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四种属性
土地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土地的特性:自然特性:1.位置的固定性;2.面积的有限性;3.质量差异性;4.功能永久性。
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缺性;2.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是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用各种利用类型土地占该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来表示。
土地利用基本原则:1.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向结合;2.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3.专业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4.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5.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城市土地利用特性:1.位置在城市土地利用中具有特殊重要性;2.城市土地利用途径更具多样性;3.面积对城市土地利用具有较小的限制作用;4.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对于城市土地更为显著;5.城市土地用途改变的代价相对巨大。
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利用规模:是指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如企业,城市等)所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应土地生产要素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条件:1.非农业发达,农业劳动力已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且这些劳动力转移后获得相对长期稳定的职业和收入。
2.农机化水平的提高。
3.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增强。
4.农业经营者素质的提高。
农业经营规模:泛指农业经营单位的规模量(包括规模总量及单一生产要素的规模量),是一切农业经营部门,一切农业经营组织形式,一切农业经营单位经营活动的数量反应,是普遍的数量反应。
土地规模经济:土地规模经济的扩大所能获得的经济效益表现为伴随着土地经营规模扩大单位产品平均成本的不断降低。
土地可持续利用:指当前的土地利用不能对后代的持续利用构成危害,即土地的利用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影响人类今后的长远需要。
土地人口承载力:也叫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是指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土地性质及分类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交通枢纽用地:整合了原标准“对外交通用地” 中与城市生活较为密切的铁路客货运站、公路 长途客货运站、港口客运码头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以及原标准中的“交通广场用地” 交通场站用地:指与城市交通相关的交通服务 设施用地,但不包括交通指挥中心,交通队用地 该用地应划入“行政办公用地”。 公共交通场站用地(S41) 社会停车场用地(S42):独立地段的公共停车场 其他交通设施用地:包括教练场等
如:食品工业、医药制造工业、纺织工业等用地
“三类工业用地”(对环境有严重干扰、污染和安全隐患)
如:采掘工业、冶金工业、大中型机械制造工业、化学工业、造纸工业、 制革工业、建材工业等用地
详细工业用地政策及发展现状请见PPT21页
物流仓储用地
在原标准“仓储用地”的基础上增加
物资中转、配送、批发、交易等用地内容。 “物流仓储用地”(W)按其对居住 和公共环境的干扰污染程度分为: “一类物流仓储用地”(W1)
土地使用类型分为国有土地出让和国有土地划拨两种: 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出让给土地使用 者,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通过出让方式取得 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即为出让土地使用权。 土地使用权划拨: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在土地使用者交纳补偿、 安置等费用后将该幅土地交付其使用,或者将土地使用权无偿交付给土地使 用者使用的行为。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没有使用期限的限制。
五林地五土地证明
五林地五土地证明五林地五土地证明,是指在五林地上的五个不同土地的证明。
五林地是我国古代农业社会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农田的五个主要分类。
五土地则是指五种不同的土地类型,分别是黄土地、红土地、黑土地、砂土地和湿土地。
这五种土地类型在农业生产中各有特点和用途,对于农民和农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逐一介绍五林地的五个土地类型及其特点。
黄土地是指土壤呈黄色的土地,这种土地常见于黄土高原地区。
黄土地属于一种贫瘠的土地,土层较薄,养分较少,但透水性好,能够保持较好的排水性和保水性。
黄土地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之一。
红土地是指土壤呈红色的土地,这种土地主要分布于南方的亚热带地区。
红土地属于一种较为肥沃的土地,土壤中富含铁、铝等物质,适宜种植茶叶、糖料、柑橘等经济作物。
红土地还常用于栽培香蕉、木瓜等热带水果。
黑土地是指土壤呈黑色的土地,这种土地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和内蒙古地区。
黑土地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地之一,土壤中富含有机质和养分,保水性好,适宜种植大豆、玉米、小麦等作物。
黑土地上的农田一年三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区。
砂土地是指土壤中含有较多砂粒的土地,这种土地常见于沿海地区和沙漠地区。
砂土地透水性和排水性较好,但养分含量较低,不适宜种植大部分农作物。
砂土地适宜发展沿海滩涂农业和沙漠绿化,如种植沙棘、碱蓬等植物。
湿土地是指土壤中含有较多水分的土地,这种土地常见于湖泊、河流沿岸和沼泽地带。
湿土地通常是水稻种植的理想选择,适宜发展水稻农业和渔业。
湿土地也是一些特殊植物和动物的重要栖息地。
五林地的五个土地类型各有特点,适宜种植不同的作物。
合理利用这些土地资源,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
同时,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也可以保护土地资源,减少土地退化和环境污染。
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中,我们需要更加科学地利用五林地的五个土地类型。
通过土壤调理、施肥、灌溉等措施,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
土地资源学简答题
一、简述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土地的属性)1、土地的自然属性土地是大自然历史的产物,具有原始性2、土地的经济属性土地除了作为自然物意外,又是极其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的经济属性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社会对自然物加以开发利用法所赋予自然物的新属性①数量的有限性②位置的固定性③动态性:土地不仅具有随时间变化的特点,而且具有地域性的空间差异。
由于受水热条件支配的地带性规律以及地质、地貌因素决定的非地带性规律的共同影响和制约,使土地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性(district differentiation )(区域性)④不可替代性⑤多功能性:生产功能;景观功能;承载空间功能:⑥持久性和可更新性:土地是可更新资源,在农业利用中,土壤养分和水分虽不断被植物吸收消耗,但通过施肥、灌溉与耕作等措施可以不断得到恢复和补充,从而使土壤肥力处于动态平衡中。
⑦生产性: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 %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⑧供给的稀缺性:“稀缺” (scarcity)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并不是指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指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而言,经济物品的相对有限性。
土地数量的有限性决定了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⑨可垄断性:土地供应的稀缺性决定了土地的可垄断性。
⑩利用的制约性:就地利用;用途变更的困难性11可改良性12利用的社会性:土地利用会产生具体的、巨大的社会后果,具有外部性。
(外部性是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并没有从货币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13具有增殖性二、简述我国土地资源的概况①土地总量大,人均土地少②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多,平地少③土地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④土地生态环境脆弱三、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①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研究土地类型、土地资源的分类、二者的区别。
在阐述土地类型基本概念基础上,介绍苏联、澳大利亚和我国的土地分级系统。
第四讲――――――土地的社会属性
第四讲――――――⼟地的社会属性第四讲――――――⼟地的社会属性⼆、⼟地的社会属性。
⼟地的社会属性是指⼟地随着⼈类的产⽣⽽产⽣的,随着⼈类的发展⽽发展的,⼟地作为⼈和⼈类社会产⽣、⽣存和活动最基本平台在⾃然属性基础上表现出与⼈类社会密切联系的特有属性(也可以说社会属性是⾃然属性在⼈类社会的延伸,每⼀种社会属性都可以从其本质的⾃然属性中找到根源。
)。
(⼀)⼟地是国家的载体。
从古⾄今,从今到可以预见的将来,⼟地⼀直是国家产⽣发展的客观载体,⼀个国家是拥有⼀定的⼟地的,没有⼟地的国家、没有国家的⼟地(南极、北极等⽆⼈区除外)是不存在的。
国家是具有⼀定⼟地的国家,⼟地是⼀个国家的⼟地,国家没有了⼟地国家也就不存在了。
(⼆)⼟地是国家区分的根本标志。
⼆)⼟地是国家区分的根本标志。
指的是历史上、现实中国与国之间都是有界限的,并且这种界限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以⼟地边界为分界线的,⽽不是利⽤其他物质作为划分依据的。
(三)⼟地是国家全体⼈民共同的⼟地。
国家的⼟地是国家的全体⼈民共同捍卫的⼟地。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外敌侵略时,国家全体⼈民都有捍卫领⼟完整和主权不受侵犯的权利和义务。
站在公平、公正⽴场上,站在责、权、利相⼀致的原则上,共同捍卫性,决定了共同拥有性、共同享⽤性,任何⼈、集团、阶级把⼟地据为已有,都是不公平、公正的,都是不应该的。
(四)⼟地是⼈类居住的载体。
⾐、⾷、住、⾏是⼈类⽣存的四项最基本的需求,其他形式和种类的需求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和⽣理上的需求等,都是建⽴在这四种基本需求之上的更⾼⼀层次的需求。
⼈类的发展过程、⼈类的发展历史,实际上就是⼀部⼈类不断产⽣各种需求、⼈类不断创造满⾜需求条件、⼈类各种需求不断得到满⾜的历史。
这种需求总体表现是:种类越来越多,个性化越来越强,层次越来越⾼,质量越来越⾼。
这⾥暂不说⼈的⾼层次需求,单说⾐⾷住⾏,它们对于⼈类⽣存发展的意义和在各种需求中所处位置⼜不同。
⼈类的第⼀需求是⾷物,没有⾷物,⼈类⽆法⽣存。
土地的双重属性
土地的双重属性与土地和房地产联系在一起的所有经济关系,都可以看作是止地特性的延伸。
土地的基本特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自然特性和经济特。
土地的自然特性是土地自然属性的表现,是土地所固有的,与人类对土地的占有和利用状态无关。
而土地的经济特性则是在人类利用土地过程中产生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经济关系在土地方面的反映。
(一)土地的自然特性1.土地总量的有限性所谓土地总量的有限性是指从整体上讲,相对于人类社会对土地的需本而言,土地是不会增加也不可再生的。
虽然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人类社会可能向外太空发展,寻找到新的适合人类生存的星体,但就可以预计的发展来看,在当前几乎没有这种可能性,人类社会只能在地球有限的土地范围内从事各种活动。
2.土地区位的差异性不同地区、不同区位土地的肥沃程度、地质地貌状态、气候条件以及位置优劣等是不同的,由此造成土地较大的自然差异性。
而且同一块土地又可以有多种用途,例如农业、居住商业、办公等,不同用途对土地的相关自然特点的要求又存在较大的差异,反过来不同区位土地又要求不同的土地利用状态,这样组合起来形成纷繁复杂的土地利用状态。
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所谓土地位置的固定性是指从实体流动来看,土地不能从一地移动到兄一地,特定土地固着于一定的地理经纬度上。
地球的地质运动虽然能够理慢法作用于土地,但这种戮响过成千上万年才会显示出来,对当前的土地状况影响微乎其微。
另一方面,土地位盆的固定性也表现为土地一旦用于某种用途就不易改变,调整难度很大。
4.土地使用的耐久性从人类有限的生命来讲,土地寿命是无限的,是可以永续使用的,通常条件下土她是不可毁灭的。
不过,如果人类使用不当会造成土鹅无法用于某种特定用途。
例如土地沙摸化即不能用于农业耕作。
又如,如果在土地上建成住宅区,土地表尽土坡受到破坏,再转而用于农业的可能性较小。
如果对自然环境过度利用,土地利用条件会恶化,在人类现有技术条件下,可能无法恢复,丛而使土地无法有效利用。
土地资源学
第一章1.土地: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短变化。
2.土地资源:指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3.土地的属性(一)土地的自然属性:1.生产性2.整体性3.面积的有限性4.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5.时间变化性6.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二)土地的经济社会属性:1.社会性2.资产性3.权籍性4.土地资源学的研究特点①综合性和多科学性②关联性与复杂性③现实性和预测性④区域性和全局性5.土地的功能:养育功能,支撑功能,资源功能,资产功能,环境净化功能,土地景观功能,土地社会保障功能,土地调控功能6.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探索土地资源发生、演变及其时空分布规律,土地资源各构成因素的相互作用机制与平衡机制,揭示土地资源特征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探索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研究区域土地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新方法和新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分类、评价、规划及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动态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7.土地资源学科发展的重点领域.(1)加强土地资源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完善学科规范。
(2)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3)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土地资源评价。
(5)土地综合整治和土地资源保护。
(6)加强新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应用。
(新方法、新技术手段)第二章1.大气中可能造成土地资源性质和利用影响的因素较多,最重要的表现为(光/光照资源)、(温/热量资源)、(水/降水资源)、(风/风力资源)等几个方面。
2.气候与土地资源的关系(一)气候决定植被类型及其分布、影响着种植作物的种类和品质。
(二)气候是重要的成土因素,决定土壤的形成、发育和土壤性质。
(三)气候是塑造地貌的重要外营力。
(四)气候是决定土地生产潜力的主要因素。
(五)气候决定着大尺度土地类型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六)气候与气象灾害(降水引发灾害、大风引发灾害)。
土地生态系统的价值属性
土地生态系统的价值属性
土地生态系统具有多种价值属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态服务价值:土地生态系统能够提供许多重要的生态服务,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水土保持、气候调节、水和空气净化等。
这些生态服务对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价值往往被体现在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成本中。
2. 生物多样性价值:土地生态系统是各种生物的栖息地,维持着大量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稳定生态系统功能至关重要,它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也是未来科学研究和新药物开发的重要资源。
3. 农业和食品安全价值: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农田的质量和健康程度直接关系到粮食和农产品的生产和安全。
土地的肥力、水源、生物多样性等因素都影响着农业的产量和质量,其价值在保障人类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方面不可替代。
4. 美学和文化价值:土地景观是人类社会的文化遗产和审美资源,它们反映了不同地域和社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风格。
土地景观的保护和恢复对于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和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 休闲和娱乐价值:土地生态系统提供了人们休闲、娱乐和身心放松的场所,如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景观等。
这些场所的存在和保护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福祉具有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土地生态系统的价值属性涵盖了生态服务、生物多样性、农业和食品安全、美学和文化、休闲和娱乐等多个方面,对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福祉具有重要作用。
土地基础知识
1、土地的自然特性: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质量的差异性、土地永续利用的相对性。
2、土地的经济特性包括: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用途的多样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土地的增值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3、土地的供应量是固定的,是完全无弹性。
它不受任何人为因素或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数量固定不变,因而是无弹性供给。
4、我国土地产权分为土地所有权、土地用益物权、土地担保权三大类。
其中土地用益物权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等。
担保权包括:土地抵押权等。
5、目前我国可以用于抵押担保土地产权类型有: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依法承包的荒滩、荒沟等荒地等集体土地使用权。
6、土地的功能包括:承载功能。
生产功能、资源(非生物)功能。
7、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面积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后备资源有限;土地类型多样,山地多于平地;农地分布不均;森林覆盖率低;土地质量较差;水土资源不平衡。
8、土地利用的一级分类:耕地、林地、园地、草地、商服用地、工业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
耕地包括: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整理复垦地、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耕地中还包括南方宽小于一米,北方宽小于两米的沟、渠、路和田埂。
耕地又可分为五种:(1)灌溉水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用于种植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灌的水旱轮作地;(2)望天田,指无灌溉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雨,用于种植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无灌溉设施的水旱轮作地;(3)水浇地,指水田、菜地以外,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的耕地;(4)旱地,指无灌溉设施,靠天然降水种植旱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5)菜地,指常年种植蔬菜为主的耕地,包括大棚用地。
土地属性
土地属性:1自然属性(具有生产力,固定性和区域性,面积的有限性)2经济属性:主要表现为土地的资产特性,即土地的具有价值3社会属性4文化属性房地产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建筑物以及依附于土地附着物的各种权益集合体.类型:1工业2商业3住宅4特殊带动作用;1可以带动相关产业2可以给社会提供就业机会3可以提高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实现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路径与措施;1切实做好房地产业长期发展规划确保房地产业增长速度2建立房地产业与房地产市场的预警制度3强化对房地产业及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与管理4完善房地产市场的相关法律与配套政策体系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1土地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2房地产开发与可持续发展3人居问题与可持续发展4房地产市场可持续发展级差地租;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由于土地等级差别产生超额利润级差地租I;是由于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而位置差异引起的运输区位法则;1原料指数>1生产地设于原料地2<1,消费地,=1..劳动力区位法则;只有当劳动力费用节约额大于运费增加额时工厂才能从运费最小点移向劳动力供给点集聚法则;集聚效益也可以使运费和劳动力定向的区位发生偏离将工厂从运费最小点引向集聚地区域分散地区同样发生变化的条件是集聚获得的利益大于工业企业从运费最小点迁出增加的费用额集聚对区位的影响;1可以使工业企业产生规模经济2可以进行分工合作和资源共享3集聚因素可以带来外部经济利益的增长影响房地产区位的主要因素;1一般因素;是指对房地产土地具有普遍性一般性和共同性的影响因素,一般因素包括人口行政区划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土地与住房制度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计划与政策等2区域因素;主要包括繁华程度交通状况城镇设施的完备程度环境条件和土地使用限制等因素.区域因素决定土地的中观区域特征3个别因素;市政设施土地形状长度宽度临街条件以及使用限制等影响房地产区位的主要因素;1楼层2朝向第三产业房地产建设场地选择区位需求;1第三产业的厂址选择对区位因素很敏感办公楼很集中2第三产业的房地产类经营服务内容有明显的档次层次在城市的分布应分级分布按照其服务半径同期服务产品档次成正比3第三产业房地产应以人为本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因此它们在城市布局中应成为配套4第三产业房地产特别是电影院体育馆等人流量很大的公共设施要避免布置在城市主干道两侧5第三产业房地产作为公共设施建筑很多是城市的建筑标志应考虑城市导观设置要求进行合理的配置作为城市公共设施6应重视开发空间设置和环境保护我国城镇土地价格的实际构成可表示为;土地价格=农地征发费(绝对地价)+位置和用途及容积率等因素差价(级差地租)+土地开发费+城市建设配套费(土地资本价格)基准价格是指在某一城市的一定区域范围内根据用途相似地段相连土地价相近的原则划分地价区域然后调查评估出的各种价区段在某一时点的平均价格标定地价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能代表不能够区位不同用途地价水平的标志性宗地的价格楼面地价;楼面地价是单位建筑面积地价它等于土地总价格除以建筑总面积或等于土地单位除以容积率影响房地产的一般因素;1社会因素,人口状况人口数量与密度人口素质家庭人口,社会稳定状况,城市化,房地产投机2经济因素;国名经济水平和发展趋势,财政收支及金融环境.税位3政治因素;土地制度及政策,房地产价格政策,土地出让方式出让期限,行政级别及隶属变更4其它因素;心理因素,国际因素,特殊因素有的国家出让土地给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土地出让(批租)市场作为一级房地产市场,将房地产开发公司与房地产消费者之间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作为二级房地产市场,有的将商品房买卖作为一级市场,将旧房买卖作为二级市场,将房屋出租作为三级市场房地产市场的特点;1地区性2供给调节滞后性3垄断竞争性4投机性房地产市场分析方法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1制度包括社会制度土地住房投资体制2政策因素;财政货币收入分配产业区域法律手段计划指导以及政府的市场监督3人口4经济影响主要有国民收入国民储蓄货币供给额利率物价水平税收4其它;技术国际心理灾害房地产寂静波动指标可以划分为先行指标同步指标以及滞后指标商品房空置率=报告期末商品房空置面积/近三年商品房供应量*百分百当商品房空置率为3%以下时买房人难以找到房源市场处于卖方市场,3-10时市场较为平稳买卖双方都有选择余地大于10时房屋过剩处于买方市场达到15以上商品房积压过剩严重房地产经济和宏观经济相互影响的一般过程;当宏观经济处于高涨阶段时百业兴旺投资需求旺盛银行信贷扩张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也较高此时对房地产的需求也相应增加房地产进入高涨阶段当宏观经济衰退时百业凋敝投资减少银行信贷紧缩失业率增加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降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下降此时对房地产的需求和投资减少房地产经济步入衰退期当房地产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时房地产需求旺盛投资增加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业对建筑业建材业金融业的拉动作用加大就业人口增加从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使其进入上升轨道反之当房地产经济衰退时投资减少对建筑业建材业等相关产业的需求减少失业人口增加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房地产周期;复苏,繁荣,衰退,萧条房地产周期是指房地产经纪在运行过程中随时间的变化而出现的扩张和收缩交替反复运动的过程房地产泡沫的运行机理;1投机价格机制2自我膨胀机制房地产泡沫判断指标;1预示指标,房地产贷款增长率/贷款总额增长率,货币供给量,股价指数2指示指标,土地增长率/GDP增长率,地价增长率/物价增长率,房价/家庭年平均收入,商品房地产实际价格同理论价格比,价租比3滞后指标:只泡沫经济发生以后衡量其严重的指标通常选择地价总额/GDP作为滞后指标金融产权;1房地产抵押权2典当权3房地产住房按揭权4信托收益权5房地产可保权益房地产产权是依据国家法律的规定存在与土地及其附着于土地之上的建筑物一系列排他性的集合体土地收购制度;所谓土地收购储蓄制度是指由政府依照法定程序运用市场机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通过收回收购置换和征用等方式取得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和有储后以公开招标拍卖出让的方式供应土地调控各类建设用地需求的制度土地征收制度;是指国家依据公共利益的理由强制取得民事主体土地所有权的行为当前住房供应体系存在的问题;1制度设计不尽完善操作上还没有完全涵盖不同收入人群2存量和增量市场发展不平衡3租凭与买卖市场发展不平衡4住房保障制度建设明显滞后与住房市场发展5商品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6住宅产业化程度低住房完善建议;坚持市场化的基本方向后大力培育房地产市场进一步拓宽租售并举的市场供应强化住宅保障建立健全多层次的住房保障渠道满足低收入和最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房需要以住宅产业现代化为载体制定技术经济政策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通过完善体制健全体制落实责任逐步丰富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住房供应体系房地产税收有;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契税(向买房人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城市房地产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目的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它的特点有;1政策的稳定性2灵活性3区域性4前瞻性房地产市场调控的目标;1总量供求均衡目标2优化结构目标3投机抑制目标4福利保障目标调节房地产市场供求总量平衡主要包括;1实现区域内的供求总量均衡2房地产市场供应与其它商品的供求相对平衡居民对居住的消费与其它商品的消费想协调3房地产商品供给总量与居民对房地产的有效需求总量均衡4房地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特别是地区经济发展比例均衡结构优化包括;1从国民经济全局来说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其它产业的发展相协调既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又能与其它房地产部门保持合理的结构比例2房地产业内部结构协调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主要政策手段;1土地政策,土地供给总量的调控,土地供应结构的调控,对不同区域的土地供给进行调控2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调节经济的有力杠杆运用货币政策手段对房地产业进行调控其实质是将房地产市场的实物供求调控直接调控是指进行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干预房地产业的信贷限额和信贷质量具体包括央行直接限制商业银行对房地产业的信贷结构和信贷条件间接调控主要是指通过利率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达到调控房地产业发展的目标3税收政策4其它政策土地政策的调控机制;1土地供应机制2资产价格机制3约束引导机制房地产货币政策的调控机制;1利率2存款准备金率3货币供应量4不动产信用控制5优惠利率税收政策在调控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当前政府运用税收政策的调控目标主要是为了抑制放假和房地产投机税收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作用主要是通过加大流转还价的税负增大土地只有成本和炒房成本压缩获利空间以达到抑制投机炒作平抑房价的目标。
土地的知识点总结
土地的知识点总结一、土地的定义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固体物质,包括陆地和水域。
在中国法律上,土地包括农田、城镇用地、矿山和建设用地等不动产,是国家的重要资源。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的基础。
土地资源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等,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土地的分类1.按用途分类按土地的不同用途,可以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等。
耕地是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林地是用于森林资源利用的土地,草地是用于牧草生产的土地,水域是用于水资源利用的土地,建设用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的土地。
2.按地质分类按土地的地质特征和形成过程,可以分为平原、丘陵、山地和盆地等。
平原是指地势平坦的土地,适合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丘陵是指地势起伏的土地,适合林业和旅游开发;山地是指地势陡峭的土地,适合旅游和水资源开发;盆地是指地势低洼的土地,适合农田灌溉和城市建设。
3.按地理位置分类按土地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可以分为南方土地、北方土地、东方土地和西方土地等。
南方土地气候温暖湿润,适合稻谷和水果生产;北方土地气候寒冷干燥,适合小麦和玉米生产;东方土地海岸线较长,适合渔业和旅游开发;西方土地地势多为高原和戈壁,适合草原和矿产资源开发。
三、土地的利用1.农业利用农业是土地的主要利用方式,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和渔业等。
种植业是利用土地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的活动,养殖业是利用土地养殖家畜和禽类的活动,渔业是利用水域捕捞鱼类和贝类的活动。
2.林业利用林业是利用土地森林资源的活动,包括植树造林、木材采伐和林产品加工等。
林业不仅可以提供木材和竹材等工业原料,还可以保护水源和改善环境。
3.草原利用草原是利用土地畜牧业的主要区域,包括牧草种植、牲畜放牧和草原管理等。
草原资源是我国特有的重要资源,可以提供优质的牧草和牲畜产品。
4.水域利用水域是利用土地水资源的活动,包括水利工程建设、灌溉农田和发电利用等。
土地用地属性表
筑用地。 指军事设施、涉外、宗教、监教、墓地等用地。 指专门用于军事目的的设施用地,包括军事指挥机关和营房等。 指外国政府及国际组织驻华使领馆、办事处等用地。 指专门用于宗教活动的庙宇、寺院、道观、教堂等宗教自用地。 指监狱、看守所、劳改场、劳教所、戒毒所等用地。
指树木郁闭度≥20%的天然、人工林地。
指由耕地改为有林地,但耕作层未被破坏的土地。* 指覆盖度≥40%的灌木林地。
指树木郁闭度≥10%但<20%的疏林地。 等于合理造林数的41%,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新造林地(一般指造林后不满3-5年或飞机播种后不满5-7年的造
林地)。 指由耕地改为未成林造林地,但耕作层未被破坏的土地。*
指由耕地改为人工草地,但耕作层未被破坏的土地。*
指上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以外的农用地。 指以经营性养殖为目的畜禽舍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 指进行工厂化作物栽培或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 指农村南主宽≥1.0米,北方宽≥2.0米的村间、田间道路(含机耕道) 指人工开挖或天然形成的蓄水量<10万立方米(不含养殖水面)的坑塘常水位以下的面积。 指人工开挖或天然形成的专门用于水产养殖的坑塘水面及相应附司设施用地。 指由耕地改为养殖水面,但可复耕的土地。* 指农民、农民集体或其他农业企业等自建或联建的农田排灌沟渠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 主要指耕地中南方宽≥1.0米,北方宽≥2.0米的梯田田坎。
林地)。 可调整未成林造林地
指森林采伐、火烧后,五年内未更新的土地。 指固定的林木育苗地。
可调整苗圃 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用于畜牧业的土地。
简述土地的概念
简述土地的概念土地是自然界赋予人类利用的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它是地球的外围层,由岩石、土壤、水域和植被等组成。
土地作为自然资源的一种,是生产力的基础和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土地的概念和属性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但总的来说,土地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和特征。
首先,土地是自然资源的一种。
它是地球上有限的自然要素之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之一。
土地不仅包括自然环境中的陆地部分,还包括水域和空域。
在地球表面,土地以各种形态存在,比如高山、平原、草地、湖泊、河流等。
这些不同形态的土地为人类提供了不同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满足了人类各种需要和活动。
其次,土地具有特定的地理和生态特征。
不同的土地具有不同的地理、生态和气候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土地的适宜程度和利用价值。
比如,一些土地适宜农业生产,可以种植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作物,供养人类生活所需;而一些土地适宜建设,可以用来建设居民区、工厂、道路等基础设施;还有一些土地适宜旅游和保护,可以作为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供人们休闲娱乐和学习科普。
再次,土地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要素。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土地是生产和生活的基础,也是财富的重要来源。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对于经济增长、资源利用效率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农业生产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是实现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关键;城市建设需要大量土地用于工业、商业和住宅等用途,推动城市化进程;旅游业依赖于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需要保护和开发适宜的土地资源。
最后,土地具有私有和公共的属性。
土地是一种可以被占有、使用和交易的资源,因此可以成为私有财产。
土地的私有权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它鼓励个体投资和创新,促进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
但与此同时,土地也具有公共性,它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和生存条件,需要社会和国家对其进行管理和保护。
比如,国家可以通过土地征收和分配来进行土地资源管理,保证土地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同时,土地还承载了许多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需要进行生态修复和保护。
土地含义及功能
• 土地的含义 • 土地的属性 • 土地的生态功能
1.土地的含义
• 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及其以上、以下一定幅度空间范围 内的全部环境要素,以及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作用于 空间的某些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
① 土地是综合体
② 土地是自然历史的产物
③ 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
生态环境 的变迁和 历史记载
循环功能
功能
④ 土地是立体垂直剖面
2.土地的属性
① ② 自然属性:客观性、综合性、整体性、时空性 经济属性:生产性、面积有限性、区位变化性、权属性、稀缺性、 增值性 ③ 社会属性:社会保障性、粮食安全性、美学特征
3.土地的生态功能
生物栖息 与支撑功 能
பைடு நூலகம்
植物生产 和生物养 育功能
环境净化 和修复功 能
地球生态 系统的物 质与能量
土地具体有哪些特性
⼟地具体有哪些特性
什么是⼟地?
⼟地是地球的特定部分。
不同学术领域的专家从不同的⾓度对⼟地包括的空间范围进⾏了概括,归纳起来⼤致有四种观点:
⼀是⼟地即⼟壤,亦即地球陆地表⾯疏松的、有肥⼒的、可以⽣长植物的表层部分;
⼆是⼟地即地球的纯陆地部分,不包括陆地的⽔⾯;
三是⼟地即陆地及其⽔⾯,亦即地球表⾯除海洋之外的陆地及河、湖泊、⽔库、池塘等陆地⽔⾯;
四是⼟地即地球表⾯,亦即地球的陆地部分和海洋部分都包括在内。
⼟地具有哪些特性呢?
⼟地的基本特性包括⾃然特性和经济特性。
⼟地的⾃然特性是⼟地⾃然属性的反映,是⼟地所固有的,与⼈类对⼟地的利⽤没有必然的联系,具体可概括为四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和功能永久性。
其中,⼟地功能的永久性是有条件的,只有利⽤得当,⼟地的功能才会持久,且在合理使⽤和保护的条件下,农⽤⼟地的肥⼒是可以提⾼的。
⼟地的经济特性是在⼈类对⼟地的利⽤过程中产⽣的,在⼈类诞⽣以前这些特性并不存在。
⼟地的经济特性主要反映在⼟地供给的稀缺性,即对⼟地需求不断扩⼤,⽽可供⼈类利⽤的⼟地却是有限的,因⽽便产⽣了⼟地供给的稀缺性;⼟地利⽤⽅式的相对分散性,即由于⼟地位置的固定性和差异性,对⼟地的利⽤必须因地制宜,这也导致了⼟地利⽤⽅式的相对分散,这⼀特点在农⽤⼟地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地利⽤⽅向变更的困难性,即⼀⽚⼟地往往有多种⽤途,当⼟地⼀经投⼊某项⽤途之后,欲改变其利⽤⽅向,⼀般说是⽐较困难的,尤其是建设⽤途的改变;⼟地利⽤后果的社会性,即任何⼀块⼟地的利⽤都会产⽣社会影响,如在⼀块⼟地上建设有污染的企业,就会给周围地区带来环境污染,这⼀特性要求政府要以社会代表的⾝份,对全部⼟地的利⽤进⾏宏观的规划管理、监督和调控。
土地的自然特性
⼟地的⾃然特性包括:⼟地位置的固定性、⼟地⾯积的有限性、⼟地质量的差异性、⼟地永续利⽤的相对性等。
1.⼟地位置的固定性。
⼟地位置的固定性也决定了⼟地市场是⼀种不完全的市场,不是实物交易意义上的市场,⽽只是⼟地产权流动的市场。
2.⼟地⾯积的有限性。
⼟地⾯积的有限性⼜称⼟地数量的有限性。
⼈类开⼭填海,围湖造⽥,只是⼟地⽤途的转换,并没有真正增加⼟地⾯积,不能增加⼟地的数量。
3.⼟地质量的差异性。
⼟地质量的差异性也称⼟地的不可替代性。
任何⼀块⼟地都是独⼀⽆⼆的,即使是位于同⼀位置相互毗邻的两块⼟地,由于地形、植被及风景等因素的影响,也不可能完全相互替代。
同时,不同地域,不同位置,其⼟地构成的⼟壤、⽓候、⽔⽂、地貌、植被等要素的⾃然性状不同,⽽且受⼈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同。
4.⼟地永续利⽤的相对性。
“只要处理得当,⼟地就会不断改良”,表明⼟地资源在利⽤上具有永续性。
⼟地利⽤的永续性体现在:⼀是作为⾃然的产物,具有永不消失性。
⼆是作为⼈类的活动场所和⽣产资料,可以永续利⽤。
土地属性
位置的固定性
分布在地球各个不同位置的土地,占有特定的地理空间。这一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每一块土地的绝对位置(经纬度)的固定性,包括地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空间。 (2)各块土地之间的相对位置(距离)的固定性。当然,交通条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相对固定性,但交 通条件改变后土地又表现出新的相对固定性。 (3)每一块土地所处的环境及其物质构成,一般来讲,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基本上也是固定的。例如处于不同 水热条件下的农用土地,欲完全改变其环境状况和物质构成,几乎是无法实现的。 受地球公转和自转等而产生的地质构造的作用,使各种土地的自然要素组成与综合特征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它决定了土地资源的利用与改良要因地制宜。
生产性
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即可以生产出人类某种需要的植物产品和动物产品,这是土地的本质特征之一。土 地生产力按其性质可分为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前者是自然形成的,即土地资源本身的性质。后者是施加人 工影响而产生的,即人类生产的技术水平,主要表现为对土地限制因素的克服、改造能力和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
土价格二重性
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可以进入商品流通。但与一般商品相比,它是一种特殊商品。它具有下述特 殊性:
(1)一般商品是用来交换劳动产品的,而土地这个特殊商品,它具有非劳动产品与劳动产品的二重性。如果 从它的根本属性来看,或就其整体而言,是属于天然赐予的自然物,并非人的劳动所能创造的;但从对它加工的 角度来看,现今土地大多经过人类长期直接或间接的开发,凝结着大量的人类劳动,具有劳动产品的一面。
土地生态属性
养育功能
支撑功能
净化功能
支撑功能
对生物体来说,土地的最显而易见的功能之一,就是支撑。植物固定在土地中才能保持直立;人类活动的场 所,包括房屋、道路、桥梁等一切建筑物都附着于土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的四种属性
地权的社会属性提醒我们在做农村研究时,不能仅仅依据法条,也不能仅仅依据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来简单地得出结论,尤其是政策结论。
一、
杨华2012年暑假带队到荆门农村调研,发现了一个十分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荆门农村,农民与土地的联系十分松散脆弱,在农业税费负担高的时候,农村普遍出现农民抛耕外迁的现象。
在1990年代,因为农民负担重,土地承包经营的负担大于权利,所以农民就弃权抛荒。
取消农业税后,城市有比较多的务工经商机会,农民将承包地、宅基地连同房屋一起廉价转让出去,其价廉的程度,可能只有每亩耕地年产值的一到两倍。
同样的土地制度安排,且荆门属于江汉平原西北边缘地带,土壤肥沃,生产能力极高,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荆门农民对土地的感情,与土地联系的紧密度,为什么远不如华南?也不如华北?
杨华他们认为,之所以荆门农村人地关系不紧密,这是与荆门农村社会结构有关的。
土地权利并非绝对的单纯的法律权利,同时意味着不同相关人对土地的利用关系。
土地是基本生产资料,是从上辈继承下来的,在代际传承过程中,农民家庭有合又有分,分分合合,不断繁衍,就形成了颇为复杂的地权关系。
荆门这类地区自明清以来,水旱灾害比较频繁,村庄结构一直不很稳定,村庄中没有形成强有力的超出个体家庭的结构,也没有因此形成超出家庭的公有土地及其权利,在缺少祖业,缺少公共性的土地财产的情况下,土地改革等自上而下的国家权力介入,进一步削弱了农民的土地权利意识,农民与土地之间的联系因此十分脆弱。
杨华他们称这种村庄社会结构及造成这种社会结构的村庄历史与村民观念影响下的地权为关系地权,即地权状况不仅受到法律界定和经济利益的影响,而且严重受制于特定的村庄社会结构中村民与村民之间的关系。
二、
无论关系地权的说法是否成立,杨华他们调查中所讨论地权不仅受到法律制度限定而且受到村庄社会结构、村民之间关系和村民对个人未来预期(即受到村民对自己在村庄中的权利义务关系的认定)的影响乃至决定。
仅仅从农业收入上来理解农民对地权的认识,或仅仅从制度意义上理解农民对地权的认识,我们就无法理解全国不同地区,同样的政策却有着极为不同实践样态的原因。
华南宗族性村庄,农民除了从土地上获得利益以外,还在土地上建立起来亲密的有归属感的社会关系,农民重视土地,不只是重视从土地上谋生,而且注重通过土地上的血缘关系,以及土地上的祖先崇拜和传宗接代来实现个人价值。
华北农村,同样在谋生以外,村庄构成了农民进行日常生活中面子竞争的关键场域。
一个人,如果仅仅有钱就相当于锦衣夜行,没什么意思。
在华北村庄中,村民竞相建设大而空的房子。
华北这种面子竞争激烈的村庄,其依托的村庄社会结构是我们所称小亲族结构。
村庄内有若干相互竞争的分裂型的小亲族结构,小亲族之间的激烈竞争进一步强化了小亲族组织内部的团结,在村庄中活得比别人好成了生活的目的,而自己生活究竟如何反倒是不重要的。
与华南团结型的宗族村庄和华北分裂型的小亲族村庄所不同的是,荆门属于我们所称的中部分散型的村庄结构,村民之间的关系薄弱,尤其是血亲关系联系薄弱。
即使兄弟之间也并不意味着相互更多的责任,各人过好各人的生活是最重要的。
因此,所有人都可以轻易地脱离村庄社会结构,对村民来讲,土地更多是利益关系且往往只是意味着短期的利益关系。
因此,一旦有条件,荆门这类原子化地区的农民更愿意将土地承包权变现。
换句话说,正是荆门农村中稀薄的村庄社会结构和这种稀薄结构对农户行为的较少束缚,而使农民可以更多
以一个市场上的理性人来行为。
除了利益,地权什么都不是。
三、
地权的社会属性提醒我们在做农村研究时,不能仅仅依据法条,也不能仅仅依据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来简单地得出结论,尤其是政策结论。
做调查研究总是从一个特定区域开始的,这个特定区域往往既具有全国一般性,又有地方特殊性。
尤其是政策研究,当我们在一个特定地点进行调研时,我们调研的该地的政策实践往往是全国一般和地方特殊双重作用的结果。
若我们匆匆上升到全国一般性中去,忽视了地方特殊性,我们就可能将本来只是地方特殊性的东西当作了全国一般性,从而得出错误的政策建议。
中国规模巨大,不同地域情况复杂,多点调查,相互比较,是政策研究的基本功。
同样,学术研究也需要有区域的视野。
中国区域差异大,既构成了学者理解中国的挑战,又构成了学者从事学术研究的资源。
正是中国巨大的区域差异为学者提供了进行学术研究的广阔战场。
四、
就土地来讲,除了土地具有社会属性以外,土地当然有法律政策属性和经济属性。
此外,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具有不可移动性,土地的不可移动是其最重要的自然属性。
正是因为土地不可移动,而工业化和城市化追求的规模效益使城市化总是平面扩展的,平面扩展的城市化就一一遇到不可移动的但已各有其主的土地。
城市化如何征服已有其主的土地?这与土地制度安排有关。
在中国土地制度安排中,有两条非常关键的规定,一是土地用途管制,农用地必须经过国家征收才能成为建设用地进入城市建设用地市场,二是农地所有权主体为村社集体,农民只具有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国家有权征收农地为城市建设用地而按农地价值进行补偿。
这两条规定使得第一,国家可以获得农地非农使用的增值收益,目前这部分增值收益主要以土地财政的形式掌握到地方政府手中,且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夏天,北京下大雨淹死人了,网上骂声一片,谴责北京市政府为什么不建设良好的排水设施?据说建百年一遇的排水设施,北京市要投入千亿才有可能。
若没有土地财政,不要说北京市投资千亿建百年一遇标准的排水系统,就是建成现在的地铁等等,也不太可能。
在发展中国家,中国城市基础设施是最好的,这就得益于土地财政。
从这个意义上讲,土地财政是土地非农使用“涨价归公”的自然而然的结果。
第二,通过政府征地拆迁然后再进入统一的土地二级市场,就可以防止土地所有权主体太多而交易无序规划无序拆迁建设无序的弊病。
今天欧洲老城基本上已经无法改造只好维持脏乱差的旧貌,中国城中村的改造也越来越难,因为城中村村民越来越认为他们在之前集体土地上建起来的动辄上千平方米的住房都是他们的私产。
好在总体来讲,在城市扩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向农民征地拆迁,虽然有矛盾,却还是可以克服的。
中国城市化中的土地交易成本比较低,中国就可以较快地推进城市化。
这一点对于正处在历史性地高速城市化阶段的中国来讲,实在是太重要了。
五、
以上所说,我们罗列了土地的社会属性、政策属性、经济属性和自然属性,以及这些属性之间的复杂联系,是想说,土地问题其实比较复杂,仅仅靠黑板经济学教条,凭借几个制度经济学术语就得出关于土地制度安排真理的想法,是太轻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