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典音乐的独特审美追求 (2)

合集下载

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

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

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1. 引言1.1 概述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独具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将古典的古诗词与现代的音乐相结合,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底蕴,又具备了现代审美追求。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进行详细探讨,旨在进一步拓展人们对这一艺术形式的认知。

1.2 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引言、正文、美学特征、审美价值和结论。

引言部分会给出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整体概述及文章结构安排。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探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深入挖掘其内涵,并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知框架。

同时,也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广和弘扬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现代社会有效传承并发展这一宝贵遗产。

2. 正文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一种结合了中国传统诗词和现代音乐的表达形式,它通过音乐与歌词的完美融合,既保留了古典文化的瑰宝,又展现了时代的精神内涵。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具体探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点与魅力。

首先,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点之一是其丰富多样的主题内容。

从唐宋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名篇到现代优秀作品,无论是描绘大自然景色、抒发爱情情感还是咏史怀古等题材,都能在这些艺术歌曲中找到。

这不仅使人们能够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鲜血液。

其次,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通过音乐声调与节奏的精准配合,以及优美动听的旋律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它采用了不同风格、不同地域和不同器乐的表演方式,从而呈现出极高的音乐性。

这些优美的旋律与诗词中蕴含的意境相得益彰,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还具有独特的语言美感特征。

由于古代汉字的浓厚文化底蕴和深远内涵,中国古代诗人通过精练、简洁而富有情致的语言表达方式,使得这些艺术歌曲在一字一句之间都蕴含着丰富的意义。

同时,它们以优美动听、押韵和对仗的形式赋予了悦耳动人的声韵美感。

中国古典音乐审美研究

中国古典音乐审美研究

中国古典音乐审美研究中国古典音乐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之一,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和传承,具有高深的音乐理论和丰富的音乐风格。

审美研究是对中国古典音乐理解和传承的基础,其过程中包含着对音乐形式、音乐内容和创作特点等方面的探究。

一、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特点中国古典音乐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强调音韵美和意境表达。

音韵美体现在乐曲旋律优美流畅,节奏明快有序,音色纯正优雅,以及各种音乐技法娴熟自如;意境表达则包括对自然景物、人生感悟和情感表达的大量涵盖。

从音乐形式上看,中国古典音乐既有严格的规范性,又有灵活的变异性;从音乐内容上看,中国古典音乐既有丰富多彩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又有深入人心的美学意蕴和文化内涵。

二、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研究方法中国古典音乐研究包括音乐史、理论、教育和演出等多个方面,而审美研究是其中最为关注的方法之一。

审美研究涉及到中国古典音乐的美学理论、音乐形式、音乐内容、音乐创作等方面,其重点在于解读和感受音乐表现的内涵和意义。

具体来说,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音乐文化探究音乐文化是中国古典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音乐的历史、风格、思想和意义等方面。

通过对音乐文化的深入了解与探究,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涵和创作背景。

2. 音乐形式分析音乐形式是中国古典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包括乐曲结构、旋律特点、乐器运用等方面。

通过对音乐形式的分析,可以揭示音乐的创作过程与技法,深入挖掘音乐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3. 音乐语言研究音乐语言是中国古典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音乐符号、标记、乐谱和演奏技巧等方面。

通过对音乐语言的研究,可以深入掌握音乐的表现手法和技艺,更好地推动音乐的创新与变革。

4. 音乐演绎评析音乐演绎评析是对中国古典音乐的传承和演出的重要方式,旨在评价演奏者的演奏技艺和个人理解。

通过对音乐演绎的评价和解读,可以更好地展示音乐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三、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研究价值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研究对于推动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与演唱浅谈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与演唱浅谈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审美;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艺术歌曲类别,融合了艺术歌曲的艺术形式,同时又融入了古诗词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兼具艺术性以及文化性,现如今已经成为中国艺术领域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了进一步推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长效发展,必须多角度进行作品分析,把握其审美特征以及审美内涵,与此同时还应该在艺术实践中分析演唱要点,从而针对性解决演唱当中的实际问题,完美诠释音乐作品。

一、中国艺术歌曲的特点在中国声乐创作进程中,艺术歌曲创作以及演唱始终备受关注。

艺术歌曲是一种拥有高雅格调、丰富内涵、精巧伴奏的歌曲,不仅在各种各样的音乐会中呈现,还是声乐教学的重要曲目。

从一定程度上看,艺术歌曲创作的繁荣兴衰可以衡量国家与民族的音乐文化水准。

在对全世界艺术歌曲进行综合分析后发现,这些作品存在一定的共性,主要表现为篇幅短小、个性突出、逻辑严谨、内涵深刻。

中国艺术歌曲是根植于民族文化艺术土壤形成的,从产生时就显现出独特的魅力和鲜明特征。

一是词曲特征。

中国艺术歌曲在歌词的创作方面,往往是利用诗化语言进行创作,不管是描写外部景象还是对丰富的内心进行刻画,都特别关注歌词意蕴的深刻表达,使得歌词显现出语言质朴、内涵深刻、寓意深厚、境界悠长的特征。

正是因为这些歌词的独特性,给艺术歌曲创作带来了更广的空间,也让歌词的文学性和音乐性更为突出,表现出更加灵动鲜活的语言韵律。

高雅的歌词必然要搭配上抒情而又富有诗情画意的音乐,这样才能够让词曲交融成为一个整体。

所以中国艺术歌曲特别关注对西方成熟和声技法的使用,把中国的传统民族音调语调应用到作曲当中,建立了带有中国风格和特色的曲调。

二是时代特征。

艺术歌曲在很大程度上是历史的真实体现,中国艺术歌曲有着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

在创作中国艺术歌曲的过程中,一直以来都重视顺应潮流,融入体现群众精神面貌的元素,让艺术歌曲与时俱进。

三是民族特征。

中国艺术歌曲表现出来的是中国人特有的美学思想观念,不管是创作还是演唱,一直都没有偏离民族化这一道路。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与演唱分析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与演唱分析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与演唱分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在古诗词的演唱中,艺术歌曲的形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表现方式。

本文将结合实例,从审美角度和演唱技巧等方面,对古诗词艺术歌曲进行分析。

1.音乐与词意的融合古诗词艺术歌曲通常都会采用优美的旋律,来配合诗词中的意境,从而增强诗词的气氛和情感。

例如《长恨歌》这首古诗,其旋律优美、悠扬,完美地配合了王昌龄所描绘的长恨婆娑的意境。

整首歌曲的起承转合,都严格遵从了旋律与词意的融合原则。

2.语言的美学表现古诗词的语言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审美情趣。

古诗词艺术歌曲出现后,更是将这些美学表现推向了极致。

例如,《梅花三弄》这首古诗所描绘的梅花,既有自然界之美,更体现了文化与精神层面的美,艺术歌曲中的演唱,是将这种美学语言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3.情感的传达与共鸣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情感,是与古诗词深度融合的产物,旋律与词意的融合,语言的美学表现,都是为了更好地传达古诗词中的情感。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一曲,表现了女子离别时的无限思念和愁苦,经过艺术歌曲的演唱,这种情感可以使听者产生共鸣和感悟。

1.音乐表现技巧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中,音乐表现的技巧非常重要。

例如,在演唱《千秋岁》这首歌曲时,演唱者要借助音乐的表现手法,使歌曲中的情感更加深刻、丰富。

比如,在句末的高潮处,演唱者可以运用音乐表现技巧,让高音更加明亮、动听,以达到情感的爆发和传达。

2.声音调节技巧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需要有很好的声音调节技巧。

唱词的声音和语气要与歌曲的旋律和气氛相匹配,演唱者要把握好高低轻重、长短快慢等方面的声音变化,使之更加逼真、生动。

例如,在演唱《诉衷情》这首古诗时,演唱者要把握好抑扬顿挫的节奏变化,体现出诗词中的情感和气氛。

总之,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审美与演唱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丰富的内涵和特点。

同时,对于演唱者来说,技巧的运用和形象表现的处理,也是进行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重要环节,只有把握好这些方面,才能演唱出更有魅力和感染力的古诗词艺术歌曲。

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审美特征

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审美特征

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审美特征一、摘要音乐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中国古代音乐经历了古代乐舞、中古乐舞、宋元以后戏曲三个时期,不同时期由于生产力平发展的高低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但是无论经历怎样的历史洗礼,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因其特有的民族风骨所呈现出来的美感是带有普遍价值的,其中所蕴含的意境美、和谐美、文学美和声色美值得细细品味。

二、关键词中国古代音乐文化、意境美、和谐美、文学美三、正文音乐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1986年,我国考古专家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遗址发掘了随葬的16支骨笛,根据测定,这些骨笛至今已有八九千年之久,有力地证明了中古古代音乐文化的历史之悠久,而且在很早以前中国音乐文化就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历程,当今学者认为中国古代音乐经历了古代乐舞、中古乐舞、宋元以后戏曲三个时期,每个时期都在各自的文化大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反映出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

然而,音乐是一门艺术,艺术美是一种美的创造性反映形态,来源于自然美和社会美,具有普遍性。

因此,尽管不同时期的音乐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但是作为艺术的音乐在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因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风骨所呈现出的美感是有普遍性的,我们可以总结各个时代音乐文化的艺术美,以审美的心理挖掘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审美特征。

美学这个词是从希腊审美文化中转化来的,内涵涉及的是感观方面的体会,而不是理性方面的分析。

中国古代音乐艺术正是建立在人的情感基础之上的,因此从人情感体验的角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求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审美特征。

(一)意境美从音乐角度上说,意境即是音乐所反映的内容跟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境界,音乐可以使听众通过聆听,产生想象和联想,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并在思想情感上得到共鸣。

无论是龙飞凤舞的原始时期,还是气势磅礴的秦汉时期,或者是瓦舍勾栏、文人逸气的宋元时代,音乐本身就呈现出一种意境美,让人感叹不已。

探析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取向_0

探析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取向_0

探析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取向摘要: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从历史传统、现实需要和生活环境里,都找到了与之适应的音乐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取向。

中国传统音乐以“和”为价值取向,以“虚”为追求境界,力求“韵”之美,发展成为举世公认的精致优雅音乐。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审美取向和虚韵在每一个社会、每一个历史时期,音乐在各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在劳动中,在婚丧嫁娶、结业典礼、宗教活动以及各种庆祝、纪念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召唤我们去爱、去崇敬、去哀悼,它激发集体的情绪——它令人兴奋,使人平静,叫人斗志昂扬,让人潸然泪下,音乐使这些场合中的情绪上升为伟大的生命韵律。

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都从历史传统、现实需要和生活环境里,找到了与之适应的音乐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

例如非洲的“鼓文化”,印度尼西亚的“编锣文化”。

中国传统音乐在长期发展中也因独特的审美取向,发展成为举世公认的精致优雅音乐。

一、以“和”为音乐美的最高原则中国传统音乐中,对于“和”的追求与表现一直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视“和为五音之本”。

我国第一部音乐理论著作《乐记》对音乐的界定是:“乐者,天地之和也”。

许多先秦学者都认识到“和”的作用,如史伯“和生实物”的观点,晏婴“相成”“相济”的观点。

《国语》中说“应声相保曰和”,《吕氏春秋》说“声比则应”,《文心雕龙》说“异音相从谓之和”,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和”的认识。

儒家学派产生以后,把乐作为一种教化工具,注重发挥“乐以治世”的社会功能,对“和”的推崇达到了新的高度。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的观念就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观念。

孔子要求音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感情适度,在音乐内容和音乐形式上“尽善尽美”,起到“同民心而出治道”的作用。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

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

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是也。

”(《礼记》卷三十七,《乐记》)“乐者圣人之乐也,而可以善民心。

中国古典音乐的独特审美追求浅析

中国古典音乐的独特审美追求浅析

中国古典音乐的独特审美追求浅析关于中国古典音乐的美学追求以及艺术风格问题,学界的探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宗白华认为:“音乐深深地表现人类心灵最深最隐秘的情调与律动。

音乐对于人心的和谐、行为的节奏,极有影响。

”笔者以为,中国古典音乐的大致境界是雄浑,“无尽”、“深微”、幽远、恬淡,以最少的声音物质来表现最丰富的精神内涵。

古琴、古筝、箫等音淡、稀声,意得之于弦外、声外,正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陶渊明之“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认为音乐的真意不在音乐本身,而在声音之外,弹琴就是为了求得弦外之意趣,正是将音乐之重意、重弦外之音的思想推至极致的哲学思维。

此后的乐论也很重视音、意的关系,以心手俱忘、回归自然、天人合一为其最终目标,并从创作、演奏和欣赏等各个角度、各个层面体现出弦外之音,音外之意的追求,认为演奏时意比声更重要,欣赏时心比耳重要,心意既得,形骸俱忘,才是音乐至境。

这种艺术境界,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境。

而意境则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境界。

可以使听众通过想象和联想,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极大的感染。

古典乐曲的意境美是中国古典音乐的灵魂。

如中国古典民族器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就是表现中国古典音乐意境美的佼佼者。

全曲以清新、优美的曲调,以水墨画般的笔触,淡远而苍劲地为我们勾勒出一副色彩柔和、淡雅清丽的山水画卷,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水乡春江花月夜的迷人景色:月亮从东方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船夫唱着动听的渔歌,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月夜春江的妍容美貌和江南水乡的风姿仪态,在迷人的音乐中被展示得淋漓尽致。

在演奏中,各种民族器乐各自发挥其独特的作用,琵琶着重于模拟江楼钟鼓和急浪拍岸之声;二胡着重表现绵邈的思绪与曲终人不见的淡远之情;古筝着重模仿跳荡或舒缓的水流之声;洞箫则表现了舟子晚归、渔歌互答的悠扬之美;钟声衬托了静谧的气氛;鼓声则表现了明月映照之下惊涛拍岸的气势。

中国古典音乐鉴赏赏析论文(2)

中国古典音乐鉴赏赏析论文(2)

中国古典音乐鉴赏赏析论文(2)中国古典音乐鉴赏论文篇二:《浅谈中国古典诗歌鉴赏的镜头运动思维》摘要:镜头运动思维是中国古典诗歌鉴赏的艺术交融视角与时代前瞻手段之一,因为影视镜头运动与诗歌诉求表现所突出构建的画面流转皆统一于人眼成像的直观视觉思维。

镜头拉开实然为阔远情怀的拓展,镜头推近恰恰是细节个性的张扬,镜头摇移自可囊括全景在胸襟,镜头紧跟意蕴“情变”于始终。

所以运用镜头运动思维审视中国古典诗歌鉴赏既是艺术多元审美之使然,又是文化横向交融之必然。

关键词:镜头运动诗歌鉴赏鉴赏视角前瞻手段引言影视镜头运动直接源于人眼焦点成像的直观运动视觉思维。

镜头运动从形式上讲是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景别镜头的各种组接关系,主要包括后退式拉镜头、前进式推镜头、摇镜头、移镜头、跟镜头等类型;从内涵上说是人的内心世界借助摄像机镜头对事物具象各个角度主观能动的视觉、视距转换,从而达到认知、感悟事物,升华自我的目的。

运用镜头运动思维,我们似乎可以找到诗歌鉴赏定向与创新审美期待的前瞻性视点。

一、镜头拉开:酝酿阔远情怀马致远小令中以景抒情的传世名篇《天净沙・秋思》,是运用后退式拉镜头运动来鉴赏评价的极佳范例。

拉镜头运动符合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从局部到整体、由细节到全貌的事物总体把握视觉心理,因而很适于烘托人物环境、营造情调气氛。

小令云:“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按照近景――中景―全景――远景――特写的顺序组接“小令”镜头,我们发现,一幅落泊旅人凄凉萧瑟的晚秋图便极有层次地形象出镜。

《天净沙・秋思》抒写游子思归、倦于飘泊的羁旅之情主要以画面分明、色彩强烈、景深通透之景物意象组合表现。

前三句是鼎足而对的蒙太奇镜头:首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衰败凋谢之景、近景,暗示心境的“凄凉、压抑、暗淡”;次句“小桥”、“流水”、“人家”为孤寂隐逸之景、中景,比衬思乡之恋与离群之悲;三句“古道”、“两风’、“瘦马”当飘泊零落之景、全景,隐喻现实中人的羁旅飘泊、孤独不堪。

论古典诗歌歌曲的艺术审美

论古典诗歌歌曲的艺术审美

论古典诗歌歌曲的艺术审美古典诗歌歌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形态之一,它既有诗歌的思想性和形式美,又有音乐的情感表现和节奏美,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非常高。

古典诗歌歌曲作为文学艺术和音乐艺术的相结合,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元素,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

首先古典诗歌歌曲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它们以歌词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自然、爱情、家园、民族等方方面面的审美理解和感悟,借助音乐的表现手段,将这种思想表达得更为深刻和感人。

古典诗歌歌曲像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将古今中外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和融汇贯通,展现了人类智慧和精神面貌的卓越成果。

其次古典诗歌歌曲在形式上体现了优美的艺术审美,这种形式美不仅包括音乐的旋律、曲调、节奏、装饰等方面,还包括词句、声调、韵律等方面。

古代音乐家和诗人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美学和诗歌审美体系。

比如古曲中的吟诵和泛音,赋予了音乐以独特的韵律和美感;七律和古诗中的韵律和押韵,使诗歌具有一种优美清丽、洒脱自然的特色,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审美理念和美学价值观。

最后古典诗歌歌曲的艺术审美也体现在它们与文化背景的紧密联系中。

古代音乐和诗歌的创作和演唱都受到了社会、文化、历史、艺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古典诗歌歌曲不仅仅是艺术的二维作品,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历史的体现。

这种文化联系和历史意义,赋予了古典诗歌歌曲更为深刻的意义和审美价值。

综上所述,古典诗歌歌曲作为中国文化瑰宝之一,既有思想内涵丰富、形式美感人的艺术价值,也具有极高的文化、历史和审美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古典诗歌歌曲不仅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还是文化交流和国际文化交往的重要方式,更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是大家共同的宝贵财富。

我国古代歌曲演唱的审美取向

我国古代歌曲演唱的审美取向

我国古代歌曲演唱的审美取向我国古代歌曲演唱是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古代歌曲演唱的审美取向是受到中国古代审美观念的影响,以及当时社会风俗和人们的生活情感为基础而形成的。

在古代,歌曲演唱不仅是一种音乐表演艺术,更是一种审美享受和情感表达的方式。

本文将从古代歌曲演唱的审美取向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在当今的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古代歌曲演唱的审美取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注重情感表达。

古代歌曲演唱在审美取向上强调对情感的真挚表达。

无论是爱情、离别、生活、思乡等主题,演唱者都要通过歌曲来传达自己的情感,使听众能够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这种情感表达的方式往往要求歌者歌艺娴熟,情感真挚,能够通过声音、音准、语气等方面的表现来打动观众,使其在听歌中感受到情感的冲击和震撼。

讲究音乐形式和技巧。

古代歌曲演唱在审美取向上也重视音乐形式和演唱技巧。

古代歌曲往往采用古朴、优美的旋律,要求歌手对音乐形式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能够准确地把握音乐的节奏、音调和气氛,使其表现出来的音乐更具有韵律感和美感。

古代歌曲演唱也注重演唱技巧的训练,要求演唱者有扎实的声乐基础和良好的声乐技巧,能够通过唱法的巧妙运用来增强歌曲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

追求意境和意境的营造。

古代歌曲演唱在审美取向上还追求意境的营造,强调歌曲的意境和思想情感的表达。

传统的古代歌曲通常通过歌词来表达歌曲的思想情感,演唱者要通过对歌词的理解和体验,用音乐语言来塑造歌曲的情感,使其具有深沉的内涵和意蕴。

古代歌曲演唱也注重演唱者在舞台表现和情感传达上的形象把握,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和表情神态来创造出适合歌曲情感的氛围和意境,使观众在听歌时能够沉浸感受到歌曲的魅力和感染力。

重视传统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古代歌曲演唱的审美取向还受到传统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影响,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古代歌曲往往以古诗词、经典文学作品为歌词,歌曲演唱者要通过对这些文化传统和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把握,使歌曲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意蕴,以及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古典音乐审美研究

中国古典音乐审美研究

中国古典音乐审美研究在中国历史上,古典音乐一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还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

古典音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音乐被称为“礼乐”。

礼乐是一种文化仪式,旨在传达社会秩序和文化价值观。

在春秋战国时期,音乐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成为了贵族们展示自己艺术修养的重要手段。

在唐代,古典音乐达到了巅峰。

唐朝的皇帝李隆基非常重视音乐,他曾经费尽心血来收集各地的音乐家和乐器,为古典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唐代的古典音乐有严谨的曲式结构,精心的演奏技巧和丰富而充满感情的曲调。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皇帝会亲自指挥音乐家演奏,以展示自己高超的音乐素养。

在宋代,古典音乐又有了新的发展。

此时的音乐开始注重情感表达,出现了许多情感丰富的曲子。

宋代的音乐也非常融合,吸取了各地的音乐元素,形成了一种富有特色的风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典音乐的风格不断演变。

元代时,古典音乐的曲调更加优美动听,并增加了更多的乐器和技巧,表现出浓郁的时代特色。

清代时,音乐则发生了更大的改变,更加注重如何表达民族感情和精神。

此时的古典音乐被赋予了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反映出了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

现代中国的古典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音乐的影响,但仍然保留着中国风格的独特特色。

现代的古典音乐尝试融入更多的时代元素,表现出更加丰富的人生哲学和思想内涵。

对于古典音乐的审美,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探讨:首先是古典音乐的技巧性。

古典音乐需要高超的演奏技巧才能展现其美妙的曲调和情感表达。

演奏者需要有良好的音乐素养和对曲目的深入理解,才能发挥出其最大的潜力。

因此,技巧性是古典音乐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是古典音乐的情感表达。

古典音乐是一种强烈的艺术表现形式,它能够把人们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不同的曲调和乐器能够表达出不同的情感,例如忧郁、喜悦、振奋等等。

这种情感表达是古典音乐的精髓所在,也是古典音乐赢得人们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浅析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浅析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浅析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一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哲学基础――“天人合一,以和为美”中国古代哲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宇宙观,对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创作思想和审美心理,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体现在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过程中,往往表现为音乐创作者对“和谐”的高度追求。

可以说,“和谐”不但是中国古人的生命追求,同时也是中国古人的审美追求,由此而产生的以儒、墨、道、法等为代表的音乐美学思想,深刻地影响着我国传统音乐艺术审美特征的形成。

其中,儒家和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体系影响尤为深刻。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音乐理论主张“中庸”之道,讲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艺术境界;把人所公认的“度”作为行为准则,认为“乐”与“礼”的作用完全不同,“礼”多是用来规范人的行为举止,而只有“乐”可以引导人的性情趋于中正平和,从而将修身养性带入了更高的境界。

因此孔子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修身当先要学诗,立身必定要学礼。

然而,学诗学礼还尚且不够,还需要学乐才能成性,才能根治行为失范的本质问题,完成礼乐的教化功能。

孔子在其音乐审美过程中,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强调“尽善尽美”。

《论语》中记述:“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对此感叹“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并赞叹《韶》乐之美:“尽美矣,又尽善也”,这句话从两个层次上肯定了《韶》乐之美。

“尽美矣”中的“美”仅指乐舞的艺术形式,是乐舞外在的音调声容之美;而“又尽善也”的“善”则是指乐舞的思想内容,是乐舞的思想内涵之美。

整首《韶》乐美在形式与内容上相互统一,从而具备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太和之气。

可见,儒家音乐审美的标准重在凸显和谐之美,在潜移默化中不留痕迹地提升音乐的品味,还不忘教化世人,引导社会风气。

与此同时,道家也是影响中国传统音乐体系的重要音乐美学思想。

道家对“道”的论述,以及关于崇尚自然、反对雕琢、虚静坐忘、得意忘言和技中见道的思想观念,或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音乐审美创作中物我关系、创作心理和艺术思维等基本规律的认识与深化。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与演唱分析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与演唱分析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与演唱分析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一种融合了古典文学和音乐艺术的创作形式,它将优秀的古代诗词作品改编为歌曲,并通过演唱的方式将这些优秀的作品呈现给观众和听众。

这种创作形式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还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古诗词的博大精深使得这类艺术歌曲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

古代诗词作品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情感和意境,通过演唱这些诗词,艺术歌曲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国的文化传统,让观众领略到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二,古诗词的音韵美赋予了艺术歌曲独特的音乐魅力。

古代诗词追求音韵的和谐,注重字音的押韵和平仄的搭配,这种音韵美被艺术歌曲进行了一定的改编和演绎。

演唱者通过对音乐旋律、节奏、声音的处理,将古诗词的音韵美融入到音乐中,使得艺术歌曲更加优雅悦耳,给人以美的享受。

其三,演唱者的表演艺术赋予了艺术歌曲生命力。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不同于传统的演唱方式,它要求演唱者具备一定的声乐技巧、表演功底和音乐理论知识。

演唱者要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变化和肢体的运动,将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得准确到位,使得艺术歌曲更加生动有趣,给人以艺术享受。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是对歌曲整体结构的分析。

艺术歌曲的整体结构通常由前奏、引子、主歌、副歌、尾声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有其独特的音乐特点和表达方式。

演唱者可以通过对歌曲结构的分析,合理安排自己的声音和情感的表达,使得整个演唱过程更加流畅自然。

其次是对歌词的解读和演绎。

艺术歌曲的歌词通常是诗词作品的改编,它们往往是经过一定的修改和增添的,演唱者要通过对歌词的理解和诠释,把握歌词的主题、意境和情感,同时注重语言的发音和语调的把握,使得歌词的表达更加准确生动。

还可以对音乐的处理和演唱技巧进行分析。

艺术歌曲的音乐通常会根据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进行一定的改编,演唱者要通过音乐的处理和演唱技巧的运用,将古诗词的韵律和意境体现出来。

论古典诗歌歌曲的艺术审美

论古典诗歌歌曲的艺术审美

论古典诗歌歌曲的艺术审美古典诗歌与歌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审美。

在古代文人雅士的眼中,诗歌是最高尚的艺术形式,而将优美的诗句转化为歌曲,不仅可以拓展文学形式的表现力,还能使其音乐化,更易被人接受和传承。

首先,古典诗歌歌曲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中国古代的音乐艺术以器乐为主,诗歌则是文学艺术的代表。

因此,将文学与音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能展示诗词的妙趣横生,也能表现音乐旋律的优美和情感的感染力。

例如,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歌《庐山谣》被改编成歌曲后,由于歌词优美,加上曲调婉转动听,使得这首歌曲成为中国乐坛历史上的经典之作。

同样的,元代诗人辛弃疾的词作也被改编成了多首名曲,如《青玉案·元夕》等,更是成为了经典爱情歌曲。

其次,古典诗歌歌曲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审美特点。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有着独特的审美取向。

古典诗歌也是如此,注重凝练、高论、富含意境和修辞手法,这些特点被转化成歌曲后,不仅保留了原有的音乐语言,而且还突出了中国文化的审美元素和意蕴。

例如,古代诗歌强调情感内敛,而歌曲则可以通过音乐配合,更直接地表现情感。

又如唐代杜甫的《登高》诗,在歌曲中被表现为壮阔的音乐画面,凸显了中国文化中的“壮美”审美特征。

最后,古典诗歌歌曲极具时代性,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歌曲的音乐形式不仅使得诗歌更加易于传唱,而且相比于传统的阅读方式,歌曲更容易被年轻一代接受和喜爱,从而保证了古典文化的传承。

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对美学的不断追求,古典诗歌歌曲在不断地演进和创新,例如《千古江山图》、《庐山谣》等改编后的新版,不仅保留了原有的精华,更具有现代化的审美语言和表现手法。

总之,古典诗歌歌曲作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时代性,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同时,它的艺术审美价值和审美特点,也是我们欣赏传统文化、了解中华文化审美取向的必要手段。

浅析中西方古典音乐的独特审美追求

浅析中西方古典音乐的独特审美追求

作者: 吕翊帆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
出版物刊名: 文教资料
页码: 69-70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8期
主题词: 中国古典音乐;西方古典音乐;独特审美追求
摘要:自从教育改革之后,学校要求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都主动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其中音乐是必不可少的一项。

生活中如果没有音乐就会苍白得像一页白纸,枯燥乏味,没有了生命的色彩。

音乐可以让我们放松心情,可以让我们铭记感情,可以让我们回顾历史,可以升华我们的精神。

音乐让我们翩翩起舞,走在校园里,走在大街上,坐在餐厅里,生活中处处离不开音乐,而古典音乐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音乐存在一定的不同,蕴含的不仅是音乐所具有的美,它还是一个历史的演绎过程。

本文对中西方古典音乐的独特审美追求进行探讨。

国乐的美学独特性分析

国乐的美学独特性分析

国乐的美学独特性分析内容摘要:文章从中国乐的美学独特性,论述了文化发展是个渐进和积累的过程,文化中的民族独特性是不可能湮灭的。

也就是说要保持自己的根,同时不排斥外来民族文化的融合,这样才能组成一个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世界。

关键词:中国乐美学民族独特性因为中西文化大背景的差异,必然形成艺术思维方式、内容、概念、称谓、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甚至艺术范畴之界定也是不同的。

我们中国乐的美学独特性,有这样三大特点:一是自然抽象之再造;二是自我情绪之控理;三是自我自宥之中心。

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百多万年,仰观于天,俯察于地,横观人事变化,到了伏羲时代总结出了第一部大书《易》,即宇宙变易的大学问。

“圣人知天地识之别,故从有以至未有,以得细若气,微若声,然圣人因神而存之。

”(《史记》)这就是因气设声律。

“六律为百事根本焉。

”故“太史公曰:在旋玑玉衡以齐七政,即天地二十八宿,十母,十二子。

钟律调自上右,建律运历造日度可据而度也,合符节,通道德,即从斯之谓也。

”中国人用乐所再造的自然世界,是相当复杂而又独特的。

先祖把捕捉不到的气和流动变化的思维、情绪、无形的神韵等,都用数规定他们的律,再用测定的律铸成有形的器(也就是艺术符号),然后运用这些符号编织成艺术乐章。

先人用乐舞进入的抽象自然世界,不仅仅是用来做娱乐的,主要是:“以律和五声,施之八音,合之成乐。

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

顺以歌咏五常之方,听之则顺乎天地,序乎四时,应人伦,本阴阳,原情性,风之以德,感之以乐,莫不同乎一。

”即通过乐舞的作用,以求达到“天人合一”之最高境界,并用它组成人性、情绪、伦理道德、社会行为的有机调控系统。

运用这种调控机制达到社会的安治和谐。

这种让人在快乐中自我完善的艺术构架,确是具有独异思维特点的东方美学。

不管乐舞的作用是否可以达到:“律吕唱和以育生成化”(《前汉书》。

或:“致礼乐之道,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乐记》)但毕竟得承认祖先在数千年前寻觅出:以道中轴、以歌舞为载体的艺术调控机制,确实是值得自豪的一大创造,留给我们的艺术创作启示、法则,以及艺术道德,仍然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

论古典诗歌歌曲的艺术审美

论古典诗歌歌曲的艺术审美

论古典诗歌歌曲的艺术审美古典诗歌歌曲作为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以其华丽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历代文人雅士所推崇和传颂的经典佳作。

其艺术审美,自然离不开它鲜明的特征、高雅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

古典诗歌歌曲的艺术审美起源于中国的古典文学艺术,与汉代开始出现的诗词创作密切相关。

古典诗歌歌曲追求的是一种秀丽的表现艺术,以唯美、雅致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情感。

可谓艺术与感情的完美结合,造就了深刻的美学教育和文化传媒。

在古典诗歌歌曲的艺术审美中,其中最令人赞叹的是其独特的丰润性,即形式和内容的艺术融合。

诗歌歌曲在表现形式上,以和声、节奏、旋律、多媒体艺术等方式,创造出多种美感。

例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被诗人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作品中的经典之作,歌曲版的诗更是成为了汉语学习者必备的口语练习材料,一次次地演绎,让句子里的“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在旋律中更加动人、优美,使人感叹。

其次,在艺术审美中,古典诗歌歌曲所强调的情感体验,也是其独特之处。

诗歌歌曲在表达情感上,通过娓娓道来、委婉含蓄等方式,表达出诗人的深情厚意,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悲天悯人。

例如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诗,表达了诗人离开友人离开故土带来的悲伤之情。

而汉代乐府诗《长歌行》则呈现出士兵战斗的壮烈,表达了中国古代人民反抗压迫的强烈愿望,成为了中国学生和爱好者开拓国际市场的知名诗歌之一。

最后,古典诗歌歌曲的艺术审美也需要深度的文化积淀。

由于古典诗歌歌曲在文化内涵上有着深刻的历史,伴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不仅有现代诗歌和西方音乐和中西文化的糅合,还有着一定的地域文化之分,如建阳大歌、南音等。

因此,要真正欣赏古典诗歌歌曲的艺术审美,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学、音乐和文化知识。

总之,古典诗歌歌曲的艺术审美,既追求着艺术的表现与情感的传达,又深陷于文化的神韵之中。

在今天,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当中,古典诗歌歌曲艺术审美的价值依然不减,它是我们心灵的绿洲,是我们在与现实打交道的时候,必须去触摸的人文精神之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古典音乐的独特审美追求
摘要:相比较西方音乐美学的审美意识,中国古典音乐具有独特的审美追求。

正如日本学者岩山三郎所说,中国古典音乐着重于对意境的追求。

意境的描写是文学创作中将思想情感和文字联为一体的的手段,可以让观众在接触艺术形式后,通过对其内容的联想体会到其中的思想情感,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意境在中国古典音乐中的运用,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理论思想,这种思想在中国古典音乐作品中都得以体现。

关键词:中国音乐美学;意境之美;古典音乐审美
一、中国古典音乐的独特审美
中国传统音乐在五千多年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中最精彩、最绚烂的部分。

关于中国古典音乐的美学问题,学术界早已进行了一系列深入浅出的探讨。

正如我国著名音乐美学家宗白华认为:“音乐对人心的和谐、行为的节奏,极有影响。

”笔者认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总体特征是“淡远”、“深邃”、“雄浑”的,正如道家的“大音希声”一样,中国古典音乐正是以最少的乐音来给人最丰富的蕴含,比如我国古代传统乐器古琴、箫等,都是此类的代表,其意不在乐曲本身,而是在声音之外,着重对声音外的意境的描写。

陶渊明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即是此类的意思,他认为弹琴真正的乐趣不在于乐曲本身,而是在于对乐曲之外意境的领会,弹琴就是为了能够体会到乐曲之外的意趣,这是一种超脱于音乐本身,重视弦外之音的哲学思想。

因此,追求音乐外的“意趣”就成为中国古代音乐作品中最常使用的创作手法、欣赏手法,作为一种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其也是中国人衡量艺术作品至高标准,成为了中华民族艺术审美的一个突出特征。

上文的“意趣”也可称为“意境”,也与我们常说的“境界”相等。

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在他的著作《人间词话》中说:“境界非所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有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些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佛则谓之无境界。

”仔细的分析这段文字,在这段话中,王国维先生将文学创作中的
“象”与“意”都统一于“境界”之中,并简要的将“境界”划分为“象”与“意”,即自然境界和人文境界两种,显而易见,在中国古典音乐的创作中,其应是属于人文境界的范畴,即注重“意”的范畴,侧重于对人的自身等内在精神品质的追求。

二、中国古典音乐独特审美形成的原因
作中国古典音乐独特的审美来源于中国古代早熟的农耕文明形态,它将中国的古典音乐美学赋予以“人和自然”合二为一的形式,其核心思想就在于“主客不分”“天人合一”等。

且在中国古典音乐中,对于音乐的欣赏并不是以理性的音乐分析角度去欣赏音乐,单纯的以音乐的悦耳与否来看待音乐,而是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去感受音乐的内涵,以自己的精神世界与之沟通,通过与之交流这一形式来感知其精神内涵。

意境的阐释就是对某一事物或现象本身所具有的意义进行描述,总所周知,艺术背后所蕴含的都是有意义的,这些意义并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我们自己创造的。

一首诗,如果没有人去品味、去领略,那么它就是一系列无意义的字符;一幅名画,如果没有人可以理解其中的内涵,那么它就仅仅是一张画的比较像的速写;一首乐曲,如果没有人去聆听、去欣赏,并沉醉其中,那么他只是一串毫无意义的空气的震动。

因此,艺术尤其是音乐的价值,其本质都在于其背后所带有的具体意义。

正因为如此,我国古代哲人对待音乐,不只是着眼于他的旋律,而是由此音响形式所带出的实际意义。

正如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所说》:“礼云,礼云,云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故而,在古代先贤的认知中,音乐最高层次的意义并不在于乐曲中的乐音,而是在于音乐背后所拥有的意义。

音乐在人的生活中确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一切都是以音乐所涵盖的意义出发的,关于音乐所涵盖的意义,早在五千年前我国古代先贤就有了明确的阐释,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荀子在其所著的《乐论》中说:“鼓,其乐之君邪!故鼓似天,钟似地,磬似水,竽笙箫和、筦籥似星斗日月,鞉柷、拊鞷、椌楬似万物。

”足以看出古人对音乐所涵盖的意义的重视。

在我国古代论乐中,对于音乐意境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古琴了,古琴作为一种在文人阶级中延续了数千年的乐器,其所涵盖的精神思想超越世界上任何一种乐器。

历代文人、琴家对于演奏古琴所提出的理念、思想都做出过阐释,甚至还有陶渊明的“无弦琴”的故事,
足以证明古琴所涵盖的精神思想魅力,古琴的演奏多用柔和细腻的声音来传递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寄托,或通过借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寓请于景,使人的精神所有寄托,如著名的古琴名曲《流水》、《碣石调·幽兰》等都属此类。

古人对于乐曲也是最重其意,如孔子随师襄学习演奏古琴《文王操》,师襄几经劝说孔子已经可以换曲子学习了,孔子仍不放弃,一定要演奏到能从曲中领会到文王的气度甚至面貌才为止,才算结束了对于《文王操》的学习,由此可见,对于乐曲背后意境的追求可见一斑。

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日本人,对于中国古典音乐的美学思想也有着精辟的见解和评价,岩山三郎教授曾说:“西方人和中国人的美学思想,有一个不同的地方,那就是西方人看重美,中国人则看重品。

例如西方人喜欢玫瑰,因为它看起来美,中国人喜欢兰花、竹子,并不是因为他们看起来美,而是因为他们有拼,他们是人格的象征,是某种精神的表现。

”1岩石三郎对于中国古典音乐的美学思想总结的非常巧妙,一阵见血,中国古代文人追求意境的情怀再此体现的淋漓尽致。

三、中国古典音乐独特审美的具体表现
意境之美作为中国文化中的灵魂,在中国文化的许多层面都得以体现。

在中国古典音乐中,其创作手法大多都是通过对于音乐形象的塑造来展现内在的精神内涵和人的审美蕴含,这也是中国古典音乐能够在漫长的岁月中得以传承的原因之一,为历代文人所喜爱和欣赏。

中国古典音乐从“象”中取“意”,通过从自然环境中出发,抒发作者的人文境界,这两种境界的融合,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

在中国古典音乐的创作中,大自然永远是最佳的写作对象,与文人诗词创作相同,作曲家通过选取生活中的景物,借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且创作的过程体现了从“触景生情”到“借景抒情”再到“情景交融”这一过程。

如民族器乐合奏《春江花月夜》,就是表现意境之美的代表。

首先从乐曲的总体风格来看,全曲以宁静、优美的旋律,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宁静致远、意境动人的画卷,形象生动的表现了江南水乡月夜之下宁静优美的景色:月亮宁静的挂在夜空之中,一帆小舟在江面上静静飘荡,船上人影闪烁,江岸边
1引自《音乐美学问题讨论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12月第一版,第411页。

的花在月光中轻轻摇曳。

整首音乐作品在意境之美的塑造上十分生动,具有典型的中国古典音乐风格,在这样一幅抒情写意的江南水乡的画卷中,听众沉浸在作曲家所营造的美丽景象之中,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古典音乐所蕴含的意境之美。

当然在中国的古典音乐之中,这种意境之美的塑造是要求作曲家和演奏者具备有一定的艺术水平才能表现出来,意境之美的营造是通过音色、节奏和情感等等音乐要素的融合,才能达到音乐作品中“神”与“形”的融合统一。

音乐的意境之美往往存在于音乐的内在,这需要我们呢切身实地的去感受音乐的内在,通过感受弦外之音,体会到“意之深微”的境界。

中国古典音乐的意境之美的神奇之处在于听着可以通过有限的音乐素材去领会乐曲内部的意境,在与这一意境融为一体后,体会到其中的思想精神境界。

听着需要有超脱音乐本身的意识,开发思维去得到曲中的意境,准确的来说,音乐的意境是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一定的想象,没有一定的思想精神境界就没办法感受到音乐内部的意境之美。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音乐中的意境之美体现了古代乐者的思想精神境界,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精髓,体现了“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论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还是对于乐曲之中境界的体会,都离不开听者对于宇宙生命深层次的思考,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回归自然的情怀,希望通过音乐的力量,通过对音乐境界之美的体会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进入到物我浑化的高超审美境界之中。

参考文献
[1]《音乐美学问题讨论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411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