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父亲到母亲——《落花生》文本解读新视角

合集下载

《落花生》一文教材分析及 落花生教材分析

《落花生》一文教材分析及 落花生教材分析

《落花生》一文教材分析及落花生教材分析一、背景知识1、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有一篇课文《落花生》,它是一篇现代优秀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所受的家教。

作者许地山,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以朴实洗炼、清新自然的笔墨,写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触,常寄寓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情思于字里行间。

2、这篇精读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的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在表达上颇具匠心,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二、设计理念1、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只是示例教学。

课堂上对课文内容的处理不要面面俱到,要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让学生学得充分,学得深刻。

就如《落花生》这篇课文我认为教师应抓住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要善于质疑,设置悬念,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求异性思维。

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教师可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

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也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一类人具备着落花生的这种精神。

同时,新课程理念(二)提到的关于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问题。

我认为《落花生》这篇课文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

当然我们在评析时要赋予落花生以一种主体性,或者说它是主体精神的某种体现。

“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

”落花生没有努力去炫耀自己,而是默默地生长,在地下结果。

炫耀自己是一种自我欲望的满足,而把果子埋在地下,却是十足的贡献。

苹果在生长的同时由于其颜色、芳香吸引了羡慕的目光,也就炫耀了自己,在生长和死亡的过程中满足了自我的欲望。

落花生课文原文及作品赏析

落花生课文原文及作品赏析

落花生课文原文及作品赏析还不了解课文落花生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落花生课文原文及作品赏析”,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落花生课文原文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施肥,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落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草亭过这个节。

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么?”我们争着答应:“爱!”“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

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一样,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

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

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落花生作品鉴赏主题思想《落花生》散文,从一粒花生映照出人生。

许地山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与独特理解是他作品中最动人的亮点。

文章的主旨是散文中的“我”领悟并揭示出来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花生深埋土中不为人所识,花生以自己的“牺牲”而使自己“有用”。

“无我”故能破除对物质的贪恋,“有我”方能主动选择与承担自己的责任,使牺牲成为可能。

爱既“有我”又“无我”,以“有我”来实现“无我”的爱兼有着博大与慈悲的境界。

《落花生》文本教学解读与学习活动设计

《落花生》文本教学解读与学习活动设计

《落花生》文本教学解读与学习活动设计作者:卢小柯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20年第09期一、文本教学解读《落花生》是许地山在1922年发表的散文集《空山灵雨》中的一篇,文中所倡导的“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只讲体面”的落花生精神曾引起轰动。

该文也多次被收录于小学教材中,是进行价值观教育的经典篇目。

然而,细读文章,除了“借物喻理”,总有丝丝暖意涌上心头。

如果没有质朴的亲情,怎会有月下尝花生、议花生的情景?如果没有浓醇深厚的父子之情,怎会有如此生动、深刻的对话?如果没有父亲殷切的期盼之情,又怎会对作者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落花生》语言浅显,文字朴实,之所以能如此打动人,除了它所传达的道理,还有蕴含在文字背后的浓浓深情。

结合单元的阅读要素“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在教学设计中,可从“借事抒情”人手,弱化故事中的“理”,感受字里行间的“情”,以“情”带“理”,才能真正体会到质朴的亲情、厚重的父爱以及作者对父亲的缅怀之情。

学生悟到了“情”,“理”自然就会内化,阅读能力的习得也就顺理成章。

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种花生、尝花生、谈花生、忆花生”四个部分。

第1自然段主要写“种花生”,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家人生活的质朴和平凡的幸福;第2自然段写了准备过收获节“尝花生”,从“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可以读出作者对母亲的赞美和敬爱;第3~14自然段是“谈花生”的部分,也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体现出父親的谆谆教导和一家人的其乐融融;“忆花生”为最后一个自然段,笔者倾向于把这一段单列为一部分,因为这段话的重点,即最后一句,意味隽永,说明了父亲的教导留给作者的深刻影响。

情感除了藏在故事里,还藏在月下品花生的画面里,藏在文章质朴的表达里,藏在作者的毕生追求里。

课文的插图描绘了月光下在一个简易的茅亭里,坐着其乐融融的一家人,虽看不清他们的脸庞,但一定是品着花生相谈甚欢,不远处是花生田。

纯朴淡雅的画面勾起人无限的遐想。

《落花生》教材解读_五年级语文

《落花生》教材解读_五年级语文

《落花生》教材解读_五年级语文(一)文本解读《落花生》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板块《生活的启示》的第一篇文章。

这是一个令人回味的板块,更是一个深刻育人的板块。

每一篇文章中都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都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

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希望,他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行动实现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在结构上以“落花生”为线索,按“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顺序写的。

收获节时对花生的议论是重点,至于种花生和收花生的情况写得简略。

文章脉络清楚、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文章在表达上颇具匠心:详略分明,以物喻人,同时言辞朴实无华。

尽管文章篇幅很短,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和深奥的说法,却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本文虽语言浅显,但所说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

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说的做人道理的问题上,教师要注意先把花生的品格(好处),特别是爸爸所指出的“最可贵”的那一点理解到位,然后再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

作者赞扬落花生的默默奉献精神,并没有要以此贬低苹果、桃子、石榴的意思。

文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只是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以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非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父亲那段话的本意。

深入学习时,重点应放在理解爸爸说的“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句话上,由落花生的特点体会做人的道理。

《落花生》教材解读

《落花生》教材解读

《落花生》教材解读随笔一、文本解读《落花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生活的启示”第三篇课文。

本组每一篇文章中都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都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在结构上以“落花生”为线索,按“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顺序写的。

收获节时对花生的议论是重点,至于种花生和收花生的情况写得简略。

文章脉络清楚、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课文在表达上颇具匠心:详略分明,以物喻人,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二、教学价值: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理”。

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深刻的道理。

课文通过借物喻理巧妙地把本单元的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让阅读更好地为写作服务,在语文和生活之间架起一座彩虹,让语文走向生活,让生活走向语文。

教学有法,贵在授法。

教学本课时,让学生在读懂内容,领悟道理的基础上,应充分得挖掘了教材的内涵,巧妙地把课文的阅读与写作的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让阅读更好地为写作服务。

三、教学目标:1. 学习生字,能结合课文推想“开辟、茅亭、爱慕、居然、嫩绿、体面”等词语的意思。

2.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 初步了解借物喻人、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并在习作中尝试运用。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时把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道理和初步学习借物喻人、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五、方法与策略:五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字、词、句、篇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自学能力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基本上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落花生课文解析

落花生课文解析

《落花生》这篇习作例文在写作上主要的特点是以物喻人。

例文通过一家人过
花生收获节品尝花生时谈论花生的好处,告诉我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
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我们可以从下面几点去学习这篇例文。

1.例文在结构上以“落花生”为线索,按“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顺序写的。

收获节时对花生的议论是重点,至于种花生和收花生的情况写得简略。

这样组织材料文章脉络清楚、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2.重点要学习例文以物喻人的写法。

在重点段中以谈话的形式,引导孩子们去认识花生的'好处和特点。

父亲以花生生长的情况与桃子、石榴、苹果作了对比,用来说明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的特点。

接着是以花生喻人,阐明了做人的道理。

我们在学习借鉴这类文章时,一定要注意借物是为了议论。

借物是为了喻人,阐明做人的道理。

只有议论部分写清楚了,中心自然就突出了。

所以我们说借物是手段,喻人才是目的。

3.采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要写的事物。

例文就是通过与桃子、石榴、苹果的对比,来认识花生本身的特点,然后再用花生说明作人的道理。

采用对比的手法使物更鲜明、更便于读者去理解。

【结构分析】
全文共有1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我”和姐弟们一起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

第三段(第3~15自然段):父亲和我们边吃花生边议论花生,爸爸对于花生品格的赞扬,使我们对普普通通的花生产生了敬佩之心。

五年级落花生课文讲解

五年级落花生课文讲解

五年级落花生课文讲解
一、全文概述
《落花生》是一篇五年级的课文,讲述了一家人在收获花生的过程中,体验劳动的辛苦,分享收获的喜悦。

课文通过描绘花生从播种到收获的过程,传达了勤劳、朴实、谦逊等传统美德,并为学生介绍了花生的相关知识。

二、花生生长过程及其特点
花生是一种豆科植物,生长在地下。

它的生长过程可以分为播种、出苗、开花、结果和成熟五个阶段。

花生具有生命力顽强、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等特点。

在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花生能够迅速生长,结出丰硕的果实。

三、花生的营养价值和用途
花生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它可以炖汤、炒菜、制作花生酱等多种美食。

此外,花生还具有药用价值,能够润肺止咳、滋养补虚、降低血压、防止血管硬化等。

四、课文中的寓意和启示
课文中,一家人通过共同劳动,体验到了收获的喜悦。

花生代表了一种勤劳、朴实、谦逊的品质,寓意着只有付出辛勤的努力,才能换来丰收的喜悦。

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是:要珍惜劳动成果,学会感恩,懂得付出才有回报的道理。

五、总结
《落花生》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故事,传达了勤劳、朴实、谦逊的传统美德。

同时,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花生的生长过程、营养价值和
用途,使我们更加了解这种常见的食材。

落花生教材分析

落花生教材分析

落花生教材分析【篇一】(一)文本解读《落花生》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板块《生活的启示》的第一篇文章。

这是一个令人回味的板块,更是一个深刻育人的板块。

每一篇文章中都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都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

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希望,他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行动实现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在结构上以“落花生”为线索,按“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顺序写的。

收获节时对花生的议论是重点,至于种花生和收花生的情况写得简略。

文章脉络清楚、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文章在表达上颇具匠心:详略分明,以物喻人,同时言辞朴实无华。

尽管文章篇幅很短,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和深奥的说法,却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本文虽语言浅显,但所说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

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说的做人道理的问题上,教师要注意先把花生的品格(好处),特别是爸爸所指出的“最可贵”的那一点理解到位,然后再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

作者赞扬落花生的默默奉献精神,并没有要以此贬低苹果、桃子、石榴的意思。

文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只是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以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非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父亲那段话的本意。

深入学习时,重点应放在理解爸爸说的“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句话上,由落花生的特点体会做人的道理。

学习落花生内在秀美、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落花生》课文讲解

《落花生》课文讲解

《落花生》课文讲解许地山的《落花生》是一篇经典的散文,它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和深刻的人生哲理,给读者带来了诸多启示。

文章开篇描绘了一个收获花生的场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谈论花生,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在谈论中,父亲的话语成为了文章的核心观点。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 这段描述,鲜明地对比了花生与其他果实外在表现的不同。

桃子、石榴、苹果外表鲜艳夺目,吸引人们的目光;而花生则将果实深埋地下,不张扬,不炫耀。

这种对比所传达的,不仅仅是花生的生长特点,更是一种人生价值观。

它告诉我们,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需要通过外在的华丽来展现。

花生虽然没有美丽的外表,却有着实实在在的内涵,能够为人们提供丰富的营养。

这就如同那些默默奉献、脚踏实地做事的人,他们或许没有耀眼的光环,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社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文中父亲接着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 这句话是对孩子们的殷切期望,也是对人生真谛的深刻诠释。

父亲希望孩子们能够明白,做人不应只追求表面的风光,而应注重内在的品质和实际的价值。

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有多么出众的外表或者多么显赫的地位,而在于他是否能够实实在在地为他人、为社会做出有益的事情。

同时,文中也通过孩子们的回应,展现了不同的人生态度。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而“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

这就是它的好处。

” 这些回答从不同方面阐述了花生的实用价值,也反映出孩子们对花生的认识和理解。

再看文章的结尾,作者写道:“我们谈到深夜才散。

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 这表明父亲的教诲对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作者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始终铭记着要像花生一样,做一个朴实无华、默默奉献、有真才实学且对社会有用的人。

五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15落花生

五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15落花生

五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15落花生(一)文本解读《落花生》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板块《生活的启示》的第一篇文章。

这是一个令人回味的板块,更是一个深刻育人的板块。

每一篇文章中都蕴含着一个深刻的原理,都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载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诲。

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环境,议决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展现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合适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代价观。

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希望,他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行动实现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成长顺序记叙的,在布局上以“落花生”为线索,按“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顺序写的。

收获节时对花生的议论是重点,至于种花生和收花生的环境写得大略。

文章脉络明白、重点突出、主次明确。

文章在表达上颇具匠心:详略明确,以物喻人,同时言辞朴素无华。

纵然文章篇幅很短,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和深奥的说法,却给人以明白深刻的印象,使人从平庸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原理。

本文虽语言浅易,但所说明的原理深刻,宽裕教诲意义。

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说的做人原理的标题上,西席要注意先把花生的品格(好处),特殊是爸爸所指出的“最可贵”的那一点理解到位,然后再与做人的原理关联起来。

作者赞扬落花生的默默奉献物质,并没有要以此贬低苹果、桃子、石榴的意思。

文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只是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以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非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传授时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父亲那段话的本意。

深入学习时,重点应放在理解爸爸说的“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句话上,由落花生的特点领会做人的原理。

落花生,落花有声———《落花生》文本解读

落花生,落花有声———《落花生》文本解读

|———《落花生》文本解读文|张迎平叙事散文《落花生》(统编本五年级上册)是我国现代作家许地山先生的作品,作者以“落花生”为线索,按“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事情发展顺序记叙,在家人的闲谈中借物喻人,赞扬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年少时读《落花生》,倍觉枯燥,机械地记住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不惑年,读过许燕吉的《追忆我的父亲许地山》《我是落花生的女儿》,再读《落花生》,看着书页间许地山先生那蹙眉沉思的画像,心里酸酸的,不觉间眼已模糊。

许地山先生的一生可谓颠沛流离,四处奔波。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家道中落的痛苦,自谋生计的艰辛,深厚的学识修养和爱国情怀,赋予了许地山先生忖身推人的同情心,他发表文章,他演讲呼吁,他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

他的作品朴实精练、清新自然,常把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触寄寓于字里行间。

他不羡靓果枝头,甘为土中一颗小花生。

读《落花生》,觉得落花生与许地山先生似乎是一体的。

一、《落花生》的语言朴实无华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深奥的说教,只有平淡的对话,脉络清晰,主次分明。

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通过果实的色彩样子以及果实生长位置的比较,说明花生没有桃子、石榴、苹果的外在美丽,但它却具有内在的最可贵之处: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

无华的行文尽显朴实,如许地山先生不为名利的品质,也如许地山先生无私为民的精神。

二、《落花生》的构思颇具匠心作者从中心思想的表达需要出发,对材料进行取舍。

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几个月的时间,课文却只用了“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收获”几个词一笔带过,而议花生,只是一个晚上的事,但在课文中却占了很大的篇幅。

那天晚上一家人边吃花生边议论花生,可文章一字未提用花生做成的食品的味道怎样,他们又是怎样吃的,只是在文章最后提了一句“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落花生课文解析

落花生课文解析

落花生课文解析
《落花生》这篇习作例文在写作上主要的特点是以物喻人。

例文通过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品尝花生时谈论花生的.好处,告诉我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我们可以从下面几点去学习这篇例文。

1.例文在结构上以“落花生”为线索,按“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顺序写的。

收获节时对花生的议论是重点,至于种花生和收花生的情况写得简略。

这样组织材料文章脉络清楚、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2.重点要学习例文以物喻人的写法。

在重点段中以谈话的形式,引导孩子们去认识花生的好处和特点。

父亲以花生生长的情况与桃子、石榴、苹果作了对比,用来说明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的特点。

接着是以花生喻人,阐明了做人的道理。

我们在学习借鉴这类文章时,一定要注意借物是为了议论。

借物是为了喻人,阐明做人的道理。

只有议论部分写清楚了,中心自然就突出了。

所以我们说借物是手段,喻人才是目的。

3.采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要写的事物。

例文就是通过与桃子、石榴、苹果的对比,来认识花生本身的特点,然后再用花生说明作人的道理。

采用对比的手法使物更鲜明、更便于读者去理解。

【结构分析】
全文共有1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我”和姐弟们一起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

第三段(第3~15自然段):父亲和我们边吃花生边议论花生,爸爸对于花生品格的赞扬,使我们对普普通通的花生产生了敬佩之心。

落花生课文原文及作品赏析

落花生课文原文及作品赏析

落花生课文原文及作品赏析还不了解课文落花生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落花生课文原文及作品赏析”,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落花生课文原文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施肥,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落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草亭过这个节。

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么?”我们争着答应:“爱!”“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

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一样,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

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

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落花生作品鉴赏主题思想《落花生》散文,从一粒花生映照出人生。

许地山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与独特理解是他作品中最动人的亮点。

文章的主旨是散文中的“我”领悟并揭示出来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花生深埋土中不为人所识,花生以自己的“牺牲”而使自己“有用”。

“无我”故能破除对物质的贪恋,“有我”方能主动选择与承担自己的责任,使牺牲成为可能。

爱既“有我”又“无我”,以“有我”来实现“无我”的爱兼有着博大与慈悲的境界。

浅谈《落花生》一文中的母亲形象

浅谈《落花生》一文中的母亲形象

浅谈《落花生》一文中的母亲形象《落花生》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课文,内容比较真实地记叙许地山小时,父亲以“落花生”作比,要求子女们为人做事要脚踏实地,不求虚荣的故事。

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许地山以后不仅写了《落花生》一文追忆父亲的教诲,而且以“落华生”为笔名勉励自己。

那么在这篇课文中,多数评论者都关注到了父亲说的话,也挖掘了文章中父亲的育人艺术,几乎没人关注母亲在这次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

哪么究竟文章中有没有反应母亲对孩子们的教育和期望呢?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我们查找许地山原文知道“空地”原来作“隙地”。

“隙”字在空间感上强调的是狭窄而细长,“空”字则无法突出这点,这让我们想到,本来没有利用价值的土地,或者说由于过分狭窄而无人问津的地方,早早就进入母亲心目中,掂量再三,觉得适合种花生。

但却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采用“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早就想好了种花生,却不告诉孩子们,用一句带有征求意见性的语句,让我们看到了母亲对孩子们的尊重和关爱。

也体现出母亲善于利用情景、创设情景的育人技巧。

尤其是“可惜”一词,给我们营造了一位勤俭持家,会把持家庭的母亲形象。

当收获的时候,母亲张罗,提议“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收获节,是台湾高山族的一种习惯,是人们在收获后,庆祝丰收,交流文化,增进情感的一种活动。

许地山先生出生在台南,母亲按照当地的习俗张罗这样一个节,不仅仅是让孩子们感受收获的喜悦、分享成果,更主要的目的在庆祝丰收的同时,交流家庭成员间的情感,增进认识。

可见母亲是别有用心的,是善于把握机会的智者,想适时的给孩子们良好的家庭教育。

请“父亲”来,一方面是请他尝尝花生,另一方面也是给她请来的主持,是给孩子们请来的平等中的首席。

母亲则如导演一样将自己置身于幕后,但整个事件却是她一手策划和安排的。

“尝”字似乎就提前暗示出了一切,不是简单地吃,而是要辨别滋味的。

落花生课文分析

落花生课文分析

落花生课文分析落花生课文分析一篇文章的解读直接决定教法,对于文章的解读同时又必定受自身文化积淀的影响。

分享了《落花生》课文的原文给大家欣赏!《落花生》课文原文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

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咐附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

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我们争着答应:“爱!”“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

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

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

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落花生》课文赏析《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作者把种花生、收花生作为次要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把在过收获节时谈论花生作为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并在看似随意的家常谈话中,揭示出应该做什么样的人的人生哲理。

行文朴实、自然、亲切,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作者许地山,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笔名落华生,原籍台湾台南。

《落花生》一文教材分析及

《落花生》一文教材分析及
4、通过自学掌握生字、新词。
5、知道这篇课文的分段情况,把握段落大意。
6、练习朗读课文。
7、完成相关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明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找出重点段。
2、细读、理解重点段,理解父亲的话。
3、进行朗读训练。
教学过程
一、引入本课时,激发兴趣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学懂了什么?让学生回答
二、抓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另外,为了突破本课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具体步骤如下
1、课前,让学生了解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的常识。
学生可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获知,课堂上教师可利用课本48页插图,让学生了解花生的生长特点。
2、课堂教学中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件事。
课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朗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完成作业本第1、3、5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知识。
二、简介落花生
通过课本48页插图让学生知道落花生的生长特点及课题的意思。
三、质疑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设悬念,引导学生读书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所以我们如果把这种奉献扩展到人际关系的斗争、社会的贡献,甚至到增加许多道德、伦理的内容进去,那就违背了作者的原意。
《落花生》没有要我们把它的哲学当作工具,而只是讲了一种人生的意义,传达一种极高尚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又是那么一种极普遍的植物--花生,那么一块极普通的闲地,普通的父亲母亲,普通的故事所产生出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德俭
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从小学到大学的语文教材都曾出现过,堪称经典文本。

在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它被编人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与其他三篇课文共同承担“生活的启示”这一主题的表达。

在同组课文所选取的生活素材中,钓鲈鱼、办时装展和养珍珠鸟与小学生的生活都有比较隔膜的感觉,而花生作为一种普通的食物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孩子们应该都不陌生,对它都应有亲密接触过的感觉。

课文围绕花生写了种花生、尝花生、议花生、思花生等多方面的内容,重点是议花生。

在写议“花生的好处”的过程中,父亲是拿桃子、石榴、苹果来与花生进行对比。

因为桃子、石榴、苹果是“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有人就此提出桃子、石榴、苹果不仅外表好看而且也很有实用价值,对课文的主题进行质疑。

于是就出现了多元解读,有人认为做人不仅可以像花生一样朴实,还可以像苹果一样时尚等等。

看上去这是时代发展的影响,人们对怎样做人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狭隘观点,但这种解读恰恰与传统解读一脉相承,是仅仅着眼于文字表面的理解造成的。

通常情况下,我们以父亲的说法“矮矮地长在地上”“要等拔起来才知道”,确定花生的品质,并由此去理解父亲从花生引出议论话题的用意所在,即讲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但父亲在将花生“矮矮地长在地上”与桃子、石榴、苹果是“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进行对比时,也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对比,并没有往深处说,也就是说比较的目的不明确,此其一。

其二,从花生的好处(花生的品质)到做人的道理之间,好像太直接了,缺少过渡而比较生硬;结果将“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这种现象想当然地对接上另一种做人的道理。

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是我们太重视父亲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反而忽略了母亲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实课文中种花生、尝花生是略写的内容,但在这些内容中,母亲是绝对的主角。

先从种花生看。

“你们那么爱吃花生”,说明过去家里常买花生吃,母亲才得出这样的结论。

后园有“半亩空地”之大,从侧面说明这个县令之家虽然是清贫的,可比普通人家来说还是富足的,毕竟花生是买得起的。

但母亲却提出利用空地来种花生,并领着孩子们干起来,这是说母亲的想法与众不同。

课文虽然只有“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8个字,但开垦一块面积达半亩(300多平方米)之大的荒地并最终收获花生,其间是要付出许多劳动和汗水的,这里孩子们仅仅算得上帮手,最辛劳的无疑还是母亲。

再从尝花生看。

花生收获了,按说可以煮上一锅让孩子们好好吃上一回解解馋,可母亲不是这样简单地让孩子们尝鲜,而是提议“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并“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

由此可见,母亲对于尝花生不只是做了大量的安排,简直就是一次精心的策划了。

课文的重点内容是议花生。

,家里其他人的表现都非常积极,每个人都说得有理有据,特别是父亲和“我”的对话,成了文章的主题所在;而母亲只是“也点点头”,看似再简单不过的一个很随意的动作。

我们把这种特定场合下的简单动作,与前面种花生、尝花生中母亲的所作所为相对照,就可以看出母亲的形象与落花生有着高度的吻合。

母亲为种花生付出的辛勤劳动,为尝花生做好的精心准备,目的就是为了孩子们能在这个过程中受到适当的教育。

但母亲并没有这么说,只是默默地做着这一切,就像花生“矮矮地长在地上”,最后让父亲来恰当点题——像把花生拔出来一样。

更重要的是,父亲是需要“请”才“难得”回来的,可见这个家中的日常教育重担是落在母亲身上的。

母亲用什么来教育孩子呢?从课文围绕落花生所讲的内容看,母亲是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和教育孩子们做事要踏踏实实,所以孩子们才能很快领悟父亲的教育“做人要像花生那样做有用的人”,因为那一刻孩子们的心中会觉得母亲就是落花生。

母亲是孩子们做人的榜样!
对于母亲这样一种落花生的形象,课文是怎么表达的呢,这又是一个容易被大家忽视的问题。

一般认为本文的表达方法是借物悟理——借花生表达做人的道理。

我们在前面已经知道课文中议花生是详写的重点内容,种花生、尝花生则略写。

详略得当虽然不是本文要学习的表达方法,但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本文在表达上的独特所在。

课文略写的内容中,略去的是花生的有关内容,母亲的内容不仅没有略,反而是其中最突出的重点,这正是本文表达上的秘妙所在。

作者在写作中有两条线索:课文中明线是写花生的品质,由略到详;暗线是写母亲的做事(做人),由详到略,此消彼长,这样的写法正适合表现母亲就像落花生;课文先明写、详写母亲的做事,暗写父亲的影响与表现;后明写、详写父亲的表现,略写、暗写母亲的影响,就这样在互相交替中完成了主题的升华。

由此可以发现:当父亲说做人要像花生一样时,孩子们的心中所对应的是母亲的做人,所以“我”能一下子就领悟到父亲所说的做人的道理。

当我们抓住落花生与做人的道理两者之间理解上的桥梁——母亲来解读课文,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母亲的形象就是落花生,这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的桃子、石榴、苹果在文章中就成了一朵“谎花”,仅仅是用来作比较的陪衬物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