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选考试大纲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考试大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考试大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考试大纲(历史学专业本科试用)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总学时:108总学分:6开课学期:第5、6学期适用专业:历史学考核方式:闭卷笔试一、课程性质《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是高等院校历史专业开设的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目的中国历史文选是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典籍并着重选取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著名的篇章学习的学科。

通过中国历史文选的学习,可以使历史专业的学生对中国历史上的基本史籍有一个基本了解,并且能够掌握中国史籍的阅读与分析等实际运用的能力,它注重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文言史料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入门课程,从而利于历史学特别是中国历史的深入学习和研究。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绪论了解《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的一般情况,课程特点、教学目的、课程要求、学习方法等,提高对该课程学习的自觉性。

理解学习中国历史文选的方法。

掌握历史、历史学、文献、历史文献和历史要籍的涵义及内在联系;区分经史子集四部典籍与考古文献档案、民族文献;培养学生对历史文献学进行分析能力,强调学习历史文献学的重要意义。

第一编先秦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先秦时期史籍序言及史料特点了解先秦时期史籍发展的基本概况,了解此时期我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健全、史官的设置;介绍先秦时期所产生的典籍及其史料、史学价值。

理解先秦时期史官及其职能、先秦时期史体处于雏形阶段。

掌握文献载体、先秦时期的重要典籍;培养学生利用先秦史料的能力。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了解中国古代最早的史书的同时也是儒家经典之一的《尚书》成书经过,体例与内容,价值与问题以及重要注释本,并通过《牧誓》篇的选读加深对该书的认识,重点了解《牧誓》的史料价值;帮助学生了解儒家经典之一《逸周书》的由来、史料价值及其注本。

理解《逸周书》注本。

掌握今、古文《尚书》及其真伪难点:《尚书》之作者;;选文《牧誓》的个别难解词语。

重点掌握《逸周书》史料价值;培养学生鉴别史料的能力,要求其利用唯物史观理解何谓“信史”。

708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

708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

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考试科目名称:中国文学史考试科目代码:[708]一、考试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现象、文学思潮,各种文体的发展及变化情况,要求掌握中国文学史上代表性作家的代表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二、考试内容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章《诗经》1、《诗经》六义2.《诗经》内容题材、艺术特色。

第二章历史散文1、《春秋》笔法2. 《左传》艺术成就(熟读《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晋公子重耳之亡》等篇章)。

3、《战国策》的叙事特色第三章先秦诸子散文1、联系作品,论述《孟子》的艺术特色及其影响2、联系作品,论述《庄子》散文艺术特色第四章屈原与楚辞1、什么是楚辞?2、屈原诗歌的艺术成就(熟读《离骚》、《山鬼》、《涉江》等)第五章汉赋的特征、渊源及其繁荣原因1、汉赋的形式体制特征与渊源2、汉赋的题材、内容与其思想意义、艺术特色。

第六章《史记》1、《史记》的性质与体制2、《史记》的思想内容。

3、全面掌握《史记》在人物形象塑造、叙事、语言等方面的艺术成就,能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第七章汉乐府诗歌1、“乐府“释义2、汉乐府内容题材、艺术特色。

第八章汉代五言诗1、《古诗十九首》的思想、艺术特点2、古诗十九首概念第九章建安文学1、曹操在文学上的成就2、曹丕在文学上的贡献3、曹植五言诗的成就与特色4、“建安风骨”5、“建安七子”第十章正始作家与西晋时诗人1、阮籍五言诗艺术特征2、左思《咏史》诗的思想、艺术特点第十一章陶渊明1、陶诗的“静穆”、“金刚怒目”在其作品中的体现。

2、结合作品深入全面把握陶诗的艺术特色第十二章南朝诗文1、谢灵运山水诗创作的成就与不足2、鲍照对诗歌题材的开拓及其艺术成就3、“永明体”的特点及代表作家4、南朝“宫体”诗的特点及代表诗人第十三章南北朝民歌、诗文1、南北朝民歌内容及艺术特色。

2、庾信的诗文成就及其文学史地位。

第十四章魏晋南北朝小说1、志怪小说概念、《搜神记》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点。

《中国史》考试大纲

《中国史》考试大纲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 育明教育天津分校预祝大家考研成功!1育明教育天津分校2015年南开大学考研辅导必备2015年南开大学考研专业课资料14年中国史考试大纲《中国史》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本考试是中国史一级学科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入学资格考试之专业基础课,各语种考生统一用汉语答题。

各招生院校根据考生参加本考试的成绩和其他两门考试的成绩总分来选择参加第二轮,即复试的考生。

二、考试的性质与范围本考试是测试考生中国史学科基础知识和汉语写作水平的尺度参照性水平考试。

考试范围包括本大纲规定的中国史知识和汉语写作水平。

三、考试基本要求1.具备较为扎实的中国史知识,对学术研究动态的掌握能力。

2.具有古代汉语的基本阅读及较强的理解能力。

3.具备较强的现代汉语写作能力。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 育明教育天津分校预祝大家考研成功!2四、考试形式本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单项技能测试与综合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强调考生的中国史基本知识和汉语写作能力。

试题分类参见“考试内容一览表”。

五、考试内容本考试包括三个部分:名词解释、论述题、古代汉语的翻译与理解。

总分300分。

I.名词解释1.考试要求要求考生对中国史基本知识有较强的了解。

2.题型2要求考生解释涉及整个中国史知识结构的6-8个名词。

每个名词10分,总分50-60分。

考试时间为40分钟。

II.论述题育明教育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 育明教育天津分校预祝大家考研成功!31.考试要求该部分要求考生对涉及中国史整体知识结构的5-8个题进行回答,要求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言简意赅,凸显专业性、学术性。

2.题型试卷提供中国古代史与中国近现代史两个二级学科各4题,可以进行选择性回答。

共计180分。

考试时间为90分钟。

III.古代汉语1.考试要求考生应能根据所给题目用现代汉语翻译一篇不少于800词的古代汉语短文,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另一段古代汉语的文字材料,在理解历史背景的同时用现代汉语进行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考试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考试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考试大纲一、考查目标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科目考试内容,要求考生系统地掌握中国文学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掌握各个历史时期代表作家、代表作品,融会贯通地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知识,能够说明、阐述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现象及规律,解读赏析作家作品,开掘蕴含其中的优秀的文学、美学及文化传统。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答题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30分简答题:45分分析论述题:75分三、考查范围总绪论一、中国文学史的文学本位与史学思维二、中国文学演进的因素与中国文学史的分期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一、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二、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第一章上古神话一、中国神话的主题和意义二、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流变与影响第二章《诗经》一、《诗经》的编定和体制二、《诗经》的内容、艺术特点三、《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一、从甲骨卜辞到《春秋》二、《左传》的叙事和记言三、《国语》、《战国策》的文学成就四、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一、《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二、《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三、《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第五章屈原与楚辞一、楚文化的美学特点二、“楚辞”的含义三、《离骚》的主旨与两类意象(香草、美人)四、《离骚》的艺术成就和美学特征。

五、《九歌》缠绵哀婉的风格及其表演性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一、汉代文学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二、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一、《吕氏春秋》的成书过程及体制二、辞采繁富的《谏逐客书》三、《过秦论》的战国策士遗风四、《淮南子》的铺张扬厉和浪漫风格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一、名词解释:汉赋二、名词解释:“九体”三、枚乘《七发》的艺术成就及文学史地位四、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五、杨雄四赋及《甘泉赋》的艺术成就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一、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二、《史记》的叙事艺术、人物刻画、风格特征三、《史记》的地位和影响第四章两汉乐府诗一、两汉乐府诗、乐府和太乐二、两汉乐府诗的叙事手法第五章东汉辞赋一、何为《两都赋》二、《两都赋》艺术上的突破与创新三、《二亰赋》与《两都赋》的异同第六章《汉书》及东汉散文一、何为《汉书》二、比较《汉书》与《史记》人物传记的不同之处三、何为《吴越春秋》四、《吴越春秋》的特点第七章东汉文人诗一、何为《古诗十九首》二、《古诗十九首》揭示的人生哲理三、《古诗十九首》揭示的人生痛苦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四、《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一、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的标志二、刘勰的《文心雕龙》三、萧统的《文选》四、药与酒:生死主题、求仙主题、隐逸主题五、玄学对文学的渗透六、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渗透七、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一、“建安文学”的概念二、曹操诗歌是学习汉乐府的硕果三、曹丕诗的分类四、曹植诗歌创作的分期及内容五、曹植诗歌受后人推崇的原因六、何为建安“七子”及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七、正始诗歌的特点第二章两晋诗坛一、“太康诗风”的概念及特征二、咏史诗的渊源与特征及左思“典以怨”的诗风三、名词解释《兰亭集序》第三章陶渊明一、陶渊明诗的题材分类二、田园诗与山水诗的区别三、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及意义四、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五、陶渊明的符号意义第四章南北朝民歌一、《木兰诗》中木兰这一艺术形象二、《木兰诗》的艺术表现手法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一、从陶渊明到谢灵运,诗歌艺术的转变二、谢灵运山水诗刻意追新的特征和积极意义三、比较陶、谢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四、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五、鲍照对诗体新变的贡献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一、何为“永明体”二、以宫廷为中心的诗人集团的三个中心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一、庾信作品乡关之思的内容与表现二、庾信承前启后的文学史地位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一、元嘉三大家二、齐梁文学的新变意识三、郦道元《水经注》在文化、文学史上的成就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一、中国小说的起源包括哪些方面二、志怪小说的种类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一、唐代文学的分期二、唐代文学的繁荣三、唐诗的发展轨迹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一、上官体二、初唐“四杰”三、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的得与失四、陈子昂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的关系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群体一、张九龄对唐诗发展的贡献二、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成就三、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四、高适、岑参诗歌创作的异同之处第三章李白一、李白的生平、思想和人格魅力二、李白古题乐府的创新与个性特色三、李白歌行的价值四、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第四章杜甫一、杜甫诗歌的诗史性质二、杜甫律诗的艺术成就三、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第五章大历诗风一、何为大历诗风二、大历“十才子”三、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分析第六章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一、韩、孟诗派二、韩愈、孟郊诗歌的怪奇特征三、李贺诗歌的艺术表现与怪奇特征四、比较刘禹锡与柳宗元的诗歌风貌第七章白居易和元白诗派一、元白诗派二、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二、白居易《新乐府》的缺憾四、《长恨歌》《琵琶行》的艺术成就第八章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一、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二、韩、柳散文创作上的开拓三、晚唐“三十六体”第九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一、何为唐传奇二、唐传奇发展经历的三个时期三、唐传奇的表现艺术第十章晚唐诗歌一、杜牧的怀古咏史诗二、贾岛、姚合等苦吟诗人第十一章李商隐一、中唐后期以来诗歌的走向二、李商隐诗歌的思想内容三、李商隐诗歌情调的幽美四、李商隐诗歌内涵多义性的成因五、李商隐对诗歌发展的推进第十二章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一、何为《花间集》二、李煜词的特色第五编宋辽金文学绪论一、宋代士大夫的文化性格二、宋代文人审美情趣的转变三、词在宋代繁荣的原因四、宋诗对唐诗的因革五、宋词的总体成就第一章宋初文学一、白体、晚唐体、西昆体二、西昆体的艺术特征与衰微的原因第二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人的探索一、晏殊《珠玉词》的新变及其“情中有思”的内涵二、欧阳修对词的革新三、张先词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词发展方向的改变四、柳永在词史上的贡献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诗文创作一、欧阳修倡导诗文革新运动的背景二、欧阳修文学革新的主张三、王安石诗歌创作的分期及王荆公体第四章苏轼一、苏轼的各类散文的内容及不同的风格特点二、苏轼诗歌的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三、苏轼的词学观四、苏轼对词境的开拓和“以诗为词”的表现手法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一、江西诗派二、“山谷体”第六章周邦彦和北宋后期词人的创造一、秦观词的情韵兼胜二、周邦彦词的题材内容三、周邦彦词的艺术特点第七章李清照与南渡词风的新变一、李清照“别是一家”的词论二、李清照前后期词风、词境的变化三、李清照词作的女性特征第八章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一、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二、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三、诚斋体的艺术特征四、范成大对田园诗的发展与贡献第九章辛弃疾和南宋中期词人的拓展一、辛弃疾词的具体内容及题材特点二、辛弃疾词的艺术世界三、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第十章姜夔、吴文英及南宋后期词人的深化一、姜夔词虚处传神的艺术手法二、姜夔词在形式上的特色三、吴文英词的艺术境界、章法结构与语言风格第十一章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一、永嘉四灵、江湖诗派二、元好问“纪乱诗”的特点第六编元代文学绪论一、元代杂剧、南戏的演出和体制二、元代两个戏剧圈三、散曲的特性第一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一、何为说话二、说话“四家”三、传世宋元话本的分类四、何为诸宫调第二章关汉卿一、《单刀会》《西蜀梦》的主旨二、窦娥的悲剧命运与典型意义三、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和语言艺术第三章王实甫的《西厢记》一、《西厢记》题旨的改造二、《西厢记》相互制约的两组矛盾三、《西厢记》矛盾的转移四、《西厢记》人物形象:崔莺莺、张生、红娘第四章白朴和马致远一、元剧“四大家”二、梧桐夜雨的意蕴三、《汉宫秋》的主旨: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体悟,乱世中个体无法主宰命运第五章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一、纪君祥及其《赵氏孤儿》二、康进之与《李逵负荆》第六章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一、元杂剧衰落的原因二、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第七章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一、高明《琵琶记》的悲剧意蕴和艺术成就二、“四大南戏”的基本情况第八章元代散曲一、散曲的概念、体制二、散曲的文体风格及审美取向三、元代前期与后期的散曲创作概况第九章元代诗文一、元诗“四大家”二、“铁崖体”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一、明代对文学特征性认识的深化二、明代文学论争的特点三、何为章回小说四、以“四大奇书”为主要标志,清晰地展示了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历程第一章《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一、《三国演义》的的版本、思想倾向,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二、《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艺术方法、战争描写的艺术第二章《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一、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的异同二、《水浒传》的版本三、《水浒传》的思想内涵:一曲“忠义”的悲歌四、《水浒传》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成就及艺术结构第三章《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一、《金瓶梅》的成书时代和作者二、《金瓶梅》的思想价值:由一家而写及天下国家,从暴露社会矛盾走向剖视扭曲的人性,《金瓶梅》的悲剧性三、《金瓶梅》在小说史上的里程碑作用和贡献第四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一、“三言、二拍”的思想内容二、“三言、二拍”情节的曲折、细致的写心艺术和语言变化等艺术技巧第五章明代杂剧的流变一、王九思与康海的杂剧创作二、徐渭的《四声猿》第六章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一、明代传奇的渊源和体制二、明代中期“三大传奇”的思想内容及现实意义三、“汤沈之争”的内涵及影响第七章汤显祖与《牡丹亭》一、理解汤显祖的“至情”论二、《牡丹亭》的题材渊源三、《牡丹亭》的主要人物性格、浪漫主义风格及文化警示意义四、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第八章明代诗文一、台阁体二、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三、唐宋派、李贽的“童心说”、公安派“性灵说”第八编清代文学绪论一、清王朝控制社会文化思想的方式是编书,更严厉的手段是大兴文字狱二、清代集历代文学之大成三、文学古典形态的再度辉煌第一章《聊斋志异》一、《聊斋志异》一书而兼二体,用传奇法以志怪二、《聊斋志异》狐鬼世界的内涵三、《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第二章《儒林外史》一、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二、杜少卿形象的人文内涵三、《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第三章《红楼梦》一、高鹗、程伟元的《红楼梦》续书二、贾宝玉和《红楼梦》的悲剧世界三、分析鉴赏《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四、《红楼梦》人物塑造的艺术成就五、《红楼梦》的叙事艺术第四章清代其他长篇小说一、《醒世姻缘传》荒唐的因果报应模式二、《醒世姻缘传》宿命外壳中的真实内蕴三、《镜花缘》的思想内容第五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一、《长生殿》的重史意识与杨贵妃形象,《长生殿》化长恨为长生的意蕴及其艺术风格二、《桃花扇》的历史反思与征实精神三、《桃花扇》国家至上的思想第六章清代的诗、词、文一、清初的诗、词、文(一)梅村体(二)陈维崧“阳羡派”、朱彝尊“浙西词派”和纳兰性德词(三)王士禛的神韵说二、清中叶诗、词、文多元发展的局面(一)沈德潜“格调说”(二)翁方纲“肌理说”(三)袁枚的“性灵说”(四)桐城派11。

赣南师范大学2024年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考试大纲

赣南师范大学2024年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考试大纲

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同等学力复试加试考试科目大纲《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1、试卷满分:100分2、考试时间:120分钟二、试题题型结构1、填空题(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2、简答题(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3、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4、鉴赏评析题(1小题,共20分)三、主要参考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版四、考查内容:第一章先秦诗歌第一节《诗经》概说第二节《王风·黍离》第三节《秦风·蒹葭》第四节《豳风·七月》第二章先秦散文第一节《晋楚城濮之战》第二节《左传·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节《邵公諫弭谤》第四节《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说秦》第五节《论语·侍坐章》第六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第三章先秦辞赋和神话第一节屈原和楚辞第二节《国殇》第三节古代神话《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第四章秦汉辞赋与诗歌第一节《上林赋》第二节汉代的乐府诗歌一、《战城南》二、《陌上桑》三、《汉乐府·焦仲卿妻》第三节《古诗十九首》一、《行行重行行》二、《迢迢牵牛星》第五章秦汉散文第一节李斯《谏逐客书》第二节《李将军列传》第三节《苏武传》第六章三国两晋南北朝辞赋、散文与小说第一节辞赋一、王粲《登楼赋》二、曹植《洛神赋》三、江淹《别赋》第二节散文一、陶渊明《桃花源记》第三节小说一、《搜神记》二、《世说新语》第七章三国两晋南北朝诗歌第一节“三曹”诗歌一、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二、曹丕《燕歌行》三、曹植《白马篇》四、曹植《赠白马王彪》第二节阮籍与左思一、阮籍《咏怀诗》(夜中不能寐)二、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第三节陶渊明一、陶渊明《归园田居》(选二)、《饮酒》(结庐在人境)、《杂诗》(忆我少壮时)第四节大小谢一、谢灵运《登池上楼》二、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第五节乐府民歌《西洲曲》与《敕勒歌》第八章隋唐五代诗歌第一节初唐诗一、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二、骆宾王《在狱咏蝉》三、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二节山水田园诗一、王维(一)《终南山》(二)《山居秋暝》(三)《送元二使安西》二、孟浩然《过故人庄》第三节边塞诗人一、高适《燕歌行》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三、王昌龄(一)《出塞》(二)《闺怨》第四节李白一、《蜀道难》二、《行路难》三、《将进酒》四、《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第五节杜甫一、《兵车行》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春望》四、《登高》第六节白居易一、《轻肥》二、《长恨歌》第七节晚唐诗一、杜牧(一)《泊秦淮》(二)《山行》二、李商隐(一)《锦瑟》(二)《无题》(三)《夜雨寄北》第九章隋唐五代散文与传奇第一节韩愈《进学解》第二节柳宗元《小石潭记》第三节白行简《李娃传》第十章唐五代词一、温庭筠《菩萨蛮》二、李煜《虞美人》第十一章宋词第一节晏殊与欧阳修一、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二、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三、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四、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第二节柳永一、《雨霖铃》(寒蝉凄切)二、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第三节苏轼一、《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四、《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五、《念奴娇》(大江东去)第四节晏几道与秦观一、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二、秦观(一)《鹊桥仙》(纤云弄巧)(二)《踏莎行》(雾失楼台)第五节贺铸和周邦彦一、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微塘路)二、周邦彦《六丑》(正单衣试酒)第六节李清照一、《声声慢》二、李清照《醉花阴》第七节辛弃疾一、《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二、《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四、《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五、《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第八节姜夔一、《扬州慢》(淮左名都)第十二章宋金诗第一节欧阳修与王安石一、欧阳修《戏答元珍》二、王安石《明妃曲》第二节苏轼一、《游金山寺》二、《惠崇春江晚景》三、《饮湖上初晴后雨》第三节黄庭坚一、《登快阁》二、《寄黄几复》第四节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第五节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第六节陆游一、《关山月》二、《书愤》三、陆游《游山西村》四、陆游《示儿》第十三章宋代散文第一节欧阳修一、《五代史伶官传序》二、《秋声赋》第二节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第三节苏轼《前赤壁赋》第四节曾巩《墨池记》第十四章元代戏曲第一节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第二节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第三节高明《琵琶记》(糟糠自厌)第十五章元代散曲第一节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第二节睢景臣《哨遍·高祖还乡》第十六章明代诗歌第一节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第二节夏完淳《别云间》第十七章明代散文第一节刘基《卖柑者言》第二节归有光《项脊轩志》第三节宗臣《报刘一丈书》第四节张岱《西湖七月半》第十八章明代小说与戏曲第一节罗贯中《群英会蒋干中计》第二节冯梦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第三节汤显祖《牡丹亭·惊梦》第十九章清代诗词第一节吴伟业《圆圆曲》第二节纳兰性德《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第二十章清代散文第一节姚鼐《登泰山记》第二节汪中《哀盐船文》第二十一章清代小说与戏曲第一节蒲松龄《婴宁》第二节曹雪芹《宝玉挨打》第三节孔尚任《桃花扇·余韵》第二十二章近代诗词文第一节龚自珍一、《咏史》二、龚自珍《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三、龚自珍《病梅馆记》第二节黄遵宪《哀旅顺》第三节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第四节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中国历史文选(同等学力)

中国历史文选(同等学力)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大纲(同等学力)一、考查目标全日制攻读中国史硕士学位入学考试中国史基础科目考试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即从距今200万年到1949年。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中国通史及其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历史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中国古代史约180分中国近现代史约120分(四)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题: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史料标点及分析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简答题:6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三、考查范围中国古代史一、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中国史的基本知识,把握中国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特别是重要的历史事件、典章制度、经济措施、思想文化。

2、认真阅读和准确理解有关的基本史料,掌握学习中国史的基本方法。

3、能够运用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评价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

4、通过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分析,培养人文精神、民族自豪感和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

二、考查内容(一)史前时期1、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直立人及其代表性古人类;古人及其代表性古人类;新人及其代表性古人类;北京人、丁村人、山顶洞人的文化特征。

2、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及其文化特征;新石器时代及其文化特征;北粟南稻及其起源;早期的原始聚落;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的文化特征;文明曙光的出现。

3、传说时代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禅让制;传说的历史学意义。

(二)夏商西周时期1、夏朝文献记载中的夏朝;考古探索中的夏文化;王权世袭制的确立;二里头文化;“九州”;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2、商朝商的起源与建国;盘庚迁殷;武丁中兴;“百辟”;“五服”;青铜冶铸;甲骨文。

考试大纲之中国古代史

考试大纲之中国古代史

考试大纲之中国古代史
第一节先秦期间
初期的人类
氏族公社
夏、商、西周王朝
战国七雄与变法图强
青铜器和铸铁
诸子百家与《诗经》、《楚辞》
第二节秦汉至明清期间
秦同一六国与中心集权封建轨制确立
封建政治轨制的演化
同一的多平易近族国度的构成和成长
农人起义与王朝更替
王朝乱世的呈现与式微
地盘轨制变迁与农业经济成长
重农抑商不雅念的演化与工贸易的成长
中外经济和文明交换
教育和科举轨制的演化
迷信手艺的成长
学术思惟的变迁
文学艺术
宗教源流。

最新中国古代文学考试大纲资料

最新中国古代文学考试大纲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考试。

二、考试的目的、内容1、命题指定参考书:《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教出版社2005年。

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2、考试的目的:(1).熟悉文学史的基本知识和发展脉络。

检查考生在学习中对先秦两汉至魏晋六朝文学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熟练程度,以及这一时期重要作家、作品、及重要文学流派的创作特色,及其特色形成的过程和文学史的影响、文学团体、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等文学现象的兴衰变异情况;(2).运用所学知识,以文化学的视角结合哲学、史学、宗教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综合研究文学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考试的内容:A、中国古代文学各时期的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学思潮;B、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及其创作成就;C、代表作品分析;D、名词术语;三、. 考核的要求与考核的知识点第一编先秦文学导论:1、了解中国文学史的分期;2、了解中国文学的起源问题;3、了解先秦文学的形态、创作的流变;4、了解先秦文化与文学发展的轨迹。

第一章上古文学识记:原始歌谣;神话的概念、上古著名的神话片段;《山海经》;理解:文学艺术的起源;原始歌谣的特点;上古神话内容的分类;掌握:上古神话的历史化;精读,掌握四大神话及蕴涵的民族精神——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反抗精神;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上古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第二章《诗经》识记:《诗经》的编定与体制;风、雅、颂,毛诗序,赋、比、兴的概念;四家诗;《关雎》、《蒹葭》、《氓》、《东山》、《七月》;理解:《诗经》的内容分类;《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变风变雅;《诗经》中爱情诗的艺术特色;掌握:《诗经》的艺术特点;赋、比、兴的手法;句式和章法;语言风格;《诗经》的地位和影响第三章历史散文识记:《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春秋三传”、“春秋笔法”、纵横家的概念。

理解:中国古代散文的萌芽与形成;《左传》的叙事艺术特征;《战国策》的写人艺术;《左传》和《战国策》行人辞令的比较;掌握:《左传·城濮之战》描写战争的特点、“宫之奇谏假道”的辞令特点、《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的形象及其塑造方法、《战国策·苏秦始将连衡》的辞令及其形象特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第四章诸子散文识记:诸子百家兴起的原因;《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和《韩非子》的作者及成书过程;理解:诸子说理散文的发生、发展和成熟过程;儒家、道家、法家的主要理论主张;掌握:《论语》的思想内容、《庄子》的浪漫主义风格及《庄子·逍遥游》的艺术成就;《孟子》散文的文学性及《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的论辩特色;先秦诸子寓言特点;诸子散文的总体文学特征及其地位和影响;第五章屈原与楚辞识记:楚辞体、《离骚》、《九章》、《九歌》的概念;理解: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屈原的生平和作品;《离骚》展现的屈原美政理想;《离骚》的美人、香草意象;《离骚》、《九歌》的想象力;宋玉及其辞的地位及影响艺术特色;掌握: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和影响第二编两汉文学导论:1、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汉代文学发展的基本态势;2、汉代文学样式嬗变及分期;3、赋的起源与发展状况;4、史传散文《史记》等基本知识;5、五言诗的发生、发展与七言诗的孕育。

山东大学-中国历史文选-课件-提纲

山东大学-中国历史文选-课件-提纲
二、今、古文尚書與經學的今古文之爭(提問同學)
相傳孔子編選之書有百篇,秦焚書,“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有敢藏《詩》《書》者棄市。……所不去者,醫藥蔔筮種樹之書”。秦博士濟南伏生將尚書藏壁中28篇,漢興後口授給弟子,其弟子用當時通用的文字――隸書記錄下來,使《尚書》得以流傳。
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五經博士,傳授記錄全用漢代通用文字隸書。
河北望都胡厚宣(1911-199?)、
4、今文經學家斥古文經為劉歆偽造;古文經斥今文為秦火之殘缺之餘。
平帝時,古文經得立於學官。每經博士5人,弟子360人。
今古文之爭實質是利祿之爭,但客觀上促進了學術繁榮。
三、儒家經典介紹
“六經”“六藝”,始見於《莊子·天運》“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說明戰國時儒家已有六經。(經的竹簡長二尺四寸)。
五、考試及作業
①考試課,②兩份以上作業,平時要求多讀多練。
六、參考書
課本方面:關於古代漢語的參考書很多,到目前為止,王力先生的《古代漢語》仍是最好的本子;周予同先生的《中國歷史文選》也是較好的本子,可參考。再就是人民文學出版社文革前編纂的《古代散文選》三冊可供參考。
工具書方面:《辭源》、《辭海》、《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
張道勤《書經直解》較便用
五、重點詞句
1、舍我穡事而割正夏。
A斷絕 正統 之夏國國運;
B奪取 征服
C割通曷,如何 糾正 夏王過失?
2、率割夏邑。A率 語助
3、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
第二課 盤庚
重點詞句
第三課武丁卜辭
一、甲骨文發現及研究情況
甲骨文,我國目前最早文字,
第一個發現:山東福山王懿榮1899年,在京向濰縣古董商范維卿重金購得,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大纲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大纲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大纲《中国历史文选》考试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的性质:历史文选是高等师范院校历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它在历史专业,论、史、选、具各类课程网络中,同样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学好历史文选,才能学好通史、断代史和专史。

(二)课程达到的目的:本学科教学主要是介绍中国古代重要历史典籍,并选讲和阅读重要典籍中的典型文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历史典籍方面的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中国历史典籍发生、发展的基本情况,从中总结出史学发展规律,并具有阅读一般古代史籍,运用马列主义观点分析文言史料的能力。

提高它们独立进行教学和科研能力,培养他们具有严谨的学风和不断创新精神。

二、考核方式(一)考试方法:笔试,闭卷,满分100分(二)考试时间:120分钟三、试卷结构(一)题型及分数比例填空题10% 选择题10% 名词20%论述题15% 翻译题30% 史料分析题15%(二)试题难易及分数比例较易40% 中等难度50% 较难10%四、课程考试内容的基本要求和重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每个时期的杰出史家,他们的优秀品质;掌握阅读文言史料的一些常识,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分析运用史料,提高史学论文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基本要求:草创时期的史学分期、草创时期的史学特点、传说中的史学因素、史学产生的条件、成文史料与史官考核重点:《尚书》、《逸周书》选文:《牧誓》第一章编年体的产生基本要求:编年体的定义及优缺点、春秋时期的史学综述、孔子与《春秋》、战国时代史学发展概况、《左传》的历史观、诸子的历史观念考核重点:《春秋》、《左传》、《竹书纪年》、选文:《城濮之战》、《晏婴叔向论齐晋季世》第三章国别体的出现基本要求:国别体的产生、《国语》、《战国策》考核重点:《国语》、《战国策》、选文:《武灵王平昼闲居》第四章其余上古史籍基本要求:掌握《世本》、《山海经》考核重点:《世本》、《山海经》的作者及有关争论第五章纪传体的创始与发展基本要求:纪传体的定义及优缺点、秦代的史官与史书、两汉史学概述、司马迁与《史记》、班固与《汉书》、陈寿与《三国志》、范晔与《后汉书》、《宋书》、《南齐书》《魏书》考核重点:掌握”“前四史、选文:《秦始皇本纪》、《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平准书》、《屈原列传》、《让县自明本志令》、《诸葛亮传》、第六章编年体的继起基本要求:《前汉纪》、《后汉纪》考核重点:二书的体裁及特点第七章两晋南北朝时期方志地理书名著基本要求:掌握《华阳国志》、《十六国春秋》、《水经注》、《洛阳伽蓝记》考核重点:《华阳国志》、《洛阳伽蓝记》第八章纪传体的大量编修基本要求:掌握唐修的八部正史,五代、宋所修的《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通志》、元代修的《宋史》、《辽史》、《金史》考核重点:唐代的八部正史、元代修的三部正史、《通志》、选文:《通志总序》第九章编年体的发展基本要求:编年体史书的完备代表作《资治通鉴》及在《资治通鉴》影响下产生的编年体史书、通鉴学考核重点:《资治通鉴》、选文:《党锢之祸》、《魏孝文帝迁都》第十章政书体的创始与发展基本要求:政书体的定义、杜佑与《通典》、马端临与《文献通考》、会要体、十通、《西汉会要》、《东汉会要》考核重点:杜佑、《通典》、《文献通考》、会要、十通第十一章纪事本末体的创始基本要求:纪事本末体的定义及优缺点、《通鉴纪事本末》考核重点:纪事本末体的优缺点、《通鉴纪事本末》第十二章唐宋时期方志地理书名著基本要求:了解这一时期方志地理书的名称及作者考核重点:三部方志地理书第十三章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史通》的产生基本要求:掌握史学评论的特点,史评产生发展的过程、《史通》考核重点:《史通》、选文:《二体》、第十四章纪传体的续修基本要求:《元史》、《新元史》、《明史》、《清史稿》考核重点:《明史》、《清史稿》第十五章编年史举要基本要求:实录体的产生和发展、《明实录》、《国榷》、《清实录》、《东华录》考核重点:实录体产生的过程、《明实录》、《清实录》第十六章纪事本末体的发展基本要求:《宋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圣武记.》考核重点:《圣武记》第十七章史论、史考著作举要基本要求:史论和史考的区别、《日知录》、《读通鉴论》、《文史通义》、《十七史商榷》、《二十二史考异》、《二十二史札记》考核重点:三大史考名著及作者、章学诚与《文史通义》第十八章明清时期历史地理名著基本要求:掌握历史地理名著的名称及作者考核重点:《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纪要》。

《中国古代史》考试大纲

《中国古代史》考试大纲

《中国古代史》考试大纲一、考试对象历史学专业本科插班生二、考试目的本考试大纲是应我院历史学专业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的要求编制的。

《中国古代史》(专升本)考试,是按照全日制普通高校历史学专业该课程的要求进行的选拔性考试,目的是从报考插班生的专科毕业生中选拔优秀者入学深造,考察学生在掌握中国古代史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对于基本概念的理解与掌握,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程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考试进一步促进考生提高历史学的理论水平,初步具备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素养。

本门课程考核要求分为“了解”、“掌握”二个层次。

其含义:了解,指学生能懂得所学知识,能在有关问题中认识或再现它们;掌握,指学生清楚地理解所学知识,并且能在简单应用中正确地使用它们,分析较为复杂的历史与现实问题。

三、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1、考试方法:闭卷、笔试2、记分方式:百分制,满分为100分3、考试时间:120分钟4、试题总数:29题5、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命题的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主要知识点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命题的原则是:题目数量多、份量小,范围广,最基本的知识一般要占60%左右,稍微灵活一点的题目要占20%左右,较难的题目要占20%左右。

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小题目,即使大题目也不应占分太多,应适当压缩大题目在总的考分中所占的比例。

客观性的题目占较重的份量。

6、题目类型(1)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2)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少选、多选不给分。

每题2分,共20分)(3)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4)简述题(3题,共34分)(5)论述论(每题16分,共16分)四、考试内容、要求第一章中国原始社会1、了解中国历史是怎样开端的。

2、掌握氏族是怎样形成的,母系氏族在什么条件下过渡到父系氏族,以及两个阶段的各自历史特点;掌握丰富的史前文化类型和特点等。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资料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资料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资料一.《史通》刘知几《史通》成书于唐代官方经史之学统一后,依仿汉魏子书之体创为一家之言,疑古惑经,扬榷群史,成为官学一统时代的批判者。

但表现出儒家正统经史之学的深刻影响。

名词解释:《史通》与刘知几: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唐代刘知几著。

唐代刘知几著。

《史通》成书于唐中宗景龙年间,是刘知几倾毕生心血撰成系统史学理论著作。

全书二十卷,分内外两篇,上帙三十六篇,下帙十三篇,共四十九篇。

分为内篇和外篇,内篇专门讨论历史编撰学,外篇叙述史籍源流,杂评古人得失。

《史通》的主要内容有:①注意过去史著的体例得失;②本着倡导实录直书的精神,揭示了过去史着的弊端;③大力反对史家把迷信与史实相混淆;④批评六朝以后的文人修史。

但《史通》一书也被烙下了深刻的封建印记,虽反对绮丽华靡的文章,但仍不能脱离六朝文风的阴影,因而轻视史书中的中的表、志,失之片面。

史学思想:无神论世界观思想;进化论历史观;反映论的历史观研注之作:历代研治《史通》者,其流为四:一为评论;二为校雠;三为注释;四为续补;贡献:1.第一次对中国史学作了比较全面而详细的总结。

表彰“直书”,贬斥“曲笔”。

批判了盲目崇拜古代,迷信圣人的观念。

对历史编纂学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

5.指出了史家须具备的条件——“史才三长。

刘知几:字子玄,唐代著名的史学家,曾提出才、学、识为史才三长的著名理论。

其中,“才”指的是掌握文献的能力;“学”指的是编撰能力;“识”指的是胆识与品德,要“直书为贵”。

《史通》是刘知几一生精力所萃的名著,在中国史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地理史籍,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笔受编集而成。

《大唐西域记》共十二卷,成书于唐贞观二十年(646年),为玄奘游历印度、西域旅途19年间之游历见闻录。

书中综叙了玄奘西行之见闻。

记述了玄奘所亲历110个及得之传闻的28个城邦、地区、国家之概况,有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故事等。

《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

《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

《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一、课程编号二、课程类别: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课程。

三、编写说明1.本考核大纲参考袁行需主编的教材《中国文学史》进行编写。

2.本考核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考试。

四、课程考核的要求与知识点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3识记:(1)神话概念;(2)神话分类。

4.理解:(1)中国神话特点;(2)中国神话的价值和意义。

5.运用:神话分类与中国神话重要神话举例,举神话的例子分析中国神话的特点、价值、意义。

第二章《诗经》L识记:(1)《诗经》;(2)三家诗、四家诗;(3)“诗六义”;(4)采诗、献诗、删诗;(5)重章。

6.理解:(1)《诗经》类别及主要题材内容;(2)诗经艺术成就及影响。

7.运用:赏析《诗经》主要题材诗歌。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L识记:(1)《尚书》;(2)《春秋》;(3)春秋三传;(4)春秋笔法; (5)编年体、国别体。

2.理解:《左传》《国语》《战国策》体例、内容和艺术特色。

3.运用:先秦叙事散文的写作特点。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L识记:(1)《论语》《孟子》;(2)《庄子》;(3)《荀子》《韩非子》。

2.理解:《庄子》三言说理。

3.运用:分析庄子寓言的特点。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L识记:(1)楚辞;(2)《离骚》;(3)《九歌》;(4)《九章》;(5)宋玉《九辩》;(6)香草美人。

4.理解:(1)《离骚》内容及艺术特色;(2)屈原楚辞成就及影响。

5.运用:结合《离骚》分析香草美人象征手法。

第二编秦汉文学史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L识记:(1)《吕氏春秋》;(2)李斯刻石文;(3)《淮南子》。

6.理解:《淮南子》的思想倾向、说理特点。

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第五章东汉辞赋L识记:(1)汉大赋;(2)骚体赋;(3)诗体赋;(4)抒情小赋。

2.理解:(1)汉赋渊源及演变进程;(2)汉赋类别及散体大赋特征。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第六章《汉书》及东汉散文L识记:(1)司马迁;(2)《史记》;(3)《汉书》;(4)纪传体;(5)断代史;(6)史传文学。

728中国史基础2023

728中国史基础2023

2023年暨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专业硕士学位中国史基础科目考试大纲Ⅰ.考查目标考查学生对中国史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和分析理解能力。

要求考生系统识记本科阶段所学中国史专业相关知识,具备史实贯通认知和理论分析的基本技能。

Ⅱ.考查范围本科目主要考查本科阶段开设的“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总分数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三、试卷内容结构1、中国古代史(60%左右)2、中国近现代史(40%左右)四、试卷题型结构1、名词解释(7小题,每小题10分,共70分)2、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3、材料分析题(1小题,共30分)4、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40分,共120分)Ⅳ.参考书目1.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第5版),上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5版2.李侃、李时岳等编:中国近代史(1840—1919),中华书局,1994年第4版3.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1919—2013),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4版Ⅴ.试题示例一、名词解释(7小题,每小题10分,共70分)1.告缗2.玄武门之变3.清明上河图4.广学会5.资议局6.中山舰事件7.三线建设二、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2.元代商业繁荣的表现。

3.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4.新生活运动的目的、内容、结局三、材料分析题(1小题,共30分)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孫義婦慈谿人歸定海黃誼昭生子湑未幾夫卒孫育之成立求兄女為配甫三年生二子湑亦卒時田賦皆令民自輸孫姑婦相率攜幼子輸賦南京訴尚書蹇義言縣苦潮患十年九荒乞築海塘障之義見其孤苦詰曰何為不嫁對曰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義嗟歎久之次日卽為奏請遣官偕有司相度成之起自龍山迄於觀海永免潮患慈谿人廟祀之塘上《明史》卷三百一《列傳第一百八十九》1.解释黑体下划线的字。

807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考试大纲

807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科目大纲(科目代码:807)学院名称(盖章):文史学院学院负责人(签字):编制时间: 2011年 3 月 18 日《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科目大纲(科目代码:807)一、考核要求1.要弄清本大纲规定的考试范围和涉及的基本内容,了解名词和概念,掌握基本理论和问题,理解选文。

2.对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类题目要注意全面、系统地加以理解。

3.要熟悉名词解释、简答、字句理解、加标点、翻译及史料分析等各种题型,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4.要做到基本知识和实际运用相结合,融会贯通,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二、考核评价目标本课程从总体上而言,是测试应考者完整、准确掌握《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

具体而言,则是测试应考者的识记、理解、分析与综合等四种基本能力。

识记能力:要求识别、记忆《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中有关名词、概念和知识。

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达;理解能力:要求对《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中有关重要概念、思想和观念能够理解其内涵,并牢固掌握其要点;分析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史料,并加以辨别;综合能力: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运用具体史料解决相关问题。

三、考核内容上篇:先秦历史要籍介绍第一章记言体类《尚书》:《尚书》的编订、特点及价值;选文《牧誓》、《尧典》。

《国语》:《国语》的成书经过、断限、内容与特点;选文《越王勾践灭吴》、《文公伐原》。

《战国策》:《战国策》的成书经过、内容、特点与历史文学成就;选文《冯媛客孟尝君》、《范睢至秦》、《燕昭王求贤》。

要求:掌握《尚书》《国语》《战国策》的主要内容和史料价值;分析记言体类史书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第二章记事体类编年纪体:《春秋》与《竹书纪年》的断限;选文《恃君》。

分类记事:《世本》。

要求:掌握《春秋》的断限,区分今、古本《竹书纪年》的不同点;了解《竹书纪年》、《世本》的史料价值。

第三章编年体类《左传》:掌握《左传》的内容与断限; 理解《左传》在史学上的重要贡献;识记“君子曰”;《左传》的作者与书名;《左传》的断限与内容;《左传》的编纂特点;选文《郑伯克段于鄢》、《周郑交质》、《城濮之战》、《宴婴叔向论齐晋季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大纲
一、字词解释
圩顶:形容人头顶四周高,中间低。

圩,洼田四周的埂
礼容:礼制仪容俎豆:古代宴客、朝聘、祭祀用的礼器。

俎,置肉的几。

豆,盛乾肉一类食物的器皿
要铚:古丧服,束于腰间的麻带。

要通腰。

又“要经”偻、伛、俯:表尊敬
当世:执政、当政料量平:(做人公正)非常公平。

料,称量。

陵轹中国:欺压,干犯。

中国,此指中原地区累世:绑人用的绳索,引申为拘禁
崇丧遂哀:趋详之节:走路有节奏的样子
及齐平:平,和解参乘:陪乘和陪乘的人
方贿:土特产属文:擅长写文章领:兼任微(言绝):微妙,深渊
邉豆:礼乐,代指祭祀介胄:披甲戴盔稍:颇,甚事:量词,件
依违:模棱两可,不偏向一方同力:同心协力
罪责:深深自责,责备刻意:克制意欲
志流:志向放荡淫欲舆:参与
偏:偏爱效己:贡献一己之力
济功:成就功业遗尘:遗迹
不期:没有约定(未约定)清称:美誉
师资:,犹师生,师徒了了:聪明伶俐
琢钉戏:一种儿童游戏混混:同“滚滚”,滔滔不绝
正自:只是志存:思念,怀念延誉:传播美名陈结:叙述自己的心意,并与之结交
群下:下属明达君子:开明通达的君子
风声:名望,声望。

声誉书迹:文字,文章书翰:书信,文书经略:经营,治理,筹划谋略
折衡之臣:忠勇之臣。

折衡:使敌战车后撤,制敌取胜
匡维:匡正维护删:选,节取
浅末:短浅,肤浅恒:平常,平庸之文
浑秽:污秽,污浊龟镜:借鉴往事
良以有焉:是在是有道理啊准:准则
英雄角力:起第:建造府第闲:熟悉蔑不胜:
以老其师:老,使··疲劳折书:把书折起来
二、名词解释
史记
1、《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撰。

2、《史记》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构成,共一百三十篇。

记事上起传说中的皇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

3、《史记》取材广泛,内容丰富。

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
4、A《史记》的注本今存三家:裴骃的《史记集解》八十卷、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三十卷、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三十卷。

B《史记》的旧版本,以百衲本为最善。

此外,中华书局刊印《史记》点校本。

汉书
1、《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撰。

2、《汉书》所记上起汉高祖,下终王莽之诛,包括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的史事,共一百篇,其中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
3、《汉书》在体例上继承《史记》,但有所变更;在内容上继承袭入《史记》,但有所增加
4、十志不拘泥于断代
5、《史记》注本有王先谦的《汉书补注》
后汉书
1、《后汉书》一百二十卷,是纪传体东汉史,南朝宋范晔撰
2、《后汉书》在编写体例上有两大特色:增加了一些列传,如《党锢列传》、《列女传》;把后妃列入本纪,第一位为妇女列传的史学家
3、擅长文辞表述,认为序论超过前代史家
《世说新语》
1、是一部笔记小品文集。

南朝宋刘义庆撰。

2、全书以人物为中心,分类叙事。

3、内容涉及了当时社会的许多层面。

4、南朝梁刘孝标曾为《世说新语》做注。

《颜氏家训》
1、共7卷,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庞大的家训。

北齐
颜之推撰。

2、以儒家思想为本,是作者立身处世,为学经教的总结,是家训
的典范。

3、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
《史通》
1、是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

作者刘知几。

2、内篇讨论了历史编纂学,外篇讨论史籍源流。

3、赞美断代史,贬低通史。

4、清浦起龙《史通注解》
《资治通鉴》
1、编年体通史,共294卷。

北宋司马光主编。

2、“资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赐名《资治通鉴》
3、特色在“通”
4、宋末元初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