周朴园向鲁侍萍打听无锡“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时,说她“很贤慧,也很规矩”,对周朴园的这番话应如何理解?答:这是周假心假意的赞语,并非赞赏她的贤惠规矩,他是借前面的好话,掩饰其希望了解真相的目的,这是周虚伪、圆滑的表现。
⑵鲁侍萍在听到周朴园上述话后的反应是什么?有什么目的?答:鲁侍萍立即详述了“梅小姐”(自己)在三十前的一个年三十夜里怀抱着刚生的孩子投河自尽的悲惨遭遇,目的是嘲笑、讽刺周朴园的卑鄙、无耻。
⑶当周朴园得知姓“梅”的小姐(即鲁侍萍)还活着时,一脸“惊愕”,这说明了他什么心态?答:侍萍还活着,是他很不愿意知道的消息,对他构成威胁,影响他的名誉和地位。
⑷当知道眼前的鲁妈就是当年的“侍萍”时,周朴园的表现有哪些变化?这说明了什么?答:由前面的“惊愕”“惶恐”转为“忽然严厉地”盘问“谁指使你来的”,以至最后凶相毕露,辞退四凤和鲁贵,开除鲁大海,并声称“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需要到周家来”。
他对侍萍的凌辱、摧残,他对侍萍的忽冷忽热,软硬兼施,都充分暴露了他的残忍、自私和冷酷、虚伪,说明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是一个人格卑下、没有任何仁义和道德可言的反动资本家。
3.作品塑造周朴园这样一个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是什么呢?答: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形象,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深刻地揭示出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有一种可怕的统治力量,也反映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长成的资产阶级,同封建阶级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思想的血肉联系。
4.周朴园和鲁侍萍见面是偶然的,鲁侍萍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并没有认出鲁侍萍,那么鲁侍萍为什么不立刻表白自己的身分并当面斥责周朴园对她的迫害和30多年来的悲惨遭遇,而是以叙述别人的故事的口吻诉说自己的遭遇呢?答:30多年的悲惨遭遇和痛苦的经历已经把她的性格磨炼得坚强又勇敢,她对残酷的现实充满了愤恨,但她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幸是腐朽的制度造成的,而是把这一切不幸归结于“报应”和“命运”;而且,善良的品性又使她在周朴园的“忏悔”中产生的某种轻信和谅解。
在对话中,她既有意识地在隐蔽自己的身分,又在语言动作中不断地表露出自己的特征,这正是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
5.如何理解侍萍拒收周朴园的钱?答:鲁侍萍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
她正直、善良,但是在周公馆却备受凌辱和压迫。
大年三十的晚上,被周家赶出家门,她走投无路,痛不欲生,跳河自杀。
遇救以后,一直挣扎在社会最底层,含着怨愤生活了三十年。
生活磨炼了她,使她认清了周朴园的本性,勇敢地控诉周朴园的罪行。
她以撕毁五千元支票的举动,表现出了她对残酷现实的清醒认识,对周朴园的蔑视和对不公平社会的抗议,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
她的唯一的要求就是“见见我的萍儿”,表现出她那纯洁、崇高的母爱。
她终于由一个无知幼稚的侍女成为一个有骨气、有尊严的女人。
6.繁漪是否是个坏女人?答:她在道德上,是个有污点的女人。
在精神上,她受到周朴园的禁锢,炽热的情感在这种文明而野蛮的统治下变得病态,这就造成了她近乎变态的反抗,她绝不因任何的条件而改变自己的情感寄托,她不把感情当作可有可无的东西,相反地,她把与周萍的关系当作生命的全部。
7.“雷雨”这一标题的象征意义是什么?答:⑴表示故事的背景与环境气氛;⑵预示情节的发展,暗示情节的高潮;⑶象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暴风骤雨式的斗争即将到来。
8.《雷雨》中周朴园的性格非常丰富,请举出一个细节说明其主要性格特征。
答: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周朴园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两千多个工人,进而将每个工人的抚恤金中扣去300块钱;贪婪、残忍;强迫蘩漪喝药;专制、冷酷;当他日思暮想的侍萍以女佣母亲的身份出现在他面前时,竟马上翻脸不认人;虚伪、狡诈。
8.现代话剧《雷雨》中“最具有雷雨性格”的人物是谁?在剧中这个人物和周萍、四凤是什么关系?从故事情节看,周萍和四凤是怎样死的?答:繁漪。
她和周萍表面上是继母和儿子的关系,实际上是情人关系;她和四凤表面上是主仆关系,实际上是情敌关系。
周萍开枪自杀,四凤触电身亡。
9.在《雷雨》第二幕侍萍与周朴园重逢的这场戏里,侍萍对于自己的身份有几处掩饰?又有哪些地方暴露了她的身份?答:周朴园四次问到她姓什么,是谁,她都很自然地掩饰过去,语调平缓,不露声色。
暴露她的身份的地方有:熟练自然的关窗动作,对侍萍的身世及与周朴园的关系的细致述说,对绣着梅花的衬衣的熟记。
10.请简要说说你对蘩漪这一形象的看法。
答:蘩漪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
她是五四运动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
她敢爱敢恨,对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园,也不放在眼里。
当然,她对旧制度的反抗是有一种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她在重压下,常常无助、自卑、甚至自虐。
这是蘩漪无法摆脱的弱点。
《哈姆莱特》导读一、情节1、深夜显幽灵。
2、先王揭阴谋。
3、装疯伤情人。
4、演戏巧试探。
5、寡断失良机。
6、误杀情人父。
7、海上得脱险。
8、情人断芳魂。
9、墓地起冲突。
10、悲情大结局。
丹麦王国年轻有为、有魄力、好思索、接近人民、对人类抱有美好希望的王子哈姆莱特正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学习,国内传来噩耗,父王突然惨死,叔叔克劳狄斯篡夺王位,母亲改嫁克劳狄斯。
哈姆莱特回国奔丧,在一天深夜,他在城堡里见到了父亲的鬼魂,父亲的鬼魂告诉了他自己被害的经过:克劳狄斯趁老哈姆莱特在花园里午睡时,把致命的毒草汁滴进了他的耳朵,并使毒液流入他的全身血管,使他的身上起了无数疱疹,最后夺取了他的生命。
老哈姆莱特要求儿子为他报仇,但不许伤害他的母亲,要让她受到良心的责备。
哈姆莱特知道真相后,精神恍惚,他整天穿着黑色的丧服,一心想着复仇。
一天,他去见自己的恋人首相的女儿奥菲利娅,他又想求爱又想复仇,行为怪诞。
奥菲利娅把王子的情况告诉了首相,首相又报告了克劳狄斯。
克劳狄斯虽然不知道老国王鬼魂出现的事,但他心中有鬼,派人试探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一方面想复仇,一方面又碍于母亲的面子,同时他也不十分确定父亲鬼魂的话,非常苦恼。
哈姆莱特决定要证实克劳狄斯的罪行,正好这时宫中来了一个戏班子,他安排了一出戏,内容是一个维也纳的公爵被他的一个近亲在花园里毒死,不久这个凶手还骗取了公爵夫人的爱。
戏演出时,他在旁边注意观察克劳狄斯,见克劳狄斯坐立不安,中途就离去。
哈姆莱特确认了父亲鬼魂的话,决定复仇。
一天,克劳狄斯独自一人忏悔,哈姆莱特本可以杀死他,可又觉得忏悔中的人被杀后会进入天堂,结果罢手。
克劳狄斯派王后劝说哈姆莱特,哈姆莱特与母亲发生争执,误杀了躲在帏幕后偷听的首相。
克劳狄斯以首相的儿子要复仇为由,要将哈姆莱特送往英国,准备借英王之手除掉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识破克劳狄斯的诡计,中途返回丹麦。
当时,奥菲利娅受刺激发疯,落水身亡,哈姆莱特回国时,正赶上她的葬礼。
克劳狄斯挑拨奥菲利娅的哥哥雷欧提斯同哈姆莱特决斗,并在暗中准备了毒剑和毒酒。
哈姆莱特第一回合获胜,克劳狄斯假意祝贺送上毒酒,但哈姆莱特没喝。
哈姆莱特第二回合获胜,王后非常高兴,端起国王原准备给哈姆莱特的毒酒喝了下去。
决斗中,哈姆莱特中了对手的毒剑,但他夺过剑后又击中了对方。
王后中毒死去,奥菲利娅的哥哥雷欧提斯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揭露了克劳狄斯的阴谋。
哈姆雷特用最后的一点力气用手中的毒剑击中了克劳狄斯,自己也毒发自亡。
二、人物1.(1)哈姆莱特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著名悲剧人物。
哈姆莱特的性格是复杂的。
A、他天真、单纯,对人类、对世界报有美好的希望。
在他的心中,现实中的一切都如同理想那样的美好:世界是一个美好的天地,人类是了不起的杰作。
他希望以真诚相待的平等关系来代替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
B、父亲的死亡,母亲的改嫁,叔父的篡位,这一些反常的事情,几乎完全打破了他的幻想。
现实世界残忍的丑恶显现出了它的原形。
理想和现实的强烈对比,让哈姆莱特变得忧郁起来。
他的发疯固然是为了窥测敌人而假装的,但也是他的精神危机的自然表现。
C、哈姆莱特的眼光锐利,对事物的认识非常深刻,判断也很准确。
但是,哈姆莱特善于思考的特征也暴露了他优柔寡断、生性软弱、过于谨慎而不善于行动的另一特点。
哈姆莱特的精力过多的花费在决定上,反而失去了行动的力量。
D、由于克劳狄斯想借英王之刀杀人,引出了哈姆莱特将计就计,粉碎敌人阴谋的情节,这又充分体现了哈姆莱特的机智和勇敢。
在经历了所有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哈姆莱特的内心已然渐渐成熟,内心的平静已重新恢复,他沉着应战,显出了一个成熟思想家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