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 第二章1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PPT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PPT  第二章

(二)从认识到实践
笫二次飞跃是理论联系实际、改造 世界的过程,也是实践检验理论的过 程,它比笫一次飞跃更重要。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发展 (三)认识运动的无限反复性 1、人类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①受主观条件的限制 ②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2、人类的认识过程具有无限性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客观性、相对性和绝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观上的唯物论) 1、真理的内涵 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 范畴,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正确认识。
绝对 原子 物 理学 原子 原子 原 子核 相对 绝对 核物理学 原子核 中子 质 子 相对 绝对 基本粒子 物理学 中子 质子 基本 粒 子 相对
真理由相对向绝对转化的过程中,每个 真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因 此,真理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接近无限发展着 的客观世界的过程。 真理由相对向绝对转化的发展过程,是 人类认识发展的深层动力机制。人类认识 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矛盾,决定了真理 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性认识由相对走 向绝对的过程,也就是人类认识活动无限 向前延伸的过程。
知觉 苹果=红+甜+硬+…… 表象 再现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觉:硬!红!甜!
理性认识的形式:
概念:
水果
(共性) (个性)
判断:
水果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推理:
(共性)
(个性)
我怎么看不见万有引力
感性认识 通过感官得到 表面的、外部的 直接性、生动性 感觉、知觉、表象 低级阶段
理性认识 通过思维抽象得到 内部的、本质的 间接性、单纯性
概念、判断、推理 高级阶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15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课件

2015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课件
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⑴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a.构成实践的 要素是可感知 的客观实在的
主体 — 人是客观实在的 对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客观实 在的
手段—工具和设备是客观实在的
b.实践过程和结果要 受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 的制约
青藏铁路 的建设者
农民播种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真金不怕火炼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 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
回答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
的不同回答
(三)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 回答 1、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受客观事物及其运 动规律制约
一定社会关系中的 人的活动
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主观能 动性
直接现 实性
社会历 史性
3、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形式:
1.物质生产实践 (最基本的形式)
2.社会政治实践
3.科学文化实践
场馆建设者
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
1、蜜蜂筑巢
2、学生讨论数学题的解题方法
3、农民种庄稼 物质生产实践
4、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社会政治实践
5、袁隆平进行水稻试验 科学文化实践
评析:老者和农夫的观点谁对? (农夫的观点是对的)
不会游泳 怎能下水
不下水,怎能 学会游泳
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PPT课件
• 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 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
23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3.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 真理是其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对立统一
•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相互 包含。
– 相对之中有绝对,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 理的颗粒。
– 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只具有相对的 意义。
.
19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㈠真理的客观性
2.真理的客观性并不否定其形式的主观性
真理形式的主观性 ——真理必须凭借一定的主观形式
才能正确地反映它所反映的客观 内容。
.
20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㈠真理的客观性
3.真理的一元性 ——对于特定认识对象的正确认 识只有一个,不会因人而异。
.
21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⑵实践的特点决定其能够承担检验的任务
实践既有客观实在性,又有主观能动 性,只有它才能将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加 以对照比较,从而断定它们是否相符一致, 是否是真理。
.
33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为什么真理的检验标准只能是实践
⑵实践的特点决定其能够承担检验的任务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
展。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也;不临深溪,不知地
之厚也。
.
7
一、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2 .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
⑴实践决定认识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改革的经验 从哪里来?只能 从实践中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课件

2.真理的思想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有不依赖于主体及其意识 的客观内容。
3. 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客体的特征: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 其中对象性是客体最本质的属性。
客体的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3. 中介:
是指主体和客体在相互作用 过程中所利用的一切条件,包 括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 以及运用、操纵这些工具 的程序和方法
4. 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
实践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改造与被改造的 关系。
第一, 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 第二,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第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讨论:
1.对于一幅两可图,为什么甲和 乙的解释不同?
2.古希腊哲人说:如果没有理性, 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3.凡是眼睛所见到的,都是真实 的。
3.认识过程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第一,要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 要的基本的观点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
辩证关系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2.理性认识到实践能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第一,理性认识要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第二,理性认识要为人民群众所掌握。 第三,理性认识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物质条件,需 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中介。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三)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的特点和作用
1、非理性因素
包括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需求等非认识能力的心理要素和幻 想、想象、直觉、顿悟、灵感等非逻辑的性的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PPT课件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1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
2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的基本观点 , 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
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 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 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 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能力。
可知论:承认认识对象是可以被我们所认识的理论。 它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认识能够 达到同它所反映的对象相符合。它认为在世界上不 存在永远不能被认识的东西。可知论基本倾向是唯 物主义。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主张世界是可知的。
.
39
唯物主义可知论
我国古代唯物论者荀况就明
确指出,没有什么 “生而
一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主张 感觉、思想派生物质,从主观到客观。 这是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
30
2、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德谟克里特的“影像说”:
古希腊最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认 为,事物都在空间中投出各自由原子所构成的影 像,这些流射出来的影像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才 产生了感觉。他认为:从事物流射出来的影像与 流射影像的事物是一致的、相似的,这样人的感 觉与事物本身也是一致的。
.
43
康德
康德的“不可知论”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要形成认识必
须具备二个条件:自在之物刺激我们
的感官引起感觉;用先验的认识形式
来整理这些材料。时空和十二范畴就
是这样的认识形式。他认为用时空和
十二范畴整理后的现象界就远离了自
在之物本身。因此,我们的认识只能
停留于现象界,自在之物本身是不可

马克思主义基本地原理概论课程ppt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地原理概论课程ppt第二章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 的发展。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 具有反作用,两者在实践中统一起来。
03
实践与认识
实践的本质和特点
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客观世界 的桥梁,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 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与实证主义哲学的区别
实证主义哲学强调经验实证和客观性,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认为实践是检验 真理的唯一标准。
02
物质与意识
物质的概念
01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 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 反映的客观实在。
02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 实在性。
03
物质具有质量、体积、 温度、运动等基本属性。
04
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 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 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 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ppt第二章
•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 物质与意识 • 实践与认识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历史唯物主义
01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哲学,它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 反作用于物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发展 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感谢观看
规律和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分析和解决社会问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鼓励 题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使我们能够 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来检 更加深刻地认识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验和发展理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PPT演示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PPT演示课件
2
教学要点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
要的基本的观点 • 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辩证发展过程 •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真理的客观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真理与谬误
26
(一)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概念: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 律的正确认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最后,真理具有主观的形式。
从形式看
人的主观的 认识、思想
真理
相一致
从对象看
客观事物的本 质及其规律
二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 得到检验和发展。
21
实现第 二次飞 跃的条 件
第一,必须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 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需要经过实践理念、实践方 案、实践手段等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还必须为实践主体(群 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 方法。
22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7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 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 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 物的本质。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 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27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这是真理的唯物论) 从真理的辩证法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正确反映 真理
主体
歪曲反映
客体
谬误
1、真理的客观性
第一,是指真理内容是客观的。 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 确反映,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客观内容; 第二,是指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即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 天才人物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 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2、理性认识
(1)含义: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 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 的高级阶段。即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F=GM1M2
2 /R
(2)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水果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 维形式。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2、客体:是指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 动所指向的对象。
客观世界
客体 客体
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1)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2)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3)价值关系——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 (4)审美关系——超功利的精神愉悦关系。
(二)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的认 识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 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从认识的深度上,承认了真理性的认识有 待于进一步深化,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 性
从内容和认 识能力上看
真 理
从广度和 深度上看
确定性、 无条件性
近似性、 有条件性
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红花!
杯弓蛇影
2、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它坚持的是“先验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1、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 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 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 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 绝对真理。
• 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 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 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 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 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 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2、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 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 特定的实践目标。
•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上述真理尺度和价值 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因此,任何成 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 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3、“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 人的需要的关系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 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4、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 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辩 证统一的。
• 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是 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就是思维 的至上性,亦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
• 每一个乃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 质的显露程度,社会历史(生产状况、科学技术 状况、阶级斗争状况)的实践水平,主观的条件 (个人的经历、受教育的程度、立场、观点和思 想方法)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 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亦即有限的和相对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PPT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PPT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 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 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毛泽东
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律
门捷列夫在发现元素周期律后,还预言了一些当时尚未发现的元素的存 在和它们的性质。他的预言与尔后实践的结果取得了惊人的一致。1875年法国 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在分析比里牛斯山的闪锌矿时发现一种新元素,他命名为镓, 并把测得的关于它的主要性质公布了。不久他收到了门捷列夫的来信,门捷列 夫在信中指出关于镓的比重不应该是4.7,而是5.9一6.0。当时布瓦傅德朗很 疑惑,他是唯一手里掌握金属镓的人,门捷列夫是怎样知道它的比重的呢?经 过重新测定,镓的比重确实为5.9“这给果使他大为惊奇。他认真地阅读了门捷 列夫的周期律论文后,感慨他说:‚我没有可说的了,事实证明门捷列夫这一 理论的巨大意义。‛嫁的发现是化学史上第一个事先预言的新元素的发现,它 证明了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的科学性。1880年瑞典的尼尔森发现了钪,1885年 德国的文克勒发现了锗。这两种新元素与门捷列夫预言的类硼、类硅也完全吻 合。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再次经受了实践的检验。 事实证明门捷列夫发现的化学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的一条客观规律。它揭 示了物质世界的一个秘密,即这些似乎互不相关的元素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它变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体系。从此新元素的寻找,新物质、新材料的探索有 了一条可遵循的规律。元素周期律作为描述元素及其性质的基本理论有力地促 进了现代化学和物理学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
(二)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 认识是什么?认识是主体在 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 本质的科学回答。深刻把握认识 的本质,必须弄清各种哲学派别 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2)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课件PPT演示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课件PPT演示课件

为君王定国安邦出谋划策,为个人一展抱负各显其能,
也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佳话千古风流。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8概论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价值观念对主体认识过程的影响主体对客体的选择
主体在认识之前必须对客体进行选择,以什么作为
认识和研究的对象。第一是出于对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专长的考虑,扬己所长才能早日成功。第二是对社会发 展的趋势的预测,没有人会选择已经被社会淘汰的领域 作为认识和研究对象的。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1概论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意志——认识过程的悟性核心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都具有非凡的坚强意志, 才能克服各种困难为人类的解放事业作出重大的理论贡献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2概论
一、实践是认识的和毅力,就无法攀上科学的高峰
多媒体教学课件
1
目 录 DIRECTORY
◆绪 论 ◆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价值观念影响主体对客体进行选择的时候,有人 考虑社会需要多一些,有人考虑个人因素多一些。但 无论如何,只考虑社会需要完全不考虑个人因素是不 存在的。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概论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过程的影响
理性因素是可以逻辑化和精确化的因素,包括阐述概念、 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能力;非理性因素是认识主体的意志、情感、 直觉、想象、本能等的精神和心理的因素。

修订版新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一节实践与认识

修订版新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一节实践与认识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
2021/6/28
游《冬夜书示子聿》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要知道李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
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5、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6、“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7、吃过黄连苦,方知甘草甜。 8、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9、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2021/6/28
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一)实践的本质
所谓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 性物质活动。
2021/6/28
(一)实践的本质 实践的特点
实践的特点
2021/6/28
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特点
教学互动:请大家浏览教材57-58页的内容,2分 钟后举例分析说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 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修订版新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2021/6/28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一)实践的本质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四)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一)认识的本质 (二)从实践到认识 (三)从认识到实践
(四)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问题 例如:狼桃的故事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 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pt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pt
1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即关于认识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学说。
基本要求: 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掌握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真理的客观性与主 观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坚持理论和实践创新; 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29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个主题: 真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两个要点: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 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真理的辨证性—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辨 证统一;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实践检验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辨证 统一。
30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唯物 论、辩证法
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特点: 摹写性和创造性。
22
3、关于认识的本质
把握认识的本质,必须研究认识活动和过程的构 成要素
基本要素: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实践和意识。 认识的本质:
是认识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于认识客体的选择 性反映和创造性重构的意识活动和过程。 即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是以实践为基础 的反映论,是辨证的能动的反映论,是具有创造 性的反映论。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一是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 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即任何真理既是 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两者的统一,这是 真理的两重性。 二是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 又是辨证转化的,即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 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37
个基本条件: 深入调查 理性思考
在认识的辨证运动过程中,既要注重理性因素 的作用,也不可忽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 2 “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3 “三要素”的变化发展
1 实践活主体能力、从事 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 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 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 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 任务。
杨振宁:诺贝尔物 理学奖得主
自然能力: (体力、肢体)
3)实践中介
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 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的中介系统的子系统: • 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
的物质性工具系统 • 作为人的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语言符号
工具系统
2 “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 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 而且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 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 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 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 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 梨子,亲口尝一尝。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陆游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 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 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 论创新。
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追问, 是为了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人 与世界的关系是多方面的,从人 如何面对世界的角度来说,主要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世界, 二是改造世界。因而,自古以来 人们也一直在追问:人能否认识 世界,怎样认识世界?人能否改 造世界,怎样改造世界?从哲学 上讲,这就是认识、实践及其相 互关系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实 践观、认识论和价值论要解决的 问题。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要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人 的认识活动,必须厘清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 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 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 础上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即表现 为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 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具体认 识过程;又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 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和无限 发展的总过程。
唯物主义哲学:反映论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后天接触实际中得来的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颜色、 声音等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反 映,可以同客观存在相符合。
费尔巴哈
唯心主义哲学:先验论
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 的反映,认为认识先于物质、 先于人的实践经验。
主观唯心主义:
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 是生而知之的。
虽然蜜蜂建造蜂房使人间 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 是它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本 能活动。相反,即使是最 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 的蜜蜂高明,因为他在实 践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 把它建成了。
3)社会历史性
- 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 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 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任何人 的活动都离不开与社会的联系。
- 人们认识发展的可能 性及其实现的必要条件, 也是实践提供的。
- 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 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 认识能力。
——
向十的 前所需 进大要社 。学,会
更这一 能种旦 把需有 恩科要技 格学就术 斯推比上
3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人们通过实践获 得某种知识,最终目 的还是为实践服务, 指导实践,以满足人 们某种生产和生活的 需要。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世界
实践与认识 真理与价值 认识世界与改造
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三、实践与认识的的辩证运动 及其规律
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一)实践的本质
(认识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基本观点,掌握实践、 认识、真理、价值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确立正 确的价值观,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努力实现理论创新 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教学要点
— 科学的实践观 — 能动的反映论 —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认识论与思想路线
A.普遍有效性 B.客观规律性
C.主体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
2)自觉能动性
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 性活动不同,人的实践活动是一 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 目的性是能动性的主要表现。 - 在人的实践活动结束时得到的 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作为 目的在实践者头脑中以观念的形 式存在着,目的决定着实践者的 行为。
- 实践能够引起客观世界的 某种变化,可以把人脑中观念 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给人 们提供现实的成果。
实践主体 实践中介 实践客体
客观实在
制约、支配
客观条件、客观规律
08年单选—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 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 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 ,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 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 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 具有( D)
- 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 史性。实践的内容、性质、范 围、水平以及方式都受一定社 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 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实践又是历史地发展着 的实践。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人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 世界为目的的客观过程,是实 践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 用,这种相互作用必须借助于 一定的手段和工具,即实践的 中介。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 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四)实践在认识活动中 的决定作用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 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 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
,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一)实践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 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 ,正确地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 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 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从牛顿到瓦特
从凯恩斯主义到罗斯福新政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判断认识或理论之是否 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 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 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 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06年单选——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 院参事回信中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 者在朝野。”意思是:( D)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客观唯心主义: 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某 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陆九渊
康德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柏拉图
魂 对 “人 理的 念认 世识 界是 ”不 的朽 回的 忆灵
知识是人 本身所固有的 认识能力,并 独立于一切经
验。
2)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3)科学文化实践 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 - 最重要的形式有科学、艺术、教育 等 - 精神文化的生产不是一个纯意识 的过程,它改变了除实践主体的意识 状态之外的其它存在物的状态
早期的卡文迪许实验室
2 三种实践类型的关系
三种实践类型既各具不同的 社会功能,又密切联系在一起。
- 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 实践活动,它构成全部社会生 活的基础,
(四)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实践和认识之间,实 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 定性的作用。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 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 和基本的观点。
——毛泽东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它不 是纯粹的精神活动,而是以感性事物为对象 的现实的物质活动,因此,实践所具有的直 接现实性也就是实践活动的客观实在性。
- 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 即实践的主体、客体和手段, 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
- 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 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 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把人 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 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 似于照镜子那样的反射活动 ,又称为直观的、消极被动 的反映论。
- 主体认识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 改造客体的过程。
- 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改造,说到 底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 的价值(价值关系)。
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 能动地反映对象的过程。
3 “三要素”的变化发展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 中介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因而实践的基本结构也 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主 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 的双向运动。
实践是感性的、 对象性的物质活动。
全部社会生活在 本质上是实践的。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 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 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 物质活动,具有直接 现实性、自觉能动性 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 本特征。
1)直接现实性 2)自觉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
科学家第一次对哈雷彗 星进行拍摄和光谱观测
1)主体客体化 2)客体主体化 3)二者的关系
1)主体客体化
人通过实践使自己 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 体,使其按照主体的 需要发生结构和功能 上的变化,形成了世 界上本来不存在的对 象物。
它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物化体现, 是主体的本质力量通过实践活动积淀、 凝聚和物化在客体中。
2)客体主体化
客体从客观对象 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 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 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 客体失去客体性的形 式,变成主体的一部 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