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风俗礼仪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7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7古代礼仪古代中国礼仪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尊重他人、尊重身份和尊重传统的行为准则。
古代礼仪涉及到宴会、婚姻、葬礼、朝拜等各个方面,下面将介绍七种常见的古代礼仪。
1.尊卑礼仪古代中国非常注重尊卑之分,人们在不同场合和不同身份下要表现出符合其身份地位的仪态。
比如,尊长者必须要行揖礼,即俯身拱手以示尊重;皇帝见到官员时,官员要跪地叩头示敬;平民见到贵族时,要行揖礼以示敬意。
这种礼仪体现了尊重他人的态度,也保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2.宴会礼仪古代宴会是沟通和交流的场合,举办宴会是一种表示尊重和友好的方式。
在宴会上,人们需要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比如宴席要按照主客地位分清座次,主人要居中高位,贵客坐次高位;进餐时要注意用餐文明,不可嘈杂和大声喧哗;别人举杯敬酒时要站起来,持杯回敬等等。
这些规范有助于维持宴会秩序,并表达了宴请者的礼貌和热情。
3.婚礼礼仪古代的婚礼是一种庄重而隆重的仪式,它代表着两个家族的联姻。
在古代婚礼中,有很多重要的礼节,包括过堂、拜堂、拜天地等。
比如,在“过堂”仪式中,新娘要穿着嫁衣,由好友或亲戚陪伴,穿过象征门第的虚幌,以示进入新家的仪式;在“拜堂”仪式中,新娘和新郎要行拜帖礼,接受父母的教诲和祝福。
这些仪式都是为了彰显婚姻的庄严和祝福。
4.朝拜礼仪朝拜是古代中国人对神灵、祖先和帝王表示敬意的一种仪式。
在古代,每年或每月定期举行朝拜仪式。
在朝拜时,百姓要整齐列队,面向神位或天空跪拜,手持祭品或写有祝福文字的牌匾。
这个仪式表达了人们对神灵和祖先的敬意和崇拜。
5.葬礼礼仪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葬礼,认为它是对逝者的最后送别和告别。
古代葬礼有很多规范,包括穿孝服、守丧期、丧车之类的仪式。
比如,穿孝服是表示对逝者的敬重,守丧期是为了表达哀悼之情,丧车则是将逝者送至安葬地点的一种方式。
这些礼仪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逝者家属的悲痛,同时也传承了社会对逝者的敬重和思念。
6.传统节日礼仪古代中国有很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中国礼仪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礼仪文化常识大全
1. 传统的中国礼仪文化强调尊重长辈和尊重他人的尊严。
2. 在中国,人们通常以握手、鞠躬、微笑等方式来致意和表示尊敬。
3. 在中国,吃饭时,尊重长辈和年长的人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先开始吃饭,年轻人则要等待他们先动筷子。
4. 在中国习俗中,夫妻双方会向父母敬献茶水以示尊敬,这被称为“敬茶”。
5. 在中国传统的婚礼仪式中,新郎要接新娘的床,这被认为是一种幸运的象征。
6. 在正式场合的宴会上,主人会坐在宴会桌的主位上,而客人则会坐在主人左右两侧的客位上。
7. 在中国,给别人送礼物时,应注意坚持双手递送和双手接受的礼仪。
8. 在中国,人们会在新年和其他重要的节日里燃放烟花和爆竹来庆祝。
9. 在宗教场所,如寺庙或道观,人们通常要脱掉鞋子以示尊重。
10. 在与中国人交谈时,直接询问个人问题,如年龄、婚姻状
况等,被看作是不恰当的礼貌行为。
这只是一些中国礼仪文化的常识,并不能穷尽所有。
在中国,不同地区和不同的社会场合可能有不同的礼仪习俗。
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有哪些
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有哪些古代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古代,礼仪文化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甚至可以影响着一个人的地位、声望和文化修养。
在这篇文档中, 我将会介绍一些古代礼仪文化的常识。
一、尊卑有序“尊卑有序”是古代礼仪文化的核心,也是古代中国社会秩序的重要原则。
在古代,人们按照身份、地位和职责等因素进行尊卑有序的排列。
如在宴会上,主人与客人之间有着明确的身份和地位,主人必须为客人服务,并在宴会上依据他们的身份进行不同的待遇。
在官场上,高官比低官要受到更严格的礼仪尊重和更多的权利尊享。
尊卑有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穿戴礼仪在古代,人们对于衣着的要求非常严格。
衣服的品质、色彩必须与身份和场合相符合。
如官员出席重要的公共场合,需要穿着朝服或者礼服。
如果是朝廷的高官,则需穿戴龙袍或雉衣。
而平民百姓则需穿戴朴素且符合身份和职业的衣服。
穿戴礼仪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
三、交往礼仪古代交往礼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例如,亲友之间必须要进行拜访,要注意礼仪穿戴上的要求,礼虽小却很有讲究。
在宴会上,起立敬酒、唱歌舞蹈、聊天谈笑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在约会上,必须遵守一定的礼仪约定,如时间和地点等。
这些交往礼仪都反映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四、婚礼礼仪在古代,婚礼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之一。
各地的婚礼习俗不尽相同,但总体上都很隆重。
在婚礼上,新郎和新娘都要穿着礼服,婚礼过程中也有着严格的礼仪要求。
如,订婚前要求过门礼和纳彩礼等。
婚礼大宴上,磕头敬酒、讲话发红包、舞狮戏曲都是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
婚礼礼仪不仅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婚姻家庭的重视。
在总结中,古代礼仪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穿戴礼仪、交往礼仪、婚礼礼仪等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表达古代礼仪文化常识的行为表现。
古代礼仪常识
古代礼仪常识篇一: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古代习俗第二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古代习俗【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
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
”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
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
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
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
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
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上课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礼仪制度
冠礼要在宗庙举行,主持者是将行冠礼者的父亲。首先,父亲
要在行冠礼之前,先进行筮(占卜),以确定行礼的日期和参加儿子 冠礼的来宾。然后将行冠礼的日期告诉宾家。到了这天,行冠礼的 席位安置在宗庙阼[zuo做]阶(堂前东阶)北端。待来宾到达后,将加 冠者从东堂领出就席,由来宾为他梳头、挽髻、加簪(用于固定头 发)、著[纟丽][li离,亦读xi洗,用于束发的黑色帛]。之后在父亲的 主持下,由事先确定的一位来宾,十分庄重地为他加冠,即将冠戴
春秋时期仍然保留这样的传统:将敌军的俘虏 当场杀了作为祭祀品,并将其鲜血淋在战鼓上, 号为“衅鼓”。
誓师,是指出征前统帅向战士宣布 作战意义,表示决心的意思。
古代出师宣誓:喝酒,拔刀,摔碗
[朝聘]:诸侯定期朝见天子 的礼制。主要有三种形式: 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 “小聘”;每隔三年派卿 朝见天子为“大聘”;每 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 “朝”。
滚冕
加冠之后,人们向加冠者 敬酒以示祝贺。然后加冠 者从西阶下,去拜见自己 的母亲。再回到西阶东侧, 由参加冠礼的来宾给他起 “字”。因此,古人有冠 和字都标志着已进入成年。 最后,加冠者身着礼服、 礼帽,带着礼品,去拜见 兄弟姐妹。冠礼的仪式自 周代形成一种固定的形式, 以后历代相袭,只是加冠 的程序逐步简化,有的减 为二加,甚至一加,但仪 式依然隆重、繁缛。
纳采
婚礼,下达纳 采。用雁。” 郑玄注:“将 欲与彼合婚姻, 必先使媒氏, 下通其言,女 氏许之,乃后 使人纳其采择 之。”其礼物 用雁。
纳采环节从汉代起,纳釆礼就已经不仅 限于雁了。当然,雁还是最重要的一种。奢 靡之风渐兴,纳采礼依身份的不同而异。百 官纳釆礼有三十种,且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如羊、香草、鹿,取其吉祥,以寓祝颂之意; 而以胶、漆、合欢铃、鸳鸯、凤凰等用来象 征夫妇好合之意;或取各物的优点美德以激 励劝勉夫妇,如蒲苇、卷柏、舍利兽、受福 兽、鱼、雁、九子妇等。
中国礼仪文化知识有哪些
中国礼仪文化知识有哪些中国传统礼仪常识【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间的礼节。
一指禅让,即让位给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稽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
【肃拜】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
行礼时,双膝着地,两手先到地,然后拱手,同时头低下去,到手为止,所以又称“手拜”。
【空首】古代男子跪拜礼的一种。
行礼时,双膝着地,两手合拢,低头到手,头与心齐平而不着地,所以又称“拜手”。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粘脚跟,以示庄重。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
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饮,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尚右】古代左、右所表示地位尊卑不同。
周、秦、汉代以右为上。
“左迁”表示降职。
如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
【膜拜】古代的拜礼。
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
【折腰】即拜揖。
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
【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以文会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
古代文化常识之礼仪制度
《仪礼》《仪礼》文字艰涩,内容枯燥,治史者对它望而生畏。但本书是“三礼”中成书较早的一部,据考古材料及古文献所知,商、周统治者有名目繁多的典礼,其仪节日益繁缛复杂,非有专门职业训练并经常排练演习者,不能经办这些典礼。
《礼记》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一)、礼仪的起源
春秋时期的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年),他把“礼”推向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他要求所有的人都要“克己复礼”,教育他的弟子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食”。总之,为了“礼”的需要,可以舍弃一切 。到了汉武帝时期,“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确立后,礼仪作为社会道德、行为标准、精神支拄,其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
“新妇见舅姑” “新妇馈舅姑” “舅姑飨新妇” “新妇拜宗庙”
一、古代的爱情、婚姻与家庭
六礼的演变:
建立婚姻关系的礼仪
宋朝时, “问名”并入“纳采”, “请期”并入“纳征”, “六礼”合并为四礼。 后《朱子家礼》中又把“纳吉”删去, “六礼”最终变为“纳采”、“纳征”、“亲迎”三礼。
祭天
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 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祭地与祭宗庙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中国历史上,礼仪文化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礼仪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更是人们相处和交流的基本准则。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常识,包括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制度、封建礼教的重要性以及古代宴会和婚嫁仪式中的礼仪等方面。
一、社会等级制度在古代中国,社会地位和身份的尊卑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其家族背景和职业地位,人们被分为不同的等级。
这种社会等级制度被称为“阶级”或“等级制度”。
在古代中国,官员们被认为是最高等级的人群。
他们按照官阶高低被分为不同的等级,尊卑有序。
皇帝位居最高阶级,其下依次是太子、王爵、公爵、侯爵等。
类似地,同样是官员身份,高位者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特权。
同时,传统社会还尊重社会地位和资历长者。
年龄越长,地位越尊崇。
人们习惯对长辈行礼,例如行鞠躬礼或者双手奉上尊敬的礼物表示敬意。
二、封建礼教的重要性在中国古代,封建礼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它强调维护尊严和秩序,注重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在封建礼教中,家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要遵守特定的礼仪,例如尊敬父母、尊重长辈、尊重丈夫等等。
同时,妇女在封建社会中扮演被动的角色,需要符合古代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要求。
封建礼教的另一个方面是师徒关系。
师傅和弟子之间有很严格的规定,师尊是弟子的榜样和指导者,而弟子则要终身效忠师傅,并尊崇其为父。
三、古代宴会的礼仪古代中国的宴会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它不仅是人们交流感情的场所,也是展示社会地位和富有的象征。
古代宴会有着许多规定和仪式,如宾客入席要按照地位由上到下的次序排列,主人要起立行礼向客人致意,宾客进场要行揖等。
在古代宴会中,饮酒礼仪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主人首先向客人敬酒,表示欢迎和尊敬。
而客人则需要接受主人的酒,并举杯回敬。
四、古代婚嫁仪式的礼仪古代中国的婚嫁仪式是一种庄重而复杂的礼仪活动。
它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庭的结合。
中国民俗礼仪大全
中国民俗礼仪大全中国素来是礼仪之邦,坐立行走都有一整套的规矩。
民谚云: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一个举止优雅,待人礼貌的人,不管在什么场合下,都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人观念的改变,导致很多人丧失了基本的礼仪常识。
今天,就为大家分享一下中国民间民俗礼仪大全,希望通过中国礼仪文化的学习,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1.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2.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3.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
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
子推便隐居山中。
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
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
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
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4.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5.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古代基本礼仪
古代基本礼仪古代基本礼仪下面整理的古代基本礼仪的国学常识提供给大家阅读。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是非常严密的。
中国古代礼制包括具体的礼节仪式,以及古代的礼包括一系列制度、规定以及贯穿其间的`思想观念,所以比一般想像的礼的范围广泛。
各个时代的礼又是互不相同的,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礼仪也是不相同的。
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演变有密切的关系。
一、五礼传统的观点认为礼分“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吉礼】就是祭祀的典礼。
祭祀是国之大事,所以列为五礼之首。
祭祀的对象可以是上帝祖先,也可以是日月星辰、山川林泽、风雨雷电、神鬼怪魔等等。
【凶礼】一般理解是指丧葬。
除此之外,还应包括对饥馑、战乱等天灾人祸的哀吊。
【军礼】指战事和与战事有关的活动,如校阅、田猎、出师、献捷、献俘、筑城等需要大量人力的活动。
【宾礼】即邦国间的外交往来及接待宾客的礼仪活动。
如天子受诸侯朝觐、天子受诸侯遣使来聘、天子遣使迎劳诸侯、天子受诸侯国使者表币贡物、宴诸侯或诸侯使者。
此外,王公以下直至士人相见礼仪,也属宾礼。
【嘉礼】即国家具有喜庆意义及一部分用于亲近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礼仪活动。
如君主登基、册皇太子、策拜王侯、节日受朝贺、天子纳后妃、太子纳妃、公侯大夫士婚礼、冠礼、宴飨、乡饮酒等。
二、冠礼冠礼是古代的一种成年礼。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笄礼,表示已经成年,可以被承认为氏族的真正成员。
【占卜】父亲筮来分别确定行冠礼的日期和给儿子加冠的来宾,然后将冠礼日子通知加冠来宾。
【行礼】冠礼日早晨,父亲将来宾迎入庙,儿子出房就位,然后行礼;来宾将规定的服饰给青年披上,反复三次,称为始加、再加、三加,并用酒祝祷青年。
【拜母】儿子由西阶下,去拜见母亲,然后再回到西阶以东。
【取字】来宾给青年取一个字,其父送来宾出庙门,青年会见兄弟姑姊,再拜见君主、乡大夫、乡先生等;其父用酒款待来宾,并赠束帛和俪皮。
冠礼完成。
是否有字,是一个人是否成年的标志。
古代文化的常识礼仪
古代文化的常识礼仪导读:1.古代礼仪【伯仲叔季】古代兄弟姊妹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排行最小。
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
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
《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
”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三牲】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
宋代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论语》:“子路拱而立。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常识大全一、概述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财富,它是人们行为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档将介绍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礼仪的常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中国文化。
二、尊重长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长辈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
无论是家庭中还是社会中,尊重长辈是恪守的道德原则。
当与长辈交流时,应使用适当的敬语,并示以尊重和关怀。
三、饮食礼仪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注重礼仪。
在用餐时,应注意以下礼仪:1. 尊重主人:在进餐前,应向主人致以问安,并等待主人示意开始进食。
2. 使用筷子:在用餐时,应使用筷子,并避免将筷子直插食品或碗中。
3. 谦让他人:应注意礼貌和谦让,在用餐时不应抢夺食物。
四、社交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交礼仪十分重要。
以下是一些社交礼仪的常识:1. 问候礼仪:见面时应示以礼貌的问候,如问好、打招呼等。
2. 尊称礼仪:与陌生人或年长者交流时,应使用适当的敬语来表示尊重。
3. 长辈礼仪:与长辈交流时,应注意尊重和关怀,并避免过分亲昵的行为。
五、节日俗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俗和礼仪。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节日俗:1. 春节:家庭聚会、贴福字、放鞭炮等。
2.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赏花灯等。
3.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
六、穿着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穿着礼仪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
以下是一些穿着礼仪的常识:1. 正装礼仪:参加正式场合时应着正装,如西式礼服或传统汉服。
2. 色彩象征:在中国文化中,红色代表喜庆,黑色代表哀悼,应根据场合选择合适的服装色彩。
七、宴会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宴会是交流和聚会的重要方式。
以下是一些宴会礼仪的常识:1. 座次安排:主人会根据身份和尊卑安排座次,客人应按照安排就座。
2. 礼物赠送:参加宴会时可以赠送一些礼物,如鲜花、茶叶等,表达谢意和祝福。
八、结语以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礼仪的一些常识,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中国文化。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风俗礼仪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风俗礼仪风俗礼仪【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赏介子推。
子推便隐居山中。
重耳闻之甚愧,股啖之。
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
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
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
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仪式,因“五”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
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驱“五毒”等。
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
古代礼仪知识大全
古代礼仪知识大全篇一: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习俗第三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习俗1.年龄称谓襁褓:婴儿。
孩提:2~3岁的儿童。
总角:幼年儿童。
豆蔻年华13岁女子。
及笄:15岁女子。
冠、加冠、弱冠:20岁男子。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50岁。
花甲、平头甲子:60岁。
耆:60岁。
古稀:70岁。
耋:70~80岁。
耄:80~90岁。
期颐:100岁。
2.避讳封建社会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和写出,用改字、缺笔、空字,用同义词等方法加以回避。
如"以俟观人风者得焉""人风"即"民风"。
3.谦辞和敬辞窃: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请:请允许我、请让我。
枉驾:有劳大驾。
惠赐:指对方给以了好处。
科举职官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拜:授给官职。
除:免去旧职任新职。
出:出任。
升: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升官。
革:革除官职。
罢:罢免、停职。
免:免除官职。
黜:废黜、贬退。
谪:降职远调。
削:革职罢官。
废:罢免或废黜。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
斥:屏弃不用。
去:去职,被调离。
左迁:降低官职调动。
擢:提拔、选拔。
授:封给官职。
篇二: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摘要: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的习惯风俗,礼制是礼的制度化,古礼的内容包括典章制度和人们日常的行为、仪节和举止规范,礼又可分为古代政治礼仪和古代生活礼仪,礼具有文治和教化的功能。
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习俗
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习俗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第三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习俗1.年龄称谓襁褓:婴儿。
孩提:2~3岁的儿童。
总角:幼年儿童。
豆蔻年华13岁女子。
及笄:15岁女子。
冠、加冠、弱冠:20岁男子。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50岁。
花甲、平头甲子:60岁。
耆:60岁。
古稀:70岁。
耋:70~80岁。
耄:80~90岁。
期颐:100岁。
2.避讳封建社会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和写出,用改字、缺笔、空字,用同义词等方法加以回避。
如"以俟观人风者得焉""人风"即"民风"。
3.谦辞和敬辞窃: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请:请允许我、请让我。
枉驾:有劳大驾。
惠赐:指对方给以了好处。
科举职官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拜:授给官职。
除:免去旧职任新职。
出:出任。
升: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升官。
革:革除官职。
罢:罢免、停职。
免:免除官职。
黜:废黜、贬退。
谪:降职远调。
削:革职罢官。
废:罢免或废黜。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
斥:屏弃不用。
去:去职,被调离。
左迁:降低官职调动。
擢:提拔、选拔。
授:封给官职。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有哪些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有哪些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始于先秦时期,经过汉代、唐代、宋代等时期的发展和继承,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礼仪文化体系。
这套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知识与常识。
一、礼仪的概念礼仪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和社会活动中遵循的一定规范和标准,包括言辞、举止、礼品、礼节、场合等方面。
它是人们相互尊重、表达情感、展现气质的一种方式,也是文化的重要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贯穿于各个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二、礼仪文化的起源礼仪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先秦时期。
《礼记》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的记录,它囊括了我国古代礼仪文化的方方面面。
中国古代的礼制始于周朝,是一种公共行为,是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融合,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三、礼仪文化的内涵礼仪文化包括许多方面,主要有:1、人际交往礼仪。
这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时应遵循的一定规范和标准,包括宴会、婚礼、葬礼、拜访等场合的礼仪。
2、官场礼仪。
官场礼仪是指官员在工作中应遵循的一定礼仪标准,包括登门拜访、接待来客、宴请下属等方面。
3、寺庙礼仪。
寺庙礼仪是指寺庙的祭祀和参拜仪式的规范和标准,是佛教、道教、儒教等宗教文化的体现。
4、服饰礼仪。
服饰礼仪是指人们在着装上应遵循的一定规范和标准,包括朝服、礼服、婚服、葬服等方面。
四、礼仪文化的现实意义礼仪文化对于现实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一方面,它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可以彰显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礼仪文化是人们相互交往的重要规范,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感情,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五、礼仪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予以充分的保护和发展。
保护和发展礼仪文化,需要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认知能力,使人们能够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珍贵价值。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古老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欢迎查看,仅供大家参考。
仪表仪态礼仪1、仪态保持头发清洁,修饰得体,发型与本人自身条件、身份和工作性质相适宜。
男士应每天修面剃须。
女士化妆要简约、清丽、素雅,避免过量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
表情自然从容,目光专注、稳重、柔和。
手部保持清洁,在正式的场合忌有长指甲。
2、站姿挺直、舒展,手臂自然下垂。
正式场合不应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不要有下意识的小动作。
女性站立时双腿要基本并拢,脚位应与服装相适应。
穿紧身短裙时,脚跟靠近,脚尖分开呈“V”状或“Y”状;穿礼服或者旗袍时,可双脚微分。
3、坐姿入座时动作应轻而缓,轻松自然。
不可随意拖拉椅凳,从椅子的左侧入座,沉着安静地坐下。
女士着裙装入座时,应将裙子后片拢一下,并膝或双腿交叉向后,保持上身端正,肩部放松,双手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男士可以微分双腿(一般不要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离座时,应请身份高者先离开。
离座时动作轻级,不发出声响,从座位的左侧离开,站好再走,保持体态轻盈、稳重。
4、走姿行走时应抬头,身份重心稍前倾,挺胸收腹,上体正直,双肩放松,两臂自然前后摆动,脚步轻而稳,目光自然,不东张西望。
遵守行路规则,行人之间互相礼让。
三人并行,老人、妇幼走在中间。
男女一起走时,男士一般走在外侧。
走路时避免吃东西或抽烟。
遇到熟人应主动打招呼或问候,若需交谈,应靠路边站立,不要防碍交通。
5、服饰服饰是一种文化,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着装是一门艺术,正确得体的着装,能体现个人良好的精神面貌、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公务场合着装要端庄大方;参加宴会、舞会等应酬交际着应突出时尚个性;休闲场合穿着舒适自然。
全身衣着颜色一般不超地三种。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7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7古代礼仪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交场合中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仪式。
这些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外在形式,更是一种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体现。
古代中国礼仪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不仅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和传统美德。
以下是古代中国文化常识中的七种古代礼仪。
一、祭祀礼仪: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祖先的尊崇和祭祀。
祭祀活动中,人们会按照一定的仪式,如净身洗濯、焚香敬献、奠酒祷告等,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这种祭祀礼仪不仅是人们对祖先一种文化传承,更是维系人们情感纽带的重要纽带。
二、婚礼礼仪:古代中国的婚礼是一种重要的社交仪式,它不仅关乎两个家庭的交流和结合,更涉及社会秩序和家族尊严的问题。
婚礼礼仪中包含了一系列仪式,如聘礼、婚宴、迎亲等,人们在这些仪式中注重礼貌、尊重和传统美德的表达。
三、丧葬礼仪:古代中国的丧葬礼仪也是一种十分庄重的仪式。
人们在丧葬仪式上会穿上素服、燃烛奠酒、守夜哀悼等,以表示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思。
这种礼仪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和追念,更是家族和社会尊严的表现。
四、官员任职礼仪:古代中国的官员任职仪式也是一种重要的礼仪活动。
在这种仪式中,新任官员会接受祝贺、登记封印、宣誓就职等一系列程序,以表示对朝廷和职责的恪守。
官员任职仪式的严谨和庄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官职的重视和对政治秩序的维护。
五、觐见礼仪:古代中国的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人们如果要觐见皇帝,必须按照一定的礼仪程序进行。
觐见礼仪通常包括跪拜、上表、贡品进献等,以示对皇帝的尊重和忠诚。
觐见礼仪的严谨和庄重体现了对皇权和君臣关系的重视。
六、宴会礼仪:古代中国的宴会礼仪非常繁复,宴请客人时人们会按照不同场合和身份准备不同的菜肴、礼品等。
在宴会上,人们会注重坐次、敬酒、敬茶等礼节,以展示主人的好客和尊重。
宴会礼仪的规范和细致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客”、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视。
七、交友礼仪:古代中国人注重人际关系和交友,交友礼仪是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文化常识
河北、河南 河北、河南: 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江南: 泛指长江以南。 泛指长江以南。 江左、江表: 江左、江表: 古以中原为中心,长江以南为外,外即表, 古以中原为中心,长江以南为外,外即表,故称 江南为“江表” 江表,又因位于长江之东, 江南为“江表”。江表,又因位于长江之东,所 以又称“江东” 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 以又称“江东”,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 五岳 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中岳嵩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五湖 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也有指彭蠡、洞庭湖、巢湖、太湖、鉴湖。) (也有指彭蠡、洞庭湖、巢湖、太湖、鉴湖。)
山东、 山东、山西 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古时是指崤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即秦国东边的中原地区。 古时是指崤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即秦国东边的中原地区。 比如《史记》常有山东豪杰如何如何,就是指的这层含义。 比如《史记》常有山东豪杰如何如何,就是指的这层含义。 古诗:“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古诗: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山东 关内、 关内、关外 汉朝前, 特指函谷关; 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 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阴阳: 阴阳: 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 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 山南水北。 阳:山南水北。 江河: 江河: 古代“ 专指长江, 专指黄河。 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 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 东方称青龙:角木蛟 亢金龙 氐土貉 房日兔 心月狐 尾火虎 箕水豹; 角 南方称朱雀:井木犴 鬼金羊 柳土獐 星日马 张月鹿 翼火蛇 轸水蚓; 井 西方称白虎:奎木狼 娄金狗 胃土雉 昴日鸡 毕月乌 觜火猴 参水猿; 奎 北方称玄武:斗木獬 牛金牛 女土蝠 虚日鼠 危月燕 室火猪 壁水獝。 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zhōnɡ ɡuó)古代文化常识:风俗礼仪【春节(Chūn Jié)】我国传统风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风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收、人畜兴隆,多与农事有关(yǒuguān)。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开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风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yuánxiāo)】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风俗有赏花灯、包饺子(jiǎo zi)、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风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
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
子推便隐居山中。
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
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
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
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风俗之一。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那么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
其风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
端午风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
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
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聚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中秋(Zhōngqiū)】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团聚节。
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
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
圆月带来的团聚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化人心。
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络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
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
中秋节的主要(zhǔyào)风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chóng yáng)】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
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fùshī)、喝菊花酒、插茱萸等风俗。
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
【腊日(là rì)】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贺丰收的节日。
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
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风俗。
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风俗。
【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清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富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
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
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隆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兴隆,大吉大利。
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十二生肖】又称属相。
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
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猪,称为十二生肖。
在古代,十二生肖常被涂上迷信色彩,一遇休戚祸福,往往牵扯起来,特别是在婚配中男女属相很有讲究,有所谓“鸡狗断头婚〞、“龙虎不相容〞等说法。
【生辰八字】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
根据(gēnjù)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
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
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
双方各自卜问对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阴阳,以确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
【孝悌(xiào tì)】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
孟子也把孝悌视为根本(jīběn)的道德标准。
秦汉时的?孝经?那么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
〞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牺牲(xīshēng)】古代祭祀用的家畜(shēngchù),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左传·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
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i,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
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
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
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
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
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
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dìngqī)朝见。
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揖让(yīràng)】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xiànɡ xià);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chánɡ yī)】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gǒngshǒu)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
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
〞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座次(zuòcì)】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非常严格。
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古代(gǔdài)建筑通常是堂室构造,前堂后室。
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
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
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
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席次(xícì)】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
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
假如(rúguǒ)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次一样,散座那么不分席次。
1 23 45 678【冠礼(ɡuàn lǐ)】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
冠礼在宗庙中进展,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利。
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
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婚冠礼】古代嘉礼之一。
?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
〞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