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与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的认识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
2.能运用克和千克进行简单的换算。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克和千克,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难点: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1.克和千克的模型或图片。
2.学生分组实验材料:苹果、香蕉、橘子、剪刀、电子秤等。
3.投影片或黑板,用于展示克和千克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一袋糖果,问:你们知道这袋糖果有多重吗?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拿出电子秤,称出糖果的重量,告诉学生这是克。
2.认识克教师展示克和千克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教师解释克的含义,即1克是1立方厘米的水的质量。
学生分组实验:每人拿一个苹果,用剪刀剪下一小块,称出其重量,感受克的实际意义。
3.认识千克教师展示千克的概念,即1千克是1000克。
学生分组实验:每人拿一个香蕉,称出其重量,感受千克的实际意义。
4.换算练习教师出示一些物品的重量,让学生进行克和千克的换算。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拓展活动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估计它们的重量,并说出估计的依据。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克和千克的概念。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7.课后作业请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的物品,找出克和千克的例子,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换算等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克和千克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两个单位进行简单的换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但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难点补充:克和千克的概念理解:通过实际称重,让学生感受到克和千克的实际重量差异,理解1千克=1000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教师出示一袋糖果,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袋糖果有多重吗?”学生可能会回答:“不知道。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一」《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
所以,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
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质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1、在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所以,在前一天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作业:带来一些包装袋上写着重量的物品,如:食盐,方便面,果冻等。
没想到,竟然有个学生告我,“老师,潘×说明天是不是过六一呢?”哈,差点没把我晕死。
我顺势对学生说:“这些东西是我们明天学习克和千克用的,你拿袋子装好了带来,可别半路上偷吃哦!”瞧把他们给乐的,呵呵。
第二天,我发现几乎每个同学都带来一些东西,比以往任何一次作业的效果都要好,充分说明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作业才能让他们完成得心甘情愿,自然不会有忘带忘写的借口了。
课堂上,利用这些东西,我让孩子们掂一掂,估一估,说一说,比一比,从而基本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并水到渠成的推算出1千克=1000克,而且还能正确清晰地读出这个公式,知道哪里停顿就能让听的人听明白了。
但是,由于活动多了一些,所以练习的相对就少了,如果能够再合理安排一下时间就好了。
《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案例、反思与评析(精选2篇)
《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案例、反思与评析(精选2篇)《千克和克的认识》、反思与评析篇1一、教学内容第三单元“千克、克、吨”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三、教具准备:天平、盘秤、牛奶、黄豆、回形针、花生米、军棋、2分硬币、苹果、鸡蛋等等,教学。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1师:同学们,上节课有两个同学表现得非常好,老师要和他们热烈拥抱。
老师抱一个特别瘦的学生一下就抱起来了,而抱一个胖的学生怎么抱也抱不起来。
( 评析自然引入“轻”“重”。
)师:通过刚才老师抱这两个学生你有什么发现?生:轻,重。
师:真的吗?(让一个学生再来抱抱试试)2师让学生从桌上任拿2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轻,谁比较重。
( 评析通过“抱一抱、掂一掂”的游戏非常自然地引出了物体有轻重的区别,激发了学生学习称物体的欲望,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二)探索新知1汇报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刚才我们通过抱一抱和掂一掂都可以大体比较出两个物品的轻重,那么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 评析唤醒学生生活中有关质量的经验。
)生1: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
生2:用秤来称。
师:这两个方法都不错!如果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些物品的质量。
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到商店任选5件自己喜欢吃的食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谁来汇报一下?生汇报:1包火腿肠有500克、一根火腿肠有45克、60克、75克……1包薯片250克,1包饼干500克,1个“小哑铃”面包1千克……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好!同学们刚才说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评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轻重引入表示轻、重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与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与教学反思引言在学习物理单位时,很多学生会对克和千克的概念产生混淆。
这篇文档将介绍一个教学案例,并对其进行评析和教学反思,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克和千克的概念。
教学案例教学目标•了解克和千克的定义;•掌握克和千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理解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
教学准备•白板或黑板;•教科书。
教学过程1.导入:在课堂开始时,引导学生回顾物体质量的定义。
然后询问学生是否知道以什么单位来表示质量。
2.引发兴趣:将一个克重的水果放在讲台上,并询问学生这个水果的质量是多少。
3.引入概念:在白板上写下“克”和“千克”的定义,并解释它们与克重的关系。
4.示例演示:给出一系列示例,要求学生将物体的质量用克和千克表示,并进行换算。
例如,一本书的质量是200克,应该用千克表示为0.2千克。
5.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组内互相讨论如何将不同物体的质量用克和千克表示,并进行换算。
6.展示和分享: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组内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分享。
7.讲解误区:在讨论和分享之后,澄清学生可能存在的误区,并强调克和千克的区别和换算关系。
8.练习巩固:在白板上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互相检查答案。
9.教学总结:对克和千克的概念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应用。
评析该教学案例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导入、引发兴趣、示例演示、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组内分享和反馈,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批判性思维教学法,通过让学生讨论和分享,引导他们思考克和千克的定义和换算关系。
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可能会遇到学生的概念混淆和兴趣下降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需要更加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例如通过提供足够的实例和应用场景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克和千克的概念。
教学反思通过教学案例的实施,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和责任。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12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12篇)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篇1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知识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
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
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
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
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
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
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
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知识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科学,值得每个人去学习,尤其是孩子,更要去学习数学,并且以此来构架自己的思维体系。
学数学就是在学一种思维体系,在日常教导孩子的过程中也要注重这一点。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克存有多重?1千克存有多重?我充份认同学生尚无的生活经验,所列出的例子都就是学生经常能够碰触至或看见的。
师生共同努力,准备工作了充份的教具、学具和实物,调动多种感官协作自学。
学生展开了估一估、搓一搓、表示一表示、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体会物体的酌定。
学生亲身经历了1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这种体会不是教师传授、灌输单单的,而是学生亲身体验至的。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以“搞”的方式而不仅仅就是“听到和说道”的方式干预自学活动。
他们不仅认知了“克”“千克”的恰当含义,更关键的就是掌控了辨认出、重新认识、认知数学的通常方法,培育了积极探索意识和技术创新精神。
二、在情境中建构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将人手一台天平,使学生回去亲手体验,而教师的模拟,学生很有可能看不清楚。
所以,这时网络资源给了我非常小的协助。
我通过的模拟,使学生看见了准确的模拟过程。
因为存有了这个体验,从而并使自学过程显得简约、易懂。
传统教学中认识质量单位,重点一般都是放在单位的。
换算上,教学中往往采用讲授记忆的方法,学生只要记住几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并能正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
这样的教学往往出现学生学完质量单位后,还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一个西瓜重3克,一个鸡蛋重50千克,王老师的体重是60克……这反映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严重脱节。
《克和千克的认识》的教学重点确立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的确立上,既重视数学事实,又重视数学经验。
所以在“克的认识”中,我反复让学生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质量,感受它们的质量,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4、《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一等奖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同学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同学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同学估量物体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天平、弹簧秤、小蜗牛、盐、多媒体课件等。
教材分析:同学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
为了让同学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同学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同学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协助同学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同学的猜测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同学始终怀着丰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教学过程:(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调查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我买的蛋卷7 5克。
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
生4:我的体重是31千克。
生5:一袋茶叶450克。
生6: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
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生:用秤称。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生2;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
生3:我舅舅卖米用的是磅秤。
数学克与千克教案《克和千克》数学教案与反思
数学克与千克教案《克和千克》数学教案与反思教案名称: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并能正确使用它们进行度量。
2. 学生能够将克和千克与其他常见的重量单位进行转换。
教学准备:
1. 克和千克的实际示例,如1克的铅笔、1千克的水果等。
2. 黑板/白板和粉笔/马克笔。
3. 练习题和答案。
教学过程:
步骤一:引入
1.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克和千克,并提问学生是否知道它们是什么。
2. 将一些示例出示给学生,让他们猜一下示例物体的重量。
3. 解答学生的猜想,介绍克和千克的定义和使用。
步骤二:讲解
1. 使用黑板/白板,在上面画出重量的简图,用来说明克和千克的关系。
2. 解释1千克等于1000克,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
3. 通过一些实际生活中常见的重量,如水果、书本等来进行讲解和示范。
步骤三:练习
1. 将一些练习题给学生,鼓励他们使用克和千克进行度量和转换。
2. 监督学生的练习,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指导。
步骤四:总结
1. 向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重点。
2. 强调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方式较为简单,适合初学者。
但在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更多的互动和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克和千克。
此外,教师还可以加入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场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克和千克的实际意义。
数学教案:《千克与克的认识》数学教案
数学教案:《千克与克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及换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千克和克进行计量和换算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及换算方法。
2.难点:灵活运用千克和克进行计量和换算。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物品,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物品有多重吗?我们用什么单位来计量它们的重量呢?2.学习千克和克的概念(1)讲解千克和克的定义:千克是质量的单位,用来计量较重的物品,克是质量的单位,用来计量较轻的物品。
(2)举例说明千克和克的使用场景,如:1千克等于1公斤,1克等于1毫克。
3.学习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及换算方法(1)讲解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1千克=1000克。
(2)讲解换算方法:将千克换算成克,只需将千克数值乘以1000;将克换算成千克,只需将克数值除以1000。
4.练习换算(1)教师出题,学生独立完成,如:1千克等于多少克?10克等于多少千克?(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如:2千克是多少克?500克是多少千克?5.实践操作(1)分组讨论:如何用千克和克来计量教室中的物品?(2)每组派代表进行操作,用千克和克计量指定的物品。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四、作业布置1.请同学们回家后,观察家中的物品,用千克和克进行计量,记录下来。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及换算方法。
2.难点:灵活运用千克和克进行实际物品的计量和换算,理解并运用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三、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1)教师活动:拿出一个苹果,问学生:“你们猜猜这个苹果有多重?”(2)学生活动:学生可能会回答“50克”或“100克”等。
(3)教师活动:告诉学生准确重量,并引入“克”的概念。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认识千克和克》这一单元知识点简约,大多建立在同学的生活阅历和动手操作中。
二班级的孩子,还处在好玩好动的时期,在课上有实践操作的经受,自然是非常快乐的。
纵观这一单元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做法和反思:一、整合课时,让同学因动而学为了让同学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几乎每节课都要让同学带物品:苹果、桔子、鸡蛋……于是我将新课和最末的《称一称》整合起来,第一课时安排同学带来家中各式各样的称和不同的物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同学掂物品、称物品、数个数,并由组员记录38页的表格,而我那么巡察同学实践的过程,10分钟下来,孩子们都真真实实的感受到了1千克有多重,并尝试掂了掂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这些重量的大米,脸上露出美满的笑容:“今日的数学课真有趣啊!”“1千克究竟有多重?”我没有用只言片语,却让同学学得轻松开心。
下课了,由于孩子们的超卓表现,我嘉奖他们共同共享带来的水果。
一个孩子跑来对我说:“老师,要是每天这样上数学课就好了!”其实,在整合课程上我还有个想法:就是让同学在科学课时自己来操作一下托盘天平。
虽然教参上并没有让同学达到这样的要求,但我想只有孩子亲身经受感受过的知识,才能在他们的脑海里建立正确、真实的表象。
由于种种缘由,没有实现。
预备利用中午时间安排同学4人合作,称一称10克黄豆。
二、让同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数学和生活是密布可分的,尤其是这一单元,每个课时的作业都安排了让同学到生活中去学数学、用数学的题目。
为了让同学和千克、克有更亲切的接触,我组织同学去菜场、超市进行调查,比如: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去菜场,看看妈妈买的菜各是几千克,再把你和妈妈买菜的过程写成一篇数学日记。
这样的作业既是同学愿意的,也给工作繁忙的家长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亲子机会,还进展了同学的思维、语言技能,提升了同学的数学素养。
当然,批改“调查作业”老师很累的,同学的答案形形色色,需要一一阅览,有的'还需要班级组的老师沟通,但我们乐此不彼。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天平、弹簧秤、小蜗牛、盐、多媒体课件等。
教材分析: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
为了生5:一袋茶叶450克。
生6: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
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生:用秤称。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生2;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
生3:我舅舅卖米用的是磅秤。
生4:我姥爷卖药材用的是天平。
师:同学们见识真广!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及用法)(二)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客人,瞧!是什么?生齐声说:一只小蜗牛。
师: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齐声说想)师:那么我们选什么秤来称呢?生:天平。
(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纷纷下位围观)师:瞧!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生:l。
师:对!这只蜗牛重1克,1克究竟有多重呢?请你们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1枚2分硬币有多重?(学生兴趣很高,纷纷掂量、猜测)生1:1克。
生2:2克。
师:到底是几克呢?请各小组称一称,看看谁估量的最准。
克与千克教案及反思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克与千克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重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克与千克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2. 运用克与千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重量单位的重要性。
2. 新课导入:介绍克与千克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3.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克与千克的运用。
4. 练习:布置适量练习题,巩固克与千克的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克与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学生掌握克与千克的概念及换算关系的目标。
2.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能力。
3.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清晰地讲解克与千克的知识。
4.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5.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克与千克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能力。
六、克与千克的实际应用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将克与千克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进行计量和估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内容:1. 克与千克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 计量和估算能力的培养。
九、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克与千克在实际中的应用。
2. 新课导入:介绍克与千克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3.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克与千克的实际应用。
4. 练习:布置适量练习题,巩固克与千克在实际中的应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克与千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十、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学生能够将克与千克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目标。
2.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充分培养学生的计量和估算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3.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清晰地讲解克与千克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克与千克教案及反思
克与千克教案及反思第一章:克与千克的概念介绍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克与千克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进行单位换算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克与千克的概念,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例讲解克与千克在购物、烹饪等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实物等辅助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克与千克的概念。
设置实例情景,让学生参与实际操作,体验克与千克的运用。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向学生介绍克与千克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4.2 讲解:详细讲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并用实物进行展示。
1.4.3 实例分析:给出实例,让学生分析并计算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1.4.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克与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彼此的经验。
1.4.5 总结:对克与千克的概念和应用进行总结,强调其重要性。
1.5 作业布置:让学生收集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并计算它们的克与千克数值。
第二章:克与千克的单位换算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单位换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讲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方法,包括进率和换算公式。
举例说明单位换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3 教学方法:使用图表、计算器等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单位换算方法。
设置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单位换算进行解决。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并引入单位换算的主题。
2.4.2 讲解:讲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方法,包括进率和换算公式。
2.4.3 实例演示:给出实例,演示如何进行单位换算,并解释步骤和原理。
2.4.4 小组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单位换算练习,互相讨论和解答问题。
2.4.5 总结:对单位换算的方法和应用进行总结,强调其重要性。
2.5 作业布置:让学生运用单位换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购物时物品的总重量等。
第三章:克与千克在购物中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克与千克在购物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及反思大全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及反思大全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建立质量观念。
2.培养学生使用天平、砝码等工具进行质量测量的技能。
3.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克和千克的概念2.质量单位换算3.质量测量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克和千克的概念,质量单位换算。
2.难点:质量测量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克和千克的概念1.导入新课(1)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品有多重吗?(2)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测量物品的重量?2.探索克和千克的概念(1)让学生分组,每组发一个天平和一套砝码。
(2)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克和千克的概念。
3.活动一:猜一猜(1)教师展示一些物品,让学生猜测它们的重量。
(2)学生通过实际测量,验证猜测的准确性。
4.活动二:称一称(1)学生分组,每组发一些物品和天平。
(2)学生用天平称量物品,记录重量。
第二课时:质量单位换算1.导入新课(1)复习克和千克的概念。
(2)提问:1千克等于多少克?1克等于多少千克?2.学习质量单位换算(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3.活动一:换算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换算练习题。
(2)教师批改,讲解答案。
4.活动二:生活应用(1)教师展示一些生活场景,如购物、烹饪等。
(2)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质量单位换算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课时:质量测量方法1.导入新课(1)复习克和千克的概念及质量单位换算。
(2)提问:我们如何测量物品的重量?2.学习质量测量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质量测量的方法。
3.活动一:测量练习(1)学生分组,每组发一些物品和天平。
(2)学生用天平测量物品的重量,记录数据。
4.活动二:误差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测量结果会有误差?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克和千克的概念,建立了质量观念。
《克和千克的认识》数学教学案例与评析案例
《克和千克的认识》数学教学案例与评析案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并掌握克和千克的概念,能够正确换算克与千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操作与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注重实验结果与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应用的关系,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白鼠和笔记本电脑,克千克刻度计(实际尺子上有克和千克刻度),1个克千克秤学生准备:教材、作业本三、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思考,以发现问题为起点导入本课内容。
例如,老师可以拿出一袋小白鼠食品,问学生这袋食品有多重?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引入到克和千克的概念。
通过问题引入,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
2.学习与探究(1)在实际操作中认识克和千克老师拿出一只小白鼠,用克千克秤量,秤量结果是800克。
然后,老师指着电子屏幕上的数字说:“这只小白鼠的重量是800克,这是克的计量单位。
”然后,老师再拿出一块石头,同样用克千克秤量,秤量结果是6千克。
老师解释说:“这块石头的重量是6千克,这是千克的计量单位。
”然后,老师让学生自行探究一只小白鼠有多重,以及座位作业本。
(2)用配套的计量器具量取实物的质量老师用克千克刻度计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与认识克和千克刻度。
然后,让学生自行在课桌上练习摆放指定质量的东西,并用计量器具称出质量。
3.巩固与拓展让学生进行多次的测量实践,以巩固所学的知识。
在实践中,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思维,开阔视野。
例如,老师可以提问:“如果小白鼠重500克,千克是多少?”以此拓展学生的思维。
4.归纳与总结通过思考和讨论,让学生总结克和千克的概念以及换算方法。
老师引导学生说出结论,然后进行讲解和纠正。
五、教学评析本课以“实际操作与观察”为主要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的实际参与和思考,让学生充分体验克和千克的概念与换算。
同时,结合家庭作业和课后练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
在教学中充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能够运用质量单位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比较物体质量大小、行质量换算等。
举例解释:
-通过实物展示或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1克和1千克的质量差异,强调1千克是1000克的概念。
-演示使用天平的正确方法,如如何放置物体、如何调整平衡等,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测量技能。
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注重实践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符合教学实际需求。
二、核心素养目标
《克和千克的认识》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2.通过对质量单位的认识,提高学生的量感和度量意识,培养精确测量和估量的技能。
3.增强学生的数据分析和推理能力,学会从测量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进行合理判断。
-设计实际情景题,如比较两个水果的质量,计算一包糖果的总质量等,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
-理解质量的抽象概念,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与实际物体联系起来。
-在进行质量换算时,正确应用换算关系,避免混淆。
-在实际操作中,准确读取天平的测量结果,特别是小数点的使用。
举例解释:
-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让学生触摸、比较不同质量的物体,帮助他们形成对质量的具体感知。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使用天平测量物品质量时,有些同学对如何读取数值感到困惑,尤其是小数点的使用。针对这个问题,我在课堂上进行了个别指导,并提醒他们注意观察天平的刻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加强这一部分的讲解和练习,确保学生们能够熟练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够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在分享讨论成果时,有些同学表达不够清晰。为了提高学生们的表达能力,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多设置一些课堂展示和分享环节,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培养他们的倾听和总结能力。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精选12篇)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精选12篇)克与千克教学反思第1篇“克与千克的认识”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二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虽说这一知识在教材中初次呈现,但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购买物品的时候就初步感知了克和千克的知识,另外,此年段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自学、应用、拓展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
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
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
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
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图钉、大米、黄豆、橡皮、食盐、牛奶、苹果等,全班找到了大约是1克的物品有9种之多,1千克的物品更是在10种以上。
通过一次性称出5个苹果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再逐一称出5个苹果的重量分别是205克、211克、206克、200克、196克,最后再计算比较,找到误差等活动使学生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学生体验的自由空间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
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学生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1角的硬币、5角的硬币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过1千克重的物品。
《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质量单位的学习,学生第一次接触,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
我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动物质量单位的信息,每人准备一枚2分硬币,一粒花生豆,几粒黄豆等比较轻的物品。
课上,我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信息窗中的信息: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孵出来时还不到1克呢!。
学生都露出惊讶的表情下来。
学生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充分感受1克的质量,并让学生列举了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加深对克的印象。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教学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
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说一说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质量。
1千克=1000克。
接下来,让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动物质量单位的信息:大象重3——7吨,河马重3——5吨,犀牛重1000——3600千克,棕熊重量超过680千克。
大量有关动物质量单位信息的'呈现,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学习本节课的新授知识。
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
在教学《千克、克、吨》这一单元时,学生结合具体情况很快就感受并认识千克、克、吨这几个质量单位,了解到1千克、1克、1吨的实际质量,还掌握了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但当要求学生做填质量单位的题时,真是错得让你笑掉牙,如“一艘轮船重500(千克)”、“一只鸡重4000(千克)”、“一包方便面重100(千克)”、“一头牛重500(吨)”等。
为什么会这样?明明不是掌握得很好了吗?我思前想后,是不是我在教学上出了问题,还是哪个地方做得不足?最后,我明白了,原因是学生*时少参与社会活动,缺少亲身体验的机会,对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精选4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精选4篇)《克和千克的认识》与评析篇1执教:枣阳市第一实验小学邓华阳评析:枣阳市第一实验小学特级教师王大明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天平、弹簧秤、小蜗牛、盐、多媒体等。
教材分析: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眼睛观察得到,只能*肌肉感觉来感知。
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调查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我买的蛋卷7 5克。
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
生4:我的体重是31千克。
生5:一袋茶叶450克。
生6: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
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生:用秤称。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与
教学反思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eaching Case and Analysis of "Ke Kg's Understanding" and Teaching
Reflectio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与教学反
思
课件等。
教材分析: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眼睛观察得到,只能*肌肉感觉来感知。
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教学实录:
(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调查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我买的蛋卷75克。
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
生4:我的体重是31千克。
生5:一袋茶叶450克。
生6:一袋大米是25千克。
……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
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称。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
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生2;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
生3:我舅舅卖米用的是磅秤。
生4:我姥爷卖药材用的是天平。
师:同学们见识真广!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及用法)
(二)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客人,瞧!是什么?
生齐声说:一只小蜗牛。
师: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齐声说想)
师:那么我们选什么秤来称呢?
生:天平。
(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纷纷下位围观)
师:瞧!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
生:l。
师:对!这只蜗牛重1克,1克究竟有多重呢?请你们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1枚2分硬币有多重?(学生兴趣很高,纷纷掂量、猜测)
生1:1克。
生2:2克。
师:到底是几克呢?请各小组称一称,看看谁估量的最准。
学生操作活动,稍后,就有同学“耶!我们猜对了!重1
克”。
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我们一起来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质量,你有什么感受?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轻哟!
师:1克真的是好轻。
大自然中象这样轻的物体还有很多呢,你能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生l:一小块橡皮。
生2:2粒黄豆。
生3:1个扣子。
生4:1个小发卡。
生5:两块石子。
生6马上站起来补充说:必须是小石子,大石子1个就够了。
师:同学们真棒!举了这么多例子。
大家桌上有一些物品,请同学们先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用天平称一称。
(如果多一点或少一点,请你取整数)(学们纷纷称方便面、数学书、文具盒……)
(三)在操作交流中明理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一袋盐,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有多重?
生1:300克
生2:比300克多,好象是350克。
到底是多少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质量标注:500克。
师: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
生:1000克。
(板书)
师:请同学们再来掂一掂1000克重的盐。
(学生掂量)师:如果我们再来称一称这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合适吗?
生:不行!重了。
师:今天我们还带来了弹簧秤,谁知道弹簧秤的用法?
(学生介绍)
师:来!放进方便袋里称一称,看看!有多重?
生:1千克。
(板书)
师:还是这两袋盐,计算得到的是1000克,用秤称是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纷纷站起来,异口同声地说:1000克等于1千克。
师:对!也就是说1000个1克就是1千克。
师:你能从你的材料袋里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吗?请各小组同学互相合作。
(有的称,有的忙添物品,也有的在换物品)师:大家真棒!请你先掂一掂自己小组称的1千克物品,再掂一掂别的重1千克的物品。
(学生相互传递,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
师:掂过了1千克的物品,你有什么感受?
生1:1千克有点重。
生2:1千克的物品拎时间长了胳膊有点酸。
生3:他们大小不一样,都是一样重。
生4:都是1千克重,但有的物品多一些,有的少一些。
师:为什么呀?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