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安徽省太和县皮条孙镇中心学校马万宝

近年中考语文试卷里,常可以找到要求学生“标出文言文句子朗读停顿”的题目。例如: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本文拟就文言文句子停顿的划分理据试作说明。

句子的朗读停顿,取决于汉语句子的节奏。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考虑:

一、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切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

二、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保持句子中语意的完整是停顿基本的要求,即不破读。

如:其一∕犬坐∕于前。“犬”字修饰“坐”,“犬坐”联系紧密,分析成“其一犬∕坐于前”就是错误。

再如:行∕拂乱其∕所为。学生常有这种划法:行拂∕乱其所为。“拂乱”意思是“使……颠倒错乱”,正确的分析就不难做出了。(行拂乱/其所为”“将要使他的所作所为与意愿相左”,或者“扰乱他的所作所为”之意,承前省略主语“天”。行,在这里作“将”讲,“拂乱”是使动用法,是使其违背的意思. )

对一些拿不准的停顿,先翻译,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停顿,以此为参照,进行古文语句节奏的划分,毕竟学生对现代文的语感要强于古文。

例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学生极易划成33停,译一下,天外闪烁着七八颗星星,山前落下两三滴雨。很容易看出其停顿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再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背诵时有的学生常背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译成现代汉语: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显而易见,“在……之前”“在……之后”语意联系紧密。因此停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确定节句中停顿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1、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至于”等。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需要查这些关联词语的含义)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有些表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领起,朗读的时候,在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如:

(1)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2)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表猜测或推断)

(3)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加强反问语气)

(4)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事哉《捕蛇者说》(表反问)译文:哪能像我的邻居们那样天天有这样的遭遇呢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二章》(表议论)

二、起到总领性的词语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些词放在句首,总领主句乃至全段,

诵读时必须稍有停顿,否则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予独爱”总领后面几个分句,所以“予独爱”后面应稍有停顿,否则就不能显示它的总领作用。

三、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②可/以一战。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四、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主谓间的停顿是节奏中重要的划分主谓间的停顿是节奏中重要的划分。如:

1、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例:(1)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以:因为)注:有异议(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3)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例(3)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4)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

2、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例:

(1)恐/前后受其敌。(《狼》)

(2)恐/托付不效。(《出师表》)

(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

(4)忘∕路之远近

(5)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6)问/今是何世

3、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面应稍加停顿。

例:(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

4、状语与中心语之间的停顿

A、除了名词做状语外,一般情况状语与中心语之间要用停顿永之人/争/奔走焉。“争”是“奔走”的状语,应该分开读。

B、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和主语之前稍加停顿。如: (1)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今/南方已定。(《出师表》)

C、文言句中有表示方位的词或时间性的词,如“俄而、“先”、“中”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例如:(1) 中/ 峨冠而多髯者/ 为东坡(《核舟记》)

(2)俄而/ 百千人大呼。(《口技》)

(3)先/ 天下之忧/ 而忧。(《岳阳楼记》)

D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①其一/犬坐/于前②山行/六七里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五、文言句首中出现表假设、转折、递进等的连词,如“若”、“而”、“虽”、“且”、“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