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礼仪有关文化常识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7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7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7古代礼仪古代中国礼仪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尊重他人、尊重身份和尊重传统的行为准则。

古代礼仪涉及到宴会、婚姻、葬礼、朝拜等各个方面,下面将介绍七种常见的古代礼仪。

1.尊卑礼仪古代中国非常注重尊卑之分,人们在不同场合和不同身份下要表现出符合其身份地位的仪态。

比如,尊长者必须要行揖礼,即俯身拱手以示尊重;皇帝见到官员时,官员要跪地叩头示敬;平民见到贵族时,要行揖礼以示敬意。

这种礼仪体现了尊重他人的态度,也保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2.宴会礼仪古代宴会是沟通和交流的场合,举办宴会是一种表示尊重和友好的方式。

在宴会上,人们需要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比如宴席要按照主客地位分清座次,主人要居中高位,贵客坐次高位;进餐时要注意用餐文明,不可嘈杂和大声喧哗;别人举杯敬酒时要站起来,持杯回敬等等。

这些规范有助于维持宴会秩序,并表达了宴请者的礼貌和热情。

3.婚礼礼仪古代的婚礼是一种庄重而隆重的仪式,它代表着两个家族的联姻。

在古代婚礼中,有很多重要的礼节,包括过堂、拜堂、拜天地等。

比如,在“过堂”仪式中,新娘要穿着嫁衣,由好友或亲戚陪伴,穿过象征门第的虚幌,以示进入新家的仪式;在“拜堂”仪式中,新娘和新郎要行拜帖礼,接受父母的教诲和祝福。

这些仪式都是为了彰显婚姻的庄严和祝福。

4.朝拜礼仪朝拜是古代中国人对神灵、祖先和帝王表示敬意的一种仪式。

在古代,每年或每月定期举行朝拜仪式。

在朝拜时,百姓要整齐列队,面向神位或天空跪拜,手持祭品或写有祝福文字的牌匾。

这个仪式表达了人们对神灵和祖先的敬意和崇拜。

5.葬礼礼仪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葬礼,认为它是对逝者的最后送别和告别。

古代葬礼有很多规范,包括穿孝服、守丧期、丧车之类的仪式。

比如,穿孝服是表示对逝者的敬重,守丧期是为了表达哀悼之情,丧车则是将逝者送至安葬地点的一种方式。

这些礼仪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逝者家属的悲痛,同时也传承了社会对逝者的敬重和思念。

6.传统节日礼仪古代中国有很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有哪些

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有哪些

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有哪些古代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古代,礼仪文化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甚至可以影响着一个人的地位、声望和文化修养。

在这篇文档中, 我将会介绍一些古代礼仪文化的常识。

一、尊卑有序“尊卑有序”是古代礼仪文化的核心,也是古代中国社会秩序的重要原则。

在古代,人们按照身份、地位和职责等因素进行尊卑有序的排列。

如在宴会上,主人与客人之间有着明确的身份和地位,主人必须为客人服务,并在宴会上依据他们的身份进行不同的待遇。

在官场上,高官比低官要受到更严格的礼仪尊重和更多的权利尊享。

尊卑有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穿戴礼仪在古代,人们对于衣着的要求非常严格。

衣服的品质、色彩必须与身份和场合相符合。

如官员出席重要的公共场合,需要穿着朝服或者礼服。

如果是朝廷的高官,则需穿戴龙袍或雉衣。

而平民百姓则需穿戴朴素且符合身份和职业的衣服。

穿戴礼仪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

三、交往礼仪古代交往礼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例如,亲友之间必须要进行拜访,要注意礼仪穿戴上的要求,礼虽小却很有讲究。

在宴会上,起立敬酒、唱歌舞蹈、聊天谈笑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在约会上,必须遵守一定的礼仪约定,如时间和地点等。

这些交往礼仪都反映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四、婚礼礼仪在古代,婚礼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之一。

各地的婚礼习俗不尽相同,但总体上都很隆重。

在婚礼上,新郎和新娘都要穿着礼服,婚礼过程中也有着严格的礼仪要求。

如,订婚前要求过门礼和纳彩礼等。

婚礼大宴上,磕头敬酒、讲话发红包、舞狮戏曲都是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

婚礼礼仪不仅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婚姻家庭的重视。

在总结中,古代礼仪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穿戴礼仪、交往礼仪、婚礼礼仪等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表达古代礼仪文化常识的行为表现。

古代礼仪文化常识

古代礼仪文化常识

古代礼仪文化常识礼仪即礼节与仪式,古代礼仪主要包含了以下2方面的礼节和仪式,即政治礼仪和生活礼仪。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古代礼仪文化常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代礼仪常识:称呼礼仪一、谦称1. 自称:愚、敝、卑、臣、仆、蒙、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2. 帝王自称:孤、寡、朕、不谷3. 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4.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5.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6. 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小犬7. 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8. 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很多谦称是有规律的,例如:“家”字。

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

如,称父亲为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母亲为家母、家慈;称兄长:家兄;称姐姐家姐;家叔:称叔叔。

“舍”字。

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

如,称弟弟:舍弟;称妹妹:舍妹;舍侄:称侄子;称亲戚:舍亲。

“小”字。

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

如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为小弟;地位低的人自称:小人;谦称自己的商店:小店。

“老”字。

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如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粗;老年人谦称自己:老朽;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脸;老年妇女谦称自己:老身。

“敢”字。

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

如用于问对方问题:敢问;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请;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敢烦。

“愚”字。

用于自称的谦称。

如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兄;称自己的见解:愚见。

“拙”字。

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

如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笔;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见。

“敝”字。

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

如谦称自己:敝人;谦称自己的姓:敝姓;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处;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敝校。

“鄙”字。

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

如谦称自己:鄙人;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谦称自己的见解:鄙见。

二、敬称1. 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2. 对:麾下3. 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中国历史上,礼仪文化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礼仪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更是人们相处和交流的基本准则。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常识,包括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制度、封建礼教的重要性以及古代宴会和婚嫁仪式中的礼仪等方面。

一、社会等级制度在古代中国,社会地位和身份的尊卑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其家族背景和职业地位,人们被分为不同的等级。

这种社会等级制度被称为“阶级”或“等级制度”。

在古代中国,官员们被认为是最高等级的人群。

他们按照官阶高低被分为不同的等级,尊卑有序。

皇帝位居最高阶级,其下依次是太子、王爵、公爵、侯爵等。

类似地,同样是官员身份,高位者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特权。

同时,传统社会还尊重社会地位和资历长者。

年龄越长,地位越尊崇。

人们习惯对长辈行礼,例如行鞠躬礼或者双手奉上尊敬的礼物表示敬意。

二、封建礼教的重要性在中国古代,封建礼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它强调维护尊严和秩序,注重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在封建礼教中,家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要遵守特定的礼仪,例如尊敬父母、尊重长辈、尊重丈夫等等。

同时,妇女在封建社会中扮演被动的角色,需要符合古代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要求。

封建礼教的另一个方面是师徒关系。

师傅和弟子之间有很严格的规定,师尊是弟子的榜样和指导者,而弟子则要终身效忠师傅,并尊崇其为父。

三、古代宴会的礼仪古代中国的宴会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它不仅是人们交流感情的场所,也是展示社会地位和富有的象征。

古代宴会有着许多规定和仪式,如宾客入席要按照地位由上到下的次序排列,主人要起立行礼向客人致意,宾客进场要行揖等。

在古代宴会中,饮酒礼仪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主人首先向客人敬酒,表示欢迎和尊敬。

而客人则需要接受主人的酒,并举杯回敬。

四、古代婚嫁仪式的礼仪古代中国的婚嫁仪式是一种庄重而复杂的礼仪活动。

它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庭的结合。

古代基本礼仪

古代基本礼仪

古代基本礼仪古代基本礼仪下面整理的古代基本礼仪的国学常识提供给大家阅读。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是非常严密的。

中国古代礼制包括具体的礼节仪式,以及古代的礼包括一系列制度、规定以及贯穿其间的`思想观念,所以比一般想像的礼的范围广泛。

各个时代的礼又是互不相同的,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礼仪也是不相同的。

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演变有密切的关系。

一、五礼传统的观点认为礼分“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吉礼】就是祭祀的典礼。

祭祀是国之大事,所以列为五礼之首。

祭祀的对象可以是上帝祖先,也可以是日月星辰、山川林泽、风雨雷电、神鬼怪魔等等。

【凶礼】一般理解是指丧葬。

除此之外,还应包括对饥馑、战乱等天灾人祸的哀吊。

【军礼】指战事和与战事有关的活动,如校阅、田猎、出师、献捷、献俘、筑城等需要大量人力的活动。

【宾礼】即邦国间的外交往来及接待宾客的礼仪活动。

如天子受诸侯朝觐、天子受诸侯遣使来聘、天子遣使迎劳诸侯、天子受诸侯国使者表币贡物、宴诸侯或诸侯使者。

此外,王公以下直至士人相见礼仪,也属宾礼。

【嘉礼】即国家具有喜庆意义及一部分用于亲近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礼仪活动。

如君主登基、册皇太子、策拜王侯、节日受朝贺、天子纳后妃、太子纳妃、公侯大夫士婚礼、冠礼、宴飨、乡饮酒等。

二、冠礼冠礼是古代的一种成年礼。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笄礼,表示已经成年,可以被承认为氏族的真正成员。

【占卜】父亲筮来分别确定行冠礼的日期和给儿子加冠的来宾,然后将冠礼日子通知加冠来宾。

【行礼】冠礼日早晨,父亲将来宾迎入庙,儿子出房就位,然后行礼;来宾将规定的服饰给青年披上,反复三次,称为始加、再加、三加,并用酒祝祷青年。

【拜母】儿子由西阶下,去拜见母亲,然后再回到西阶以东。

【取字】来宾给青年取一个字,其父送来宾出庙门,青年会见兄弟姑姊,再拜见君主、乡大夫、乡先生等;其父用酒款待来宾,并赠束帛和俪皮。

冠礼完成。

是否有字,是一个人是否成年的标志。

古代文化的常识礼仪

古代文化的常识礼仪

古代文化的常识礼仪导读:1.古代礼仪【伯仲叔季】古代兄弟姊妹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排行最小。

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

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

《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

”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三牲】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

宋代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论语》:“子路拱而立。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风俗礼仪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风俗礼仪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风俗礼仪风俗礼仪【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赏介子推。

子推便隐居山中。

重耳闻之甚愧,股啖之。

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

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

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

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仪式,因“五”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

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驱“五毒”等。

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

中华传统礼仪知识

中华传统礼仪知识

中华传统礼仪知识
中华传统礼仪是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一套丰富而庄重的礼仪制度。

它包括了诸多方面,例如宴会礼仪、婚礼礼仪、葬礼礼仪、官场礼仪等。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中华传统礼仪知识:
1. 人际交往方面:在与他人交往时,应尊重对方,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过于亲密或冒犯对方。

要尊重长辈和上级,并用适当的称谓称呼他们。

2. 用餐礼仪:在用餐时,要注意使用正确的筷子使用方法,避免夹取食物时发出声响。

在宴会上,要遵循主人的指示,不要先下手为强,要等待主人开始吃饭后才开始进食。

3. 身体姿势:要保持优雅的姿态,不要翘二郎腿、摆弄手指等不雅动作。

在公共场合要注意个人形象,穿着得体,不穿露骨或过于暴露的服装。

4. 礼品赠送:在给别人送礼时,要注意礼品的包装和质量,避免送出不雅或不合适的礼品。

另外,要用两手递交礼物,并表示谦虚和感谢。

5. 约会礼仪:在与异性进行约会时,要注意尊重对方的意愿和边界,不要逼迫或冒犯对方。

要注重言谈举止,不要说粗话或不雅语言。

6. 葬礼礼仪:在参加葬礼时,要表现出庄重和哀悼的态度,穿着得体,不要穿着过于鲜艳或夸张的服装。

还要注意遵循葬礼程序,不要做出不尊重或不合适的行为。

这些只是中华传统礼仪的一部分,中华传统礼仪是一门广泛而深奥的学问,需要在实践中逐渐学习和领会。

古代文化常识 之 宗法和礼仪

古代文化常识 之 宗法和礼仪

古代文化常识之宗法和礼仪(一)宗法1.宗法旧时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血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

这种制度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

2.嫡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

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

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

3.宗子指嫡长子。

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

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

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

4.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生的儿子。

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

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5.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

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妾(小妻)所生的庶子。

6.亲戚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

前者如《送东阳马生序》:“其将归见其亲也。

”后者如《左传·隐公四年》记载卫国大夫石碏(què)杀掉谋杀国君的儿子石厚时,说石碏是“大义灭亲”。

“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使用频率极低。

汉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

“亲”与“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7.六亲泛指亲属。

但具体说法不一:按《左传》说,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娅;按《周易》说,指父子、兄弟、夫妇;按《汉书》说,指父母、兄弟、妻子;等等。

8.三党指父党、母党、妻党,亦即父族、母族、妻族。

9.考妣旧时父亲死后称“考”,母亲死后称“妣”。

《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如《项脊轩志》:“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古代文明礼仪

古代文明礼仪

古代文明礼仪文明的灿烂光华。

作为记录古代文明的文言文,蕴涵大量的古代礼仪,中学语文教材上也涉及许多。

了解它,不仅欣赏到古代礼仪文化,而且帮助读者,特别是中学生扫除阅读文言文的一大障碍。

古代礼仪,包括“吉”、“嘉”、“军”、“宾”、“凶”五个方面,下面结合中学教材,历历介绍给中学生朋友。

一、吉礼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典礼。

•祭宗庙• 《曹刿论战》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其中“牺牲玉帛”是祭宗庙的祭品,祭者将之列于神案之上,祈求祖先之灵的护佑。

•拜先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我”入塾之初,便被领着拜匾和鹿,“算是拜孔子”,这也是吉礼的一种。

•腊祭• 古人在岁末祭社(即祭土地神),祈求生命之本――农业的丰收,是为腊祭。

如《祝福》中写道“天地众神歆享了牲醴和香烟”,这便是祭者所期望的结果;又如《社戏》中所描述的“社戏”,也是为祭土地神而举办的大型民间活动。

现今民间所谓“送灶”,则是“腊祭”的遗留。

二、嘉礼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

•宴礼• 古礼规定,在宴饮之时,配以乐舞,是为宴礼。

如《醉翁亭记》中写道,“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丝竹”(即管弦乐曲)便是宴礼的一部分。

•投壶之礼• 这种礼节是从古人宴时骑马射箭取乐演化而来的,“投壶”即把箭投入壶中,壶束颈鼓腹,其中盛以小豆,使箭投入后不至于弹出,一般距投者三箭半,投中者罚不中者饮酒,以此活跃宴饮气氛。

如《醉翁亭记》中所说的“射者中”,其中“射”即投壶。

•尊老之礼• 《陈涉世家》中写陈涉入陈之后,“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议事”,“三老”指三种老人,一是贵族中的老者,称为“阁老”;二是平民中的老者,称为“庶老”;三是为国捐躯者的老人,称为“死政者之老”。

这三种老人国家给以优待,声望极高。

课文中的“三老”显然不指“阁老”,而陈涉召之的目的,无非是看中其声望。

三、宾礼接待宾客之礼。

•朝觐之礼• 古时候诸侯定期朝见天子或霸主,是为“朝觐之礼”,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燕魏韩赵“皆朝于齐” 闶钦庵掷窠凇?BR>•会同之礼• 古时候诸侯四方会齐,共聚一堂,规模宏大,是为“会同之礼”。

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习俗

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习俗

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习俗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第三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习俗1.年龄称谓襁褓:婴儿。

孩提:2~3岁的儿童。

总角:幼年儿童。

豆蔻年华13岁女子。

及笄:15岁女子。

冠、加冠、弱冠:20岁男子。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50岁。

花甲、平头甲子:60岁。

耆:60岁。

古稀:70岁。

耋:70~80岁。

耄:80~90岁。

期颐:100岁。

2.避讳封建社会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和写出,用改字、缺笔、空字,用同义词等方法加以回避。

如"以俟观人风者得焉""人风"即"民风"。

3.谦辞和敬辞窃: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请:请允许我、请让我。

枉驾:有劳大驾。

惠赐:指对方给以了好处。

科举职官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拜:授给官职。

除:免去旧职任新职。

出:出任。

升: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升官。

革:革除官职。

罢:罢免、停职。

免:免除官职。

黜:废黜、贬退。

谪:降职远调。

削:革职罢官。

废:罢免或废黜。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

斥:屏弃不用。

去:去职,被调离。

左迁:降低官职调动。

擢:提拔、选拔。

授:封给官职。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有哪些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有哪些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有哪些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始于先秦时期,经过汉代、唐代、宋代等时期的发展和继承,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礼仪文化体系。

这套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知识与常识。

一、礼仪的概念礼仪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和社会活动中遵循的一定规范和标准,包括言辞、举止、礼品、礼节、场合等方面。

它是人们相互尊重、表达情感、展现气质的一种方式,也是文化的重要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贯穿于各个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二、礼仪文化的起源礼仪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先秦时期。

《礼记》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的记录,它囊括了我国古代礼仪文化的方方面面。

中国古代的礼制始于周朝,是一种公共行为,是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融合,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三、礼仪文化的内涵礼仪文化包括许多方面,主要有:1、人际交往礼仪。

这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时应遵循的一定规范和标准,包括宴会、婚礼、葬礼、拜访等场合的礼仪。

2、官场礼仪。

官场礼仪是指官员在工作中应遵循的一定礼仪标准,包括登门拜访、接待来客、宴请下属等方面。

3、寺庙礼仪。

寺庙礼仪是指寺庙的祭祀和参拜仪式的规范和标准,是佛教、道教、儒教等宗教文化的体现。

4、服饰礼仪。

服饰礼仪是指人们在着装上应遵循的一定规范和标准,包括朝服、礼服、婚服、葬服等方面。

四、礼仪文化的现实意义礼仪文化对于现实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一方面,它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可以彰显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礼仪文化是人们相互交往的重要规范,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感情,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五、礼仪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予以充分的保护和发展。

保护和发展礼仪文化,需要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认知能力,使人们能够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珍贵价值。

古代文化的常识礼仪

古代文化的常识礼仪

古代文化的常识礼仪古代文化中的常识礼仪是指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在日常生活、社交活动等方面遵循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传统。

这些礼仪规范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还体现了人们对自己身份地位的认同、对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以下是古代文化常识礼仪的一些重要方面。

1.尊卑礼仪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将尊长、贵人视为尊贵的对象,需要表达对他们的尊敬和服从。

例如,当与长辈或上级对话时,要以恭敬的态度,称呼对方的姓名或尊称。

在见面、告别或见识到尊贵的人时,要弯腰鞠躬以示尊敬。

此外,还有一些细节注意事项,如在用餐时,尊长做出示意后才可以动筷子。

2.宴会礼仪古代宴会礼仪是社交场合中的一项重要礼节。

在宴请宾客时,主人需要在宴会前准备好宴席,摆放精美的菜肴和酒器,并邀请宾客入座。

宾客根据自己的身份地位,有相应的座次安排。

在宴会过程中,主人需要悉心招待宾客,倾听他们的意见,不应自己过多抢去食物或酒水。

与此同时,宾客也应遵守宴会礼仪,不争抢食物,不随意出言冒犯他人。

3.婚礼礼仪古代婚礼是一种庄重而繁复的仪式,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

在婚礼前,新郎新娘需要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如准备嫁妆、买备用婚服等。

婚礼当天,会有专门的婚媒人依照礼节来主持婚礼程序。

婚礼中有一系列的环节,如迎亲、过门、受贺等,每一步都有着特定的仪式和顺序。

参与婚礼的亲朋好友需要遵守相应礼仪,如准时到达、穿着庄重等。

4.葬礼礼仪古代葬礼礼仪十分重要。

在葬礼仪式上,人们需要以庄重的表情、行为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敬意。

葬礼上,要遵守相应的丧葬礼仪,如身着孝服,低调含蓄。

同时,家属需要安排好葬礼程序,包括请导引员、布置葬礼现场、择吉日等等。

参与葬礼的亲友们要按照礼仪要求进行悼念活动,不得过分高声喧哗,保持肃静。

5.交际礼仪在古代社交场合中,人们需要遵循一定的交际礼仪。

例如,相识和不识的人见面时,应互相行礼致意;进入他人的住所要先行示意等等。

在交流中,也需要遵循一定的礼节,如注重言辞的尊重,不随意打断他人说话等。

古代文化常识之中国礼仪文化 课件(共35张PPT)

古代文化常识之中国礼仪文化 课件(共35张PPT)

当代礼仪: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礼仪在中国成为一种 文化形态,它既包括一套以仁、义、 礼、智、信为中心的机制观念,也包 括以礼节仪式为内容的风俗习惯。
叁 礼仪的分类
(一)传统的分类——五礼
周人认为国祚绵长,有两方面的条件:一是神鬼的保佑,一是人的 措施,所以非常重视神鬼的祭祀。《周礼·大宗伯》:“大宗伯之职 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祇)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郑玄 注:“立天神地祇人鬼之礼者,谓祀之祭之享之礼,吉礼是也。保 ,安也,所以佐王立安邦国者,主谓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也。……明 尊鬼神重人事。”古人分礼为五类。
出花园
(1)“出花园”时间 “出花园”在哪一天“出”,这是有讲究的。在潮州这边,一般会在前一
年年底先去“问老爷”,然后根据时辰八字制定一个日期来“出花园”,还会 写明一些祭拜流程和注意事项。而揭阳地区一般是七月初七。当然,也 要提前求神问卜,适宜者才能出花园。 (2)沐浴
这一天,最重要的是使用花草沐浴。这点在潮汕各地是一样的。至 于花草的种类,具体各地有所不同。饶平使用榕树枝、竹枝、石榴花、 桃树枝、状元竹、青草各一对合12种;潮州湘桥有些地方使用的是红花 (石榴花)仙草、龙眼叶、千日红、榕叶、竹叶各一对。
(一)传统的分类——五礼
03 宾礼
一、诸侯定期朝见周天子的礼仪。四方诸侯在规定朝觐之年分别于春、 夏、秋、冬亲来朝觐,《周礼·大宗伯》贾公彦疏:
二、诸侯不定期朝觐周天子的礼仪。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有的 诸侯不服从天子之命,天子须要讨伐,所在方向的诸侯临时会合朝觐天子, 协同征伐。这种礼叫作“会”。另一种情况是,如果十二年中天子不巡守, 则六服之内诸侯都来朝觐,天子筑坛发表训话。这种礼叫作“同”。
人生礼仪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7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7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7古代礼仪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交场合中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仪式。

这些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外在形式,更是一种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体现。

古代中国礼仪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不仅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和传统美德。

以下是古代中国文化常识中的七种古代礼仪。

一、祭祀礼仪: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祖先的尊崇和祭祀。

祭祀活动中,人们会按照一定的仪式,如净身洗濯、焚香敬献、奠酒祷告等,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这种祭祀礼仪不仅是人们对祖先一种文化传承,更是维系人们情感纽带的重要纽带。

二、婚礼礼仪:古代中国的婚礼是一种重要的社交仪式,它不仅关乎两个家庭的交流和结合,更涉及社会秩序和家族尊严的问题。

婚礼礼仪中包含了一系列仪式,如聘礼、婚宴、迎亲等,人们在这些仪式中注重礼貌、尊重和传统美德的表达。

三、丧葬礼仪:古代中国的丧葬礼仪也是一种十分庄重的仪式。

人们在丧葬仪式上会穿上素服、燃烛奠酒、守夜哀悼等,以表示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思。

这种礼仪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和追念,更是家族和社会尊严的表现。

四、官员任职礼仪:古代中国的官员任职仪式也是一种重要的礼仪活动。

在这种仪式中,新任官员会接受祝贺、登记封印、宣誓就职等一系列程序,以表示对朝廷和职责的恪守。

官员任职仪式的严谨和庄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官职的重视和对政治秩序的维护。

五、觐见礼仪:古代中国的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人们如果要觐见皇帝,必须按照一定的礼仪程序进行。

觐见礼仪通常包括跪拜、上表、贡品进献等,以示对皇帝的尊重和忠诚。

觐见礼仪的严谨和庄重体现了对皇权和君臣关系的重视。

六、宴会礼仪:古代中国的宴会礼仪非常繁复,宴请客人时人们会按照不同场合和身份准备不同的菜肴、礼品等。

在宴会上,人们会注重坐次、敬酒、敬茶等礼节,以展示主人的好客和尊重。

宴会礼仪的规范和细致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客”、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视。

七、交友礼仪:古代中国人注重人际关系和交友,交友礼仪是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礼仪文化常识大全

古代礼仪文化常识大全

古代礼仪文化常识大全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有哪些呢?下面随小编一起看看古代礼仪文化常识大全吧。

古代礼仪【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又称元旦、元正、新春等。

民间有贴春联、舞龙灯、发压岁钱、拜亲访友、吃团圆饭等习俗。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夜,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这天要点灯、放灯,所以又称“灯节”。

除赏花灯外,吃元宵是重要习俗之一。

【清明】民间传统节日。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端午】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中秋】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团圆节。

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民间传统节日。

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除夕】民间传统节日。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

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

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天。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

【坐向】大堂上坐北朝南的位置为尊,内室靠西面东位置为尊。

《史记·项羽本纪》中有“项王、项伯东向坐。

亚文南向坐”。

这里的“南向坐”的位置最尊贵,“东向坐”也是比较尊贵的位置。

【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礼节,多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主持。

在泰山顶上祭天为“封”,在泰山脚下祭地曰“禅”。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中国古代礼仪常识大全

中国古代礼仪常识大全

中国古代礼仪常识大全以下是生活百科频道我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礼仪常识大全,供您参考,()查看。

中国古代礼仪常识大全【一】中国古代仪表仪态礼仪保持头发清洁,修饰得体,发型与本人自身条件、身份和工作性质相适宜。

男士应每天修面剃须。

女士化妆要简约、清丽、素雅,避免过量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

表情自然从容,目光专注、稳重、柔和。

手部保持清洁,在正式的场合忌有长指甲。

站姿挺直、舒展,手臂自然下垂。

正式场合不应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不要有下意识的小动作。

女性站立时双腿要基本并拢,脚位应与服装相适应。

穿紧身短裙时,脚跟靠近,脚尖分开呈“V”状或“Y”状;穿礼服或者旗袍时,可双脚微分。

坐姿入座时动作应轻而缓,轻松自然。

不可随意拖拉椅凳,从椅子的左侧入座,沉着安静地坐下。

女士着裙装入座时,应将裙子后片拢一下,并膝或双腿交叉向后,保持上身端正,肩部放松,双手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男士可以微分双腿(一般不要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离座时,应请身份高者先离开。

离座时动作轻级,不发出声响,从座位的左侧离开,站好再走,保持体态轻盈、稳重。

走姿行走时应抬头,身份重心稍前倾,挺胸收腹,上体正直,双肩放松,两臂自然前后摆动,脚步轻而稳,目光自然,不东张西望。

遵守行路规则,行人之间互相礼让。

三人并行,老人、妇幼走在中间。

男女一起走时,男士一般走在外侧。

走路时避免吃东西或抽烟。

遇到熟人应主动打招呼或问候,若需交谈,应靠路边站立,不要防碍交通。

中国古代交谈礼仪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

谈话时不可用手指指人,做手势动作幅度要小。

谈话者应保持一定距离。

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不要耳鬓厮磨,与非亲属关系的异性避免长时间攀谈、耳语。

对长辈、师长、上级说话要尊重,对下级、晚辈、学生说话则注意平易近人。

同时与几个人谈话,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注意听取对方的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礼仪有关文化常识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在礼仪方面有着极深的文化。

下面由给大家整理了古代礼仪有关文化常识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古代礼仪文化常识:称呼礼仪
一、谦称
1. 自称:愚、敝、卑、臣、仆、蒙、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
2. 帝王自称:孤、寡、朕、不谷
3. 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4.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5.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
6. 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小犬
7. 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
8. 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
很多谦称是有规律的,例如:
“家”字。

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

如,称父亲为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母亲为家母、家慈;称兄长:家兄;称姐姐家姐;家叔:称叔叔。

“舍”字。

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

如,称弟弟:舍弟;称妹妹:舍妹;舍侄:称侄子;称亲戚:舍亲。

“小”字。

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

如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为小弟;地位低的人自称:小人;谦称自己的商店:小店。

“老”字。

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如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粗;老年人谦称自己:老朽;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脸;老年妇女谦称自己:老身。

“敢”字。

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

如用于问对方问题:敢问;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请;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敢烦。

“愚”字。

用于自称的谦称。

如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兄;称自己的见解:愚见。

“拙”字。

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

如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笔;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见。

“敝”字。

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

如谦称自己:敝人;谦称自己的姓:敝姓;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处;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敝校。

“鄙”字。

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

如谦称自己:鄙人;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谦称自己的见解:鄙见。

二、敬称
1. 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2. 对:麾下
3. 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
子)令爱(对方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
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

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4.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

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

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5.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称死去的父亲:先考、先父。

称死去的母亲:先妣、先慈。

已死的有才德的人:先贤。

死去的帝王:先帝。

6.君对臣敬称:卿、爱卿。

7.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

三、特殊的称谓
1.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

2.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的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的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古代礼仪文化常识:生辰八字
【生辰八字】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

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

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

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

双方各自卜问对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阴阳,以确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

基本介绍
要得到正确的出生时间,古人在白天以日晷仪测量最准。

钟表时间是人为的平均时和地区标准时,必须依节气(太阳黄经)计算“真太阳时差”与依出生地计算“地方经度时差”,才能得到真正的出生天文时间。

在历书中,年的干支与日的干支基本都有,而月与时的天干可以依据年、日的干支按口诀推算得出。

推排方法:由年天干推月干支参见第1个图年上起月表。

如果年干为甲或己,当年正月的干支为丙寅;如果年干为乙或庚,当年正月的干支为戊寅;如果年干为丙或辛,当年正月的干支为庚寅;如果年干
为丁或壬,当年正月的干支为壬寅;如果年干为戊或癸,当年正月的干支为甲寅。

子时:23点;;凌晨12点59分
丑时:1点;;凌晨2点59分
寅时:3点;;凌晨4点59分
卯时:5点;;早晨6点59分
辰时:7点;;上午8点59分
巳时:9点;;中午10点59分
午时:11点;;下午12点59分
未时:13点;;下午14点59分
申时:15点;;下午16点59分
酉时:17点;;下午18点59分
戌时:19点;;晚上20点59分
亥时:21点;;晚上22点59分
古代礼仪文化常识:婚礼礼仪
旧时结婚仪礼,从古代“六礼”:一纳采、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征、五请期、六迎亲演变而来的。

今天的婚礼形式上虽然有很多变化,但传统“六礼”的主体内容基本保存。

在现今社会人们更加青睐于中式婚礼,将这些传统礼仪穿插在自己的结婚庆典更加凸显自己的个性特征及品味风格。

下面就将介绍一些古代的婚嫁知识。

1、纳采
那才是婚礼的第一阶段,有初步达成协议、交纳定金之意。

其程
序是:男方家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如女家不拒绝,则备少量财礼正式求婚,财力中应有大雁,即《仪礼》中所谓“昏礼下达,纳彩用雁”。

故纳彩称“奠雁”礼。

2、问名
男方家托媒人再到女方家问清女方家姓名、出生年、月、日、时准备和婚的仪式,民间俗称为“下帖”。

问明礼由问生辰八字发展到后来问生母的身份、门第的职位的高低、财产、容貌健康等方面。

问名礼实际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占卜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的命相、阴阳,一是社会地位和财产。

3、纳吉
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和婚的好结果通知女方家的仪式,现在多称订婚。

问名后,男方家将女方生辰八字和儿子的生辰八字开列,请巫卜“算命”,问凶吉祸福(俗称“合八字”)同时男方家还的再备礼物到女方家决定婚约。

旧式婚礼多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香烛、猪羊等。

民间又将此仪式称为“小聘”、“订聘”。

4、纳征
男女上方父母邀集部分亲友订立婚约仪式,由男方向女家交纳聘财,婚约至此成立。

这是六礼中最主要程序之一。

这是所送聘礼多为钱财布帛之类,而且礼品多取吉祥如意的含义,数目取双忌单,这时夫妻关系既定。

5、请期
男方家向女方家商定结婚日期的仪式。

纳征后,男方与女方家协
商晚婚的日期,如女方家推辞由男方家决定,民间俗称“提日子”、“送日子”。

古代选择日期多请算命先生确定所谓“黄道吉日”而且多以逢双的日子为主。

现代这一习俗虽然保存,但在选择时多以有纪念意义的日子为主。

这一阶段到亲迎仪式时,女方家要准备嫁妆,而嫁妆多是成双成套的被褥、衣服、橱柜、盆桶等。

6、亲迎
新婿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的仪式,到商定迎亲之日新婿带着迎亲队伍到女家迎娶新娘,迎归后,新婚夫妻再举行拜堂仪式,即传统“三拜”仪式。

随后举办宴席,宴请宾客,宴席结束还有热闹非凡的“闹洞房”活动。

至此女方才入夫家,成为丈夫宗族的正式成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