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公开课教案附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6968e969eae009591bec11.png)
二、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活动1:用充气气球摩擦头发后,再用这个气球的摩擦面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追问:实验中如果气球和头发摩擦后,气球带负电,头发应该带什么电?当气球再去接触头发时,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同时完成示意图。
活动2:让两个都用头发摩擦过的充气气球相互靠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追问:当两个都和头发摩擦后的气球相互靠近后,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它们带电相同么?说明了什么?结合示意图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
活动三:认识电流的形成
一、认识电流的形成
静电现象虽然是由于电子转移而形成的电现象,但是在发生静电现象的物体中,电荷是不能定向移动的。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电”,电荷是能持续定向移动的,我们称之为“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需要导线作为通路。
二、认识电源
我们使用的电灯、电冰箱等怎样才能正常地工作?要帮助电子定向移动起来,还需要提供动力的装置,这个动力就是电源。
下载老师发放的任务
活动二:安排时间观看课件和视频并思考问题
书写下来拍照,拍视频,语音上传QQ群作业里
将自己的想法分享给老师。
活动四:看老师的点评并改进。
板书
设计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活动二:认识不一样的电荷
学生随着视频中教师的质疑进行深入的思考,结合教材交流讨论。(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由于中性物体所带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电量的代数和为零,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比如摩擦)时,就容易使一个物体的电子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上,物体中的粒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出了电性。)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11646aee06eff9aff80731.png)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篇一:《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
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新鲜静电现象,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
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
本课一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三部分:初步认识电流【学生分析】用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时,会听到啪啪声;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的金属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这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可能都经历过。
他们知道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人的探究。
本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
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的、概括的。
这些活动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和方法: 1.从摩擦可以使物体产生静电的实验现象中发现,物体带两种电荷的平衡状态在外力作用下会发生电荷转移,呈现带电状态。
2.能在观察到带电物体互相排斥或互相吸引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发现其中的规律。
能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生活中自然现象的过程发展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2.进一步培养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含五篇)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含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b8aba71c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96.png)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含五篇)第一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教学内容】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下册“电”单元第1课。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
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将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
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
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教学准备】小组:一把塑料梳子、吹塑纸、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羊毛制品教师:吹塑纸卡通人、课件。
【教学过程】一、悬念导入1、今天这节课老师邀请了一位好朋友和我们一起上课。
出示吹塑纸福娃图片,谈话:你们喜欢它吗?哪位同学有什么办法让它站在黑板上呢?2、学生尝试直接贴图片。
(未成功,教师把福娃摩擦衣服后贴在黑板上)。
3、老师为什么能把这张福娃贴在黑板上,想知道这里的秘密吗?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二、学生探究活动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1、体验活动。
(1)出示梳子、吹塑纸、纸屑。
你们能使梳子、吹塑纸吸引纸屑或头发吗?学生尝试。
(2)学生汇报,说说是怎么做的。
(3)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学生交流后汇报。
(4)这就是静电现象。
生活中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板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5)让梳子、吹塑纸产生静电都有一个相同的做法,是什么呢?(摩擦)(板书:摩擦产生静电)2、交流更多的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57dbb9433687e21ae45a900.png)
仪器和药品
橡胶棒、纸片、梳子,毛皮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教师魔术表演。(老师事前双手摩擦产生静电)。
采用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魔术表演入手,在联系课堂要学习的内容,把抽象的转化为实际能理解的生活现象,即增加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同时也降低了新知识的学习难度。 )
课题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实验名称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实验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什么是静电现象,静电是怎么产生的,并且能够去运用静电产生的原理去解释生活中静电现象,知道什么是电荷流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表达能力能够得到显著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反思
【致读者】
读者朋友,您好!非常荣幸,我的作品对您有所帮助。
为您提供优质作品是我最大的心愿。为了提高作品质量,今后能创作出更高质量的作品,供您参考使用。希望您能点赞或留言告诉我该文档的不足之处,改进方向、方法,以便于对该文档进行优化完善。您的支持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愿您我携手共建,共同提高。在此深表感谢!祝您天天快乐!万分感谢!
(四)巩固提高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静电现象了,就请同学们举举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并说说他产生静电的原因?
生:自由回答
师:好,同学们都说的非常正确,再请同学们举一个生活中用到流动的电荷工作的电器,并说说他是怎么运用流动的电荷的?
生:自由回答
布置作业
回家后做个小老师把今天的知识讲给自己的父母听。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知道,在产生静电的两个当都带上正电荷或者负电荷时,两个物体就会互相排斥,当两个物体带上不同的电荷时,就会相互吸引。
最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最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9cbdf8d650e52ea5418981b.png)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材简析】本课是单元起始课。
静电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教材从这一现象出发,引领学生通过实验解释静电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初步了解了形成电流的条件。
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
通过摩擦过的塑料梳子可以吸引碎纸片的现象引出静电现象,引导学生回忆在生活中见过的静电现象,从而对静电有了初步的了解。
第二部分:认识不同的电荷。
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不带电这一现象,寻求合理的解释,并引入电荷概念。
然后将两个摩擦后的气球相互靠近,观察现象,并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推导出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第三部分:让电荷流动起来。
引入电流的概念和形成电流的条件,为后续通路、断路、短路等概念的教学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认识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不难的。
但因为电荷看不见摸不着,要解释产生静电的原因确实有不小的难度。
因此,我们有必要利用一个个有趣的小实验将电荷“可视化”,帮助学生理解产生静电的本质原因。
然而,物体在经过摩擦以后带的是同种电荷还是异种电荷,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是难上加难。
学生在前期已学习过不同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有一定的了解,这一规律运用到正负电荷之间,具有正向迁移的作用。
我们再结合对实验现象的观察,配以形象生动的图文解释,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生活中有许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科学探究目标1.能初步运用逻辑推理方法从实验证据中发现电荷中相互作用的规律。
2.能利用电荷原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静电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2.在探究电荷的相互作用时,能细致的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3.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静电在生活中的危害及消除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发现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0d9e48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02.png)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静电现象,并探索其产生的原因和应用。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可以深入理解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以及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探究问题。
他们对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实验现象产生好奇和兴趣,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静电现象,知道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静电的产生原因和机制。
2.静电的传播和消失方式。
3.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静电现象。
2.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探究静电现象。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联系生活法:将静电现象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认识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尺、毛皮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静电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静电现象。
2.呈现(10分钟)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静电现象。
如用毛皮摩擦气球,观察气球吸引纸片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和探究静电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填写实验记录表,总结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特点。
教师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加深对静电现象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
科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科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766b715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fb.png)
科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及其形成原因;2.掌握利用带电物体吸附小纸片实验的方法及操作技巧;3.掌握摩擦过程中带电物体的变化和原理;4.能够将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和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对静电现象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1.静电现象及其形成原因;2.利用带电物体吸附小纸片实验;3.摩擦过程中带电物体的变化和原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一段视频或者演示实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和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 小组探究•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对“利用带电物体吸附小纸片实验”进行探究;•安排小组任务,各自探究实验原理、方法和操作技巧;•设置适当的探究时间,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师生互动•客观呈现小组探究的实验结果,让学生自己分析结果并发表意见;•教师针对学生的分析和意见加以引导,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4. 教师讲解•教师讲解摩擦过程中带电物体的变化和原理;•借助PPT等教学工具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感受;•通过实验演示和示范操作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5. 练习巩固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并总结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并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和规律。
四、教学策略1.师生互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和积极。
2.探究式教学: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验操作技巧。
3.PPT演示: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形和动画,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设计主要侧重于学生通过探究的方式主动地掌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及其相关知识。
探究式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通过师生互动和PPT演示等多种教学策略的运用,使学生真正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1)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1)](https://img.taocdn.com/s3/m/5306e4221711cc7931b71669.png)
班级
学科
实验时间
小组其他成员
实验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实验
器材
塑料梳子或笔、碎纸屑
实验目的
体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实验
步骤
1、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接近碎纸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再一次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
结论
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实验
器材
一个由2个灯泡、灯座、1节电池、电池盒连接组成的出故障的电路,一个“电路检测器”。
实验
步骤
1、组装一个“电路检测器”。用电池、小电珠、导线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
2、先预测再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所发生的故障。
3、说出故障原因,并且采用替换法把电路重新接亮。
实验
结论
正确认清电路故障,有效解决问题。
3、将小灯泡安装在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小灯泡亮了。
4、拆分器材
5、整理器材。
实验
结论
小灯泡亮了
实验注意事项
1、正确连接电路,认清电池正、负极。
2、放置电路短路或者断路。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班级
四年级班
实验者
时间
实验名称
四、连接串联电路
实验
器材
电池、电池盒、灯泡、灯座各2个、导线4根。
实验
步骤
1、把电池装入电池盒里,把灯泡装在灯座上。
实验
结论
实验结论:花岗岩是岩浆岩。砾岩、砂岩和页岩、石灰岩是沉积岩。大理岩是变质岩。
实验注意事项
注意化学药品的使用,防止灼伤。
指导
教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优质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b905991856a561253d36f35.png)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电》单元的起始课。
与后面6课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主要是让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个最初的认识。
教材开始的安排,让学生从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开始进入科学的学习,马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也让学生认识到电并不神秘,它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为学生后面电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个学年的科学学习,对于科学的学习方法基本熟悉,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在生活中也会对一些生活现象留意并进行思考,这些习惯都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但四年级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还是比较有限的,兴趣十足的情况下,课堂秩序也会有所混乱,实验习惯还应继续培养。
另外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实验设计能力等都还有所欠缺,还有待于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重难点】解释静电现象;认识正负电荷。
【器材准备】塑料梳子、碎纸屑、玻璃棒、橡胶棒、尺子、丝绸、毛皮、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课件。
【教学过程】一、从生活走进课堂通过联系学生的平时生活经验,来进入静电的探究与学习,能最大限度的帮助学生较快的进入学习状态,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1.教师引导:冬天已经过去了,但是现在的天气还是挺冷的,看大家也都还穿着毛衣呢?那你们晚上脱毛衣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吗?【预设】会听到啪啪的声音,头发还会竖起来!2.教师提问:那生活中你除了发现这个现象以外,你还注意过类似的现象吗?【学生交流】塑料梳子梳头,头发有时会竖起来;有时候手碰到一起感觉会有触电的感觉……设计题图: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导入课堂静电现象的学习。
教科版科学四下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下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53fc36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9d.png)
教科版科学四下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静电现象,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索静电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静电现象的应用。
教科书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对静电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电学基础知识,对电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静电现象作为一个特殊的电现象,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有了一些经验,但缺乏系统的认识,这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知道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3.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
2.静电现象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探究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科书、实验器材。
2.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衣服粘附灰尘、梳子梳头发产生静电等,引导学生关注静电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展示一些静电现象的实验过程,如摩擦起电实验、静电吸引实验等,使学生对静电现象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静电现象,如摩擦起电、静电吸引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
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与静电现象相关的实践作业,如观察家里的静电现象,思考如何减少静电的产生。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https://img.taocdn.com/s3/m/48d1ec9131126edb6e1a1079.png)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报告单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1、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和。
2、实验:将两个充气气球紧挨着悬挂在经1米长的木尺上,用毛皮、丝绸制品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相互接触的部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实验材料:气球、木尺、毛皮、丝绸实验现象:实验结论:2、简单电路画一个简单的电路图:3、导体与绝缘体问题:1、我们小组共检测了材料2、检测中能使小灯泡发光的材料有种3、检测中不能使小灯泡发光的材料有种4、我们小组预测正确的材料有,这些材料是5、我们小组预测不正确的材料有,这些材料是6、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像导线外包着的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
4、油菜花开了☆观察:数量颜色形状气味其他发现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填一填1、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四个部分组成。
2、解剖花的顺序应该从到。
5、萌发的种子☆观察:1、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2、蚕豆发芽的观察实验选10粒大小相近的蚕豆种子,在水中浸泡两天后放在一个铺有棉花的盘子里,保持湿润。
并按表中时间一次解剖一粒种子,注意比较种子各部第3天第6天第9天第12天第15天第18天胚芽胚根子叶☆连一连子叶植物的茎和叶胚芽植物的根胚根萎缩6、动物的卵☆观察:1、观察鸡蛋的结构2、鸡蛋外壳的观察我的发现:3相同之处不同之处鹌鹑的卵鲫鱼的卵蚕的卵☆想一想鸡蛋里为什么会有一个气室呢7、一天的食物8、食物中营养观察实验: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脂肪的辨别方法:1、用棉签蘸上点食用油,涂在白纸上。
2、分别用肥肉、花生米泉市等在白纸上挤压、滑动。
含有脂肪的食物在白纸上会留下油渍。
由此我们知道我们吃的食物含有脂肪。
淀粉的辨别方法:1、在淀粉糊中滴入一滴碘酒,会看到淀粉变成蓝色。
2、分别在不同的食物上滴一滴碘酒,观察实验现象。
如果发现有变蓝色的现象出现,说明这种食物中含有淀粉。
由此我们知道我们吃的食物中含有淀粉。
9、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观察实验:比较生、熟的猪肉或者鸡肉实验材料: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烧杯,水、火柴、猪肉或者鸡肉实验过程:切一小块生猪肉或者鸡肉放入清水中加热。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公开课教学设计1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公开课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269a75c05022aaea998f0f43.png)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一带电。
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具准备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老师打算用手里拿着的漂亮小气球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想不想看呀?生:想看!师:小气球与纸片接触,很显然不能将纸片吸起来。
那么,我把小气球在头上摩擦几下再与纸片接触,同学们注意看,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纸片被吸起来了。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板书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二)体验静电现象实验1: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靠近碎纸屑,你发现了什么?生:摩擦过的塑料梳子能吸起碎纸屑。
实验2:用梳过头发的干燥梳子再次靠近头发,你发现了什么?生:头发飘起来了。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生:塑料梳子经过摩擦,产生静电,就把纸屑和头发吸起来了。
师:你还见过那些类似的现象呢?利用身边的物品(如:文具、书本、头发、桌椅、衣服等)通过摩擦等方式体验静电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解释自己体验的静电现象:你用了什么材料?你是怎么做的?发生了什么现象?指名学生谈谈自己的体验。
小结:通过摩擦的方法可以使一些物体带上静电,其实生活中还有一些静电现象不是通过摩擦产生的,比如:电视屏幕带电。
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
(三)认识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认识电荷师:我们找到也看到了这么多的静电现象,同学们不觉得奇怪么?既然静电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1)出示课件:正电荷和负电荷讲解:物质同时具备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报告单](https://img.taocdn.com/s3/m/812e5c5e964bcf84b9d57baf.png)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操作(教科版)1、实验名称: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实验目的:让学生亲身体验静电现象实验原理: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实验器材:塑料梳子或笔、碎纸屑实验步骤:1、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接近碎纸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再一次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结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2、实验名称: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目的: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实验器材:气球、羊毛制品、木尺实验步骤:将两个充气气球挨着悬挂在约1米长的木尺,用羊毛制品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相互接触部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实验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实验名称:点亮小灯泡实验目的: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实验原理:只有电流通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实验器材:导线1根、电池1节、小电珠1个。
实验步骤:选择连接方式使小灯泡发光。
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
2、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观察现象。
3、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接触,观察现象。
4、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小灯泡亮了。
4、实验名称:简单电路实验目的:连接带灯座的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实验原理:一段导线和一节电池能点亮一个小灯泡实验材料: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各1个、导线2根。
实验步骤:组装电路1、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正确安装在电池盒里。
2、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
3、将小灯泡安装在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小灯泡亮了。
4、拆分器材5、整理器材。
5、实验名称:连接串联电路实验目的:会使用串联方法连接电路实验原理;串联是电路的一种连接方式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灯泡、灯座各2个、导线4根。
操作步骤:1、把电池装入电池盒里,把灯泡装在灯座上。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c40ce1f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f4.png)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以及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深入了解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2.静电的产生和传播3.静电的消失4.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及应用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现象有好奇心,愿意去探索和发现。
但学生对于静电现象的理解需要借助具体的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掌握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的原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2.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的原理3.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静电现象。
2.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2.实验器材:气球、塑料尺、毛皮、玻璃棒等3.教学视频:有关静电现象的视频资料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静电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静电是什么,怎么产生的。
2.呈现(10分钟)通过实验和PPT呈现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的原理。
1.静电的产生:用毛皮摩擦气球,观察气球吸引纸屑的现象。
2.静电的传播:用塑料尺摩擦头发,观察塑料尺带电的现象。
3.静电的消失:用湿布擦拭带电的塑料尺,观察塑料尺失去带电现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静电现象。
科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科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6a0db67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a6.png)
科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静电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能够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3.有意识的进行预防静电危害的措施。
二、教学重点1.静电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生活中的典型静电现象;3.预防静电危害的措施。
三、教学难点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的描述和解释;2.静电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法:通过运用图形化与形象化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内容;2.示范法:通过具体实例的操作演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实际应用。
五、教学流程时间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5min 预习导入导入本课时主题,简单介绍静电的概念和实际应用。
倾听老师的介绍并做好听讲准备。
10min 静电的概念和特点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静电的产生、性质和特点。
观看图片和视频,理解静电的概念和特点,提出问题并与老师讨论。
10min 典型静电现象通过具体的实验演示和讲解,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典型静电现象。
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学习如何表述和描绘静电现象,与老师和同学进行讨论。
10min 静电的应用通过相关案例讲解和现场操作示范,让学生了解静电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观看相关案例,了解静电在实际中的应用。
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实际应用。
5min 总结与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回顾本学生进行小结与回顾,巩固所回顾节课重点难点。
学的知识。
5min 课堂作业出示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学生认真完成课堂作业。
六、教学媒体1.图片:静电产生、特点、典型现象、应用等。
2.视频:静电的产生、实验演示、案例讲解。
3.PPT:介绍静电的概念和特点。
七、教学反思本课采用了讲解法和示范法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尽量使学生能够通过直观的实验、生动的案例、形象化的图片等方式加深对静电现象的理解,同时也使他们对静电的预防危害措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具体的应用能力。
但后期的课程设计需要在操作性和实践性上有更大的拓展和巩固,调整不同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实用性层面上渗透更深层次的设计,以更好地发挥课程的效果。
教育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育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833fea12e518964bce847c38.png)
(观看微课十分钟,体验静电)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气球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
4)(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想使电荷流动起来形成电流,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动力,也就是电源;另一个是要有电路。
A、相互远离B、相互靠近C、先远离再靠近D、先靠近再远离
3、將两个小球用棉线拴在一个小木尺上,出现了相互吸引的情况,由此实验
现象可知,两个小球所带的电荷是()
A、同种电荷B、异种电荷C、可能是同种电荷,也可能是异种电荷。
4、若用另外两个小球用上题的方法做实验,出现了相互排斥的情况,由此可知这两个小球所带的电荷()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课题
第1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学习目标
1、生活中有哪些静电现象,通过什么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探究同种电荷和异种电荷之间的关系。。
3、怎样产生电流。
学习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新部编本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新部编本](https://img.taocdn.com/s3/m/a766bbed4431b90d6d85c77d.png)
精选教课教课方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课方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课方案教材剖析:这是教科版科学四下课程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
本节课的教课内容分 3 个部分:( 1 )体验静电现象。
经过一些小游戏和沟通,让学生能感觉到静电现象存在于我们四周的全部物质中,是随地可见的。
(2)研究不同样的电荷。
这是指引学生从对静电现象的原始认识到对静电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过程,经过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同种电荷相互排挤,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并与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
(3)让电荷流动起来。
这部分内容帮助学生发展对电荷的认识,也是后边学习电流的基础。
以上三个活动的构造属于线型构造,是递进关系。
它在本单元的地位是让学生从对静电的元认知到对电的实质的一个初步认识,为后边几课学习电的其余知识打下基础。
学情剖析:对静电现象,学生其实不陌生,生活中也经历过,可能学生也能说出静电这样的科学语言。
但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研究,特别对正负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知之甚少,对电流的观点也是教课思路:一、以小魔术引入,利用学生周边资料和教师供给资料,让学生做一做,体验静电。
再经过让学生沟通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辅以图片增补,让学生感觉静电现象无处不在,存在于任何物质中。
二、经过问题“静电既然存在于全部的物质中,为何我们往常感受不到物体带电呢?”引到第二个活动,经过动画解说,学生举例解说,板书小结,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
再经过实验研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到同种电荷相互排挤,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并让学生与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
三、经过让学生“用带电吸管点亮小灯泡”的情境创建,引到“带静电的物体,电荷却不可以连续流动”,再到电流、电路。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公开课教案附实验报告单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公开课教案附实验报告单](https://img.taocdn.com/s3/m/4d9b33cde87101f69f3195ac.png)
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
2、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同
欢的方式学习。
学一边听他是否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课文,
一边思考:课文中讲了谁?
要求其他冋学一边听
环节(任务)二
做了什么事?
3、指名回答
他是否读准字音,一边
再读课文,学习生 字
思考:课文中讲了谁?
4、请生评议(生举手)做了什么事?
3、纠正引导
7、联系上下文说出“无
可奈何、慌张”的
意思
PPT
预设板书:
2、帽子与鸟窝
慌 耍慌张
挠 要无可奈何
1、 全班齐读生字1、出示生字词
2、 请生(一组)当小老2、师相机点评
师教读
3、请生互相纠正评议3、引导学生评议
4、抽10位学生读生字4、检查生字词,抽10
词。位学生读生字词。
5、强调易错字:慌(右
5、全班交流易错难记边容易加点),耍(与
字,交流记法。“要”区分),挠(右
上边不要加点)
6、 全班齐读生字词6、师引导,适时纠正
说看到了什么。板
环节(任务)二初读课文,认识生 字,整体感知。
3、生齐读课题
4、请3位学生说说这节看到
题目后有什么疑问
书鸟窝
3、板书“和”(帽子和
鸟窝)
4、请生质疑
课本
1、带着问题自由度课文,边
1、出示读书要求:带
度便标上自然段序号,不认
着问题自由度课文,边
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
度便标上自然段序号,
导学案
科目/教材 语文
年级:三 课题
《帽子和鸟窝》
第1
课时
设计者:
目标:1、会认“嚷、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纠正引导
1、出示生字词
2字词。
5、强调易错字:慌(右边容易加点),耍(与“要”区分),挠(右上边不要加点)
6、师引导,适时纠正
图片
PPT
课本
PPT
难点:能说出“慌张无可奈何”的意思及课文大意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
教学操作流程
所需资源
设计意图
听课记录评价
学生学习事项
教师导控事项
环节(任务)一
图片导入
环节(任务)二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整体感知。
环节(任务)三
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环节(任务)一
1、看图片,回答自己看到了什么
2、看图片,回答自己看到了什么
3、生齐读课题
4、抽10位学生读生字词。
5、全班交流易错难记字,交流记法。
6、全班齐读生字词
7、联系上下文说出“无可奈何、慌张”的意思
1、出示贴图帽子,让生说看到了什么。板书帽子
2、出示贴图鸟窝让生说看到了什么。板书鸟窝
3、板书“和”(帽子和鸟窝)
4、请生质疑
1、出示读书要求:带着问题自由度课文,边度便标上自然段序号,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导学案
科目/教材语文年级:三课题《帽子和鸟窝》第1课时
设计者:
目标:1、会认“嚷、绸、缠、奈、竿、吊、孵”,会正确读写“帽、披、耍、朝、慌、腰、奈、何、竿、约、篮、吊、蛋”生字。能说出“慌张无可奈何”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说出文章的大意。
重点:会正确读写“帽、披、耍、朝、慌、腰、奈、何、竿、约、篮、吊、蛋”生字。
预设板书:
2、帽子与鸟窝
慌耍慌张
挠要无可奈何
4、请3位学生说说这节看到题目后有什么疑问
1、带着问题自由度课文,边度便标上自然段序号,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全班)
2、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他是否读准字音,一边思考:课文中讲了谁?做了什么事?
3、指名回答
4、请生评议(生举手)
1、全班齐读生字
2、请生(一组)当小老师教读
3、请生互相纠正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