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风俗礼仪常识

合集下载

古代风俗礼仪常识

古代风俗礼仪常识

古代风俗礼仪常识1.尊师重道古代中国非常重视教育和尊师。

学生要对老师恭敬有礼,师生之间有明确的等级关系。

学生要向老师问好,称呼老师为“师傅”、“老师”,并要尊重老师的意见和建议。

2.尊老爱幼古代社会强调尊重老人和关爱幼儿。

在社交场合,年轻人要向老年人问好并为他们让座。

同时,对幼儿的教育和保护也十分重视。

3.客人是上帝古代中国有“客人是上帝”的观念,对待客人要热情周到。

主人要亲自迎接客人,并安排好客人的食宿和娱乐活动。

4.宴席礼仪古代宴席礼仪非常重要。

宴会开始前,主人要为客人准备好酒水和食物,并提供座位。

在宴会过程中,主人要不断向客人敬酒,客人也要适时地敬主人一杯。

同时,大家在用餐时要遵守一定的餐桌礼仪,如拿筷子要用右手,不出声、不大笑等。

5.礼节性拜访古代人们重视礼节性的拜访,称为“礼”,表达了对对方的敬意。

在拜访前,要提前通知对方,并在到达时带上一些小礼物。

受访者要热情地接待客人,并表示感谢。

6.丧葬礼仪古代丧葬礼仪非常庄重,包括寿宴、告别仪式、送葬和祭祀活动。

在葬礼上,家属要穿上孝服,亲朋好友要前来慰问,送绸帛或金银物品。

同时,还要进行丧葬礼仪,如挂黄纸、焚香、烧纸钱等。

7.婚礼仪式古代中国的婚礼仪式也非常繁琐。

双方家长要商定婚约,然后进行过门仪式,准备嫁妆和聘礼,最后进行婚礼仪式。

在婚礼中,要进行拜天地、行三跪九叩、喜糖分发等传统仪式。

8.朝贺和相见礼仪古代中国官员见到君主时要进行朝贺,表示自己的忠诚和敬意。

朝贺时要行拜,预备一些贡品,并随同朝贺的官员要按照规定的等级站队行礼。

9.着装礼仪古代中国人的着装非常讲究,有明确的等级和身份象征。

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要求穿着不同的服饰,如士人要穿文士装,官员要穿官服,百姓要穿寻常装等。

10.谦和斯文的言谈举止古代中国人注重言谈举止上的谦和和斯文。

要注意说话文雅,不讲粗俗话,不放肆大笑。

同时要留意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不失礼貌。

总之,古代中国的风俗礼仪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关系和价值观念,注重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国学常识:为你解答古代的风俗礼仪

国学常识:为你解答古代的风俗礼仪

一、古代节日习俗1、元旦: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2、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3、社日: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

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

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

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4、上巳: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

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

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

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5、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

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

子推便隐居山中。

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

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

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

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6、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古人的馈赠礼仪知识

古人的馈赠礼仪知识

古人的馈赠礼仪知识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礼仪常识我们此时此刻的人还会用,那么你们知道古代日常礼仪常识吗?下面我给大家共享古人的馈赠礼仪学问,盼望能够协助大家!古人的馈赠礼仪学问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送礼有着特别悠久的历史。

此处的礼是指馈赠物,与其他一系列礼仪活动一同产生和开展起来。

在远古的祭祀活动中,人们除了用标准的动作、虔诚的看法向神表示崇敬和敬畏外,还将自己最有价值、最能表达对神敬意的物品〔即牺牲〕奉献于神灵。

从那时起,即礼可以以物的形式出现。

另有人认为礼最初来源于古代斗争中由于部落兼并而产生的纳贡,也就是被折服者定期向折服者送去食物、奴隶等,以表示对折服者的听从和恳求折服者庇护。

史书中曾有因礼物送得不刚好或不周到而引发斗争的记载。

如春秋时期,因楚国没有按时向周天子送一车茅草,而引发了中原各国联盟大举伐楚的斗争。

还有人认为,最初的礼就是一种商业性质的有来有往,原始的礼尚往来,实质上就是以礼物的赠送与酬谢的方式进展的产品交换。

开展到后来,其中的微妙越来越多,给人送礼因亲戚有远近、挚友有厚薄、礼物有轻重,要估量厚薄,权衡轻重,驾驭其尺度就要有一番斟酌,因为来而不往非礼焉,不仅要权衡送出去的,也要估计人家送回来的,估计对方可能送什么,考虑如何回礼、赏送礼的人,这又须要有预见性,更非易事。

《红楼梦》中有大量送礼的事例。

邓云乡著《红楼风俗谭》把其中的送礼分为八大类。

一是纯友情情感的馈赠。

如第三十回写史湘云送姐妹绛纹石戒指,东西虽小,但有送有收,也属于送礼。

二是初次见面馈赠,即常说的见面礼。

其中有为友情的、有因礼貌的、还有另存目的的,状况较为困难。

三是红白喜事送礼。

娶亲、聘女,过寿是红喜事,盖房上梁、乔迁新居、做佛事,也要当喜事送礼。

各种红白喜事送礼,除关系特别外,一般礼的成分多而情的成分少。

四是生日送礼,一般生日和整寿祝礼的礼物不同,所送礼物也因过生日者的身份地位而有区分。

五是礼节,年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冬至、腊八等大小节日的送礼,亲友之间要送,上下级要送;宫廷也要向王公贵戚家送,不过不说送,而叫赏。

古代敬酒礼仪

古代敬酒礼仪

古代敬酒礼仪古代敬酒礼仪古代敬酒礼仪非常有讲究,大家需要认真了解一下具体的敬酒步骤!下面就由小编为你分享一下古代敬酒礼仪吧!古代敬酒礼仪1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

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版拜礼,然后坐入次席。

长权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

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

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

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

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

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个民族中,饮酒的习俗各民族都有独特的风格。

古人饮酒礼仪2古代客人之间相互交错敬酒叫旅酬,依次向入斟酒敬酒叫行酒。

敬人和被敬的,都要避席起立,席间往往有歌舞助兴。

这些古礼堪称源远流长,迄今不衰。

古人饮酒,就仪礼而言,约有四部曲:拜、祭、啐、卒爵。

就是先作出“拜”的操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以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啧啧称美,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卒爵”,也就是“干杯”,这是古人的礼。

因为古酒淡薄,干杯不算难事。

而干杯,今人每说先干为敬,但古人却是后干为敬。

礼记曲礼说“侍饮于长者”,“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

”意思是说陪侍尊长喝酒,尊长举杯未干,年少的就不敢喝。

而宾主之间,则是客客气气,有节有度;主人敬客人酒叫“酬”,客人回敬主人酒叫“酢”;敬酒时总要说句类似祝您长命百寿的话语,所以敬酒又叫“为寿”。

普通为寿以三杯为度。

礼记《玉藻》说,君子饮酒,饮了一杯,表情肃穆恭敬;饮了两杯,显得温雅有礼;饮了三杯,心情愉快而知进退。

这是筵席上礼节的分寸,因为如果酒过三巡犹然不止,量浅的人难免失态。

中国民俗礼仪大全

中国民俗礼仪大全

中国民俗礼仪大全中国素来是礼仪之邦,坐立行走都有一整套的规矩。

民谚云: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一个举止优雅,待人礼貌的人,不管在什么场合下,都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人观念的改变,导致很多人丧失了基本的礼仪常识。

今天,就为大家分享一下中国民间民俗礼仪大全,希望通过中国礼仪文化的学习,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1.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2.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3.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

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

子推便隐居山中。

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

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

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

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4.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5.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中国古代风俗礼仪常识有哪些

中国古代风俗礼仪常识有哪些

中国古代风俗礼仪常识有哪些千百年来的文明礼仪之风传承至今,因此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人们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成为一名优秀的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

我们不要将这些传统遗忘,快来和一起学习。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

”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

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

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

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

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

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

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

古代文明礼仪

古代文明礼仪

古代文明礼仪
古代文明的礼仪是指在古代社会中,人们所遵循的一套行为准则和规范,用于指导人们的言行举止,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古代礼仪具有较为严格的规范和仪式,涉及到各个方面的生活,包括社交、婚丧嫁娶、宴饮、服饰等。

在古代社会中,礼仪被视为维系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手段,也是统治者展示威望和权威的重要方式。

因此,古代礼仪通常以尊卑有序、等级分明为基础,并注重仪式的庄重和正式。

古代社交礼仪要求人们在互动中表现出尊重和谦和的态度,包括尊称与被尊称者的称谓和礼节,以及交往中遵守的规范。

例如,见面时要行礼致意,遵守正式的问候礼仪,如鞠躬、拜访等。

另外,古代社交礼仪还包括宴请礼仪,如宴席的座次安排、用餐的顺序等。

婚丧嫁娶是古代礼仪中重要的部分。

在古代,婚姻被视为家族之间的联姻,因此婚礼具有非常庄重的仪式,包括聘礼、迎亲、婚宴等环节,以及一系列的祭祀和祈福仪式。

而丧葬礼仪则包括告别仪式、丧服、祭祀等环节,以表示对逝者的尊重和追思。

古代服饰礼仪也非常重要,人们的着装和穿戴常常受到严格的规范和约束。

在不同的场合和身份下,人们要穿戴不同的服饰,以示身份和地位的区别。

古代服饰礼仪还包括头饰、鞋袜、饰品等方面的规定。

总的来说,古代文明的礼仪是一套复杂严谨的行为规范,涉及到人们的各个方面的生活。

它不仅仅是一种仪式和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体现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古文化常识分类积累(宗法礼俗)

古文化常识分类积累(宗法礼俗)

古文化常识分类积累(宗法礼俗)宗法是指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

这种制度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

在封建宗法社会中,嫡子指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

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直至清末。

而宗子则指嫡长子,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

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XXX的尊敬。

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

庶子则指妾(小妻)生的儿子。

XXX以后XXX由嫡子,诸侯的君位也如此。

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妾所生的庶子。

在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惯上以伯、XXX、叔、季为序。

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如《左传·文公十八年》:“XXX有才子八人:XXX、XXX、叔献、XXX、XXX、XXX、XXX、XXX。

”次序XXX、XXX、叔、季并循环使用。

兄弟姊妹中年纪最大的称“伯”,有时也称“XXX”,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伯”,庶出长子称“XXX”。

另外,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

如XXX《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

前者如《送东阳马生序》:“其将归见其亲也。

”后者如《左传·隐公四年》记载卫国大夫XXX(què)杀掉谋杀国君的儿子XXX时,说XXX是“大义灭亲”。

而“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使用频率极低。

汉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

当“亲”与“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古代礼仪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古代礼仪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古代礼仪一、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

2.科举前选拔官员【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古代礼仪知识大全

古代礼仪知识大全

古代礼仪知识大全篇一: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习俗第三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习俗1.年龄称谓襁褓:婴儿。

孩提:2~3岁的儿童。

总角:幼年儿童。

豆蔻年华13岁女子。

及笄:15岁女子。

冠、加冠、弱冠:20岁男子。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50岁。

花甲、平头甲子:60岁。

耆:60岁。

古稀:70岁。

耋:70~80岁。

耄:80~90岁。

期颐:100岁。

2.避讳封建社会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和写出,用改字、缺笔、空字,用同义词等方法加以回避。

如"以俟观人风者得焉""人风"即"民风"。

3.谦辞和敬辞窃: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请:请允许我、请让我。

枉驾:有劳大驾。

惠赐:指对方给以了好处。

科举职官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拜:授给官职。

除:免去旧职任新职。

出:出任。

升: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升官。

革:革除官职。

罢:罢免、停职。

免:免除官职。

黜:废黜、贬退。

谪:降职远调。

削:革职罢官。

废:罢免或废黜。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

斥:屏弃不用。

去:去职,被调离。

左迁:降低官职调动。

擢:提拔、选拔。

授:封给官职。

篇二: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摘要: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的习惯风俗,礼制是礼的制度化,古礼的内容包括典章制度和人们日常的行为、仪节和举止规范,礼又可分为古代政治礼仪和古代生活礼仪,礼具有文治和教化的功能。

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古老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欢迎查看,仅供大家参考。

仪表仪态礼仪1、仪态保持头发清洁,修饰得体,发型与本人自身条件、身份和工作性质相适宜。

男士应每天修面剃须。

女士化妆要简约、清丽、素雅,避免过量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

表情自然从容,目光专注、稳重、柔和。

手部保持清洁,在正式的场合忌有长指甲。

2、站姿挺直、舒展,手臂自然下垂。

正式场合不应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不要有下意识的小动作。

女性站立时双腿要基本并拢,脚位应与服装相适应。

穿紧身短裙时,脚跟靠近,脚尖分开呈“V”状或“Y”状;穿礼服或者旗袍时,可双脚微分。

3、坐姿入座时动作应轻而缓,轻松自然。

不可随意拖拉椅凳,从椅子的左侧入座,沉着安静地坐下。

女士着裙装入座时,应将裙子后片拢一下,并膝或双腿交叉向后,保持上身端正,肩部放松,双手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男士可以微分双腿(一般不要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离座时,应请身份高者先离开。

离座时动作轻级,不发出声响,从座位的左侧离开,站好再走,保持体态轻盈、稳重。

4、走姿行走时应抬头,身份重心稍前倾,挺胸收腹,上体正直,双肩放松,两臂自然前后摆动,脚步轻而稳,目光自然,不东张西望。

遵守行路规则,行人之间互相礼让。

三人并行,老人、妇幼走在中间。

男女一起走时,男士一般走在外侧。

走路时避免吃东西或抽烟。

遇到熟人应主动打招呼或问候,若需交谈,应靠路边站立,不要防碍交通。

5、服饰服饰是一种文化,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着装是一门艺术,正确得体的着装,能体现个人良好的精神面貌、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公务场合着装要端庄大方;参加宴会、舞会等应酬交际着应突出时尚个性;休闲场合穿着舒适自然。

全身衣着颜色一般不超地三种。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礼仪 制度
之 礼仪
2.家庭礼仪
(1)排行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 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 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 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 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 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 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 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礼仪 制度
之 礼仪
下官、末官、小吏等
D.读书人的自谦:
小生、晚辈、晚生、不才、不佞、不肖等
E.称自己一方:
家~ 舍~
(2)敬称
对对方用敬称: 令、尊、贤、仁
姓名 字号
13.称庙号或年号
例子:唐太宗、元世祖、 洪武皇帝、乾隆皇帝
14.特殊称谓
A.百姓: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
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B.职业
★初一:朔 ★十五:望 ★十六:既望 ★月末:晦
传统节日纪日法
纪年 纪时
之 纪时
十二地支纪时法
1个时辰=2个小时
第一个时辰叫做初,
第二个时辰叫做正。
特定称谓纪时法
十夜 鸡 平 日 食 隅 日 日 晡 日 黄 人
二 时












时 辰










பைடு நூலகம்


现 23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 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 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 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古代文化常识之中国礼仪文化 课件(共35张PPT)

古代文化常识之中国礼仪文化 课件(共35张PPT)

当代礼仪: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礼仪在中国成为一种 文化形态,它既包括一套以仁、义、 礼、智、信为中心的机制观念,也包 括以礼节仪式为内容的风俗习惯。
叁 礼仪的分类
(一)传统的分类——五礼
周人认为国祚绵长,有两方面的条件:一是神鬼的保佑,一是人的 措施,所以非常重视神鬼的祭祀。《周礼·大宗伯》:“大宗伯之职 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祇)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郑玄 注:“立天神地祇人鬼之礼者,谓祀之祭之享之礼,吉礼是也。保 ,安也,所以佐王立安邦国者,主谓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也。……明 尊鬼神重人事。”古人分礼为五类。
出花园
(1)“出花园”时间 “出花园”在哪一天“出”,这是有讲究的。在潮州这边,一般会在前一
年年底先去“问老爷”,然后根据时辰八字制定一个日期来“出花园”,还会 写明一些祭拜流程和注意事项。而揭阳地区一般是七月初七。当然,也 要提前求神问卜,适宜者才能出花园。 (2)沐浴
这一天,最重要的是使用花草沐浴。这点在潮汕各地是一样的。至 于花草的种类,具体各地有所不同。饶平使用榕树枝、竹枝、石榴花、 桃树枝、状元竹、青草各一对合12种;潮州湘桥有些地方使用的是红花 (石榴花)仙草、龙眼叶、千日红、榕叶、竹叶各一对。
(一)传统的分类——五礼
03 宾礼
一、诸侯定期朝见周天子的礼仪。四方诸侯在规定朝觐之年分别于春、 夏、秋、冬亲来朝觐,《周礼·大宗伯》贾公彦疏:
二、诸侯不定期朝觐周天子的礼仪。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有的 诸侯不服从天子之命,天子须要讨伐,所在方向的诸侯临时会合朝觐天子, 协同征伐。这种礼叫作“会”。另一种情况是,如果十二年中天子不巡守, 则六服之内诸侯都来朝觐,天子筑坛发表训话。这种礼叫作“同”。
人生礼仪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目录:一、人的称谓二、古代职官三、天文历法四、古代地理五、科举制度六、风俗礼仪七、饮食器用八、音乐文娱九、文史典籍十、目录辞书十一古代军制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XXX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XXX俱诣XXX”,“XXX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XXXXXX于前,XXX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XXX为XXX,XXX为XXX,XXX为XXX,XXX为XXX,XXX为XXX,XXX为XXX,XXX为XXX,XXX为XXX,XXX为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墨客XXX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XXX;XXX因斋名为XXX而被称为XXX、惜抱先生。

再如称XXX为聊斋先生,XXX为饮冰室主人,XXX为XXX(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墨客XXX是襄阳人,故而人称XXX;XXX是曲江人,故而人称XXX;XXX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XXX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XXX;明朝戏曲家XXX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XXX 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XXX;XXX是广东南海人,人称XXX;XXX领袖XXX被称为XXX(河南项城人)。

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上联“合肥”指XXX(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身世江苏常熟的翁同解。

称郡望】XXX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XXX为唐代望族,故XXX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众人遂称其为XXX。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目录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2、科举前选拔官员3.科举制名称4、古代学校5、古代学官二、风俗礼仪1、古代节日习俗2、古代礼仪3、古代位次4、古代讳称三、姓名称谓1、基本称谓2、兼称几项3、古代谦称4、古代敬称5、古代贱称6、特殊称谓四、古代职官1、古代官职概述2、常见的官职爵位名3、官职任免升降术语五、天文历法1、天文名词解释2、历法名词解释3、古代纪年、月、日、时方法4、古代计时单位六、古代地理1、地区名2、政区名3、山川关隘名4.地名古称别称七、武器刑罚1、古代武器2、古代酷刑八、饮食器用1、饮食习俗2、古代饮食3、古代食器4、古代炊具5、古代酒器6、古代家具7、古代车马九、典籍辞书1、诗文典籍2、诗文集命名方式3、史书编写方式4、目录丛书5、字典辞典十、音乐文娱1、音乐名称2、文体娱乐十一、计量商贸1、度量衡名称2、商业贸易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古代文学常识(礼俗习俗)

古代文学常识(礼俗习俗)

古代文学常识——礼俗习俗整理1.尊卑室内座位尊卑古时座次、坐向规定严格,一般坐北朝南为尊位。

如《鸿门宴》:“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

”车座的尊卑古时车座分左中右。

一般车座以左为尊,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官位的尊卑秦汉以前,朝堂及官位多以右为尊,以左为卑。

住地称谓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闾左”,贬官称“左迁”。

2.忌讳(1)古人讳言“钱”字“古人以钱之名不雅驯,缙绅先生难道之,故易其名曰赋,曰禄,曰饷,天子千里外曰采。

”常见的说法是“孔方兄”。

再如,把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钱物称为“润笔”。

(2)古人讳言大小便常见的说法有“更衣”“出恭”“解手”等。

如《赤壁之战》:“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3)古人讳言“死”《礼记·曲礼下》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宗教教义中也讳言死,如:西归、仙游、升天、坐化、圆寂、涅槃、就木、入土、谢世、作古等。

现代汉语中如逝世、长眠、遇难、捐躯、殉国、夭折等。

3.避讳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即遇到与君主、尊长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种方法回避。

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国讳,二是家讳。

(1)国讳国讳指诗文中不直书在位甚至前朝某些君主及其亲属的名。

例如,《吕氏春秋》中称“楚”为“荆”,是因为“庄襄王名子楚,讳之故言荆也”。

《治平篇》中“自此而元焉”,因避康熙玄烨讳,改“玄”为“元”。

(2)家讳亦称为私讳,即说话行文中,避免提到自己的父名、祖名。

例如,司马迁祖父名僖,所以《史记》中“僖”字皆作“釐”。

《信陵君窃符救赵》:“昭王薨,安釐王即位。

”(3)避讳的方法改字法就是把帝王及所尊者之名改用其他字来代替空字法即将应避讳的字空而不书,或作“某”,或作“□”缺笔法即对所避之字少写一两笔改音法就是读书时遇到讳字,就改变声调或读别的字音4.礼俗习俗称谓(1)五礼五种礼的合称。

古代餐桌礼仪知识点总结

古代餐桌礼仪知识点总结

古代餐桌礼仪知识点总结一、进餐前的古代餐桌礼仪知识点1. 入座礼仪在古代,人们在餐桌上的座位是有着严格的等级和礼仪规定的。

通常是主家或者地位高的人先落座,其他人员按照他们的地位和身份随后落座。

在坐下时,人们要注意保持端庄的姿势和仪态,注意不要蓄意挤占对方的位置。

2. 用餐前的洗手在古代,用餐前的洗手也有一套独特的礼仪。

用餐前,人们需要净手洗脸,并用精致的毛巾擦拭,以示清洁和清爽。

3. 用餐前的香火祭拜在古代,人们在用餐前通常要先向神灵、祖先等进行一番香火祭拜,以祈求食物的安全和家人的平安。

这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于食物的尊重和感恩之情。

二、进餐中的古代餐桌礼仪知识点1. 用餐姿势在古代,人们在用餐时要保持仪态端庄、举止文明。

吃饭时,应该坐直身体,手拿筷子的姿势也要得体。

不宜大声喧哗或者大声嚼食。

2. 交流礼仪在用餐时,人们应该注意与旁人进行交流,但不宜在嚼食的时候大声说话或者讲笑话。

古代人们认为用餐时,言谈举止应该和气、温文有礼。

3. 赞美食物在古代,饭菜是主人和厨师的心血结晶,所以在用餐时,人们应该适当地赞美食物,表示对主人和厨师的肯定和感谢之情。

4. 食物的用餐顺序在古代,食物的用餐顺序也是有着一定的规矩的。

通常是先食用清淡的菜肴,然后再进食油腻的肉类菜肴,最后才饮用浓重的酒水。

不可胡乱搅拌或者挑食。

三、进餐后的古代餐桌礼仪知识点1. 整理桌面在用餐结束后,人们应该整理餐桌,将碗筷摆放整齐。

将未吃完的食物放回原处,不应浪费食物。

2. 整齐离座离座时,人们要保持整齐,不能慌乱匆忙。

应该在主人的首肯下离座,并且离座前要向主人表示感谢。

在座的长辈或地位高的人先起身,其他人员随后起身。

3. 感恩语言在离座时,人们应该表示感谢和道别的语言,以示对主人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同时,主人也应该表示欢迎并且对客人的光临表示感谢。

以上是古代餐桌礼仪的一些知识点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古代餐桌礼仪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它包括了进餐前、进餐中和进餐后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风俗礼仪常识
一、传统节日: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又称元旦、元正、新春等民间有贴春联、舞龙灯、发压岁钱、拜亲访友、吃团圆饭等习俗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夜,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这天要点灯、放灯,所以又称“灯节”除赏花灯外,吃元宵是重要习俗之一。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天。

【清明】民间传统节日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端午】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中秋】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民间传统节日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
【除夕】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二、其它礼仪
【坐向】大堂上坐北朝南的位置为尊,内室靠西面东位置为尊《史记·项羽本纪》中有“项王、项伯东向坐亚文南向坐”这里的“南向坐”的位置最尊贵,“东向坐”也是比较尊贵的位置【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3)佛道徒之死称: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老、故、逝、终等【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生辰八字】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八个字旧时迷信认为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
【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礼节,多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主持在泰山顶上祭天为“封”,在泰山脚下祭地曰“禅”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方;三公面向北方,以站在东方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西,以西为上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间的礼节一指禅让,即让位给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
间短暂,故称顿首
【稽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肃拜】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行礼时,双膝着地,两手先到地,然后拱手,同时头低下去,到手为止,所以又称“手拜”
【空首】古代男子跪拜礼的一种行礼时,双膝着地,两手合拢,低头到手,头与心齐平而不着地,所以又称“拜手”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粘脚跟,以示庄重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饮,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尚右】古代左、右所表示地位尊卑不同周、秦、汉代以右为上“左迁”表示降职如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
【膜拜】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
【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以文会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