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集合》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教学设计(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教学设计(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教学设计第【1】篇〗复习集合师:集合是近期才学习的内容,大家还记得哪些与集合相关的知识呢引导学生回顾。
1思维图。
让学生说-说图形的要素、画法及各部分的作用。
2利用维思图解决问题。
师:求两个集合的交、井之后的元素个数。
就是用两个集合的元素个数的和减去它们的交集的元素的个数。
(板书〉师:在我校开展运动会时,本班有7人报名50米短跑,有5人报名跳远。
最后老师让报名参加这两项比賽的同学起立,可是数来数去却只有9人参賽。
你知道为什么吗[学情预设]因为有人同时报了两项比賽. .师:你能利用维思图帮老师找找,有几人报了两项吗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
师:像这样,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根据举出的例子,请你面一面,然后把你画的图跟大家分享一下吧!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议。
[设计意图]集合这一部分内容是近期才学习的。
学生相对来说比较熟悉。
故以学生回顾为主。
然后举例验证并表达对维思图的理解.反馈练习1.口算练习:完成教科书F112*练习二十四”第10题。
学生口答,以接龙形式完成,检验学生分数的简单计算能力。
2综合练习:完成教科书F113~练习二十四"第13题。
(1)回顾钟面的结构。
师:我们认识了钟面,钟面.上有哪些数学知识呢[学情预设]学生会知道钟面一共有12个大格。
把钟面平均分成了12份:也可以把钟面看成平均分成了60份,每分钟表示其中的1份。
(2)让学生根据复习分数的相关知识独立解决问题。
3.分数解决间题:完成教科书F114“练习二十四"第15题。
(1)学生独立思考。
(2)指名学生板演。
.(3)根据学生所出现的问魎进行讲解。
及时发现解决问题过程中易犯的普逍性错误。
[设计意图]设计不同类型的题目。
让学生进-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增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五、全课小结师: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说说你的收获。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教学设计第【2】篇〗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集合》教案
教案:《集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集合的元素,并能够用集合的语言进行表达。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对集合进行分类和比较。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够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参与,共同完成任务。
教学重点:1. 集合的概念和集合的表示方法。
2. 集合的分类和集合的比较。
教学难点:1. 集合的表示方法,特别是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2. 集合的分类和比较,特别是找出不同集合的共同特征和不同特征。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实物或者图片,用于展示集合的例子。
2. 学生准备纸和笔,用于记录和表达集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物或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集合的概念。
2.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能够理解集合的概念,并能够用集合的语言进行表达。
二、探究(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并举例说明。
2. 学生通过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能够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并能够用集合的语言进行表达。
三、实践(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集合的分类和比较。
2. 学生通过小组活动,能够找出不同集合的共同特征和不同特征,并能够用集合的语言进行表达。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分类和比较。
2. 学生通过总结,能够巩固集合的知识,并能够用集合的语言进行表达。
五、作业(5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关于集合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集合的知识。
2. 学生通过完成练习题,能够巩固集合的知识,并能够用集合的语言进行表达。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或者图片的展示,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并通过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让学生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进行集合的分类和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总结环节,让学生巩固集合的知识,并能够用集合的语言进行表达。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得到了有效的实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较高,对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有了深入的理解。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集合》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集合》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对于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集合》这一章节的教学有着深入的理解和丰富的经验。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我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依据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63页的《集合》章节展开的。
具体内容包括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运算等。
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情景引入,理解集合的含义,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以及能够进行简单的集合运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正确地区分集合和事物。
2. 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能够用集合符号表示给定的集合。
3. 学会进行集合的运算,包括并集、交集和补集等。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学生对于集合概念的理解,以及集合运算的运用。
教学重点则是学生能够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集合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集合卡片、集合图示、黑板、粉笔等。
2. 学具:学生作业本、彩色笔、练习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将会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如学生的铅笔、书本等,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集合是由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组成的。
2. 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我将向学生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和描述法,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掌握如何用集合符号表示给定的集合。
3. 集合的运算:我将向学生讲解集合的运算,包括并集、交集和补集等,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集合运算的方法。
4. 小组合作: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讨论,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和运算。
六、板书设计我将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包括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以及集合的运算等,以便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运用集合的表示方法,表示给定的集合,并进行集合运算。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集合》教学设计含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集合》教学设计含反思教学内容:《数学广角——集合》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几何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集合的意义,了解韦恩图。
教学难点:能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姓名卡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帮助小明解决问题。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从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怎么清楚的表示出重复的2个人呢?提出问题:喜欢这两项运动的一共有几人?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请表格中同学上来把自己的名字贴在合适的位置。
2.用集合图来表示。
为了清楚的表示出他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用集合圈来表示。
在数学中,我们把喜欢跳绳的同学看成一个整体,就是一个集合。
把喜欢踢毽的同学看成一个整体,它也是一个集合。
画一画。
分别圈出喜欢跳绳和喜欢踢毽的同学。
中间重叠的部分表示既喜欢跳绳又喜欢踢毽的同学。
这幅集合图也叫韦恩图,介绍韦恩图。
3.分析集合圈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左边的圆圈、右边的圆圈、中间的重合部分分别表示什么?同桌说一说。
集合圈各部分表示的是什么。
知道了集合圈各部分的含义,请同学们列出算式,求出喜欢跳绳和喜欢踢毽的同学一共有几人。
练习本上列算式。
学生汇报。
小结:在解决这类问题的时候,我们通常先把两个集合的人数加起来,再减去中间重复部分的人数。
三、巩固新知,拓展练习练习1、课本第105页做一做。
2、某小组喜欢唱歌的有9人,喜欢绘画的有8人,既喜欢唱歌又喜欢绘画的有3人,这组一共有多少人?四、梳理课堂,进行小结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了重叠问题,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跳绳踢毽5+6-1=9(人) 既喜欢跳绳又喜欢踢毽《集合》教学反思《集合》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本节课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学习,渗透简单的集合思想,并能应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023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公开课教案(优选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公开课教案(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公开课教案第【1】篇〗数学广角集合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1.导入:课间,同学们都喜欢什么样的运动?看,三(1)班选拔了一部分喜欢运动的同学参加学校的运动会(出示例1),那么我们能算出参加这两项比赛共有多少人吗?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1、同学们,你们都做了哪些运动?2、老师调查其中一个小组的体育爱好情况:第三小组喜欢踢毽子的有哪些同学?(假设7人)喜欢跳绳的有哪些同学?(假设8人)有没有两样都喜欢的?(假设3人)3、老师在讲台的两边分别画了两个圈:左边黄色的圈表示喜欢踢毽子的,右边红色的圈表示喜欢跳绳的。
4、现在请第三小组踢毽子的同学到左边黄色的圈内集合;请喜欢跳绳的同学到右边红色的圈内集合。
我们看看他们怎么站?5、问题出在哪儿呢?谁有好的建议以指导他们站到他们该站的位置?6、接下来请大家拿出纸和笔,想一想,画一画,写一写,怎样能使别人一看就知道喜欢踢毽子的有哪些同学,喜欢跳绳的有哪些同学,两样都喜欢的有哪些同学?同时还方便我们数人数?7、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想法?(适时肯定学生合理的想法。
)在100多年前,英国有一位名叫韦恩的逻辑学家,用一个图很方便地解决了我们今天遇到的这个问题。
让老师来展示给大家看。
8、这种图是韦恩最早发明的,所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叫韦恩图。
利用韦恩图,既能表示重复的部分,又能方便统计总数。
接下来,如果要用算式表示喜欢踢毽子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又该是怎样的呢?9、刚才同学们交流了很多算法,你觉得哪种比较容易理解。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课时集合人教版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课时集合人教版新课标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教材是《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集合。
我们将探讨集合的定义、特点以及集合间的运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1. 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能够识别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集合。
3. 理解集合间的运算,如并集、交集和补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集合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难点:集合间运算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集合图示卡片。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在课堂上展示一套卡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卡片中的物品。
通过这个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集合。
2. 概念讲解:在黑板上用粉笔写出集合的定义,并用集合图示卡片展示不同类型的集合,如数集、几何集等。
同时,解释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
3. 例题讲解:挑选几个简单的例题,让学生观察并描述集合的运算过程。
例如,给出一组数字集合{1,2,3},让学生找出它的并集、交集和补集。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我会适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5. 集合游戏:设计一个集合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集合的概念和运算。
例如,学生需要找出指定的集合物品,或者找出两个集合的交集。
六、板书设计板书上会清晰地写出集合的定义、表示方法以及集合间的运算。
我会用不同的颜色粉笔标出重点内容,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a. 你的家庭成员b. 你所拥有的玩具a. 班级中所有喜欢篮球的同学b. 你的邻居家庭成员答案:1. a. {父母、兄弟姐妹、自己}b. {玩具车、娃娃、拼图}2. a. {喜欢篮球的同学}b. {邻居家庭成员}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与家人或朋友分享所学的集合知识,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加深理解和记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九单元《集合(1)》人教版
教案标题: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集合(1)》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集合是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
2. 集合的表示方法。
3. 集合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集合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水果摊上的水果、文具盒里的文具等,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集合的概念。
2. 新课导入(1)讲解集合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集合是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
(2)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等。
(3)讲解集合间的关系,如包含、不包含、相交等。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如将不同物品进行分类,用集合表示并分析集合间的关系。
4. 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巩固学生对集合概念、表示方法和集合间关系的理解。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板书设计1. 集合的概念:集合是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
2.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等。
3. 集合间的关系:包含、不包含、相交等。
七、课后评价课后评价旨在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建议。
本教案根据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集合(1)》的内容编写,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因为这是整堂课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对集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导入环节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注意的重要步骤。
集合(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 三年级上册 人教版
教案:集合年级:三年级学科:数学教材版本:人教版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彼此不同的对象构成的整体。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生活中的集合现象。
教学重点: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无序性和互异性。
教学难点:1. 集合中元素的无序性和互异性。
2. 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相关教具或实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学生熟悉的物品,如水果、文具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2. 引入集合的概念:像这样由一些确定的、彼此不同的对象构成的整体,我们称之为集合。
二、新课1. 讲解集合的概念,强调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无序性和互异性。
2. 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
3.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如包含关系、相等关系等。
三、巩固练习1.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集合现象。
2. 让学生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如找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交集等。
四、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和集合之间的关系。
2. 强调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无序性和互异性。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
2.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集合现象,并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培养学生的集合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充分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附:板书设计集合1. 概念:由一些确定的、彼此不同的对象构成的整体。
2. 特点: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
3. 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等。
4. 集合之间的关系:包含关系、相等关系等。
注意事项:1. 本教案适用于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数学集合教案5篇
三年级数学集合教案5篇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集合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三年级数学集合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
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
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秒4时=分9分○9秒36分○2时5分=秒150秒○2分400分○4时10分○1时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三、全课总结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四、布置作业“练习一”的第10、11题教学反思:本节练习课,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
学生在倾听与表达中,可以学到的时间计算方法,体验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的快乐。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年级数学集合教案(篇2)教学目标:1、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笔算方法。
《集合》(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集合》(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
在本次教学中,我将使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以集合为主题进行教学。
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第三章第二节《集合》。
该章节主要介绍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以及集合的基本运算。
具体内容包括:集合的定义、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和补集)。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掌握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理解并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能够运用集合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次教学的重点是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以及集合的基本运算。
教学难点主要是集合的表示方法(描述法)和集合的基本运算(补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集合的图片、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教室里的学生、学校里的老师等,引入集合的概念。
2. 讲解集合的概念:通过集合的图片和实际例子,讲解集合的定义,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
3. 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4. 讲解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和补集。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
5. 随堂练习:通过一些实际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集合知识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集合概念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七、作业设计(1)班级里的女生(2)学校里的老师答案:(1)列举法:班级里的女生描述法:女生(2)列举法:学校里的老师描述法:教师(1)集合B={2,3,4}(2)集合C={1,2,4}答案:(1)并集:{1,2,3,4}交集:{2,3}补集:{1,4}(2)并集:{1,2,3,4}交集:{1,2}补集:{3,4}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次教学结束后,我进行了课后反思。
《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在教学《集合》这一章节时,我选择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运算以及集合的应用等。
一、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通过实际情境,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意义,掌握集合的元素、集合的性质等基本概念。
2. 集合的表示方法:学习用列举法、描述法表示集合,能正确表示常见的事物和图形组成的集合。
3. 集合的运算:掌握集合的并集、交集、补集等基本运算,能运用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4. 集合的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用集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元素、集合的性质等基本概念。
2. 学会用列举法、描述法表示集合,能正确表示常见的事物和图形组成的集合。
3. 掌握集合的并集、交集、补集等基本运算,能运用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运算以及集合的应用。
2.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练习本、铅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讨论同学们喜欢的玩具,引出集合的概念,让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意义。
2. 讲解集合的元素、集合的性质等基本概念,让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知识。
3. 学习用列举法、描述法表示集合,通过实例,让学生正确表示常见的事物和图形组成的集合。
4. 讲解集合的并集、交集、补集等基本运算,让学生能运用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5. 巩固所学知识,进行随堂练习,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
6. 应用集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集合的概念2. 集合的表示方法3. 集合的运算4. 集合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你所在班级的学生;(2) 你的家庭成员;(3) 你喜欢的颜色。
2024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教案与反思第【1】篇〗第9单元数学广角——集合第1课时集合【教学内容】教材第104页例1。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感受集合思想,掌握填写集合圈的方法。
2.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会读取集合圈中的信息,理解“重复部分”。
【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1.导入:课间,同学们都喜欢什么样的运动?看,三(1)班选拔了一部分喜欢运动的同学参加学校的运动会(出示例1),那么我们能算出参加这两项比赛共有多少人吗?2.猜一猜:你认为有多少人?(可以有不同的结果)3.同学们猜出了多少种结果,那么到底谁猜得对?(1)有人数了数跳绳9人,踢毽8人,共有17人,你同意吗?说说你的想法。
(2)有人说参加比赛的人数没有17人,你同意吗?说说你的想法。
(没有17人,是因为有人重复报了两项比赛。
)4.那到底有多少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怎样表示能清楚地看出来呢?(引导:把重复的人连线或打记号等。
)可在表格上直接连线,能最清楚地看出有3人重复报了。
5.为了更清楚地让我们看出哪些人只报了一项,哪些人两项都报了,你有什么好办法?(适当引出画集合图的方法。
出示课题:集合)6.你能把人名填到集合图中吗?(1)小组协作完成。
(2)把人名不要了,换了人数你会填吗?(独立完成)(3)观察集合圈图,要算出参加比赛的总人数怎样列式?为什么?(小组交流讨论,全班反馈)(4)反馈:9+8-3=14(人)①说算理。
②适当追问:为什么要减3?7.回顾算理,整理思路:通过对例1的分析解答,有什么要与同学们交流的?关键要注意什么?(减去重复的)8.巩固练习。
(1)教材第105页做一做第1题。
①独立填写。
②重点观察重复处。
(2)做一做第2题。
①独立填写。
②反馈思路。
二、拓展深化,巩固提高1.练习二十三第1题。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集合》教学设计教案
三年级上册《集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
2.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集合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通过语言的描述和计算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重复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猜测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图形成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能直观看出重复部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个体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养成勤动脑,乐思考、巧运用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学情分析】“集合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是小学阶段集合思想教学。
集合思想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以往的题型中有过接触,只是无意识形成一些简单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本节课所要学的是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学生是第一次接触。
教材中的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喜欢踢毽子比赛和跳绳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项参赛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教学重难点】1、了解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2、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会解决简单重复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单【教学方法】动手操作实践法、直观教学法【教学过程】一、模型导入,引疑启思1、同学们,你们都认识三角形么,三角形有几条边组成?(3条)看来同学们都对三角形很了解,老师这里有2个有关于三角形的问题想请大家帮忙,你们想尝试么?问题①: 摆一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3根)问题②:摆两个三角形最少需要多少根小棒?2、师:三角形中有1根小棒是公共边,重复使用了,既是左边三角形的一条边,又是右边三角形的一条边。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重复现象的数学问题————《集合》(板书课题)二、互动探究,掌握规律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运动会么?(喜欢)我们八小马上要举行运动会了,为此老师在课前做了个小调查,这是我们三九班喜欢跳绳和踢毽子的学生名单。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案(通用6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案(通用6篇)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案篇1教材分析:“数学广角——集合”是教材专门安排来向学生介绍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即“集合”。
教材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个小组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这时,教材利用直观图(即韦恩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材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教学目标:1.学生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感知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2.能运用集合思维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生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感知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巧用对比,初悟“重复”1.观察与比较(课件出示图片)父与子2.提出问题:有2个爸爸2个儿子,一共有几个人?怎样列式计算?第一种:无重复情况。
黄明,他的父亲黄伟光。
李煜,他的父亲李文华。
预设:列式一:2+2=4(人)第二种:有重复情况。
汪聪,他的父亲王立成,王立成的父亲汪华东。
列式二:2+2=4(人)4-1=3(人)师追问:为什么减1?二、初步探究,感知重叠1.查看原始数据,引出重复。
师:我们来看看三(1)班是被老师选上的幸运之星。
(课件出示)书法比赛小丁李方小明小伟东东绘画比赛小明东东丹丹张华王军刘红老师:你从这张表格中学到了什么信息?(2)老师:有多少学生参加比赛?老师:怎么会错呢?仔细看看。
谁能告诉我?(3)师:那到底是多少人呢?我们来数数看。
集合(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集合(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教科书第104页例1及相关内容。
1.使学生经历集合图的形成过程,了解简单的集合知识并感受其意义;掌握“重叠问题”的简单列式解答方法。
2.在借助集合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使学生感受集合思想、符号化思想;培养数学信息表征能力、多角度思考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用数学工具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便利性;培养学生之间合作互学的意识和学习的兴趣。
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了解集合图中的各个部分,并用规范的语言表达含义。
多媒体课件。
一、新课导入(一)趣味前聊师: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去剪头发,理发师照常收费,却只收了三个人的钱。
你知道为什么吗?预设:有一个人既是小女孩的妈妈,又是小女孩外婆的女儿。
引导:你真会思考和表达,看看这节课能不能带着这样的数学眼光和语言去观察解决问题。
(二)导入课件出示例1:师:接下来,我们看看发生在三(1)班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一)分析例1师:这是三年级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你发现了哪些信息?预设:条件:参加跳绳比赛的有9人,参加踢毽比赛的有8人。
问题: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师:怎么求呢?预设:9+8=17(人)问:是这样计算的吗?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参赛名单,你发现了什么?预设:有的人两项比赛都参加了,两项比赛都参加的人数重复了。
师:有多少人两项比赛都参加了?师生共同找出有重复名字的共3个。
教师引导探究:因为有3人重复了,那肯定不是17人了。
我们怎样用一种方法表示,既能清楚地看出跳绳的有哪些同学,踢毽的有哪些同学,又能明显地看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有哪些同学?让我们来画一画吧。
出示【学习任务一】。
师:老师收集了三种整理图表,请各自的作者来解说。
下面的同学如果能理解并赞同,请掌声赞赏;听完有问题和建议,也请提出。
预设1:我是重新将表格人名的顺序进行了调换,重复的3人都放在前面,这样一目了然。
2023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教学设计(优选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教学设计(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教学设计第【1】篇〗《集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拼摆、画图、比较等方法经历探索维恩图产生的过程,理解、体会集合图其各部分的意义和价值。
过程与方法:2.了解简单的集合知识,能利用维恩图、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维恩图的产生过程,学会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交集”的具体含义,利用维恩图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打印学生名单,塑料集合圈,探究单等。
教学过程:一.唤起与生成1.师课件出示学校比赛通知:通知三年级每个班选拔5名同学参加8时举行的“跳绳比赛”,6名同学参加9时举行的“踢毽比赛”。
师根据通知要求,引导学生猜想“三年级每个班要选拔多少人参加比赛?”预设:生猜想11人。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两个比赛出发,让学生猜一猜“三年级每个班要选拔多少人参加比赛?”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究与解决(一)通过观察表格,发现表格中的人数不是11人而是9人,产生矛盾冲突。
三(1)班的参加跳绳比赛和踢毽比赛的情况如下表:跳绳比赛杨明陈东刘红王爱华赵军踢毽比赛刘红于丽周晓杨明朱小东卢强师呈现三(1)班参加比赛的学生名单,并让学生观察表格,看看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这两项比赛。
预设:生1:11人生2:9人。
师追问“为什么一共是9人”。
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杨明、刘红重复参加了这比赛。
为了确定一共有几人参加这两项比赛,师建议学生到讲台上数一数表格中应该有多少人。
预设:11人或9人。
师生共同观察表格,发现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同学一共有9人。
师提出质疑:“明明算的是5+6=11(人),可数起来为什么是9人呢?”产生矛盾冲突。
预设:生:因为有重复的人。
体现“重复”的重要性。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优质课公开课教案《集合》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圈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2.在探索研究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研究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合作探究、验证归纳等方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老师先给大家出一道脑筋急转弯: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每人都得买一张票),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
这是为什么?学生活动:学生猜测各种可能性,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高见。
师:大家的猜测都有自己的道理,但答案到底是什么呢?暂时老师还不想告诉你们,我想通过下面的活动,大家一定能自己找到答案的。
二、新课研究1.讲授例1.1方法一。
师:黉舍准备从每个班中选几名热爱运动的学生参加体育训练,为下学期的校运动会做准备。
上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竞赛的学生名单。
(出示第104页表格)师:数一数,参加跳绳的有几位同学?参加踢毽的有几位同学?生:参加跳绳的有9人,参加踢毽的有8人。
师:那么,参加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几位同学?你会计算吗?学生可能回答;一共有17人,9+8=17(人)。
可是,参加这两项活动的没有17人呀。
我发现有的人两项活动都参加了。
应该是一共有14人参加了,算式是9+8=14(人)。
……师:到底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有人说一共是14人呢?为什么要减去3呢?生:因为有3个人反复了。
生:因为这3个人及参加了跳绳,又参加了踢毽。
生:因为跳绳的9人里面有这3个人,踢毽的8人里面也有这3个人,所以计算的时候就不能是9+8=17(人),还应该减去3人,所以是9+8-3=14(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例1。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统计、分析、计算的过程,能借助韦恩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重叠部分,了解韦恩图产生过程。
教学难点:利用集合思想方法列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游戏感知引入
把3个磁片放入2个圈,摆好后每个圈内必须有2个磁片。
学生尝试……思考后演示。
师:两个圈交叉重叠,再数每个圈有几个磁片时,中间的一个磁片就会被计算两次,这种现象,数学里叫重叠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集合里的重叠现象。
(板书课题:集合)
二、经历过程,体验探究
1、碰撞问题,产生认知冲突
师:我们班有一群同学被评为了语文之星和数学之星。
(板书:语文之星数学之星)
师:请语文之站一下,看看他们是谁?有多少人?
生:他们是肖梦梦、黄嘉涛……,一共有4个同学。
师:请数学之星站一下,看看又是谁?有多少人?
生:他们是肖梦梦……,一共有3个同学。
师:获得语文之星和数学之星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4+3=7
生:不对,我发现有同学刚才站了两次,总人数应该没有这么多。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有同学既是语文之星又是数学之星,这个数据也要统计一下(板书:1)
2、研究问题,建构新知体系
师:有些同学既是语文之星又是数学之星,这时怎么求一共有多少人呢?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一套学具,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使大家既能清楚的看出每一个同学的情况,又能明显看出一共有多少人?
(小组合作,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情况。
)
师:请你介绍一下你们组的作品(图1)。
生:第一排表示语文之星的同学,第二排是数学之星的同学,我们把相同的
名字连起来,就找到了既是语文之星又是数学之星的同学。
师:真会想办法。
生:我们在语文之星下面画△,在数学之星下面画○。
△就表示是语文之星的同学,○就表示是数学之星的同学。
我们发现,易婧可的名字下面既有○又有△,所以她就是既是语文之星,又是数学之星的同学。
师:办法真独特。
生:我们组想到想到的是刚才做游戏的方法,用红圈表示语文之星,篮圈表示数学之星,而中间交叉部分表示既是语文之星,又是数学之星的同学。
师:太有创意了。
师:有了这三个条件和这幅图,怎么求一共有多少人?
生:4+3-1=6人,4+4把语文之星的5人和数学之星人相加,中间有1人这两项比赛都参加了,就会算两次,可实际只有1个人,多算一次,就要减掉1。
生:4-1+1+(3-1)=6人
生:4-1+3=6人
生:4+(3-1)=6人
师:你们觉得那种方法简单易懂呢?
师:大部分同学跟老师的观点一样,认为第1种简单易懂,那谁能再说说这个算式的意思吗?
……
师:刚才大家创造的这幅图叫集合图,最先由英国逻辑学家和数学家韦恩发明,所以人们又把它叫韦恩图,恭喜你们都有数学家的水平了!
三、深入生活,解决重叠问题。
1、基本练习1:出示课本练习第1题。
让学生先说图意再提问,最后解答。
2、看完了动物世界,我们一起去逛逛水果超市,这是昨天金鹰超市进的水果品种,有?(学生齐答),今天超市又进了哪些水果?(生齐答)。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那昨天和今天金鹰超市一共进了多少种水果?
3、改编课本练习第2题(猜文具),建构集合的整体概念。
小丽过生日,明明和丹丹分别送了他一个礼盒,其中明明的礼盒里有铅笔,直尺和橡皮擦3种文具,丹丹的礼盒里有2种文具,大家猜猜两个礼盒里一共有几种文具?
展示:
3+2-1=4(种) 四:总结延伸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重叠,只是集合中的一种现象。
集合思想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想,今后我们会更系统地学习到有关集合的知识。
今天我们认识的韦恩图,也只是集合小时候的样子,它会和你们一起长大,到时候,老朋友相见,可不要不认识它哦。
五、课后社会小调查
老师最近在搞一项社会小调查,你们想加入进来吗?调查的题目是:给爸爸找位置。
请你们回家后调查自己的爸爸抽烟、喝酒的情况,并以大组为单位制成韦恩图。
1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