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发展
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特点与发展

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特点与发展中国音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充满独特的魅力。
在中国古代,音乐是被广泛使用的一种媒介,不仅可以表达情感,还可以传递文化信息,增加人们的身体、心灵健康。
中国古代音乐文化有许多特点,如音乐科技的不断发展,音乐家的社会地位的提高等等。
下面,我们来一起探讨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特点以及其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音乐的特点:1、审美取向的超脱,追求的是至善至美。
中国古代音乐的审美标准十分高,其取向是追求至善至美,同时也是对道德、美学、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
我们可以从目前所保存下的一些古代乐曲中感受到这种审美标准。
例如,乐曲《广陵散》、《高山流水》、《渔樵问答》等,无论从旋律、节奏、和声还是表达的情感上,都极其丰富而奇妙,充满灵性和韵味。
乐曲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意蕴,则极具文化内涵。
2、以五度音阶为体系,丰富和复杂的音韵。
中国古代音乐的基本体系以“五度音阶”为核心,也是整个东亚音乐的基本构成形式。
在中国古代的五度音阶中,相客称的“五音”分别是宫、商、角、徵、羽,它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不仅表现在音乐节奏、旋律、和声、器乐等方面,还能够表达一些社会文化的信息。
3、鼓音、钟鸣的节奏和乐曲的和声为古代音乐特色之一。
在中国古代的音乐中,钟鸣、鼓音是常见的节奏体系,常出现于各种节日、庆典等群众性的活动中。
古代中国人所重视的是众所周知的文化秩序。
因此,古代音乐的 rhythm 和 harmonies,反映了复杂而严格的文化秩序。
古代乐曲的和声经常使用“邻音”、“隔音”等方法,表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复杂的情感。
4、音乐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音乐家的社会地位的提高。
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出现了许多有历史影响和音乐成就的音乐家,如韩愈、曹雪芹、杜甫、李白等等,都是古代音乐文化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创作成果、音乐理论的阐述、文学作品的创作,都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古代音乐科技方面,中国的乐器设计也十分独特,比如古琴、琵琶、笛子等,都有着悠久而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远古至隋唐时期音乐教育发展

远古至隋唐时期音乐教育发展摘要: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近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年。
而有关音乐的历史,则大约有八千年可证。
说明我国音乐教育的历史传统,相对于文字方面的教育,要更为久远。
大约从100万年前开始,远古时期的人类在中国的土地上开垦生息,原始人开始制作工具进行劳动工作时,原始音乐就在劳动节奏中萌发了新苗。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音乐也在不断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音乐教育;演变一、原始时期原始社会时期的原始乐舞,指的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
人对声音的感受与探索,或许要比科学及其他社会科学都要来得更早一些。
自然界充斥着各种冲击人类感官的声音,大自然有着强大的神奇力量,于是人类的意识里出现了“神”。
“神”成为了人们崇拜的对象,音乐成为人与神沟通的桥梁。
原始祭祀活动的乐舞便是原始社会人类主要的文化活动,也是人类最早的教育形式和手段。
如《葛天氏乐舞》体现的是原始社会的农牧生活,《朱襄氏之乐》主要目的是祈雨、宗教,反映远古人民对自然的敬畏。
在河南舞阳县贾湖发现的一批骨笛,是目前我国音乐文化可追溯的最早年代。
二、先秦时期到了先秦时期,夏朝步入奴隶制社会后,政治经济的发展让奴隶主对音乐的要求逐步提高,从而促进了音乐的进步,出现了专职的乐师。
作为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一部史书《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记录《大夏》是当时统治阶级的一种大型乐舞,由此可推测当时已经有了关于音乐的专门教育。
商朝时,政治经济与文化教育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具备了学校教育的基本条件。
《礼记·明堂位》中记载“米廪,有虞氏之庠也;序,夏后氏之序也; 瞽宗,殷学也;頖宫,周学也。
”可以看出礼乐教育较为完善。
西周时,礼乐不仅有娱乐作用,更发展为了帝王治理天下的一种政治手段,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音乐教育真正开始发展壮大,此时最明显的特征是“学在官府”,但只有贵族才有上大学的权利,由此也限制了礼乐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与发展

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与发展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方面之一。
中国的音乐文化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尤其是在古代,音乐在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思想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与发展,不仅是人类音乐史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于世界音乐文化的演变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音乐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得到了逐渐的发展和完善。
在商代时期,音乐被广泛应用于宗教祭祀和社交活动中,同时也出现了一批才华横溢的音乐家。
而到了周代,古代音乐文化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许多名曲和器乐传世至今,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二、儒家与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关系儒家思想体系对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孔子提倡音乐教育,认为音乐可以感化人心,提高人格修养。
儒家注重音乐的审美价值,强调音乐的秩序性和正义性,提出了“乐正声、志道和、思明、辨是非、达知天下”的音乐理念。
儒家还提倡礼乐之邦,认为音乐文化是国家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汉代以后,国家设立了音乐官,出现了闻名全国的大乐、小乐、乐舞等宫廷音乐。
三、道家与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关系道家思想也曾对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噫吁戏,乐彼之丝,弹胡为余涂者也”,认为音乐是能够舒缓人心,陶冶情操的艺术。
庄子在《庄子》中也提到了音乐的观念,他认为音乐可以返回人们最初的情感本性,让人们得到心灵上的满足。
四、墨家与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关系墨家的贯彻实用主义的思想对音乐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墨子提出了“管乐曲不可以偏”,强调音乐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同时也提倡大众音乐和普及音乐教育,对于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和普及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五、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器乐、弦乐、管乐、鼓乐、歌曲、说唱等。
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与演变音乐是自然界中最美妙的语言之一,也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非常漫长,也极具特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音乐创作和理论研究的国家之一。
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史,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艺术风格。
1.西周音乐的历史传承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源远流长。
在西周时期,中国音乐的基本框架和理论基础都得到了形成和阐述。
西周时期,音乐已成为官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分类精细,管弦乐器日渐丰富。
在《周礼》中提到,“乐者,宣情发节,和顺吉庆。
”可以看出,在古代,音乐不仅仅是声音的结合,更是表现感情、宣扬美德、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工具。
2.唐宋时期音乐的复兴在唐宋时期,中国音乐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这一时期建立了大量音乐组织机构,如以乐曲为特色的“大曲”,以及志向更高、规模更大的宫廷音乐,都表现了人们对音乐艺术的认识和对它的推崇。
此时期的音乐家们,也深刻地感受到了音乐的艺术魅力,并逐步完善了它的音乐理论体系。
例如,唐代的音乐家崔宗之,写下了《乐律全书》和《寄言乐律大全》等理论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成熟和完善。
3.明清民间音乐的繁荣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民间音乐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繁荣。
在民间,音乐是生活的一部分,有着个性化和娱乐化的特点。
由于明代开始出现了大量的民间诸如说书、弹词和京剧等艺术形式,并且多采用音乐伴奏,它们成为民间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民间音乐大量地吸收了当时的文字和情感,如《水调歌头》和《中国士兵》等,这些作品几乎都起源于明清时期的民间音乐。
明清时期还流传了一系列著名古典曲目,如《阳关三叠》和《广陵散》等。
4.近现代音乐的多元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近现代的中国音乐面临了更加多样化的音乐需求。
其演变过程也被异样地发展和扩展。
20世纪初,由于师从日本或欧美音乐家的影响,涌现了一批从民族性脱离出去的“西式乐曲”。
20世纪后,音乐市场迎来了空前的多元化,从乡村到城市,从儿童识字到成年人的学校,甚至到传统的宗教场所和集市,都可以听到丰富的音乐形式。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中国音乐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多样的音乐之一,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和民族特色。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音乐史的发展,并探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一、古代音乐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音乐可以追溯到约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古代音乐器乐是以石、骨、木等天然材料制作的乐器,如石钟、石簧、骨笛等。
这些乐器主要用于祭祀、宴会等场合,具有浓厚的宗教和社交性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音乐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包括乐律、乐曲、乐器等。
古代音乐以宫廷音乐为主,尤以周朝的宫廷音乐最为繁荣。
《周礼》中记载了周朝宫廷音乐的制度和乐曲,如《大雅》、《颂》等。
这些乐曲以庄重、肃穆为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礼仪和秩序。
二、中古音乐的发展与演变中古音乐时期,中国的音乐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唐朝,音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
唐朝的宫廷音乐以乐舞为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音乐舞蹈体系。
著名的乐舞有《霓裳羽衣舞》、《广陵散》等。
宋朝时期,音乐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音乐的社会影响力。
宋朝的音乐以民间音乐为主,形成了一种婉约、柔美的风格。
著名的民间音乐有《渔舟唱晚》、《阳关三叠》等。
此外,宋朝还出现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即戏曲音乐。
戏曲音乐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将音乐与戏剧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三、现代音乐的崛起与多元化近代以来,中国音乐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逐渐走向现代化。
20世纪初,西方音乐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音乐家开始学习西方音乐理论和演奏技巧,并将其融入到中国传统音乐中。
这一时期的音乐被称为“新音乐”,代表人物有聂耳、冼星海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音乐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政府开始重视音乐教育和艺术创作,建立了一批音乐学院和交响乐团。
中国音乐家开始创作大量的交响乐、室内乐和声乐作品,丰富了中国音乐的内容和形式。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音乐进一步多元化和国际化。
浅析中国音乐发展史

浅析中国⾳乐发展史浅析中国⾳乐发展史 中国⾳乐史是中国⾳乐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对中国⾳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天⼩编带⼤家学习⼀下中国的⾳乐发展史。
【⼀】远古时期 中华民族⾳乐的蒙昧时期早于华夏族的始祖神轩辕黄帝两千余年。
据今六千七百年⾄七千余年的新⽯器时代,先民们可能已经可以烧制陶埙,挖制⾻哨。
这些原始的乐器⽆可置疑地告诉⼈们,当时的⼈类已经具备对乐⾳的审美能⼒。
远古的⾳乐⽂化根据古代⽂献记载具有歌、舞、乐互相结合的特点。
葛天⽒⽒族中的所谓“三⼈操⽜尾,投⾜以歌⼋阕”的乐舞就是最好的说明。
当时,⼈们所歌咏的内容,诸如“敬天常”、“奋五⾕”、“总禽兽之极”反映了先民们对农业、畜牧业以及天地⾃然规律的认识。
这些歌、舞、乐互为⼀体的原始乐舞还与原始⽒族的图腾崇拜想联系。
例如黄帝⽒族曾以云为图腾,他的乐舞就叫做《云门》。
关于原始的歌曲形式,可见《吕⽒春秋》所记涂⼭⽒之⼥所作的“候⼈歌”。
这⾸歌的歌词仅只“候⼈兮猗”⼀句,⽽只有“候⼈”⼆字有实意。
这便是⾳乐的萌芽,是⼀种孕⽽未化的语⾔。
【⼆】夏、商时期 中国⾳乐史图册夏商两代是奴⾪制社会时期。
从古典⽂献记载来看,这时的乐舞已经渐渐脱离原始⽒族乐舞为⽒族共有的特点,它们更多地为奴⾪主所占有。
从内容上看,它们渐渐离开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转⽽为对征服⾃然的⼈的颂歌。
例如夏禹治⽔,造福⼈民,于是便出现了歌颂夏禹的乐舞《⼤夏》。
夏桀⽆道,商汤伐之,于是便有了歌颂商汤伐桀的乐舞《⼤蠖》。
商代巫风盛⾏,于是出现了专司祭祀的巫(⼥巫)和觋(男巫)。
他们为奴⾪主所豢养,在⾏祭时舞蹈、歌唱,是最早以⾳乐为职业的⼈。
奴⾪主以乐舞来祭祀天帝、祖先,同时⼜以乐舞来放纵⾃⾝的享受。
他们死后还要以乐⼈殉葬,这种残酷的殉杀制度⼀⽅⾯暴露了奴⾪主的残酷统治,⽽在客观上也反映出⽣产⼒较原始时代的进步,从⽽使⾳乐⽂化具备了迅速发展的条件。
据史料记载,在夏代已经有⽤鳄鱼⽪蒙制的鼍⿎。
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

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音乐作为一种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早就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着,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古代文明中,音乐教育起源于宗教仪式。
古埃及和古希腊等文明都有音乐与宗教紧密相连的传统。
通过音乐的表演和演奏,人们向神明祈祷,表达敬意和感恩之情。
在古代中国,音乐教育也有着较为丰富的发展历程。
《周礼》中,音乐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礼仪活动,是培养个人和社会道德的手段之一。
另外,古代的音乐家受到高度崇拜,被视为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音乐教育逐渐开始走向专业化。
在中世纪欧洲,教堂音乐成为了音乐教育的重要领域。
教堂音乐作为一种宗教的表达方式,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形成了独特而庄重的音乐风格。
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推动了音乐教育的发展。
音乐学院和音乐学校开始建立,专业音乐教育逐渐完善起来。
音乐理论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各种音乐教材得到广泛应用。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音乐教育逐渐普及到大众之中。
公立学校开始设立音乐课程,为学生提供音乐素养的培养。
同时,音乐教育也逐渐注重培养个人音乐能力,包括演奏技巧、音乐理论和创作能力等方面。
20世纪后半叶,随着音乐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音乐教育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
电子音乐、流行音乐等新型音乐的出现,为音乐教育注入了新的元素。
同时,跨文化的交流和多元化的音乐教育理念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实践。
当前,音乐教育正继续发展演变。
随着科技的进步,音乐教育逐渐从传统的面对面教学转向线上和远程教学。
音乐教育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演能力,鼓励学生从孩提时期就接触和参与音乐活动。
总之,音乐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不断适应社会和文化的变化。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音乐教育,人们可以获得良好的审美能力,培养创造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浅析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发展

浅析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内容摘要::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她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本文介绍了从远古,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到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再到隋唐。
宋元,明清的音乐教育的发展脉络;对中国音乐教育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利弊得失进行客观的评价。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或者是一种社会形态正在形成的过程之中,古代音乐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古代音乐历史古代音乐教育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她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音乐教育活动作为历史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载体,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产生过具大作用,而且在今天将更加发挥着它应有的功能,为人类文明做出新的贡献。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认为的那样:“历史不过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①因为,人所追求的目的,应该是建立在人类自身发展的客观实际的基础上的理性思维,所确定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一种目标。
如果这样理解不错的话,那么,我们不妨将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发生发展的全部历史活动,看作是人类追求实现自我完善的构想的目标活动。
因为历史研究的真正目的,应当是进一步从历史中接受启发,并对其合理思想加以发挥,以为今天理论与实践发展之需要。
”②教育是什么?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鲁迅:“教育是要立人。
”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
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每个时代的教育家们都有着自己对教育的观点,而中国的音乐教育又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音乐文化内容丰富,自远古时期开始音乐教育就开始萌芽。
一.远古时期远在几十万年前我们炎黄子孙的祖先就已经居住在祖国的大地上,他们辛勤的劳动,改善他们的生活,在这劳动实践过程中他们也创造了音乐。
劳动的动作和呼声,给予了音乐以及舞蹈节奏和音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内容摘要::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她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本文介绍了从远古,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到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再到隋唐。
宋元,明清的音乐教育的发展脉络;对中国音乐教育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利弊得失进行客观的评价。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或者是一种社会形态正在形成的过程之中,古代音乐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古代音乐历史古代音乐教育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她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音乐教育活动作为历史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载体,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产生过具大作用,而且在今天将更加发挥着它应有的功能,为人类文明做出新的贡献。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认为的那样:“历史不过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①因为,人所追求的目的,应该是建立在人类自身发展的客观实际的基础上的理性思维,所确定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一种目标。
如果这样理解不错的话,那么,我们不妨将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发生发展的全部历史活动,看作是人类追求实现自我完善的构想的目标活动。
因为历史研究的真正目的,应当是进一步从历史中接受启发,并对其合理思想加以发挥,以为今天理论与实践发展之需要。
”②教育是什么?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鲁迅:“教育是要立人。
”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
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每个时代的教育家们都有着自己对教育的观点,而中国的音乐教育又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音乐文化内容丰富,自远古时期开始音乐教育就开始萌芽。
一.远古时期远在几十万年前我们炎黄子孙的祖先就已经居住在祖国的大地上,他们辛勤的劳动,改善他们的生活,在这劳动实践过程中他们也创造了音乐。
劳动的动作和呼声,给予了音乐以及舞蹈节奏和音调。
当时的音乐多数以歌颂部落的图腾以及天神为主,而且多数都是歌舞,也有了专业掌管乐官。
在远古尧舜时期有一位杰出的乐官名叫夔,他负责掌管部落里的祭祀等活动的音乐,同时也负责教导乐人以及贵族子弟学习与音乐有关的知识。
说明在尧舜时期便有了类似于音乐教师的音乐家,但当时的音乐教育系统还不完善,还没有固定的教学场所。
而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承祭祀音乐,以保证祭祀活动的正常进行。
远古时期的音乐教育还没有被统治者重视,没有统治者的关注音乐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
二.夏商尧舜时期氏族公社已经处于发展末期,夏商时期基本上是奴隶制度。
由于生产的发展,房子,牲畜,农产品开始成为各个家庭的私有财产,氏族里出现了富有的大家庭,出现了贵族。
战争中抓到的俘虏开始成为了奴隶,于是氏族公社开始瓦解。
这对当时的音乐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时的音乐不再是以歌颂天地,祖先图腾为主,慢慢的转变成为歌颂统治者。
统治阶级利用音乐加强其神权统治;接音乐来歌颂自己的战功,以威慑人民;再这同时他们又利用音乐来当作荒淫享乐的工具。
夏商朝开始便有了学校的雏形,夏名为校,商名为序。
任教老师为宫廷乐官,主要教学对象为贵族子弟及民间选拔上来的青年乐人。
主要教学目的为教育贵族子弟,约束其德行,以及愉悦君王。
商朝,开始管理音乐的官员称“师”,如商代的师涓。
当时的音乐教育体系也还是很简陋的,没有很系统的制度。
但在这一时期的音乐教育已经开始有了固定的场所以及模式,与之前的音乐教育系统相比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了。
三.西周春秋战国经过夏商的奴隶社会时期而进入西周的封建社会初期。
西周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文化方面也有了很大进步。
民间音乐得到了发展,再这个基础上统治者组织起了庞大的音乐机构,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明确的宫廷“雅乐”体系以及完整的音乐教育制度。
周朝最重要的宫廷音乐机构为春官,归“大司乐”领导。
这个音乐机构的职务主要有三个方面,音乐行政,音乐表演,音乐教育。
就音乐教育来说,它是这个世界上最早的学校。
这个机构培养的对象为,主要是王和贵族的子弟,也有一些从民间选拔上来的青年,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配合统治者对任命进行音乐统治。
在周时期建立了明确“礼乐制度”,这也说明了礼乐在当时倍受统治者的重视。
因此礼乐便是贵族子弟们的必修科目。
在周朝,贵族的政治生活及日常交际,都不能离开“礼”、“乐”,所以在贵族教育中,诗、书、礼、乐是主要的内容,并称“四术”。
贵族子弟必须到“辟邕”去学习音乐和舞蹈,由大司乐官署教授以“乐德”、“乐语”、“乐舞”。
6岁到10岁为学前阶段,学习识字,算术,方位,乐德,乐仪,乐舞。
从13岁到20岁循序渐进地学习各种歌舞礼仪。
《礼记·内则》载:“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成童舞《象》,学射御。
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帛,舞《大夏》。
”并且规定了一年四季的学习程序以及其他学习制度。
包括考选、入学、升学、毕业、奖惩等等,对于乐师的训练也有规定。
西周的音乐教育以宫廷发展到典型,形成了完整的音乐教育制度。
这一时期的音乐教育有统治者的支持,因此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音乐教育史上是一个里程碑。
其教学目的为配合统治者对人民进行音乐同志为主。
周公旦——是周代对音乐教育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他开创了古代礼乐制度的先劾,以教育为利国安邦之策,讲伦理道德,艺术教育,行为规范,审美规范,综合起来,被认为是古代文化教育的杰出代表。
他所创的礼乐制度实质是一种社会交往制度,核心体现周代宗法制度及分封制度所形成的社会等级规范。
在这里“乐”被重新确立了它的社会交往功能,以规范不同社会地位的贵族在宗法制度及社会交往中上下尊卑的行为规范。
公元前770年周灭,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这是我国社会历史大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崩溃,封建制度正式确立。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随着周朝的灭亡,周朝的礼乐制度失效,雅乐也开始衰败,形成了礼崩乐坏格局。
雅乐的衰败俗乐开始兴起,此时的民乐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这时候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听到音乐的声音。
由于春秋后期贵族内部的斗争激烈,许多贵族的地位被动摇。
音乐学术文化逐渐走出高级贵族的圈子,扩大到中下级区。
没落贵族家庭出生的孔子总结了“官府之学”,开创了“私学”,也就是私塾。
受到前代的礼乐思想影响,音乐已经融入文学文化中,主要体现在诗歌中,例如:《诗经》《离骚》。
而诗歌是“私学”中最重要的学习科目之一。
在这一时期音乐文化高度活跃,促使音乐教育得到推广。
影响当时音乐教育的三大美学理论:1.儒家,以尽善尽美为音乐标准,核心音乐思想为“仁”,将音乐活动与合乎社会理想的仁结合起来,“兴观群怨”是他的社会学标准;2.墨家,提出"非乐"的观点,认为统治者享乐无度,劳民伤财; 3.道家,主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言而心悦”,对音乐采取虚无主义的观点,排斥音乐。
四.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秦汉时期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得到巩固,是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文化的发展。
在这时期国家设立了重要的音乐机构——“乐府”乐府——始于秦兴于汉的中央音乐机构,它的职务主要有四个方面:1.采集民间音乐进行加工整理。
2.进行音乐表演。
3.进行音乐教育传承以及音乐理论研究。
4.制作乐器。
乐府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音乐机构,对音乐的集中整理,创作,改编等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对其后几百年的音乐仍然有着影响。
乐府是一个中央音乐机构,无疑它是为统治者服务的。
它集中训练培养乐人为统治者服务,采集民间歌舞整理改编让乐人学习,取悦君王。
它见证了西汉由盛到衰的全过程,最后随着汉王朝的衰落而被撤除。
三国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也是南北方音乐文化大融合的时代。
由于长期的战争,使得音乐教育在这一时期被忽视。
但音乐文化却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时期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一个巩固和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宗教音乐大大的发展起来,各族统治者利用宗教麻醉人民和统治人民。
而苦难中的人民也想缓解现实生活中的痛苦,易于接受宗教。
当时影响较大的音乐思想有二派:1.主张复古,反对民间音乐,反对少数民族音乐,反对外来音乐,而且不赞成“新变”,以隋高祖,牛泓,长孙无忌和杜佑为代表;2.一方面肯定音乐的政治作用以及音乐内容的重要性,给与当时已经冒出头来的唯美主义,纯技术观点以有力的打击;揭穿“雅乐”的腐朽性,对极端复古主义有一定距离。
此观点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
五.隋唐五代隋唐以来,由于王权的统一和国内各族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国内各族的音乐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融合。
边区各族音乐家大量来到内地以及汉族音乐的不断传入边境各地,使得国内各族音乐文化的进一步交流融合更加繁荣兴盛。
隋唐时期的中国是世界文化经济交流的中心,当时有很多亚洲国家派人到中国留学,学习音乐。
作为首都的长安更是国际性的音乐领域。
这一时期的音乐教育机构有大乐署,鼓吹署,教坊和梨园。
大乐署教坊和鼓吹署属于太长寺,梨园属于宫廷。
唐代政府对乐人的训练和考核有着相当严格的制度。
大乐署掌管雅乐,也管燕乐。
由若干位负责教学,乐师们每年都要经过一次考核,评为上中下三等;满十年后要进行一个大考核,并根据考核成绩的好坏决定职位的上升,下降或者除名。
乐人必须学会50首难曲才有资格演出,才算毕业,这大约要花上15年的时间。
在那时也有短时的训练,难的“大部伎”学三年,次难的部伎学二年,容易的“小部伎”学一年。
学不成的就从大乐署调到另一机构——鼓吹署,当时政府对于音乐的要求极高,从学习的时长和必须学会的难曲数量就可以看出。
鼓吹署掌管仪仗中的鼓吹音乐,负责训练鼓吹乐人。
乐人的专业程度也不如大乐署,相对大乐署要次一级。
教坊是管理教习音乐,管理艺人的机构。
有教坊五处:内教坊在宫廷有一处;外教坊有四处,两处在西京长安,两处在东京洛阳,直接隶属宫廷不归太长寺所管。
这里主要训练在宫廷表演的"内人","官人"是直接在贵族面前表演的艺人。
梨园是专习《法曲》的音乐机构,其讲学地点在宜春北苑。
因为唐玄宗很懂音乐,梨园中的艺人有时在演奏中发生了错误,唐玄宗常为他们指出,并且校正他们,所以他们又被称为“皇帝梨园子弟”,就算是黄帝的学生。
这一时期是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时期,音乐倍受统治者的喜爱!因此音乐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由此以及之前的历史可见,音乐教育的发展和统治者对音乐的重视程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六.宋元北宋统一中国以后,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工,商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大都市依然是音乐活动的中心。
当时的说唱音乐,歌舞百戏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以及推广。
这一时期延用了上代的教育机构——教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