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二节Brunnstrom

合集下载

神经发育学疗法——Brunnstrom技术

神经发育学疗法——Brunnstrom技术
Ⅵ 接近正常:指屈曲位外展,系纽扣,稍欠灵巧,大体上正常。
阶段 Ⅰ Ⅱ Ⅲ Ⅳ


评价标准 无随意运动(弛缓期) 出现联合反应,联带运动初期阶段(痉挛期),无关节运动 联带运动达到高峰,坐、站位时有髋膝踝的屈曲。 出现部分分离运动
坐位,膝关节屈曲>900 坐位,足跟着地,踝关节能背伸 出现分离运动 立位,髋关节在伸展位时能屈膝 立位,膝伸展位,脚稍向前踏出,踝关节能背伸 接近正常: 立位,髋关节能外展并超过骨盆上提范围 立位,小腿能内旋、外旋、伴有足内翻及外翻。
三、偏瘫患者的异常运动模式
联合反应 共同运动 原始反射
• 偏瘫患者的恢复过程不是直线性的,而是经历了运动模式由量 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无运动到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再到分离 运动直至随意运动
• 联合反应与共同运动属于粗大运动模式,在不同的阶段予以利 用或抑制。
(1)联合反应
卒中后的一种非随意性 的运动和反射性的肌 张力增高。健侧用力 ,患侧会出现相应的 运动
即通过联合反应—共同运动之后才会出现分离运动。 在恢复的早期使用该
项技术,让患者看到自己瘫痪的肢体仍可以运动,可以刺激患者康复 和主动参与的欲望,这一点对于患者信心的重建意义重大!
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阶段
Brunnstrom将脑卒中等中枢神经损伤以后的 偏瘫恢复分成6个阶段:第1阶段:弛缓期;第2 阶段:痉挛阶段;第3阶段:共同运动阶段;第4 阶段:部分分离运动阶段;第5阶段:分离运动阶 段;第6阶段:正常阶段。
• 康复不仅针对疾病而且着眼于整个人、从生理上、心理上 ,社会上及经济能力进行全面康复。提高病,伤,残者的 生活素质,恢复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使病,伤 ,残者能在家庭和社会过有意义的生活。为达到全面康复 ,不仅涉及医学科学技术,而且涉及社会学、心理学、工 程学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

brunnstrom疗法

brunnstrom疗法

• 联合反应的类型:联合反应可分为对称 性联合反应、非对称性联合反应、同侧 性联合反应。
• 雷米斯特(Raimiste)反应 健侧下肢 抗阻外展或内收时,患侧下肢出现相同 动作的联合反应称为Raimiste反应。 • 注意:联合反应与联合运动的区别。
健侧屈曲 -------→患侧屈曲
上肢 对侧性 联合反应 下肢 健侧伸展-------→ 患侧伸展
膝关节
踝关节
屈曲、外展、外旋 伸展、内收、内 旋 屈曲 伸展 背伸、内翻 趾屈、内翻
足趾
伸展
屈曲
共同运动各要素的相对强度
• 上肢屈曲共同运动 1、肘屈曲最为常见,屈肌共同运动时最强的 要素,脑损伤后最先出现。 2、肩关节外展、外旋较弱→上臂后伸 3、神经生理学分析:肘屈肌和前臂旋后肌关 系密切,肘屈曲与前臂旋后易同时出现;但偏 瘫患者前臂旋前肌长期痉挛,屈肌共同运动期 间,前臂旋也可处于旋前位。
原始反射
• 紧张性颈反射(TNR):取决于颈部的运 动和颈部的位臵。
对称性颈反射:1、表现:颈后伸,双上肢伸 展,双下肢屈曲。 2、影响:正常人、偏瘫患者 非对称性颈反射:1、表现:头部转向的一侧 伸肌张力高,另一侧屈肌张力高。 2、影响:正常人、偏瘫患 者
• 紧张性迷路放射: 1、表现:仰卧位四肢伸肌张力增高, 俯卧位屈肌张力增高。 2、影响: • 抓握反射: 1、表现:接触到患者的手掌面时屈肌 及内收肌群部分收缩,形成抓握动作。 2、影响:
共同运动的影响
• 共同运动对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1、肩关节屈曲时伴随着外展、外旋,所以手摸 头部困难,造成上肢上举时不能完成梳头、洗 脸和刷牙等一切需要配合内收、内旋的动作。 2、由于肩关节的屈曲伴随着肘关节的屈曲和前 臂旋后,所以当上肢前伸时,肘关节不能伸展, 不能完成各个方向拿取物品的动作。

Brunnstrom的基本理论

Brunnstrom的基本理论
• 第Ⅲ阶段:肢体的主动运动仅仅是以肢体的协同运动形式出现的,肌肉痉挛 增强,痉挛进一步加重,患侧肢体可以完成随意运动,但由始至终贯穿着协 同运动的特点,称为协同运动阶段
• 第Ⅳ阶段:肌肉痉挛开始减轻,开始脱离协同运动模式,出现了部分分离运 动,称为部分分离运动阶段
• 第Ⅴ阶段:运动逐渐失去协同运动的控制,出现对个别或单独关节活动的控 制,出现了难度较大的分离运动,痉挛明显减轻,各关节运动大致正常,具 有一定的协调性,称为分离运动阶段
中枢性运动瘫痪导致运动功能障碍 的恢复过程
• 第Ⅰ阶段:急性期发作后约数日到两周,患侧肢体失去控制,运动功能完全 丧失,肢体处于弛缓性瘫痪,称为弛缓阶段。这个阶段既没有随意性肌肉收 缩,肌肉无活动,也不会出现联合反应、协同运动。
• 第Ⅱ阶段:发病2周以后,随着病情的控制,肢体开始出现运动,而这种运动 伴随着痉挛、联合反应和协同运动的特点,出现协同运动下的肌肉的初级活 动,患侧肢体可以完成随意运动,上肢肌肉的随意收缩多见于胸大肌(肩关 节内收),下肢多见于髋关节的内收肌群,逐渐出现肌肉痉挛,称为痉挛阶 段。
• 第三பைடு நூலகம்:肌痉挛达到高峰,肢体可随意发起屈肌 或伸肌协同运动,伴有相应的关节运动。
• 第四期:肌痉挛开始减弱,协同运动的成分逐渐 减少,出现部分分离运动,具体为:
部分分离运动
• 患手可以够到后腰的椎旁5cm • 在肩关节保持0度,肘关节屈曲90度,前臂
中立位的状态下,前臂可以完成旋前、旋 后的运动。 • 在伸肘位下,肩前屈可达90度以上
• 对侧性联合反应:上肢 健侧屈曲-患侧屈曲

健侧伸展-患侧伸展

下肢 健侧屈曲-患侧伸展

健侧伸展-患侧屈曲

《运动疗法技术学》 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课程标准

《运动疗法技术学》 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课程标准

《运动疗法技术学》教学大纲Exercise Therapy Technology课程代码:学时:24 学分:1.5 理论学时:24 实验或讨论学时:0 适用专业:课程性质:选修撰稿人:审定人:一、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地位与任务运动疗法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应用各种形式的主动和被动进行具体操练,以促使病人康复的一类疗法。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能正确理解运动治疗工作的原理,熟练掌握各种运动疗法技术的原理和技巧,并掌握常见疾病的各种运动治疗方法。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掌握运动疗法技术中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

2.掌握运动疗法技术中各种训练技术的操作要点。

3.掌握常见病的运动疗法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课程教学改革本课程从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出发,使学生先学会做,再逐步学懂弄通,实现课程实施从“知识中心”向“任务中心”转变。

实践操作意林轮知识支撑,理论知识一实践操作玮依托,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为一体,互相补充,实现对治疗过程的认识和对完成治疗任务的体验,从而形成职业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 1学时第一节概述0.5学时知识点:1.基本概念2.常用运动方法及设备3.应用范围及禁忌症第二节运动功能评定 0.5学时知识点:1.肌力评定2.上肢及手功能、平衡功能、协调性的评定本章小结重点:1.常用运动方法2.肌力评定难点:运动疗法中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功能独立性评定思考题:举例说明肌力评定的不同等级的临床表现教学方法:讲授第二章常规运动疗法技术5学时第一节维持与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 0.5学时知识点:1.基本概念2.影响关节活动范围受限的因素3.训练方法4.适应证与禁忌证5.临床应用第二节关节松动技术 0.5学时知识点:1.基本概述2.周围关节松动技术3.脊柱松动技术第三节增强肌力和肌肉耐力的训练 0.5学时知识点:1.基本概念2.肌力下降的原因3.增强肌力和耐力训练的基本原理4.训练方法及注意事项5.临床应用第四节恢复平衡能力训练 0.5学时知识点:1.基本概念2.平衡功能障碍的原因3.训练原则和方法4.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及临床应用第五节协调性功能训练 0.5学时知识点:1.运动控制的神经生理学基础2.运动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训练效果3.运动控制功能的障碍4.协调功能障碍的分类及表现5.协调性训练及其影响因素第六节体位摆放、身体移动及站立步行功能训练 0.5学时知识点:1.体位摆放、翻身及坐位移动训练2.移乘训练3.轮椅操作训练4.拐杖和助行器的使用及恢复步行能力训练第七节心脏功能训练 0.5学时知识点:1.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2.常见导致心功能减退的因素3.心脏功能评定4.心脏功能训练的基本方法第八节呼吸运动及排痰能力训练 0.5学时知识点:1.基本概述2.呼吸系统检查和功能评定3.呼吸训练4.胸腔松动练习5.咳嗽及体位引流第九节水中运动疗法 0.5学时知识点:1.基本概述2.水中运动的分类3.设备及用具4.训练内容及注意事项5.临床应用第十节医疗体操 0.5学时知识点:1.基本概述2.姿势矫正体操3.肌肉放松训练4.体力恢复训练本章小结重点:1.心脏功能评定2.呼吸系统检查和功能评定3.医疗体操4.关节松动技术5.恢复平衡能力训练及协调性能力训练难点:本章功能训练的临床应用及表现思考题:功能训练对于什么样的病人治疗效果更加显著教学方法:讲授第三章脊柱牵引疗法2学时第一节概述 0.5学时知识点:1.定义及发展简史2.脊柱牵引的生理效应及其影响因素3.脊柱牵引的分类4.脊柱牵引装置5.适应证和禁忌证6.脊柱牵引研究进展第二节颈椎牵引技术 0.5学时知识点:1.颈椎牵引生理效应2.常用颈椎牵引方法3.注意事项4.不良反应及其预防第三节腰椎牵引技术 0.5学时知识点:1.腰椎牵引生理效应2.常用腰椎牵引方法3.注意事项4.不良反应及其预防第四节关节功能牵引 0.5学时知识点:1.关节活动范围受限2.关节功能牵引实验研究结果3.关节功能牵引基本方法4.注意事项本章小结重点:1.颈椎牵引技术2.腰椎牵引技术3.关节功能牵引难点:牵引技术的注意事项及临床应用思考题:牵引技术的优缺点是什么教学方法:讲授第四章神经生理学疗法 3学时第一节 Bobath疗法 0.5学时知识点:1.概述2.治疗原则3.常用治疗技术4.临床应用第二节 Brunnstrom疗法 0.5学时知识点:1.概述2.成人偏瘫患者的运动模式3.评定方法4.治疗技术及临床应用第三节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 1学时知识点:1.概述2.本体感觉促进技术3.运动模式4.临床应用第四节 Rood疗法 0.5学时知识点:1.概述2.基础理论3.治疗技术及临床应用第五节 Vojta疗法 0.5学时知识点:1.概述2.理论基础3.Vojta姿势反射4.中枢性协调障碍5.治疗技术6.临床应用本章小结重点:1.Bobath疗法2.Brunnstrom疗法3.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4.Rood疗法5.Vojta疗法难点:五种疗法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思考题:五种疗法的区别教学方法:讲授第五章运动再学习疗法2学时第一节概述 0.5学时知识点:概念第二节基本原理 0.5学时知识点:1.脑损伤后功能恢复2.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综合征3.限制不必要的肌肉运动4.反馈对运动控制的重要性5.调整重心6.训练要点7.创造恢复和学习的环境第三节治疗技术及临床应用 1学时知识点:1.上肢功能训练2.口面部功能训练3.从仰卧到床边坐起的训练4.坐位平衡训练5.站起与坐下训练6.站立平衡训练7.行走训练本章小结重点:1.运动再学习疗法的基本原理2.运动再学习疗法的治疗技术及临床应用难点:运动再学习疗法的治疗技术思考题:运动再学习疗法的医学原理教学方法:讲授第六章引导式教育2学时第一节概述 0.5学时知识点:定义第二节基本理念 0.5学时知识点:1.功能失效、功能生效及引导式教育的目标2.性格3.学习理论及其应用4.动作学习理论第三节引导式教育实践 1学时知识点:1.评定2.应用的器具3.教育小组4.节律性意向5.引导员6.诱发技巧7.每日活动常规8.习作程序本章小结重点:引导式教育的基本理念与教育实践难点:引导式教育实践的步骤思考题:如何进行引导式教育实践教学方法:讲授第七章按摩疗法2学时第一节概述 0.5学时知识点:1.按摩疗法简史2.按摩疗法的作用3.适应证和禁忌证4.提高临床疗效的方法5.学习按摩的态度和要求第二节按摩手法 0.5学时知识点:1.手法的种类、操作及临床应用2.按摩手法的要求3.按摩手法的练习4.各种手法的应用5.按摩时的体位6.按摩介质和热敷第三节按摩疗法的临床应用 1学时知识点:1.软组织损伤、颈椎病、落枕、腰背下肢痛、头痛、偏瘫2.脊髓损伤、脑瘫、先天性肌斜颈、类风湿性关节炎本章小结重点:按摩手法难点:按摩疗法的临床应用思考题:按摩疗法的优缺点教学方法:讲授第八章麦肯基力学诊断治疗方法4学时第一节概述 0.5学时知识点:1.概念与定义2.理论基础第二节诊断方法 0.5学时知识点:1.病史采集2.体格检查3.三大综合征4.向心化现象第三节治疗原则 0.5学时知识点:1.姿势综合征的治疗原则2.功能不良综合征的治疗原则3.移位综合征的治疗原则第四节颈椎的治疗技术 0.5学时知识点:1.坐位后缩(治疗技术1)2.坐位后缩加伸展(治疗技术2)3.卧位后缩加伸展(治疗技术3)4.手法牵引下后缩加伸展和旋转(治疗技术4)5.伸展松动术(治疗技术5)6.后缩加侧屈(治疗技术6)7.侧屈松动术和手法(治疗技术7)8.后缩加旋转(治疗技术8)9.旋转松动术和手法(治疗技术9)10.屈曲颈椎(治疗技术10)11.屈曲松动术(治疗技术11)第五节胸椎的治疗技术 0.5学时知识点:1.直坐屈曲(治疗技术1)2.卧位伸展(治疗技术2)3.伸展松动术和手法(治疗技术3)4.直坐旋转(治疗技术4)5.伸展位旋转松动术和手法(治疗技术5)第六节腰椎的治疗技术 0.5学时知识点:1.俯卧位放松(治疗技术1)2.俯卧位伸展(治疗技术2)3.俯卧位重复伸展(治疗技术3)4.俯卧位伸展加压(治疗技术4)5.俯卧位持续伸展(治疗技术5)6.站立位伸展(治疗技术6)7.伸展松动术(治疗技术7)8.伸展松动加猛力手法(治疗技术8)9.伸展位旋转松动术(治疗技术9)10.伸展位旋转松动加猛力手法(治疗技术10)11.侧屈旋转手法(治疗技术11)12.侧屈旋转加猛力手法(治疗技术12)13.卧位屈曲(治疗技术13)14.站立位屈曲(治疗技术14)15.抬腿站立位屈曲(治疗技术15)16.侧方偏移的手法矫正(治疗技术16)17.侧方偏移的自我矫正(治疗技术17)第七节麦肯基方法的禁忌症 0.5学时知识点:1.绝对禁忌证2.相对禁忌证本章小结重点:1.颈椎的治疗技术2.胸椎的治疗技术3.腰椎的治疗技术难点:脊椎治疗技术思考题:麦肯基方法的优缺点教学方法:讲授第九章运动疗法技术新进展 3学时第一节强制性运动疗法 1学时知识点:1.概述2.强制性运动疗法技术特点3.强制性运动疗法应用4.强制性运动疗法研究进展5.强制性运动疗法的局限性第二节减重步行运动训练 1学时知识点:1.概述2.减重步行训练设备3.评定指标4.训练方法5.临床应用第三节运动想象疗法 1学时知识点:1.概述2.运动想象疗法的实施3.运动想象能力的评定4.临床应用研究本章小结重点:1.强制性运动疗法2.减重步行运动训练3.运动想象疗法难点:这三种疗法之间的对比思考题:运动疗法技术的新发展还有哪些教学方法:讲授三、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平时成绩:习题作业/课堂小测验/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结课后考试:闭卷;总成绩评定办法: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70%。

brunnstrom

brunnstrom

5.姿势反射

1 2 3
紧张性颈反射 紧张性迷路反射 紧张性腰反射

5.姿势反射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symmetric tonic neck
reflex,STNR):当颈屈曲或伸展时,两侧上肢产生
与颈同样的运动,下肢产生相反的运动。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symmetric tonic neck reflex,ATNR):是指当身体不动,头部左右转动时, 头转向一侧的伸肌张力增高,肢体容易伸展,另一侧的
了人体发育初期才具有的运动模式。

一、概述
大部分在脑发育未成熟时才 有的原始反射重新出现,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
1.紧张性颈反射
2.同侧屈伸反射
3.交叉屈伸反射
成为病理性反射,如能适当
述 地利用这些反射的特点,则
可以促进损伤后的康复。
4.阳性支撑反射
5.紧张性腰反射


三、治疗原则
根据发育顺序有规律进行,即:反射、随意运动、功能 活动。 无随意运动时,应促进运动出现。
有随意运动时,须使肢体定位并保持,即做等长收缩, 尔后做离心性收缩,最后做向心性收缩。
有随意控制,尽快停止各种刺激。首先停止反射刺激, 最后停止触觉刺激。3级以上不可使用原始反射(含联合 反应)。 加强主动练习。出现正确动作,反复练习。
负支持反射是指 牵拉伸趾肌时能 有效地引起伸趾、 伸踝、屈膝以及 髋的屈曲、外展、 外旋。

(二)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过程
Brunnstrom偏瘫恢复示意图
图 5-1
Brunnstrom 偏 瘫 恢 复 示 意 图

Ⅰ期:脑损伤发病急性期,患侧上、下肢呈弛缓性瘫痪, 无随意活动; Ⅱ期:恢复开始,患肢出现联合反应,并开始出现协同运 动和痉挛;痉挛开始出现,无随意运动,而是以基本的联 带运动、联合反应为主要的运动。 Ⅲ期:肢体运动时能随意引发较典型的协同运动,痉挛进 一步加重达到高峰; Ⅳ期:出现部分分离运动,协同运动模式逐渐减弱,痉挛 减轻,多种运动组合变得容易; Ⅴ期:进一步脱离协同运动模式,分离运动更充分,痉挛 继续减少,可较好完成难度更大的运动组合; Ⅵ期:肢体运动主要表现为协调性运动,痉挛消失,可完 成每个关节运动,恢复至接近正常。

Brunnstrom分期

Brunnstrom分期

Brunnstrom分期在康复医学领域,Brunnstrom 分期是一种用于评估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阶段的重要方法。

它为康复治疗师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框架,以了解患者的病情进展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Brunnstrom 分期主要基于对患者上肢、手和下肢运动功能的观察和评估。

它将运动功能的恢复过程分为六个不同的阶段。

在第一阶段,也就是软瘫期,患者的肢体没有任何主动运动,肌肉处于弛缓状态。

这时候,肌肉张力非常低,甚至感觉肢体“软绵绵”的,毫无力量。

这个阶段通常发生在脑卒中后的早期。

随着病情的逐渐好转,患者进入第二阶段。

在这个阶段,开始出现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

联合反应指的是当身体某一部位用力时,其他部位也会不自觉地跟着用力。

共同运动则是指肢体的活动呈现出一种刻板、固定的模式,比如上肢屈肌共同运动或下肢伸肌共同运动。

到了第三阶段,共同运动模式更加明显,痉挛也开始出现。

患者可以随意引发共同运动,但活动仍受到很大限制,动作比较僵硬。

第四阶段,痉挛开始减轻,一些脱离共同运动模式的分离运动开始出现。

比如,上肢可以做一些伸展动作,下肢在屈膝时能够踝背屈。

在第五阶段,痉挛进一步减轻,分离运动更加充分。

患者的肢体能够更加灵活地进行各种动作,协调性和准确性都有所提高。

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第六阶段,患者的运动功能接近正常水平,能够进行精细、复杂的动作,速度和准确性也与正常人相差无几。

Brunnstrom 分期对于康复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准确评估患者所处的阶段,治疗师可以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

在软瘫期,治疗的重点在于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

治疗师会帮助患者进行被动活动,如关节的屈伸、旋转等,同时进行一些刺激肌肉收缩的治疗,如电刺激。

当患者进入第二、三阶段,治疗师会逐渐引导患者进行主动运动训练,同时通过手法治疗等方式来缓解痉挛。

在这个阶段,正确的体位摆放和姿势控制也非常重要,以避免异常的运动模式固定下来。

到了第四、五阶段,康复训练的重点是进一步增强分离运动,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准确性。

Brunnstrom技术

Brunnstrom技术
Brunnstrom技术是由瑞典物理治疗师Signe Brunnstrom创立的一种中枢性促通技术,专为成人偏瘫及运动控制障碍患者设计。该技术基于反射理论和等级控制理论,旨在通过利用各种运动模式,引出肢体的运动反应,抑制异常运动成分,进而促进正常、功能性运动模式的形成。其中,Brunnstrom偏瘫恢复六阶段理论是核心之一,从迟缓阶段到正常运动阶段,详细描述了患者恢复过程中的关键变化。此外,该技术还强调原始反射理论的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性,认为脑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失控会导致异常反射与运动模式的重现。联合反应与联合运动、共同运动等概念也在技术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们共同构成了Brunnstrom技术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指南。通过这些原理和方法的应用,治疗师能够更精确地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并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逐步脱离异常运动模式,向正常、功能性运动模式过渡。

Brunnstrom技术PPT课件

Brunnstrom技术PPT课件

伸展模式 伸展、前伸 前屈、内收、内旋 伸展 旋前 伸展 屈曲
2021/3/9
23
2021/3/9
24
部位 骨盆 髋关节 膝关节 踝关节 足趾
共同运动模式
屈曲模式 上提、后缩 屈曲、外展、外旋 屈曲 背屈、外翻 背屈
伸展模式
伸展、内收、内旋 伸展 跖屈、内翻 跖屈
2021/3/9
25
2021/3/9
让我们共同进步
2021/3/9
59
2021/3/9
42
提问
❖ 患者,男,58岁。因2个月前脑梗死遗有偏瘫 入住康复科治疗,入院时检查发现上肢可摸 到后背,手能抓住网球,坐位下可主动屈膝 大于100°。
❖ 请问此患者上肢、手、下肢按Brunnstrom分 期分别为?
2021/3/9
43
偏瘫患者的异常运动模式
❖ 联合反应 ❖ 共同运动 ❖ 交互抑制 ❖ 原始反射
2021/3/9
33
❖手 ❖ 能侧方抓握及松开手指 ❖ 手指可随意做小范围伸展
2021/3/9
34
❖ 下肢出现部分分离运动 ❖ 坐位,可屈膝90°以上,脚可向后滑动 ❖ 坐位,足跟触地,踝可背屈 ❖ 坐位,膝关节可伸展
2021/3/9
35
❖ Ⅴ期:分离运动阶段,进一步脱离共同运动 模式,出现难度较大的分离运动的组合,痉 挛继续减弱
了解
•Brunnstrom 技术在促进脑 卒中患者恢复 过程中的具体 操作方法
2
Brunnstrom技术
瑞典物理治疗师Signe Brunnstrom 对 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了长时间的 临床观察和分析,结合了大量文献资料 提出了脑损伤后恢复的6阶段理论,并 以利用这个规律创立了一套治疗脑损伤 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方法。

Brunnstrom上肢手下肢

Brunnstrom上肢手下肢
可能
(充分)
7
坐位
部分分离运动
足跟着地使踝关节背屈,背屈5°以上为充分
不可能
(不充分)
可能
(充分)
8
仰卧位
分离运动
取髋、膝伸展位作踝关节背屈的动作
不可能

充分
可能,
但在跖屈范围内
充分
背屈5°以上
9
坐位
分离运动
观察踝关节有无背屈动作及其程度,髋关节屈曲60-90°,膝屈曲不超过20°
不可能

充分
可能,
不可能
可能
不充分
5-40°
45-85°
充分
90°-
5
仰卧位
部分分离运动
在膝关节伸展状态下髋屈曲,观察髋关节屈曲角度。膝关节屈曲不得超过20°
不可能
不充分
5-25°
30-45°
充分
50°-
序号
体位
项目
开始肢位及检查动作
判定___侧
6
坐位
部分分离运动
开始肢位;坐位屈膝90°
检查动作:使脚在地板上滑动,同时屈膝100°以上,要使髋关节保持屈曲60-90°,足跟不得离开地面

充分
可能,
但在跖屈范围内
充分
背屈5°以上
10
坐位
分离运动
取屈膝位,观察髋关节内旋角度,髋关节屈曲60-90°,使大腿保持水平,屈膝90±10°
不可能

充分
内旋5-15°
充分
内旋20°-
11
坐位
速度测定
检查同10的动作,取屈膝位,髋关节从中间位内旋10次,记录所需时间(内旋要在20°以上,其他条件与检查10相同),先测健侧

Brunnstrom

Brunnstrom

B 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一期:迟缓性瘫痪二期:联合反应明显,出现协同运动,肌张力开始增高,出现肌腱反射三期:以协同运动为主,联合反应减弱,肌张力增高达高峰,肌腱反射增高四期:随意协同愚弄减弱,出现部分分离运动,肌张力开始降低。

五期:随意,分离运动明显,课做一般技巧运动,随意协同运动成分部分消失,肌张力继续降低,近正常。

六期:正常随意运动,可做精细技巧运动,肌张力正常或近似正常。

分级肩臂手下肢1级弛缓,无随意运动弛缓,无随意运动弛缓,无随意运动2级开始出现共同运动或其成份,不一定引起关节运动无主动手指屈曲最小限度的随意运动开始出现共同运动或其成份。

3级痉挛加剧,可随意引起共同运动,并有一定的关节运动。

能全指屈曲,勾状抓握,但不能伸展,有时可由反向引起伸展。

1.随意引起共同运动或其成份。

2.坐位和立位时,髋、膝、踝可屈曲。

4级痉挛开始减弱,出现一些脱离共同运动模式的运动;1.手能置于腰后部。

2.上肢前屈90°(肘伸展)3.屈肘90°,前臂能旋前、旋后。

能侧方抓握及拇指带动松开,手指能伴随着的、小范围的伸展。

开始脱离共同运动的运动。

1.坐位,足跟触地,踝能背屈。

2.坐位,足可向后滑动,使屈膝大于90°。

5级痉挛减弱,基本脱离共同运动,出现分离运动。

1.上肢外展90°(肘伸展,前臂旋前)。

2.上肢前平举及上举过头(肘伸展)。

3.肘伸展位,前臂能旋前,旋后。

1.用手掌抓握,能握圆柱状及球形物,但不熟练。

2.能随意全指伸开,但范围大小不等。

从共同运动到分离运动:1.立位,髋伸展位能屈膝。

2.立位,膝伸直,足稍后前踏出,踝能背屈。

6级痉挛基本消失,协调运动正常或接近正常。

1.能进行各种抓握;2.全范围的伸指;3.可进行单个指活动,但比健侧稍差。

协调运动大致正常。

1.立位髋能外展超过骨盆上提的范围。

2.坐位,髋可交替地内、外旋、并伴有踝内、外翻。

评分标准:100分75~95分50~70分25~45分0~20分独立轻度依赖中度依赖重度依赖完全依赖姓名:床号:住院号:年龄:日期:医生:。

Brunnstrom分期

Brunnstrom分期

Brunnstrom分期在康复医学领域,Brunnstrom 分期是一种用于评估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的重要方法。

它为康复治疗师提供了一个系统且实用的框架,以了解患者的病情进展,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Brunnstrom 分期将脑卒中后的运动功能恢复分为六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也就是软瘫期,患者的肌肉完全处于弛缓状态,没有任何随意运动。

这时候,患者的肢体完全无法自主活动,肌肉张力极低。

随着病情的逐渐改善,患者进入第二阶段。

此时,患者开始出现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但这些动作都是不自主的,且是较为刻板的模式化动作。

联合反应指的是当身体某一部位用力时,另一部位会不自觉地出现相同的动作;共同运动则是指肢体的活动只能按照固定的模式进行,无法单独控制某个关节或肌肉。

到了第三阶段,共同运动模式变得更加明显和有力,痉挛开始出现。

患者能够随意引起共同运动,但仍然无法进行分离运动,也就是无法单独控制某个肌肉或关节的活动。

当患者进展到第四阶段时,痉挛开始减轻,分离运动开始出现。

这意味着患者可以开始进行一些简单的单个关节的活动,但动作还不够精确和协调。

比如,手指可以轻微地伸展和弯曲,但还不能完成复杂的抓握动作。

在第五阶段,患者的运动功能进一步提高,痉挛明显减轻,分离运动更加充分和精确。

患者可以进行一些较为复杂的动作,如手指的精细动作,但与正常的运动功能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最后,在第六阶段,患者的运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能够进行独立、协调的运动,达到或接近正常的运动水平。

了解 Brunnstrom 分期对于康复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患者所处阶段的准确评估,治疗师可以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方案。

在软瘫期,治疗的重点通常是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通过被动活动、按摩等方法来维持关节的活动度和肌肉的张力。

当患者进入痉挛期,治疗师则需要注重控制痉挛,通过牵伸、理疗等方法来缓解肌肉的紧张,同时逐渐引导患者进行主动运动。

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地增加训练的难度和强度。

brunnstrom法

brunnstrom法

brunnstrom法
Brunnstrom法是一种物理治疗技术,由瑞典物理治疗师Signe Brunnstrom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用于帮助中风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恢复运动功能。

该方法基于一个理论框架,将康复过程分为六个阶段(称为Brunnstrom分期),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治疗方法。

以下是Brunnstrom法的基本原理和各阶段的特征:
一、基本原理
1、利用生物力学原则和神经生理学知识来设计康复计划。

2、通过重复的、有目的性的活动来刺激和重新训练受损的神经系统。

3、鼓励患者主动参与,以提高他们的自主控制能力。

二、Brunstrom分期
1、阶段I:弛缓期:患者肢体处于完全放松状态,无法进行任何自主运动。

2、阶段II:痉挛期:痉挛开始出现,但仍然缺乏自愿运动。

3、阶段III:部分分离运动阶段:能够产生一些孤立的肌肉收缩,但协调性较差。

4、阶段IV:初步联合运动阶段:开始能够执行一些简单的协同动作,但不稳定且速度较慢。

5、阶段V:改善的协调和速度阶段:动作更加协调和流畅,但仍有一些缺陷。

6、阶段VI:接近正常运动阶段:动作几乎与健侧相同,仅有一些轻微的差异。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阶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包括被动关节活动、肌肉牵拉、引导性运动练习、抗阻训练、平衡训练等。

随着患者的进步,治疗重点逐渐转向增强力量、耐力、灵活性和功能性任务的完成。

Brunnstrom的基本理论

Brunnstrom的基本理论

基本概念
联合反应:脊髓水平的异常的随意运动反应 模式,受脊髓层次运动控制,高层次运动 控制解除后出现脊髓神经元左右联系的反 应,出现在瘫痪恢复的早期。表现是患肢 无随意运动,由于健肢的运动引起患肢肌 肉的收缩。在上肢呈现对称性;在下肢内 收、外展为对称性,而屈伸运动为相反的 表现。
联合反应的各种形式
Brunnstrom的基本理论
20世纪50年代,瑞典出生后移民美国的世界著名运动 疗法师Signe Brunnstrom提出了用于治疗脑卒中患 者因偏袒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的评价方法和治疗体系, 根据对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的详细观察、评定 于治疗,归纳总结, Brunnstrom提出了颇具影响力 的著名的脑卒中后因偏瘫导致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恢 复的六阶段理论划分法,此理论得到国际上的承认, 成为评价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基本依据,也是偏 瘫临床治疗的基础。至今仍被康复治疗界广为应用。
• Brunnstrom----日本的上田敏评定法 • Brunnstrom----北欧学者在此基础上研发的 • Fugl—Meyer评定法
Brunnstrom的基本治疗理论
• 主张利用联合反应、紧张性颈反射、非对 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腰反射、皮肤 和本体刺激等来引出协同运动模式,再训 练患者控制、修正和利用协同运动模式, 逐步的力图摆脱协同运动模式,形成分离 运动,再促进向充分分离、自主的随意运 动方向恢复。
Brunnstrom的基本治疗理论
• Brunnstrom认为脑卒中后出现的异常运动 障碍模式,是患者恢复到正常随意运动之 前必须经过的阶段,可以利用各种原始反 射和运动模式来诱发出协同运动,再面对 刻板的协同运动进行改造从中脱离出来, 恢复正常、随意的分离运动。
康复机制

教案28-运动疗法技术学-Brunnstrom疗法1

教案28-运动疗法技术学-Brunnstrom疗法1
重点
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恢复阶段的特点
难点
Brunnstrom疗法的基本治疗方法及治疗原则
自学内容
使用教具
多媒体
相关学科知识
康复功能评定、临床康复学、作业疗法学、理疗学
教 学 法
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互动式教学
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
[提问复习]
1、列举Bobath疗法常用治疗技术
二、成人偏瘫患者的运动模式
(一)联合反应
联合反应是脑损伤患者在某些环境下出现的一种非随意运动或反射性肌张力增高的表现,患者身体某一部分用力时,可以诱发患侧其他部位的肌肉收缩。(第二阶段出现)
让患者取坐位,健侧上肢平举进行内收运动,在健侧上肢内侧施加阻力,可引起患侧胸大肌的反应;让患者取仰卧位,健侧下肢抗阻力外展或内收时,患侧髋关节可出现相同动作。这种联合反应又称为Raimiste现象。
教案
姓名2017~2018学年第1学期时间11.7节次3-4
课程名称
运动疗法技术学
授课专业及层次
2015运动康复本科
授课内容
Brunnstrom疗法
学时数
2学时
教学目的
掌握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恢复阶段的特点;熟悉联合反应、共同运动的概念,共同运动的模式,联合反应、原始反射的类型;了解Brunnstrom的发展历史及理论基础
(讲解清楚各个时期的表现特点,上肢、手、下肢具体 评定方法)
[复习与小结]
1、什么是联合反应,如何诱发联合反应。
2、简述偏瘫患者的共同运动模式。
3、简述Brunnstrom六阶段理论。
10min
5min
10min
10mi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二)手 2.Ⅳ-Ⅴ阶段的训练方法 (1)拇指分离运动 (2)横向抓握 (3)随意性手指伸展
• (二)手 • 3.Ⅵ阶段训练方法 • 此阶段的训练主要是促进患者出现良好的 抓握,理想状态下的良好抓握应符合以下 条件: • (1)握拳的手指可随意的伸展 • (2)拇指与其他手指的对指 • (3)即使被拿物品与手掌接触,手指也能 自如分开。
• • • • • •
(一)上肢 2.Ⅳ-Ⅴ阶段的训练方法 (1)Ⅳ阶段的训练 患手手背接触至后腰部 肩0°,肘关节屈曲90°,前臂旋前、旋后 肩关节屈曲90°,肘关节伸展,上肢前平 举 • 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旋 后
• • • • •
(一)上肢 2.Ⅳ-Ⅴ阶段的训练方法 (2)Ⅴ阶段的训练 肩关节外展90°,肘关节伸展 肩关节外展90°,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 旋后 • 肘关节伸展,前臂中立位,上肢上举过头


Brunnstrom偏瘫手功能评价
阶段 Ⅰ 评价标准 无随意运动(弛缓期)

Ⅲ Ⅳ
稍出现手指的联合屈曲(痉挛期)
能充分联合屈曲,钩状抓握,不能联合伸展 出现部分分离运动 全部手指稍能伸,总的伸展不能达到全关节活动范围 拇指能侧方捏握 出现分离运动 总的伸展可达到全范围,能抓住圆拄状物体、球形物体、 完 成第三指对指 指伸展位外展 手掌抓握
第Ⅱ阶段:联合反应期
• (1)腱反射亢进; • (2)肌张力增高; • (3)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出现
• 上肢:开始出现共同运动或其成分,不一 定引起过节运动; • 手:无主动手指屈曲; • 下肢:最小限度的随意运动,并开始出现 共同运动或其成分。
第Ⅲ阶段:共同运动期
• 此后共同运动随意出现,显示有关节运动, 痉挛进一步加重,达到高峰。
• • • • 上肢:举起手臂时最常见到 屈曲/伸展共同运动 下肢:站立和行走时最易见到 屈曲/伸展共同运动
• 无论从事哪种活动,参与活动的肌肉及肌 肉反应强度都相同,且无选择性运动(即 由意志诱发而又不随意志改变的一种固定 运动模式)。
• 在用力时共同运动表肩关节
伸展共同运动
前突
伸展、内收、内旋 伸展 旋前 背伸 伸展 伸展、内收、内旋 伸展 跖屈、内翻 屈曲
上抬、后撤
屈曲、外展、外旋 屈曲 旋后 掌屈、尺偏 屈曲 屈曲、外展、外旋 屈曲 背屈、外翻 伸展
上 肢
肘关节 前臂 腕关节 手指 髋关节
下 肢
膝关节 踝关节 足趾
Brunnstrom偏瘫上肢功能评价表
什么是联合反应?
• 定义:指脑损伤患者,即使患侧完全不能 产生随意收缩,但当健侧肌肉用力收缩时, 其兴奋可波及到患侧而引起患侧肌肉的收 缩反应。 • 一种非随意运动或反射性肌张力增高的表 现。
联合反应的特点
• (1)联合反应的出现与健侧的运动强度有 关: • (2)联合反应与痉挛的程度有关:痉挛存 在联合反应就不会消失。 • (3)联合反应引出的患侧运动模式是原始 的共同运动模式。
• • • • • • 第Ⅰ阶段:弛缓期 第Ⅱ阶段:联合反应期 第Ⅲ阶段:共同运动期 第Ⅳ阶段:不完全分离运动期 第Ⅴ阶段:分离运动初期 第Ⅵ阶段:协调性运动期
第Ⅰ阶段:弛缓期
• (1)患者肢体失去控制能力,随意运动消 失; • (2)肌张力低下; • (3)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 因此上肢、手、下肢均无任何运动,故不 能维持抗重力体位,导致部分患者出现肩 关节半脱位,卧位时骨盆后倾,髋关节呈 屈曲、外展、外旋位,膝关节过伸,踝关 节趾屈、内翻。
阶段 Ⅰ Ⅱ Ⅲ Ⅳ 评价标准 无随意运动(弛缓期) 出现联合反应,联带运动初期阶段(痉挛期),无关节运动 联带运动达到高峰,能进行屈曲、伸展共同运动。 出现部分分离运动 手背到腰后旋转 肘关节伸展,肩关节屈曲90度 肘关节屈曲90度,前臂旋前、旋后 出现分离运动 肘关节伸展,肩关节外展90度(前臂旋前) 肘关节伸展,肩关节上举1800 肘关节伸展,肩关节屈曲90度,前臂旋前、旋后 接近正常,欠灵巧,快速动作不灵活
• 当足底受到刺激时,引起踝关节跖屈及髋 关节、膝关节伸展
5.紧张性腰反射
• 紧张性腰反射是随着骨盆的变化、躯干位 臵的改变所引起的,躯干的旋转、侧屈、 前屈、后伸对四肢肌肉的紧张性有相应的 影响。腰向右侧旋转时,右上肢屈曲、右 下肢伸展;腰向左侧旋转时,右上肢伸展、 右下肢屈曲。
Brunnstrom分期
下肢
同侧性 联合反 应
上肢屈曲 ------- →下肢屈曲 下肢伸展 ------- →上肢伸展
联合运动
• 联合运动
两侧肢体相同的运动,通常在要加强身体其他 部位的运动精确性或非常用力时才出现(见于 健康人) • 打羽毛球、网球或乒乓球时非握拍手的动作
什么是共同运动?
• 当患者活动患肢某个关节时,相连关节甚 至整个肢体都可出现一种不可控制的运动, 并形成特有的活动模式
• (一)上肢 • 1.Ⅰ-Ⅲ阶段的训练方法 • (5)利用挤腰动作进一步促进:伸肘 在 肱三头肌有收缩之后,嘱患者伸肘,前臂 尽量旋前,用两手腕背部挤压治疗师的腰。 指示患者将肘伸直,用力夹住治疗师的腰。 • (6)半随意地伸肘:在患者能完成挤腰动 作后,嘱其肩关节前屈30 °~45°,半随 意地伸肘。
• (一)上肢 • 3.Ⅵ阶段训练 • 此阶段主要是按正常的活动方式来完成各 种日常生活活动,注重上肢协调性、灵活 性及耐力的训练,尽量使上肢完成有功能 的动作。
• • • • • •
(二)手 1.Ⅰ-Ⅲ阶段的训练方法 (1)诱发抓握 (2)诱发手指联合伸展 (3)手指的半随意性伸展 (4)练习伸腕抓握
1.紧张性颈反射(对称性和非对称性)
• 紧张性颈反射是由于颈关节和肌肉收到牵 拉所引起的一种本体反射。 • 其产生取决于颈的运动和颈的位置。是头 部位置变动时,影响四肢肌张力、眼位变 化的反射。颈部肌肉、关节的固有感受器 的兴奋冲动。包括对称性和非对称性两种。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 表现为当颈后伸时,两上肢伸展,两下肢 屈曲;颈前屈时、两上肢屈曲、两下肢伸 展。它有助于发展屈曲和伸直间的平衡, 用来稳定抗重力的姿势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 是指当身体不动,头部左右旋转时,头部 转向一侧的伸肌张力升高,肢体容易伸展, 另一侧的屈肌张力升高,肢体容易屈曲, 如同拉弓射箭姿势一样,故又成为拉弓反 射。在个体发育过程中,这一反射是婴儿 学会翻身的必要条件,也是伸手抓物时视 觉固定的基础。它是颈部旋转、视觉固定 和伸手拿东西的整合预备。
• (一)上肢 • 2.Ⅳ-Ⅴ阶段的训练方法 • 患者的分离运动,往往受共同运动模式的 限制而难以完成,训练时可从被动运动开 始,逐渐过渡到主动运动,一旦诱发出正 确的运动,要不断地重复,还应将这种运 动感觉与有目的的运动结合,融入到功能 活动训练中。
• (一)上肢 • 2.Ⅳ-Ⅴ阶段的训练方法 • 如为修正上肢屈曲的共同运动,可让患者 屈肘时将肘紧压在身体一侧(抑制肩关节外 展),由被动运动→辅助主动运动→主动运 动完成患手摸嘴、摸对侧肩、摸前额、摸耳 朵、摸健侧肘等。当能主动完成上述动作时, 应尽早地与有目的的运动相结合,如将摸嘴 变成拿杯子喝水,将摸头变成用木梳梳头, 将摸对侧肩变成从对侧肩上取物等。


Brunnstrom偏瘫下肢功能评价表
阶段 Ⅰ Ⅱ Ⅲ Ⅳ 评价标准 无随意运动(弛缓期) 出现联合反应,联带运动初期阶段(痉挛期),无关节运动 联带运动达到高峰,坐、站位时有髋膝踝的屈曲。 出现部分分离运动 坐位,膝关节屈曲>900 坐位,足跟着地,踝关节能背伸 出现分离运动 立位,髋关节在伸展位时能屈膝 立位,膝伸展位,脚稍向前踏出,踝关节能背伸 接近正常: 立位,髋关节能外展并超过骨盆上提范围 立位,小腿能内旋、外旋、伴有足内翻及外翻。
第Ⅵ阶段:协调性运动期
• 运动大致正常
• 上肢:痉挛基本消失,协调运动正常或接 近正常。 • 手: • (1)能进行各种抓握; • (2)全范围的伸指; • (3)可进行单个指活动但比健侧稍差。 • 下肢:协调运动大致正常。 • (1)立位髋能外展超过骨盆上提的范围。 • (2)立位,髋可交替地内、外旋,并伴有 踝内、外翻。
• 上肢:以屈曲模式为主(见共同运动); • 下肢:以伸展模式为主(见共同运动); • 手:能全指屈曲,勾状抓握,但不能伸展, 有时可由反射引起伸展。
第Ⅳ阶段:不完全分离运动期
• 痉挛开始减弱,出现一些脱离共同运动模 式的运动。
• • • • • • • • •
上肢: (1)肩关节伸展肘关节屈曲,手摸脊柱; (2)肩关节屈曲时,肘关节伸展; (3)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前。 下肢: (1)仰卧位,髋关节外展; (2)仰卧位,膝关节伸展,髋关节屈曲; (3)坐位,膝关节伸展。 手:能侧动方抓握及拇指带松开,手指能半随意 的、小范围的伸展。
第Ⅴ阶段:分离运动初期
• 痉挛减弱,基本脱离共同运动,出现分离 运动。
• • • • • • • • • •
上肢: (1)肘关节伸展,肩关节外展; (2)肘关节伸展,上肢上举; (3)肘关节伸展,肩关节屈曲,前臂旋前。 下肢: (1)坐位,膝伸展,踝关节屈曲; (2)坐位,髋关节内旋; (3)立位,踝关节背屈 手: (1)用手掌抓握,能握住圆柱及球形物,但不熟 练 • (2)能随意全指伸开,但范围大小不等。
联合反应:根据两侧肢体的运动是否相同又 分为对称性和非对称性。
健侧屈曲 ------- → 患侧屈曲
上肢
对侧性 联合反 应
健侧伸展-------→ 患侧伸展 内收、外展, 健侧外展-------→ 患侧外展(外旋) 内外旋(对称性) 健侧内收------- →患侧内收(内旋) 屈伸运动 (相反性) 健侧屈曲 -------→ 患侧伸展 健侧伸展-------→ 患侧屈曲
Brunnstrom方法是怎么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