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第三章地质构造PPT课件

合集下载

《地质构造》PPT课件

《地质构造》PPT课件

4.2.4 褶皱形成时代
研究褶皱形成时代,一般常通过分析 区域性角度不整合来确定。如果不整合面以下的 地层均褶皱,而其上的地层未褶皱,则褶皱运动 发生于不整合面下伏的最新地层沉积之后和上覆 最老地层沉积之前。如果不整合面上、下地层均 褶皱,但褶皱方式、形态又都互不相同,则至少 发生过两次褶皱运动。
⑤侵入接触 是侵人体与被侵入围岩间的接触 关系。侵入接触的主要标志是,侵人体边缘有捕 虏体,侵人体与围岩接触带有接触变质现象,侵 人体与其围岩钓接触界线多呈不规则状
⑥断层接触 即地层与地层少间或地层与岩体 少间.其接触面本身为断层面、.
a-整面
4.1.4 地层接触关系
在地质历史发展演化各个阶段,构造运动贯穿始 终,由于构造运动的性质不同或所形成的地质构造 特征不同,往往造成新老地层之间具有不同的相互 接触关系。地层接触关系是构造运动最明显的综合 表现。
概括起来,地层(或岩石)的接触关系有以下几种: ①整合接触 表现为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一致, 时代连续。它是在构造运动处于持续下降或持续上 升的背景下发生连续沉积而形成的。 ②假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 为新、老地层 产状平行一致而地层时代不连续。其间缺失了某些 地层,标志着这期间地壳曾一度上升。上升时遭受 风化剥蚀,形成具有一定程度起伏的剥蚀面。
除了观察横剖面特点外,还需了解褶皱枢纽是 否倾伏,并确定其倾伏方向。沿同一时代岩层走向进行追 索,如果两翼岩层走向相互平行,表明枢纽水平。如果两 翼岩层走向呈弧形圈闭合围,表明其枢纽倾伏。根据弧形 尖端指向或弧形开口方向以及转折部位实际测量的方法可 确定枢纽倾伏方向。
从地形上看,岩石变形之初,背斜相对地势高成 山,向斜地势低成谷。这时地形是地质构造的直接反映。 然而经过较长时间的剥蚀后,背斜核部因裂隙发育易遭受 风化剥蚀往往成沟谷或低地。向斜核部紧闭,不易遭受风 化剥蚀,最后相对成山。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称为地形倒 置现象。

工程地质课件第3章地层构造详解

工程地质课件第3章地层构造详解

中生代( 2.5-0.7亿年前)
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 纪三个时期,三叶虫、腕足、笔石、 四射珊瑚等大量无脊椎动物都灭绝, 产生了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类动物, 并繁盛直到衰亡。陆生植物苏铁、银 杏、松柏等棵子植物占了统治地位。 大陆面积进一步增大,各大陆的雏形
K
T T
三、地质年代表
▪ (一)地质年代的划分 ▪ 1、地质历史时期的时间单位划分:
宙、代、纪、世、期
▪ 2、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层单位划分: 宇、界、系、统、阶
▪ (二)地质年代表
各地质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
前寒武纪(42-6亿年前)
38亿年前,海洋中开始有了生命的活动。 从出现最原始的原核细胞生物--蓝绿藻。
岩层倾角小于50的岩层称为水平 岩层,又称水平构造。
沉积岩层形成时的原始产出状态 大多数是水平或近于水平。如果经受 地壳运动的影响,改变了原始形成时 的位置,但仍保持水平产状的一套水 平岩层组成的构造,称为水平构造 。
水平岩层形成的地貌-平顶山
(二)倾斜岩层
岩层面与水平面有一定夹角的岩层。 它是构造挤压或大范围内均匀抬升、下 降使岩层向某个方向倾斜而成的。
角度不整合 不整合面
(2)岩浆岩间的接触关系:穿插接触。 脉体被切割者比切割者老。
由老到新:1、2、3
(3)沉积岩与岩浆岩间的接触关系: 1)侵入接触又称热接触,是由炽热的 岩浆侵入围岩后,冷凝成岩浆体而形 成的一种接触关系。
O
2)沉积接触又称冷接触,是岩浆在地下冷 凝成岩,经地壳上升,并遭受风化剥蚀而出 露地表后,其上在地壳下降时又沉积了新的 岩层所形成的一种接触关系 。
地 球 生 物 的 演 化
化石: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 生物遗体或遗迹。 化石化作用是

地质构造-PPT课件

地质构造-PPT课件
2不利情况精选ppt21精选ppt22精选ppt23断裂构造断裂构造fracture精选ppt24断裂构造的力学机制精选ppt25断裂构造的形成精选ppt26断裂构造的分类节理裂隙断层次生节理张节理剪节理构造节理原生节理平移断层逆断层正断层精选ppt27裂隙fissure
欢迎
第一节 地壳运动
升降运动(造陆) 水平运动(造山)
分为张裂隙和剪裂隙。
31
玄武岩的六边形柱状节理
The Giant's Causeway - Northern Ireland, UK 32
33
34
基隆和平岛的豆腐岩
35
两组节理
36
张节理
37
张家界
38
河南辉县郭亮村
39
太 行 大 峡 谷
郭亮村
40
哪处悬崖绝壁不是岩石的破裂造成的!
表 4-3 裂 隙 野 外 测 量 记 录 表
图 4-12 裂隙玫瑰图
(a)裂隙走向玫瑰图;(b)裂隙倾向玫瑰图
45
46
第3章 地质构造及其对工程的影响
3.3.1 裂隙
(2)调查成果的表示方法:裂隙野外测量记录表、裂隙 玫瑰图。
裂隙走向玫瑰图:在任意半径的半圆上划上刻度网, 将所测得的裂隙按走向以每50或100分组,统计每一组内的 裂隙数、算出其平均走向。自圆心沿半径引射线,射线的 方位代表每组裂隙平均走向,长度代表每组裂隙的条数, 最后将各射线的端点连接起来,即可得裂隙走向玫瑰图。
产状是如何测定和表示的?
95
6.什么叫褶皱构造?什么叫褶曲?褶曲要素及基 本形态有哪些或是什么?
7.如何识别褶曲并判断其类型? 8.如何区别张节理与剪节理? 9.什么叫断层?断层由哪几部分组成?断层的基

第三章 地质构造

第三章 地质构造

1)剪节理 ,是岩层受剪应力产生的裂隙。
2)张节理, 岩层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受张拉应力作 用产生的节理称张节理。
3)压性节理, 压性节理是岩层受到强大的挤压作 用时所形成的节理。
(2)广义节理
除构造裂隙以外,岩体的原生裂隙和风化裂隙以 及其它次生裂隙也常被称为节理或称为非构造节 理。
图3-13节理组合形成危岩
(6)板块构造说:1968年,由海底扩张说引申、发 展起来的板块构造说认为,地球表层由大小不等 的岩石圈板块拼合而成。这些板块"飘浮"在地幔 的粘性层上,每一个板块能独立运动,并在运动 中相互挤压、摩擦、碰撞。地幔物质对流是大板 块运动的主要驱动力,大板块的运动引起中、小 板块活动,地球的旋转极和旋转角速度对板块运 动也有制约作用。
图3-2 岩层产状要素 AB为层面走向 DC为倾向 a为层面倾角
3.岩层产状的测量 在野外的岩石露头上用地质罗盘直接测量(见图33)。所测量的层面应具有代表性。 (1)测走向。 (2)测倾向。 (3)测倾角。
图3-3 岩层产状测量图示
4.岩层产状的表达形式 一组走向为北西320°,倾向南西230°,倾角35°的 岩层产状,可写成:N320°W,S230°W,∠35°由 于岩层的走向与倾向相差90°,所以在野外测量岩层 的产状时,往往只记录倾向和倾角。如上述岩层的 产状,可记录为SW230°∠35°或230°∠35°形式。如 需知道岩层的走向时,只需将倾向加减90°即可。
华蓥山断裂
33/63
构成地壳的岩体,受力作用发生变形,当变形达 到一定程度后,使岩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 坏,产生各种大小不一的断裂,称为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可分为节理和断层两类。 3.4.1节理 (1)狭义的节理—构造裂隙(图3-13) 岩层或岩体中分布着具有一定方向受构造应力作 用发生的裂隙,但裂隙两侧的岩块又没有显著的 位移,这些断裂构造称构造裂隙或构造节理,按 形成节理的作用力特征可将节理分为以下3种:

工程地质基础-地质构造

工程地质基础-地质构造

2.岩层产状的表示方法
(1)方位角表示法:用倾向和倾角表示
210°∠25°,读倾向210度,倾角25度。
(2)象限角表示法(用走向、倾角、倾向线表示)
N45°E∠30°SE 北偏东45度,倾角为30度, 倾向南东
(3)符号表示法——地质图中常用
40°┴:长线代表走向,短线代表倾向,度数是倾角
:岩层产状水平
交线
(3)岩层的厚度是其顶、底面间的高差。 (4)岩层出露宽度:岩层顶层和底面地界线间的水
平距离,取决于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
3.2.2 倾斜岩层
岩层层序正常,上层为新岩层,下层为老岩层,层面与水平有一交角的岩 层称为倾斜岩层。岩层的倾斜方向及倾斜角度基本一致,称单斜岩石
单斜构造的力学成因
图 4-3 地层层序
2、褶皱的形态分类
按轴面产状分类
(a)
直立褶皱
(b)
倾斜褶皱
(c)
倒转褶皱
(d)
平卧褶皱
按轴面产状分类
直立褶皱、斜歪褶皱、倒转褶皱、平卧褶皱、翻卷褶皱
轴面近直立 两翼倾向相反 倾角近相等 轴面倾斜 两翼倾向相反 倾角不等
轴面倾斜 两翼倾向相统 一翼倒转
轴面近水平 一翼正常 另一翼倒转 轴面弯曲 平卧
3.如图所示的岩层的接触关系是( B ) A.整合接触 B.角度不整合接触 C.假整合接触 D.平行不整合接触
4.某地上、下两套地层时代不连续,产状基
本一致,则它们的接触关系是( C ) A.整合接触 B.沉积接触 C.假整合接触 D.角度不整合
5.如图所示,关于岩层接触关系表述全部正确的是(
断裂构造按力学性质可分为压性、张性、扭剪 性以及压扭性和张扭性
(1)压性断裂 (2)张性断裂

第三章 地质构造及其对工程的影响PPT课件

第三章  地质构造及其对工程的影响PPT课件

水利 工程 若断层出现在库区
应论证其对库岸稳定的影响 应论证其引发库区渗漏的可能性
断层的存在易于诱发地震,应加强相关的论证
正断层 —— 良好的地下水储集构造
水文地质意义
逆断层 —— 良好精的选地课件下水阻水构造
44
断层的野外识别
在野外可以根据与断层构造有关的伴生构造、地貌现象等标志来识别断层:
(1)地貌特征:当断层(张性断裂或压性断裂)的断距较大时,上升盘的前 缘可能形成陡峭的断层崖,如经剥蚀,则会形成断层三角面地形,如图;断层 破碎带岩石破碎,易于侵蚀下切,可能形成沟谷或峡谷地形;此外,如山脊错 断、错开,河谷跌水瀑布,河谷方向发生突然转折等,都可能是断裂错动在地 貌上的反映。
精选课件
45
(2)地层特征:如岩层发生重复或缺失,岩脉被错断,或者岩层沿 走向突然发生中断,与不同性质的岩层突然接触等地层方面的特征 ,则可能存在断层。
精选课件
46
(3)伴生构造现象:指是断层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形 迹,常见的有岩层牵引弯曲、断层角砾、糜棱岩、断层泥和断层擦 痕等。
断层擦痕与阶步
精选课件
19
褶皱的工程地质评价
一般特征:岩层变形强烈, 岩体较破碎, 透水性强, 水工建筑应尽量避开
背斜核部:发育向上发散的断块 向斜核部:发育向下发散的断块 核部 核部进行洞室施工时应注意洞顶围岩的稳定问题(尤其是向斜核部)
洞室布置时洞室的轴线最好大角度与褶皱轴线相交
向斜应注意两侧边坡的稳定性 道路选线经过褶皱垭口时
精选课件
35
精选课件
36
评价方法:
发育程度的表示: 裂隙率:岩石中裂隙的面积与岩石总面
积的百分比。 裂隙频率:在长度上,每米通过的裂隙

03第三章地质构造

03第三章地质构造

断盘
断层两侧相对位移的岩层。
断距
岩层中同一点被断层断开后的位移量。
(1)断层分类
按断层两盘相对位移的特点可分为: 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等类型。
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等类型。 正断层:
断层上盘沿断层面倾斜线相对向下移动,下盘相对向上移动。
受地壳水平拉张力作用或受 重力作用形成。 断层面陡直,倾角大多在45º 以上。
构造节理:
表生节理: 包括风化裂隙、卸荷裂隙、爆破裂隙等。主要分布地表 表层;大多无一定方向。
分类:成因、力学性质、与岩层产状的关系、张开程度
按力学性质分
1)剪节理:
是由剪应力作用形成的,一般成对出现,称为共轭剪节理。与主应力 成45º -φ/2;构造节理。
2)张节理:
多数张开,节理面粗糙不平,一般发育稀疏、节理间距大,沿走向延 伸不远就消失,但在附近不远处又会继续出现,并有分支复合现象。 透水性好;
褶皱的组合形式
1)复式褶皱
2)隔档式构造、隔槽式构造
褶皱的组合形式
1)复式褶皱
2)隔档式构造、隔槽式构造
3.4 断裂构造
1、概念
岩层在构造应力的长期作用
下,岩层连续性被破坏,岩层 中产生破裂面,为断裂构造。
断层和节理最明显的区别?
断裂构造的力学机制
常见的断裂构造有节理构造和断层构造。
断裂构造的分类
产状三要素(elements of attitude)
走向(strike):岩层面和任一假想水 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有两个; 倾向(dip):垂直于走向线顺岩层倾 斜面向下引出的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 影所指的方向。与走向线垂直。只有
一个。
倾角(dip angle):岩层层面与水平面 的最大锐角。

工程地质学-第三章地质构造

工程地质学-第三章地质构造
地壳发生大的构造运动之后,自然地理 条件发生明显改变,各种生物也将随之 演变,这样形成了地层发展历史的阶段 性。
✓ 地球发展的时间段叫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单位:代、纪、世、期、 时(从大到
小)
✓ 地层单位:一定地质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的总 体的名称。 地层单位:界、系、统、阶、 群(从大到小)
地层单位
A台易产生 顺层滑动
B台位于断层 带上
C台较为有利
5、断层的识别
地层界限不连续或岩层中断
岩层不对称重复或缺失
断层破碎带及构造岩 牵引构造及伴生节理
擦痕
地貌标志
【增加内容】
活断层
活断层:第四纪以来仍
在活动的断层。
注:2002年《岩土工 程勘察规范》指全新地 质时期(1~1.1万年) 以来活动着的断层,且 在今后100年可能继续 活动。
水平构造和单斜构造
水平构造
单斜构造
3.3 褶皱构造
组成地壳的岩层,受构造运动的强烈作 用,使岩层形成一系列波状弯曲而未丧失 连续性的构造叫-。是地壳表层广泛发育的 基本构造之一。昆仑山、祁连山、泰岭都 是复杂的褶皱构造山脉。
褶皱构造 (fold)
(a)
(b)
(c)
图 4-5 褶曲的力学成因 (a)水平挤压力;(b)垂直作用力;(c)力偶作用
2、裂隙发育程度分级
表3—3 裂隙发育程度分级
裂隙发育程度等级 基本特征
附注
不发育
裂隙1-2组,规则,构造型, 对基础工程无间距1米以上,多为Fra bibliotek闭裂 影响,对岩体
隙,少有充填物,岩体被切 稳定性影响不
割成巨块状

较发育
裂隙2-3组,较规则,以构 对基础工程无

工程地质3地质构造PPT共169页

工程地质3地质构造PPT共169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谢谢!
169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工程地质3地质构造
41、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42、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4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4、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4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 当勉励 ,岁月 不待人 。

工程地质学基础 第三章 地质构造、地史学及地质图.

工程地质学基础 第三章 地质构造、地史学及地质图.

3) 褶曲的类型
褶曲的基本类型有两类:背斜和向斜(读图)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的弯曲构造,称为背斜。
向斜:岩层向下凹的弯曲构造,称为向斜。
背斜的特点是:
A 两翼产状倾向相背 B 核部岩层老、翼部岩层新 C 由核部向两侧岩层对称重复出现
向斜的特点是:
A 两翼产状倾向相向 B 核部岩层新、翼部岩层老 C 由核部向两侧岩层对称重复出现
工程地质学基础
史付生
课程基本内容
1 绪论(1) 2 矿物与岩石(7+8) 3 地质构造、地史学及地质图(8) 4 水的地质作用、土体的形成与特征、地貌学基 本概念(6) 5 岩、土体工程性质(6) 6 常见地质灾害(3) 7 工程地质勘察(1)
3 地质构造、地史学及地质图
3·1 构造运动的概念 3·2 地质构造的概念及地质构造类型 3·3 地史学基本知识 3·4 地质图
根据褶皱的对称性分类:
对称褶皱:褶皱的轴面与水平面垂直,或与褶皱包络面垂直,而 且两翼的长度也基本相等。 不对称褶皱:褶皱的轴面与水平面斜交,或与该褶皱的包络面斜交,而 且两翼不等长
根据翼间角大小分类:
平缓褶皱:翼间角小于180°,大于120°。 开阔褶皱:翼间角小于120°,大于70°。 闭合褶皱:翼间角小于70°,大于30°。 紧闭褶皱:翼间角小于30°。
则取与南北方向平行的边与层面贴触,并使罗盘放水平(水准气 泡居中),此时罗盘长边(或S—N)与岩层的交线即为走向线,磁 针(无论南针或北针)所指的度数即为所求的走向。
2)测量倾向:把罗盘的N极指向岩层层面的倾斜方向,同时 使罗盘的短边(或与东西方向平行的边)与层面贴触,气泡居中, 罗盘放水平,此时北针所指的度数即为所求的倾向。
(1)测量方向 用罗盘测量任一目标的方向时,永远以00(即N方 向)对准目标,使水准气泡居中,然后读磁针北端所指方位刻度盘上 的数字,即为所测目标的方位角。记录时除记方位角值外,还要冠 以所处象限名称,如SW230°,其中230°是方位角,SW是象限称呼。

工程地质 第3章 地质构造

工程地质 第3章 地质构造

等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平行或重合。
水平岩层具有以下特征 (3) 水平岩层顶面与底面的高程差就是岩层的厚度。 (4) 水平岩层的露头宽度(即岩层顶层和底面地层界 线间的水平距离)与地面坡度、岩层厚度有关。
a—露头宽度
h—岩层厚度
水平岩层的露头宽度
(a) 立体图
(b) 平面图
倾斜岩层:岩层层序正常,上层为新岩层,下层为老岩层, 层面与水平有一交角的岩层。
倾斜岩层地层界线的分布特征 “V”字形法则
(1)当岩层倾向 与地面坡向相反时, 岩层界线与地形等 高线弯曲方向相同, 岩层界线弯曲程度 较小,等高线弯曲 程度较大
1 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
地质界线V字形尖端沟谷处指向沟谷上游;山脊处指向山脊下坡
“V”字形法则
(2)当岩层倾向与地
面坡向相同,且岩层 倾角大于地面坡角时, 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 线弯曲方向相反。
倾斜构造
S
单斜构造
岩层的产状
产状:岩层面在三维空间的延伸方位及其倾斜程度。
产状的三要素 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叫走向线, 走向线两端延伸的方向就是 岩层的走向。 倾向:垂直走向线、沿岩层面向下倾斜的直线叫倾斜线(又称真倾斜线), 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称为倾向线,倾向线所指的方向为倾向(又称真 倾向)。 倾角:真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倾向线)的夹角叫倾角,又称 真倾角。
沿剪切破裂面形成,常与褶皱伴 生,并多在一个翼上平行于褶皱 发育
断层面倾角 一般多在50°~60°以上 断距可以从几厘米道数百米, 延伸范围一般自几米到数公里。 野外有时见到数条正断层排列 组合在一起,形成阶梯式断层、 地垒和地堑等
倾角较小 冲断层:倾角大于45° 逆掩断层:倾角45°~25° 碾掩断层:倾角小于25° 断层带中夹有大量的 角砾和岩粉

03-地质构造

03-地质构造
实例:意大利塞拉比斯古庙的遗迹
垂直升降造成的地貌
河流阶地 准平原和夷平面
海平面升降的的证据
垂直运动的标志
河流阶地、海成阶地、夷平面、多层溶洞等的 存在。
沉积厚度和沉积环境的变化 沉积环境反映垂直升、降变化 沉积厚度反映岩石圈升降的幅度
地层的接触关系 整合接触:岩石圈缓慢下降 平行不整合:显著的升降 角度不整合:显著的升降和水平挤压作用
地质上以岩层的产状来描述其空间位置,包括 岩层的走向、倾向、倾角,称产状三要素
地理方位角的表示
N
N45ºW
360º / 0º
NW
NE
NNE
315º 290º
45º
NEE
W 270º
SWW
225º
SW
SSW
180º
S
90º E
130º SE
S50ºW
产状三要素:
1.走向:走向线———岩层面同任意水平面的交线(岩层层面
3 按褶曲的平面形态
(同一岩层在平面上出露的长宽比)
线状褶曲:长短轴比大于10:1 短轴褶曲:长短轴比在3:1—10:1 穹窿和构造盆地:长短轴比小于3:1
穹 隆 和 构 造 盆 地
(4)其它的分类方法* 按转折端形态 按两翼间夹角 其它的组合分类
褶曲的野外识别:
顺或逆着倾向方向,地层对称重复出现,倾 角变
这些说明地壳上岩石发生了运动,发生变形、 变位,改变了原来的状态。
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或岩石圈 运动,是指由于地球内部营力(或称内 动力)而引起的地壳变形或变位。
拉张——相背分离
水平运动
挤压——相向靠拢
类型
剪切—— 平错
垂直运动 —— 差异升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
地质年代表
显 生 宙
31
地质年代表
显 生 显宙 生 宙
32
地质年代表
相对年代
宙代


晚元古代
元古 代(Pt)
中元古代

早元古代


震旦纪 (Z)
青白口 纪(Qn)
蓟县纪 (Jx)
长成纪 (Ch)
太古代(Ar)
地球初期发展阶段
绝对年 龄 (百万年)
主要构 造运动
800
1000
1400 1900 2500
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引起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在内力地质作用中起主导地位。
11
外力地质作用:
由太阳辐射能引起,产生大气环流,形成水的循 环,动植物生长,在运动的过程中改造地表。
12
外力地质作用的营力:
河流的侵蚀; 地下水的潜蚀; 湖泊海洋的冲蚀; 风的吹蚀; 冰川的刨蚀等。
13
一般按风化→剥蚀→搬运→沉积→硬结成岩的程 序进行
按动力来源分为:
内力地质作用 (endogenic geological process) 外力地质作用 (exogenic geological process)
3
内力地质作用:
由地球内部的能(旋转能、重力能、辐射热能) 引起。
内力地质 作用
地壳运动 岩浆作用 变质作用 地震作用
4
地壳运动(tectonism)
• 压实 • 胶结 • 重结晶
沉积(sedimentation)
• 机械沉积 • 化学沉积 • 生物化学沉积
15
外力地质作用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和地形。 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16
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 17
潮湿气候区:河流、湖泊、地下水发育,风化 彻底。如东南沿海。
干旱气候区:暴雨,风力强,咸水湖。 如西北高原。
21
第二节 地质年代
• 绝对年龄:通过放射性元素蜕变周期测定。适用
于岩浆岩、变质岩地区。钾-氩、铀-铅和碳-14。
t
1
ln1
D N
式中:t——岩石实际地质年龄; λ——衰减系数,每年每克母体同位素能产生的字体同位素的克
数; D——岩石中放射性元素蜕变而成的子体同位素含量; N——岩石中放射性元素蜕变后剩余的母体同位素含量。
冰冻气候区:气温低,蒸发量小,生物稀少, 冰川盘踞。如两极和高山地区。
18
中国地势分布示意图
19
大陆以剥蚀为主,海洋以沉积为主。 山区以剥蚀为主,平原以沉积为主。
20
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的关系:
内力地质作用决定地表的基本形态和内部 构造——地表形态的塑造者
外力地质作用破坏和重塑地表形态——地表 形态的雕刻者 地壳上升时,遭受剥蚀。 地壳下降时,接受沉积。
晋宁运 动 吕梁运 动 五台运 动
4000
我国地史简要特征
元古代地层在我国分布广、 发育厚度大,出露好。华北 地区主要为未变质或浅变质 的海相硅镁质碳酸盐岩及碎 屑岩类夹火山岩。华南地区 下部以陆相红色碎屑河湖相 沉积为主,上部以浅海相沉 积为主,含冰碛物为特。低 等生特开始大量繁殖。菌藻 类化石较丰富
•在河北昌黎县城附近有一指路石碑,标明离县城2.5km,离海边2.5km,而 现在这个碑离海只有1km多了。因为陆地的沉降,原海边的一座古庙已被淹 没。也有人用冰川消融来解释这个现象,认为冰川融化后使海平面上升,所 以低洼的地方就被海水浸没了,并估计这里的海岸线已向陆推进约23- 24km.
7
地震作用(earthquake)
25
角度不整合(discordant):
时间上不连续,产状不一致。 反映地壳剧烈运动。
26
2. 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关系
侵入接触 沉积接触 侵入与沉积接触
27
地质年代单位和地层单位
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
28
地质年代表
29
地质年代表
第三章 地质构造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地质作用 第二节 地质年代 第三节 岩层产状 第四节 褶皱构造 第五节 断裂构造 第六节 地质图
1
整体 概述
一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 叙述内容
三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2
第一节 地质作用
由自然动力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 表形态发生变化和发展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
地内机械能突 然释放,以弹性 波的形式传播到 地表引起猛烈冲 击。
汶川地震
8
岩浆作用(magmatism)
岩浆形成、运动、 演化、冷凝。
9
变质作用(metamorphism)
在高温、高压并有化学物质参与下,岩石发 生成分、结构构造的变化,生成新的岩石。
10
各种内力地质作用是相互关连的— —
构造运动形成断裂,引起地震,并为岩浆活 动创造通道。
风化 (weathering):
在地表环境下由于大气、水、生物等作用,岩石在 原地分解和破坏。
剥蚀(denudation):
各种地质营力,在运动过程中对地表岩石产生破 坏,并把破碎分解了的产物剥离原地。
14
搬运(transportation)
• 拖曳搬运 • 悬浮搬运 • 溶解搬运
硬结成岩(diagenesis)
水平和升降运动。
5
第一节 地质作用
升降运动(造陆) 水平运动(造山)
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示意图
6
第二节 地质年代
•世界上最有名的实例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湾塞拉比斯古庙,建于公元前的古 罗马时代。古庙的废墟中耸立着三根大理石柱,高12米。从底向上的3.6米 石柱表面光滑无痕;再向上2.7米则被虫蛀出许多梨状小孔,有海水浸没的 痕迹;其上的石柱仍完好如初。这个古庙显然是建在陆地上的,曾有一段时 间因地表下沉,石柱没入海内6.3米(下部的3.6米因被海底泥沙或火山灰掩 埋而未受虫蛀)。18世纪时石柱重又升出海面。现在又在下降(可能从19世 纪开始),故石柱的基部已浸没在水中了。 世界上典型的大面积上升的例 子见于北欧的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以半岛的内部上升最快。据阶地和海岸线 的位置计算的上升速率是0.5米/百年。上升的原因,普遍认为是冰川消融后 的减负作用。即:这里原发育大陆冰盖(见前“冰川的恶作剧”一节),实 际上加了个沉重的负载。冰川融掉了,这个负载也去掉了,大地象是“苏醒” 过来似的,发生大面积上升。 我国的华北平原则是现代下沉区。
22
第二节 地质年代
•相对年代:适用于沉积岩地区。 地层层序律 古生物层序律 岩性对比法 地质体接触关系
23
地层接触关系
1.层状地层接触关系
整合接触(conformity):时间上连续,产状上一致。反映地壳 连续均匀下降。
24
平行不整合 (disconformity):
时间上不连续,产状一致。 反映地壳间断上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