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的空间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文化的空间解读

已有 554 次阅读2010-10-15 15:17|个人分类:城市社会地理学|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城市文化,空间解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摘要]城市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组成,物质文化作为表层表现为城市文化空间,由城市居民、文化活动及文化场所三者在城市精神及制度风俗的规范下互动形成,体现了城市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在空间尺度上城市文化空间表现为整体意向、文化分区、文化片区及文化设施等四种形态,在需求层次上分为区域型、提升型及基础型三个层面。

[关键词]城市文化;文化空间;文化意象;空间尺度;需求层次

1 城市文化及其层次

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作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其发展不仅是一个长期的物质环境的建设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文化积淀的过程。在城市的不断演进与更替的过程中,城市通过自身集中的物质和文化的力量加速了人类交往活动的程度,并将其产品变成可贮存和复制的形式,通过它的各种有形的物质形态载体(如城市格局、街道、广场、建筑物、石碑、书藉)和无形的(如城市精神、制度、风俗等)的意识形态载体把城市文化一代一代往下传,形成被称为城市灵魂的城市文化。

那么城市文化怎么构成呢?怀特认为,如果把人类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同样可以把各种文化也设想为一个整体:人类文化系统。在这个系统内,可以区分出技术的系统、社会学的系统以及意识形态的系统等亚系统。技术系统是由物质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仪器以及使用这些仪器的技术构成的,人类作为一种动物,依靠技术系统使自身同那自然的生息之地紧密联系。社会学的系统由人际关系构成,这种人际关系是以个人与集体的行为方式来表现的。在该系统内有社会关系、亲缘关系、经济关系、伦理关系、政治关系、军事关系、教会关系、职业关系、娱乐关系等。意识形态系统由思想、信仰、知识构成,它们是以清晰的言语或其他符号形式表现的。其中包括神话与神学、传说、文学、哲学、科学、民间智慧以及普通常识。

由怀特对人类文化系统或文化结构的理解,我们可将城市文化的结构区分为三个层次组成,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陈立旭,2003)。物质文化是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反应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文化表层;制度文化是人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规范体系,反应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文化的中层;精神文化是人类在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文化的内核。

2 城市文化空间的概念

城市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互动共生,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城市文化系统,城市的物质文化

体现了城市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些物质现象不仅典型地体现了“人化自然”(广义文化概念)的特征,而且也是一个城市文化风貌的最生动、最直观、最形象的呈现。可以说,城市的各类基础设施所展示的东西要远远地超过人们肉眼所见的表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凯文·林奇指出,城市的物质文化,是一个交流和沟通的媒介,展现着明确的与不明确的符号:旗帜、草地、十字架、标语、彩窗、橙色屋顶、螺旋梯、柱、门廊、锈了的栏杆,等等。“这些符号告诉我们其所有权、社会地位、所属的团体、隐性功能、货物与服务、举止,还有许多其他的有趣或有用的信息。这是感觉的一个构成,我们可以称之为‘易辨性’,即,在一个聚落里,居民用符号性的物质特征来与其他人沟通的有效程度。这些环境标志系统几乎是整个社会的产物,对于不熟悉当地文化的外来者常常是无法辨识的。但任何观察者都能通过分析它们的内容、准确性以及与所带信息的强度来了解它们,所有这些都可以通过访谈当地居民和实地照片来得到检验。”一个阿拉伯城市的物质现象体现了一种文化价值观念或宗教价值观念,一个欧洲城市或东亚城市的物质现象则可能体现了另外一种文化价值观念或宗教价值观念。北京的四合院与上海的里弄,就是不同文化风格的民居;纽约的摩天大楼与上海的摩天大楼,虽然都是现代化建筑,但也具有不同的文化韵味。

城市居民通过“易辨”的公共文化活动进行“有效的”沟通,获得场所精神的体验,形成多层次的具有认同感、归属感的城市公共空间,继而产生对都市结构的指认,形成都市文化意象。其“易辨性”及“有效性”有赖于对城市制度和精神的表征程度,由此可见,居民心理、精神上的认可和归依是形成城市物质文化空间的关键。笔者将占据一定物质空间、获得居民普遍认可、集中体现城市公共文化的场所称为城市文化空间。

3 城市文化空间三要素

城市文化空间更大意义上作为一个强调认可的“心理空间”、“经验空间”或“意象空间”,是人类意识对于物质世界的主动和积极的形象化反映,从思维方式上看,大量运用了联想、启发、类比与推理等思维方法,是人对城市物质空间在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的能动的反应,从这一点来看,人、活动及场所代表了居民及居民对时间结构、空间结构的意象,成为形成城市文化空间的三要素。

3.1 人:文化空间主体

城市居民是城市文化空间的使用主体,同时也是城市文化景观的组成要素之一。作为物质的人,大量不同年龄、性别及教育程度的居民构成城市相对稳定的社会阶层,他们必须的日常社会生活构成城市文化的底色;作为社会的、地理的人,受地区城市精神、制度、风俗及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个体的文化价值观在城市主流文化中得到整合,同时又反作用于主流文化以推动城市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的发展演变,城市物质文化也不断出现新的亮点。正是由于有了这种互动作用,才使城市文化空间具有了持久的生命力。因此,人作为物质人、社会人及地理人的综合体是城市精神及制度文化向物质空间转换的媒介。

3.2 活动:时间结构节点

我们记录某个城市或某人的历史,总是描述其在一些特定时间的特定活动、事件或经历作为对其在一个连续时段状况的概括,可见人对时间的结构意象是由一个个特定的节点及其间一段段平凡的岁月组成,节点间是大量如工作、生活及出行等生存必须的、重复的活动,一般不留下深刻的记忆,与节点关联的则是对社会和人在生活及成长过程中有过重大影响的一系列活动及事件。

文化活动作为城市文化空间在时间维度上的结构性节点,是城市文化形成历史延续性、获得持续认可的关键,有了对特定事件、重大活动的遐想和感悟,因而觉得城市文化空间韵味十足、“有嚼头”。黄埔江边两对恋人共用一张椅子谈情说爱的记忆形成老上海人对外滩共同的文化意向;许多城市老的商业文化中心几个世纪历久不衰,除了因为其价廉物美,更在于它浓缩了大量的历史活动而具有丰富的文化魅力;西方国家的“事件旅游”、珠海园明园每天的“皇上选妃”等都以再现某种活动的形式提高文化含量;而有些城市盲目兴建的“大广场”、“景观大道”,由于没有可联想的事件、代表性的活动而显得缺乏文化底韵,只能作“走马观花”游,难以形成更深层次的文化意象。

3.3 场所:空间结构节点

活动的发生总是占据一定场所,铁凝在小说《永远有多远》述说了她对北京历史文化环境特征的独特感受,她说到自己站在灯市西口一个胡同口灰瓦屋檐下的青石台阶上,“采在这样的台阶上,我比任何时候都清楚我回到了北京,-------‘世都’、‘天伦王朝’、‘新东安市场’、‘老福爷’、‘雷蒙’------它们谁也不能让我知道我就在北京”。

由此可见,对特定城市文化的感受及记忆总是与活动发生的物质空间密不可分,凯文·林奇(Lynch,K.,1960)在其《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中认为,城市空间结构中的通道、边缘、街区(区域)、节点和地标是组成城市意象的五种要素。无论哪五种要素,都说明对物质空间的认识是通过大大小小的可意象的城市空间形成的。同样,对城市文化空间有实质的辨认,才会有亲切的感觉,并对空间有认同意义,产生归属感,林奇称之为“领域圈”,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场所”。

3.4 文化空间形成机制

在城市精神及城市制度、习惯框架规范下,人、活动、场所三者有机结合、互动共生,人作为主体参与并组织活动,活动强化了场所文化气氛获得认可,普遍认可的场所又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因此仅有场所而没有相应的活动吸引居民参与、仅有活动而没有特色鲜明的场所空间都不足以形成一个普遍认可的城市文化空间。反之,针对人的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及社会文化背景等进行深入的分析,针对性地进行活动的策划及场所感的强化,在文化空间塑造上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城市文化空间的四种尺度

事物具有层次性,人居环境科学为简化起见,将空间归结为全球—地域(国家)一城市一邻里一建筑五大层次。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