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4)单元测评:第四单元 论如析薪 单元B 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 单元综合测评1 Word版含答案 (2).doc
单元综合测评(一)(时间:100分钟,分值:120分)一、基础巩固(12分,每小题3分)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古代戏曲的语言很有特色,鉴赏时要注意在了解剧情的基础上进行________。
(2)《窦娥冤》被誉为世界悲剧的“千古绝唱”,被认为是悲剧抒情艺术的________。
(3)戏剧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因此鉴赏它________要理解戏剧语言的语意,更要体会其情味。
A.品味典型不是B.品味典范不仅C.品位典范不是 D.品位典型不仅【解析】“品位”指档次、格调;“品味”是体会、鉴赏的意思。
根据句意,应选“品味”。
即可排除C、D两项。
第(3)句是表示递进关系的,要选择“不仅”,排除A项。
【答案】 B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导学号:03490030】A.《百家讲坛》推出的“齐白石”节目,使齐白石再度受到关注、热议,相信今年的市场上齐白石作品一定会炙手可热....。
B.周公馆里发生的一切,对鲁侍萍来说,宛如南柯一梦....,她决定带女儿离开这里,离开这让她伤心和怨恨的鬼地方。
C.根据家庭整体装饰风格及个人文化喜好,选择一款软木墙板装饰墙面或做主题墙必使主人品位提升,居室蓬荜生辉....。
D.大地震发生后,广大解放军战士日夜奋战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有些战士连续几天几夜不睡觉,尽管奄奄一息....,仍不下火线。
【解析】B项,“南柯一梦”指一场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A项,“炙手可热”是贬义词,手一挨近就觉得热得烫人。
比喻权势大,气焰盛。
不恰当。
C项,“蓬荜生辉”用于称谢别人到自己家中,或称谢别人的字画送到自己家里。
不恰当。
D项,“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接近死亡。
不恰当。
【答案】 B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导学号:03490031】当今时代飞速发展,人们的欣赏趣味也随之改变。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4单元测评:第四单元测评(A) Word版含解析.docx
第四单元测评(A)(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一、语言基础知识运用(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缪.贤(miào)渑.池(miǎn)睨.柱(mì)汤镬.(huò)B.旄.节(máo)啮.雪(chǐ)纺缴.(zhuó)斧钺.(yuè)C.弹劾.(hái)傅.会(fù)璇.机(xuán)骸.骨(hé)D.蟾.蜍(chán)鼓瑟.(sè)蛮.夷(mán)喟.叹(kuì)解析:A项“睨”读nì;B项“啮”读niè;C项“劾”读hé,“骸”读hái。
答案:D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尊重。
B.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C.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制:方法。
D.素.与副张胜相知素:一向。
解析:C项“制”,形制,构造。
答案:C3.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C.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D.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解析:A项“娱乐”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
B项“亲戚”,此句中指“父母兄弟”;C项“货物”,此句中指“财物”;D项“周密”,此句中意思是“四周严密”。
答案:A4.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②王曰:“谁可使者.?”B.①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②皆为.陛下所成就C.①赐钱二百万以.葬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D.①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②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解析:A项“者”,①定语后置的标志,②代词,指代“……的人”。
B项“为”,①动词,结成;②动词,是。
C项“以”,①连词,而;②介词,用。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四单元质量检测(四) 论如析薪 Word版含答案
单元质量检测(四) 论如析薪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学问训练(11分)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C.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D.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解析:选C A项,“受”通“授”;B项,“知”通“智”;D项,“有”通“又”。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A.吾从而师.之B.而耻.学于师C.乃是朋.邪之人尔D.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解析:选C 例句和C项的加点词都是名词作动词,分别译为“游泳”和“与……结为朋党”。
A项,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B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D项,形容词作名词,众人。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进用谏臣,容纳..言论B.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C.禀之于天,不行牵强..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解析:选C A项,“容纳”古义为“接受”;今义为“在固定的空间或范围内接受(人或事物)”。
B项,“夫人”古义为“众人”;今义为“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D项,“不必”古义为“不肯定”;今义为“不需要,用不着”。
4.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夫正直者不行屈曲A.以为不贤,亦不免责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蚓无爪牙之利D.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解析:选D D项和例句均为推断句。
A项,省略句;B项,状语后置句;C项,定语后置句。
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3分)(1)荀子在《劝学》一文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擅长借助外力的一句是“,”。
(2)在《劝学》中来看,荀子认为人的学问、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
“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就要“”,可见,学习的意义是格外重大的。
(3)《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的错误态度。
高一下学期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检测)第四单元_过关检测_word版含解析
春人教版高中语文高一必修四(检测)第四单元_过关检测_word版含解析第四单元过关检测(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缪.贤/绸缪.睨.柱/端倪.倨.傲/裙裾.B.驽.马/弩.弓旄.节/旌.旗弹劾./骸.骨C.河畔./泮.宫仓廪./凛.冽秩訾./髭.须D.感喟/渭.水合契./提挈.驿.站/不怿.解析A项,Miào/móu,nì/ní,jù/jū;B项,nú/nǔ,máo/jīnɡ,hé/hái;C项,pàn,lǐn,zī;D项,kuì/wèi,qì/qiè,yì。
答案C,不正确的一项是()A.引.赵使者蔺相如引:延请。
B.方欲发.使送武等发:打发。
C.陵始.降时始:刚刚。
D.其牙机巧制.制:规模。
解析D项,“制”在此意为“形制、构造”。
答案D,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D项均为动词,做。
A项,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B项,动词,顾及/动词,回头;C项,介词,被/介词,在。
答案D()①臣请完.璧归赵②而相如廷.叱之③时.天下承平日久④杖.汉节牧羊⑤夜.见汉使⑥欲因此时降.武⑦舍.相如广成传⑧宁许以负.秦曲A.②③⑤/④⑦/①⑥⑧B.①/②③⑤/④⑦/⑥⑧C.②③⑦/④⑤/①⑥⑧D.①/②/④⑦/③⑤/⑥⑧解析①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②③⑤均为名词作状语;④⑦为名词用作动词;⑥⑧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B()A.B.C.D.解析A项,①②均为判断句;B项,①②均为定语后置;C项,①②均为介词结构后置;D项,①为被动句,②为宾语答案D全国高考乙)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①不要依赖译文。
②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A.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B. ①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②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C. ①方正之不容也②是以见放D. ①高余冠之岌岌兮②众女嫉余之蛾眉兮【答案】D【解析】A项均为被动句B项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C项均为被动句D项①句为定语后置句②句不是特殊句式故选D二、填空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完整的审美现代性需要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的共建它们之间虽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①_______________ 所谓相容性是指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都有助于人的价值的提高大众审美文化与现代性的契合有利于增进人的现实幸福而精英审美文化对现代性的抗争有利于恢复精神的自由②_______________ 是指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的长处与短处可以互相弥补大众审美文化可以弥补精英审美文化的贵族化、远离现实生活的偏向而精英审美文化则可以弥补大众审美文化的感性化、低俗化的偏向二者必须相容互补③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但也形成了相容互补的关系, ②所谓互补性, ③才是完整的审美现代性【解析】①处根据上句“它们之间虽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的关联词“虽然” 可知此处填写的语句中应使用关联词“但” 再根据上句中的“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可知所填语句在意思上要和“巨大的差异”相反联系后句“所谓相容性” 可知该句的关键词是对“相容性”的解释因此可以填“相容互补的关系” 综上所述此处可以填写“但也形成了相容互补的关系”等语意相近的语句②处后句“是指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的长处与短处可以互相弥补”是对“互补”的解释再根据上文中的“所谓相容性”的句式可知此处应填写“所谓互补性”③处本题文段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首句是论点尾句照应首句的论点“完整的审美现代性需要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的共建……” 由此可知“二者必须相容互补” 才能形成完整的审美现代故此处可以填写“才是完整的审美现代性”等语意相近的语句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3.(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为敌弱用力少而功多可以毋尽百姓之劳而序往古之勋②臣愚不达于王之义敢道世俗之闻臣之罪也A. 寡人闻之/事利国者/行无邪因/贵戚者名不累/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蝶谒之/叔请服焉/B. 寡人闻之/事利国者行无邪/因贵戚者名不累/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蝶谒之叔/请服焉/C. 寡人闻之/事利国者行/无邪因贵戚者名不累/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蝶谒之叔/请服焉/D. 寡人闻之/事利国者行无邪因/贵戚者名不累/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蝶谒之/叔请服焉/【答案】B【解析】(1)原句中“事利国者行无邪”与“因贵戚者名不累”是并列的两句内容相对故应在中间断开“慕公叔之义”与“以成胡服之功”是并列结构应在“以”之前断开故排除ACD故选B【答案】D【解析】(2)D项“只需俯身引头至地就立即举起在古代拜礼中是较轻的”错误稽首”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答案】A【解析】(3)A项“他虽然攻占了中山的土地”错误原文为“王北略中山之地” 意思是赵武灵王向北巡视中山国的边境【答案】(4)①为了削弱敌人用力少而能取得更多的功效可以不耗尽百姓的力气就能继续两位先主的勋业②我很愚蠢没能理解大王的深意竟敢乱说世俗的见解这是我的罪过【解析】(4)①弱削弱功功效尽耗尽劳民力力气序追续勋功绩②达理解义想法意思闻见解4.(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2)下列选项中画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4.(3)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4.(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5)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②徒以吾两人在也A.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拜授与官职B. 吾羞不忍为之下羞羞耻C. 蔺相如固止之曰固坚决D.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卒终于最终【答案】B【解析】(1)B项羞意动用法“感到羞耻”的意思【答案】D【解析】(2)A项两个“以”均为连词因为B项两个“与”均为介词和跟C项两个“之”均为助词的D项第一个“其”是领属代词他的第二个“其”是难道表示反问语气故选D【答案】C【解析】(3)A项宣言古义扬言今义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宣告、声明B项亲戚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C项恐惧惊慌害怕古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D项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故选C【答案】D【解析】(4)D项“但对蔺相如的懦弱有些许的不满”这一说法有误【答案】(5)①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②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解析】(5)①视看孰与比......怎么样孰谁哪一个句意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②徒只仅仅以因为句意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四、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5.(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2)刘长卿诗末句以景结情饶有余味请简要赏析A. 刘长卿、李穆两首诗酬唱相和体现出他们翁婿之间融洽和睦的感情B. 李穆不顾路途遥远、行程艰辛从远在天涯的新安辗转探访自己的岳父C. 刘诗从行者角度表现出此次探访的不易流露出刘长卿体贴爱婿的心情D. 刘长卿亲自打扫柴门迎接远方来客显得亲切表达出自己的欣喜之情【答案】B【解析】(1)B项是刘长卿居住于新安【答案】(2)①青苔、黄叶布满家院表明贫居无人登门颇有寂寞之感②青苔黄叶之间一老者为远道而来的女婿打扫庭院流露出好客之情十分真挚动人【解析】(2)“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我多么想将这简陋的茅屋打扫干净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我的房前屋后已生满碧绿的青苔枯黄的树叶也落满了在我的院落年长的岳父亲自打扫柴门迎接远方的来客显得多么亲切更使人感到他们翁婿间融洽的感情“青苔黄叶满贫家” 既表明贫居无人登门颇有寂寞之感从而为客至而喜称“贫”之中流露出好客之情十分真挚动人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6.(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6.(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6.(3)小说倒数二、三段中三处画线的“愣”字分别揭示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4)“革命头”这一发型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A. 从小说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推测这篇小说创作于抗日战争末期和解放战争初期当时敌人势力还比较强大生存环境比较恶劣B. 妇救会会长和闺女、大娘等商量如何周全保护女兵的情节虽然是偶发的、不具有普遍性但表现了群众对革命战士真挚的情感C. 长辫子是当地姑娘的标志性特征女战士剪去长辫子的描写反映了人民军队对群众的号召力和群众的革命热情D. 革命胜利后女战士保留着齐耳短发表现了铭记群众支持革命救护自己的感激之情同时也是为了纪念那段革命的岁月【答案】B【解析】(1)B项“虽然是偶发的、不具有普遍性”错误根据“你忘了去年有两个共产党的女兵藏在咱村我给弄了两个假发髻戴着还不是叫那些人一把揪下来露了馅儿把人给抓走了”可知这并不是偶发的【答案】A【解析】(2)A项“意在突出环境的恶劣和女兵形象的高大”分析有误插叙是为了交代她当兵的由来交代她躲这里的原因同时也交代她为什么看着姑娘的长辫子【答案】(3)①第一处表现“她”发现那闺女发型突然变化时内心的惊讶②第二处面对村里女人们清一色的齐耳短发“她”明白了她们的用意内心震撼、感动③第三处表现了敌人面对清一色的发型无计可施时的狼狈【解析】(3)作答本题要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第一处的“愣”字是因为“她醒来见那闺女正站在炕下对着镜子梳头辫子没了是齐耳短发和她一模一样” 她发现了闺女的发型变化内心很惊讶第二处的“愣”字是因为村子里的女人们被集中到一块后她发现“一夜之间村里的姑娘媳妇们发髻和辫子都变成了清一色的齐耳短发” 她明白了村民们想要保护她的用意“愣”表现出她内心的震撼与感动第三处的“愣”字是指国民党派来搜查的人愣了因为面对眼前清一色的短发他们“不知从何处下手” 无法辨别谁是共产党谁是普通百姓展现了敌人面对清一色的发型无计可施时的狼狈据此分析作答即可【答案】(4)①推动情节的发展村里女人们发型的变化使小说情节发生突转更为曲折生动②突出了人物形象村里女人们集体改变发型巧妙地保护了受伤的女兵使战争年代对敌斗争中勇敢智慧的女子群像更加鲜明③深化主题“革命头”这一特殊发型既是追求革命、支持革命的象征也蕴含了战争年代我党我军与百姓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凝结而成的鱼水深情【解析】(4)作答本题可从人物形象、情节、情感主旨等角度进行分析从情节上来看因为她是革命头而村子里的女人们要救她因此才有了后面的清一色的革命头使得敌人无法分辨出真正的共产党人因此“革命头”不仅推动了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还使小说情节更加曲折生动从表现人物形象上来看村里的女人们改变发型是为了保护这名女战士这展现了战争年代对敌斗争中女子们的智慧勇敢从表现主旨的角度上来看“革命头”这一发型既是她追求革命的象征也是村子里的女人们支持革命的象征革命头将战士和群众联系起来蕴含了战争年代我党我军与百姓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凝结而成的鱼水深情的思想主旨深化了文章主题据此分析作答即可7.(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7.(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7.(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正面论据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7.(4)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每点不超过10个字7.(5)国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应该做好哪些工作?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A.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文化生态综合的复合有机整体应该打破乡村和城市的二元对立局面形成城乡优势互补和良好的互动关系B. 虽重构以人才体系为基础的乡村主体需多方发力但最关键的是政府应将现代高效的组织模式融入以血缘为纽带的乡邻关系之中C. 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要有的放矢抓好政策、劲头、人才三个关键环节方能打胜这场持久战D.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主要是因为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和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保证【答案】B【解析】(1)B项曲解文意材料一只是说“重构乡村主体需要内外主体的共同努力建构新型社群通过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建立多层次文化人才队伍将现代高效的组织模式融入以血缘为纽带的乡邻关系之中建立共生社群” 并没有“最关键的是政府应将现代高效的组织模式融入以血缘为纽带的乡邻关系之中”的意思【答案】C【解析】(2)C项“这表明脱贫攻坚歼灭战要持续进行”张冠李戴材料二的“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是说脱贫攻坚歼灭战虽然已结束但脱贫摘帽之后并不意味着扶贫工作可以“鸣金收兵”了而是帮扶仍要持续跟进扶贫政策仍要持续落实【答案】A【解析】(3)A项选项显示的是南川区人才结构不合理的一面不能作为正面论述的论据【答案】(4)①合理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②重新构建乡村特色教育【解析】(4)第二段主要论述了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问题提出要合理地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故可填入“合理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第四段则是论述的关于乡村教育的问题提出了要重新构建乡村特色教育的观点故可填入“重新构建乡村特色教育”【答案】(5)①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国家要系统设计、科学规范、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构建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文化生态体系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更大文化动能②做好打好乡村振兴持久战的准备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③激活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抓住产业振兴这个关键发挥出产业振兴的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保证等积极作用【解析】(5)从材料一“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文化生态应该是一个包括自然、社会、人类、文化、经济等综合的复合有机整体”“重构乡村文化生态体系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系统工程需要来自乡村内外的共同努力要坚持系统设计、科学规范、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构建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文化生态体系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更大文化动能” 材料二“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如果说脱贫攻坚是一场攻城拔寨的歼灭战那么乡村振兴就是久久为功的持久战” 材料三“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是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保证”等内容概括答案即可8.(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8.(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8.(3)下列说法可以加入材料三的文段来论证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8.(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8.(5)对于中国书法未来的发展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A. 汉字在其产生之初在结构、笔画等方面已具有书法的某些特点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和精神B. 拼音文字不表形只表音转换为汉字时需要翻译、分析这使得使用拼音文字的民族在分析、逻辑、实证思维上更为发达C. “孔子学院”最深刻的意义就在于在世界与中国进行的双向交流中让中国文字思维为人类提供营养D. 当今社会中国书法受到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化书法疏于研究、认知缺失给书法发展带来格外强烈的冲击【答案】D【解析】(1)A项“汉字在其产生之初……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和精神”说法错误据材料一“把文字的书写性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也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的形成有记载可考者当在汉末魏晋之间” 明确了“在汉末魏晋之间” 也就是说汉字在其产生之初尚未融入创作者的观念、思维和精神B项“转换为汉字时需要翻译、分析”说法错误据材料二“由于它不表形只表音由表音到表意便需要经过翻译、分析是一种间接的转译符号” 可知选项将“由表音到表意”偷换成“转换为汉字”C项“‘孔子学院’最深刻的意义就在于……”表述过于绝对据材料二“中国文字思维将会怎样地营养和影响人类完全可以预期也许这才是‘孔子学院’最深刻的意义” 可知知选项表述少了“也许”的限制故选D【答案】A【解析】(2)A项“硬笔书法是中国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 可知中国书法是“用毛笔书写的”【答案】D【解析】(3)材料三主要论述中国书法受社会大变革、技术大发展、知识大爆炸、风尚大迁移的深刻影响发展业绩显著但发展瓶颈也明显挑战与机遇同在A项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自身的发展面貌与材料一观点相符不能作为材料三的论据B项讲的是汉字的形体与书法的关系与材料二的观点相符不能作为材料三的论据C项讲的是书法者的书法技能相关的认知水平是书法作品的创作不能作为材料三的论据D项讲的是当下网络语对白话文规范化的影响和汉字书写键盘化让人对书法的未来担忧可以作为材料三的论据故选D【答案】(4)①从论点提出看开门见山表明中心论点为“中国书法有着与世界文化接轨的基础”②从论证层次看采用并列式结构对两个分论点进行论证结构清晰③从论证手法看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手法④从论证语言看准确严密有说服力【解析】(4)分析论证特点要从论点的提出、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等方面进行材料二开头指出“中国书法……看似孤立于世界文字之林其实在很多方面有着与世界文化接轨的基础”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中国书法有着与世界文化接轨的基础”正文部分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证第一中国文字和书法体系的孤独性反激出它交流世界、融入世界的内在要求第二中国文字和书法体系的变异性……为中国文字和书法走向世界架了桥提供了经验另外在长达千年的历史时期内汉字及其书写曾经是东亚地区的国际通用文字论证采用并列式结构结构思路清晰材料二中对“孔子学院”的分析属于举例论证把方块汉字与拼音文字进行对比运用了对比论证从论证方法来看材料二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手法材料二中论证语言准确严密有说服力如“世界和中国都有强烈的双向交流需求都希望在交流中互适互惠这种愿望不只表现在……更表现在……”【答案】(5)机遇与挑战同在信心与忧虑并存①从自身特色看汉字音形意结合的特殊性中国书法有着独特的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②从世界文化交流现状看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中国书法将会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③从社会发展特点看由于受到新媒体出现、书写工具变化等因素影响中国书法发展面临着考验【解析】(5)材料一主要讲述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与汉文字的产生与演进的关系材料二主要讲述中国汉字与中国书法的特殊关系材料三主要讲述新时期中国书法发展面临着考验与“中国书法未来的发展”有关的是材料二和材料三材料二中中国汉字具有表意功能它以直观视像为基础将表形、表音、表意三者同步传输“这种表意文字导致中国人形象、悟象、灵象思维的异常发达并构成了整个思维的东方色彩” 由此可知由于汉字音形意结合的特殊性中国书法有着独特的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材料二中“随着世界正在出现的学习中文和中国书法初热期的持续中国文字思维将会怎样地营养和影响人类完全可以预期” 由此可知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中国书法将会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材料三中“进入当下信息社会、互联网时代中国书法受社会大变革、技术大发展、知识大爆炸、风尚大迁移的深刻影响” 加上书写工具的变化“所有这些都在影响和冲击着当代和当下书法发展” 由此可知中国书法发展正面临着考验材料三中“中国书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独特的、优秀的符号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发展和提升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的重要载体和内容” 从总体上看中国书法未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同在信心与忧虑并存六、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日前我国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圆满完成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西太平洋海山生态科学调查”航次任务顺利靠港厦门科考队员对马里亚纳海沟南侧、卡罗琳洋脊上南北走向的系列海山开展海底多学科综合探测采集了大量珍贵的生物、地质样品及原位实测数据和影像资料【答案】示例“科学”号日前归来科考队员在此次“西太平洋海山生态科学调查”探测中采集了各类样品、数据和影像资料【解析】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找出材料的基本信息点如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等等还要按一定的逻辑把这些信息组合成一段话而不是独立的几点本则材料时间是“日前” 人物是“科考队员” 事件是“采集了大量珍贵的生物、地质样品及原位实测数据和影像资料” 把这些主要信息综合起来即可注意语言简洁不要超过字数限制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疫苗只能预防特异性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如13价肺炎疫苗无法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 EV71疫苗只能预防EV71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________①________ 同理还有5价轮状病毒疫苗、9价HPV疫苗等疫苗可保护绝大多数人避免发病由于受种者个体差异、免疫应答功能等原因________②________ 如有较小部分人接种乙肝疫苗后不产生乙肝抗体或产生抗体滴度较低无法检测出来大量研究表明接种疫苗后即使发病相对于不接种疫苗者其患病后的临床表现会轻很多此外与儿童相比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感染各种疾病的风险更大有的成年人即使儿童时期接种过疫苗抗体水平也可能会随年龄增长而降低________③________ 如流感疫苗、肺炎疫苗、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乙肝疫苗等等成人疫苗需自费接种“花小钱防大病” 何乐而不为?(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①不能预防其它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 ②可能导致接种后免疫失败, ③成人可接种的疫苗也不少【解析】①由前文所说的“疫苗只能预防特异性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及画线处前面的内容“EV71疫苗只能预防EV71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可知此处可填入“不能预防其它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②由“由于受种者个体差异、免疫应答功能等原因”“如有较小部分人接种乙肝疫苗后不产生乙肝抗体或产生抗体滴度较低无法检测出来”可知此处指可能有较小部分人接种后免疫失败因此可填入“可能导致接种后免疫失败”③由“有的成年人即使儿童时期接种过疫苗抗体水平也可能会随年龄增长而降低”“成人疫苗需自费接种”可知此处主要强调成年人也有多种可接种的疫苗因此可填入“成人可接种的疫苗也不少”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4单元检测卷(四) Word版含解析.docx
单元检测卷(四)(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
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
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
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
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
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
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
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
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
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
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
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
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
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
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
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佛教的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
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
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
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则告诉人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
高一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检测及答案
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质量检测试题1.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舍(shè)人??赠遗(yí)??? 奉(p ěng)璧往使???怒发(f ā)冲冠??B.睨(nì)柱??列观(gu ān)?? 左右皆靡(mí)????秦王不怿(yì)??C.煴(y ūn)火??弋(yì)?射??给(j ǐ)其衣食?????斧钺汤镬(huò)??D.脖颈(g ěng)??帷幄(wù)???傍(bàng)行八道????积年不徙(x ǐ)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坦露心扉 完璧归赵 藕断丝连 翻手为云,复手为雨B.坚明约束 所向披糜 苦心孤诣 春宵一刻值千金C.屈节辱命 困顿穷厄 哀声叹气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D.合契若神 锐不可当 婉言辞谢 受之有愧,却之不恭3.下列词语中加点语素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束.(捆绑)君归赵?完.(完整)璧归赵?怒发冲.(顶起)冠?请指示.(指令)王??B.坚明.(明确的)约束?孰.(仔细)计议之?欲刃.(砍杀)相如?厚赂.(送礼)单于??C.以状语.(告诉)武?马畜弥.(弥漫)山?法令亡.(忘记)常?泣下沾.(沾湿)衿??D.璇机之正.(道理)?周密无际.(边际)?幽微难明.(看清)?一时收禽.(飞禽)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见”,意义和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B.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见.犯乃死,重负国5.对下边句子中加点的“引”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引:延请)B.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引:牵拉)C.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 (引:邀请)??? D.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引:拔出)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B.乃使其.从者衣褐 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C.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天蛮夷,何以汝为.见D.以.精铜铸成……形似酒尊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7.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求人可使报秦者”句相同的一项是A.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B.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C.验之以事,合契若神??????????????????????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是被动词的一项是A.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B.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C.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4单元检测卷(二) Word版含解析.docx
单元检测卷(二)(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研究中国古代神话,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神话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没有丝毫削减其价值,相反,现代世界又掀起了广泛的“神话热”。
这似乎使人不易理解: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造诣深厚的文人学者和科学家们怎会再度迷恋于原始社会的精神遗存?究其原因,这除了神话本身具有的认识价值外,还因为其充满超现实的荒诞色彩和超自然的神秘性质。
正是这些弥补、满足了现代人生活与现代文化所缺乏但又为人性所渴望的精神要素。
现代人从神话获得审美的凭藉。
从神话反射出我们民族的性格——不仅看到民族精神的最初记录,同时认识了我们的民族性,从而更好地把握今天。
“文艺最能反映民族性”(朱维之语),我们民族的伟大崇高精神充分反映在上古神话之中。
其所歌颂的人物,正是人类自己的化身。
中国神话中的神,一般都是造福人类、功德无量,为后人所颂扬之神,其实这些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已不是英雄,而是人们企盼的圣人,他们尽善尽美,他们不仅有令人赞羡的外表,而且有诚实、正直、大公无私的美好心灵。
中国神话的显著特点是歌颂多于揭露,或者说主要是歌颂,那些征服自然的神话的英雄如精卫、夸父、刑天表现的顽强斗争,虽九死犹未悔的精神气概,正是我们的民族性的原型。
同样,正是这种传统,造就了我们民族的创造精神、斗争精神、牺牲精神、集体精神、乐观精神。
然而,正是由于我们的祖先,没有像希腊人那样为爱情、享乐、嫉妒、复仇而消耗生命,正是由于我们的祖先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境遇下忍辱负重,多以正面颂扬我们的理想,面对现实缺乏揭露与批判,这就使我们民族过于顽固地保持了“绝少批判”的善良性,而产生了保守、落后的一面,这些又是上古神话给予我们今天认识自己民族的性格的启迪。
现代社会的人们掀起广泛的神话热,除了上面分析的神话所起的以史鉴今的作用外,还和现代人与祖先的某些相同之处不无关联,正是在这些共鸣之中,使人们满足了现代社会中无法求得的需求。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4)单元测评:第四单元 论如析薪 单元B Word版含解析.docx
第四单元测评(B)(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阅读题(4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诗歌起源的探讨同艺术起源的探讨一样,曾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
时至今日,用思维与文化的眼光重新考虑这一课题,似可区分出诗歌的二重起源——圣诗与俗诗,分别加以探讨,可以避免许多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
简单地讲,圣诗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如祭祀歌词、咒词、祝祷之词、招魂曲词等等。
圣诗起源较早,当与人类法术思想的成熟和语言的发生同步。
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古印度《吠陀》和《薄伽梵歌》、古伊朗的《阿维斯塔》、希伯来《圣经》中的诗篇、古埃及的《亡灵书》中的诗作、苏美尔和巴比伦文明中的颂神诗与创世史诗《埃努玛·埃利什》、古希腊文明中大部失传了的诗体启示录等,便都是因及时见诸文字记载而保存至今的圣诗。
俗诗是相对圣诗而言的,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
俗诗的起源从理论上讲,当与圣诗不相上下,同样以人类语言能力的发生为前提。
但由于二者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大不相同,所以早期的俗诗大都因为无法及时记录为文字而湮没无闻了。
《诗经》中的“颂”与“风”,大致相当于这里所说的“圣诗”与“俗诗”,而“雅”则介乎二者之间。
圣诗与俗诗虽同样古老,但其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相互之间既有影响作用,又明显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
圣诗的溯源研究实际上必然属于宗教文化的范畴。
俗诗的根源则在于世俗文化,尤其是民间的文化。
随着从原始到文明的演进,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逐渐向世俗化方向转变,也就是从固定于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向非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诗转变。
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的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长叙事诗,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脱胎而来的产物,但它们同世俗的抒情歌诗并不同源。
安德鲁·兰的看法是,应区分民歌与史诗的不同来源,他说:“民歌有长时期和普遍的流传是可以证明的;这些歌,是从民众嘴里和心里出来的,同那些艺术诗,由于贵族为得到一种只有他们能有的那种史诗而生的,可以说是正相反。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4单元测评:第四单元测评(B) Word版含解析
第四单元测评(B)(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在中国历史上,“圣贤政治”有几个不同的境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治理的层次境界有高有低,通常讲的是道、德、仁、义、礼五个不同的境界。
《群书治要》节选的《老子》《庄子》里面都讲道:“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也。
”最早圣人主持政事,治理天下,行的是不需要言传的教化,遵的是无为而治,他们的治国之道用语言讲不出来。
后来由于丢失了这个道,才有德。
《老子》里面讲道:“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在尧帝以前,伏羲氏、黄帝,甚至更早的帝王,都是以道治天下,后来失了道,人们就只能通过德来治理天下。
以德治理天下就是,教导人们自己修德,从而教化大家都来修德。
尧帝、舜帝、禹帝他们都是在以德治理天下。
这个时候人人为公,这就是孔老夫子讲的大同社会。
后来从夏朝夏启开始,大同社会里的禅让制没能够继续,开始出现了“家天下”,这个时候叫“失德而后仁”。
夏、商、周的开国君主都是圣人,大多数君王都很贤能,办理政事是以仁为核心。
仁是讲仁爱,大家都非常仁爱,社会也很好。
夏、商、周每一个朝代都是好几百年。
但这个时候人开始有了私心,这是我们讲的“小康之治”。
后来周幽王昏庸,西周变为东周,东周又分春秋战国。
东周时期仁没有了,但大家还讲义。
春秋战国是以义来维系的社会,出现了很多义士,人人都很讲道义。
虽然是诸侯争霸,但是名义上还是属于周朝,义还存在着。
后来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迅速强大起来,采用的是法治,用严苛的法令来治理国家。
虽然是很快强大起来,并且统一了六国,但用法治理国家,收效虽快,灭亡速度也很快。
秦朝经过十几年的时间就被推翻了。
在中国历史上秦朝是以法治国的唯一一个例子,纯粹用严苛的法律来治理国家,结果国家很快就灭亡了。
汉朝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以后,他吸取秦朝亡国的教训,采用儒家思想,恢复了伦理道德的教化。
但是人心已经大大不如以前了,义没有了,所以就制定礼。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4单元检测:第四单元 论如析薪 Word版含解析.docx
第四单元论如析薪(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的棋林之中,影响最为深远者当属围棋和象棋。
俗语有云:棋局小世界,世界大棋局。
作为典型的中国文化载体,二者以棋盘和棋子折射出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
相通之处在于棋盘都是阡陌纵横,呈格状分布;棋子以颜色不同构成两方以对垒拼杀。
但再加考察,则大有区别。
先说围棋。
围棋棋子除按颜色区别为黑白二方之外,所有棋子在功能上无任何区别。
性能相同,地位相等。
其胜负的标志就是所占地盘之大小。
而欲想占领地盘,就必须至少有两口各自独立的“气眼”。
“气眼”就是自己的活动空间,对方不得侵入,象征着中国古代的城池。
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拥有根据地;而要有根据地,就必须有回旋的空间。
这与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思维方式如出一辙:想要保有地盘,就要使地盘连成一片;要想地盘不失,就必须以所有城池作为依托。
孤立棋子“人”单势薄,作用有限,极易被吃,但联合在一起则所向披靡,势不可挡。
群体力量大于个体,占得空间则取得胜利,体现的是人类早期的追求目标和较为平等的价值观念。
象棋则不然。
它将棋子分为将、士、象、马、车、炮、兵等七种。
胜负只取决于将帅之存亡。
只要将帅仍存,全军覆没亦不为输;而将帅若遭不测(被将死),未失一子亦算失败。
车可横冲直撞,所向披靡;马可腾越出击,纵横驰骋;炮可隔子发威,火力凶猛;士、象拱卫城池,以身护帅;兵、卒则亦步亦趋,只进不退。
就本领与杀伤力而言,将帅属于最为无能之辈,不仅行动迟缓,杀伤力差,且不能越孤城半步,却要所有棋子拼死护卫。
其余各子等级森严,贵贱分明。
车乃棋中至宝,万不可轻弃。
马、炮地位大抵相等,开局时炮似乎稍胜于马,而残局中则马胜于炮。
最为惨烈者当属兵卒,数量众多,因而弃之不惜;本领有限,因而作用不彰;只许前进,不能后退,因而前景黯然,结局惨烈;拱到底则成“老卒”,几同无用。
这是等级社会最为生动、最为集中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和缩影。
单元测试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4( 第04单元)含解析
绝密★启用前人教版必修4 第4单元单元测试卷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传记文学自身因素主要由传主、题材、情感表达、体裁形式、表现方法等组成。
古代传记文学的传主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士人都有。
但在史传中传主以上层人物居多,在散传中传主由官吏名士逐渐扩展到平民百姓。
近现代传记文学的传主一般以名人居多,但原来不知名的人也有因被知名的作者写了传而知名的。
如胡适给李超作传,李超虽死,其名为后人所知。
又如1928年一部由中国人盛成创作的法语文学传记《我的母亲》在法国出版,旋即风靡世界文坛。
传记题材,在古代传记文学中,尤其在史传中以写传主在政治、军事、道德方面的表现为主,因为古代史传强调惩恶劝善的教化作用,总的以人物外在社会活动,即“公生活”为主。
但到明代中后期传记题材写日常生活的明显增多,而到近现代传记文学,则既写“公生活”,也写个人家庭生活等,即“私生活”,题材日渐扩大。
传记的情感表达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指传记主人公的情感描写,另一方面指作者通过传记的情感抒发。
在史传中,司马迁的《史记》传记文学有很强的抒情性,其作品也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史传由私撰发展到官修、集体写作,个人情感难以表达,抒情性逐渐减少,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随之减弱。
在散传中作者的抒情成分多少不一,但一般说作者的抒情正当而且浓厚,其艺术感染力也比较强。
如明代中期归有光的传记文《先妣事略》为自己母亲立传,写的多是生活琐事,但对母亲的感情溢于言表,十分感人。
体裁形式由史传而发展为杂传、散传;史传中又有本纪、列传;列传又有一人一传的单传,也有一类人合为一传的类传。
类传也有由少到多的发展过程,如范晔《后汉书》创立多种新类传,扩大了传主的类型。
现代传记以篇幅大小分为长篇、短篇传记。
古代传记受史传的列传影响,篇末往往有一段论赞,如《史记》传记篇后的“太史公曰”,或补记史料,或写作者对传主的评价。
古代传记因多短篇则不分章分节,而到了近代,受西方传记的影响,梁启超的部分传记创作,如《罗兰夫人传》《匈牙利爱国者噶苏士传》已开始分章节。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检测B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检测(B)(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2)提起信托产品,老百姓往往,并不是因为普通投资者不喜欢得到信托产品的高收益,实在是信托理财产品的投资门槛太高了。
(3)追求生活快乐舒适,这是的,但要是这些成了你生命中最主要的东西,你就绝对无法完成你的使命。
A.异曲同工敬而远之无可非议B.殊途同归敬而远之无可厚非C.殊途同归望而生畏无可非议D.异曲同工望而生畏无可厚非思路解析:“异曲同工”指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者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
“殊途同归”指通过不同的道路,走到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根据句意第(1)句应选“殊途同归”。
“敬而远之”指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
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望而生畏”指看到了就害怕。
第(2)句显然应用“敬而远之”。
“无可非议”指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
“无可厚非”指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
第(3)句应选“无可厚非”。
答案:B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加来道雄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他对世界的理解力,并引导他走上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
B.根据对幼小猩猩常玩游戏的调查结果显示,一些科学家认为,动物的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
C.桑地亚哥鼓起全身的力气,把锋利无比的一杆鱼叉扎进了鲨鱼的脑子,鲨鱼在海里翻滚着,肚皮朝上。
D.祥林嫂伸手去取烛台被四婶喝住后,脸色顿时变得灰黑,她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地站在那里动也不动。
思路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改为“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
B项,“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杂糅,应改为“根据……调查结果”或“……调查结果显示”。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论如析薪单元写作学案 语文版必修4
第四单元论如析薪单元写作学案训练目标议论文如何析事明理。
议论文要以理服人,那么,什么是理,该怎样讲理?所谓“理”可分为两个层面。
一个层面是指“事理”和“情理”,另一个层面是指“哲理”。
我们只有把“常理”提升到“哲理”的层次,文章才会有质感、有厚度。
议论文要想写得有质感、有厚度,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把说理的过程予以具体地展示。
这种展示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在“横”的层面上以构筑分论点的方式来展开思维的过程和层次。
把道理讲得既理足气盛又“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这就要求在展开思维过程的同时,将道理讲得有层次、有梯度。
所谓“梯度”就是内容上有类别,层次上有深浅,时间上有先后,思维上有“同””异”,唯有如此,文章所阐述的道理才条分缕析,井然有序。
(二)在“纵”的方面,讲理的过程应该是紧扣思维的过程,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为主体内容,构成文章讲理的主要内容,使其在“纵”向的趋势上“讲深讲透”。
其结构上的具体表现为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二、将“事理”和“哲理”结合起来,使得一篇文章“讲理”的过程自然地形成梯度。
如果说“纵”向和“横”向的讲理、梯度的增加使文章的厚度增加的话,那么,由“常理”到“哲理”的内容梯度的增加,实质上是文章的“质感”的增加。
(一)所谓“常理”就是众所周知的一般人所认同的客观现实中存在的“理”。
如“人要生存就要讲信用”“人活着就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团结就是力量”“嚼得菜根,百事可做”。
总之,举凡人之伦理、亲情,国家民族大义,朋友相处之道,做人的基本准则等等。
可能有人认为“常理”无须多说,甚至不把“常理”当作“道理”。
实际上大错特错,正是这些“常理”,才使得文章既平易近人、亲和朴实又言之凿凿,令人难以辩驳。
(二)所谓“哲理”,就是“哲学理论”和“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简称,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观点。
同时,也是对中外其他哲学思想的简称,具体地讲就是马克思理论的几大观点:“物质第一的观点”“实事求是的观点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全面发展的观点”“整体和部分的观点”“偶然和必然的关系”“相对性和绝对性统一的观点”“现象和本质的关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测评(B)(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阅读题(4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诗歌起源的探讨同艺术起源的探讨一样,曾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
时至今日,用思维与文化的眼光重新考虑这一课题,似可区分出诗歌的二重起源——圣诗与俗诗,分别加以探讨,可以避免许多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
简单地讲,圣诗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如祭祀歌词、咒词、祝祷之词、招魂曲词等等。
圣诗起源较早,当与人类法术思想的成熟和语言的发生同步。
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古印度《吠陀》和《薄伽梵歌》、古伊朗的《阿维斯塔》、希伯来《圣经》中的诗篇、古埃及的《亡灵书》中的诗作、苏美尔和巴比伦文明中的颂神诗与创世史诗《埃努玛·埃利什》、古希腊文明中大部失传了的诗体启示录等,便都是因及时见诸文字记载而保存至今的圣诗。
俗诗是相对圣诗而言的,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
俗诗的起源从理论上讲,当与圣诗不相上下,同样以人类语言能力的发生为前提。
但由于二者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大不相同,所以早期的俗诗大都因为无法及时记录为文字而湮没无闻了。
《诗经》中的“颂”与“风”,大致相当于这里所说的“圣诗”与“俗诗”,而“雅”则介乎二者之间。
圣诗与俗诗虽同样古老,但其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相互之间既有影响作用,又明显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
圣诗的溯源研究实际上必然属于宗教文化的范畴。
俗诗的根源则在于世俗文化,尤其是民间的文化。
随着从原始到文明的演进,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逐渐向世俗化方向转变,也就是从固定于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向非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诗转变。
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的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长叙事诗,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脱胎而来的产物,但它们同世俗的抒情歌诗并不同源。
安德鲁·兰的看法是,应区分民歌与史诗的不同来源,他说:“民歌有长时期和普遍的流传是可以证明的;这些歌,是从民众嘴里和心里出来的,同那些艺术诗,由于贵族为得到一种只有他们能有的那种史诗而生的,可以说是正相反。
”按照这种看法,民歌出自民间,反映的是民众的世俗心声;史诗出自贵族,是个人性诗作的滥觞。
如果参考当代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进一步确认,安德鲁·兰所区分的两类源头实际上正是“圣”与“俗”的区别。
与史诗相对的民歌或歌谣之所以具有充分的世俗特性,是因为它们出自远离宗教圣事的民间下层阶级。
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说的正是下层民歌创作的情况,与“美盛德”的宗教诗和史诗显然大异其趣。
(摘编自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有改动) 1下列对“圣诗”与“俗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圣诗与俗诗是学者运用当今的思维与文化的眼光来研究诗歌起源时清楚地区分出的诗歌产生的两个不同的源头。
B.圣诗是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即属于此类。
C.俗诗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比不上圣诗。
D.圣诗与俗诗虽然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但它们之间互相有影响。
解析:A项,“清楚地区分出”说法不准确,原文第一段中说的是“似可区分出”。
答案:A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将诗歌的起源区分出圣诗和俗诗两个不同的源头并分别加以探讨,虽然可以避免不少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但还不能很肯定地说彻底解决了诗歌起源的问题。
B.文明早期的圣诗之所以能够被大部分记载下来并得以流传,可能是因为它在初民意识形态中有着较高的地位。
C.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从固定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变成非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性的俗诗,皆因圣诗与俗诗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D.安德鲁·兰认为:民歌出自民间,反映的是民众的世俗心声;史诗出自贵族,是个人性诗作的滥觞。
他的观点恰好说明诗歌的起源有“圣”与“俗”的区别。
解析:C项,“它们可以相互转化”错误,第三段中说圣诗向俗诗的转化是“随着从原始到文明的演进”而发生的,而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答案: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理论上说,俗诗与圣诗起源的时间应该差不多,它们都以人类的语言能力的产生为前提,但圣诗源于宗教文化,俗诗源于世俗文化。
B.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的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史诗性质的长叙事诗,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转化来的,但依然与源于世俗文化的俗诗不同。
C.民歌或歌谣之所以具有充分的世俗特性,是因为它们是下层百姓在自己的实际生活环境中创作的,歌者远离了圣诗作者那样的宗教目的,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D.在世界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希伯来《圣经》中的诗篇、中国的《诗经》等,都是当时及时地被文字记载下来而保存至今的圣诗。
解析:D项,《诗经》中只有“颂”的内容可以算作圣诗。
答案:D二、古代诗歌鉴赏(12分)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4~5题。
采桑子欧阳修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
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
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4“野岸无人舟自横”出自韦应物《滁州西涧》诗“野渡无人舟自横”。
词人将“渡”改为“岸”,好不好,为什么?(6分)解析:改得好不好,要看是否更好地为词人表情达意服务,要结合两个作品的思想情感理解。
答案:词人改“渡”为“岸”,说明“舟自横”是由于当日的游湖活动结束了,因此这“无人”而“自横”的“舟”,就更衬托出了此刻“野岸”的幽静沉寂。
5.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上片。
(6分)解析:此词描绘颍州西湖波平十顷、莲芰香清的美景,表达了词人寄情山水的志趣。
全词即景抒情,词风清疏峻洁,意境清淡平和,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
要抓住景物的特点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感。
答案:上片即景抒情,寓情于景。
“残霞夕照”是天将晚而未晚、日已落而尚未落尽的时候。
词人没有直写景物的美,而是说“霞”已“残”,可见已没有“熔金”“合璧”那样绚丽的色彩了。
但这时的西湖,词人却觉得“好”。
好就好在“花坞苹汀”,残霞夕照下所看到的是种花池里的花,长在水边或小洲上的苹草,无一字道及情,情却寓于景中了。
三、文言文阅读(19分)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长孙俭,河南洛阳人也。
本名庆明。
俭少方正,有操行,状貌魁梧,神彩严肃,虽在私室,终日俨然。
性不妄交,非其同志,虽贵游造门,亦不与相见。
孝昌中,起家员外散骑侍郎,从尔朱天光破陇右。
贺拔岳被害,太祖赴平凉,凡有经纶谋策,俭皆参预。
时西夏州仍未内属,而东魏遣许和为刺史,俭以信义招之,和乃举州归附。
即以俭为西夏州刺史,总统三夏州。
时荆襄初附,太祖表俭功绩尤美,宜委东南之任,授荆州刺史、东南道行台仆射。
所部郑县令泉璨为民所讼,推治获实。
俭即大集僚属而谓之曰:“此由刺史教诲不明,是我之愆,非泉璨之罪。
”遂于厅事前,肉袒自罚,舍璨不问。
于是属城肃励,莫敢犯法。
魏文帝玺书劳之。
荆蛮旧俗,少不敬长。
俭殷勤劝导,风俗大革。
务广耕桑,兼习武事,故得边境无虞,民安其业。
吏民表请为俭构清德楼,树碑刻颂,朝议许焉。
在州遂历七载。
尝与群公侍坐于太祖,及退,太祖谓左右曰:“此公闲雅,孤每与语,尝肃然畏敬,恐有所失。
”他日,太祖谓俭曰:“名实理须相称,尚书既志安贫素,可改名俭,以彰雅操。
”及梁元帝嗣位于江陵,外敦邻睦,内怀异计。
俭密启太祖,陈攻取之谋。
于是征俭入朝,问其经略,对答自若,太祖深然之。
乃谓俭曰:“如公之言,吾取之晚矣。
”令俭还州,密为之备。
寻令柱国、燕公于谨总戎众伐江陵。
平,以俭元谋,赏奴婢三百口。
俭旧尝诣阙奏事,时值大雪,遂立于雪中待报,自旦达暮,竟无惰容。
其奉公勤至,皆此类也。
三年,以疾还京。
为夏州总管,薨,遗启世宗,请葬于太祖陵侧,并以官所赐之宅还官。
诏皆从之。
追封郐公。
荆民仪同赵超等七百人,感俭遗爱,诣阙请为俭立庙树碑,诏许之。
建德四年,诏曰:“昔叔敖萧何皆忠贤之臣,以古方今,无惭曩①哲。
而有司未达大体,遽以其第即便给外。
今还其妻子。
”子隆。
(选自《周书·列传第十八》,有删改) 注:①曩(nǎng):先前。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平,以俭元.谋元:开始B.以古方.今,无惭曩哲方:比较C.和乃举.州归附举:发动D.是我之愆.,非泉璨之罪愆:过错解析:C项,举:全部。
答案:C7.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直接表现长孙俭能力出众的一组是()(3分)①吏民表请为俭构清德楼,树碑刻颂,朝议许焉②于是属城肃励,莫敢犯法③此公闲雅,孤每与语,尝肃然畏敬,恐有所失④凡有经纶谋策,俭皆参预⑤俭以信义招之,和乃举州归附⑥于是征俭入朝,问其经略,对答自若,太祖深然之A.①③⑥B.②③④C.①④⑤D.④⑤⑥解析:①是侧面表现;②是其举措的效果和作用,属于侧面描写;③是太祖皇帝对长孙俭的评价,排除这三项可以得到答案。
答案:D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孙俭年少时就品行端正,行为庄严谨慎,平日保持恭敬庄重的态度,从不与人胡乱结交。
孝昌年间,他担任员外散骑侍郎。
B.百姓状告长孙俭的部下泉璨,后经审问查证情况属实,他立即召集部属并且宣布罪不在泉璨,而源于自己的失职,并且肉袒自罚,来警戒众人。
C.长孙俭曾和众位大臣侍坐于太祖皇帝,太祖对长孙俭的进退举止十分满意,但是认为他的名字不好,所以赐他名为“俭”,来彰显他的高雅情操。
D.长孙俭后来因病回京,不久病逝。
在他的遗书中请求皇帝同意自己葬于太祖皇帝陵墓之侧,并且将所赐的府第归还给朝廷。
解析:C项,太祖皇帝确实建议长孙俭改名“俭”字,但并没有认为他的名字不好,而是希望名与实相符合,来彰显他的德行。
答案:C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俭殷勤劝导,风俗大革。
务广耕桑,兼习武事,故得边境无虞,民安其业。
(2)俭旧尝诣阙奏事,时值大雪,遂立于雪中待报,自旦达暮,竟无惰容。
答案:(1)长孙俭反复地规劝开导,民风民俗大为改观。
百姓都致力于农桑,闲暇时还兼习武功,所以边境太平无事,百姓安居乐业。
(2)长孙俭曾经进京禀奏相关事宜,当时正值天降大雪,于是立于雪地中等待回复,从早上一直等到了晚上,始终没有懈怠的神情。
参考译文:长孙俭,河南洛阳人。
原名叫庆明。
长孙俭年少时行为品行端正无邪,有操守和高洁的品行,身材高大魁梧,神情严肃,即使在内室,(也是)整日保持恭敬庄重的态度。
生性谨慎不胡乱与人结交,只要不是和自己有共同志向的人,即使是王公贵族登门拜访,他也不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