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荣耀及困境——解读《废都》、《白夜》的城市文化建构
《废都》再版的文化意义
批 判却 忽如 一场 龙卷 风 , 席卷 大 江南 北 。各地 的 报 纸 杂志 几 乎 在 一夜 之 间刊 出无 数篇 文 章批 评 嫉 都》 。当年 这 些批 判 赃 的愤怒 者 中, 有专 家 学者 , 也有 大众 读 者 ; 大 学 生也有 大学 教师 。 有
摘 要 : 部《 都》 毁誉 1 。初 版 本《 都》 禁或被 人鄙 弃 、 一 废 , 6年 废 被 非议 原 因众 多 : 知识 分子 群 体反 对 ; 老作 家的抵制 ; 锐批评 家的酷批 酷评 ; 新 国家行政机 构 的介 入干 预等 。新 版《 废都 》 实施 “ 减 法” 尊 重文 学文化 艺术发展 规律 , 加 , 适应 消费社 会 市场 变化 。 示 出文学文 化场域逐 显
如孟 繁华 认 为 , “嬷 是一 部嫖 妓 小说 ” 。伍杰
说:《 “: 废 中露骨 的色情 描 写 , 近年 的 公开 出 在 版物 上是 没有 的,几 乎 到 了登峰造 极 的地 步 , 实 在 是 不可 容 忍 ”“《 都》 , 废 是一 部 坏 书 , 是 一部 不 好 书 ” 肖立 军指 出: 《 。 “ 废 的面世 , 标志着 中 国 当代文 学 、 别 是 当代 小说 创 作 , 特 已走 到 了穷途
党 党 史 系研 究 生 L “ 废 都》 是一 部 大 黄 书 、 :《 淫 书 。贾平 凹与 娥 都》 的庄之 蝶一 样 , 中 是一 个大 流氓 。 贾平 凹是 一个 十足 的 当代西 门庆 ” 著名女 。
国当代 文学 的里 程碑 ” 作 家张 贤亮 、 。 马烽 均在 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同场合给其 以高度评价: “ 都》 是一部非常优 秀 的作 品 ” 原 中 国小说学 会会 长 、 评论 家王 愚 。 老 指出: “艘 都》 揭示 了文 化人全 面 的 人格精 神 ” 。 作 家 陈 建 功说 : 我 认 为 《 都》 “ 废 是一 部 珍 贵 的 心 态史, 一份传 统文 人和 农 民作 家 的心态 资料 ” 作 。 家 、 论 家 、 化 学 者孙 见喜 说 :贾 平 凹将 人 的 评 文 “ 综 合 属 性 当作 酒缸 盛 容 了 《 都》 废 的所 有 故 事 和 人 物 符 号 , 群文 化 人在 其 逆 向呈 示 中 , 一 凸现 了 废 都 地 域 上 的文 化 骨 殖和 腐 尸 意 味 ” 原 茅 盾 。 文 学奖 评委 、 名评 论家 李星 也总 结说 : 这是 一 著 “ 部 与时 代 同行 的作 品 ,其 艺术 水准 在 《 躁》 浮 之
贾平凹《废都》笔记
贾平凹《废都》笔记《废都》是贾平凹的一部颇具争议的长篇小说,初读此书,只觉书中描绘的西京世界光怪陆离,充满了人性的复杂与无奈。
再次翻阅,却能从中品出更多的人生百味。
小说以庄之蝶为中心,展现了一群知识分子在西京这个繁华都市中的生活百态。
庄之蝶,作为西京城里声名显赫的作家,原本应是文化与精神的引领者,然而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他逐渐迷失了自我。
他周旋于多个女人之间,试图在情欲中寻找慰藉,却最终陷入更深的痛苦与迷茫。
书中对于庄之蝶与唐婉儿、柳月等女子的情感纠葛描写得十分细腻。
唐婉儿,一个为了追求所谓的“幸福”而背叛家庭的女人,她与庄之蝶的爱情充满了激情与冲动,但这种激情却如烟花般短暂而绚烂,最终在现实的冲击下破碎不堪。
柳月,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她将庄之蝶视为改变命运的跳板,而庄之蝶对她也不过是一时的欲望使然。
这些情感关系并非单纯的爱情,更多的是欲望、利益与虚荣的交织。
除了情感线,《废都》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病。
西京城里,人们为了名利不择手段,道德沦丧,传统的价值观在金钱与权力面前不堪一击。
文化界的虚伪与做作,官场的勾心斗角,商界的尔虞我诈,无不令人心寒。
庄之蝶身边的那些所谓的朋友,在他风光时趋炎附势,在他落魄时却避之不及,人性的丑陋在这一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语言方面,贾平凹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和俗语,使得小说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这种接地气的语言风格,让读者更容易沉浸在西京的世界中,感受到其中的烟火气息。
但同时,书中也有一些过于露骨的性描写,这也是《废都》备受争议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超越这些表面的描写,去深入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或许就能理解这些描写的存在并非为了吸引眼球,而是为了更真实地展现人性的欲望与挣扎。
从庄之蝶的命运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缩影。
在社会的快速变革中,人们的精神世界逐渐荒芜,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建立。
庄之蝶的迷茫与沉沦,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试析追寻的悲哀―读贾平凹的《废都》和《白夜》
试析追寻的悲哀―读贾平凹的《废都》和《白夜》论文关键词:贾平凹废都白夜城市文明文化批判论文摘要:贾平凹说:“关怀和忧患时下的中国是我的天职。
他的小说无不体现着这种创作思想。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长篇小说《废都》和《白夜》中,贾平凹对当代中国的城市生活和现代城市文明进行了不遗余力的价值批判,这两部城市小说深刻地揭示了当代人笠身于现代消费社会中精神异化、无家可归的生存处境。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商州系列小说,奠定了贾平凹在当代文坛的地位,当时他主要是站在反思传统文化的立场上来批判地审视故乡商州的乡村文明或农耕文化的。
到了九十年代的长篇小说《废都》和《白夜》中,贾平凹的文化价值立场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在这两部以西京城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里,贾平凹对当代中国的城市生活和现代城市文明进行了不遗余力的价值批判,尤其是深刻地揭示了当代人置身于现代消费社会中精神异化、无家可归的生存处境。
《废都》是贾平凹的第一部城市题材的长篇小说,贾平凹写作《废都》的那一年,中国大地正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贾平凹在《废都》的后记里叙述了《废都》写作时的个人苦痛与困境,“然而,仅仅他个人的痛苦一与困境却并不能成为《废都》。
而是整个时代鬼哭狼嚎的浓重氛围与巨大挤压产生了这部挽歌式的长篇小说。
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打击、践踏、折磨和侮辱的时刻,中国的知识分子也没有象今天这样惊慌失措,感觉到失去了生存的重量。
”伽而今天,文化的崩溃和历史的失重使他们感觉到了从来没有经验过的无足轻重与被弃之感。
贾平凹呕心沥血地写作的《废都》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弃儿们一长文化英雄们自恋与自虐的‘天鹅绝唱’。
《废都》一方面写出了在物欲横流的现代都市文化人在精神上的自我迷失、自我确证、又无法确认的巨大痛苦和绝望,另一方面,又对在欲望中沉浮挣扎的人们和混乱颓废的社会世象作了极鲜活的表现。
《废都》所叙的生活故事发生在西京。
西京是古城西安的别称,它曾是中国十三个封建王朝的京都,具有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古往今来,蕴育了无数英才俊杰。
守望及变革_论贾平凹四十年小说创作轨迹_李遇春
守望及变革———论贾平凹四十年小说创作轨迹李遇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收稿日期]2015-04-0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3BZW11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资助项目:CCNU14Z02017[作者简介]李遇春(1972-),男,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自1973年发表《一双袜子》以来,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
纵观贾平凹四十年的创作历程,大致可以划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3-1992)多以商州世界为重点,文笔清幽质朴,评论也以正面积极为主,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浮躁》和“商州系列”小说,这一阶段是贾平凹小说创作的成名期和发生期。
第二阶段(1993-2004)以《废都》的出版为标志,虽然《废都》争议较大,且直接波及其后创作的《白夜》、《土门》、《高老庄》、《怀念狼》、《病相报告》等长篇小说,但这一阶段可以视为贾平凹小说创作的发展期和探索期。
第三阶段(2005-2014)以长篇小说《秦腔》的发表作为标志,贾平凹凭借这部力作获得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之后又陆续出版了《高兴》、《古炉》、《带灯》、《老生》等长篇小说,均反响不俗,这意味着贾平凹在新世纪以来的小说创作已经步入了稳健的艺术成熟期。
一在小说创作的第一阶段(1973-1992)里,贾平凹以描写地域色彩明显的山乡风貌见长,正是这一山乡特色让文坛记住了贾平凹。
贾平凹通过写作为家乡树立了丰碑,此一阶段可视为贾平凹的“立乡”期。
这一阶段的创作又可分为前、中、后三期。
第一阶段前期(1973-1978)贾平凹的创作多为短篇小说,例如《一双袜子》、《新来的伯伯》、《菜园老人》、《满月儿》、《日历》、《秦声》等。
这些短篇小说多采用素描画的方式,反映农村基层生活的面貌。
除了清新的风景描写和生动的人物描写外,鲜明的时代特征是这一时期小说的重要特征。
论《废都》中的“废都意识”
论《废都》中的“废都意识”通过对《废都》中最具争议的“废都意识”的“性描写”、“废都意象”的分析,从而揭示出“废都意识”的真正内涵。
“废都意识”并非一般评论者所认为的是知识分子的颓废、沉沦、纵欲的形而下的意识展现,而是有着形而上寄寓的对现代知识分子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深深思考。
标签:性描写;废都意象;废都意识在当代文坛,《废都》一方面在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异常火爆,另一方面却为主流意识形态所拒斥,至今在文学界、评论界争论不休,关键在于《废都》里所着重渲染的“废都意识”。
“废都意识”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等。
本文主要谈最为重要的二点:性描写、废都意象,近而揭示作者所要传达的“废都意识”。
1.性描写。
许多批评家对《废都》里所渲染的“废都意识”大肆讨伐,进行谩骂地评价:“颓废”、“悲观厌世”、“堕落”等。
最受争议的还是展现“废都意识”的“性描写”。
当代许多文学作品里都描写到了性,如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陈忠实的《白鹿原》等作品,性描写比《废都》有过之而不及。
那为什么《废都》成为众矢之的?探究其原因: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束缚,使人们认为过多的性描写便是堕落的、肮脏的、不健康的东西。
二是《废都》首次大篇幅用白话文对性意识、性活动进行描写,突破了《金瓶梅》描写的广度和深度。
三作者使用□□□的形式,许多人认为这是有目的“性包装”,故意媚俗引起人们的性想象,正是这些不被人理解的性描写寄寓了作者想要传达的“废都意识”。
不难想象如果抽去了这些性爱描写而代之以“崇高”的性爱描写,那这部作品还能给人以触目惊心的感受吗?这样也就失去了作者所要表现的“废都意识”的深意。
“《废都》中的性描写绝不是那种游离小说情节发展之外的点缀或‘调料’,而是与整体构造及人物关系的变化保持相应的牵连”[4]600。
2.废都意象。
“《废都》是废都意识与意象主义的结合,意象主义表现废都意识,废都意识只能依存于意象主义的艺术形态[3]566”。
论贾平凹的《废都》
论贾平凹的《废都》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坛上备受推崇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文风和深刻的思考内容而广受读者喜爱。
其中,《废都》无疑是他创作中的一部经典之作,该小说借助虚构的废墟城市形象,展示了人性的各种弱点和不幸命运,以对当代社会现实的深刻探讨和反思。
本文将从文化、精神和艺术等多个方面对贾平凹的《废都》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文化价值《废都》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当代社会的批判性思考。
该小说中废墟城市的形象是虚构的,但其背后所展现的却是当代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作者通过废都的生存状态,揭示了社会中诸多问题,如生存困境、道德沦丧、权力傲慢等现象,让读者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
(2)对历史和文化的重构。
废都不仅是一个虚构的城市,它也具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作者通过废都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积淀,重构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某些片段,并将其与小说的情节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3)对人性和生命价值的思考。
《废都》不仅是一部社会现实小说,更是一部探讨人性和生命的作品。
小说中的人物个性鲜明,生命意义深刻,每个人物都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珍贵。
作者通过描写这些人物,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二、精神内涵《废都》的精神内涵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方面:(1)对毁灭和重生的思考。
废都的最终命运是毁灭,但废都的毁灭并不是终结,而是代表着一种新的开始。
作者通过废都的命运,探讨了毁灭和重生的关系,反思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同时对于新的转型期变革注入了信仰和力量。
(2)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独具特色,他们各自的生命都展现了生命的本质。
作者通过描写这些人物的生命经历,表现了生命的珍贵和可贵,同时对于理解生命的概念和价值注入了思考的力量。
(3)对人性本质的思考。
小说中的人物几乎都拥有着一些更深层次的特质,这些特质展现了西方的文化背景和中国文化背景,同时也赋予了小说深刻的思考性。
三、艺术表现《废都》的艺术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小说结构上的创新。
人民日报大地副刊杂文阅读
人民日报大地副刊杂文阅读
人民日报的大地副刊是一个关注人民群众生活的栏目,其中的杂文阅读可以让读者了解到各个领域的独特视角和深入观察。
以下是一些值得阅读的杂文:
1.《城市隔离的阴霾》:该篇杂文探讨了城市中的社会隔离现象,以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和观点,反映了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社会问题和挑战。
2.《乡村振兴的“场景诗学”》:这篇杂文通过对中国农村发展
现状的观察和分析,介绍了一种新的乡村振兴理念——“场景
诗学”。
通过打造乡村独特的文化、环境和旅游等场景,引领
农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3.《传统文化走向现代生活》:这篇杂文探讨了传统文化在现
代生活中的角色和价值。
通过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作者呼吁读者重新认识和传承传统文化,使之活跃于现代社会。
4.《城市的记忆与非遗保护》:该篇杂文关注了城市中存在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探讨了城市发展对非遗保护的影响。
文章提出了一些保护非遗的具体建议,并倡导人们保护和传承非遗,让城市的记忆得以长久流传。
这些杂文涵盖了城市发展、乡村振兴、传统文化和非遗保护等多个方面,通过对人民日报大地副刊的杂文阅读,读者可以了解到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和思考。
《废都》建筑意象的文化隐喻
上 的家 。这 座 废 都 的一 个 个 建 筑 意 象 —— 城 墙 、 巷 、 街 院落 、 第 、 庵 等 , 是 故 事 发 生 的 现 场 、 物 生 活 的 宅 寺 既 人 环 境 , 是 贾 平 凹从 现实 生 活 的斑 白记 忆 中 提炼 出来 的感 悟 生 命 、 脉 时代 、 讨 文 化 的 精 神 映 像 。 更 把 检 关键词 : 都 ; 筑意 象; 物 形象 ; 化 ; 废 建 人 文 隐喻
c lur . u t e
Ke r s y wo d :W a t t ;a c ie t r li g s;c a a t r u t r ;m ea h r s eCiy r h t c u a ma e h r c e ;c l u e tp o
空 间性才 会 如 此 ; 它们 将 自 己投 射 于 空 间 , 们 它 在 生产 空 间 的 同 时 也 将 自己 铭 刻 于 空 间 ”2 。 [ 3
CH U Zh o wel a— l
( n Unv fArh & Teh Xi i.o c . a c .,Xi n 7 0 5 ,Chn ) ' 10 5 a ia
Ab ta t sr c :A o e b u h iy a ti ,W a t t o e n t me n t e c i e a p a e p y i al n n v la o tt e ct s i s se Ciy d s o a o d s rb lc h sc ly i t r fb i i g ,b t p e e ta s iiu l o eo h r t g n s .A l t e a c ie t r li g s p e e ms o u l n s u r s n p rt a m ft e p o a o it d h l h r h t c u a ma e i — t r d i h o e u h a l ,s r e s a k a d ,h u e ,t m p e ,e c r o n y t e s e e o u e n t e n v l c swa l s s t e t ,b c y r s o s s e l s t ,a e n to l h c n f
现代小说解析贾平凹的废都
现代小说解析贾平凹的废都贾平凹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而备受赞誉。
在他的小说作品中,《废都》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现代小说,它不仅展现了贾平凹对社会现实的触角和敏锐洞察力,还通过细腻而犀利的文字描绘了人性的悲剧和社会的矛盾。
首先,贾平凹在《废都》中对底层人物的塑造充满了关怀和触动。
小说以山村出身的年轻学生李类的眼睛作为视角,通过他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废弃的城市,在这个城市中,生活在底层的人们艰辛而又无奈地生活着。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活而具体,他们都是底层社会中的普通人,他们的命运被社会的冷漠和现实所束缚。
贾平凹通过准确而真实的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生活困境,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同时,《废都》也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剖析,呈现了社会的矛盾和不公。
作品中的城市废都象征着一座正在逐渐萎靡的城市,城市腐败、污染、拆迁等问题无处不在。
贾平凹通过细腻的描写,无声地反映出现代城市中的各种问题和社会的阴暗面。
小说中的人物群像丰富多样,他们的命运被操控在废都这一社会结构中,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和冲突也暗示着社会的困境和矛盾。
作者通过对这些社会现象的揭示,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懑和对人性的思考。
另外,贾平凹在《废都》中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手法,使整个作品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小说以李类的视角展开,通过他的成长经历和人物关系的变化来反映废都的命运,同时也透过李类的眼睛,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困境和冲突。
贾平凹以细腻而犀利的笔触,以及对细节的精确描摹,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发展也非常自然流畅,通过贾平凹独特的叙事技巧,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整个故事。
总之,《废都》是贾平凹的一部杰作,它通过对底层人物的关怀、社会矛盾的揭示以及独特的叙事手法,呈现了作者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和对人性的关注。
小说中,我们看到了社会的不公,底层人民的无奈,以及冷漠的现实。
通过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贾平凹的创作意图和作品内涵,以及当代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现实。
颓废背后的深沉思索——论《废都》庄之蝶形象
萨” 。他是被西京 “ 群起而捧之”“ 捧煞”的。庄之蝶 自己也
他知道在这 个表 面化 的肤浅 的世界里 , 被众人捧着的实质是 被众人 “ ,大家关心的不是 自己的文章 ,而是 以自己作 吃” 为进身之阶或附庸风雅的一层包装纸 , 自己的妻子也只在 连
说 “ 我的名分 是我写文章写 出来 的” 。不写便成不 了作家 ,
先既定的价值体系和文化 背景 中抛 了出来 , 一个个昏眩 , 浮
躁,迷茫 ,狂乱 ,变得互相 不认识对 方,自己也不认识 自己
了。这里 ,拜金 ,享乐 ,浮靡之风甚行 ,大家都忙于 动作 ,
一
种 文人笔下无耕而产生的焦虑 自然而然 的就出现 了。 庄之
蝶经常说 的一句话是 “ 泼烦” ,而庄之蝶的 “ 泼烦” ,又并非
是由哪一桩具体的事引起 的烦恼 , 而是庄之蝶作为一个文人
的一种根本性 的精神状貌 , 是一种存在性烦恼。从这个意义 上讲 ,“ 焦虑” 已不独属于庄之蝶 ,而应是当下文人的一种
用文人 ; 对于企 业家、商人来说 , 是能通过文字给他们 的 他 企业或商 品带来声 名增值、利益增值 的广告包装 师;而对于
除开 了颓 废 , 更充满着在颓废中对生命 的渴望 , 人生意 义 对
的探求。这 幻灭感里有情感 的历史,有 意志的奋 斗 , 有精神 的 自绝 ,有凄美 的意境 。
的关注。
竟的热情 ;你越走越远 ,越走越深 , 你看到 了一疙瘩一疙瘩 涌起 的瘴气 ,又看到 了阳光透过树枝 和瘴 气乍长乍短的芒
刺 ,但是 ,你却怎么也寻不着 了返回的路 线……” J 这是有 动有静 的世界 ,充满诗意和神秘 , 这又与现实无关 , 但 最多 映衬 了现实 的恐惧 , 在庄之蝶这段对埙声 的描写中已透出 了 对 自己命运 的悲观与失望 , 他在这颓废黑暗的废都里 “ 怎么
论贾平凹的《废都》
论贾平凹的《废都》一、引言《废都》是贾平凹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废弃的工业城市为背景,以普通人物为主线,展现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人性的扭曲与社会现实的残酷。
本文将从小说的创作背景、主题、人物塑造等方面对《废都》进行深入研究。
二、创作背景1.1 工业城市衰败与人性扭曲《废都》发生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兴起和衰败交替进行的时期。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许多工业城市因资源枯竭、技术落后等原因逐渐衰败,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困扰。
这种衰败不仅仅是经济上的问题,更是对人性造成了巨大冲击。
贾平凹通过小说中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展示了这种情况。
1.2 文化与社会变迁对个体生存状态影响小说发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后不久,社会文化发生了巨大变迁。
传统价值观念的崩溃和新的生存状态的出现,使得人们在新的环境中迷失了方向。
《废都》中的人物在这种环境下,面临着生存和自我价值的困扰,他们不得不通过各种手段来适应这种变化。
三、主题分析2.1 城市化进程中人性的扭曲《废都》通过描绘废弃工业城市中各类人物形象,展示了城市化进程中人性扭曲的现象。
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李世春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失去自我、堕落变质,以及其他角色们因生存压力而迷失自我等情节,深刻反映了当代城市化进程对个体生存状态和价值观念造成了巨大冲击。
2.2 市井生活与社会现实《废都》以小说主要发生地——一个废弃工业城市为背景,描绘了这个特殊环境下的社会现实。
小说通过展示李世春等角色在这个特殊背景下所经历和面对的困境、压力以及他们为了适应环境而采取各种手段的过程,反映了废弃工业城市的市井生活和社会现实。
四、人物塑造3.1 李世春的形象塑造《废都》主要通过主人公李世春的形象来展现城市化进程中个体生存状态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李世春从一个正直善良、热爱生活的普通人,逐渐堕落为一个为了生存而不择手段、变得冷酷无情的人。
作者通过李世春这个形象,深刻展示了城市化进程对个体生存状态和价值观念造成的冲击。
论贾平凹对城市文化的文学叙述
论贾平凹对城市文化的文学叙述贾平凹从1972进城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以一个乡下人的身份生活在西安城里,这20年他虽然生活在城市,但他文学想象的空间却全是乡村的,在这些乡村文学的空间里,城市至多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并未真正关心和审视过它。
虽然贾平凹头20年代城市生活没有同步表现在他头20年的文学创作中,但这20年的城市生活并不是一片空白,而是成了他后来创作都市文学的文化记忆和生命体验。
当他回过头来用文字来构建都市小说的文学空间时,这些文化记忆和生命体验就一下子被激活,成了他构建都市小说的文学空间的主要素材。
这样,他都市小说中的文学空间就不再是模糊渺茫的海市蜃楼和缺乏根基的空中楼阁。
本文拟就贾平凹的4部都市小说对城市文化的文学叙述进行一番探讨,以突显其易被忽视的城市小说的创作成就及其文化价值。
一、城市空间、生命体验和文化记忆:西安城市文化的文字版西安是十二朝古都,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它最大的特点,但历史文化积淀对于生活在其间当代人来说,大部分是一种无形的存在,它保留在人们的想象中,是一种个人的记忆和集体无意识充盈在城市的整体氛围中,而城市历史文化积淀有形的物质载体首当其中的就是各个时期残存或承续下来的建筑、符号、名称、风俗和人的行为方式等。
《废都》展现了西京城里形形色色的被浓缩了的“废都”景观。
从城市文化的视角来看,它既已成为西安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解读西安城市文化的一个内容丰赡的文本。
《废都》是贾平凹的第一部关于城市的长篇小说,是他在城市生活了20年后,第一次用文字和心灵直面城市、把自己对城市及城市文化的体悟和盘托出,反映出他对承载着几千年古老文化的一座古城的所有爱与恨的纠结,道出了上世纪末一代知识分子内心深处对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的集体焦虑和理性反思,包含着知识分子社会批判、文化批判和自我批判的严肃内容。
如果说,《废都》里迷失在城中的庄之蝶及文化名人的生活代表着作者贾平凹对城市文化的感性体验的话,那么,书中的那个寓言般的角色:一头不会说话、但却能像哲学家一样思考的奶牛,则代表着作者对城市文化的理性思考。
贾平凹作品小说《废都》赏析
贾平凹作品小说《废都》赏析【摘要】贾平凹是一位对社会问题较为关注的作家,在他众多的长篇小说《废都》真实地反映了我国社会特定阶段的问题。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城市,外来的改变带来了内在文明的变化,导致都市知识分子精神上的沉沦,社会转型之痛带来了被“废”掉的都市。
【关键词】《废都》;贾平凹作品;赏析0.引言《废都》是一部当代世情小说,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尽收眼底,一个个人、一幅幅场景都像原汁原味的生活展现在读者面前,可以说是绘声绘色、惟妙惟肖,不加掩饰地表现了20世纪末中国人在时代变革、文化价值转向的时代浪潮中面对原有的目标和价值体系正在加速瓦解且维系社会和人心的新的价值标准尚未确立、人们无所选择又找不到新的位置时,产生的苦闷、迷惘、困惑、无聊、无奈、伤感、浮躁、不安、焦灼、惶惑、压抑、沉沦、挣扎、尴尬、失落、不甘、无所适从等复杂的情绪,个中况味是在主人公成功达到辉煌的顶点时体验到的,从中可以读出名利背后的虚无,清雅里头的凡俗,理想、道德、信念缺失造成的无序和混乱,弥漫着传统文化断裂的阵痛和失去人文精神倚持的荒凉。
1.废都之“废”在贾平凹作品中《废都》影响十分深远,贾平凹在对古都的描写中,通过描写现代都市生活,将“废”的主旨贯穿其中。
《废都》40万言,皆被一“废”字冠着、串着,它是全书的“文眼”、枢纽。
一个“废”字,就直接表明了作品的主旨,作品中充斥着的是颓废、阴暗、没落的情绪。
《废都》中写了不少人物,“堕落”与“颓废”是他们身上的醒目标记。
《废都》中的整个故事是以西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为原型。
“废都”二字既有地理意义,又有时代意义。
废都—西京(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是许多中华文化的原产地。
它昔日的辉煌,己时过境迁,这个荒败了的皇城,当社会转型、市场经济改革的到来之际,不管是在政治,还是在军事、经济等方面都己失去了优势,是已被取代的权力中心。
古都已经废了,是相对于十三朝古都曾经辉煌的“废”,变成历史被永远定格。
《废都》中的“废都意识”解读与诠释-文档资料
《废都》中的“废都意识”解读与诠释-文档资料《废都》中的“废都意识”解读与诠释《废都》是作者贾平凹于1993年发表的以当时历史古城西安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经济状况和文化氛围为原型的长篇小说。
书中讲述了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一个古老的王朝故都——西京,在社会发展历史的大潮下,荒废成了中国西部一座普通的小城市,以此为小说命名。
但伴随西京这个城市一起荒废的还有一群在畸形社会精神形态支配下,做着各种非主流畸形事情的文化人,他们的沉沦之路与废都的沉沦息息相关,相互影响。
由于小说大胆独特的态度以及对社会前瞻的性描写,使《废都》自刊发之日起,就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
文学界对《废都》的评价褒贬不一,一时间在我国当代文坛掀起一股“废都热”。
本文着重选举了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分别为《废都》创作者在创作中所体现的“废都意识”,小说《废都》在内容、情节、思想以及人物塑造上所体现的“废都意识”以及小说创作背景。
一、小说《废都》内容、情节与人物塑造体现的“废都意识”《废都》是一部城市题材的长篇小说,贾平凹在其创作的当年,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都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作者曾在小说出版后提到在《废都》创作时他个人所遭到的困境与苦难,在肉体上和精神上的触动。
俗话说“愤怒出诗人”,正因如此,作者将自己所感和前瞻性的敏锐观察力深入到了整个时代的大背景下,也只有对整个时代的芸芸众生在完成传统人格向现代人格的转化中的行动、思索和途径的探讨,才是深刻社会变革留下的有意义的东西。
小说《废都》可谓是对一种残缺和残缺修复的真实写照。
废都的原型是西安。
西安作为中国的一朝古都,在岁月的流逝中成为了一座荒废的都城。
相对于中国,西京是一座废都,相对于地球,中国又是一个废都,相对于整个宇宙,地球是一个废都。
作品就这样渲染了一个膨胀的废都,突破了西京的小范围局限,具有历史的特点。
表面上看,西京在社会转型时期百废待兴,市场兴旺,经济发展迅猛,而在这个城市的骨子里,在城市文化、政治领域都隐藏着腐朽的味道。
贾平凹小说及《废都》讲义
贾平凹小说及《废都》讲义贾平凹小说及《废都》讲义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在几经沉浮后,到了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到来,在社会的急速转型中,也有一部分知识分子,特别是人文知识分子,在经济的巨大压力下逐渐失去他们本应重新获得的社会中心地位,被新的商品社会边缘化了。
贾平凹作为一位密切关注现实的作家,敏锐而深刻地感觉到我们这个变革的时代中一部分知识分子的人格危机和价值失落,于是他毅然放弃驾轻就熟的“商州世界”,开始城市题材作品的创作,将创作视角对准现代都市中在商品经济大潮里挣扎和沉沦的那部分知识分子。
从《废都》到《白夜》再到《土门》,贾平凹以现实得近乎残酷的笔触再现了一部分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现实处境,表现了90年代知识分子阶层面临的精神困扰和人格危机,揭示了当前社会变动中这部分人逐渐被边缘化的过程。
《废都》是贾平凹使用了红楼梦、金瓶梅等明清艳情小说语体,叙述发生在古城西安(一个农业时代的市井标本)的香艳寓言(该书有30余种盗版。
正式印刷48万册,如加上各种盗版发行量应在百万册以上)。
《废都》中的庄之蝶已是人们所熟知的一个知识分子形象。
作为一位文化名人,他似乎一直生活在理想的光环笼罩下,成为社会注目的中心。
但实际上他却生活在一个极受压抑的环境中。
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既走不通仕途,也无法在仕途以外对社会发挥真正有力的影响;而对女人,尤其是面对妻子,他又无法做一个真正的丈夫;作为一个作家,他更无力于文学的创造。
因此,背负着虚幻的社会地位和丧失创造力的精神压力,无论在权力场还是文学界,他都处于一种“被抛”状态,处于火热的生活的边缘。
面对被社会边缘化的事实,庄之蝶极力想逃避,于是他到女人中想用性来寻求解脱。
结果相反,他非但没有得到真正的解脱,反倒陷入了更深更复杂的矛盾之中,由西京城的名人和被崇拜者变成了一个弃儿,使他对自身的存在意义感到迷惘。
一、“废都”失落与庄之蝶《废都》的书名都有着明显的寓意。
废都西京是荒败了的皇城,是已经被取代了的权力中心。
贾平凹:《废都》等
贾平凹:《废都》等
丁帆;傅元峰
【期刊名称】《当代作家评论》
【年(卷),期】2013()6
【摘要】贾平凹的创作以一九九三年出版的《废都》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
多写社会变迁所引起的乡村变更;《废都》以后,贾平凹考虑现代文化带给乡土社会的惶惑与焦虑。
前期代表作有《鸡窝洼的人家》、《腊月·正月》、《天狗》、《商州》、《浮躁》等,后期代表作有《废都》、《白夜》、《土门》、《秦腔》、《怀念狼》等。
【总页数】3页(P89-91)
【关键词】《废都》;贾平凹;《鸡窝洼的人家》;《怀念狼》;社会变迁;乡土社会;现
代文化;《天狗》
【作者】丁帆;傅元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贾平凹:踯躅于废乡和废都之间——兼论《秦腔》 [J], 邵国义
2.《废都》与都市消费文化——重读贾平凹《废都》 [J], 孙德高
3.试论贾平凹《废都》的破缺:-兼论贾平凹是当代悲观型准通俗作家 [J], 陆衡
4.《废都》之"废"r——论贾平凹《废都》庄之蝶的悲剧性命运 [J], 张群
5.论《废都》的乡土情怀——兼析贾平凹创作《废都》的文化心态 [J], 章永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贾平凹《白夜》简介及主题思想
贾平凹《白夜》简介及主题思想贾平凹《白夜》简介及主题思想引导语:《白夜》是当代著名现实主义作家贾平凹的长篇小说之一,小说将那些生活在城市最底层、被划作边缘人的心声、落寞、惆怅和辛酸真实地展现出来。
《白夜》简介全书是以讲再生人的故事开头的。
已经死了十多年的戚老太太的丈夫,一天却回来拿一把铜钥匙开门认家,但他的儿子认为丢面子,不肯相认,戚老太太羞恨上吊,再生人也失去再生下去的信心,于街口自焚再死。
警察汪宽在救火时,从灰烬中拣了那把再生人的铜钥匙。
这把钥匙后被夜郎拿去,做了与虞白的定情之物。
还是这把钥匙,使夜郎患了夜游症,似乎他背负着再生人的使命,经常晚上去开竹笆街7号的门。
故事以民间目连戏《精卫填海》而结束,在这一叙事框架中并容大量近乎原生状态的生活故事。
并无起伏跌宕的情节,它只是叙述了西京城中一群普通人的平常生活故事。
小说将那些生活在城市最底层、被划作边缘人的心声、落寞、惆怅和辛酸真实地展现出来。
他们不愿承担自己在城市中既定的角色,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断谋划,孰不知是在作茧自缚、画灿为牢。
故事中间穿插的是死而复生生而再亡的再生人、诡异的剪纸老太、隐含阴阳两界的鬼钥匙,特别是那一出出入神混一的目连戏唱本,将现实与魔幻、心性与兽性、真偈与悟场、华耀与孤独表现得生动有形。
主题思想小说以平易灵动的笔墨,散落于西京社会的各个生活和角落中,通过对这些再普通不过的人物描写,为我们反映了现代都市社会中都市平凡人群中潜意识中的矛盾、挣扎,为我们隐喻了都市社会中不平凡的沉闷和压抑。
通过描写夜郎、虞白、颜铭三人的感情故事,为我们隐喻了在当今都市社会中,人们的爱情观由重内在到外表的转变,深刻的讽刺了现代都市婚姻中那脆弱、虚伪、挣扎的爱情。
对于三位主人公之间的感情纠葛,以及他们相爱、相欺、相恨等复杂感情变化的描写,表现出了作为社会中的一名普通男女,在九十年代西京那样特殊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不同境遇和心态,显现了人类在面对感情时的状态与追求,心理变化和精神上的痛苦,深刻的突出了现代都市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矛盾性。
《废都》名言名句
《废都》名言名句废都,这个词汇可能对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
它源自于中国作家林语堂的小说《废都》,该书于20世纪30年代出版,曾经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废都》通过描绘一个破败、颓废的城市,展现了人性的黑暗面和社会的病态。
小说中的废都是一个现实与幻想交织的虚构城市,看似充满活力和希望,实际上却充斥着道德败坏、生活庸俗和精神迷茫。
在《废都》中,林语堂通过许多名言名句深刻地反映了这个废都的现实。
这些经典的句子不仅揭示了废都所具有的世俗和虚无的特点,也反应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社会的强烈批判,下面是其中几个脍炙人口的名言名句。
1. “时间是一个伟大的作者,它会给每个人一个结局。
”这句话既展现了时间的无情,也暗示了人生的终结。
在废都这个虚无的城市中,时间冲淡了人们的欲望,彰显了人性的脆弱和短暂。
2. “废都是虚无的。
因为每个人都忙于粉饰自己。
”这句话揭示了废都背后的虚伪和伪装。
废都的居民为了在社交场合中获得地位和声望,忙于掩饰自己的真实面目。
这种伪装让人感到疲惫和迷茫。
3. “社会不会教人成为好人,只会教人做表面上看起来像好人的事。
”这句话表达了对废都社会道德沦丧的深刻批评。
在这个废都中,人们并不真正关心他人,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形象而做一些表面上正义和善良的事情。
4. “废都是一个人们在彼此的容忍中生存的世界。
”通过这句话,林语堂揭示了废都现实的另一方面。
废都的人们虽然相互容忍,但却缺少真正的关爱和互助,彼此之间只是维持着一种冷漠的表面关系。
5. “废都是一个混乱的追求。
每个人都是寻找幸福的流浪者。
”这句话描述了废都居民对幸福的追求。
虽然每个人都渴望幸福,但他们往往迷失在娱乐和享乐中,无法真正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以上只是《废都》中的一小部分名言名句,它们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勾勒出了废都存在的问题和人性的缺陷。
这些名言名句不仅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起到了烘托氛围和强调主题的作用,也给读者带来了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说不尽的《废都》——贾平凹文化心态谈片
作者: 党圣元
出版物刊名: 小说评论
页码: 23-27页
主题词: 《废都》;贾平凹;文化心态;现代城市文化;庄之蝶;《白夜》;《金瓶梅》;终极关怀;
心理体验;价值资源
摘要: <正> 尽管庄之蝶形象表现了诸多作者对生活、人生的体验与感受,但是《废都》中的作家主体却应该是刘嫂牵到西京城里来的那头奶牛。
这奶牛“堂而皇之地行走于大街”,“不急不躁”,“以哲学家的目光来看这个城市”。
它虽然来到这个古都为时不短,但对于这都市的一切依然陌生。
城市是什么呢?城市是一堆水泥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3期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Ch a n g c h u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T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c e s Ed i t i o n)
到任 伊始 , “ 干 了一宗 千古 不 朽之 宏业 , 即修复 了西 京城 墙 , 疏 通 了城 河 , 沿 城河 边 建 成极 富 地 方特 色 的娱 乐
场所 ” , 又改 建 了三条 大街 : 分 别 为仿唐 、 仿宋、 仿 明清建 筑街 , “ 集 中了所有 民间工艺 品 、 土特产 ” 。这是 8 0年
一
1 05 —
代改 革开放 时期 的社 会现 实 ; “ 距 西京 二百 里 的法 门寺 , 发 现 了释迦牟 尼 的舍利 子” , 指1 9 8 7年 5月 5日西 安 法 门寺地宫 出土大唐 国宝重 器 和佛祖 真身 指骨 舍利 。西安 作为地 理 之城 而荣升 为权 力之城 , 见证 了 1 2 0 0多
Vo1 .2 6 No. 0 3
Ma y . 201 4
2 0 1 4年 5月
口 文 学 研 究
一
座 城市 的荣耀及 困境
一
一
解读《 废 都》 、 《白夜 》 的城 市 文 化 建 构
丁 亚 玲 周 超 蔡 彦
(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 院 a . 基础部 ; b . 建筑 系, 四川 德阳 6 1 8 0 0 0 )
1 9 9 5年完 成 的《 自夜 》 带 有对 《 废都 》 矫 正、 纠偏 的 意 味 。《 白夜 》 以在 城 市 飘 泊 的农 村 青 年 夜 郎 ( 跟《 废
写和 欲迎 还 拒 的“ 口 口口 口” 叙 事 引发轰 动 效应 。2 0 0 9年 , 在被 禁 1 6年 之后《 废都 》 重 获 出版许 可 。
年 的政 权更 迭 和历史 兴衰 , 期 间一直是 中原 、 中国乃至 天 下 的正统 和 中心 , 其 历史 地 位决 定 它 在较 长 历 史 时
期 扮演 了乡村文 化集 散地 的角色 。“ 城 市不 是单 一 的和平 面的 , 尤 其是 在 中 国。中 国城 市虽 然拥 有悠 久 的发
两部 小 说都 以西 安 为背景 写 城市 与 人 , 小说里的“ 西京” 即是 现 实 中 的西 安 。“ 要 在 这 本 书 里 写这 个 城 了, 这个 城里 却 已没 有 了供我 写这 本 书 的一张 桌子 ” ( 《 废都 》 后记 ) 。《 废都 》 是 在西 安 附近乡 下“ 流 亡写作 ” 中 完成 的 ; 《 白夜 》 的写作 地是 贾 平 凹母 校 为其 提供 的西安 城里 的“ 实际 寺” , “ 从这 所房 子 的北窗 望去 , 古长安 城 的城 墙西 南 角就 横在 那 里” ( 《 白夜 》 后记) 。小说 中地 标性 建 筑 , 诸 如城 墙 、 钟楼 、 鼓楼 、 大 雁 塔 等 直接 指证 了 这就 是西 安城 里 发生 的 故事 , 而其 中的街 巷 、 寺庙 、 集市 、 庭 院、 公 园等 , 其 名 称 及 渊 源 与现 实 也 多 有 重合 之 处 。《 废都》 中记 述“ 西京 是 十二朝 古都 , 文化积 淀 深厚 是资 本也 是负 担” 。这是 西安 曾有 的辉 煌历 史 ; 新 市长
《 废都 》 真 实地 表 现 了上世 纪八 十年 代社 会 转 型 时期 知识 分 子 的生 存 状 态—— 浮 躁 精 神 上 的“ 废都 ” 。贾平 凹称 其 为“ 苦 难之 作 ” 、 “ 安妥” 自己灵 魂 之作 。小 说 以其 大 胆 、 不 惜笔 墨 的性 描
[ 关键词] 城市 ; 荣耀 ; 困境; 《 废都》 ; 《白夜 》 ; 城 市 文 化 [ 基金项 目] 市 级科 研 课 题“ 城 市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与 中 国 文 化” 。 [ 作者 简介] 丁亚玲( 1 9 6 5 一) , 女, 四川 工 程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基 础 部 副教 授 , 主 要 从 事 中 国现 当代 文 学 研 究 。
都》 中的周 敏 属 同一族 群—— 飘在 城市 ) 与都市 知识 女性 虞 白的情 感 纠葛 为 线 索 , 通过 夜 郎 的 活动 展现 了西 京 城 上至 市 长下 至保 姆 的社会 各 阶层 , 从抚 琴作 诗 的知性 女 子到 歌舞 厅演 员等 三教 九流 的生存 形 态 。
尽管 至今 评论 界 对《 废都》 依 然褒 贬不 一 , 尽 管《 白夜 》 问世并 未 引起 阅读震 撼 , 但 作 家在这 两部 小说 中对 于一 座城 市 曾经 的 荣 耀 和 现 时 的 困境 的 描 写 和表 现 , 对 城 市 文 化 的建 构 , 在 我 国城 市 迎 来 第 四次 黄 金 时 代n ] ( 心 ”( 前三 次 : 战 国迄秦 、 前 唐盛 世 、 明朝 前 期 ) 的 当下 确 有 探究 与 解 析 的价 值 。本 文 的解 读 主要从 狭 义 的城 市文 化—— 城 市 建筑 文化 环境 及 文化 事业 设施 的角度 , 捕捉 城市 文化 的发 展脉 络 , 解 析作 为城 市文化 重 要载 体 的建 筑所贮 存 的文 化寓 意 。
[ 摘 要 ] 解 读 贾 平 凹创 作 的长 篇 《 废 都》 、 《自夜 》 中人 文 地 理 环 境 所 隐含 的 文 化 寓 意 ; 探 讨 作 品表 现 的 城 市 与现 实
以及 历 史 的城 市 之 间 的 关 联 、 牵连 和 城 市 文 化 的 变 迁 以及 走 向 ; 揭 示《 废 都》 、 《白夜 》 在 城 市 地 理 环 境 的铺 展 中赋 予 城 市 景 观 的 文 化 价值 及 其 对 我 国城 市 化进 程 的 省 思 及 启 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