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法学习感悟

合集下载

脉诊实训报告心得感悟总结

脉诊实训报告心得感悟总结

脉诊实训报告心得感悟总结引言脉诊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脉搏变化来判断病情和辨证施治。

本次脉诊实训是我在中医学学习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实践,通过与患者的接触和脉诊技巧的运用,我深刻体会到了脉诊在中医诊疗中的重要性,并对自己的临床思维方式和医学素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本文中,我将总结本次实训的经验和感悟,分享我对脉诊实践的理解和对中医学的思考。

实训经验1. 仔细观察患者在进行脉诊时,我发现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神等表现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都可以为我提供关于患者身体状况和脉象变化的线索。

例如,红色的面色可能暗示患者有热病,苔黄厚腻可能表示湿痰内盛等。

因此,在进行脉诊前,先观察患者的外部表现是极为必要的,它可以帮助我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脉象和病情。

2. 灵活运用脉诊技巧脉诊技巧是实践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在实训过程中,我学到了多种脉象的判断方法,如浮脉、沉脉、细脉、滑脉等等。

而掌握这些技巧并不仅仅是机械地套用,更关键的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例如,对于浮脉,我会考虑到患者有消化不良的情况,而滑脉可能是因为患者体内有寒湿等等。

因此,灵活运用脉诊技巧可以帮助我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并进一步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计划。

3.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在实践中,我发现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十分重要。

通过与患者交流,我能够获得更多的病史信息和症状反馈,这对于准确判断患者病情非常重要。

此外,与患者的沟通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并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因此,在进行脉诊时,我始终注重与患者的良好沟通,并尽力营造一个舒适和信任的环境,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帮助患者。

心得感悟1. 脉诊是中医学的瑰宝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中医学的瑰宝。

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观察和判断,我们能够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变化,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脉诊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机械地读取脉搏信息,更是需要结合临床经验和医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中医脉经读后心得

中医脉经读后心得

中医脉经读后心得
读完中医脉经后,我对中医脉搏诊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脉搏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反映人体的脏腑功能、气血运行及病理变化等情况。

首先,中医脉搏的诊断方法非常丰富,包括察、切、询、闻等四个方面。

察指观察患者的面色、眼底、舌苔等外在表现;切指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询是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信息;闻是听取患者的呼吸、咳嗽等声音。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

其次,中医脉搏的诊断需要深入研究脉搏的特点、节律和力度等方面。

脉搏有十二种基本节律,如弦脉、细脉、数脉等,每一种脉象都与不同的疾病有关。

此外,脉搏的力度和速度也能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如脉浮是指脉搏有力,而脉沉则是指脉搏虚弱。

通过仔细观察和感受患者的脉搏,可以确定其脏腑功能的健康程度和病理状态。

最后,中医脉搏的诊断方法需要长期的实践和经验积累。

脉搏的判断需要准确地掌握不同脉搏的特点,并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判读。

而这些判断能力需要通过实际的临床实践来不断磨炼和提高。

只有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积累,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中医脉搏诊断的精髓。

综上所述,中医脉经的阅读让我对中医脉搏诊断的方法、原理和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细致观察和感受患者的脉搏,
结合其他诊断方法,可以提供更准确的中医诊断,并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中医脉经读后心得

中医脉经读后心得

中医脉经读后心得
读完《中医脉经》后,我对于中医脉诊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医脉诊的理论和实践,让我对中医的独特诊断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了解到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地位。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的变化可以通过脉象反映出来,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可以推断出身体的健康状况。

这种理论让我认识到脉诊的精准性和科学性,也让我对中医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其次,我在书中学习到了很多脉象的辨识方法和技巧。

比如,通过观察脉象的浮沉、强弱、缓急等特征,可以判断出人体的寒热、虚实、气血等状况。

这些知识让我对中医的脉诊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我更加自信地运用这些知识来指导自己的临床实践。

此外,我还从书中学习到了很多关于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经验和方法。

比如,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可以判断出疾病的病情和预后,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这些经验和方法对于我未来的学习和实践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总之,《中医脉经》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中医经典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医脉诊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还学习到了很多实用的经验和知识。

我相信这些经验和知识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九节脉法总结

第九节脉法总结

第九节脉法总结好,我们开始上课。

同学们,这两周我分别讲解了脉郁点、脉势、脉性、五行脉、特色脉。

这些内容是任之堂脉法最关键、最基本的东西。

我个人认为如果有了这整套的脉法技术,你的医学实力可能已经超越很多人了。

本来我是想往下接着讲望诊。

但最近程敏姐向我反映她学了这么多,本觉得心里更有谱了,但白天把脉时反而不知道用哪个了,感觉有点晕晕的。

所以我想拿出点时间给大家把这个脉法梳理梳理,争取帮大家把书“读薄”。

脉郁点和脉势的结合叫作阴阳脉。

五行脉是与之平行的脉法。

至于脉性可以穿插其中随意应用。

临床上我们到底用哪一个呢?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还要选择、感受、辨证,确实不是很容易。

下面我来说说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要先把心静下来,就是让心肾相交。

把脉时要让头脑越把越清醒,而不是越来越热。

实际上把脉时由于任之堂里的人有点多,所以有时候有点嘈杂。

这虽然不利于静心,但却能锻炼我们把心收住。

我们不能一边把脉,一边和他人逗笑,不能东张西望,关注其他事情,这是必须的。

然后要以自己最放松但又不能是无意识的状态来把脉,感受脉气的变化。

因为这样你本人的气机是顺畅的、调达的,也是最灵敏的。

所以你的气就能很好地感受到他的气。

有时候不用把脉感受气,他往你身边一坐,你就能感受到这股气了。

我很不赞成我把完脉后,好几个人再轮流把脉,这样你们每个人把的时间要短得多,没有办法把心沉下来,始终是不放松的。

所以要尽可能的一个人独立完成一个病人的诊疗过程。

要对自己有信心,不要老想着和我的问诊单子对上。

这样也会造成心不静,因为你只想着对上或没对上,这样你的注意点就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主体——病人。

然后当你把脉时,你要静静地守着这个脉,可以闭上眼睛,不要刻意去想是什么脉,不然你很有可能先入为主。

一想它是不是濡脉呢?你把到的可能真就是濡脉了,所以切记不要根据望诊或问诊有先入为主的观点。

你不能着急,而是要闭上眼,慢慢感受这个脉。

你要感觉到手中的不是一个脉这么简单。

它是一团气,一个人的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一个生命的状态在通过你的手指传达到你的心中。

脉诊学习心得

脉诊学习心得

脉诊学习心得在学习脉诊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脉搏的重要性和它对人体健康的指示作用。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触诊患者的搏动情况,可以了解其身体的状况,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并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脉诊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首先,我发现脉搏对中医诊断具有直观、准确的作用。

中医将人体的脉象分为舌脉、手脉和足脉三大类,其中手脉是最常被使用的。

通过触诊患者的手脉,可以了解到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情况。

例如,患者的手脉弦细有力,可能表明其气血充盈,身体健康;而手脉沉细无力,则可能说明其气血不足,身体虚弱。

因此,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可以准确地了解到他们的身体状况,为治疗提供依据。

其次,学习脉诊的关键在于熟悉脉搏的不同类型和脉象的变化。

脉诊有六诊要素,即寸、关、尺、舌、证和脏腑。

每个脉象的具体指标和诊断意义都需要掌握。

例如,寸口脉可分为细、弦、滑、虚、数等多种类型,不同的脉象反映了不同的身体情况。

学习脉诊的核心在于分清不同脉象的特点,并理解其背后的生理变化。

通过不断触诊患者的脉搏,我逐渐熟悉了不同脉象的感觉和诊断意义。

这要求我们在学习脉诊时要反复练习,多触多查,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触诊技巧和诊断水平。

再次,学习脉诊需要注意综合分析。

脉诊只是中医诊断学的一部分,不能仅凭脉象来做出准确的诊断。

在触诊患者的脉搏时,我们还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舌象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例如,患者手脉细弦而舌苔黄,可能表明其阳气不足,体内有湿热之邪。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做出更准确的诊断,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学习脉诊时,我们要将脉象与其他病史资料结合起来,并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提高自己的诊断能力。

最后,学习脉诊需要不断的实践和积累经验。

脉诊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不断触诊患者,才能逐渐掌握脉搏的感觉和诊断技巧。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实践,尽可能多地触诊不同类型、不同年龄、不同病情的患者。

脉法学习感悟

脉法学习感悟

脉法学习感悟第一篇:脉法学习感悟脉法学习感悟@火神门:扶阳医学脉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思考,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切脉在扶阳医学中与立法、遣药是密切相关联的。

通过切脉,病人在脉象上表现出来的最本质的问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所反映的是病人目前即时的信息,没有一点杂念。

只要我们弄清楚了病人的脉象,就等于抓住了问题的主要矛盾,抓住了问题的主要矛盾,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立法和遣药),这就是扶阳医学脉法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

脉象,是赤裸祼的人体原始态的反映。

脉法学习感悟(作者:傅文录)一、对脉法药三位一体的理解郑卢医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脉诊与立法、药物选择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在所有中医历史上是没有的,这就是郑卢医学的奇迹。

从郑钦安——卢铸之——卢永定——彭重善等,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火神与名家。

我们所有学习中医的都知道,中医药的精髓就是:理、法、方、药。

但是,我们过去所学理、法、方、药,理是理,法是法,方是方,药是药,中间没有什么联系,至于怎么样联系,那就在每个医生脑子里你自己去联系好了,弄对了,可能临床上效果很好,比如经方派的所谓方证对应,选择对了可能效果也很好,但是遇到不是那么典型的,可能疗效不好,而疗效不满意时,你自己要去摸索这类疾病治疗方法与规律,可能等你摸索到了好的方法之后,头发都变白了。

郑卢医学完全脱离了这种治病模式,而是通过分析脉诊的情况,在得到病人详细的内部情况下,依据当时脉诊的变化,先立一个法(全局之法与目前之法,紧密相结合的一个法),然后结合临床表现,立一个如桂枝法、附子法(四逆法、白通汤法)、附子桂枝法、非姜桂附法等。

也就是说,当把脉诊确定之后,这个法就随之而出来了。

如一个老年人便秘加外感,左手尺脉重按至骨而浮大中空,虽然其他的脉上还有很多的问题。

但是,我们现在所在做的就是,先立白通汤法,为什么要这个法,我们都知道,老年人便秘加外感病非常多见,而外感病人对于老年人来说,不能轻易上桂枝法,因为她或他们的肾气很弱,先天根本亏损严重,稍微拨一下就有可能出现危险,这样的情况下,彭师运用桂枝法也就是一付,第二三付立即就用附子桂枝法。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作为中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医诊断学的过程中,脉诊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脉诊是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触诊、感知和分析来判断患者的疾病情况。

在进行脉诊的过程中,需要掌握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这使得对中医脉诊的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在进行实验教学过程中,我受益匪浅,下面将分享我在实验教学中的体会和收获。

脉诊实验教学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脉象的特点。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有机会实际触摸、感知和分析患者的脉象,并且老师还为我们细致地讲解了各类脉象的特点。

通过实际操作和理论学习相结合,我对脉象的特点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

寒象脉搏表面细弱,代表气血运行不畅;热象脉搏表现为沉重而绷直,代表热邪盛;虚象脉搏则表现为弱细沉迟,代表着气血亏虚。

通过实验教学,我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脉象特点,为中医诊断提供更加有力的依据。

脉诊实验教学提升了我对脉搏的触诊技能。

通过实验教学,我能够更加熟练地掌握脉搏的触诊方法,不仅能够准确捕捉到脉象的节律、频率和力度,还能够通过脉搏的触诊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

在实验中,我还学会了如何利用中医脉象仪来进行脉搏测量,这无疑提高了我对脉象的判读准确性。

脉诊实验教学让我对脉搏的触诊技能得到了有力的提升,为日后的临床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脉诊实验教学加深了我对中医诊断学的理解。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而脉诊则是中医诊断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通过脉诊实验教学,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医诊断学的理论知识,比如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脉象与脏腑的关系等。

实验教学让我对中医诊断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从而提高了我对中医诊断学的专业素养。

脉诊学习心得标准

脉诊学习心得标准

脉诊学习心得标准作为传统中医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脉诊在诊断与治疗疾病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我意识到脉诊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门艺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系统学习与实践才能够真正掌握。

下面,我将分享我在学习脉诊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了解脉象的基本知识是学习脉诊的基础。

在学习脉诊之前,我先通过查阅书籍和文献了解了脉象的基本知识,包括脉搏的形态、质地、频率等。

了解这些基础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在实践中更准确地分辨脉象,从而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其次,实践是学习脉诊的关键。

虽然掌握理论知识是必要的,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脉诊的精髓。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经常选择与经验丰富的老师一起进行实地观摩与实践。

通过观摩老师的诊脉过程,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脉象的特点,学会用手指去触摸与感知脉搏的细微之处。

同时,我也积极参与到患者的诊疗中,亲自操作脉象的判断与诊断。

通过不断地实践,我逐渐对脉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另外,了解脉诊与其他诊断方法之间的关系也是学习脉诊的重要内容。

脉诊作为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之一,与望、闻、问、切等方法相辅相成。

在学习脉诊的过程中,我积极与其他诊断方法进行对照和比较。

通过将脉象与病情特点相结合,我能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学习脉诊不应该是孤立的,而应该与其他诊断方法相互印证,共同完成对患者的诊断与治疗。

此外,注重文献的学习是不可或缺的。

在学习脉诊的过程中,我积极阅读古代医学经典和现代医学文献,深入了解脉象的形成机理和脉搏与疾病的关系。

通过学习古籍,我能够了解到中医医术的源头和传承之道,从而更好地理解脉诊的原理和方法。

同时,我也要不断学习与消化现代医学的新成果,将其与中医的理论和方法相结合,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实践。

最后,要保持学习和实践的持续性。

脉诊是一门终身学习的课程,需要不断学习与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水平。

在学习脉诊的过程中,我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

谈谈脉诊的一些体会

谈谈脉诊的一些体会

谈谈脉诊的一些体会脉诊是中医的基本功,必须认识到并强调到这一点儿:不会脉诊不是中医。

脉诊学习我有自己的感受,但才疏学浅体会不深,权当随意的讲一讲吧,万万不可误人!脉诊有难有容易,从难来讲是古今中外说的多,但是可以复制下来直接按照标准操作的不多,心中难明。

而容易的道理,其实脉诊不过是一种收集病例资料的手段而已,并不神秘,只要用心的去琢磨,总是有收获。

遇到一个结脉的病人有个病人来看病,触及脉象,突然的出现了结脉。

这个脉象有特征就是脉行的慢,但是会停止,然后继续前进,时不时又要出现停止。

标准说法是:脉缓而时止,止无定数。

这个脉象出现我有些意外,上来的直觉就是病人早搏,要考虑心脏的问题,建议做心电图进行检查。

此时在脑海中是有现代心电图检查的概念,对于中医西医来讲关于脉象最直接的沟通全在心电图里。

比如结脉,会出现早搏、房室传导阻滞,这些情况对于西医生也是需要注意的。

但这里讨论不能仅仅归结于心电图,而应该考虑结脉为啥在这个病人身上出现,这就需要分析患者的主要不舒服,她是子宫肌瘤的病人,因为肌瘤比较大,不想做手术,所以来看中医。

而在这中间就发现了结脉。

过去上学的时候,老师喜欢教会学生写病历,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似乎也成为了一种套路,不论中西医都可以套起来用炙甘草汤,这么分析似乎又出现了子宫肌瘤使用炙甘草汤的案例了,写出来文章也许就是有些新意了?而实际上,对于这个脉结代的认识,过去的老师说的很不准确。

对于结脉、代脉会不会同时出现呢?同时出现了写脉结代,不同时出现呢?而如此简单的套用炙甘草汤,简单的套用心电图的分析,就觉得有些对不住证了。

实际上,肿瘤肌瘤属于症瘕积聚的范畴,而这个表现为气血运行不畅,是可以出现结脉的。

很显然,肿瘤并不能单纯地考虑心电图的报告。

如此就可以得出几个感受:一是中医的脉象一定程度上可以用心电图反映出来,特别是典型的脉象。

比如疾脉,促脉、数脉主要的表现就是快,快慢脉象在心电图都可以很直观的表现出来。

自学脉法的第一次总结

自学脉法的第一次总结

自学脉法的第一次总结感悟:学习任何流派的中医典籍,一定要从典籍中建立起自己的一个人体模型。

而任何中医典籍就是在论述人体的这样一个模型。

或具体描述,如四圣心源。

或以方说意,如医宗金鉴的删补名医方论。

但是最终要以脉法的入门,才代表人体的模型的初始建立。

因为中医诊断学,就包含着中医的解剖学,每个脏器的功能,就会表现在具体的临床症状上。

而脉法,就是诊断学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诊法。

脉搏的每一个动作形状,都是阴阳盛衰的形式,脏腑功能的表现,气血周流的作用。

脉,寸关尺,就是整个一个人体模型的微缩。

所以古代大医无不精通脉法,无不以脉法作为最后决断生死的凭证。

而自学中医最好以脉理入手,由脉理推理出脉象和症状时,对脉象的形成了然之后,就能辨别出所对应的脉象,而不会造成困惑。

正文:在中医看来,脉是血管承载血液,以气的力量推动。

脉中,流动的就是气血,血液是液体,气是动力,所以研究脉,不能离开液体和动力的活塞运动的物理表现。

所以气血旺,则,脉旺,气血衰,则脉衰,气血实,则脉实。

左右分阴阳。

左,属水木,多考察阴液的盈缺。

右属火土,多考察阳气的盛衰。

四圣心源的模型,开水模型:左寸关尺对应着心肝肾,右寸关尺对应着肺啤和命门。

四圣心源脉法的浮沉大小篇就在说这个模型,阳主降,阴主升,肾水温暖,而生肝木,肝木调达,生心火,心火开散,把热散出,而肺金阖闭,将阳气回收,中土不滞,阳气潜藏。

命门开合,将阳气封藏。

相火肾水要温暖与深藏。

两尺脉,就不能浮,浮的意思,就是相火不能回收,但是过沉,象征着肾水因寒而沉沦,不能上济。

所以以稍沉为佳。

左关在中间,是升的通道,象征肝木,所以以不沉不浮为正常,主升,所以稍微带点弦意。

要是现或浮或大等阳脉,主肝木升不上,卡在这里,积温成热而化火,就是所谓的肝火。

若是沉,则是肝木无温暖之气,而下陷沉沦。

这时有可能左尺脉浮,意义是肝木下陷肾水导致下热,甚至两尺脉都浮,是因为肝木下陷疏泄相火,导致下热弥盛;有可能尺脉也是沉的,意义是肝肾都是寒,无力上升。

最简单的脉诊感悟

最简单的脉诊感悟

最简单的脉诊感悟脉诊是中医诊断方法中的重要一环,可以通过触摸脉搏了解体内脏器的功能状态、病理变化等情况。

正所谓“脉诊胜过千金方”,因为正确的脉诊可以揭示患者的疾病根源和治疗方案,对中医临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在学习中医诊断的过程中,也尝试着自己去探究脉诊的奥秘。

虽然远未掌握精通的程度,但我也悟出了一些感触。

首先,我认为脉诊应该是一种感性的体验。

即使我们对于脉搏的生理学知识掌握的再深刻,也很难仅依靠理性的思考来把握脉搏的细微波动和变化。

相反,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摸索,以自己缓慢、深入地触摸着患者的脉搏,才能逐渐练就那种独到的触感和感悟。

可能是脉搏微弱,可能是脉搏有些紊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感受和理解。

其次,正确的脉诊需要我们有整体把握能力。

中医强调“五脏六腑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因此在脉诊时也不应该只注意到单一的脉象变化,而应该将脉象和临床表现、体格检查等其他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当脉搏表现为细弱无力时,有的风热感冒患者可能会有口渴、喉痒、鼻塞等症状;而有的肝郁气滞者则可能伴有烦躁易怒、胸闷胁痛等不同的表现。

只有将各种信息构建成一个整体,才能更好地进行脉诊和辨证论治。

最后,我想说的是脉诊需要坚持。

人文医学中也有这样一句话:“许大夫在重阳节,皆归,奋力论短长,脉若弹琴。

一脉虽疏杂,长年反复治,化验何逊古,诊针妙于赈。

”从文字中可以看出,这位医生需要花大量时间去观察和治疗患者,以及反复修炼自己的脉诊水平。

正如蜜蜂需要花费一生时间采集花蜜,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美好的成果。

总之,我的脉诊感悟虽然简短,但也只是一个切入点。

在实践中,还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提高,保持学习的热情和探索的精神,才能更好地为临床工作服务。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在中医诊断学中,脉诊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

脉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之一,通过触摸脉搏,可以了解人体的脏腑功能及疾病状况,从而为中医治疗提供指导。

在脉诊实验教学中,我对这种诊断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积累了一些诊断经验。

我学习了脉搏的基本知识。

脉搏的位置一般包括两个部位:手腕的尺脉和搏脉。

尺脉位于手腕内侧,是较容易触摸到的脉搏;搏脉位于手腕外侧,是一种更微弱的脉搏。

在实验中,我学会了正确地触摸脉搏的方法,通过轻柔的按压来感受脉搏的跳动,并判断脉搏的频率和节律。

我学会了如何通过脉诊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

在诊断中,脉搏的频率、强度和节律都会发生变化,这可以反映体内脏腑功能的情况。

脾虚体质的人常常脉搏偏细,而肺热体质的人脉搏常快而有力。

通过实验,我逐渐掌握了不同脉象的识别方法,并能够将其与不同的疾病相联系。

除了脉搏的基本特征外,我还学习了脉诊的配合技巧。

在实验中,我经常需要按照老师的指示在脉诊过程中改变手势,比如改变按压的力度、改变手指的位置等等。

这些细微的调整可以帮助我更好地感知脉搏的细微变化,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通过脉诊实验教学,我还体会到了中医诊断的整体思维方式。

在西医诊断中,往往会把人体分割成各个独立的器官,进行局部的诊断。

而在中医诊断中,我们注重整体观察,通过触摸脉搏来判断整个身体的健康状况。

我认识到,中医诊断更加注重整体感知,需要将各个部位的脉象综合起来进行判断和分析。

通过脉诊实验教学,我不仅学会了一种重要的中医诊断方法,还培养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每次课程中,我都会认真观察和思考,努力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虽然学习脉诊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但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反思,我渐渐感受到了脉搏的变化,也提高了自己的诊断水平。

脉诊实验教学给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脉搏和中医诊断的机会。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我逐渐理解了脉象的特征和变化,也掌握了一些脉诊的技巧。

脉诊实验教学不仅丰富了我的中医诊断知识,还培养了我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

最简单的脉诊感悟

最简单的脉诊感悟

最简单的脉诊感悟
作为一位医学生,我一直对中医的脉诊特别感兴趣。

经过了一些学习和实践,我发现最简单的脉诊方法并不需要复杂的理论和技巧,只需要三个步骤:
第一步,观察。

观察病人的面色、精神状态、舌苔等外在表现,判断病人的气血状况和病情。

第二步,问诊。

询问病人的症状、体质、饮食习惯等个人情况,了解病人的病程和发病原因。

第三步,脉诊。

轻轻按压病人的手腕,感受脉搏的节律、力度和速度,从中判断病情和疾病机理。

以上三个步骤虽然简单,但却包含了中医脉诊的核心要素。

通过观察、问诊和脉诊的综合分析,医生能够判断病人的身体状况和疾病特征,进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计划。

总之,最简单的脉诊方法就是把握好观察、问诊和脉诊这三个步骤,结合临床经验和医学知识,才能够真正地掌握中医脉诊的精髓。

- 1 -。

脉诊之临床感悟

脉诊之临床感悟

脉诊之临床感悟脉诊作为中医传统诊断方法之一,是通过观察、摸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其身体状况和疾病情况的一种技术。

作为中医师,我在临床中经常使用脉诊进行诊断,通过观察脉搏的速度、强度和节律等特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可以有效地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我发现脉诊对于诊断患者的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脉诊可以帮助我了解患者的体质特点、脏腑功能状态以及病变的部位和程度。

比如,通过观察脉搏的速度和强度,我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气血状况和气血运行是否正常,从而指导药物的选择和调配。

通过观察脉搏的节律,我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心脏功能是否正常,从而帮助我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脏病等慢性疾病。

脉诊还可以帮助我判断患者的病因和病机。

中医认为,脉搏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内脏腑的状况,不同的脉搏特征对应着不同的病因和病机。

比如,脉搏沉细而弱,可能提示患者气血不足;脉搏滑而有力,可能提示患者湿热内蕴;脉搏细而数,可能提示患者肝火旺盛等。

通过观察脉搏的特征,我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因和病机,从而指导我进一步进行辨证施治。

脉诊还可以帮助我判断患者的预后和疗效。

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变化,我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趋势和治疗效果。

比如,如果患者的脉搏变得细弱或者消失,可能意味着患者的病情加重或者治疗无效;如果患者的脉搏变得有力和规律,可能意味着患者的病情好转或者治疗有效。

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我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总结起来,脉诊在中医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观察脉搏的特征,可以帮助我判断患者的体质特点、病因和病机,指导我进行辨证施治。

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可以帮助我判断患者的病情发展趋势和治疗效果,指导我调整治疗方案。

当然,脉诊作为一种主观诊断方法,仍然需要结合其他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希望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我能够继续学习和运用脉诊,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

中医学脉诊实训报告总结

中医学脉诊实训报告总结

一、前言脉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摸诊患者的脉搏,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而确定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为治疗提供依据。

为了提高我们的脉诊技能,学校组织了脉诊实训课程。

在实训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习了脉诊的基本理论,还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不断提高自己的脉诊水平。

以下是我对脉诊实训的总结。

二、实训内容1. 脉诊基本理论实训初期,我们学习了脉诊的基本理论,包括脉象的形成、脉象的分类、脉象的诊法等。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脉象的形成原理,掌握了脉象的分类方法,熟悉了诊脉的步骤和技巧。

2. 脉诊部位与手法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习了脉诊的部位和手法。

脉诊部位主要包括寸口、关、尺三部,诊脉手法有浮、中、沉三种。

通过反复练习,我们掌握了正确的诊脉部位和手法。

3. 脉象诊断与案例分析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常见的脉象及其临床意义,如浮脉、沉脉、弦脉、滑脉等。

同时,我们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不同脉象所对应的疾病和证候,提高了对脉象的诊断能力。

4. 实际操作与经验交流实训期间,我们有幸邀请到经验丰富的中医师为我们进行现场示范和指导。

在操作过程中,我们互相学习、交流心得,提高了自己的脉诊技能。

三、实训体会1. 脉诊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实践。

通过实训,我深刻体会到脉诊的重要性,以及提高脉诊技能的必要性。

2. 在实训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正确观察脉象,如何准确判断脉象的性质和意义。

同时,我也认识到脉诊是一门复杂的学问,需要我们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诊断水平。

3. 实训过程中,我学会了与患者沟通的技巧,了解了患者的心理需求。

这对我今后的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4. 实训期间,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学,我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这使我更加坚定了从事中医事业的信念。

四、实训收获1. 理论知识方面:通过实训,我对脉诊的基本理论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技能方面:实训过程中,我掌握了脉诊的基本手法和技巧,提高了自己的脉诊技能。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在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中,我有幸参与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实践教学活动。

通过这次实验教学,我对脉诊这一中医特色诊断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进一步感受到了中医诊断学的独特魅力。

我深切地体会到了脉诊的重要性。

在实验中,我们学习了脉象的四诊并印象反映了人体的特殊情况,能够准确地判断出病情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通过观察老师和同学们脉诊的过程,我发现每一个脉搏的跳动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律和特点,通过仔细地观察和摸索,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进行更准确的诊断。

我对于从脉诊中获取的诊断信息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实验中,我们学习了脉象的四诊,并且通过实践了解了脉象的不同变化对应不同的病症。

脉象的四诊包括切诊、化诊、脉诊和脊诊,这四者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通过将这四个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判断,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进行中医诊断,并且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

在实验中,我也对于脉诊的具体操作方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实验中,老师为我们讲解了脉搏的基本概念、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我们通过实际操作,在老师和同学们的指导下,亲自摸索脉搏,感受脉搏的跳动,并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来判断病情。

这种实践操作使我更加熟悉脉搏的特点和规律,提高了我的操作技巧。

通过这次实验教学,我对中医诊断学的独特魅力有了深刻的感受。

中医诊断学不同于现代医学的诊断方法,它注重对整体的观察和综合判断,更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通过脉诊这种特色诊断方法,我们能够触摸到人体的内在气机变化,进一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而且,中医诊断学脉诊方法的准确性和细致性,让我对中医的诊断能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肯定。

脉法学习感悟

脉法学习感悟

脉法学习感悟(接中篇)四、邪正始终交织一起关于正与邪的概念,可能我们大多数人都可能会认为,正是正,邪是邪,正与邪不会交织在一起的。

可事实却不然,乃为邪与正始终交织在一起,这又是为什么呢?为什么说邪正始终交织一起呢?因为《素问·五运行大论》中指出:“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

这也就是李可老中医所说的:“邪正是一家”。

既正气与邪气,即如阴与阳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既无法分离与分开。

人得病之后,体内是一种什么状态呢?人得病之后,在脉象上的感觉,也就是正气与邪气的拉锯战争,就是这么一个相互交持、如油裹入面一样,难解难分的状态。

郑卢医学告诉我们,当我们浮取或中取的时候,我们所摸到到的脉象就是病气或邪气,而沉取或重取的时候,所感受到最多的是人体之正气。

因此说:浮或中取我们所感受到的大多是人体之邪气的状态,而沉取或重取所感觉到的乃是人体五脏之正气状态。

而轻取感觉邪气,重取感觉正气,即五脏之气,这就是正气与邪气的判断分水岭。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所摸到的脉搏跳动,就是正气与邪气始终交织在一起、相互夹杂、相互柔和在一块儿的这样状态。

而我们所摸脉所感触到的,就是去体悟这个正气占多少?这个邪气占多少?邪气究竟在某个部位。

而我们的处方用药,摸脉立法,就是针对正气目前的强弱与多少,邪气的强弱与多少,来处方选择药物,来通过药物来解决正与邪双方力量的对比状态。

达到扶助正气、扶持阳气,抑制邪气、去除阴霾。

这才是我们摸脉的最终目的。

为什么说,郑卢医学要强调处方立法与治疗,是一个比较慢长的过程呢?就是因为正气与邪气交织在一起的状态,我们通过既扶助阳气,又抑制阴邪的过程,达到最终使人体的坎中一阳,得到很好的扶持与保护。

正因为,疾病都是人们自己一点一滴的折腾出来的,那我们处方用药,就是也一点一滴的折腾回去的。

怎么样把疾病折腾回去呢?就是通过脉诊中的正气与邪气的关系,一点一点的扶持正气,又一点一点的去除邪气,这样疾病最终都能达到治愈之目的。

《脉经》学习感受与收获

《脉经》学习感受与收获

《脉经》学习感受与收获一、前言《脉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作者为西晋时期的王叔和。

本书详细阐述了脉象的辨识、脉诊的技巧以及脉象与疾病的关系,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一名热爱中医学的人士,我有幸深入了这部著作,以下是我的感受与收获。

二、感受1. 对脉学的认识加深:通过《脉经》,我对脉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王叔和在这部作品中将脉象分为二十三种,并对每种脉象的性状、主病进行了详细描述,使我对脉象的认识更加全面。

2. 诊断技能提升:在脉诊方面,本书为我提供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技巧。

通过各种脉象的特点,我能够在实际诊断中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脉象,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诊疗方案。

3. 理论联系实际:本书在阐述脉学理论的同时,紧密结合临床实践,使得我在过程中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病例相结合,提高了我的临床诊疗能力。

4. 传承与创新:《脉经》作为古代医学经典,不仅传承了前人的医学智慧,还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学的博大精深,更加坚定了我继续探索和创新中医学的信念。

三、收获1. 丰富了医学知识体系:通过《脉经》,我掌握了许多关于脉学的知识,使我的医学知识体系更加完善。

2. 提高了诊疗水平:本书的使我在脉诊方面有了显著提高,为患者提供了更加精准的诊疗服务。

3. 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脉经》的过程中,我逐渐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病例,提高了解决实际医学问题的能力。

4. 激发了继续探索的热情:《脉经》的使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医学的魅力,激发了我继续深入、探索和创新中医学的热情。

总之,《脉经》的让我在脉学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也为我在中医学领域的继续探索奠定了基础。

我相信,在未来的和实践中,我会不断丰富自己的医学知识,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黄元御脉法临证心得(上)

黄元御脉法临证心得(上)

黄元御脉法临证心得(上)在学习脉法之前我讲一下我本人学习脉法的过程,希望在座各位老师和同行不要像我这样走了很多弯路,也希望今晚的讲座能够给大家更多的启发,让大家感受到脉诊的乐趣。

到目前为止本人也稍稍对脉法有点感觉,在临床上用逐渐以脉诊为主的诊断方式去看病,说实话,让我来讲脉法,这个脉诊本身就很强大,让我有点感到牵强也没有资格讲这么重要的课程,也担心自己的理解偏差把大家领偏了道。

我在这也只是开个头,希望大家把自己在临床上对脉的认识,都贡献出来,对我讲这堂课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脉诊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之一,这也是中医诊断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现实中,只要你说你是搞中医的,老百姓首先就是问你会摸脉吗?学过中医的人,或者上过临床的人都明白,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才是我们大多数学习中医的人对脉法掌握情况的最好的一种描述。

在学习脉法的过程中我也曾经请教过很多老师,很多老师都告诉我,在现实中真正能够摸脉的中医人少之又少,很多医生摸脉只是为了做个样子,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而已。

还有老师说脉法并不重要,你看《难经》上讲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对于医生来说,切脉排在四诊之末只是一些皮毛技巧而已。

我们要练好的是望诊,闻诊,问诊,不必追求切脉。

但是我自己对伤寒论,金匮的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到处都是在讲脉法,说实话实在是看不明白,我想如果脉法都搞不懂,经典的学习估计也是一知半解。

灵枢第四篇上讲: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

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

可见脉之重要。

但是脉法实在是难学,很长时间对我来说,脉学也成了一种玄学,学懂它成了一种不可奢求的奢侈品。

但是我们是中医人,如果不会摸脉,怎么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医。

仲景大师在伤寒论中多次提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就特别的强调脉法,脉为先,证其次。

我想如果只重视证不重视脉,只重视方证对应。

可能只是一种简单的模仿过程。

《任之堂脉学传心录》之感悟|做人要学沉脉,在无奈之中等待希望

《任之堂脉学传心录》之感悟|做人要学沉脉,在无奈之中等待希望

《任之堂脉学传心录》之感悟|做人要学沉脉,在无奈之中等待希望关于脉法,随着时间的流逝,能通晓的人越来越少了,甚至很多专业背景的人,都不通,或者很多人对于名词、概念熟悉得很,但是临床就懵了。

学知不配位,德行不同步。

《任之堂脉学传心录》这本书值得一看,虽然作者的境界离大成还有很多的差距,但是其中的思想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有很多值得吸收、成长的内容。

人总是在自我否定中前行,人只有迷茫、疑惑了,才会去寻找答案。

自然的答案总是神奇玄而又平实,我们日用、日见而不知。

对于脉法的学习,余浩的太爷说要切够一万个人的脉,才算是心中了了。

我们很多人可能一辈子也切不够,但是我们可以每天有空切自己的,阴阳四季流转,自己的情绪波动,身体变化,脉象也会跟随变化。

湖主切自己的脉,感悟脉势、脉性,将天地、宇宙空掉,只剩下起伏的波动,时而平缓,时而狂躁,时而阴阳离绝。

对于书中提到的十几种脉,刚开始看的时候消化其中深意,但是实际上切是个什么样子,总是不甚了了。

切自己的脉久了,总也能碰上个其中的样子,才发现,原来真的是这样,时而如轻刀刮竹、时而郁大如豆、时而如羽、时而如滔滔江水般的滑脉。

所以体验的多了,也可以自称一体,自己创出很多脉象名词。

图片来源于pexels之前跟朋友提到,杏林之路,可以不学经典,直接通神,通神的法子很多:有以象入道,有以身入道,接受天地频率,天地为师,无师自通。

但是朋友不理解,可以想想道之巅峰巨著《黄帝内经》,都是源于自然,道法自然,道法自燃。

但是对于今天福报这么差的我们来说,很难这样了,只能以后天识神慢慢的去累积,慢慢去学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不断的博采众长,行善积德,善护自己成长。

在书中看到一段关于沉脉的叙述,让湖主深受感动。

“沉脉也就有一种在无奈中等待希望的感觉。

先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现在没有精力管外邪,所谓攘外必先安内。

”很多事情不是一帆风顺让我们感动,而是于绝望中成长,不怕困难,克服困难,不屈不挠。

越是艰险越向前,但是现代社会这种精神越来越稀缺了,大多人骄奢淫逸,贪图享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脉法学习感悟@火神门:扶阳医学脉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思考,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切脉在扶阳医学中与立法、遣药是密切相关联的。

通过切脉,病人在脉象上表现出来的最本质的问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所反映的是病人目前即时的信息,没有一点杂念。

只要我们弄清楚了病人的脉象,就等于抓住了问题的主要矛盾,抓住了问题的主要矛盾,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立法和遣药),这就是扶阳医学脉法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

脉象,是赤裸祼的人体原始态的反映。

脉法学习感悟(作者:傅文录)一、对脉法药三位一体的理解郑卢医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脉诊与立法、药物选择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在所有中医历史上是没有的,这就是郑卢医学的奇迹。

从郑钦安——卢铸之——卢永定——彭重善等,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火神与名家。

我们所有学习中医的都知道,中医药的精髓就是:理、法、方、药。

但是,我们过去所学理、法、方、药,理是理,法是法,方是方,药是药,中间没有什么联系,至于怎么样联系,那就在每个医生脑子里你自己去联系好了,弄对了,可能临床上效果很好,比如经方派的所谓方证对应,选择对了可能效果也很好,但是遇到不是那么典型的,可能疗效不好,而疗效不满意时,你自己要去摸索这类疾病治疗方法与规律,可能等你摸索到了好的方法之后,头发都变白了。

郑卢医学完全脱离了这种治病模式,而是通过分析脉诊的情况,在得到病人详细的内部情况下,依据当时脉诊的变化,先立一个法(全局之法与目前之法,紧密相结合的一个法),然后结合临床表现,立一个如桂枝法、附子法(四逆法、白通汤法)、附子桂枝法、非姜桂附法等。

也就是说,当把脉诊确定之后,这个法就随之而出来了。

如一个老年人便秘加外感,左手尺脉重按至骨而浮大中空,虽然其他的脉上还有很多的问题。

但是,我们现在所在做的就是,先立白通汤法,为什么要这个法,我们都知道,老年人便秘加外感病非常多见,而外感病人对于老年人来说,不能轻易上桂枝法,因为她或他们的肾气很弱,先天根本亏损严重,稍微拨一下就有可能出现危险,这样的情况下,彭师运用桂枝法也就是一付,第二三付立即就用附子桂枝法。

而我们在这个时候,一定要考虑病人具体问题,特别是我们把外感与便秘都要照顾到的问题,这时候白通汤加砂仁、肉苁蓉最为安全而有效。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郑卢医学当脉确诊之后,法就出现来了,然后结合病人的肾气——坎中一阳的情况,大法确定之后,紧结着就是选择药物,而药物的作用与选择,卢铸之的药解非常精彩。

如砂仁纳气归肾,肉苁蓉益肾润肠,也就是说,白通汤加上这两位药,就是脉、法、药三位一体的结果。

关于郑卢医学的最大特别之处,可能彭师与卢崇汉认为都是祖上传下来的真经,不需要问什么,尽管去用就好了,就是这么的有效。

但对于我们非嫡系传人弟子们来说,那就是要特别的指出来,我们要重新认识郑卢医学脉、法、药三位一体伟大创举,打破了我们千年以来背脉、背法、背方、背药而毫无联系的困境,使我们放下过去所有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现在郑卢医学之优点,才能把脉法药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也就有的学员说了,那我们已经学这么长时间了,虽然没有完全用好那郑卢医学脉诊,临床疗效也是在一天天提高,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学会了彭师《传道录》所说的法,会用桂枝法、附子法、附子桂枝法、非姜桂附法,也就是等于我们抓住了治疗的方向,正如我过去所说:“以三阴之方治三阴病,虽失不远”。

这就是方向性的把握,突破了过去所谓的辨证乱治,当然才会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但是,这只是方向,不够精确,如果说我们想做到精确的打击,那就是要从脉诊上下功夫。

郑卢医学传承百年以来,没有人去总结这些规律的,而我通过反复阅读《传道录》之后,得出的这样结果,这样的说法针对我们这些后来弟子,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层次,因为我们无法长期跟师学习,我们只有从规律中去学习、去把握、去寻求自我突破。

因此,脉、法、药三位一体郑卢医学立体模式,对于改变我们思维方式与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二、脉诊的独到标准郑卢医学脉诊有其独到之处,这就是她有自己的独特脉诊认识与标准。

如左手中取尺部膀胱脉的存在,这几乎在中医历史上是没有的,这是百余年来卢氏家族从大量的临床实践中,所得到的真知灼见,并用来指导临床实践取得了显着的临床效果,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要点。

郑卢医学为什么要设置自己的诊脉标准?其目的是什么?其实这一切都是为临床立法与用药来服务的。

因为这些脉诊的标准,如紧脉分为浮紧与沉紧,或是肺部紧与脾胃脉紧,这些紧的意义是非常明显的,这就是人体感受了寒邪。

如整体脉浮紧,提示外感风寒之邪,这是应用桂枝法的标准,如果沉脉是三部均紧,这是里面有寒邪存在,这是运用附子桂枝法的选择,而分部紧脉在治疗过程中是怎样考虑与把握,都是要把紧脉考虑周密。

人体以正气存在而生命生生不息,郑卢医学把脉诊左手尺部至骨,来判断人体正气与阳气的目前程度,这也是一个中医的奇迹。

为什么呢?因为在中医历史脉诊上,无法判断与分辨出人体的正气在什么地方能够表现出来,而郑卢医学把左手脉至骨做为判断人体正气与阳气的标准,来决定立法与扶阳的标准,把人体之正气、阳气明确的表达出来,来通过诊脉把握人体目前阳气存在的情况,做为立法与用药的重要的参考标准,这在任何一个脉学上也是没有的。

这些标准的创建与运用,完全是以临床立法与用药来服务的,并非是创建了脉诊之后做为一种单纯的脉象认识,这样的认识如果不与临床立法与用药紧密的相联系,哪就失去了其创建脉诊分部判断人体正气的意义与价值。

为什么郑卢医学脉诊标准与其它不同?这是因为,郑卢医学脉诊的标准,完全是从临床百余年来总结出来的真知灼见,并非是想当然。

如滞脉的标准设定,这在历史上可能与很多的脉诊相类似的地方,但又不完全相同,为什么呢?因为滞脉与郑卢医学扶阳密切相关联,滞是不通畅,或是有涩的意思,可能还有滑濡的意思,也可能还有其它诸多类似脉的地方。

但是,郑卢医学滞脉的设定,是完全与临床紧密相联系的,因为滞是阳气弱流行不畅的意思,这里面还有气滞与湿滞的意思,这就是郑卢医学立法扶阳的同时,是要考虑扶阳同时伴有化湿的手段来完善这一目的。

这就是郑卢医学滞脉的临床的价值与意义,同时,滞脉打破了我们过去所有与其相类似的脉象,我们不要被过去所学的脉象所困扰,因为单纯判断一个脉象的存在,其意义是不能完全说明什么问题的,而郑卢医学每一个描述脉诊的表达,都是与立法和用药紧密相联系的。

后世有些脉象郑卢医学有时也采纳与运用,但是我们要注意,这个引用与采纳,也完全是为郑卢医学临床来服务的,完全脱离了原来认识脉诊的意义。

如滑脉,有时候我们用郑卢医学来判断妇科病的时候,也会用滑象的说法,这里面虽然说是有滑脉象,但并不是从化痰清热着手去治疗,而是从扶阳健脾化湿去浊着手,因为我们要知道,滑象到底是怎样形成的问题。

因为阳气弱而湿浊生,湿浊郁滞而化热,虽然我们看见了热象之标,但其本质问题仍然是阳气虚的问题,郑卢医学治疗根本之目的,就是在人体的阴阳上做文章,从扶阳助正上下手,而不是只看到表象就匆忙去治疗,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阴阳辨识着手,才能最终解决根本问题。

在上次会员班讨论脉诊的时候,我们发现两位病人,都出现了洪大而劲的脉象。

洪大而劲的脉象,我们知道在冬至一阳生的时候,阳气在左手尺部至骨的地方,微微稍有升起为正常,可问题是一个重病在身的病人,出现了这种脉象,如果用过去所学的脉象来分析,有可能认为是好事。

但从郑卢医学的角度来分析,这是非常危险的一种脉象,因为这是一种虚阳外越,升阳过度,阴阳分离的早期一种状态与格局。

这样的脉象对于学郑卢医学来讲,肯定要扶阳下潜归藏为治疗目的,就是桂枝法也不要轻易的运用,白通汤法加益肾填精之品,乃为首选。

但是,这种脉象如果出现在一个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人身上,白通汤法我们也不要轻易运用,而是要用君灶心土法,以重镇下潜止血扶正为主。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知,郑卢医学脉法既有她独到之处的一面,也有参照后世脉法内容或借鉴后世脉法说法,但其真正的涵义可能区别是很大的。

彭师在《传道录》里面也讲到了28脉,就是要我们去详细的了解,目的就是让我们既要运用好历史上沿用的脉象说,把这些内容融汇到郑卢医学脉法之中,完全以郑卢医学脉法为主,把握脉象的特点,与立法紧密相联,把过去所学的脉法完全转移到郑卢医学脉法之中,这样我们真正才能达到象诸位师兄师姐们一样,能开出正宗的郑卢医学脉法处方。

三、脉诊的顺序郑卢医学脉法有其独到之处,即开始诊脉的方式也与常规不完全相同,既把病人的手腕坚起来,稍向外侧倾斜一点,然后医者用右手诊病人左手,医者用左手诊病人的右手,或者医者用同一只手诊病人的两侧脉。

不仅郑卢医学脉法诊脉的方法与众不同,同时其诊脉看病的顺序也与其它不同,有着自己的规律性,这是指大多数的情况下。

彭进大师兄完全继承了彭师诊脉方法与体系,他自己感觉就应该是这样的,可我们这些后来的弟子们则需要进行一番周折了,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没有办法长期跟师临证与摸脉,但我们根据大师兄、赵军等他们学习的结果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顺序:一般情况下,郑卢医学脉法是先诊病人的左手,即用我们的右手来诊病人的左手,诊脉的层次是,先轻取,看看有没有浮脉,如果有的话,感觉一下是否有紧或滞的情况。

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左手浮取之后,进行中取,中取的目的是寻找左尺部膀胱脉,看一下能不能感觉到膀胱脉的存在,如果有,就感觉一下是否有紧、滞、滑等象。

膀胱脉是郑卢医学脉法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步骤与环节,因为中取几乎在古今所有的脉法是没有的,而且膀胱脉的有或者存在,就说明目前病人太阳膀胱气化功能受到障碍,也就是我们应用桂枝法的依据。

第三步,左手整个沉取,感觉寸部,主要是心包脉,雨轩师兄讲了,心脏是不受邪的,受邪的只有心包,因为心包乃心脏外围的保护者,其有邪先受。

寸部脉应该洪带勾,如果沉取没有洪勾之象,说明病人心脏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这要看其是否有紧、滞的现象。

郑卢医学脉法里面很少谈到心脏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要忘了,石菖蒲这味药,以及姜桂附,都是走气化这个神的层次之上的,都是直接与间接针对心神之功能的。

感觉到了心脉之后,再感觉肝脉的情况,肝脉的情况比较复杂化,因为肝脉处于关的位置,升降的关节之处,对于肾中坎中一阳的升发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出现滞、紧、逆、短等现象时,直接影响到肾中阳气升腾问题。

第四步,感觉到心脉、肝脉之后,左手尺部重按至骨,来感觉肾中坎阳的情况,正常情况下应该是沉而有力有神,如果出现弱、短、紧、滞,或妇科出现滑象,都是尺脉有问题,即坎中一阳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就是正气与阳气弱的问题,我曾经问过二位师兄,问他们在诊脉过程中,是否有像师父所说的天下人都阳虚呢?他们说这么多年只见过一例,就我在临床所见这么多年,左手尺脉能摸到有缓力神的很少,正好验证了师父所说的:“目前天下人都阳虚,都需要用姜桂附”(《传道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