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 第二章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实践能够引起客观世界的 某种变化,可以把人脑中观念 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给人 们提供现实的成果。
实践主体 实践中介 实践客体
客观实在
制约、支配
客观条件、客观规律
08年单选—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 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 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 ,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 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 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 具有( D)
3)实践中介
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 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的中介系统的子系统: • 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
的物质性工具系统 • 作为人的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语言符号
工具系统
2 “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 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 而且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认识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基本观点,掌握实践、 认识、真理、价值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确立正 确的价值观,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努力实现理论创新 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教学要点
— 科学的实践观 — 能动的反映论 —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认识论与思想路线
唯物主义哲学:反映论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后天接触实际中得来的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颜色、 声音等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反 映,可以同客观存在相符合。
费尔巴哈
唯心主义哲学:先验论
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 的反映,认为认识先于物质、 先于人的实践经验。
主观唯心主义:
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 是生而知之的。
1)主体客体化 2)客体主体化 3)二者的关系
1)主体客体化
人通过实践使自己 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 体,使其按照主体的 需要发生结构和功能 上的变化,形成了世 界上本来不存在的对 象物。
它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物化体现, 是主体的本质力量通过实践活动积淀、 凝聚和物化在客体中。
2)客体主体化
客体从客观对象 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 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 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 客体失去客体性的形 式,变成主体的一部 分。
3)科学文化实践 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 - 最重要的形式有科学、艺术、教育 等 - 精神文化的生产不是一个纯意识 的过程,它改变了除实践主体的意识 状态之外的其它存在物的状态
早期的卡文迪许实验室
2 三种实践类型的关系
三种实践类型既各具不同的 社会功能,又密切联系在一起。
- 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 实践活动,它构成全部社会生 活的基础,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世界
实践与认识 真理与价值 认识世界与改造
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三、实践与认识的的辩证运动 及其规律
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一)实践的本质
精神能力: - 知识性因素(理论、经验) - 非知识性因素(情感、意志)
2)实践客体
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客观事物
被纳入主体 实践活动范
围之内
为主体实践活动所 指向;
与主体相互作用
实践客体
是否为实践所创造: 天然客体、人工客体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两领域区分: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 物质性和精神性区分: 物质性客体、精神性客体
主体客体化
主体
主体 客体化
互为前提 互为媒介
客体主体化
主体
客体 主体化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人类的社会生活色彩斑斓,实践活动形式丰富多样。
1 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 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
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
2 三种实践类型的关系 3 虚拟实践
- 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 实践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 生和发展起来,受物质生产实 践的制约并对其产生能动的反 作用。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产生、发展
反作用
反作用
物质生产实践 基础
3 虚拟实践
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数字化中介 系统在虚拟空间进行的双向对象化 的活动,主要活跃于网络世界。
交互性 开放性 间接性
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把人 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 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 似于照镜子那样的反射活动 ,又称为直观的、消极被动 的反映论。
随着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分工的进步,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1 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
1)物质生产实践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 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满 足人们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 劳动资料的需要。 - 同时生产和再生产着社会 基本经济关系
2)社会政治实践
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 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社会交 往和政治活动 - 调节和处理人们在物质生 产基础上形成的复杂的社会 政治与公共关系的活动 - 在阶级社会中,主要采取 阶级斗争的形式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 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 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 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 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 梨子,亲口尝一尝。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陆游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 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 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 论创新。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四)实践在认识活动中 的决定作用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 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 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
,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一)实践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 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 ,正确地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 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 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 人们认识发展的可能 性及其实现的必要条件, 也是实践提供的。
- 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 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 认识能力。
——
向十的 前所需 进大要社 。学,会
更这一 能种旦 把需有 恩科要技 格学就术 斯推比上
3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人们通过实践获 得某种知识,最终目 的还是为实践服务, 指导实践,以满足人 们某种生产和生活的 需要。
客观唯心主义: 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某 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陆九渊
康德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柏拉图
魂 对 “人 理的 念认 世识 界是 ”不 的朽 回的 忆灵
知识是人 本身所固有的 认识能力,并 独立于一切经
验。
2)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四)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实践和认识之间,实 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 定性的作用。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 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 和基本的观点。
——毛泽东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虽然蜜蜂建造蜂房使人间 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 是它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本 能活动。相反,即使是最 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 的蜜蜂高明,因为他在实 践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 把它建成了。
3)社会历史性
- 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 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 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任何人 的活动都离不开与社会的联系。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要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人 的认识活动,必须厘清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 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 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 础上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即表现 为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 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具体认 识过程;又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 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和无限 发展的总过程。
1 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 2 “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3 “三要素”的变化发展
1 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
1)实践主体
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 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 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 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 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 任务。
杨振宁:诺贝尔物 理学奖得主
自然能力: (体力、肢体)
例如,主体把物质工具如电脑、汽车等作为自己身 体器官的延长包括在主体的活动之中,把作为精神性 客体的精神产品、先进理念和思想转化为主体意识的 一部Leabharlann Baidu,都属于客体主体化的表现。
3)二者的关系
客体
主体客体化与客体 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是 人类实践活动两个不 可分割的方面,它们 互为前提、互为媒介, 人类就是通过这种运 动形式不断解决着现 实世界的矛盾。
- 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 史性。实践的内容、性质、范 围、水平以及方式都受一定社 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 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实践又是历史地发展着 的实践。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人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 世界为目的的客观过程,是实 践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 用,这种相互作用必须借助于 一定的手段和工具,即实践的 中介。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 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
1)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它不 是纯粹的精神活动,而是以感性事物为对象 的现实的物质活动,因此,实践所具有的直 接现实性也就是实践活动的客观实在性。
- 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 即实践的主体、客体和手段, 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
- 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 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 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从牛顿到瓦特
从凯恩斯主义到罗斯福新政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判断认识或理论之是否 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 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 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 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06年单选——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 院参事回信中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 者在朝野。”意思是:( D)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实践是感性的、 对象性的物质活动。
全部社会生活在 本质上是实践的。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 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 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 物质活动,具有直接 现实性、自觉能动性 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 本特征。
1)直接现实性 2)自觉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
科学家第一次对哈雷彗 星进行拍摄和光谱观测
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追问, 是为了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人 与世界的关系是多方面的,从人 如何面对世界的角度来说,主要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世界, 二是改造世界。因而,自古以来 人们也一直在追问:人能否认识 世界,怎样认识世界?人能否改 造世界,怎样改造世界?从哲学 上讲,这就是认识、实践及其相 互关系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实 践观、认识论和价值论要解决的 问题。
- 主体认识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 改造客体的过程。
- 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改造,说到 底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 的价值(价值关系)。
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 能动地反映对象的过程。
3 “三要素”的变化发展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 中介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因而实践的基本结构也 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主 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 的双向运动。
(一)认识的本质 (二)从实践到认识 (三)从认识到实践
(一)认识的本质
1 各种哲学派别在认识本质 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 质的不同回答
2)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回答
3)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科 学回答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A.普遍有效性 B.客观规律性
C.主体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
2)自觉能动性
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 性活动不同,人的实践活动是一 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 目的性是能动性的主要表现。 - 在人的实践活动结束时得到的 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作为 目的在实践者头脑中以观念的形 式存在着,目的决定着实践者的 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