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代乡土文学对短篇小说体裁的探索
20年代乡土小说
![20年代乡土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7bc2d49583d049649b6658e6.png)
海 海 里 了 。 花“ 荷 。 “ ” 将善 花 ” 我 长男 微 将 在子 笑 永 你, 道 不 的 : 爱
花 ,
—
出亭 水亭 妙玉 善立 , —
我 望立 那在 一池 朵岸 好,
海
街头
行到街头乃有汽车驰过, 乃有邮筒寂寞。 邮筒PO 乃记不起汽车的号码X, 乃有阿拉伯数字寂寞, 汽车寂寞, 大街寂寞, 人类寂寞。
1929年出版的《竹林
的故事》是他的第一 本小说集,属乡土文 学。其田园牧歌的风 味和意境在中国现代 小说史上别具一格, 他的小说也往往被称 为田园小说。
《竹林的故事》是废名的早期代表作品,
作者以清淡的笔墨,描绘了娴静淑雅的三 姑娘,作者写菜园,写竹林,写三姑娘, 总是一派牧歌似的青春气息。给五四退潮 的时候苦闷和感伤的文坛吹进了一股清新 的空气 。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 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 不吃!’ 那妇人的话也分明听到。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 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 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 姑娘低头过去。‛
-------对故土的回忆、对美的爱怜、
对善的同情,对命运的哀伤与无奈, 又真正表现出了东方传统文化里含 蓄与敦厚的美。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他将周作人 的文艺观念引至小说领域加以实践,融西方 现代小说技法和中国古典诗文笔调于一炉, 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 美。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被誉为“废名风”, 对其后的沈从文等京派作家产生了一定影响, 甚至在40年代的汪曾祺身上,也可以找到 他的影子。
灯
“第二天清晨,汪二的爹爹,提了小酒壶,买 了一个油条,坐在茶馆里。 “给你老头道喜呀,老二安了家。”推车的 吴三说。 “道他妈的喜,俺不问他妈的这些屌事!” 汪二的爹爹愤然地说,“以前我叫汪二将这 小寡妇卖了,凑个生意本。他妈的,他不听, 居然他俩个弄起来了!” “也好。不然,老二到哪里安家去,这个年 头?”拎画眉笼的齐二爷庄重地说。 “好在肥水不落外人田。”好像摆花生摊的 小金从后面这样说。汪二的爹爹没有听见, 低着头还是默默地喝他的酒。”
20世纪乡土小说的创作形态及其新变
![20世纪乡土小说的创作形态及其新变](https://img.taocdn.com/s3/m/c946ba01bed5b9f3f90f1c58.png)
2004年5月第3期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oumalofNanjing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May,20014No.320世纪乡土小说的创作形态及其新变贺仲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从1920年开始,20世纪的中国乡土小说走过了80余年的历程。
在不同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作家们秉承着不同的创作立场和创作方法,形成了乡土小说的多重创作形态。
其中有鲁迅开创的文化批判型,茅盾为中坚的政治功利型,废名和沈从文倡导的文明怀旧型,还有赵树理为代表的乡村代言型。
不同的创作形态体现出不同的审美追求和艺术特点,相互之间也构成了复杂的关系。
90年代后,乡土小说创作形态呈现出新的发展和变异。
关键词:乡土小说;形态;变异中图分类号:1207.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608(2004)03—0110—0620世纪中国社会经历的是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嬗变与更新,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乡村和中国农民都承受了现实和文化命运的巨大变迁,以之为书写对象的乡土小说自然也受到其波澜的冲击。
由于作家们文化身份及与乡村关系的差别,他们创作时所呈现的立场和心态也纷繁多样。
正是这一点,形成了20世纪乡土小说创作形态的多元化和复杂化。
大体而言,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包括以下四种创作形态:(一)文化批判形态文化批判形态乡土小说是五四启蒙运动的产物。
作为知识分子的思想运动,许多五四文化启蒙者持有这样的看法:中国农村人口最多,文化水平最低,积淀的传统封建文化也最深,它自然应该成为启蒙运动的最主要对象。
这一类型的乡土小说,就是以五四启蒙的文化立场,以现代文明代表者的身份对乡村进行审视和批判。
鲁迅是这一形态的开创者和精神领袖。
正如他自言因“听将令”而开始创作,他的许多乡土小说作品都明确承担着启蒙的使命。
如著名的《阿Q正传》,其意图就在于“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仲+82’,作者在主人公阿Q和他生活的未庄身上寄托的,是对于乡村文化以及整个民族“国民性”的思考,作者对阿Q及未庄民众的批判,是明确的知识分子启蒙立场。
20世纪20年代中国乡土文学探析
![20世纪20年代中国乡土文学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9a17c929af45b307e871978d.png)
2009年12月第12卷·第6期宿州教育学院学报何谓“乡土文学”?鲁迅在1935年《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最早使用“乡土文学”这一称呼,并立即为文学界所接受。
他说:“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
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但这又非勃兰兑斯所说的‘侨民文学’,侨寓的只是作者自己,却不是这作者所写的文章,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的心胸,或炫耀他的眼界。
许钦文自名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故乡》,也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自招乡土文学的作者。
……”“乡土”,即故乡。
鲁迅所举的这些作家的以故乡生活为题材的作品里面,自然带着地方色彩。
但乡土文学不能仅局限于民俗的描写。
茅盾有一段话说得非常好:关于“乡土文学”,我以为单只有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看一幅异域的图画,虽能引起我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奇心的餍足。
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对于命运的挣扎。
一个只具有一定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作者方能把后者作为主要的一点而给与了我们①。
正如法国的文学思想家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一书中所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
”②“五四”新文化高举“民主”、“科学”两面旗帜,本质上是一场狂飙突进的思想文化运动。
它提倡的“人的自觉”、“人的解放”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人的心灵。
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学,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
蔡元培“劳工神圣”口号的倡导,表达了对社会底层全新的认识和态度,把人们关注的焦点、作家创作的中心引向处于社会最底层的黎民百姓,芸芸众生。
之后《新青年》、《晨报》等刊物相继发表关于农民问题的文章。
在政治思想界的极力倡导下,“尊重劳工”、“关心农民”的思想风起云涌。
广大知识分子获得新的启发与感悟,这给他们的创作带来潜在的影响。
20年代乡土文学对短篇小说体裁的探索
![20年代乡土文学对短篇小说体裁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256d39174431b90d6c85c77b.png)
#$ 年代乡土文学对短篇小说体裁的探索
张艳梅
% 漳州师范学院 中文系,福建 漳州 ’"’$$$ &
〔 摘 〔 关键词〕
要〕
体裁”特征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并在横截面结 #$ 年代乡土文学对短篇小说的 “
构、经济与暗示原则、视点转换等方面取得了成效,从而促进了短篇小说的精致化。 乡土文学;短篇小说;体裁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 —$/ 中图分类号:(#$") *
・!"・
#$$# 年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在较短的篇幅内赋予人物以更多的内涵,使人物凭借其鲜明的特性真正占据作品的中心位置。同时,由于人 并非总是顺序连贯地思维,头脑中并不总是存留着完整事件,而是一个个的片断组合,因此心理因素的大量 渗透使作品中过去的事件与现在的事情不再靠自身的逻辑性相互关联,而是因作家主观情绪聚集到一起,所 以这类作品便不再是简单的补 % 倒 & 叙,而是将故事打碎重新组合的交错叙述,这便必然引起时间的变化。现 实的时间是立体的,而进入作品的叙述时间则是平面的、线性的,尤其在以事件为构架的作品中,叙述语言 把事件一一顺序道出 % 即使有插叙,也是将一段时间插入另一段时间之前或挪入其后,被插入、被挪移的那段 时间局部仍是前后顺序而来的 & ,将复杂的时间投射到一条直线上,这是对现实的一种简单化处理。而心理因 素的渗入则推动作家们尝试把现实生活中复杂的时间状态还原,如黎锦明的 《 出阁》。 《 出阁》时间起始于 “ 过了中秋第二天”,当四人一齐将轿举起时,龙春叹了口气说: “ 如今世界变 了,大脚姑娘行时了”,由此时间回溯到六七年前四姑娘放脚之时;当他们已走出布满了桂香的陈家庄时, 罗梅生换了换肩,嘲笑着说: “ 手膀子劲比我们还大,上起山来飞快。哈哈……那种普遍的故事又映上他们 的脑里了’ ”此时的时间滑回到常去冬青树下晒衣服的四姑娘。之后,四个轿夫边走边忆,时间一面沿着中秋 第二日顺序向前,一方面又随着他们的回忆从四姑娘浣衣时跳跃到打花鼓时、玩火龙灯时,偶尔也指向 “ 如 今她要离去了”的将来时。爱森斯坦在 《 电影艺术四讲》中曾言 “ 把任何两个境头对列在一起,它们必然会 由于并列而造成一种新的概念、产生一种新的性质”,黎锦明将时间切割、叠印,创造出蒙太奇的效果,能 更真切地表现人物躁动的情绪,黎锦明等人并非在玩弄技巧,其创新强化了现代短篇小说的主体意识,作品 形式感加强。周作人在 《 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中说 “ 旧小说一定装不下新思想,正同旧诗词曲的形 式,装不下诗的新思想一样”,一种新形式的出现固然基于表达新的内容的需要,同时也表明旧形式已失去 其艺术性,要用新形式取代它。乡土小说作家有意识地借鉴西洋小说,创造出一种区别于旧模式的新的小说 形态,以取得旧小说无法达到的效果,这是文学自身的新陈代谢规律。 % 三 & 视角问题的新开拓 珀西・卢伯克曾言 “ 在整个复杂的小说写作技巧中,视点 % 叙述者与他所讲的故事之间的关系 & 起着决定 性的作用”。 ( ) * 相同的故事会因叙述方式的不同而变得面目全非,因而叙述者与故事距离的远或近、限制或 全知叙事等便成为小说家应注意的问题。传统小说取全知全能的叙述方式,叙述者俯视一切,可以描述任何 时间、任一地点发生的事,可以对所有人物进行心理分析和评价。叙述者所掌握的情况不仅多于故事中的任 何一个人物,知道他们的过去和未来,而且他与人物距离可近可远,他 “ 既在人物之内又在人物之外,知道 他们身上发生的一切但又从不与其中的任何一个人物认同”。 ( " * 新文学兴起后,作家们对现代文学了解增 多,逐渐意识到这一叙述方式的非科学性与读者的专制性,因而开始考虑选择限制视角。借用夏丐尊的说 法,限制叙事就是只允许视角人物行使全知权利,不允许超越视角人物的视野去讲述或评析。但恰恰由于这 限制,有时一个视点无法完美地表现观察对象,乡土小说作者便尝试选择两三个视点,从不同角度叙述事件 进程,把单一视角的描述改为不同视角的场景的剪辑,许杰 《 台下的喜剧》便是如此。 《 台下的喜剧》存在着两个视点:一是 “ 我”,既观照戏台上的情况,又一逐介绍戏台下顺序出场的观 众,另一视点是台下看戏的众人,讲述金纱与演戏的小生间的一段私情。众人在注视、评价金沙风化案的事 态进展, “ 我”则审视台下众人上演的喜剧,限制视角中再套一限制视角,后者同时评定前者: “ 在人们的 眼前,煤汽灯明晃晃的笼罩着情节平淡的台上表演,而在人们的心中,却反应着多样不同的人生实剧。”台 上台下混为一体,戏里戏外纠缠不清,人生的尴尬从中流露出来。这里如果完全通过 “ 我”来讲述将需要长 长的一段介绍,那样故事就要拖到现有长度的几倍,这有违短篇小说的 “ 经济原则”,何况 “ 我”只是一个 孩子,如果对事情知道太多,将损害叙事的真实性。许杰附设一限制视点,让观戏人如演戏般同时表演,收 到舞台戏中套人生戏的立体效果。这就启迪作家视角的选定可以灵活多样,当一个故事无法从一个始终如一 的角度来写时,可以变换视点以省却许多繁文,台静农在 《 拜堂》中便是如此处理的。 《 拜堂》共有三个视点:其一是汪二。在杂货店里买过香、黄表、蜡烛后, “ 汪二在回家的路上走着,
浅析20世纪乡土小说的叙述困境问题——以曹乃谦小说为个案
![浅析20世纪乡土小说的叙述困境问题——以曹乃谦小说为个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2e73c4b14e852459fb5709.png)
7 1 0 1 2 7 )
摘
要: 乡土 小说发展 到九十年代 , 题材 范 围不断 扩大 , 叙述 方 式也 有 了一定 的新 交, 显示 出这 一 时代
文化观念 和审美趣 味的调整 。从 总体 来看 , 这 一 时期 的 乡土 文学 呈现 出 多元化 和异 质 化 的特 点 , 但 也 带有
和性欲这两项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欲望 , 对于晋 北地 区的某一部分农 民而言 , 曾经是一种何样 的
状态 , 我想 告诉 现今 的人 们 和将来 一 百 年乃 至一
中的矛盾 , 对于着这种矛盾 , 作家 就往往做 出回
避的姿态 , 做冷静客观 的描述 , 以尽 可能 的叙述
作者 简介 : 冈春慧 ( 1 9 8 9 一
叙 述 的特征和文 学规 律。
关键 词 : 曹乃谦 ; 九十年代 乡土小说 ; 继承 与发展 ; 叙述 困境
文章编号: 9 7 8— 7— 8 0 7 3 6— 7 7 1— 0 ( 2 0 1 4 ) O l 一0 6 0— 0 3
乡 土小说 发展 到 九十 年 代 , 题 材 范 围不断 扩 大, 叙 述 方 式 也 有 了一 定 的新 变 , 显示 出这 一 时
真 实掩 盖 主题 的不 足 。
代文化观念和审美趣 味的调整。从总体来看 , 这
一
曹乃谦的《 温家窑风景》 系列小说 以农民的 视角来平视生活 , 对于乡土小说 观念 的转换 , 取 得 了一定 的成就 , 从他 的小说可 以看到整个八九 十年代的文化观念 与审美 情趣的调整 。从这一 方面不难看到 , 曹乃谦 的小说体现了与同时期的 乡土小说家如李锐 的《 厚土》 、 阎连科 的《 耙耧 山
・
千年以后的人们 , 你们有些 同胞有些祖先曾经是 这样活着的。 ” 由此 , 食欲和性 欲的描写构成 了
乡土文学的作用与影响:有关短篇小说
![乡土文学的作用与影响:有关短篇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6296dfb9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8b.png)
乡土文学的作用与影响:有关短篇小说1. 引言1.1 概述乡土文学是一种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民间风格的文学形式,通常以乡村生活为题材,展现了农村地区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和社会问题。
它承载了历史与文化记忆,唤起了对乡村生活的思考与关注,并且能够通过探索人性和社会问题来启发读者的思考。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乡土文学的定义和特点入手,介绍其背景和风格,探讨乡土文学与地域性、民间性之间的关系。
随后,着重分析乡土文学对社会的作用,包括传承历史与文化记忆、唤起对乡村生活的思考与关注以及探索人性和社会问题。
接下来,我们将研究乡土文学对读者产生的影响与启发,包括增强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开拓思维与审美视野以及激发创作灵感与写作热情。
最后,在结论中总结各个部分内容,并进一步阐述乡土文学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分析乡土文学的作用与影响,特别是以短篇小说为例进行研究。
通过深入探讨乡土文学对社会和读者的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乡村生活与传统文化,思考人性和社会问题,并且进一步挖掘出乡土文学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这将有助于推广和发展乡土文学,促进对农村地区的关注和呵护,并为读者提供更多触动心灵的精神食粮。
2. 乡土文学的定义和特点:2.1 定义和背景:乡土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侧重于表达和描绘乡村生活、农民命运以及农村社会变迁的题材。
它从20世纪初开始兴起,并在新文化运动后逐渐形成独立的体系。
乡土文学通常以其真实性、质朴性和浓厚的地方风情而著称,通过小说、散文、诗歌等不同形式展现了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2.2 特点和风格:乡土文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和风格:首先,注重真实反映。
与都市题材相比,乡土文学更关注真实生活,着力描绘和呈现农村人物、环境、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真实情况。
它通常以自然主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力求将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
其次,强调质朴写作风格。
乡土文学作品语言朴素自然,极少使用华丽修辞或艰深词汇。
鲁彦简介——精选推荐
![鲁彦简介——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c617d5f9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5f.png)
鲁彦简介鲁彦简介鲁彦(1901-1944),原名王衡,浙江镇海⼈,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乡⼟⼩说家。
20年代初曾在北京⼤学旁听鲁迅的《中国⼩说史》课程,⼤受裨益,开始创作时遂⽤笔名“鲁彦”以表达对鲁迅的仰慕之情。
王鲁彦的⼩说主要是短篇,代表作有短篇⼩说集《柚⼦》《黄⾦》等,30年代写有长篇⼩说《野⽕》(《愤怒的乡村》)《童年的悲哀》《⼩⼩的⼼》《屋顶下》《河边》《伤兵旅馆》和《我们的喇叭》等。
散⽂《听潮》曾⼊选中学课本。
【⼈⽣经历⼈⽣经历】】1920年,参加由李⼤钊、蔡元培等创办的⼯读互助团,⾃上海到北京⼤学旁听。
1923年夏,先后到湖南长沙平民⼤学、周南⼥学和第⼀师范任教。
同年,在11⽉号的《东⽅杂志》发表处⼥作《秋夜》。
此后陆续发表不少⼩说,其中包括描述军阀杀⼈暴⾏的早期代表作《柚⼦》。
1926年出版第⼀部⼩说集《柚⼦》。
1927年任湖北武汉《民国⽇报》副刊编辑。
1928年春⾄南京国民政府国际宣传部任世界语翻译。
1930年,⾄福建厦门任《民钟⽇报》副刊编辑。
此后辗转在福建、上海、陕西等地的中学任教,在极不安定的⽣活中迎来了⽂学创作的丰收期。
采⽤浪漫、象征等不同⼿法进⾏创作探索,逐渐成为乡⼟写实派的⼀位重要作家。
发表于1927年7⽉号《⼩说⽉报》上的《黄⾦》标志着王鲁彦的“乡⼟⼩说”创作进⼊了成熟的境界。
⼩说描写了⼀个⼩有产者不断遭逢灾祸的境遇,深刻的反映了旧社会的⼈情世态。
此后,他更多的关注现实。
抗战前⼣,重要作品长篇⼩说《野⽕》出版,作品描写了江南农民的悲惨⽣活和⾛向⾃发反抗⽃争的真实图景。
抗战期间,创作了《炮⽕下的孩⼦》、《伤兵医院》等短篇⼩说并结集出版,并在《⼴西⽇报》副刊上连载长篇⼩说《青草》。
1941年参加中华全国⽂艺界抗敌协会的组织⼯作。
这⼀时期最主要的贡献是主编⼤型⽂学刊物《⽂艺杂志》,为抗战后期⼤后⽅最有影响⼒的⽂学期刊之⼀。
1942年出版了最后⼀部⼩说集《我们的喇叭》。
1944年于贫病交困中在桂林逝世。
废名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简评
![废名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简评](https://img.taocdn.com/s3/m/9b57c03d0912a21614792933.png)
总第38期Su m No.38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f Hunan Radi o&Televisi on University 2009年第2期No.2.2009废名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简评陈边城3(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长沙 410004)内容摘要:废名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最早以乡土为题材的小说作家之一,他不同于同时代的乡土小说作家,而是在同样汲取古今中外文学精华的基础上,自辟蹊径。
但他并不曾完全逃避生活,他的很多作品表现出人生的困顿。
即使发展到“不欲闪露”的阶段,这也有一个过程。
他的部分作品显得奇僻晦涩。
他写就了一种非写实非浪漫、似写实似浪漫的田园诗,是淡薄的现实主义和素雅的浪漫主义的交融。
关键词:废名;乡土小说;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52(2009)02-0044-03 乡土小说,是指以农村或小市镇的生活为题材,着力于风土人情的描绘,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台静农、王鲁彦、彭家煌、许杰等作家的乡土小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古老中国的风俗画,反映了乡土世界的野蛮残酷、破败凋敝和农民生活的困顿悲惨。
坚持走自己创作道路的废名,不断突破自己和刷新自己,开辟出了自己的艺术境界。
废名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呈现出非写实非浪漫、似写实似浪漫的特质,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1922年废名来到北京时,正是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处在退潮的时期,但退潮并不等于衰竭,春风仍在吹拂,曙光还在前面。
就废名而言,他本是受文学革命的鼓舞和推动来到北京的青年,他这时的创作,是面对现实的,有时甚至是对现实的深刻和独到的反映。
《柚子》流露出有情人终难成眷属的遗憾和对封建制度的微愠。
《浣衣母》中的李妈以废名的婶母为原型,讲述了她从一个受尽全城尊敬的道德化身变成人皆躲之的“城外老虎”的故事,隐藏着作者对旧伦理的忧思。
20世纪20年代“乡土文学”研究
![20世纪20年代“乡土文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28c8422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b9.png)
20世纪20年代“乡土文学”研究摘要: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乡土文学,以现实主义的笔融展现了中国乡村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悲惨命运。
它在风俗描写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20年代的乡土文学对后来的乡土文学的创作影响深远。
关键词:20年代乡土文学现代视野中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文明在中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中国古代文学对农村生活的叙事早已汇成江河,源远流长,但“乡土文学”这一概念的正式出现是始自鲁迅。
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说:“蹇先艾叙述贵州,斐文中关心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胸臆的人们,无论他自称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
”虽然说中国古代就有大量的写农村生活的文学作品,但我们并不称之为“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是近代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背景下的文学概念。
本文所言“乡土文学”即是这种狭义意义上的表现中国乡村生活、地域文化的文学。
一、回首故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乡土文学的开拓者、奠基者是鲁迅。
他以小说《故乡》、《社戏》、《祝福》、《风波》、《孔乙己》等创作实绩,奠定了他在中国乡土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他的乡土小说思想深刻,内蕴丰富,耐人寻味,己非“乡土文学”可以涵盖。
因此,文学史上在谈及鲁迅的这些作品时,一般将它们单独提出,称之为“呐喊小说”。
基于此,本文对鲁迅先生的小说不作展开评价。
毫无疑问,鲁迅的乡土文学创作为后来起的乡土文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典范。
“五四”运动之后,一些思想受到启蒙的热血文学青年从穷乡僻壤走出来,来到他们心仪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北京。
他们渴望投入到时代的激流中,接受新思想的洗礼。
然而,这时“五四”已经退潮。
失望再所难免。
生活的窘迫,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感,使他们苦闷、寂寞。
游子漂泊,乡愁难免。
在鲁迅的影响、鼓励、扶持、奖掖下,这批文学青年开始了以故乡为题材的文学创作。
这批文学青年主要有:鲁彦、许钦文、许杰、彭家煌、蹇先艾、台静农、徐玉诺等。
论作为“文学事件”的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派
![论作为“文学事件”的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派](https://img.taocdn.com/s3/m/237f656689eb172ded63b7f2.png)
2019.07LAN ZHOU XUE KAN作者简介:桂尽贤,兰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6LZUJBWYJ045)阶段性成果。
论作为“文学事件”的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派桂尽贤摘要20世纪20年代正处于中国新旧文学的断代分期上,在剧烈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文学事件频繁发生,乡土小说派的形成是这个时期重要的事件之一。
文学事件论视域下将乡土小说文本作为“事件”,一系列文本串连起来组成“事件群”,它们与历史现实之间构成多维互动的网状结构。
文本不再是可以脱离其语境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它是与社会历史语境相互构成的过程性存在;同时文本作为与历史交织的“文学事件”,也是历史生成的能动力量之一。
故把乡土小说派的创作研究拓展到作为一种具有历史含量的“文学事件”的领域中,作为“文学事件”的乡土小说派参与和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中新的“文学事件”的意义生产。
关键词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派;文学事件论;文学社会学;连通性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492(2019)07-0076-102019年是“五四”运动发生一百周年。
五四文学打开了中国文学的新局面,自此中国文学成为现代文学中的一员。
中国社会开始向工业时代迈进,整个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思维模式也随之产生了革命性变化。
在传统与现代两种文明的冲突中,“乡土小说”开始萌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发轫期最早出现的题材之一。
从鲁迅在“五四”早期的乡土小说创作开始算起,中国乡土小说至今已有了百年的发展历史。
一百年来,“乡土”已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文学母题,中国乡土小说不管是从观念还是内涵上也一直在不断衍变,传统的乡土文明在表达中国经验时,也在现代性等外力作用的渗透下发生变异。
因此,对于“乡土小说”研究的研究有必要置身于新的历史语境中重新出发,以新的阐释和评判来展露其更趋厚重的艺术涵盖力。
1923年前后,在鲁迅创作的示范作用下乡土小说派初见成形,也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第一个现实主义流派的诞生。
论20世纪乡土文学的创作心态与叙事方式
![论20世纪乡土文学的创作心态与叙事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1c917244a216147916112800.png)
论20世纪乡土文学的创作心态与叙事方式作者:杨剑龙来源:《社会科学》2009年第04期摘要:20世纪20年代乡土作家放逐与回归的心态,呈现出思乡与归乡的叙事方式;30年代左翼作家的革命与京派作家的超脱心态,形成了激愤与宁静的叙事方式;50年代翻身当家作主的心态,形成了乡土文学创作的翻身叙事与颂歌叙事两种模式;80年代回忆与反思的心态,形成了乡土抒情、乡土反思两种叙事倾向;90年代强调生命体验与融入野地,呈现出家族叙事与归乡叙事两种模式。
20世纪乡土文学具有由个人化叙事向民族化叙事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乡土写实与乡土抒情的两种叙事方式、创作的手法呈现出不断开放与丰富的趋向。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创作在不断发展兴盛中,仍然有值得思考的地方。
关键词:乡土文学;创作心态;叙事方式中图分类号:I206.6;1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09)04-0173-07作者简介:杨剑龙,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上海市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上海200234)以农立国的中国,农村题材创作成为20世纪文学的主要内容,其中以作家故乡农村或小城镇为题材的乡土文学,成为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时期不同的创作心态,形成了中国20世纪乡土文学不同的叙事方式:从20年代乡土文学的兴起,到30年代左翼乡土创作、京派的乡土文学;从50年代的乡土颂歌,到80年代的乡土反思,等等。
20世纪乡土文学在创作心态的变化中,形成了不同的叙事方式,构成了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发展与嬗变的流脉。
一1935年,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指出:“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许钦文自名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为《故乡》,也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自招为乡土文学的作者,不过在还未开手来写乡土文学之前,他却已被故乡所放逐,生活驱逐他到异地去了……”为故乡所放逐,走异路逃异地,成为20世纪20年代乡土作家的一种相似的境遇。
二十年代乡土小说的发展及流变
![二十年代乡土小说的发展及流变](https://img.taocdn.com/s3/m/3969441d5f0e7cd184253687.png)
述过贵州 , 裴文中关心过榆关 , 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们 的胸臆来的人们 , 无论他 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 , 其实往 往是乡土文学 ,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 者 。但这 又非 如勃兰兑斯 (G.Brandes )所 说 的 ‘ 民文 侨 学 ’侨寓的只是作者 自己, , 却不是这作者所写的文章 , 因此也只见隐现着 乡愁 ,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 的心胸 , 或者炫耀他的眼界 。’ , ① 由此可见 , 鲁迅所定义 的“ 乡土文学” 主要是从三 , 方面来谈 , 其一, 作者的身份特征是离开乡土、 侨寓都 市的知识分子 ; 其二, 作品的内容主要是有关乡土的回 忆性叙述; 其三, 作品的情感基调是隐现着乡愁。 其实 , 就乡土小说来说 , 首开风气之先的作家正是 鲁迅本人。他“ 于乡土文学发韧, 作为领路者 , 使新作家 . 的笔, 从教条观念拘束中脱出, 贴近土地 , 抱取滋养 , 新
土文学创作是对 中国农村 、 民深厚情感 的文字表现。 农 写家 乡的风土人情是 乡土文学的常见内容 。鲁迅 乡土小说的环境大都以海边水乡为背景 , 社戏》 在《 里
的冲击 , 揭露军阀肆虐 、 社会动乱给农 民造成 的物质和 精神 的双重灾难 , 如许杰《 赌徒吉顺》 鲁彦 的《 金》 、 黄 ; 有 的展示封 建伦理 道德和封 建礼教造 成 的种种人 生悲 剧, 如台静农《 烛焰》 ;还有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的风 习, 对愚昧 、 后进行 尖锐 的讽 刺和批 判 , 落 如许 杰 ( 惨 雾》 彭家煌《 、 活鬼》 。 在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中, 呈现出乡土文学作家与描 写对象( 故乡生活)之间的距离。 这种距离具体表现为三 种形式 :一是时间距离 , 作家叙述的都是记忆 中的 、 发生 在以前的故事 ; 二是空间距离 , 作家已经远离故事发生
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病苦叙事及其审美性
![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病苦叙事及其审美性](https://img.taocdn.com/s3/m/546c93c49b6648d7c0c74658.png)
摘要:自从鲁迅开创了乡土小说后,王鲁彦、许杰、许钦文、蹇先艾、台静农、彭家煌等作家延续了鲁迅的乡土书写,共同支撑着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
他们身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土气息泥滋味”印记,在现代文明与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带着“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情感,叙写着故乡人的苦难生活和病态思想。
乡土小说中展现的苦难生活是表象,作者真正的意图是指向病态的精神层面,揭示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乡土小说;苦难生活;病态思想;悲剧审美品格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4343(2019)05-0059-05The Narrative and Its Aesthetics of Rural Novels in the 1920sLI Jiaxin(School of Literature,Minnan Normal University,Zhangzhou 363000,China)Abstract :Since Lu Xun created a local novel,the writers of the 1920s continued and developed Lu Xun's native writing,jointly supporting the local literature of the 1920s,such as Wang Luyan,Xu Jie,Xu Qinwen,Qian Xianai,Tai Jingnong and Peng Jiahuan etc.These authors have an indelible mark of "resture taste".Under the impact of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West-ern culture,they're sympathetic with sufferings and infuriated at indifference to describe the miserable life and morbid thoughts of their hometown people.The author actually aims to describe the pathological inner spirit and reveal the tragic fate of the little man while the suffering life in the local novels is merely the appearance.Key words :local novel;suffering life;illness thought;tragic aesthetic character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病苦叙事及其审美性李嘉欣(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漳州363000)作为一个新文学流派,乡土文学流派在五四之后的文坛上占据一角。
浅析迟子建的乡土文学创作
![浅析迟子建的乡土文学创作](https://img.taocdn.com/s3/m/76ff48e5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e6.png)
浅析迟子建的乡土文学创作浅析迟子建的乡土文学创作前言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整个社会的转型,商业化的推而广之,以及整个社会理想主义色彩的淡化,女性文学的文化思考显得更为冷峻与成熟,并呈现多姿多彩的文化姿态。
然而在女性文学普遍呈现出抗争与自我意识的大环境下,迟子建的作品算得上一种特异的存在。
中国社会快速进入了市场化商品化时代,文学叙事中关于物质欲望和身体欲望的话语也空前膨胀。
文学能否不仅仅止于对喧嚣的现实生活做众生相式的描绘,而以相对从容沉稳的心态去发现生活流下面的丰富与立体,则是考量作家精神维度的重要方面。
“小说在探寻自我的过程中,不得不从看得见的行动世界中掉过头,去关注看不见的内心生活。
”迟子建的一些中短篇小说在就很好地把握住了这样的一个尺度。
迟子建1964年出生于黑龙江漠河,是我国当代一位创作个性十分鲜明的女作家。
从八十年代初走上文坛,迟子建一直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四百余万字。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等,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逝川》、《白银那》、《朋友们来看雪吧》等,以及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听时光飞舞》、《迟子建随笔自选集》等。
在以都市化叙事为主体的90年代,迟子建并没有忘记把视角触向田园化的乡村领地,而是一直致力于描写故乡的风景民俗和人民的生活,她的作品风格清新纯净,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迟子建独特的取材方式与写作风格,很难归入哪个流派,独特的创作个性令她成为文坛的独行侠。
虽然她没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高禅妙境,却自有种别样的风情。
她的作品里不乏痛苦、挣扎着的生命,恶的存在,却在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作者悲悯的态度和温暖的人性关怀。
迟子建小说的语言风格朴实大方,简练凝重,文笔流畅,语气舒缓,极富诗意美。
其作品多以乡村生活为题材,表达感情细腻又不乏豪爽之气,她注重对景物自然、贴切的描写,对人物性格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
20年代乡土小说
![20年代乡土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7bc2d49583d049649b6658e6.png)
蹇先艾(1906-1994),贵州 遵义人 ——用 平静文字叙述 愤懑压抑, 《水葬》“对我 们展示了‘老 远的贵州‘乡 间习俗的冷酷, 和出于这冷酷 中的母性之爱 的伟大”,(鲁
《在贵州道上》以冷静的笔调刻划了贵州山 道的险峻、山民生活的困苦及其蒙昧的精神 状态 旧贵州这片贫困而苦难的土地,和在这片土 地上生活着、挣扎着的人们。在他笔下涌现 出的众多人物,挑夫、马夫、滑竿匠、盐巴 客、乞丐、草药贩子、家庭主妇、失业青年、 农妇、小职员、女艺人、教员……对于他们 的痛苦生活与不幸遭际,作家不仅作了忠实 的记录和典型的反映,建构了作家独特的贵 州乡土的艺术世界,对他笔下的人物,更寄 予了深切的同情,表现出作家的良知及其人 道的关怀
大约形成于二十年代中期,成员以文学研究 会作家为主,也包括语丝社、未名社的一部 分青年作家,主要代表有许杰、许钦文、鲁 彦、彭家煌、台静农、蹇先艾等
作品多发表在北京的《晨报副刊》、《语 丝》、《未名》和上海的《小说月报》等报 刊
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 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 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 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 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 移在纸上",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 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 民族化的追求,开创了现代文学史 上堪称一大创作潮流的风气。
影 人 , , 深十 是 炉是是是是是 思海是是星有若夜 二 冬 火炉灯月日家 想是天花之身高一 夜 是火,,,, 是夜上,空外山支 月 的 墙, 一的的是是之流灯 十 声 上 个镜梦鱼鸟海水, 九 音 的 美子,,林。, 夜 。 树 , ,
孔
人类 人类的残忍 正如人类的面
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研究
![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12c9433376baf1ffc4fadee.png)
目录前言 (1)一.乡土情结的歧异 (1)二.政治文化选择的多样 (7)三.文本话语的流变 (12)结语 (20)注释 (22)参考文献 (23)中文摘要 (24)英文摘要 (25)关键词乡土小说传统解构歧异多元开放local novel tradition poststructure differencepolibasic opennessThe poststructural feature of 20th century’s local novel内容提要解构特征是贯穿于乡土小说流变中的内在因素,它使乡土小说获得了一种发展的动力。
在生生不息,无限运动的过程中,乡土小说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扮演着解构与被解构的双重角色。
本文试图在乡土情结、政治文化选择以及文本话语三个横截面中,找寻到存在于20世纪乡土文学中的解构特征。
无论是30年代的乡土小说替代20年代,亦或是寻根文学之于80年代初,以及在90年代所出现的纷繁芜杂的状态,传统作为描述乡土文学的典型特征从来也没有消失或完全断裂过。
然而在保留传统的同时又可以清晰的看到存在于各个阶段中的个性特点,这与德里达所描述的在原有事物基础上加上叉之后再次使用具有同样的意义。
依据着这种解构主义的思维方式,对乡土文学的描述则呈现出一种发展的开放与多元。
前 言 依靠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强劲支撑,乡土小说自20世纪初确立后便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它以其充满魅力的文化召唤,牵连起中国作家牢不可破的家国观念。
从20年代的乡土小说创作直到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乡土小说经历了向封建传统决裂与向现代文明迈进的全部过程。
它的运行轨迹显示了自身整体发展的大致趋向。
但是当我们把目光具体到乡土小说发展的各个阶段时,不仅可以找寻到在漫长的文学发展中传统留在各个阶段的蛛丝马迹,这使得乡土小说具有了一脉相传的特质,同时也可以发现隐藏在各个发展段线中彼此解构的一面。
每一个新阶段中的解构因素都使原有状态显现出一种被擦抹后的模糊,发展摆脱了简单的线性状态。
简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
![简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754808ea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e9.png)
简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简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乡土小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算是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五四”时期,乡土文学也取得了不少辉煌的成绩。
但是,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革命形势的高涨,尤其是国民党统治区的白色恐怖加剧,使得乡土文学逐渐走向衰落。
此时,大多数作家都没有足够的生活基础去体验真实的农村生活,因而其作品在内容方面较为贫乏,并且大多缺乏深度。
有些作品甚至受到了社会思潮的影响,被当作革命的宣传工具。
从整个现代文学史来看,当时的乡土文学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这些作家对乡土文学的开拓以及他们创造出的小说样式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因此,我们不能否认乡土文学的价值,更不能对其做出否定的评价。
鲁迅和周作人等人开始写作小说的时候,农村生活仍处于封闭状态。
那时的“乡土小说”主要是指那些描绘下层民众悲惨生活、反映劳苦大众心声的小说。
在他们的笔下,大多数的农民并没有获得解放,他们的生活依旧没有改变,依旧是穷困潦倒,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
直到抗战爆发,农村才出现了一丝曙光。
在进步文人的倡导下,中国的新文学才由封闭走向开放,此后乡土小说又经历了一次大的变化。
鲁迅把关注的视角转移到农民身上,小说内容的关怀对象也由下层转向上层。
此外,在乡土小说中,还有一类反映农村青年男女爱情与婚姻的作品,鲁迅称之为“爱情小说”,如《伤逝》《弟兄》《颓败线的颤动》等,写了许多美丽的爱情故事,如同样描写了城市青年男女间的悲剧爱情。
20世纪20年代初期,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具有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
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们热衷于宣传西方先进的思想观念,将新的精神注入到新文学当中,此时的新文学表现出强烈的启蒙精神,乡土小说自然不例外。
梁实秋是该时期最为重要的一位乡土小说作家,代表作有《槐聚诗存》《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等。
他善于从寻常琐事中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曲折委婉的故事情节来表达主题,他主张写平凡的人物,写中国式的人情世态,主张对社会多一份爱心。
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研究
![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f5ce6f8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2a.png)
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研究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研究(现代文学审美“导论”)60年中国当代文学,农村或乡土中国一直是最重要的文学创作资源和叙述对象,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主流。
这一方面由于中国社会本质上是“乡土中国”;另一方面,中革命的胜利主要依靠的力量是农民。
乡土文学不但有本土文化的依据,还有政治依据,有合理性和合法性。
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上,有两次重大转移:1940年代初期的“农村题材”选择,1980年代初期的“新乡土文学”崛起。
1、解放区乡土小说的乡村叙事“农村题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民族国家建设运动,这个历史的必由之路,解放区乡土小说有精彩的表现。
延安时代起,,特别是反映或者表达土改运动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乡村中国的文学叙事,这个时期被“农村题材”取代。
后来当代文学的关于乡村中国的书写模式都源于此。
史诗性风格是共同的追求,《创业史》《山乡巨变》《三里湾》《风雷》《艳阳天》《金光大道》都如此。
“农村题材”乡土小说显示的中国主流文学思想倾向和审美取向的重大变化:民粹主义的民众崇拜与暴力美学崇拜。
但“农村题材”乡土小说很快出现了问题,相关思想路线没有引导中国农民找到希望的东西。
1979年开始,《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首先提出问题,1980年《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陈奂生上城》,1981年古华《爬满青藤的木屋》再现了乡村中国的蒙昧景象,乡村中国文学叙事的历史传统被激活了。
2、1980年代中外文学经典的再确认与“新乡土文学”的崭新图景1980年代初,世界文学经典再版被抢购的狂热。
世界文学对近三十年中国当代文学的巨大影响。
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对家乡密西西比河乡村生活的描摹,意大利小说家维尔加对故乡西西里岛低层生活的叙述、福克纳对美国南方风情画般的描绘、俄罗斯小说家屠格涅夫、契诃夫、托尔斯泰等对俄罗斯广阔的草原、森林和乡村生活的由衷赞美,以及拉美“暴炸文学”对古老的民族传统和神秘地域的神奇记载等,都给当代中国作家以启示或灵感。
生存困境中的挣扎--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研究
![生存困境中的挣扎--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295a400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a6.png)
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
中文摘要
论文题目:生存困境中的挣扎
——20 世纪 20 年代乡土小说研究
专 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硕 士 生:张丹丹
签名:
指导教师:刘阶耳
签名:
摘要
以鲁迅为先导的 20 世纪 20 年代乡土小说,因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显著的地方色 彩,为中国现代文坛筑起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乡土作家大多来自不同地域的漂泊在现 代都市的知识分子,他们一方面对故乡风物的消逝产生眷念、感伤,另一方面接受启 蒙思想感叹乡村的沉重凝滞与农民的现实处境,并引发了对“乡土人”的国民劣根性 的悲哀与激愤。本论文试图从死亡叙事这一角度出发深入研究 20 年代乡土小说,从 而揭示出乡土中国长期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
② 茅盾.茅盾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年.第 89 页. ③ 周作人在《地方与文艺》提到“跳到地面上来,把土气息泥滋味透过了他的脉搏,表现在文字上,这才是真实的思
想与文艺。”转引自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第 52 页. ④ 雷达主编.新世纪小说概观.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 年.第 130 页. ⑤ 王光东.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研究(上).上海:东方中心出版社,2011 年.第 161 页.
①“赛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 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侨寓的只是作者自己,侨寓的只有作者自己,但 这又非如勃兰兑斯所说的侨民文学,侨寓的只是作者自己,却不是这作者所写的文章,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 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的心胸,或者眩耀他的眼界。”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上海:上海良 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 年.第 9 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艳梅
% 漳州师范学院 中文系,福建 漳州 ’"’$$$ &
〔 摘 〔 关键词〕
要〕
体裁”特征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并在横截面结 #$ 年代乡土文学对短篇小说的 “
构、经济与暗示原则、视点转换等方面取得了成效,从而促进了短篇小说的精致化。 乡土文学;短篇小说;体裁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 —$/ 中图分类号:(#$") *
胡适曾言: “ 写情短诗、独幕剧、短篇小说三项,代表世界文学最近的趋向”, 0 , 1 中国也未能例外。中 渐渐的成立了”, 0 # 1 此后日渐发展, ,2#- 年时情形则 “ 比 国现代短篇小说自 ,2,- 年诞生,到 ,2## 年时已 “ 前为好”, 0 ’ 1 因此鲁迅、茅盾等人在选编 《 中国新文学大系》以汇集新文学初期的收获时,短篇小说选得三 集,可见本期中其创作之丰。创作虽丰,质量却未必可达上乘,其致命处是对体裁的忽视。所谓体裁,是指 具有共同程序系统的文学作品在发生角度上的聚合,每一文学样式都有其独特的程序系统,小说异于戏剧、 诗歌、散文,而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又有差别。新文学草创期在对西方现代小说模式的借鉴模仿中文体混淆 的现象极为普遍,诚如黎锦明所言 “ 我们中国文学,从来就没有所谓体裁这名词,到现在还是没有。我们的 新文艺除开鲁迅、叶绍钧二三人的作品还见到有体裁的修养外,其余大都似乎随意的把它挂在笔头上。” 0 ! 1 凡事只有在意识到其缺陷后才有了改进与完善的可能,黎锦明在创作中与其同仁竭力探索,为短篇小说体裁 的完善寻找着道路,并在结构、视点等方面取得成效。本文拟就此做一简单论述,以展示 #$ 年代乡土小说的 一个侧面。 % 一 & 横截面结构的采用 中国传统小说多采用按时间线索依次展开情节的纵剖面结构,故事有头有尾,人物由生至死 % 老 & ,依次 道来。这一结构形式在新文学中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尤其是在短篇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为胡适的 “ 横截 面”理论。胡适认为: “ 一人的生活,一国的历史,一个社会的变迁,都有一个纵剖面和无数横截面……横 面截开一段,若截在要紧的所在,便可把这个横截面代表这个人,或这一国,或这一个社会,这种可以代表 全形的一面,便是我所谓的最精彩的方面”,因此短篇小说要写 “ 事实中最精采的一段或一方面”。 0 , 1 胡适的 “ 横截面”理论与莱辛论 《 拉奥孔》时所提 “ 抓住富生发性一瞬”来写的观点相类似,目的都在 于克服艺术样式自身的局限,很快成为大多数人所能接受的、关于短篇小说结构的经典表述,乡土小说作家 在创作中更是勇于尝试。蹇先艾 《 水葬》将骆毛偷东西、被抓、被审的过程都一略而过,只抓住执行水葬时 骆毛骂人、看客围观一段,一面是生的漠然,一面是死的盲目,一骂一观中将看客麻木的灵魂和骆毛虚幻的 好汉意识等乡间病态尽现无遗。台静农 《 拜堂》与此相类,既不写汪大死后其妻汪大嫂怎样与汪二有染,对
・!"・
#$$# 年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在较短的篇幅内赋予人物以更多的内涵,使人物凭借其鲜明的特性真正占据作品的中心位置。同时,由于人 并非总是顺序连贯地思维,头脑中并不总是存留着完整事件,而是一个个的片断组合,因此心理因素的大量 渗透使作品中过去的事件与现在的事情不再靠自身的逻辑性相互关联,而是因作家主观情绪聚集到一起,所 以这类作品便不再是简单的补 % 倒 & 叙,而是将故事打碎重新组合的交错叙述,这便必然引起时间的变化。现 实的时间是立体的,而进入作品的叙述时间则是平面的、线性的,尤其在以事件为构架的作品中,叙述语言 把事件一一顺序道出 % 即使有插叙,也是将一段时间插入另一段时间之前或挪入其后,被插入、被挪移的那段 时间局部仍是前后顺序而来的 & ,将复杂的时间投射到一条直线上,这是对现实的一种简单化处理。而心理因 素的渗入则推动作家们尝试把现实生活中复杂的时间状态还原,如黎锦明的 《 出阁》。 《 出阁》时间起始于 “ 过了中秋第二天”,当四人一齐将轿举起时,龙春叹了口气说: “ 如今世界变 了,大脚姑娘行时了”,由此时间回溯到六七年前四姑娘放脚之时;当他们已走出布满了桂香的陈家庄时, 罗梅生换了换肩,嘲笑着说: “ 手膀子劲比我们还大,上起山来飞快。哈哈……那种普遍的故事又映上他们 的脑里了’ ”此时的时间滑回到常去冬青树下晒衣服的四姑娘。之后,四个轿夫边走边忆,时间一面沿着中秋 第二日顺序向前,一方面又随着他们的回忆从四姑娘浣衣时跳跃到打花鼓时、玩火龙灯时,偶尔也指向 “ 如 今她要离去了”的将来时。爱森斯坦在 《 电影艺术四讲》中曾言 “ 把任何两个境头对列在一起,它们必然会 由于并列而造成一种新的概念、产生一种新的性质”,黎锦明将时间切割、叠印,创造出蒙太奇的效果,能 更真切地表现人物躁动的情绪,黎锦明等人并非在玩弄技巧,其创新强化了现代短篇小说的主体意识,作品 形式感加强。周作人在 《 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中说 “ 旧小说一定装不下新思想,正同旧诗词曲的形 式,装不下诗的新思想一样”,一种新形式的出现固然基于表达新的内容的需要,同时也表明旧形式已失去 其艺术性,要用新形式取代它。乡土小说作家有意识地借鉴西洋小说,创造出一种区别于旧模式的新的小说 形态,以取得旧小说无法达到的效果,这是文学自身的新陈代谢规律。 % 三 & 视角问题的新开拓 珀西・卢伯克曾言 “ 在整个复杂的小说写作技巧中,视点 % 叙述者与他所讲的故事之间的关系 & 起着决定 性的作用”。 ( ) * 相同的故事会因叙述方式的不同而变得面目全非,因而叙述者与故事距离的远或近、限制或 全知叙事等便成为小说家应注意的问题。传统小说取全知全能的叙述方式,叙述者俯视一切,可以描述任何 时间、任一地点发生的事,可以对所有人物进行心理分析和评价。叙述者所掌握的情况不仅多于故事中的任 何一个人物,知道他们的过去和未来,而且他与人物距离可近可远,他 “ 既在人物之内又在人物之外,知道 他们身上发生的一切但又从不与其中的任何一个人物认同”。 ( " * 新文学兴起后,作家们对现代文学了解增 多,逐渐意识到这一叙述方式的非科学性与读者的专制性,因而开始考虑选择限制视角。借用夏丐尊的说 法,限制叙事就是只允许视角人物行使全知权利,不允许超越视角人物的视野去讲述或评析。但恰恰由于这 限制,有时一个视点无法完美地表现观察对象,乡土小说作者便尝试选择两三个视点,从不同角度叙述事件 进程,把单一视角的描述改为不同视角的场景的剪辑,许杰 《 台下的喜剧》便是如此。 《 台下的喜剧》存在着两个视点:一是 “ 我”,既观照戏台上的情况,又一逐介绍戏台下顺序出场的观 众,另一视点是台下看戏的众人,讲述金纱与演戏的小生间的一段私情。众人在注视、评价金沙风化案的事 态进展, “ 我”则审视台下众人上演的喜剧,限制视角中再套一限制视角,后者同时评定前者: “ 在人们的 眼前,煤汽灯明晃晃的笼罩着情节平淡的台上表演,而在人们的心中,却反应着多样不同的人生实剧。”台 上台下混为一体,戏里戏外纠缠不清,人生的尴尬从中流露出来。这里如果完全通过 “ 我”来讲述将需要长 长的一段介绍,那样故事就要拖到现有长度的几倍,这有违短篇小说的 “ 经济原则”,何况 “ 我”只是一个 孩子,如果对事情知道太多,将损害叙事的真实性。许杰附设一限制视点,让观戏人如演戏般同时表演,收 到舞台戏中套人生戏的立体效果。这就启迪作家视角的选定可以灵活多样,当一个故事无法从一个始终如一 的角度来写时,可以变换视点以省却许多繁文,台静农在 《 拜堂》中便是如此处理的。 《 拜堂》共有三个视点:其一是汪二。在杂货店里买过香、黄表、蜡烛后, “ 汪二在回家的路上走着,
#$$# 年第 ! 期 % 总第 年 !/ 期 & #$$#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34567+8 49 :;+7<:;45 =>+?;>6@ ?488><> % BCDEAFAGCH I @AJDKE @JDLMJLF &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7A) !) #$$# <LMLNKE 7A) !/
〔 收稿日期 〕 #$$# — $- — $2 〔 作者简介 〕 张艳梅 % ,2*# O
&, 女, 黑龙江省尚志县人, 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
・!"・
张艳梅:+, 年代乡土文学对短篇小说体裁的探索
第!期
“ 天天只晓得问人要钱灌酒”的汪父也不做过多的介绍,而是将笔墨集中于寡嫂与小叔深夜拜堂成亲这一场 景上,通过汪大嫂、邻人、汪二三方面的言行、心理,表现出寡妇再嫁的凄凉和无奈。这种写精彩片断的横 截面式结构的采用,使乡土小说在形式上发生了诸多变化,首先是开头。 采用横截面结构后的乡土小说,不再象传统小说那样千篇一律地从 “ 某年、某地、某生行某事”写起, 而是 “ 开篇明宗义”, # $ % 将主要人物和矛盾关系迅速推到读者前面,如许杰 《 隐匿》。本文讲述农村青年善 金外出,久无音信,其妻彩珠与人私通怀孕,家人不忍让她打胎,遂将其嫁于江家。后善金归乡,见此状 况,苦无良策,只得再度离乡而去。小说开篇未点明时间,直接让装扮奇异的善金突然出现在彩珠之兄阿火 的小店里,引起阿火妻及阿火娘的紧张,仅廖廖数笔,主要矛盾即一女二夫的三角关系亦已交待清晰,使读 者在干脆、突兀的开篇中迅速进入阅读状态。由于文学作品不是预先存在物,其意义不能仅依赖于自身,而 必须在与读者、社会等整体关系中交织而成,如何调动读者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作品世界中去便成为作者 们不可忽视的一项技巧,乡土小说在开篇处所做的努力正由此而来,比之传统小说它无疑别具一番风味。 其次,结尾方式更新。传统小说多以金榜题名、奉旨完婚后的衣锦还乡或功成名就后的隐居他乡的方式 结尾,其结尾往往出现在情节高潮过后的某个回落点,通常用来补叙主人公的归宿 & 类似戏剧的尾声 ’ ,而这 又成为孕育下一个故事的开端,因此其结尾是虚似的,开放性的,作者叙述冲动是暂停而非终止,读者的阅 读兴趣也仍保持着。而乡土小说中则出现了别样的结尾方式,如台静农 《 拜堂》。 《 拜堂》集中描写汪二与 寡嫂深夜拜堂这一场景,将凄凉与无奈的氛围渲染得极为浓厚,本身已是高潮,结尾处末按旧习写二人洞房 之夜及第二日的生活,而将视线转向了汪父。汪父于次日清晨出现于茶馆里,一边喝酒一边应酬乡邻: “ 道 他妈的喜,俺不问他妈的这些 尸 吊事……以前我叫汪二将这小寡妇卖了,凑个生意本,他妈的,他不听,居然 他俩个弄起来了( ……”只有汪父的愤然与不屑之语,情节高潮后的回落消失,一大串省略号表明叙述者对此 事已无兴趣,读者也觉索然,二者皆于此处中断。这是真正的封闭式的结尾,它取消了续写的可能性,鲁彦 《 黄金》、彭家煌 《 改嫁》等作品结尾方式与此相类,表明他们对传统的背离对地短篇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 新理解。 &二’ “ 经济”与 “ 暗示”原则 不同于长篇小说这种混合的形式,短篇小说是基本的、初步的,是在缺少巧合、对照、差错等基础上创 作出来的,它急促地向前冲去,一切都趋于得出最后结论,因此它奉行 “ 经济”原则,如胡适所论, “ 须要 不可增减,不可涂饰,处处恰到好处,方可当 ‘ 经济’二字……凡可以拉长演作章回小说的短篇,不是真正 的短篇小说”。 # ) % 这就要求短篇小说只能有一个题旨,除与它相关的无须多写,它应追求简洁的叙事风格而 不必对事件过分渲染。在 《 隐匿》中许杰只重点描述彩珠的归属问题,至于她的风流史、善金与江家的矛盾 等内容则因涉及其他题旨而被许杰舍弃。经过这种 “ 经济”处理,情节事件被弱化,善金这一人物却在冲突 形成及解决过程中被突出出来,这种重人轻事的转变只有在 “ 从新发现人,去开人荒”的新文学中才有可能 实现,表露出以人为本的新文学特质,同时也透视出小说以故事为中心向以人物为中心转变的迹向。 《 时事新报》)" 号 & )*+) 年 ), 月 +) 日 ’ 登有六逸的 《 小说作法》一文,文中提到黑德森将短篇小说定义 为 “ 是要在半点或一两点钟能读完的”,一言道出短篇小说的片断性。相对于富时间的连续性、描写人间生 活纵剖面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写人生的横断面,是片断的,因此其人物处理应富于暗示的性质,鲁彦 《 李 妈》便是一例。在文明大世界的熏染下,李妈渐渐地由一个勤劳、踏实、土头土脑的农妇变成奸赖、刁滑、 满身 “ 上海气”的都市娘姨。作者没有详述她的变化过程,只勾勒出她三次被东家解雇,三次出现在职业介 绍所前的三幅轮廓,土气渐减,市侩气加浓。简简单单的三个镜头,将李妈由无故被东家欺压到对其应付自 如的翻身蜕变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足以暗示她一生的经历,收到 “ 芥子里面藏大千世界” # - % 的效果。 鲁彦选择能表现人物思想、情感、性格的行动、对话,以轮廓勾勒法塑造形象、但这并不影响作家们对 其他艺术技巧的尝试,许杰在 《 赌徒吉顺》中便较多地运用了心理透视。台静农 《 红灯》中得银娘有长长的 心理剖白,大量的心理因素的注入,比之传统小说单纯的讲述外在行动更能暗示出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