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常识:为你解答古代的风俗礼仪
古代礼仪知识(集锦9篇)
古代礼仪知识(集锦9篇)古代礼仪知识(集锦9篇)古代礼仪知识1一、拱手礼两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
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举胸前,立而不俯。
拱手礼亦称抱拳礼。
道侣相逢或道俗相逢,多行此礼,表示恭敬。
另外,有一种抱拳手式,以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内,掐右手子纹(即无名指根部),右手大拇指屈于左手大拇指下,掐住午纹(即中指上纹),外呈“太极图”形,内掐“子午诀”。
这种抱拳形式多用于打坐时,其寓意为“抱元守一”。
常行拱手礼或作揖礼时,只需自然抱拳即可。
二、抱拳礼一种传统的见面礼仪,其实所谓礼仪在古代来说都是经过一些表示不会伤害对方的仪式发展而来的,例如:握手:之所以必须右手握,是用以表示“我右手里没有武器”以示好。
抱拳、作揖、也是出于类似的原因。
在武术礼节中,有一个叫抱拳礼,抱拳礼的具体涵义是: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
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
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拳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
也有一说为:左手五指并拢(代表五湖),右手握拳(代表四海),左手搭在右手上,表示五湖四海皆兄弟,这就是抱拳礼的由来。
没听说有什么所谓承让献丑之类的话。
古代礼仪知识2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
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
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
中国礼仪文化知识有哪些
中国礼仪文化知识有哪些中国传统礼仪常识【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间的礼节。
一指禅让,即让位给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稽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
【肃拜】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
行礼时,双膝着地,两手先到地,然后拱手,同时头低下去,到手为止,所以又称“手拜”。
【空首】古代男子跪拜礼的一种。
行礼时,双膝着地,两手合拢,低头到手,头与心齐平而不着地,所以又称“拜手”。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粘脚跟,以示庄重。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
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饮,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尚右】古代左、右所表示地位尊卑不同。
周、秦、汉代以右为上。
“左迁”表示降职。
如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
【膜拜】古代的拜礼。
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
【折腰】即拜揖。
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
【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以文会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与礼仪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与礼仪中国古代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有着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与礼仪。
这些古老的传统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就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与礼仪进行探究。
一、宴客礼仪中国古代的宴会文化极其重要,宴客礼仪也是一门很有讲究的学问。
在宴会上,人们注重礼节,尊重宾客。
主人会事先准备好各种美味的饭菜,并按照传统的次序依次上菜。
客人们则要懂得谦虚谨慎,用餐时举止文雅,不大声喧哗,不过多索要。
宴会上一些重要的礼仪程序包括敬茶、敬酒和敬烟等,以示对客人的尊敬和欢迎。
二、祭祀仪式祭祀仪式在古代中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活动,用来表达对神灵或祖先的敬意和崇拜。
这些仪式通常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如农历新年、清明节等。
人们会按照一定的流程和规矩,燃香拜神、献上祭品,并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庇护。
这些祭祀仪式不仅是一种信仰表达,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一种方式。
三、婚丧礼仪婚丧礼仪是古代中国社会中最为重要的礼仪之一,它们是人生中的重要时刻,也是传承家族血脉的关键环节。
在婚礼上,有着一系列的程序和仪式,如拜堂、交拜天地、合卺等。
而在葬礼上,人们则要按照一定的流程和规矩,进行告别、入殓、扫墓等仪式。
这些礼仪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婚姻和生死的态度。
四、着装礼仪中国古代的着装礼仪也是一门独特的学问。
在古代,人们对着装有严格的要求,社会地位和身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着装风格。
如在宴会上,男子通常会穿著锦袍、走石等华丽的衣物,而女子则以长褙、弹棉、缨络等装饰来彰显自己的美丽和高贵。
而在公共场合,人们则会注重整洁和统一,以展示对他人的尊重和自身的素养。
五、节日习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的节日习俗。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庆祝活动和习俗,以及特定的饮食和烹饪方式。
例如,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年夜饭、贴年红、放鞭炮等传统活动;而在端午节,人们则会划龙舟、吃粽子来纪念屈原。
中国传统基本礼仪知识
中国传统基本礼仪知识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那么你们了解过最传统的礼仪知识吗?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中国传统基本礼仪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中国传统基本礼仪知识1、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2、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3、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4、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5、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
中国传统礼仪三拜礼三拜礼(再拜额手礼)适用于礼敬天地祖师国。
古代拜制沿革复杂。
一般地说,长跪、弯腰、垂首至地为“拜”。
拜时头低垂触地,并略作停留,称为“稽首”,或称“叩首”,俗称“磕头”。
古时常礼为两拜稽首,称为“再拜”。
有时以示尊重或诚意,则变常礼为三拜稽首,称为“三拜” 。
【三拜】佛教礼仪。
指顶礼三次,表示尊重。
在中国佛教界有展具三拜之礼,此中又分大展三拜、同展三拜两种。
若行三次三拜则称九拜。
《南海寄归内法传》谓(大正54·221a)∶‘礼拜敷其坐具,五天所不见行,致敬起为三礼,四部罔窥其事。
(中略)西国见为三拜,人皆怪之。
(中略)如经律云∶来至佛所,礼佛双足,在一边坐,不云敷坐具礼三拜在一边立,斯其教矣。
中国古代的民间习俗和风俗习惯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民间习俗和风俗习惯有哪些知识点:中国古代的民间习俗和风俗习惯1.传统节日:中国古代民间习俗中,节日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风俗,如贴春联、赛龙舟、赏月等。
2.婚礼习俗:中国古代的婚礼习俗丰富多样,如纳采、问名、订婚、迎亲等。
其中,六礼是婚礼的主要程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3.丧葬习俗: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如守丧、出殡、下葬、守孝等。
其中,守丧是子女表达对逝去父母的一种哀思和尊重,出殡是送别逝者的仪式,下葬是安放逝者遗体的地方。
4.传统服饰:中国古代民间的服饰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地域特色。
如汉服、旗袍等。
不同的服饰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地位和民族。
5.饮食习俗:中国古代的饮食习俗多样,如满汉全席、八大碗等。
饮食习俗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食品的讲究和饮食习惯。
6.传统建筑:中国古代民间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如四合院、园林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和审美观念。
7.传统艺术:中国古代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如书法、绘画、戏曲、剪纸等。
这些艺术形式展示了古代人们的才华和创造力。
8.民间信仰: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种类繁多,如道教、佛教、儒家等。
民间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
9.社交礼仪:中国古代民间的社交礼仪有着严格的规范,如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等。
这些礼仪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10.传统习俗:中国古代民间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习俗,如过大年、闹元宵、庆祝生日等。
这些习俗代表着古代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以上仅为中国古代民间习俗和风俗习惯的部分知识点,还有许多其他的习俗和风俗未能一一列举。
这些知识点对于中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习题及方法:1.习题:请简述中国古代婚礼的六礼及其意义。
方法:回顾课本中关于婚礼习俗的相关内容,提取六礼的定义和意义,进行整理和归纳。
答案: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7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7古代礼仪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交场合中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仪式。
这些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外在形式,更是一种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体现。
古代中国礼仪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不仅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和传统美德。
以下是古代中国文化常识中的七种古代礼仪。
一、祭祀礼仪: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祖先的尊崇和祭祀。
祭祀活动中,人们会按照一定的仪式,如净身洗濯、焚香敬献、奠酒祷告等,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这种祭祀礼仪不仅是人们对祖先一种文化传承,更是维系人们情感纽带的重要纽带。
二、婚礼礼仪:古代中国的婚礼是一种重要的社交仪式,它不仅关乎两个家庭的交流和结合,更涉及社会秩序和家族尊严的问题。
婚礼礼仪中包含了一系列仪式,如聘礼、婚宴、迎亲等,人们在这些仪式中注重礼貌、尊重和传统美德的表达。
三、丧葬礼仪:古代中国的丧葬礼仪也是一种十分庄重的仪式。
人们在丧葬仪式上会穿上素服、燃烛奠酒、守夜哀悼等,以表示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思。
这种礼仪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和追念,更是家族和社会尊严的表现。
四、官员任职礼仪:古代中国的官员任职仪式也是一种重要的礼仪活动。
在这种仪式中,新任官员会接受祝贺、登记封印、宣誓就职等一系列程序,以表示对朝廷和职责的恪守。
官员任职仪式的严谨和庄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官职的重视和对政治秩序的维护。
五、觐见礼仪:古代中国的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人们如果要觐见皇帝,必须按照一定的礼仪程序进行。
觐见礼仪通常包括跪拜、上表、贡品进献等,以示对皇帝的尊重和忠诚。
觐见礼仪的严谨和庄重体现了对皇权和君臣关系的重视。
六、宴会礼仪:古代中国的宴会礼仪非常繁复,宴请客人时人们会按照不同场合和身份准备不同的菜肴、礼品等。
在宴会上,人们会注重坐次、敬酒、敬茶等礼节,以展示主人的好客和尊重。
宴会礼仪的规范和细致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客”、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视。
七、交友礼仪:古代中国人注重人际关系和交友,交友礼仪是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传统礼仪基本知识
古代传统礼仪基本知识一、仪容仪表在古代社会中,人们注重个人仪容仪表的整洁与恭敬。
男子通常要留长发,束发于顶,以示尊重;女子则要掩面不露。
古代人们注重衣饰的整齐大方,服装要合适,不可过于华丽或朴素。
他们还会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不随便乱说话,待人接物时要注重礼节和谦虚谨慎。
二、进退礼仪在古代社会中,进退礼仪被视为人们交往的重要环节。
进门时,要优雅地走进去,并向主人致以礼貌的问候;退门时,也要恭敬地告别主人。
在进退的时候,要保持身体的挺直,目光要平和,态度要恭敬,以示其对主人的尊重和礼貌。
三、宴会礼仪在古代社会中,宴会是人们交际、沟通感情的重要活动,因此,人们对于宴会礼仪特别注重。
古代宴会通常遵循着一定的次序,宾主互称的方式表达尊重;坐席的位置也有严格的规定,高官显贵坐上首席,普通客人则坐在次席。
宴会上,人们要合适地运用筷子、酒杯等器具,不可搔头挠耳或其他不雅行为,以免破坏宴会的庄重气氛。
四、祭祀礼仪古代人们对于祭祀活动亦非常重视,他们认为祭祀是人们与神灵沟通的方式。
在祭祀活动中,人们要遵循着严格的规矩和仪式。
首先,要在适当的时间、地点进行祭祀,准备好祭祀物品和供品;其次,要恭敬地向神灵告知祭祀目的,并向神灵祈求保佑或卜问事宜;最后,对于祭祀物品和供品,要有仪式性地献上,表达对神灵的尊敬和敬意。
五、婚嫁礼仪古代的婚嫁礼仪也是古代传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婚礼上,男方要派亲族或朋友前去迎娶新娘,并且还要履行一系列的礼仪程序。
举行婚礼时,要提前选好吉日,摆设喜庆的酒席,同时还要进行一些仪式性的活动,比如敬茶、拜堂、交杯酒等。
婚礼中,新郎、新娘和嘉宾们都要穿上华丽厚重的服装,以示喜庆和尊重。
综上所述,古代传统礼仪涵盖了人们的仪容仪表、进退礼仪、宴会礼仪、祭祀礼仪和婚嫁礼仪等方面。
这些礼仪准则和规定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更是人们对于礼仪文化的积极传承和发展。
古代传统礼仪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保持社会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中国古代十大礼仪中国古代历史悠久,礼仪文化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古代中国人非常注重礼仪,将其视为道德和精神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一、祭祀礼仪祭祀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礼仪活动之一,为了向神灵表达敬意和感恩之情,人们会按照一定的仪式,举行祭祀仪式。
祭祀礼仪包括祭拜、献祭、进香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维护族群间的凝聚力和精神支持。
二、婚礼礼仪古代中国的婚礼礼仪十分繁琐,涉及到订婚、过门、嫁娶、乘车、迎亲等环节。
婚礼礼仪的主要目的是展示两个家庭的尊重和友好,维护婚姻的稳定和幸福。
三、葬礼礼仪古代中国人对待葬礼非常重视,认为葬礼是对逝者表示敬意和怀念的方式。
葬礼礼仪包括停灵、告别、送葬、守灵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纪念。
四、封爵礼仪古代中国的封爵礼仪是为了对功勋卓著的人进行封爵和赐予贵族身份。
封爵礼仪包括封爵仪式、算卜、册立文书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表彰功绩、激发士气。
朝贺礼仪是古代中国君主履行国家元首职责的一种方式,他们会定期接受臣民的朝见和贡献。
朝贺礼仪包括跪拜、献贡、表演、进献礼品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展示君王的威严和统治力。
六、拜年礼仪中国人民对新春的到来非常重视,过年的时候会进行拜年活动。
拜年礼仪包括辞旧岁、迎新年、交换贺年卡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吉祥。
七、礼节礼仪礼节礼仪是指古代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规矩和行为准则。
这些礼仪包括上下相继、尊卑有序、尊重师长、尊重祖先等,通过这些仪式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八、封赐礼仪封赐礼仪是君主对功臣和臣下的赏赐和嘉奖的一种方式。
封赐礼仪包括颁授徽号、册封封号、颁发官印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表彰贡献、鼓励忠诚。
九、谢恩礼仪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感恩之道,谢恩礼仪是他们表达感激和敬意的方式之一。
谢恩礼仪包括致谢辞、回礼、祝福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展示对恩人的感激和尊重。
中国古代的历史风俗习惯是怎样的
中国古代的历史风俗习惯是怎样的中国古代的历史风俗习惯既庄重又独特,凝聚着千百年的文化积淀。
古代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风俗习惯,这些习俗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丰富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也为后代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日常生活、婚嫁习俗和节日习俗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的历史风俗习惯。
一、日常生活习俗在中国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习俗十分讲究。
首先,尊敬长辈是一种基本的礼节。
在家庭中,晚辈要向长辈行三跪九叩礼,以示尊敬与孝心。
其次,饮茶是中国古代的重要习俗之一。
人们会聚在一起品茶,既有社交的意义,又能增进人们的交流与理解。
此外,书法和绘画也是古代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习俗之一。
无论是士大夫还是平民百姓,都向往着文人雅士的生活,喜欢写字、绘画,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追求。
二、婚嫁习俗古代中国的婚嫁习俗也是多姿多彩的。
首先,婚礼的筹备工作通常由女方家庭主持,而婚礼主要在男方家举行。
婚礼前,会举办合婚仪式,即将新郎和新娘的名字写在红纸上,合并成一张。
其次,嫁妆是婚礼中重要的一环。
新娘在出嫁前,会收集自己的嫁妆,包括锦缎、盖头、床帐等,用以显示新娘的家庭财富和婚姻地位。
此外,喜酒也是婚礼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在婚宴上,亲朋好友会轮番敬酒,祝福新人幸福美满。
三、节日习俗中国古代的节日习俗丰富多样,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独特庆祝方式。
首先,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代表着新年的开始。
春节期间,人们会贴春联、贴窗花,家家户户会燃放鞭炮,以驱除邪气,迎来新年的好运。
其次,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以纪念屈原的英勇精神。
另外,中秋节也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吃月饼、赏月、赋诗,并欢聚一堂,共度中秋佳节。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历史风俗习惯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礼制、婚嫁和节日庆典等方面。
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也成为了后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生活礼仪
古代生活礼仪
(一)诞生礼
诞生礼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
“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
“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
“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
“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二)成年礼
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
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
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三)宾礼
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
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
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四)五祀
指祭门、户、井、灶、中(中室)。
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门,冬祭井。
(五)傩仪
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
周代的傩仪是四季驱邪逐疫。
傩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
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
古代礼仪知识
古代礼仪知识古代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人们相互尊重、互动交流的方式,更是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的体现。
了解古代礼仪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将从婚嫁礼仪、宴饮礼仪、祭祀礼仪、葬礼礼仪等方面来介绍古代礼仪知识。
一、婚嫁礼仪在古代,婚嫁礼仪是极为隆重的。
婚姻被视为人生大事,需要严格遵循一系列规范和程序。
首先是婚姻介绍,由媒人或亲友进行联络,双方家庭共同商议。
然后是纳采,男方派人带着聘礼正式向女方提亲,如果女方答应,即表示婚事确定。
接着是问名,男方家庭的长辈询问女方家族的姓氏、族谱等信息,以核实婚姻的合法性。
随后是定亲,双方家族为男女双方拟定婚约、聘礼等细节。
最后是成礼,男方家庭带着聘礼,前往女方家庭,举行盛大的婚礼仪式。
二、宴饮礼仪在古代,举办宴会也是一种重要的礼仪活动。
主持人发出宴席邀请后,客人需要按照规定的礼节参加宴会。
首先是入席礼仪,在进入宴会场所时,需要行礼致意。
在坐席时,要依据人们的身份和地位进行座次的安排。
接着是敬酒礼仪,宴会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客人则需饮酒以示尊重。
在整个宴会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穿着得体、言谈举止文雅等方面的规范。
三、祭祀礼仪祭祀礼仪是指人们对神明或祖先进行崇拜和祭奠的仪式。
在古代中国,祭祀活动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与农耕文化和封建信仰紧密相关。
首先是祭拜天地,人们会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通过燃烧祭品、奠酒行礼等方式向天地表达敬意。
其次是祭祀祖先,人们会在特定的祠堂或墓地,通过供品祭拜、献上祷词等方式,表达对祖先的思念和敬意。
祭祀礼仪既是信仰文化的传承,也是人们对祖先感恩和报答的方式。
四、葬礼礼仪古代的葬礼礼仪也是非常严谨和庄重的。
葬礼的前期准备包括选址、修建墓穴和购买殓具等方面。
葬礼由家族成员和亲朋好友组织,首先进行告别仪式,亲友合奏丧乐、吊丧等,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缅怀之情。
然后进行入殓仪式,将逝者遗体置于棺材中,并进行诵经、念佛等宗教仪式。
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习俗
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习俗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第三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习俗1.年龄称谓襁褓:婴儿。
孩提:2~3岁的儿童。
总角:幼年儿童。
豆蔻年华13岁女子。
及笄:15岁女子。
冠、加冠、弱冠:20岁男子。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50岁。
花甲、平头甲子:60岁。
耆:60岁。
古稀:70岁。
耋:70~80岁。
耄:80~90岁。
期颐:100岁。
2.避讳封建社会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和写出,用改字、缺笔、空字,用同义词等方法加以回避。
如"以俟观人风者得焉""人风"即"民风"。
3.谦辞和敬辞窃: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请:请允许我、请让我。
枉驾:有劳大驾。
惠赐:指对方给以了好处。
科举职官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拜:授给官职。
除:免去旧职任新职。
出:出任。
升: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升官。
革:革除官职。
罢:罢免、停职。
免:免除官职。
黜:废黜、贬退。
谪:降职远调。
削:革职罢官。
废:罢免或废黜。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
斥:屏弃不用。
去:去职,被调离。
左迁:降低官职调动。
擢:提拔、选拔。
授:封给官职。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古老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欢迎查看,仅供大家参考。
仪表仪态礼仪1、仪态保持头发清洁,修饰得体,发型与本人自身条件、身份和工作性质相适宜。
男士应每天修面剃须。
女士化妆要简约、清丽、素雅,避免过量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
表情自然从容,目光专注、稳重、柔和。
手部保持清洁,在正式的场合忌有长指甲。
2、站姿挺直、舒展,手臂自然下垂。
正式场合不应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不要有下意识的小动作。
女性站立时双腿要基本并拢,脚位应与服装相适应。
穿紧身短裙时,脚跟靠近,脚尖分开呈“V”状或“Y”状;穿礼服或者旗袍时,可双脚微分。
3、坐姿入座时动作应轻而缓,轻松自然。
不可随意拖拉椅凳,从椅子的左侧入座,沉着安静地坐下。
女士着裙装入座时,应将裙子后片拢一下,并膝或双腿交叉向后,保持上身端正,肩部放松,双手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男士可以微分双腿(一般不要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离座时,应请身份高者先离开。
离座时动作轻级,不发出声响,从座位的左侧离开,站好再走,保持体态轻盈、稳重。
4、走姿行走时应抬头,身份重心稍前倾,挺胸收腹,上体正直,双肩放松,两臂自然前后摆动,脚步轻而稳,目光自然,不东张西望。
遵守行路规则,行人之间互相礼让。
三人并行,老人、妇幼走在中间。
男女一起走时,男士一般走在外侧。
走路时避免吃东西或抽烟。
遇到熟人应主动打招呼或问候,若需交谈,应靠路边站立,不要防碍交通。
5、服饰服饰是一种文化,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着装是一门艺术,正确得体的着装,能体现个人良好的精神面貌、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公务场合着装要端庄大方;参加宴会、舞会等应酬交际着应突出时尚个性;休闲场合穿着舒适自然。
全身衣着颜色一般不超地三种。
交谈礼仪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
国学常识之中国传统习俗大全
国学常识之中国传统习俗大全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酒;
2.“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左手在外;
3.“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元宵节;
4.吃年糕的习俗与伍子胥有关;
5.古人的婚礼在傍晚举行;
6.“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
7.在我国风俗中,常常避讳73和84这两个岁数,因为这是两位历史人物去世的年龄,他们是孔子和孟子;
8.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弟弟妹妹应该用舍弟舍妹;
9.在古代人们尊称对方的妻子令正;
10.唐代诗人卢照邻曾以诗句“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描写了元宵节的'盛况,请问诗中所描写的是燃灯习俗;
11.小赵的日记中有一篇标题是今日上元飘大雪,寰宇皆白,这应该是元宵节的时候写的;
12.我们熟悉的百家姓是按照政治地位排列的;
13.“乞巧节”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
古代礼仪常识
古代礼仪常识
古代礼仪是指古人生活中的各种礼节和仪式。
以下是一些古代礼仪的常识:
1. 礼节尊重:古代社会重视礼节和仪式,尊重长辈、尊敬师长、恭敬对待贵宾等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2. 举止规范:古代礼仪注重人的举止和仪态,要求人们穿戴整齐、规矩,行动端庄得体,并且要注意语言文雅,避免粗俗言辞。
3. 宴会礼仪:古代的宴会有着严格的礼仪规定,包括座次、进餐顺序、举杯敬酒等,参与者需要遵守规定以显得有教养和文雅。
4. 婚礼习俗:古代婚礼注重家族的联姻,有着一系列的仪式。
其中包括媒妁之言、纳彩、婚礼仪式、婚礼宴会等环节,要求新郎新娘和家庭成员都要遵循相应的礼仪。
5. 丧葬礼仪:古代人对丧葬有着严格的礼仪要求,包括穿衣、行礼、哀悼等环节。
如孝服、行丧礼仪等是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6. 文物保管:古代礼仪中也有一些规定关于文物的保管和使用,如古代文物要具备尊重和保护的原则,不可滥用、损坏或私自出售。
这些只是古代礼仪的一部分常识,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都可能有所差异。
古代礼仪对于社会秩序、文化传承、社交关系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文史知识——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文史知识——古代礼仪【古代礼仪】【笄礼】女子十五而笄,女子在15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也要取“字”。
结发是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顶,以区别童年时代的发式。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左传--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牺牲玉帛,校弗敢加也,必以信。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
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座次】古时座次规定严格,一般坐北朝南为尊位。
古时车座分左中右,一般车座以左为尊。
秦汉以前,朝堂及官位多以右为尊,以左为卑。
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为“闾左”,贬官称“左迁”。
【宗法礼仪】殇,没有到成年就死去:如殇折,殇夭;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朝】古代各国的诸侯,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天子,叫“朝”。
【朝贡】诸侯每次朝见天子,都要带着卡帛、兽皮、珍玩和土产等贡品,叫做朝贡。
如果不按时朝见天子,就会被视为不尊敬天子,天子就会出兵征伐。
【觐】朝拜皇帝。
古代诸侯见天子称觐。
诸侯春见曰朝秋见曰觐。
诸侯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
觐礼规定,天子要下堂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表明天子有礼。
【聘】天子派卿大夫见诸侯叫“聘”。
诸侯德风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天子往往也派人去聘问。
诸侯的国君即位,强大的诸侯国来贺见,也叫聘。
诸侯派大夫见别国诸侯也叫聘。
这是诸侯之间邦交的礼节。
诸侯相聘,使者还带着玉帛,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
【如】国家之间相互来往朝聘,也有一定的名称。
由本国到别国去叫如,【朝聘】由别国到本国来叫朝聘。
【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
这些人伦关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
古代日常礼仪常识
古代日常礼仪常识
在古代,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下面是一些古代日
常礼仪常识:
1. 礼节:在古代社会中,人们非常注重礼节。
在与他人交往时,要注意行动举止,言
辞恭敬,展示出尊重他人的态度。
2. 请安:当见到上级、长辈或重要人物时,应该主动行礼并称呼对方的尊称,表示自
己的恭敬和敬意。
通常拜见上级时需要行大礼,拜见普通长辈时则行小礼。
3. 进退:古代人在进出屋子或进退座位时也有一定的规矩。
进屋时应在门前作揖或行礼,出门时也要跟主人行礼告别。
进退座位时要注意避让对方,不得冒犯。
4. 谢意:接受他人的恩惠或帮助后,应当及时表示感谢之意。
可以书写感谢信、亲自
拜访或送上适当的礼物来表示感激之情。
5. 穿戴:古代人在穿戴时也有一定的规矩。
男子应穿戴整齐干净的衣物,女子应着装
得体,头发整齐,不宜过分艳丽。
同时,还要注意佩戴适当的饰品和尊重名贵的服饰。
6. 饮食:在用餐时,要遵循特定的礼仪。
应先邀请长者或客人入席,并在吃饭前祭拜
祖先或宗教信仰。
用餐时注意与人协调,不要吵闹,不要争抢食物,遵守用筷子和餐
具的规则。
7. 礼物:在特殊场合或拜访他人时,人们常常会带上礼物以表达自己的尊重和感激之意。
选择礼物时应根据对方的身份和喜好,不要过于昂贵或过于简单。
这些古代的日常礼仪常识在现代社会可能有所变化,但其中的尊重他人、注重礼貌的
精神仍然非常重要。
古代生活礼节常识大全
古代生活礼节常识大全
一、宾客来访
1、宾客走路时,主人要亲自迎接,把宾客引向屋里;
2、有宾客来访时,要及时准备水果、茶点、饮料等;
3、主人必须微笑礼貌地问候客人;
4、主人要让客人坐下后再坐下,不能抢先坐;
5、不可以多次催宾客走;
二、聚会
1、宴会上,行事方式顺序要做到礼貌、客气;
2、提供菜肴要令人满意,服务周到,不能自己先吃;
3、饮酒时,要按照先上年长者的原则;
4、宴会上不可吵闹喧哗,要把话说的有礼貌、客气;
5、宴会结束时,要立即送客,不可让客人饿着回家。
古代的礼俗有哪些
古代的礼俗有哪些古代的礼俗有哪些1、祭祀与斋戒祭祀活动主要是祭祖先、祭神祗(qi)。
古代,从天子到庶民都祭祖先。
天子、诸侯祭祖先在宗庙。
宗庙又叫太庙、祖庙。
古人认为君权神授,是依靠祖先得来的,所以古代天子、诸侯都建立宗庙以供祭祀并求取庇佑。
国家有了大事,一定到宗庙祭告,以示对祖先的尊敬。
宗庙是国家的象征。
其数量和建立有严格规定,天子七庙(供奉七代祖先),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很多重大的国事活动要在宗庙进行。
古代皇帝即位时,在宗庙内拜祖先、会群臣、受印玺、称之为“庙见”,庙见表明正式掌握了国家政权。
如果宗庙被毁,则表明国家灭亡。
如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宗庙里的祖先牌位上不直书其名,而另起一个称号以示尊敬,通常使用“祖”、“宗”二字,如汉高祖、唐太宗、清太宗等,祭品名目繁多,可以是肉食,可以是金玉珠帛,《曹刿论战》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其中的牺牲玉帛就是祭品。
为祭祀而宰杀的牲畜叫“牺牲”,后来引申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祭品牛、羊、猪三牲齐备叫“太牢”或“大牢”,只有羊和猪叫“少牢”,庶民祭祀祖先主要在家庙,清明节扫墓,中元节上坟时也要祭祀。
祭祀天地的仪式叫“封禅(shan)”,祭天叫封,祭地叫禅,仪式一般由帝王亲自在东岳泰山举行。
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都举行过这种大典,后世又在京城设天坛、地坛祭祀天地以代替封禅活动。
祭社稷也是很重要的祭礼,在诸侯中,最重要的是天神和地神。
天神称上帝、天帝、皇帝、地神称社神、后土、土地神,成语“黄天后土”即指天地之神。
管五谷的神叫“稷”。
祭社稷就是祭地神和谷神,“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毛遂自荐》中楚王说:“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以从。
”其中“社稷”指楚国。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其中“社稷”也指代国家。
天子祭社稷(京都是社稷坛)目的是为天下“求福”。
我国古代专有祭社稷的节日叫“社日”。
神日分春社和秋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古代节日习俗1、元旦: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2、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3、社日: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
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
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
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4、上巳: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
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
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
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5、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
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
子推便隐居山中。
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
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
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
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6、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7、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
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杜甫有《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
”8、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
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
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9、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
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
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
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
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
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10、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
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1、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
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
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
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
杜甫有《腊日》诗:“腊日年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12、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
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
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二、古代礼仪1、伯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2、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
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猪,称为十二生肖。
在古代,十二生肖常被涂上迷信色彩,一遇休戚祸福,往往牵扯起来,特别是在婚配中男女属相很有讲究,有所谓“鸡狗断头婚”、“龙虎不相容”等说法。
3、生辰八字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
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
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
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
双方各自卜问对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阴阳,以确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
4、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
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
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
”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5、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左传?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6、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
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7、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8、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
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9、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10、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11、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12、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
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13、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14、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
”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15、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16、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17、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
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
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
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18、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
“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
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19、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
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20、膜拜古代的拜礼。
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
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
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21、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
《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州郡派督邮巡视至县,县吏劝陶束带迎见,他感叹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后来引申为倾倒、崇拜,如毛泽东《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2、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23、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24、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25、以文会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
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