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典音乐的意蕴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古典音乐的意蕴

摘要:音乐是人们不可或缺的语言,是人们感情的外露,是人类灵魂的升华,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国的音乐更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古典音乐更是个中翘首,最能彰显中国艺术的生命意蕴。从古代乐论中可以感受到:音乐是古代乐家感悟大自然,吸收天地正气,透析人生,高扬主体之生命情趣的结晶。它圆和、清寒、古雅,代表了一种极高的精神境界,同时也映射着中国人热爱生命、享受生活、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的生命精神。

关键词:发展历程区别语言感情生命精神

引言:通过对中国古典音乐的浅析,了解其发展历程,学习中国五千多年的音乐艺术,感受音乐背后强大的精神力量,陶冶性情,提高艺术修养并增强个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

在世界纷繁复杂的文化体系中,中国文化一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五千多年的源远流长,中国展现了极其辉煌的一页。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也是保存的最为完整的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出现文字之前,工具的使用和语言的产生就孕育了音乐。事实上人们心脏和脉搏的跳动就是最简单的节奏,而原始人单调的语言、起伏的语调也就蕴含了旋律的因素。从周朝的风、雅、颂,六代乐舞到春秋时期的五声音阶;从秦皇朝的乐府到隋唐时期音乐的兼容并蓄;从宋代诗词歌曲到明清的市民音乐;从清朝的京剧曲艺到辛亥革民的戏曲改良再到五四前后的行当表演,中国古典音乐经历了一个极为漫长的发展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意义,每一个发展的步调都推动了中国古典音乐生生不息至今。

二、中国古典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的区别

在提倡兼收并蓄的年代,中国古典音乐难免也会吸收西方古典音乐的元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会被西方古典音乐所同化,它们两者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

从技术层面上来讲,西方古典音乐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而中国的古典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两者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音色与演奏方法。艺术层面上,中国古典音乐主要表达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并且讲究悟性慧根,比较主观西方古典音乐着重美学及其功能性,因而比较客观。两者的音乐境界表现也有很大差别,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而中国则以旷达悠深见长,突出情和景的交融,主客一体。西方艺术家追求的是激情,以展现自己的感受为目的,而过分追求视觉、感官、感情的冲击效果,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一切都以所要描述的对象而存在,精神依附于情绪而存在。

而中国的艺术家而完全不同,他们是通过对外在的描写而返还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使自己的精神更加趋于平和、宁静,使意识独立于情绪之外。

三、中国古典音乐的生命精神

音乐是人类通用的语言,无论是在哪个陌生的国度,听到何种陌生的语言,音乐总是可以帮助你与他们进行交流,总可以让你很快的融入到人群中去。悲伤的时候唱首歌,可以帮你把伤心驱散;快乐的时候唱首歌,可以让你把高兴的心情散发,感染周边的人一起快乐;沮丧的时候唱首歌,可以让人振奋;自信的时候唱首歌,可以让人更加斗志昂然。简单的音符,动听的旋律让人的心在潜移默化中被感染,此时此刻,何须说话,音乐就是最好的语言。

每一首音乐的诞生都不是空洞而冷冰冰的,它的背后无不凝聚了广大创作者的深厚感情。或许是对某种追求的写真;是对某种现实的展现;是对人生百味的描述、对某种爱的表达,也或许是对某种不满的宣泄。音乐是心灵的艺术,艺术家在作乐时,既要静思默想,又要全身心投入,整个生命都在浸润着自然的色彩声响,随天地节律而动。因

此,音乐的创作及演奏过程也是主体心灵由静到动、由沉思到飞跃的提升过程。“静照”

是对生命动感的蓄势,是生命飞跃的前奏,静照之态不是一片死寂,它在表面平静下涌动着生命激情的暗流,是乐曲动感的能量储备。

宗白华认为音乐“深深地表现了人类心灵最深最秘处的情调与律动。音乐对于人心的和谐、行为的节奏极有影响。”音乐是象征宇宙秩序的艺术,蕴含了自然山水的生命精神。音乐是人类灵魂的升华,传递着古代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清淡的音乐流出,澄然秋潭,如雪似冰,高洁、超凡脱俗,寓托着中国人民对生命的挚爱和眷顾,

展示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生命场。

中国古典音乐所蕴含的哲学精神更是让世人折服。中国古代哲人,依据日常事物的兴衰,把人为的“空中起步”,当成了所谓过程的开始;又把人为的“切终成曲”,当成了所谓过程的结束。

“程则谓段”,“过则逝矣”。所谓过程,其在进行之中,尚未完成;而一旦完成,就已经成为永远消逝的过去。“空中起步”、“切终成曲”之音响动态模型的呈示过程一旦完成,就将成为永远消逝的过去。现代录音技术,可以再现某一音响动态模型呈示的过程。但就宏观的时间尺度而言,这种有限度的再现,也并不能与长宙广宇之时间绵延尽其始终。

屈原曾经感慨而言:“音乐博衍无终极兮,焉乃逝以徘徊。”(《楚辞·远游》)其所谓音乐之博衍,乃是对中国古典音乐长夜宴饮“恒舞于宫,酣歌于室”(《书经·伊训·官刑》)之传统的写实。当代民间之“连本大戏”,正是此“音乐博衍无终极”之古风的遗存。然而即使是“博衍无终极”的恒舞、酣歌,也不免有复归无,“逝以徘徊”、“忽其不淹”(《离骚》)。就音乐的时间本质而言,中国古典音乐哲学之“不绝如缕”的追求,注定了其不可真正实现的命运。苏轼所谓“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前赤壁赋》)者,不外是事后枉然的追忆。音乐之运如时间之逝,一去而永不再返。

正是对音乐一去不返之特质的自觉与遗憾,才使中国乐人特别注重音乐旋律之首尾承递之不间断引伸延展的手法。中国古典音乐之“鱼咬尾”一类手法,正是为了在有限的乐曲之中,象征无限的时间之真正“不绝如缕”的本质。

在赏乐时,古人推崇圆润大和的音乐审美感受。“圆”是指乐曲圆满自足,独立成为一个艺术天地。不仅要一弹一按一转一折之间自有圆通之音,所谓“一弹而获中和之用,一按而凑妙合之机,一转而函无痕之趣,一折而应起伏之微”,而且一曲首尾“宛转动荡无滞无碍”,“宛转则情联,圆满则意吐”,“天然之妙犹若水滴荷心”。经历由指圆、音圆进而意圆、神圆的审美历程。人为天地之心,一曲也浓缩了宇宙精魂,由一曲之圆润洞达天地和谐圆美,这就是“和”。古代乐论认为“和”代表了最纯正、健康的音乐趣味,同时也就体现了最旺盛的生命形态。

中国古典音乐哲学所谓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乃是一种“赖有我以凝道”之中国古典特色的实践人本主义哲学。就此意义而言,人类建构乐象的音乐实践,并不仅仅是为了尽意;更重要的是为了在发于声音、形于动静即运象成行的音乐艺术行为实践中得道、行道。人类发于声音、形于动静即运象成行的音乐艺术行为实践,既是得道的途径,又是行道的手段。因此,所谓音乐乃是人类不能或缺的存在方式之一,人类不仅以其它的方式也以音乐的方式完成着人本内在世界与人本外在世界的统一,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存在具有音乐的回应共鸣,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存在更加丰满富丽。

中国古典音乐历史久远,内涵丰富,书写了中国文化辉煌的过去,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从古至今从未间断,未来也会继续延续下去,继续引导中国人民再创文化奇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