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高中化学说课稿第一章

合集下载

鲁科版高中化学说课稿

鲁科版高中化学说课稿

鲁科版高中化学说课稿篇一:鲁科版高中化学说课稿第一章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原子核核素主要内容:探讨了原子核的结构,质子数,中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量数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及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联系和区别。

先前学习的原子结构的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本节的学习也为后续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打下了基础。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原子结构和原子表示符号的含义,掌握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核电荷数等之间的数量关系,了解核素元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之间的关系。

教法:问题推进法和多媒体教学结合教学过程:首先导入新课,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利用启发式原则导入,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是什么?”学生会回答是原子,继而提出问题“那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学生思考并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新授环节。

在新授环节,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卢瑟福的a离子散射实验,就势提出联想质疑中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由实验现象得出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并请学生代表发言,老师和学生一起得出结论: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的中心;带负电荷的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空间做高速运动。

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知道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那么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又是怎么样?”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张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学生阅读交流研讨并回答问题,我和学生一起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接下来请学生完成迁移应用中的两个问题,加强对以上知识的掌握。

然后请学生回忆,元素的概念,明确元素的性质是由质子数决定的,提出问题“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那么中子数也相同吗?”带着这一疑问向学生展示三种不同的氢原子,请学生比较三种氢原子的异同,从而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概念并板书。

这样便完成了我的新授环节。

课堂小结的时候, 布置作业:课后习题第一题板书设计: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核外电子排布主要内容:探讨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揭示了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得失电子和化合价升降的关系。

高中化学第一章第三节物质的量说课鲁科版必修一

高中化学第一章第三节物质的量说课鲁科版必修一

高中化学第一章第三节物质的量说课鲁科版必修一《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节是鲁科版化学必修Ⅰ第一章第三节《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是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由它可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物理量,这些物理量不但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内容之中,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

同时引导学生对物质组成和化学反应的认识从定性进入到定量,帮助学生建立宏观量与微观数目之间的联系,进一步认识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自然科学。

因此这部分教学是化学基本概念中的重点。

2、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以及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的建立;教学难点:构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概念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应用。

二、目标分析1.三维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2)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知道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以及与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

(4)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掌握容量瓶的使用。

⑵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建构,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3)通过本节学习过程,让学生体会定量研究方法对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作用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方法。

(2)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态度。

(3)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

2.教法分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力求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框架;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认识到引入这些物理量的必要性,通过生活实例,类比学过的物理量,正确理解抽象的概念。

鲁科版化学必修一 第一章第一节 走进化学学科教学设计

鲁科版化学必修一 第一章第一节 走进化学学科教学设计

走进化学科学一、教材分析本节是必修化学的导论,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

经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学生们即将“走进化学科学”之际,向他们展示化学科学的特点、发展历程、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以及化学科学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让他们感受化学世界的神奇美妙和化学科学的无穷魅力,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同时,本节还引领学生关注今后个人的发展与化学科学的关系,展示高中阶段供学生选择的化学课程模块。

本节教材内容框架:二、学情分析由于初中的化学知识相对较为浅显,而高中的化学内容更加深入丰富,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崇尚真理,形成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

三、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策略以视频、图片引导学生,使学生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化学是在微观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自然科学,并且从宏观上感知化学。

六、教学方法引导式教学七、教学过程八、板书设计走进化学科学一、化学科学的价值二、化学科学的发展史三、化学科学的探索空间四、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九、作业布置《导与学》第一节练习十、教学反思作为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学习的一节衔接课,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1、化学科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2、举例说明化学科学的创造性和实用性;化学科学的发展史。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1章第2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说课稿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1章第2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说课稿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1章第2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说课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应充分体现学习知识的过程,重视学生思维的启发,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课程的设计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的设计理念,我设计了这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是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1章第2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第一课时。

本节教材编排在“走进化学科学”之后,介绍了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并以钠为案例对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进行应用。

在义务教育初中化学中所学的铁金属以及碳酸钠、氢氧化钠等钠的化合物知识和金属活动顺序表,为现在学习钠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作为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典型金属单质,学好钠的性质可以为以后学习其它金属元素作良好的知识铺垫,从而更好地学习元素周期律知识,初步学会元素族知识的学习方法以及结构、性质、存在、用途之间的联系。

所以本节在高一化学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新课程中实现过程方法目标的重要载体,在必修化学教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地位。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主要的化学性质(钠跟水、氧气的反应),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

②知道钠的保存,了解钠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让他们体会怎样科学、合理地运用观察方法。

通过对钠的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使学生学会科学、合理地运用观察、比较、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分析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推理、归纳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金属钠的实验探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求实的实验习惯和态度。

3、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金属钠的化学性质,尤其是钠与水反应。

鲁科必修1高中化学第一章第1节全面解析教学教案

鲁科必修1高中化学第一章第1节全面解析教学教案

第1章认识化学科学学习导言▲章节知识概说本章作为从学科内容和方法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章介绍了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化学学科的发展过程和趋势,通过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引入了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认识化学学科的发展过程,重要作用,并介绍了化学学习的方法。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本章通过激起学习兴趣、介绍学习方法、学习化学工具三步曲,使学生认识了化学科学。

学好本章,对今后的学习有着深远的意义。

▲课标理念感悟1.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的发展趋势。

了解金属钠和氯气的物理性质及主要的化学性质;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等有关化学计量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体会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科学研究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的应用,了解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体会定量研究方法对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化学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事例,认识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第1节有人说,化学中的“化”即“变化”,“学”即“科学”,化学实际上是研究物质“变化”的一门“科学”。

这句话尽管不尽严谨,但谁又能说它没有道理呢?试想,溶洞奇观、碳的燃烧、五颜六色的焰火……,哪样不是化学变化呢。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些变化有什么规律?我们如何控制这些变化,为人类造福?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化学世界吧。

研习教材重难点【温故·知新】1、物质变化的分类: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大类。

物质的变化是中学化学学习的基础,贯穿整个化学学习过程,同学们应善于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加深理解,努力提高化学水平,培养相关能力。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教案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教案

第一节走进化学科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2.化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课程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电脑展示] Chemistry ----- What? Where? How?[引言]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面对生机勃勃、变化无穷的大自然,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物质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物质是怎样形成的?物质是如何变化的?怎样才能把普通的物质转化成更有价值的物质?或许你也在思考,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化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高中化学 第一章 认识化学科学教学设计2 鲁科版必修1-鲁科版高一必修1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 第一章 认识化学科学教学设计2 鲁科版必修1-鲁科版高一必修1化学教案

认识化学科学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相关公式之间的转换关系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生讲解
教学活动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相关知识点:
引领学生复习与物质的量相关的各个物理量及公式之间的转换关系以复习回忆的方式让学生自己画出物质的量与各个物理量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
9、下列关于摩尔质量叙述中正确的是()
A、1 mol CO的质量是28g·mol-1
B、硫酸根离子的摩尔质量是98g
C、Cl2的摩尔质量是71 g·mol-1
D、NaCl的相对分子质量是58.5 g·mol-1这个题学生基本没有问

齐声回答:C。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讲义:第1章 认识化学科学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讲义:第1章 认识化学科学

化学·必修1(鲁科版)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1.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和分子的基础上认识物质和制备物质的一门科学。

2.了解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了解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化学发展的趋势。

3.认识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知识清单一、化学科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1.化学科学。

化学科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

研究对象: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

研究层次:原子、分子水平。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和保持化学性质的微粒分别是什么?答案: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学科特征。

(1)创造性的体现:制造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物质、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具有特殊性质或功能的新物质,基本能够按照人类社会需求进行设计和制备,改造和支配自然界,创造一个新的物质世界。

化学的特征是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

(2)实用性的体现:合成氨技术、新药物的研制、材料的开发、环境保护、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1.古代化学实践活动:烧制陶瓷、冶炼金属、酿造酒类等。

2.近代化学发展的里程碑。

年代科学家重大发现或成就作用1661年英国科学家波义耳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续上表)1771年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建立燃烧现象的氧化学说使近代化学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发展的基础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把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3.辉煌的现代化学时代。

(1)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如放射性元素的发现、现代量子化学理论的建立、创造新分子的合成化学的崛起、高分子化学的创立、化学热力学与动力学的开创研究以及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

(2)出现了各种分析技术,如X射线、原子吸收光谱、紫外和红外光谱、色谱、质谱、核磁共振等。

(3)带动了生命科学等相关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解读必修1第1章全章概览

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解读必修1第1章全章概览
1 全章概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认识化学科学的主要特征以及化学对 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和促进社会可持 续发展的作用,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增强科学态度和安全意识。
本章内容直接对应课程标准中必修课程的“主题1 化学科学与实验 探究”,并与 “主题5 化学与社会发展”相关联。
认识化学科学
主题1 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
•化学科学的主要特征 •科学探究过程 •化学实验 •科学态度与安全意识
主题5 化学与社会发展
•化学促进可持续发展 •化学在材料科学、人类健康、资 源能源利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化学应用的安全与规则意识
认识化学科学
走进化学科学
一、化学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化学科学的主要特征 三、化学科学的探索空间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一、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二、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一、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二、摩尔质量和气体摩尔体积
三、物质的量浓度
微项目:探秘膨松剂
项目活动1 探究碳酸氢钠用作膨松剂
的作用原理
项目活动2 设计并使用复合膨松剂
感谢倾听! 敬请指正!

高中化学 第1章 第1节 走进化学科学教案 鲁科版必修1-鲁科版高一必修1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 第1章 第1节 走进化学科学教案 鲁科版必修1-鲁科版高一必修1化学教案

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目标与素养:1.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和分子的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2.了解化学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科学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科学态度)3.认识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社会责任)一、化学以及化学科学的创造性和实用性1.化学(1)研究层次:原子和分子。

(2)研究对象: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

(3)学科性质:自然科学。

2.化学科学的创造性和实用性(1)化学的特征: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

(2)化学科学的实用性①农业:合成氨的化工技术,解决了人类面临的饥饿问题。

②医药:新药物的成功研制,能使人类解决许多疾病。

③信息:以硅及其化合物为原料制出的芯片和光导纤维引领我们进入信息时代。

“化学的特征是认识原子、分子,制造原子、分子”,这样描述对吗?为什么?【提示】不对。

化学只能认识原子和分子,通过化学反应能制造分子,不能制造原子。

二、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1.化学科学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2.现代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X射线、原子吸收光谱、紫外和红外光谱、色谱、质谱、核磁共振等。

3.我国化学家在化学研究中取得的重要成果(1)1965年,我国科学家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首次人工合成具有生理活性的蛋白质。

(2)1981年,我国科学家首次人工全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

(3)2015年,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三、化学科学的探索空间1.微观层面上:操纵分子和原子,组装分子材料、分子器件和分子机器等。

2.能源和资源方面:人类能更好地处理能源和资源以及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3.材料科学方面:使各种新型功能材料的生产成为可能,进一步丰富人类的物质世界。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化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认识分子。

( )(2)化学家可以制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 认识化学科学.doc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   认识化学科学.doc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唐玲出品第一章 认识化学科学第一节 走进化学科学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课时1 走进化学科学 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1.2.1g 平均分子质量为7.2的CO 与H 2组成的混合气体与足量的O 2充分燃烧后,立即通入足量的Na 2O 2固体中,固体的质量增加( )A.2.1 g B .3.6 g C .7.2 g D .无法确定解析:本题涉及的反应方程式有:①2CO +O 2=====点燃2CO 2②2Na 2O 2+2CO 2===2Na 2CO 3+O 2③2H 2+O 2=====点燃2H 2O④2Na 2O 2+2H 2O===4NaOH +O 2↑将①②叠加得:⑤Na 2O 2+CO===Na 2CO 3将③④叠加得:⑥Na 2O 2+H 2===2NaOH综合分析知,增加的质量为CO 和H 2的质量和。

答案:A2. 过氧化钠能与水反应,某同学在学习了这一反应后提出了以下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A.Na 2O 2是氧化剂,H 2O 是还原剂B .Na 2O 2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C .氧化剂和还原剂的质量比为1∶1D .在2Na 2O 2+2H 2O===4NaOH +O 2↑的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为4e -解析:在Na 2O 2与H 2O 反应中,Na 2O 2中O 为-1价,其中有一部分升高到0价,有一部分降低到-2价,H 2O 中元素化合价未变。

1 mol Na 2O 2在反应中转移电子为1 mol 。

答案:BC3.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可用水来确定某Na 2O 粉末中是否含有Na 2O 2B .可用CO 2来确定某Na 2O 粉末中是否含有Na 2O 2C .可利用在空气中加热的方法除去Na 2O 中的Na 2O 2D .将足量的Na 2O 2、Na 2O 分别加到酚酞试液中,最终溶液均为红色解析:CO 2、H 2O 与Na 2O 2、Na 2O 均能反应,但与Na 2O 2反应时能产生气体,不过因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且CO 2也是气体,故CO 2和Na 2O 2的反应无明显的现象产生,水与Na 2O 2反应则会产生气泡而有明显的现象,故A 项正确而B 项错误;在空气中加热Na 2O 2与Na 2O 的混合物,后者会转化为前者,故C 项错误;D 项中两种氧化物加到酚酞试液中后,均先与试液中的水反应生成碱而使试液先变为红色,但因Na 2O 2具有漂白性,最后又会将变成红色的溶液漂白,故D 项错误。

鲁科版高中化学1必修第一章第一节 走进化学科学

鲁科版高中化学1必修第一章第一节  走进化学科学

古代炼铁图
化学探究的 一般方法: 一般方法:
提出问题 观察思考 提出假说 收集证据、 收集证据、验证假说 表达交流 完善证据、 完善证据、得出结论
化学科学发展的几个重要历史时期: 化学科学发展的几个重要历史时期:
1661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波耳提出化学元 年 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波耳提出化学元 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 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 1771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建立燃烧现象的氧化 年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建立燃烧现象的氧化 学说,使近代化学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 学说,使近代化学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 1803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学 年 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学 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把 发现元素周期律, 年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 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 体系。 体系。
2004年 阿龙 切哈诺沃(以色列)、阿夫拉姆 赫什科(以色 年 阿龙·切哈诺沃 以色列)、阿夫拉姆·赫什科 切哈诺沃( )、阿夫拉姆 赫什科( 和欧文·罗斯 美国), 罗斯( ),表彰他们发现了细胞是如何 列)和欧文 罗斯(美国),表彰他们发现了细胞是如何 摧毁有害蛋白质的(即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 摧毁有害蛋白质的(即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 2005年 伊夫 肖万(法国) 、科罗伯特 格拉布(美国)、里理查 年 伊夫·肖万 法国) 科罗伯特·格拉布 美国)、 肖万( 格拉布( )、里理查 施罗克( 德·施罗克(美国)在发现有机物合成转换方面做出贡献 施罗克 美国) 2006年 罗杰 科恩伯格(美国)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 年 罗杰·科恩伯格 美国) 科恩伯格( 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 领 域作出贡献 2007年 格哈德 埃特尔(德国),表彰他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 年 格哈德•埃特尔 德国),表彰他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 埃特尔( ),表彰他在 研 究中作出的贡献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第一章第3节物质的量教案高一化学必修一(鲁科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并了解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使学生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3)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熟悉问题的分析,让他们学会怎样从中提炼总结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2)通过模拟科学家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科学家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如何分析、联想、类比、迁移、概括和总结,如何建立数学模型,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模拟科学家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抽象、联想、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含义及其应用【教学难点】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换算【教学方法】举例、讲述、启发、讨论【教学过程】[引入]1、大米为什么通常用kg作单位,而不用米粒数来计量?火柴为什么要成盒销售?2、(1)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什么?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2)微粒(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难以称量,当称量物质的实验操作时,微粒与可称量物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过渡] 以上问题启发思考,使学生寻找假设桥梁,引入正题。

[建立模型]模型一:直接计量模型二:引入中间物理量换算[阐述] 本章知识的位置及其重要性。

[引入基本概念] 18克水可以用托盘天平称量,但1个水分子却无法称;1把大米可以称量,1粒大米却无法称,但1粒大米质量可以计算,同理,1个水分子的质量也可以计算,通过物质的量进行换算。

科学上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把一定数目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

[讲述]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是一个基本物理量。

1971年,第十四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用摩尔作为计量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物质的量的单位。

摩尔的符号为mol,简称摩。

国际单位制(SI)的7个基本单位[讲解]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它能够把难以称量的微粒与易称量的微粒集体紧密联系起来。

鲁科版化学必修一《钠》说课稿

鲁科版化学必修一《钠》说课稿

化学·教学设计金属钠说课设计说课来源:鲁科版化学必修一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青州三中崔斌一、教材分析教材在实验的基础上介绍了钠的物理性质,与氧气反应,与水反应,此外还介绍了钠的保存及用途。

教材抓住由表(即介绍金属钠的颜色、状态)到里(即内部原子结构),再由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存在和用途的知识主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规律。

本节重点讨论钠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从钠的原子结构入手,去分析钠的活泼性,而且通过钠的有关性质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画出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据此推断钠的化学性质(2)知道钠的颜色、状态、密度等物理性质(3)掌握钠与氧气、氯气等非金属反应及与水反应的化学性质,并据此分析钠与盐溶液的反应(4)在实验中,熟悉试管、烧杯等仪器的使用及取用固体、滴加液体等基本实验操作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原子结构示意图和金属的化学通性的知识的回顾,引出钠可以与氧气、酸以及盐反应的假设,培养学生以旧知识带动新知识的能力;(2)通过实验探究,增强学生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得出结论同时感受探究的过程以及研究元素性质的一般方法;3、情感与价值观:(1)在钠的取用和性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重点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精神。

(2)通过钠与水和盐反应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1、学情分析:教师可根据金属的性质(与氧气、酸、盐溶液等的反应)迁移至钠性质的学习。

学生还应掌握一定的基本实验方法。

如在研究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时,先考虑置于空气中的情况(如打磨镁条,观察现象),再在空气中点燃,最后在氧气中点燃。

2、学法指导: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主要体现“学教并重”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动手实验、观察分析、教师引导、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

材料科学— 生产各种新型功能材料,丰富物质世界;
依靠化学可以找出治理环境的灵敏的检测手段, 环境保护 — 提出防治措施,可以制造出对环境无害的化学品 与生活用品,减少环境污染;
疾病治疗— 可以在分子水平上了解疾病的病理,寻求有效的
防治措施,促进人类身心健康。
五、高中化学课程结构
提问:化学世界神奇美妙,魅力无穷!那么我们在高中将 要学习哪些化学课程呢?
五、高中化学课程结构
必修 模块
认识化学科学
化学实验基础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化学 1
化学 2
物质结构基础
化学反应与能量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选修 模块
化 学 与 技 术
化 学 与 生 活
化 学 反 应 原 理
有 机 化 学 基 础
物 质 结 构 与 性 质
试 验 化 学
学好化学的方法
提问:同学们请想一想,我们怎样才能学好化学呢? 课前预习(认真对待、坚持)
四、化学科学的探索空间
现在,化学家们 以能微观层面上操纵分子和 原子,组装分子材料,分子器件,分子机器等。
用硅原子组成的两个汉字——中国 (放大约180万倍)放入
分子齿轮和马达
四、化学科学的探索空间
提问:化学科学探索空间广阔,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在哪些 领域大显身手?
化学科学将在能源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安全应 能源方面 — 用方面大显身手;
七、随堂练习
6、下列科学家中,为我国化学工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 A.侯德榜 B.李四光 C.华罗庚 D.邓稼先
C

7、下面是人们对于化学科学的各种常见认识,其中错误的是( A ) A.化学面对现代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显的无能为力 B.化学将在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安全应用方面大显身手 C.化学是一门具有极强实用性的科学 D.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8.下列产品的使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是( A.含磷洗衣粉 B.酒精 C.氟利昂 D.含汞电池

鲁科版高一化学物质的量说课稿范文

鲁科版高一化学物质的量说课稿范文

鲁科版高一化学物质的量说课稿范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得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为大家准备了高一化学物质的量说课稿,欢迎阅读与选择!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选自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的第一课时。

物质的量是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由它可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物理量,这些物理量不但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阶段,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

因此,物质的量概念的教学历来被认为是重点和难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原子核核素主要内容:探讨了原子核的结构,质子数,中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量数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及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联系和区别。

先前学习的原子结构的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本节的学习也为后续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打下了基础。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原子结构和原子表示符号的含义,掌握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核电荷数等之间的数量关系,了解核素元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之间的关系。

教法:问题推进法和多媒体教学结合教学过程:首先导入新课,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利用启发式原则导入,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是什么?”学生会回答是原子,继而提出问题“那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学生思考并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新授环节。

在新授环节,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卢瑟福的a离子散射实验,就势提出联想质疑中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由实验现象得出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并请学生代表发言,老师和学生一起得出结论: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的中心;带负电荷的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空间做高速运动。

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知道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那么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又是怎么样?”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张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学生阅读交流研讨并回答问题,我和学生一起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接下来请学生完成迁移应用中的两个问题,加强对以上知识的掌握。

然后请学生回忆,元素的概念,明确元素的性质是由质子数决定的,提出问题“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那么中子数也相同吗?”带着这一疑问向学生展示三种不同的氢原子,请学生比较三种氢原子的异同,从而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概念并板书。

这样便完成了我的新授环节。

课堂小结的时候,布置作业:课后习题第一题板书设计: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核外电子排布主要内容:探讨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揭示了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得失电子和化合价升降的关系。

对原子结构的学习为本节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本节的学习也为后续探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打下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从教材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掌握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得失电子和化合价升降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探究。

教法:阅读指导法,讲练法,多媒体学法: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电子云的图片,并先学生提出问题“原子的核外电子是怎么运动的呢?”接下来让学生自由讨论,通过讨论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新授环节。

在新授环节,我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有哪些规律?”带着这一问题请学生阅读6页的第四自然段,阅读完成以后,学生自己总结并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及时的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补充,最后和学生一起得出结论:①距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到高②每层最多容纳2n2③最外层不超过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并板书:指导学生尝试运用以上规律,写出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我同时板书,然后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问题: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有怎么的特点?,学生思考讨论,学生代表发言,我和学生共同得出结论: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大于,然后请学生阅读7页中的1,2段,总结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合价和性质的关系,并请学生自行写出钠离子和氯离子的离子结构图。

接下来请学生思考交流和研讨的问题,进行知识巩固。

这样便完成了我的新授环节。

课堂小结的时候,我请学生发表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对知识点加以梳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布置作业:课后2,3这样我便完成了我的整个教学过程。

接下来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

谢谢各位考官,我的说课完毕。

第二节第一课时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高中化学组的**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课题题目为(元素周期表),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教材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本课选自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2中第一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本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之间的联系,从而归纳总结出元素周期律;以前对化学的学习是分散的,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一方面丰富学生对元素的学习,另一方面对以后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因此本节内容从教材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我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掌握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的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探究,培养学生数据分析,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元素周期律的归纳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客观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的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由于这一知识属于基本理论,理解难度较大,因此也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学情现代教学理论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接着分析一下学情:高一年级的学生处于由抽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能力还需要加强,因此多为学生提供独立学习的机会,激发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

教法依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课主要采用的教法为:启发引导和多媒体教学结合的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法为了配合我使用的教学方法,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为:自主探究法和合作交流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从而更好地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接下来重点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其中,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导入新课环节,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将采用启发式原则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张元素周期表,吸引学生的注意,就势把“联想与质疑”中的问题提出,接下来让学生自由讨论,通过讨论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新授环节。

在新授环节,首先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回顾,引出原子序数的概念并板书。

接下来进入教学主要环节“活动探究”,在这一环节,我首先请同学完成十一页中的表格,待学生完成以后,我将用大屏幕向学生展示正确答案,学生自行检查,以确保知识的正确性,这一环节将用大约八分钟时间。

然后将学生分为三组,将十二页中的三个任务分别布置给各小组,并要求大家利用八分钟的时间完成,在学生完成以后,我会请各小组同学推荐较好的作品,利用视频展示,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请问同学们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规律?”学生认真思考并讨论,最后由学生代表发言,得出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的化合价出现了周期性的变化。

在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数据分析和作图能力,又加强了合作交流能力,也实现了重难点的突破,这一环节大约需要十五分钟的时间。

接下来引导学生利用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知识,得出元素周期律的定义: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并板书。

使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最后结合历史回眸,开拓学生的视野。

这样便完成了新授环节。

在课堂小结的时候,我会使学生发表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使整节课的知识得以梳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我布置的作业为预习新课,元素周期表。

以上是我全部的教学过程。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为了帮助学生清晰明了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我主要采用的是提纲式的板书设计。

第二节第二课时:元素周期变主要内容:揭示了元素周期律的结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周期,族的概念,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张元素周期表,同时提出问题“元素周期表的有怎样的结构”学生自由讨论,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引出新授环节。

在新授环节,我首先请学生阅读教材十四页第四行,思考划分周期和和族的依据是什么?小结并板书。

接下来请学生思考交流研讨的前两个问题,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和学生共同得出结论,并板书。

然后请学生阅读知识点击部分,了解镧系和锕系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和结构特点。

接下来向学生提出问题“元素周期表中共有多少列,分为那几族?”带着这一问题请学生结合元素周期表阅读15页中的第一自然段,我和学生一起总结得出结论并板书。

接下来我将请学生结合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推测85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以完成知识的巩固。

课堂小结的时候,我将请学生发表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对知识点加以梳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布置作业,17页中的1,2.板书设计主要内容:介绍了第二主族,第五主族和过渡金属的性质和用途。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第二主族,第五主族和过渡金属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温故导入,请学生回忆熟悉的元素有哪些?并举例谈一谈他们的用途,学生自由接下来请学生自由讨论,通过讨论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新授环节。

在新授环节,我将请学生阅读15页中的二三段,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第二主族的元素有哪些性质?”然后请学生写出第二主族的名称,符号,和共有的性质,并板书。

接下来请学生演示试验,把氯化钙,硝酸钡,硫酸锶分别放在燃烧匙中灼烧,再将三者混合灼烧,请学生认真观察颜色。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然后请学生阅读16页第一自然段回答“第五主族的元素有哪些性质?”并请学生写出第五主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我同时板书,指出有非金属向金属过度。

阅读第二自然段,回答“过渡金属有哪些性质?”主要内容:同周期元素性质的地变规律。

知识与技能目标: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使学生掌握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并能利用原子结构初步解释。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首先利用多媒体把联想质疑中的内容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自由讨论,通过讨论引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出新授环节。

在新授环节,我将首先请学生写出第三周期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然后提出“交流研讨”中的问题,接着我将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三周期的原子名称,符号,原子结构图。

并和学生一起得出结论:从左到右,原子半径减小,得电子能力增强,失电子能力减弱。

提出问题“如何验证你的结论?”分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请学生代表描述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通过镁条和水的反应现象得出,钠的还原性比镁强,通过镁条和铝条与盐酸的反应现象得出,镁的还原性大于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