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俱乐部制教学模式
论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一)
论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一)论文摘要:体育俱乐部教学在全国各高校已经全面展开,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全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指导纲要》,推动我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我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提出建立体育俱乐部模式的理论依据和方法,使体育俱乐部活动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发展,为丰富高校体育现代化的内容和寻求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供借鉴.论文关键词:公共体育课;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终身体育1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提出1.1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这是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提出的重要依据.1.2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目标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和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转变片面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观念,树立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观念.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法,以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与培养学生体育特长的教学模式为母板,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模块.实行“多班分组男女分项”教学,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上课积极性,使学生每次课都有新鲜感,由原来的“让我学,让我练”转变为“我要学,我要练”.在全面发展学生整体素质的同时,发挥学生个人特长,在自己感兴趣、爱好的项目上有更高层次的发展,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2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情况2.1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随机抽取通化师范学院三年级10个班的各专业本科生,共计462人,以及担任体育俱乐部选项部分的任课教师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收集发表在国内期刊的有关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论文、资料,并了解相关方面研究发展状况.运用调查问卷法对所抽取的不同专业学生发放问卷462份,收回有效问卷421份,有效率为9l%.对参加选项部分教学工作的教师发放问卷20份,收回有效问卷20份,有效率为100%.2.2体育俱乐部开设的内容形式体育俱乐部教学以强身健体和娱乐休闲为主.俱乐部开设项目有排球、足球、篮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田径、武术等.运动训练课针对体育特长生及校运动队员,开设各专项训练为主的体育课程.体育保健课是针对身体特征和病、弱、残等特殊群体开设,以指导健康、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体育俱乐部的开设比以往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更具有实用性、自我教育和健康性.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和情趣性,更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教学模式.2.3课余时间训练采用会员制度课余时间体育俱乐部教学采用会员制度的形式,以最优惠的条件吸引广大学生加入到俱乐部中来.俱乐部会员可以凭会员证参加体育俱乐部举办的任何一项体育活动或参加培训,尽管在体育俱乐部的花费不是很大,但这种“花钱买健康”的理念让诸多的大学生加倍珍惜体育活动时间,能够最大限度的学习并掌握一项体育运动,为将来工作以后仍能坚持体育锻炼打下良好基础.3结果与分析3.1大学生对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认识调查显示,9%的同学在老师讲解动作技术要领时,是从来不听的;有17%学生偶尔不听,有74%的学生回答是喜欢这种新型教学方法.根据了解:学生只有在上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课时,才有最好的表现,能够积极主动的练习,遇到难题会主动向老师请教.有85%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体育俱乐部开设的项目比较全面,能够较好的学习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而且在器材、场地、时间等方面也能得到保证.参加实验的大学生普遍认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以生动、活泼、自主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健康第一”及“素质教育”为教学内容的出发点,是以“终身体育”为主题目标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上优化了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推行男女合班上体育课,从心理学角度上看合理且好处较多,最大的一方面表现就是由于大学生正值青春期,有异性在旁关注,表现欲的程度自然加大,这一缘由势必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对体育的乐趣,从而促进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形成.3.2对大学生体育教育健康意识的影响创设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型体育教学单调、乏味的教学形式,具有多样性、实用性、自主性的特点,是以娱乐为主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和健身的意识,并化被动为主动,形成“我要锻炼”的自觉行为;是学生在学校期间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的最佳时机,而且能使学生在校期间有健身的愉快体验.当回顾这些经历时,觉得体育是愉快的,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及失败带来的教训,从而养成坚持长期锻炼的习惯.。
教学俱乐部制大学体育课程模式探讨
教学俱乐部制大学体育课程模式探讨随着大学教育的快速发展,体育教育在大学的地位也日益重要。
体育课程作为大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传统的体育课程模式往往以课堂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机会和个性化教学。
如何构建适合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在探讨大学体育课程模式时,我们可以借鉴教学俱乐部制的理念。
教学俱乐部制是一种以兴趣为导向、以学生参与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它通过组织一系列兴趣社团和俱乐部,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选择和更个性化的教学。
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引入教学俱乐部制,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体育项目的选择,并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开展,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兴趣。
在教学俱乐部制大学体育课程模式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的不同选择参加不同的俱乐部和社团。
不同的俱乐部可以提供不同的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乒乓球、舞蹈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参加感兴趣的俱乐部,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动力。
教学俱乐部制大学体育课程模式下,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和方式更加灵活。
传统的体育课往往需要固定的上课时间和地点。
而在教学俱乐部制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参与体育活动。
不同的俱乐部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举行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空闲时间选择合适的俱乐部参加。
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时间,还可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在教学俱乐部制大学体育课程模式下,俱乐部和社团可以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除了传统的比赛和训练,俱乐部还可以组织体育文化交流、社会公益活动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体育的魅力和价值。
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俱乐部制大学体育课程模式的推广需要多方合作。
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都需要积极参与其中。
教育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和规范,学校可以提供场地和设施支持,教师可以组织俱乐部和社团活动,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和反馈意见。
浅谈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浅谈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体育俱乐部也发展起来了,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也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体育俱乐部是一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它以学校为基础,由学生组织和管理,以一定的规模进行体育教学。
首先,体育俱乐部应该拥有良好的规划和管理制度,这可以确保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需要设立一个明确的管理机构来监督和审核俱乐部管理,严格规范俱乐部管理,保证俱乐部管理的质量,并定期进行检查。
其次,学生入会应以自愿为原则,拒绝强迫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
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受欢迎的社团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形成体育俱乐部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更强的集体荣誉感和参与感。
此外,学生应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培训,以确保俱乐部的安全。
学校也要负责提供体育俱乐部所需的必要设施,如健身器材、体育场地和设备,确保俱乐部安全和舒适。
最后,学校要提供相应的补贴,以支持体育俱乐部的发展。
相应补贴可以在购买体育设备或组织文化活动方面发挥作用,帮助俱乐部节约成本,增加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动力。
总之,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一种相对成熟,起步阶段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将大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体质,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校园文化,发展体育运动水平。
只有通过规范管理,为俱乐部提供充足资金支持,推广俱乐部文化活动,增加学生参与意愿,高校体
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才能起到最大作用。
浅谈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浅谈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大学为培养学生身心发展而推动体育俱乐部的开展,大学体育俱乐部在发展过程中,实行教学模式不断地发生变化。
一种是传统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传统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以大班授课为主,以体育活动为辅,一般是以教师为主导的组织教学模式,注重教学过程的控制,课程内容结构化,活动安排有序,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测量、评价,培养学生接受式学习态度,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着教学时间紧、通识教育比重较大、体育活动比重较小的弊端。
另外一种是利用网络教学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利用网络教学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以体育学习为核心,结合实践活动,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参与活动,以实践驱动理论,发挥社会成员的作用,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以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态度学习,以提高学习效果为主要目标,这种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具有教学质量上的提升以及时间利用率和成本效率的优势。
此外,还有一种是以课外活动为主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以课外活动为主的体育俱乐部教学主要是围绕锻炼学生体魄、加强学生体育身体素质进行活动,以课外活动为主,结合课堂教学,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身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体质素质。
这种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体育素质,能够帮助学
生掌握全面的身体素质,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有时会造成课堂学习的不足,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
总的来说,大学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但都表明,从课堂教学到网络教学,从活动主导到理论融合,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正在不断地变化,以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质素质,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更大的帮助。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俱乐部模式的研究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俱乐部模式的研究1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俱乐部模式概况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视也越来越高。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不足。
为此,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俱乐部模式应运而生。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俱乐部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组织和管理的校园体育俱乐部组织模式。
学生将受到学院和学校对体育俱乐部的资金和管理支持,自主管理学校赛事和活动,并带领学生参加校外比赛、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等。
2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俱乐部模式主要特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俱乐部模式非常重要,其主要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生参与性强。
该模式让学生参与体育教学和活动,积极参与,更好地体验体育运动的快乐,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强调实践性。
学生可以有效组织和管理校园的体育活动,发掘和发展学生的潜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实施效果显著。
该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提升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俱乐部模式存在的不足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俱乐部模式是一种有效的体育教学模式,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1)学生缺乏管理经验,缺乏组织能力。
由于学生的体育俱乐部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经验,并且大多数学生也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无法有效地组织管理活动。
(2)学校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由于学校资金和管理支持不足,体育俱乐部组织活动受到很大限制,缺乏实质性的资源支持,影响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度。
4 结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俱乐部模式是一种有效的学校运动教育模式。
它通过学生参与以及学校的资金和管理支持,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体育素质,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所以学校应加大对体育俱乐部支持,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改善现有相关制度,从而使该模式更好地发挥作用。
教学俱乐部制大学体育课程模式探讨
教学俱乐部制大学体育课程模式探讨1. 引言1.1 教学俱乐部制大学体育课程模式探讨导言教学俱乐部制大学体育课程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将传统的大学体育课程与俱乐部体育活动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促进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体育活动领域,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大学体育课程的独特性和创新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教学俱乐部制大学体育课程模式的出现,为大学生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俱乐部模式,学生可以在更加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体育知识,培养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
俱乐部模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程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使体育课程更具有教育性和趣味性。
教学俱乐部制大学体育课程模式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教育具有积极的影响。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一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优势,为未来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2. 正文2.1 教学俱乐部制大学体育课程模式的历史背景教学俱乐部制大学体育课程模式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
当时,大学体育课程主要是以体育俱乐部的形式存在,学生可以选择加入不同的俱乐部进行体育活动。
这种体育俱乐部制度带来了一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不同俱乐部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等,以及俱乐部之间竞争激烈导致一些体育项目被忽视。
随着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一些学校开始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将不同的体育俱乐部整合为一个整体的体育教学系统。
这种教学俱乐部制大学体育课程模式的出现,旨在通过统一的管理和资源整合,提升体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这种模式也强调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通过不同的俱乐部活动和专业课程的结合,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2.2 教学俱乐部制大学体育课程模式的特点1. 个性化教学:教学俱乐部制大学体育课程模式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个性化设计,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高校体育教学中俱乐部模式的建立与理论分析
高校体育教学中俱乐部模式的建立与理论分析
俱乐部模式是一种比较新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其基本思想是将体育活动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通过组建体育俱乐部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运动项目和专业化的教练团队,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和竞技能力。
高校体育教学中俱乐部模式的建立可以带来多重益处。
首先,俱乐部模式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中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其次,俱乐部模式能够通过引进专业的教练团队,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为学生提供更科学、更系统的训练和指导;最后,俱乐部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参加各类体育比赛和活动,锻炼学生的竞技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俱乐部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运动参与理论、认知理论、社会交往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和心理测量理论。
运动参与理论认为,体育活动本身具有内在的乐趣和吸引力,契合学生自我实现和成长的需要,因此在体育教育中应该更加注重提高学生对运动的积极参与。
认知理论认为,学生在体育教育中的学习和发展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自我引导的,这需要教师和教练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社会交往理论认为,学习和发展的过程需要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体育教育应该通过俱乐部模式来增强学生与教练、队友、对手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学生在体育教育中的机会和自我决定的权利越多,他们就越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因此,俱乐部模式应该提供多种选择机会,尊重学生选择和自主决定。
心理测量理论认为,体育教育需要测量和评价学生的身体素质、技能水平和竞技能力,并为其提供科学的训练和评价体系。
高校体育教学中俱乐部模式的建立与理论分析
高校体育教学中俱乐部模式的建立与理论分析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体育产业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和改革,俱乐部模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俱乐部模式是指将学生按照其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纳入相应的俱乐部组织中,通过俱乐部活动来完善学生的体育教育和提高其综合素质。
本文将对高校体育教学中俱乐部模式的建立和理论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1. 学生需求的体现俱乐部模式的建立首先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体育文化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体育和健康的重视也日益增加,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通过俱乐部模式,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体育需求,提高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和参与度。
2. 促进体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俱乐部模式的建立能够促进高校内部各类体育资源的整合,形成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局面。
学校的体育馆、游泳池、运动场等体育场馆资源可以通过俱乐部模式得到充分利用,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提高使用效率。
3. 拓展学生体育教育的广度与深度通过俱乐部模式,学生可以参与到更加专业化的体育训练和比赛中,提升其体育技能和竞技水平。
这有利于拓展学生的体育教育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俱乐部模式与学生发展理论的关系俱乐部模式的建立与学生发展理论中的个体差异理论、兴趣发展理论、实践能力培养理论等密切相关。
俱乐部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通过俱乐部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实践能力,促进其多元化发展。
2. 俱乐部模式与终身体育理论的关系终身体育理论强调体育活动应当贯穿人的一生,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俱乐部模式通过组织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和竞赛,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持续发展的机会,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持久兴趣和习惯。
3. 俱乐部模式与社会化教育理论的关系俱乐部模式的建立与社会化教育理论密切相关,社会化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是社会化过程。
俱乐部模式通过丰富的体育交流和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探讨高校公共体育课如何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2017年(第7卷)第27期学校体育学128当代体育科技(Contemporary Sports Technology)(下转130页)①作者简介:陶瑜(1989—),女,云南普洱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育。
罗艳(1987—),女,云南玉溪人,本科,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
DOI:10.16655/j.c n k i.2095-2813.2017.27.128探讨高校公共体育课如何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①陶瑜 罗艳(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 云南普洱 665099)摘 要:从本质上来讲,体育俱乐部应当构成独特的教学模式,此类模式十分适合运用于新时期的公共体育课。
通过运用体育俱乐部的方式,就可以在整个体育课堂中创建愉悦与轻松的课堂氛围,确保更多学员都能融入体育课的各个课堂流程中。
同时,体育俱乐部也有利于激发同学们的创新性,在娱乐过程中获得独特的体育课体验。
目前的状况下,与公共体育课有关的新课改正在迅速推进,上述现象也在客观上体现了体育俱乐部运用于体育课程的价值所在。
推广体育俱乐部的全新教学模式,此项举措具有显著的必要性,因此有必要探求模式改进的措施与思路。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 体育俱乐部 教学模式 具体实施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813(2017)09(c)-0128-02在大学阶段的各门学科中,体育学科应当占据其中很关键的位置。
近些年以来,新课改正在逐步推进;面对新的形势,很多高校也在致力于改进公共体育课的传统模式。
相比于传统的公共体育课模式,体育俱乐部应当属于全新的课堂模式。
因此可以得知,体育俱乐部运用于现阶段的体育教学有助于激发同学们的兴趣与热情,在此前提下也获得了更好的课堂实效[1]。
因此针对公共体育课而言,应当从全方位的角度入手推行体育俱乐部的新模式,确保获得综合性的体育课堂效益。
1 体育俱乐部的基本模式特征及其内容从基本特征来讲,体育俱乐部的授课模式指的是运用俱乐部的形式开展日常的体育教学,进而激发学员对于体育学科的浓厚兴趣,在此前提下提升了综合性的课堂实效。
高校体育教学中俱乐部模式的建立与理论分析
高校体育教学中俱乐部模式的建立与理论分析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俱乐部模式,是指通过建立体育俱乐部的形式,来开展高校体育教
学和训练活动。
这种模式的建立,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育锻炼机会,提升他们的
体质素养,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俱乐部模式的建立,需要明确理论基础。
体育教学俱乐部的设立旨在培养学生的体育
兴趣和运动能力,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在这个模式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不
同的项目参加,如足球俱乐部、篮球俱乐部、乒乓球俱乐部等。
俱乐部还可以组织比赛和
训练,增加学生的锻炼机会和竞技经验。
俱乐部模式的建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论分析。
要对学生的体育需求进行分析。
俱乐部模式的建立,应以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为目标。
学生的体育需求包括身体锻炼的需求、健康成长的需求、兴趣培养的需求等。
通过分析学
生的体育需求,可以确定需要开设的俱乐部项目和活动。
要对教学资源进行分析。
俱乐部模式的建立需要依靠大量的教学资源,包括场地、器材、师资等。
在分析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可以合理配置资源,确保俱乐部活动的顺利进
行。
要对俱乐部活动进行规划。
俱乐部活动的规划包括俱乐部中不同项目的设置、教学计
划的编制、训练内容的确定等。
规划是俱乐部活动的基础,可以帮助俱乐部更好地组织和
管理活动。
要对俱乐部模式的效果进行评估。
评估俱乐部模式的效果,可以从学生的参与程度、
运动能力的提高、体育成绩的表现等方面入手。
通过评估,可以了解俱乐部模式的实际效果,对模式进行调整和改进。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理论探讨
摘
要 : 育 俱 乐 部 模 式 是 当 前 和 今 后 一 个 时 期 我 国 高校 体 育 教 学 改 革 和 发 展 的 重 要 体
方 向 . 进 我 国 高校 公 共 体 育 俱 乐 部 教 学 模 式 的 教 学 改 革 , 推 当前 工 作 应 着 力抓 好 改善 场 地 条
件 和 实施 、 高 体 育 教 师 的 综 合 素 养 、 善 课 程 内容 等 重要 工 作 . 提 完
西省高校 体育俱 乐部教学 模式亟 待解决 的几个 问题 :
11 体 育活动项 目开设 不够全 面 .
山西省 高校体 育俱乐 部教 学模 式一般 以两年 制 为主 , 山西大 学 、 经大 学和 医科大 学是从 一年 级就开 财 始进行 俱乐 部教 学 , 原工业 学 院和太原科 技 大学是 从二 年级 开始 进行 俱 乐部教 学 . 然 目前各 个高校 开 太 虽
新 开展 的项 目, 到学 生 的欢 迎 ; 受 学生 学 习羽 毛球 、 乓球 、 美 操项 目的兴 趣 浓厚 . 结果 说 明 , 乒 健 调查 当今 社 会 流行 的项 目对学 生 的影 响较 大 , 学生 希 望开 展新 兴 的项 目. 生 对有 身 体接 触 的 、 男 对抗 性 强 的 、 能体 现力
生 的爱 好 和兴趣 , 动 了学生参 加体 育 活动 的积极 性 和主动 性 , 调 取得 了 可喜 的成绩 , 但体 育俱 乐 部教 学模 式 的实践 尚处 于起步 阶段 , 有不 少 的问题 和困难需 要 我们认 真 研究 并加 以解 决 . 通过 对 山西省 五所 仍 本文
普通高校的调查 , 分析俱乐部教学模式实践中的不足和问题 , 提出相应 的建议 , 旨在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 课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践提供新的理论参考. 1 我 国高校体 育俱 乐部教 学模式 的现状分 析 目前 , 体育俱 乐部教学 模式在 全 国各个 高校 已经基本 普及 . 部教 学模式 最显 著 的特 点就是 “ 俱乐 以人 为 本 、 注学生 的个性 发展 、 养兴趣 、 炼学 生终 身体 育 的意识 ”2 以发展 学生 的能力 为 目标 , 出 了学 关 培 锻 [它 ] . 突
教学俱乐部制大学体育课程模式探讨
教学俱乐部制大学体育课程模式探讨教学俱乐部制大学体育课程模式主要是指将大学体育课程与俱乐部活动相结合,共同打造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具体来说,学生可以在体育课程中学习到各种体育项目的基本技能和知识,而在俱乐部活动中,则可以深入学习和练习某一项特定的体育项目,并参加各种比赛和活动。
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灵活性强,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教学俱乐部制大学体育课程模式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传统的大学体育课程模式往往只涉及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和排球等,而一些非传统的体育项目则很难得到发展。
而教学俱乐部制的模式则更加灵活,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开设各种不同类型的俱乐部活动,如游泳、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从而让学生可以学习到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并在其中寻找乐趣。
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自身的自信心和决策能力。
其次,教学俱乐部制大学体育课程模式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大学体育课程模式下,因为每个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不同,教学效果难以做到精准有效,往往导致学生学习不到实质性的知识和技能。
而在教学俱乐部制大学体育课程模式下,由于每个俱乐部活动都是由经验丰富的教练团队负责的,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为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由于俱乐部活动通常是小班授课的形式,教练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设计个性化的训练方案、进行实时反馈和调整,从而使得教学效果更为显著。
最后,教学俱乐部制大学体育课程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
因为在俱乐部活动中,每个学生通常都需要和其他学生进行合作,从而达成更高的目标。
这种活动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锻炼协作和沟通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更为真实的场景中应用到他们所学到的体育知识。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坚持健身,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和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总之,教学俱乐部制大学体育课程模式的出现,对于大学体育教育的教学效果和学生体验都带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教学俱乐部制大学体育课程模式探讨
教学俱乐部制大学体育课程模式探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大学体育课程作为大学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在当前的大学体育课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兴趣不高等。
因此,本文将就如何通过教学俱乐部模式来改善大学体育课程进行探讨。
教学俱乐部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形式,将学生自愿参与、个性化学习和社交活动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大学体育课程中,教学俱乐部模式综合运用了游戏、比赛、培训、社交等多种手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动力、促进体育文化的传承等。
首先,教学俱乐部模式能够提高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大学体育课程中,因为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课,缺少互动和实践机会,导致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技能。
而教学俱乐部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在课程外设置实践活动,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场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其次,教学俱乐部模式可以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在大学体育课程中,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运动兴趣和偏好,传统课堂中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而教学俱乐部模式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课程,方便学生进行更加自由的选择和发展。
比如,以篮球俱乐部为例,不仅可以提供初级和高级的篮球课程,还可以设置各种比赛和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最后,教学俱乐部模式可以促进体育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教学俱乐部模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能够了解体育文化的渊源和演变。
通过俱乐部的组织和比赛,可以传承和弘扬优秀体育文化,同时向社会推广和扩大影响。
总之,教学俱乐部模式为大学体育课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和推广体育文化,值得进一步推广和探讨。
对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俱乐部制形式教学的探讨
对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俱乐部制形式教学的探讨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俱乐部制形式体育教学考核评价论文摘要: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采用体育俱乐部制模式进行教学,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符合学校体育改革坚持“健康第一”的发展方向,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应用体育基本知识,培养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身心健康的提高。
1目前高校采用的主要的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愉快、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新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
它注重体育能力的提高和主动参与体育意识的培养,注重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注重现代体育与体育教育的关系,即强调体育教育应树立现代体育观念。
因此,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它即将成为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1.1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以主、副项为切人点,将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内外教学管理融为一体。
课外辅导采用“侧重式”或是布置课外练习的方式进行,它对体育课起到了互补和延伸的作用,使学生在课内学到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得到消化,为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体育能力拓展了空间。
对体育能力差的学生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做到因人而异,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学生的不同需求。
1.2多维目标体育课堂模式依据传统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根据现代体育理论把课堂教学分为理论知识、游戏、技术教学、能力培养、强化身体素质5个部分。
课堂教学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愿、积极踊跃地回答,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参加体育教学活动。
1.3体育合作模式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利用动态因素的互动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标准,共同完成体育教学的目的。
1.4体育健康课程教学园区模式以人为本,体现现代体育健康教育的特点,把社会化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的内涵,以及个体化等教育的精髓融合在一起。
2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运用2.1课程方向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高校体育俱乐部作为高校学生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和实施者,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推动学生体育活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实施的教学模式也是一个深思熟虑的过程。
一是以高校体育动员会为主体,设立体育协会、体育学会等,以及设立专业体育课程。
在高校体育俱乐部中,可以建立体育动员会,其主要职责是组织推动高校体育活动,指导学生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并组织参加各类体育比赛,以及组织参加文体活动。
此外,可以设立体育协会,体育学会等,它们可以举办各类体育活动,发布各类体育资讯,以及设立专业体育课程,使学生掌握专业体育知识,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
二是以体育赛事为主要活动,组织参加各类体育比赛。
高校体育俱乐部可以组织参加各类体育比赛,以激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提高学生体育水平。
这些比赛可以是学校举办的,也可以是各级体育管理部门组织的,也可以是全国性的体育比赛,这些比赛都可以让学生受益匪浅,提高学生体育素质,为学生参加更高级别的体育比赛打下基础。
三是以社会实践为主要活动,开展社会服务活动。
高校体育俱乐部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
会服务活动,倡导学生参与义务服务,参加各类公益活动,为社会作出贡献,为自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有效推动高校学生体育活动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和社会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浅谈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浅谈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体育院校俱乐部的重要性也日益受到重视。
体育俱乐部作为高校教育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通过游戏和活动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社会实践能力以及独立创新能力。
这一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加强素质教育和发展新技能的良好平台。
一、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重要性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具有许多重要的功能,首先,它可以通过不同的体育和运动活动帮助学生增强身体素质,增强肌肉力量,提高体能等,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延长寿命,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它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这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通过体育俱乐部的活动,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为未来发展铺平道路。
二、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为了落实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高校在安排体育课程时要注意制定合理的活动安排,充分发挥运动项目的教育功能。
同时,还要注重组织各类体育比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让学生在比赛中不断提高个人能力。
另外,为了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参与热情,还要进行一些艺术活动,如舞蹈、篮球技巧比赛,组织学生参加比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动力。
通常情况下,这些活动都是由俱乐部老师带领学生参加的。
三、体育俱乐部老师的教学职责体育俱乐部老师的教学职责很重要,他们的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组织体育活动、开展体育教育和给学生提供帮助。
首先,俱乐部老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并通过活动来锻炼学生的体育能力,增强学生体育素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团队合作能力等。
其次,在进行体育活动的同时,俱乐部老师也要开展体育教育,让学生了解各种健康饮食、运动项目和身体保健知识等,加强学生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
最后,俱乐部老师还要使学生了解体育俱乐部文化,充分发挥体育俱乐部在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等方面的作用,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在学生的体育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浅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俱乐部制教学模式论文
浅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俱乐部制教学模式论文第一篇:浅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俱乐部制教学模式论文论文关键词:俱乐部制;教学目标;终身体育论文摘要:对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关系进行分析,从而验证俱乐部制教学是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较为适用的模式。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称“纲要”)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体育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
“纲要”对体育课程的性质、目标、结构、内容与方法、评价及课程的建设与资源的开发等方面均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
如何实现“纲要”提出的目标,构建何等教学模式来实现,通过问卷调查、查阅文献资料与实践研究认为: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是实现纲要总体要求,完成现代体育教学功能较为适宜的形式。
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构成“俱乐部”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进行社会、政治、文艺及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的团体和场所。
”本文所讲的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是指体育课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进行体育教学。
体育课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旨在教学的指导思想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发挥教师的专长;在教学目标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己选择学习项目,选择老师,自己确立目标,自己评价,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在课程设置上,学校面向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采取新生一入学即按个人兴趣、志向选择专项,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建制,甚至年级界限,重新组合上技能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达到学体育知识、技能,增进健康,享受娱乐,参与竞技并进的目的,而将1、2年级课程列为必修课,3,4年级、研究生课程列为选修课;把校代表队及确有专长学生的专项运动训练列为专项的高层次体育课程教学,兼顾特殊学生群体,开设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全新体育教学模式。
谈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
谈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作者:石征凯来源:《体育时空》2016年第12期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12-021-02摘要从俱乐部教学概念的界定、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教学模式的类型、教学模式的作用、教学模式的类型构件等方面对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
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遵循“三自主、三贴切”:即课程内容选择自主(项目俱乐部选项课)、课外活动参与形式自主(自主参加课外俱乐部)、课程考核内容自主(在范围项目类别内选择考核内容);以上“三自主”必须是以“三贴近”为原则:即贴近学生心理与身体状况需求、贴近学生运动参与和技能形成需求、贴近于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对社会适应性的需求。
关键词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一、俱乐部教学概念的界定俱乐部(CLUB)一词源于欧美,在我国《辞海》中也有俱乐部的解释,在我国体育管理部门文件中也有对体育俱乐部进行专门界定。
俱乐部被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工作者引入教学中,由于各自研究的视角不同、操作过程的差异、活动项目的区别等原因,对高校公共体育课引入俱乐部教学的命名表述各不相同,定义的阐述也有较大差距。
如刘志敏[1]认为体育教学俱乐部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运动项目、教师、上课时间选择上具有一定自由度的体育教学形式;刘建坤等[2]认为体育俱乐部是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运动训练、群体竞赛等融为一体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
不难看出,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创新,是较好考量普通大学生自主性又结合学校办学条件的实际为依托,围绕某一运动项目开展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并遵从教学规律的高校体育组织。
二、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一)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即在课内教学时间内传授基本的运动技术技能,在课外时间让学生根据自我的意愿进行自我锻炼,实现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
(二)非营利性为本和商业俱乐部为辅的互补高校体育俱乐部本质是非营利性的公益组织,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又普遍存在收取一定的会员会费的情况。
高校体育教学中俱乐部模式的建立与理论分析
高校体育教学中俱乐部模式的建立与理论分析1. 俱乐部模式的意义俱乐部模式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一种发展方式,它不仅是学校体育运动的一种形式,更是学校提倡的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通过俱乐部模式,学校可以将不同体育项目的人才资源集中起来,形成优势资源,实现体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俱乐部模式的建立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俱乐部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在兴趣爱好相同或相近的学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集体氛围,增强了学生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高校体育教学中俱乐部模式的建立,需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1)制定俱乐部模式建设方案。
学校在开展体育俱乐部模式教学之前,需要对学校的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学生体育素质等条件进行全面的评估,为俱乐部模式的建设提供全面的保障。
(2)设立俱乐部组织机构。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可以设立不同的俱乐部组织机构,如篮球俱乐部、足球俱乐部、羽毛球俱乐部等。
每个俱乐部都应该有专门的负责老师和管理人员,以确保俱乐部活动的有序进行。
(3)制定俱乐部管理条例。
俱乐部在进行活动时需要有一定的规范和制度,可以依照学校制定的俱乐部管理条例,明确俱乐部的宗旨、活动内容、组织形式、成员资格等事项,保障俱乐部活动的有序进行。
(4)招募俱乐部成员。
学校可以通过宣传栏、校园广播、宣传册等方式,向全体学生招募俱乐部成员。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俱乐部活动,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形式。
俱乐部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形式,包括体育比赛、训练、座谈会、康体教育、体育旅行等,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2)注重俱乐部活动的实效性。
俱乐部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俱乐部活动的设计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注重活动的实效性。
(3)注重俱乐部活动的个性化。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俱乐部活动应该注重个性化,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制研究
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制研究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推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也成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目标。
在当前的各大高校内,公共体育课程的重要性越发受到关注,也由此促使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的涌现。
其中,俱乐部教学制是一种得到了广泛应用的教学模式。
本文围绕俱乐部教学模式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应用进行相关探究。
关键词: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制;教学模式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教学理念也开始由此产生了一定的变革。
而自从《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各大高校掀起了一场关于体育公共课改革的浪潮,体育课程也开始迈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1]在这一背景下,一线教学领域涌现出了更加多元化、创新化、实用型的教学方式,而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
俱乐部制教学是对传统体育课堂的冲击,它转变了以往体育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体育活动开展的主体,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目标,使用学生感兴趣的手段来推进教学进程,进而获得课堂实效。
虽然俱乐部制教学展现出巨大的应用优势,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相关定义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是一种在新课改背景下被广泛使用的教学手段。
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相较于传统的体育课堂而言拓展出了更为广阔的学习领域,它能够完全满足新时代高校学生更加个性化以及细分化的体育学习需求。
除此之外,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得校方对于学生的体育活动管理更为高效,它可以及时监测学生在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并以此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处理举措。
俱乐部制教学手段给予了学生更广阔的自由选择与自主学习区域,激发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使得学生能够依据自己的兴趣与喜好深入发展个性化技能,在体育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实现身心全方位的健康成长。
二、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开设项目供需不平衡。
为了满足当前高校学生更加个性化的需求,尊重学生内部差异化的喜好与选择意愿,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论文关键词:俱乐部制;教学目标;终身体育论文摘要:对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关系进行分析,从而验证俱乐部制教学是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较为适用的模式。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称“纲要”)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体育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
“纲要”对体育课程的性质、目标、结构、内容与方法、评价及课程的建设与资源的开发等方面均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
如何实现“纲要”提出的目标,构建何等教学模式来实现,通过问卷调查、查阅文献资料与实践研究认为: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是实现纲要总体要求,完成现代体育教学功能较为适宜的形式。
1 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构成“俱乐部”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进行社会、政治、文艺及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的团体和场所。
”本文所讲的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是指体育课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进行体育教学。
体育课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旨在教学的指导思想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发挥教师的专长;在教学目标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己选择学习项目,选择老师,自己确立目标,自己评价,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在课程设置上,学校面向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采取新生一入学即按个人兴趣、志向选择专项,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建制,甚至年级界限,重新组合上技能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达到学体育知识、技能,增进健康,享受娱乐,参与竞技并进的目的,而将1、2年级课程列为必修课,3,4年级、研究生课程列为选修课;把校代表队及确有专长学生的专项运动训练列为专项的高层次体育课程教学,兼顾特殊学生群体,开设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全新体育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由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方法、课程设计、考试方法等构成。
我们考察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可否适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其核心就是考核其能否实现现代体育的功能,即学生全面身心素质的提高,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符合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规律。
2 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目标的衔接2.1 俱乐部制学习的递进性,适应体育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对吉林大学2001级来自21省、市300名大学生在中学(初、高中)阶段体育授课内容、教学形式及对大学阶段教学模式的评价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1)在来自21个省、市的288名学生中,在初中阶段学习体育的19个项目中14项均有接触,体育项目学习人数最多的分别是篮球、田径、足球、排球、武术、速滑、乒乓球,而对休闲项目(网球、马术)要求场地条件较高的项目相对较少,反映初中阶段体育课教学的状况;而在高中阶段体育项目学习人数最多的分别是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游泳项目,仍是休闲类项目较少,同样反映了在高中阶段,简单易学、喜闻乐见的项目开展较好。
教学形式,每周2次体育课,每次50min,结果表明,中学阶段学生对体育项目虽然接触不同,但对一项或几项都有学习,入大学后,基本具备了专项教学的基础。
(2)对体育课内容、上课形式的评价表明:传统式,即以自然班上课、教学,以技术、能力为考试标准进行考核,同学对其评价最低,赞成率仅占11%;而俱乐部式教学,入学后即按个人兴趣选专业,按专项能力组织不同层次班进行教学,以个人学习为主,教师为辅,上课时间自己选择,依完成规定的锻炼时间、技能、体能评价体育成绩的教学形式,赞成率达61%。
(3)采用传统式教学与中学教学形式没有更大差异,普修课教学内容比较全面,是对中学所学项目的简单重复,学生既不能产生学习兴趣,又对一些动作难以掌握,接触运动项目多,如蜻蜒点水,很难达到教学目的。
俱乐部制教学根据个人兴趣、体质及运动水平选择项目分层次学习、参加训练,遵循了增强体质、循序渐进的原则,掌握体育技术由简到繁、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由浅入深的原则,符合认知规律,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2 俱乐部制学习项目的专一,适应了教学目标的系统性俱乐部制学习,采取单一的专项学习,在尊重个人兴趣与身体条件和运动水平的前提下,对某一项目进行系统的学习,设置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开始,到学习基本战术或高一层次的技术,以至成为该项目的校一级的代表队或国家等级运动员。
即从初级班到中级班,再晋升为高级班,这些晋升是根据个人身体素质、能力及技术掌握的程度而定。
身体条件好、技术水平高的同学,一入学即可进行相适应的中级班或高级班学习,甚至进入校代表队接受更高的身体、技能训练。
这样一来,使得在中学阶段建立起来的体育兴趣继续提升,使得已掌握的体育技能得以进一步提高。
就个体而言,是一个体质不断加强、运动技能不断提高、体育兴趣不断加深的动态过程;整体上就形成这样一个体育教学目标不断提升、递进的体系。
体育学习的目标具有系统性,目标的确立,应根据人体发展的客观实际和掌握体育技能的水平来确定,即根据个体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和技巧等方面来确定,人在身体不同发展阶段应有不同的体育目标,表现出阶段性、递进性、相关性,即身体不同阶段应选择不同难度的不同项目来学习。
不同阶段应有不同阶段的要求,小学、中学、大学不但在学习内容上应有差别,而且在同一内容的要求上也不应完全相同,如果说小学阶段是以游戏、玩耍为手段开发体质;而中学应是学习、熟悉多项体育运动项目,增强体质;到大学应真正较系统学习一、两个体育项目,并有一定的特长,成为终身体育锻炼的项目。
递进性,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育锻炼的强度、技术动作的难度都应较中学阶段有明显提高。
有目标,才有动力,才有新的进步,才会使兴趣不断提升。
所谓相关性的特点,即体育项目尽管有几十项,但都是以力量、速度、灵敏性为基础的,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并不意味着全面学习所有体育项目,而是在具有基础素质后,再通过专项素质的提高,掌握其他专项技术也就不难了。
而且与同一项目的同一层次的同学在一起学习、训练和比赛,由于身体素质条件、技术基本接近,除了便于组织教学,发挥教师专业特长的优势外,更容易激发同学的学习激情,可比性强,利于竞争,充分发挥同学自身的潜能,与其他文化课按所报专业录取,分数相近,在一个起点上学习的模式统一起来。
2.3 俱乐部体制学习宽松,适应体育教学目标的灵活性传统的体育课每周1次学习,如因身体或其他原因不能参加,就没有弥补上课的机会。
俱乐部制使得上课时间大幅度地延伸,从早上6:00至晚上8:30,每周从周一至周六,每次教学时间为60min,每周2次,每学期完成规定的学习时间(比较适合普通学生),自主确定具体上课时间,使得学生在参与学习的时间上具有灵活性的选择。
管理的灵活性。
由于个人体能、技能的基础不同,每个学生可根据自身基础条件参与一个专项的不同层次班级学习,掌握较快的学生可以提前晋升到高一个层次学习;反之,掌握较慢的同学可以在该层次上反复训练;身体条件好、素质好的同学,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还可以选择其他项目学习.灵活管理。
学校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设置更多项目体育课程。
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担当得心应手的项目教学,把标准的示范动作展示给学生,简捷明了地讲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根据自己爱好与特长,根据自己的评价,选择适合自己风格的教师。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如近期学习负担、身体状况,自我调整参与俱乐部的时间,调整运动负荷,这会更好地做到体育锻炼与脑力劳动相结合。
3 俱乐部制教学与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3.1 俱乐部制教学使学生的体育意识上升为专项兴趣调查结果表明,经过从小学到高中的十几年的体育教育,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都是比较清楚的,但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的人不多。
俱乐部制教学,给同学提供了个性、爱好发展的广阔空间,在教师指导下,自己选择学习项目、选择教师、选择自己的学习时间,使得每位学生个人兴趣得到满足,主动性得到极大加强,学生会全身心投入,会利用更多的时间学习。
选项课又使得教师的业务专长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的标准示范、精炼的讲解,对学生兴趣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吉林大学南岭校区2001一2.002两个学年4262名学生进行选项教学试验,共开设16个项目,第一学期报名参加1274人,占总人数的29.9%,第二学期人数达到2980人,占总人数的68.8%,超过半数的学生自愿地选择专项课,说明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乐于接受。
传统教学模式,教学项目较多,每项学时分配较少,学生根本无法掌握基本技术。
只有从简到繁,循序渐进,从基本技术到专项技术逐步提高,从一般身体素质到专项身体素质的不断加强,使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再参与各类竞赛活动,在竞争与对抗中体验乐趣,不断提高运动能力,不断挑战自己、战胜自己,特别是得到周围人群、社会的承认,就更能体验到体育的价值。
即便是跑步,在一些人眼里看似枯燥,但对于有长跑习惯的人来说,则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那种每次活动后的愉悦感、轻松感,只有经过磨炼的人才能体验到。
观察也发现,凡是常年坚持体育锻炼的人,绝大多数都坚持某一、两个项目,也是他最喜欢的项目,常常又是有点成就的项目,而很少有每个项目都去参加的人。
实践又证明,通过4个学期的专项学习,学生基本可以掌握1个项目的体育技能,随着技能的提高,参与兴趣会更浓,运动的强度也会加大,形成对某项运动的偏好,这时学生会自觉地安排自己的健身时间,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可能形成。
3.2 俱乐部制教学,适应了大学生的身心要求所谓的身心要求,是运动者对运动的强烈欲望,在训练中掌握体育技能的强烈的成功欲,在参与运动比赛中的强烈竞争意识和表现欲。
运动后身体轻松,心情愉悦,精力充沛,运动成了一种享受,继而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锻炼习惯,保持锻炼的激情。
而俱乐部制教学,由于课程设置多样化、个人学习项目的专业化、学习过程的层次化、成绩考评的综合化,使得学生的欲望得到充分的满足。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按自然班教学,开设项目轮转频繁,各项目教学始终是在基本技术上打转转,即使是喜闻乐见的篮球、足球这类课程,在一个自然班教学中,总有一部分同学根本不感兴趣,有一部分同学没有任何基础,也会有部分同学兴趣浓厚、技术较好。
在课堂上,老师教的是篮球,某些同学心理想学的是足球,或其他项目。
教师在内容的安排、练习方法,难易程度上不得不把标准确定在中间层次,照顾大多数,使得兴趣浓厚,技术、体能较好的同学不能尽兴,甚至达不到提高的目的,无法充分的表现,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对于技能较差的同学,又无能力去表现,甚至没有欲望,教学对象的差异性过大,无论是场地器材的保证能力,还是教学方法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