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案《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精选15篇)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精选15篇)《克和千克》教学反思(精选1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克和千克》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围绕“动手实践、亲身感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展开,力求让学生充分感知、了解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及关系、差异。
以下是我执教后的几点反思:反思一:贴近生活,活动引入。
由于质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光靠观察得到,所以教学时重点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以及生活经验,并从学生认知经验出发,合理安排教学层次。
设计了猜、掂、称、说等活动方式,让具有好动、好玩、好奇心强等特点的二年级孩子们,在自身的体验与感悟中,从不同的角度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并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课的一开始就通过轻松愉悦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发现新知,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质量单位的欲望。
反思二:组织活动,亲身感知。
整个教学活动通过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说一说这些活动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1克和1千克大约有多重。
首先在克的认识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称、掂、找、说”四个层次,让学生认知克是用来称量比较轻的物体的重量单位,通过用天平称出1克,再用手掂一掂以及让学生举出身边的例子来加深对克的感受,明确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利用小组合作方式,反复掂一掂、拎一拎,说一说,使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以及产生1克和1千克质量差异的体会。
通过说生活中用千克来做单位的物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爱数学的兴趣。
为了考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巩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及理性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在课的最后设计了让学生“填一填”、“看图写体重”的练习环节。
从练习中不难发现,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已有了一定的感知,能够实际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
小学二年级《克和千克》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克和千克》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导语】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并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知道和运用数学的信心等。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小学二年级《克和千克》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干资料,期望帮助到您。
1.小学二年级《克和千克》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2、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4、培养学生视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5、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教学重点: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kg)=1000克(g)。
2、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具准备:各种秤、各种实物教学进程:(一)趣味引入、初步感知1、同学们,你们最爱好吃爸爸妈妈做的什么菜?老师最爱好吃糖醋排骨,你们爱好吃吗?老师刚才从一位着名的厨师那得到了做糖醋排骨的配料表,他说这样做肉香味美,你们想不想看看他究竟是怎样配料的?2、你们从配料表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谁愿意来说一说?3、对呀!克与千克都是用来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我们把它叫做质量单位。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揭示课题)4、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质量是用克和千克作单位的,谁愿意把你收集的信息和大家说一说。
(二) 充分感受、自主探究A、感知1克的重量(1)看来同学们对克与千克了解得可真很多,那么下面你们来猜一猜你们桌面上的哪个物体大约是1克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大约就是1克呢?对了,我们可以来称一称。
(2)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平。
(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指名拿1克的物体来天平上称一称(师边帮助边讲授称的方法)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一枚2分硬币,把它拿在手中掂一掂,说说感觉怎么样?(很轻)称比较轻的物体的时候,我们通常用“克”作单位。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小学数学克与千克教学反思(一)“克与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概念,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没有实物的衬托是很难进行感知的。
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我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一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重量,如:一包盐、一瓶沐浴露等。
随后请同学们汇报他们收集到的信息,并从中挑选了重约1克和重约1千克的物品。
紧接着运用积累的感受去找约1克、1千克的物品;最后再出示一些物品,让学生进行估计重量,当学生的估计相差甚远时,另外的学生会用类化了的思想加以反驳,如:一生说1个鸡蛋重约50千克,则有学生会反驳说鸡蛋比1个苹果都小,哪来50千克?事实胜于雄辩。
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教学,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真实有效的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在引入的生活情景中,主动的分析、推理、想象、整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知识,逐步让自己获取克与千克的概念经验更加清晰。
运用1克和1千克掂的感觉辨析物品,成功拓展到了比1千克轻或比其重的物品,估量、验证,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动手操作及小组合作等能力。
当然,在本节课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由于现在的学生在家都过着“衣来张口,饭来伸手”的生活,严重缺乏生活经验。
对于“大数字”的物体往往不会判断,如:一辆货车可以载重1500(千克)等。
学生认为1500这么大的数字肯定是“克”,在课后还需要老师多举例帮助学生。
小学数学克与千克教学反思(二)反思一:反思二: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的质量,说说感受,初步感知1克是一个很轻的单位,人们是几乎感觉不到的。
之后,我让学生找一找桌上约重1克的物品,交流估量的方法以培养他们的估计能力,再揭示学生找到的物品都约重1克,为丰富克的感知,让学生感知10克要几个硬币, 20、50克呢?并让小组6、8个同学合起来掂掂,20克,50克、100克有多重?在此充分感知的情况下再让学生估量苹果与盐的重量,在估量过程中又注重估量方法的优化。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5篇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5篇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重量单位,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学时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课前调查活动:到商店里找一找食品上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看一看商家是用什么来称量物品的重量。
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课前就已经与克和千克先打了交道,这样就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上课一开始,学生就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有的还有不同意见,如一个学生找到的雕牌洗衣粉净重500克,小组中的另一个学生说他找到的也是雕牌洗衣粉却是250克,两人僵持不下,讨论得激烈。
后来还是小组长出面解决说:可能是包装有分大小包的缘故,因此你们两人都没错。
两位学生听到小组长这么说,也觉得有道理,这一场纷争才算平息。
而我在一旁却暗自高兴,因为学生们有了问题懂得自己解决了,小组长也充分发挥了作用,看来我们班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克的质量比较微小,容易被忽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概念,我找来了几枚2分的硬币,因为一个2分的硬币就是1克。
接着通过开火车的形式,让每位学生都掂一掂,看一看,感受1克物体的轻重。
接着启发学生联想到生活中熟悉的物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建立正确的表象。
很快学生就联想到了如药片、图钉、扣子等物品,看来学生是真正掌握了1克的概念。
1千克的质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
如有的学生就汇报说1包食用碘盐重1千克、6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一条福寿鱼约重1千克、一瓶大可乐约重1千克……学生找到的1千克的物品还真不少。
当我让学生比较两个重量接近的物体(橡皮擦和铅笔)时,学生有的用两手掂一掂,有的说要用秤称。
其中一个学生突发奇想,把尺子放在文具盒上,然后把橡皮擦和铅笔放在左右两边。
我看到这,就请这位学生说说他为什么这么做。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精选8篇)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精选8篇)《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精选8篇)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1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颜色等表面特征,而对于质量的关注则较少。
由于孩子们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而且“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这部分的教学我主要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初步认识“克与千克”。
在教学中,我着重注意了以下几点:一、展现本课与现实的密切联系我拿着天平和盘秤走进教室,很成功的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利用生活中常出现在孩子们身边的秤拉近质量的学习与孩子们的距离。
并借此机会简单给孩子们讲解了盘秤和天平的用法,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追问孩子们还见过什么样的秤?二、突出体验学习的意义“克与千克”的教学不能拘泥于普通的理论课堂,要让孩子们亲自体验才有助于孩子们对知识的掌握。
我首先让孩子们用学具掂量了学具中“1克”的学具,体验1克之轻,再用盘秤称量了数学的重量,发现6本数学书的质量大约有1千克,让孩子们分组体验了1千克的有多重,让孩子们对1克与1千克有了初步的体验。
三、利用数学活动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我安排了“拍卖会”的活动环节,当孩子们对1克与1千克有了初步的体验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油桃、番茄等。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5篇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5篇第一篇:《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前几年曾经教过这部分内容,当时也是头一次教所以没有经验只是就教材讲知识,所以学生时常会出现:人的体重300千克,一个鸡蛋重7克,一袋大米重50克------一些笑话。
而今再一次的拿起教材,想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处理这部分内容才能恰到好处。
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重量单位,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与之经常打交道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课前安排调查活动:到超市里找一找物品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并注意观察商家用什么来称量物体的重量。
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周后,课中汇报:在生活中你都认识了哪些重量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你见过哪几种秤?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所调查的物体的重量,那你能不能说出和它重量差不多的物体?小组互相看一看、说一说、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在交流汇报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受,克与千克的实际意义。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孩子们真切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拓展思维的同时也增加了数学本身的无穷魅力。
第二篇:克与千克教学反思《克与千克》教学反思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
基于以上的理念,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时,我做了如下尝试。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都接触过重量问,但对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感受较少。
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
而要在对物体重量的体验基础上理解。
本课中,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说一说、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等学习活动去感悟物体有多重。
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精选7篇)
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精选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1教学反思这是我第二次讲授这节课,通过上次大家的指导,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上又有了一下变动。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根据这一理念,我认为在教学《克与千克》后有点感触,现作一下反思。
一、成功之处:1、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学生虽然对千克与克还不熟悉,但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唤起对它的感受。
先让学生背一背感受人的身体有轻重之分,再让学生掂一掂自己的学习用具来感受物体也有轻重之分。
选择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教学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是缺乏认识。
为了让学生建立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千克的观念。
A、通过实际感受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如通过1个二分硬币和1袋洗衣粉,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从中感知一千克比一克要重,再通过加1、2、3、4个硬币来感知5克的重量,找一找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大概有1千克,这样学生初步具备了克与千克的表象。
B、让学生实际测量物品的质量。
在上面估测的时候,往往结果与实际质量有出入,这就得需要提供帮助验证的工具———称。
学生知道要知道物体的轻重需用秤称,此时让学生说说你认识哪些秤,再通过课件演示介绍一些常用的秤及认识盘秤的使用方法。
C、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如一手掂一袋洗衣粉,一手掂1个二分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关系。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20篇)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20篇)《克和千克》教学反思篇11、注意同学已有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
本课设计力求表达数学学问、数学问题来源于又归宿于生活的思想。
同学虽然对千克与克还不熟识,但他们已经知道物体有轻重并能辨别物体的轻重,能用手或其他部位的感觉去感受体验物体轻重。
所以教学这一课我选择了同学所熟识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教学资源。
让同学课前调查,课中体验,给同学供应充裕的动手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让同学亲自参加、逐步感知并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
2、关注过程强调体验。
本课采纳小组合作的组织教学形式,设计了让同学称一称、掂一掂、抱一抱、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充分调动同学多种感官的参加,让同学全面参加新知的发生、进展和形成过程,自主探究、合作沟通,在操作活动中,学会学习。
3、关注同学学习爱好与学习方法。
教法与学法理念:“教育走向生本”,“以同学好学而设计教学”。
重视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学会理解与制造。
本节课从同学的生活实际阅历动身,先让同学用弹簧秤称出1千克水果,当同学遇到问题时,这时老师赐予同学有的放矢的指导,而不是先教给操作方法,然后让同学去称。
这是从同学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欲望动身。
让同学发觉问题,提出问题,继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有意制造冲突,用秤称2分硬币时,发觉指示针几乎纹丝不动,同学产生了疑问,这时才引出天平来熟悉“克”感知克,并通过推理建立起1000克与1千克的联系。
为了同学进一步建立千克的概念,猜老师的体重有多少千克〔50千克〕。
让同学说出自己的体重〔约25——30千克〕,相互抱一抱感受二十多千克有多重,现场当小记者采访听课老师的体重。
这些好玩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让同学在开心中学习。
同学始终处于留意力的“兴奋期”。
4、教材的熟悉与处理熟悉与处理的原则: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同学主动地进行观看、试验、猜想、验证、推理与沟通等教学活动。
同学对1克与1千克究竟有多重缺乏感性熟悉。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通用6篇)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克与千克》教学反思(通用6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克与千克》教学反思(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概念。
但是教材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
在备课时,我们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
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是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我在设计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抛弃了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课堂实践的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内容引入时,我选择了“喝水”这个引子,学生不知道10千克的水有多少,表示愿意尝试,可当知道了讲台上放的一桶水就相当于10千克水时,才明白原来10千克这么多啊!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激发学生投入到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索中去,这样学起来就很轻松了。
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
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我想这样可以活跃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改变一下单调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
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5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5篇)第一篇:“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数学与生活的有效结合“克和千克”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部分学习内容,所以在课前我布置了关于“质量”小调查,一方面是为了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探究的学习情景,另一方面,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
它是“从生活中来”,终究我们的目的还是要把它利用到生活中去的。
这也是一直以来我在数学教学中推崇与遵循的。
2、丰富教学活动,加强学习体验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手脑并用,在切身体验中感受“1克”“1千克”,加深了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3、课堂的“动”与“静”由于本节课设计了较多的学生动手环节,学生的积极性较高,但同时课堂上的纪律就有些乱,有些学生不能很快从兴奋状态中转入下一学习环节。
如何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有效的保证课堂纪律,我想这是我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探索的!《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城西小学唐万珍(一)结合生活情境,导入新课(2)掂一掂,初步感觉这些物品有多重。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去超市调查—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生1:一管牙膏是30克。
生2:蛋卷是7 5克。
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
生4:我的体重是33千克。
生5:一袋牛肉干是50克。
生6:一袋盐是500克。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
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生:用秤称。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生2;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
生3:我舅舅卖米用的是磅秤。
生4:我外公卖药材用的是天平。
师:同学们见识真广!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及用法)(二)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东西,出示一枚二分硬币)师: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齐声说想)师:那么我们选什么秤来称呢?生:天平。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5篇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5篇《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千克和克》是新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有多重〞这样的事情,并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但这两个质量单位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仍是非常抽象的知识。
教材是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但由于学生对几千克重的物品的感知会比几克重的物品的感知来得强烈,因此,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这样会更符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
本节课重点是建立1千克、1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表象,注重体验,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开展全过程,最终得以领悟。
一、创设情景——确立标准,引发需要。
要衡量物品的轻重,首先就要确立衡量的标准。
要判断物品的轻重,学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课一开始,我先拿出两袋大小不同,重量相同的“礼物〞,通过“猜一猜,哪一袋礼物更重一些?〞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从而确立衡量的标准。
而要知道物品究竟有多重,那么必须使用质量单位,通过验证物品有多重,激发学生学习质量单位的需要。
激起学生学习“千克〞的愿望,把学习注意力集中到“千克〞上来。
二、注重过程体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根底,智慧从动手开始。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
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
关注过程强调体验,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我通过让学生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现、开展和形成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建立明确的质量观念。
我先让学生学用弹簧秤并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利用弹簧秤,找到1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形成表象,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并数一数有多少个,“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5篇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5篇《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目前“大班额”教学是我校教学讨论中不行忽视的重要课题,是实施创新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急待解决的问题。
我在教学了《克和千克的熟悉》后有以下收获: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爱好克和千克是学校生第一次接触的两个基本的重量单位,也是学校生日常生活中常常要打交道的单位,因此,教学时我注意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设计了课前调查活动:到商店里找一找食品上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看一看商家是用什么来称量物品的重量。
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同学的感性熟悉、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同学学习的爱好。
二、组织同学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同学主动主动性关注同学学习的过程,强调同学亲身的体验,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本节课,在教 1千克=1000克时,我准时组织同学动手操作,让同学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充分调动了同学参加课堂活动的主动性。
如:让同学掂一掂1个2分硬币和2袋食盐,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通过嬉戏抱一抱同桌,来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重量。
这样调动了全部同学主动参加新学问探究的过程,使每个同学都能深刻地熟悉并把握质量单位。
在大班额课堂中调动了每一个同学的主动性,发挥了每一个同学学习的主动性。
三、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让每个同学都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大班额班级授课的状况下,要想照看同学的个别差异,实现有效教学,首先要让每一个同学都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在课堂上,总有一些同学并没有听讲,也不思索,他们只是坐在教室里,悄悄坐够四非常钟,对于这些同学来说,上课几乎是无聊的、无趣的也是铺张时间的。
为了使每个同学真正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实现小组合作学习。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同学供应了“做数学”的机会,给同学供应许多的生活材料,如:盐、便利面、洗洁精、果冻等让同学分小组活动,在组内让同学充分的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让同学感受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熟悉。
小学二年级《克和千克》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克和千克》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1.小学二年级《克和千克》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2、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3、开展学生分析、比拟、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5、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教学重点: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kg)=1000克(g)。
2、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具准备:各种秤、各种实物教学过程:(一) 趣味引入、初步感知1、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爸爸妈妈做的什么菜老师最喜欢吃糖醋排骨,你们喜欢吃吗老师刚刚从一位有名的厨师那得到了做糖醋排骨的配料表,他说这样做肉香味美,你们想不想看看他到底是怎样配料的2、你们从配料表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谁愿意来说一说3、对呀!克与千克都是用来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我们把它叫做质量单位。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揭示课题)4、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质量是用克和千克作单位的,谁愿意把你收集的信息和大家说一说。
(二) 充分感受、自主探究A、感知1克的重量(1)看来同学们对克与千克了解得可真不少,那么下面你们来猜一猜你们桌面上的哪个物体大约是1克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大约就是1克呢对了,我们可以来称一称。
(2)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平。
(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指名拿1克的物体来天平上称一称(师边帮助边讲解称的方法)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一枚2分硬币,把它拿在手中掂一掂,说说感觉怎么样(很轻)称比拟轻的物体的时候,我们通常用“克〞作单位。
(3)操作实践:小组合作拿出5枚2分硬币,轮流用手掂一掂体会重量。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大约重1克(5)拿一袋盐和一袋薯片,用眼睛看,哪个重一些不许用秤称,用手来掂一掂感觉一下你判断的正确吗B、感知1千克的重量(1)同学们,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用克来表示吗对了,还有千克,下面请小组内用手来掂一掂,快速地找出桌面上重1千克的物体。
《克和千克》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克和千克》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克和千克》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摘要新课程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更为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全面发展。
教学《克和千克》这节课时,为了唤起学生有关台秤的知识经验,课前就布置学生在家搜集有关物品重量的素材。
课中就出示一台秤,这是什么,干什么用的,台秤怎么称物品的重量?接着让学生认识台秤及使用方法,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称出1千克的橙子。
学生有的说1千克的橙子有4个,有的说有5个,有的说小一点的有6个。
学生发现每组1千克的橙子的个数是不同的。
然后让学生用手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有多重。
这时教师拿出一些袋子,问:“在这些袋子里装上多少东西,就可以达到1千克的重量了?看谁猜得准。
”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寻找身边的物品,进行猜测。
生1:我想在袋子里装5本语文书和5本数学书。
生2:我想在袋子里放2袋食盐。
生3:我想在袋子里装上5袋洗衣粉。
生4:我想在袋子里放上9个沙包。
生5:我想在袋子里放2瓶营养快线。
……一会儿,学生的兴趣上来了,都迫不及待的想说。
我于是话锋一转:你想验证刚才所装的袋子是否是1千克吗?如果不是1千克,你有办法使它成为1千克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
一位学生把原来猜想的9个沙包放台秤上一称,羞涩的笑了,觉得相差太远了。
有的小组在操作称物品时一会儿多,一会儿少,一会儿换个大点的,一会儿换个小点的,一直到刚好1千克为止。
最后,学生展示汇报小组的成果,教师给猜测正确或接近的学生奖励智慧小花。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2篇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2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个人总结、汇报体会、策划方案、事迹材料、申请书、演讲稿、主持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personal summaries, report experiences, planning plans, deeds materials, application forms, speeches, hosting draf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2篇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质量单位的起始课。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反思(精选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反思《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生动有趣的情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助于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课始,我创设了“猜一猜”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几种常用的秤。
借助电《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生动有趣的情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助于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课始,我创设了“猜一猜”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几种常用的秤。
借助电教设备,呈现“在超市购物”的生活场景,引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这样,由猜物引起学生思考,再让学生实际动手掂一掂,突出了对质量的感知,参观超市商场,感受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以情带知,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堂氛围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求知欲望也被激发。
(2)现代心理学认为实际操作,动手实践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
有一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
”可见,亲自实践、亲自参与是何等重要。
为此,我创设了让学生操作探究的有利条件。
课前准备了充分的实物教具、学具,借助这些直观教具、学具,让学生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亲自感知1千克的质量。
至此,在放手让学生自主动手掂一掂、称一称、说一说的探究过程中,学生人人动手,人人参与,使1千克的质量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较深的印象。
从而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初步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3)小组合作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是学生乐于交往的心理需求。
我采用分组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每组均有独立的操作工具,分工合作,交流探究,使每个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
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在学生的头脑中已逐步形成,但在实际的课堂实施中还不够成熟。
其一是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一,比如学生对于测量工具的熟悉度不同,因而在合作操作中,有的学生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小组中较霸道,一部分学生则显得无所事事。
数学《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数学《克与千克》教学反思数学《克与千克》教学反思1一、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1.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质量2.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袋装1千克洗衣粉、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2、小组准备: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鸡精、1千克的水果、一筒1千克的面、一包比1千克轻的绿豆、一包2千克的大米;二分的硬币、1克的药包、1克的茶包、10克的板兰根冲剂、100克的肥皂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
)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二、探究体验:1.认识质量单位对,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
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2.认识感知1千克(1)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2)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请小组长轻轻拿出洗衣粉,开始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数学教案——《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新教材人教版的内容。
而省编义务教材中内容编排体系让是学生在学习二(上)年级学习千克的基础上,本学期再来学习克的认识。
但人教版实验教材在内容的安排在二(下)年级将二个内容集中学习。
基于对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省编教材二(下)克的认识为基本内容,并借鉴和吸收人教版新教材的设计思想和内容。
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有的也相对较为间接。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
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1、在比较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因此,教学设计中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为: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的联系,知道1000克=1千克,并知道它们的区别。
2、.在建立重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执教后,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
(一)、反思之一--审视这节课的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对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
新教材中把千克与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是充分地利用学生对克、千克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的情况下,将这两个重量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识和建构,来完成概念的形成。
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的某一个重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个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
因此,整个教学环节,从1克到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最后到1000克,将克与千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克与千克作为一个整体在重量体系中加以构建,这样就可能使概念教学较为丰富与深入。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二)、反思之二--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想像、推理、猜测、判断等心智的运动,挑战自己的思维。
如上课伊始的情境中,让学生举例说一说很重很重的物品,很轻很轻的物品,而这些物品到底重多少,你能说一说吗,不仅引发学生进一步对轻重的关注,更调动已有的有关重量单位的知识经验,尽管学生没有说出吨等知识,但为教师的下一步教学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当学生建立1克概念以后,要建立1千克的概念,十几克到几十克再几百克这个重量的序列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来加以建立。
从教学实施中看,教师出示了一组表示有重量序列的物品,让学生猜
测,进行有依据的合理性的猜测。
学生在初步关注到物体的重量有重有轻后,让学生大胆估计这些物品的重量这一环节中,尽管学生估出来的重量与实际不符合实际标准答案,但相差并不是很大,但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了想知道这一物品实际重量的强烈需要,从而带出物体重量单位的一个简单序列,而序列的意图在教学中主要就是让学生最初步但也是最真实地感受到物体的轻重,同时为建构1千克这一概念埋下伏笔。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三)、反思之三--本节课,为了引起学生对重量的关注,所创设的情境比较开放,因此对组织实施的教师的要求较高,特别是课堂教学的艺术与调控要求高。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学生竟然会将问题的解决带着个人的感情色彩,选择成绩优秀的同学,还有的学生只关注到同学的个子的高与低,这些都是我本来没有想到的。
课堂上,终于有学生在教师的千呼万唤的引导下,将问题的焦点锁定在物体的轻重上。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
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四)、反思之四--教师鼓励性的语言学生的学习提供情境场。
教师的评价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激励会让学生更投入更有效地学习。
课堂上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逐步接近标准答案,好胜心理的激发,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情绪都离不开教师语言的激励。
这节课中,教师对课堂上随时出现的学生的情况进行了积极的评价,这种动态地生成性的评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积极的思维和积极的情感。
如,当教师想让学生猜一大包味精重多少时,有学生情不自禁叫起说已经知道答案了,教师连忙接话,问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兴奋地说是上课前偷看的,教师灵机一动让他俩兴致勃勃地写到黑板上去,非常自然非常和谐地生成了下一环节的内容,学生也得到了鼓励。
在教师的鼓励下,不时学生提出了有质量的问题,如学生问:为什么一包味精用克作单位,另一包用千克作单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