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部分)
建国后的典型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志新案是建国后中国法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案例之一。
张志新,女,出生于1944年,吉林省吉林市人。
1979年,因在吉林市积极传播民主思想,张志新被以“反革命宣传罪”判处死刑,成为建国后中国第一个被判处死刑的女知识分子。
张志新案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被誉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宣言”。
二、案件经过1979年,张志新在吉林市从事教育工作。
当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社会思想活跃,各种思潮涌动。
张志新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开始积极传播民主、自由、平等的观念。
她通过私下聚会、写信、发表文章等方式,向周围的人宣传民主思想。
然而,张志新的行为引起了当局的注意。
1980年5月10日,张志新因涉嫌“反革命宣传罪”被逮捕。
在审讯过程中,张志新坚称自己的行为是为了追求民主、自由,没有反革命的目的。
但当局依然以“反革命宣传罪”对她进行起诉。
1980年10月,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开庭审理张志新案。
在法庭上,张志新勇敢地陈述了自己的观点,表达了对民主、自由的渴望。
然而,法庭最终以“反革命宣传罪”判处张志新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张志新案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
许多国内外知名人士、学者、媒体纷纷对此案表示关注和质疑。
在舆论的压力下,最高人民法院于1981年1月撤销了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判决,将案件发回重审。
1981年2月,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重新审理张志新案。
在审理过程中,法庭对张志新的辩护律师进行了严格审查,限制了律师的辩护权利。
最终,法庭再次以“反革命宣传罪”判处张志新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张志新案在中国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对知识分子的迫害,是对民主、自由的压制。
在舆论的压力下,中国政府于1983年8月对张志新案进行了复查。
经过复查,最高人民法院认为张志新案证据不足,撤销了死刑判决,改判张志新有期徒刑15年。
三、案件影响张志新案在中国法律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该案件的主要影响:1. 揭示了建国后中国法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道德法律典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思想道德法律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价值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本文通过对思想道德法律典型案例的分析,旨在揭示思想道德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为我国法治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二、典型案例分析1. 案例一:见义勇为案情简介:2019年,某市发生一起火灾,一名女子被困火场。
邻居小王不顾个人安危,冲进火场将女子救出。
事后,小王因救人过程中受伤,被送往医院治疗。
在治疗期间,小王家庭经济陷入困境。
分析:此案例中,小王的行为充分体现了思想道德法律的要求。
首先,小王在火灾发生时,勇敢地冲进火场,救助被困女子,展现了见义勇为的精神;其次,小王在救治过程中受伤,依法享有医疗救治权利。
此案例反映了我国在思想道德法律方面的成果,即弘扬了社会正能量,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 案例二:诚信经营案情简介:某市一家超市老板李某,在经营过程中,以次充好,欺诈消费者。
经消费者投诉,有关部门调查取证,证实李某违法行为。
法院判决李某赔偿消费者损失,并处以罚款。
分析:此案例反映了诚信经营的重要性。
在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商家应当诚信经营,不得欺诈消费者。
李某的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损害了消费者权益,最终受到法律制裁。
此案例警示商家,诚信经营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只有诚信经营,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3. 案例三:反腐倡廉案情简介:某市原市委书记张某,在任期间,利用职务之便,大肆收受贿赂,为他人谋取利益。
经群众举报,有关部门调查核实,张某涉嫌严重违纪违法。
法院依法判处张某有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
分析:此案例体现了反腐倡廉的重要性。
在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党员干部必须廉洁自律,不得以权谋私。
张某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此案例警示党员干部,要严守思想道德法律底线,做到廉洁自律,为人民群众谋福祉。
4. 案例四:家庭教育案情简介:某市一名中学生小张,因沉迷网络游戏,成绩下滑。
分析生活中典型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在日常生活中,法律案例无处不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典型法律案例入手,分析法律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方面的作用。
二、典型法律案例分析1. 案例一:张某与李某相邻权纠纷案案情简介:张某与李某是邻居,两家房屋相邻。
李某在自家庭院搭建了一个阳光房,导致张某的采光受到严重影响。
张某多次与李某协商,要求拆除阳光房,但李某拒绝。
无奈之下,张某将李某诉至法院。
分析:此案涉及相邻权纠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八十四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相邻关系。
”张某的采光权受到李某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得到法律保护。
法院审理后,判决李某拆除阳光房,恢复张某的采光权。
2. 案例二:王某与李某劳动合同纠纷案案情简介:王某在某公司工作多年,双方签订有劳动合同。
公司因经营不善,决定裁员。
在裁员过程中,公司未按照法律规定支付王某经济补偿金。
王某不服,将公司诉至法院。
分析:此案涉及劳动合同纠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依照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公司未按照法律规定支付王某经济补偿金,侵犯了王某的合法权益。
法院审理后,判决公司支付王某经济补偿金。
3. 案例三:张某与李某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案情简介:张某驾驶摩托车与李某驾驶的汽车发生碰撞,导致李某受伤。
交警部门认定张某负主要责任。
李某要求张某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等损失。
分析:此案涉及交通事故责任纠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
”张某负主要责任,应承担赔偿责任。
法院审理后,判决张某赔偿李某的医疗费、误工费等损失。
4. 案例四:王某与李某婚姻家庭纠纷案案情简介:王某与李某结婚多年,因性格不合,感情破裂。
中国典型法律案例及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刘涌故意杀人案是中国司法实践中一个典型的法律案例,该案于2003年在中国辽宁省铁岭市发生,涉及一起因经济纠纷引发的故意杀人案件。
案件的审理过程和判决结果在中国乃至国际上都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案例。
二、案件概述2003年2月,辽宁省铁岭市某企业老板刘涌因与某公司发生经济纠纷,雇请杀手对其竞争对手进行报复。
杀手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将竞争对手的亲属误认为是目标,将其杀害。
此案发生后,公安机关迅速介入调查,将犯罪嫌疑人刘涌抓获。
三、案件审理该案在铁岭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审理过程中,被告人刘涌的辩护律师提出刘涌具有自首情节,且在案发后积极赔偿被害人亲属,请求从轻处罚。
然而,法院审理后认为,刘涌的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且情节恶劣,应当依法严惩。
在一审宣判后,刘涌不服,向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在二审过程中,上诉人刘涌及其辩护人再次提出刘涌具有自首情节,请求二审法院从轻处罚。
然而,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认为,刘涌的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且情节恶劣,依法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四、案例分析1. 法律适用刘涌故意杀人案在审理过程中,法院严格依法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对刘涌的行为进行了定性。
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本案中,刘涌的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且情节恶劣,依法应予严惩。
2. 司法公正在刘涌故意杀人案的审理过程中,法院始终坚持司法公正,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尽管刘涌及其辩护人提出了自首和赔偿等情节,但法院依然依法作出了公正的判决。
这体现了我国法治精神的坚定和司法公信力的提升。
3. 社会影响刘涌故意杀人案的发生和审理,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
该案不仅揭示了社会矛盾和法治建设的不足,也促进了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
通过此案,我国司法机关向全社会传递了法治精神,提高了司法公信力。
社工典型个案案例(精品七篇)

社工典型个案案例(精品七篇)社工典型个案案例(精品七篇)案例一:心理健康辅导在一所中学中,有一名学生张明因长期沉迷游戏而导致学业下滑、与同学疏远。
社工小刘了解到张明的情况后,主动与其家长接触,提供心理健康辅导。
小刘与张明进行了多次面谈,并开展了心理测评,了解其游戏成瘾的原因。
通过与学校老师的合作,小刘制定了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游戏限制措施,并结合家庭环境,提供了家庭教育指导。
经过几个月的辅导,张明逐渐摆脱游戏成瘾,学习成绩有所提升,与同学间的关系也得到改善。
案例二:青少年保护小明是一名中学生,他的家庭环境非常复杂,家庭成员有吸毒问题,经常产生暴力冲突。
小明在学校中表现出攻击性和自闭行为,导致同学间的疏远。
社工小李注意到小明的问题后,首先与其家长进行沟通,并联系相关部门协助解决家庭问题。
同时,小李在学校中开展了青年保护教育,倡导同学关注身边的问题,提供支持和帮助。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逐渐摆脱暴力环境的影响,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改变。
案例三:老年人关怀小华是一名社区的社工,他负责关怀社区中的老年人群体。
在访问中,他了解到一位叫老李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社交圈子狭窄,情绪低落。
小华积极与老李交流,鼓励他参与社区活动,与其他老人建立联系。
同时,小华联系社区医院为老李提供定期身体检查和健康咨询。
通过积极的关怀和帮助,老李的生活逐渐有所改善,他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
案例四:家庭暴力干预小丽是一名遭受家暴的妇女,她经历了多次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
社工小陈接到小丽的求助后,与她进行了隐私保护的沟通,为她提供了安全住所并帮助她寻求法律援助。
同时,小陈联系了心理咨询师,为小丽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援助后,小丽逐渐走出家暴的阴影,重拾了对生活的勇气。
案例五:单亲家庭支持小王是一对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长期工作忙碌,缺乏关注和陪伴。
社工小赵了解到小王的情况后,制定了个性化的支持计划。
小赵邀请其他亲戚或邻居来照顾小王,增加他的家庭支持网络。
典型案例法律论证(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张某,男,1980年2月出生,大学本科毕业,2008年7月进入某科技公司(以下简称“科技公司”)担任软件开发工程师。
双方签订了一份为期三年的劳动合同,合同约定张某的月工资为8000元,加班费按照国家规定计算。
张某入职后,科技公司因业务需要,经常安排张某加班,张某也按照公司要求加班。
然而,由于科技公司经营不善,于2011年5月宣布破产。
在此期间,张某累计加班时长超过400小时,但科技公司并未支付加班费。
2011年6月,张某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科技公司支付其加班费。
科技公司则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内加班,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不低于工资的150%支付加班费。
而张某已经超过试用期,因此不应支付加班费。
二、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安排加班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支付加班费。
用人单位安排加班,超过国家规定的工作时间的,应当按照不低于工资的150%支付加班费。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用人单位安排加班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支付加班费。
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第九条:劳动者在试用期内加班,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不低于工资的150%支付加班费。
三、法律论证1. 关于加班费支付的法律适用本案中,科技公司主张张某已经超过试用期,不应支付加班费。
然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加班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支付加班费。
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第九条也明确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内加班,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不低于工资的150%支付加班费。
因此,科技公司主张张某已超过试用期不应支付加班费的观点缺乏法律依据。
2. 关于加班费计算标准的适用本案中,科技公司主张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加班费应按照不低于工资的150%支付。
法律典型案件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某,男,35岁,某市某区居民。
因邻里纠纷,与邻居李某发生争执。
在争执过程中,张某持械将李某打成重伤。
李某经抢救无效死亡。
此案经公安机关侦查,检察机关起诉,法院审理,最终作出判决。
二、案件事实1. 争执起因:张某与李某系邻居,两家相邻。
近年来,两家因邻里纠纷矛盾不断,张某怀疑李某在背后说其坏话,导致两家关系紧张。
2. 争执经过:201X年X月X日,张某在小区内遇到李某,双方再次发生争执。
张某情绪激动,拿起手中的铁棍朝李某头部打去,李某躲避不及,头部受到重击。
3. 伤害后果:李某被送往医院抢救,经诊断为重伤,后因抢救无效死亡。
4. 张某归案:案发后,张某逃匿。
经过公安机关侦查,张某于201X年X月X日被抓获归案。
三、争议焦点1. 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2. 张某是否具有自首情节?3. 法院应如何判决?四、案例分析1. 关于故意伤害罪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在本案中,张某持械故意伤害李某,致其死亡,其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张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当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2. 关于自首情节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在本案中,张某在被公安机关抓获后,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符合自首情节。
但是,张某在案发后并未自动投案,而是在被公安机关抓获后才供述自己的罪行,因此,张某的行为不构成自首。
3. 关于法院判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且致人死亡,依法应当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典型法律案件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某与李某系邻居,两家相邻而居。
2019年,李某在自家庭院内修建了一座简易棚,用于存放杂物。
该简易棚距离张某家较近,张某认为该棚遮挡了采光,且存在安全隐患。
张某多次与李某协商,要求李某拆除简易棚,但李某以棚内存放的物品较多、拆除困难为由拒绝。
2020年5月,李某在简易棚内进行物品整理时,不慎将张某家的一面窗户玻璃砸碎。
张某要求李某赔偿损失,但李某认为该事故纯属意外,与自己无关,拒绝赔偿。
张某遂将李某诉至法院,要求李某赔偿其损失。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1. 李某修建简易棚是否侵犯了张某的采光权?2. 李某在简易棚内整理物品时砸碎张某家窗户玻璃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三、案件分析(一)李某修建简易棚是否侵犯了张某的采光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七十二条规定:“业主对其专有部分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六十四条规定:“不动产权利人因建造、修缮建筑物等行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在本案中,李某在自家庭院内修建简易棚,该行为属于对其专有部分的使用。
然而,该简易棚距离张某家较近,且高度较高,确实对张某的采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根据法律规定,李某在行使物权时,应当尊重张某的合法权益。
因此,李某修建简易棚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张某的采光权。
(二)李某在简易棚内整理物品时砸碎张某家窗户玻璃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不承担侵权责任。
紧急避险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在本案中,李某在简易棚内整理物品时,由于操作不当,不慎将张某家的一面窗户玻璃砸碎。
李某的行为虽然属于过失侵权,但并非故意为之。
此外,李某在整理物品时,可能并未预见到会造成张某家窗户玻璃的损坏。
因此,李某的行为符合紧急避险的构成要件,不应承担侵权责任。
一件件典型案例

以下是部分典型案例:
1. 2022年7月,公安机关破获一起特大利用网络直播平台组织淫秽表演案,抓获犯罪嫌疑人54人,其中,主播50人、组织者4人,涉案金额达910余万元。
2. 2023年6月,公安部网安局组织15个省区市公安机关,在多地警方先后21次赴境外联合执法,与当地警方联手捣毁境外诈骗窝点7个,并先后20次从境外将诈骗分子包机回国,依法严惩。
这些案例反映了我国政府对于维护社会治安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决心和力度,同时也提醒广大群众要提高警惕,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共同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搜集典型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案例是法律实践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件,通过搜集和分析典型法律案例,可以更好地了解法律的规定和适用,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本文将从不同领域搜集典型法律案例,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有益的法律参考。
二、典型法律案例1. 民事领域(1)案例一: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情简介:原告张某与被告李某签订房屋买卖合同,约定李某将一套房屋出售给张某。
合同签订后,张某支付了部分房款,但李某未按约定办理过户手续。
张某遂诉至法院,要求李某履行合同,办理房屋过户手续。
法院判决:法院判决李某履行合同,办理房屋过户手续。
理由是房屋买卖合同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合法有效。
李某未履行合同义务,构成违约。
(2)案例二:离婚纠纷案情简介:原告王某与被告李某结婚多年,婚后因感情不和,王某起诉离婚。
李某不同意离婚,认为双方还有感情。
法院判决:法院判决离婚。
理由是夫妻感情确已破裂,无和好可能。
2. 刑事领域(1)案例一:故意伤害案案情简介:被告人赵某因琐事与邻居刘某发生争执,赵某持刀将刘某刺伤。
刘某经抢救无效死亡。
赵某被诉至法院。
法院判决:法院判决赵某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
理由是赵某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死亡,情节恶劣,构成故意伤害罪。
(2)案例二:盗窃案案情简介:被告人陈某伙同他人,采取撬锁手段,盗窃某公司财物价值人民币5万元。
陈某被诉至法院。
法院判决:法院判决陈某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
理由是陈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盗窃手段,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构成盗窃罪。
3. 行政领域(1)案例一:行政处罚案案情简介:某公司因违反环境保护法规,被当地环保部门处以罚款。
公司不服,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判决:法院判决维持环保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
理由是某公司违反环境保护法规,环保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合法。
(2)案例二:行政许可案案情简介:某公司申请某市住建局颁发建筑资质证书。
住建局以公司不符合条件为由,拒绝颁发证书。
公司不服,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典型案件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某,男,25岁,某市居民。
2019年5月,张某因盗窃被公安机关抓获。
经调查,张某自2018年起,先后在市区多家商场、超市实施盗窃,涉案金额达10万元。
张某在作案过程中,多次使用假币、伪造的身份证等手段进行掩饰,给案件侦破带来一定难度。
二、案件审理1.一审张某盗窃案由某市人民法院审理。
法院经审理认为,张某的行为已构成盗窃罪,依法应予惩处。
根据张某的犯罪事实、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法院依法判处张某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10万元。
2.二审张某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
某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三、案例分析1.案件特点(1)涉案金额较大。
张某在短时间内连续作案,涉案金额高达10万元,给被害单位造成了严重损失。
(2)作案手段多样。
张某在作案过程中,使用假币、伪造身份证等手段进行掩饰,增加了案件侦破难度。
(3)社会影响恶劣。
张某的盗窃行为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损害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2.案件处理(1)依法惩处。
法院依法判处张某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10万元,体现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加强宣传教育。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对张某进行了法制教育,使其认识到自己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危害,起到了警示作用。
(3)维护被害人权益。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积极调查取证,确保被害人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3.案件启示(1)加强法制教育。
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预防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2)严厉打击盗窃犯罪。
公安机关要加大对盗窃犯罪的打击力度,严厉打击盗窃犯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
(3)提高人民群众防范意识。
通过宣传防盗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防范意识,减少盗窃案件的发生。
四、结论张某盗窃案是一起典型的盗窃案件,通过对此案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盗窃犯罪对社会的危害性。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依法打击盗窃犯罪,加强法制教育,提高人民群众防范意识,共同维护社会治安稳定。
大学生法律典型案例(3篇)

第1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在校园内外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法律问题。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典型的法律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大学生在法律意识、权益保护等方面的问题,以期为大学生提供法律知识普及和警示。
一、案例一:大学生网络侵权纠纷案例背景:某高校大学生小李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某知名品牌的负面评论,认为该品牌的产品存在质量问题。
不久,该品牌公司发现后,以小李侵犯了其名誉权为由,将其告上法庭。
案例分析:本案中,小李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关键在于其言论是否具有捏造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性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的规定,捏造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构成名誉侵权。
在本案中,小李的言论并未有确凿证据证明该品牌产品存在质量问题,而是基于个人主观判断进行负面评论。
因此,小李的行为可能构成名誉侵权。
对于大学生而言,网络空间并非法外之地,发表言论时应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名誉。
法律建议:1. 在网络空间发表言论时,应谨慎行事,避免捏造事实、损害他人名誉。
2. 如遇到名誉侵权,应及时寻求法律帮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案例二:大学生知识产权纠纷案例背景:某高校大学生小张在课余时间创作了一首歌曲,并在社交媒体上发布。
不久,该歌曲被某知名音乐公司发现,并声称小张侵犯其著作权,要求其停止使用并赔偿损失。
案例分析:本案中,小张创作的歌曲是否构成侵权,关键在于其是否侵犯了音乐公司的著作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规定,著作权人对其作品享有署名权、修改权、复制权等权利。
在本案中,如果小张的歌曲与音乐公司的作品存在实质性相似,且未获得音乐公司的许可,则可能构成侵权。
对于大学生而言,创作作品时应注意避免侵犯他人著作权。
法律建议:1. 创作作品时,应尊重他人著作权,避免侵权行为。
2. 如遇到著作权侵权,应及时与对方协商解决,或寻求法律帮助。
三、案例三:大学生劳动合同纠纷案例背景:某高校毕业生小王在毕业后与一家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约定试用期为三个月。
结合犯的典型例子(一)

结合犯的典型例子(一)结合犯的典型案例案例一:共谋合同欺诈描述共谋合同欺诈是指两个或多个人合谋,制定出一个计划,通过伪造合同或其他方式来实施欺诈行为。
这种犯罪行为通常是为了从中获取非法利益。
细节分析1.策划: 共谋者制定合同欺诈计划,确定目标和目的。
2.伪造合同: 共谋者伪造虚假合同文件,包括假的签名、虚假信息和无效合同条款等。
3.合同履行: 共谋者使用伪造的合同进行商业交易,以此获得非法利益。
4.隐藏真相: 共谋者将真实情况隐藏起来,使受害者难以发现欺诈。
案例二:串通投标描述串通投标是指多个竞争对手相互勾结,共同商议并通过非法手段来操纵投标过程,以此获取非公正利益的犯罪行为。
细节分析1.合谋计划: 参与者通过暗中商议和协作,制定非法合谋计划。
2.投标操作: 参与者在投标过程中通过预先安排的方式,控制竞争力,例如分工合作、故意放弃更有竞争力的投标等。
3.虚假报价: 参与者互相间达成共识,提供虚假的投标报价,使得其他竞争者无法获得公正竞标机会。
4.非法获取利益: 参与者通过串通投标,最终操作标书结果,获得非法利益。
案例三:勾结贪污描述勾结贪污是指两个或多个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权力,进行非法交易、索贿受贿等活动,从中获取非法利益的犯罪行为。
细节分析1.职务滥用: 参与者利用职务上的特权和权力,为其它共谋者提供便利,滥用职权。
2.非法交易: 参与者与受贿者达成共识,通过提供贿赂或进行其他非法交易,获得非法利益。
3.掩盖迹象: 参与者为了掩盖贪污行为,采取措施来隐藏贪污证据,如销毁文件、伪造账目等。
总结以上只是结合犯的一些典型案例,通过共谋和合谋,这些犯罪行为多样化且具有隐蔽性。
对于防范结合犯罪的发生,需要加强监管力度、加强合规意识,并建立有效的反腐机制,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法律讲堂典型案件(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李某某,某大学三年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学费和生活费,于是通过某网络借贷平台借款。
起初,李某某仅借了5000元,但由于无力偿还,借款金额逐渐增加。
在短短几个月内,李某某的借款金额累计高达10万元。
随着借款金额的不断增加,李某某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无法承受还款压力,于是选择了自杀。
二、案件分析1. 校园贷的法律性质校园贷是指针对在校大学生提供的贷款服务。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校园贷属于民间借贷,具有合法性。
然而,由于校园贷的特殊性,其在法律实践中存在诸多风险。
2. 李某某借款行为的法律风险(1)高利率:校园贷通常具有高利率,甚至超过法律规定的高利贷标准。
李某某在借款过程中,未仔细了解利率,导致借款成本过高。
(2)借款合同不规范:校园贷合同往往存在条款模糊、格式不规范等问题,导致借款人权益难以保障。
(3)暴力催收:部分校园贷平台存在暴力催收行为,对借款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3. 李某某自杀的法律责任(1)借款合同纠纷:李某某与借款平台之间存在借款合同纠纷,双方可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
(2)刑事责任:如果借款平台存在违法行为,如暴力催收、欺诈等,可能构成犯罪,借款人可向公安机关报案。
(3)民事责任:借款人自杀行为与借款平台是否存在过错存在争议。
如果借款平台存在过错,如暴力催收等,借款人可能要求平台承担相应民事责任。
三、法律建议1. 大学生应提高法律意识,了解校园贷的法律风险,谨慎借款。
2. 借款前,仔细阅读借款合同,了解利率、还款期限、逾期后果等条款。
3. 如遇到暴力催收等违法行为,可向公安机关报案。
4. 如因借款导致家庭、学业等方面问题,可寻求法律援助。
四、总结李某某案是一起典型的校园贷引发的悲剧。
在校园贷日益普及的背景下,大学生应提高法律意识,理性对待借款,避免陷入债务危机。
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校园贷的监管,规范校园贷市场,保障借款人合法权益。
(注:本文仅为法律讲堂案例,不代表真实案例。
典型法律犯罪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日益繁荣,各类投资理财产品层出不穷。
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公众的投资热情,以高回报为诱饵,进行非法集资活动,严重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本案例即是一起典型的非法集资案件。
二、案情简介李某,男,35岁,某市人。
2016年,李某以成立一家投资公司为名,开始从事非法集资活动。
李某通过亲戚、朋友等渠道,向社会公众宣传其投资项目的优势,承诺高额回报,吸引投资者投资。
在短短一年时间里,李某非法集资金额高达2000余万元,涉及投资者300余人。
三、犯罪事实1. 非法集资李某通过虚假宣传,承诺高额回报,非法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
具体表现为:(1)编造虚假的投资项目,谎称投资项目具有高额回报,吸引投资者投资。
(2)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甚至给予投资者额外的奖励。
(3)利用亲戚、朋友等关系,向投资者宣传其投资项目,扩大集资规模。
2. 贪污侵占李某在非法集资过程中,将集资款项用于个人挥霍、偿还债务等,并未将集资款项用于投资项目。
具体表现为:(1)将集资款项用于购买豪车、高档消费等。
(2)以公司名义借款,用于偿还个人债务。
(3)虚构投资项目,将集资款项用于虚假投资。
四、侦查过程2017年,某市公安机关接到投资者报案,称其投资李某的公司被骗。
公安机关迅速开展侦查工作,通过调查取证,掌握了李某非法集资的证据。
2018年,李某被公安机关抓获。
五、审判结果2019年,某市人民法院依法审理了李某非法集资案。
法院认为,李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虚构投资项目、承诺高额回报等手段,非法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非法集资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判处李某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0万元。
六、案例分析本案是一起典型的非法集资案件,具有以下特点:1. 犯罪手段多样。
李某通过虚假宣传、承诺高额回报等手段,欺骗投资者,非法集资。
2. 涉案金额巨大。
我国典型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行业日益繁荣,各类金融产品层出不穷。
然而,与此同时,非法集资案件也呈上升趋势。
张某非法集资案便是其中一例,该案件涉及金额巨大,社会影响恶劣,对金融市场的稳定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严重损害。
二、案件经过张某,男,35岁,原系某市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董事长。
2014年,张某以公司名义,通过虚假宣传、承诺高额回报等手段,向社会公众非法集资。
具体如下:1. 宣传手段:张某利用公司网站、宣传册、户外广告等渠道,大肆宣传公司项目,夸大公司实力,承诺高额回报。
2. 集资方式:张某以公司项目为名,向投资者承诺年化收益率10%以上,并以分红、股权等方式吸引投资者。
3. 集资规模:张某通过多种渠道,向全国各地数百名投资者非法集资,涉案金额达2亿元人民币。
4. 集资过程:投资者将资金汇入张某指定的银行账户,张某再将资金用于公司经营或个人挥霍。
三、案件审理2015年,张某因涉嫌非法集资罪被警方逮捕。
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查明以下事实:1. 张某非法集资数额巨大,且涉及人数众多,严重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
2. 张某以虚假宣传、承诺高额回报等手段,诱使投资者投资,严重侵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3. 张某将非法集资所得资金用于公司经营和个人挥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四、判决结果2016年,法院依法对张某进行审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相关法律规定,法院认定张某犯非法集资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并处罚金100万元。
同时,张某需返还投资者全部投资款项。
五、案件反思张某非法集资案给我国金融市场带来了严重危害,暴露出以下问题:1. 部分投资者法律意识淡薄,盲目追求高收益,缺乏风险意识。
2. 金融监管部门监管力度不足,对非法集资行为查处不力。
3. 部分企业缺乏诚信,以非法手段获取资金,损害了市场秩序。
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应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投资者教育,提高投资者法律意识,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
十个典型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分析一:李某某与张某某离婚纠纷案案情简介:李某某与张某某于2010年登记结婚,婚后育有一子。
婚后不久,双方因性格不合、家庭琐事等原因产生矛盾。
2018年,李某某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夫妻双方感情确已破裂,且无和好可能,遂判决准予离婚。
案例分析:本案涉及夫妻离婚的法律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由人民法院判决离婚。
本案中,法院根据双方矛盾严重、无和好可能的事实,依法判决准予离婚。
二、案例分析二:王某与刘某合同纠纷案案情简介:王某与刘某于2017年签订一份房屋买卖合同,约定王某购买刘某的房屋。
合同签订后,王某支付了部分房款,但刘某未按约定期限交付房屋。
王某遂诉至法院。
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刘某未按合同约定交付房屋,构成违约。
遂判决刘某返还王某已支付的房款,并赔偿王某因违约造成的损失。
案例分析:本案涉及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本案中,刘某未按合同约定交付房屋,构成违约,依法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案例分析三:李某与某公司劳动争议案案情简介:李某于2015年进入某公司工作,公司未与李某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2018年,李某因工作原因离职,要求公司支付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
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公司未与李某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
遂判决公司支付李某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
案例分析:本案涉及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本案中,公司未与李某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违反了法律规定,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案例分析四:陈某与某餐饮公司侵权责任纠纷案案情简介:陈某在某餐饮公司就餐时,不慎将餐具打翻,导致餐厅地面湿滑,其他顾客在行走过程中摔倒受伤。
法律悖论中典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一:过路费悖论案例背景:某城市实行车辆通行费制度,规定所有车辆进入市区需缴纳过路费。
然而,在市区周边的公路上,却出现了大量免费通道,使得部分车主为了节省费用,选择走免费通道进入市区。
法律悖论:按照法律规定,所有车辆进入市区都应缴纳过路费。
然而,免费通道的存在,使得法律规定无法得到有效执行。
一方面,缴纳过路费的车主感到不公平;另一方面,免费通道上的车辆增多,可能导致交通事故频发。
解决方案:1. 对免费通道进行整治,确保所有车辆进入市区都需缴纳过路费;2. 提高过路费标准,增加道路维护和建设资金;3. 加强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二、案例二:酒后驾车悖论案例背景:某城市实行酒驾入刑政策,对酒后驾车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然而,在实际执法过程中,部分交警部门却对酒驾违法行为视而不见,甚至存在受贿现象。
法律悖论:法律规定酒驾入刑,旨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然而,执法不严、受贿现象的存在,使得法律规定成为一纸空文,严重损害了法律的权威和效力。
解决方案:1. 加强对交警部门的监督,严肃查处执法不严、受贿现象;2. 提高交警部门的工作待遇,降低受贿风险;3. 完善酒驾检测设备,提高酒驾检测的准确性。
三、案例三:遗产继承悖论案例背景:某老人去世后,留下了一套房产。
老人生前立下遗嘱,将房产赠予外孙。
然而,老人的子女却认为遗嘱无效,要求继承房产。
法律悖论:法律规定,遗嘱是遗产继承的重要依据。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子女为了继承房产,故意歪曲遗嘱内容,甚至伪造遗嘱。
解决方案:1. 加强对遗嘱的审查,确保遗嘱的真实性;2. 建立健全遗嘱公证制度,提高遗嘱的法律效力;3. 加强对伪造遗嘱行为的打击,维护法律的权威。
四、案例四:环境污染悖论案例背景:某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长期排放超标废水。
当地环保部门对该企业进行了处罚,但企业仍然我行我素,继续排放废水。
法律悖论:法律规定,企业应遵守环保法规,保护环境。
典型弘扬正义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XX省XX市“5·15”交通肇事逃逸案是一起典型的弘扬正义、维护法治的案件。
2018年5月15日,XX市发生一起严重的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导致一人死亡,一人重伤。
该案件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警方经过艰苦努力,最终成功破案,将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彰显了法律的威严和社会正义。
二、案件经过2018年5月15日凌晨,XX市XX区某路段发生一起交通事故。
一辆小型客车在行驶过程中,与一辆电动自行车发生碰撞,造成电动自行车驾驶员重伤,乘客当场死亡。
事故发生后,小型客车驾驶员逃离现场,不知所踪。
事故发生后,XX市公安局高度重视,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专案组展开调查。
通过现场勘查、走访调查、视频侦查等手段,警方初步确定肇事车辆为一辆白色小型客车。
随后,警方通过侦查发现,肇事车辆驾驶员系XX市某公司员工张某。
在掌握张某的基本情况后,警方立即展开抓捕工作。
经过连续几天的蹲守和侦查,警方于5月19日将张某抓获。
经审讯,张某对其交通肇事逃逸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张某交代,事故发生后,因害怕承担责任,遂驾车逃离现场。
三、案件审理张某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后,XX市XX区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其提起公诉。
在庭审过程中,张某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悔过。
XX市XX区人民法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审理了此案。
庭审中,合议庭充分考虑了张某的犯罪事实、情节、悔罪表现等因素,依法作出判决:张某犯交通肇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
四、案件评析(一)弘扬正义,彰显法治精神XX省XX市“5·15”交通肇事逃逸案的成功侦破,充分体现了我国法治的进步和法律的威严。
在案件侦破过程中,警方依法履职,严格执法,确保了案件的公正处理。
同时,案件的审理过程公开透明,充分保障了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体现了我国法治的公正和正义。
(二)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该案的发生,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损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国内外典型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案例是法律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揭示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司法实践中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选取国内外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法律案例,分别从案件背景、争议焦点、判决结果等方面进行解析,以期为广大读者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案例一:美国“鹦鹉案”1. 案件背景2002年,美国一名男子购买了一只鹦鹉,取名“梅尔”。
然而,这只鹦鹉具有非凡的记忆力,能模仿人类的语言。
男子去世后,其遗嘱中将梅尔赠予了其女友。
然而,女友与男子的子女就梅尔的抚养权产生了争议。
2. 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梅尔作为一只鹦鹉,是否具有财产权益,是否能够作为遗嘱的受赠对象。
3. 判决结果美国法院经过审理,认为梅尔作为一只鹦鹉,不具有财产权益,不能作为遗嘱的受赠对象。
因此,法院驳回了女友关于抚养梅尔的请求。
4. 案例启示“鹦鹉案”引发了人们对动物权益的关注。
在我国,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做出了规定,但动物权益的法律地位仍需进一步完善。
此案启示我们,在法律实践中,要关注动物权益保护,加强对动物福利的保障。
三、案例二:中国“拼多多数据泄露案”1. 案件背景2018年,拼多多平台上出现大量用户个人信息泄露事件,涉及用户数百万。
泄露的信息包括用户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
该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2. 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拼多多平台是否存在泄露用户个人信息的行为,以及平台对用户信息保护的责任。
3. 判决结果法院经审理,认定拼多多平台存在泄露用户个人信息的行为,并判决平台赔偿用户损失。
同时,法院还要求拼多多加强用户信息保护,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4. 案例启示“拼多多数据泄露案”暴露了网络平台在用户信息保护方面的不足。
在我国,网络安全法对网络平台的信息保护提出了严格要求。
此案启示我们,网络平台要切实履行信息保护责任,加强用户信息安全。
四、结语通过对“鹦鹉案”和“拼多多数据泄露案”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法律案例在司法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型案例(部分)《望海潮》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2、了解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
3、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本词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1、掌握柳永词的创作特点。
2、抓住词中对景物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词的的赏析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胜景自古令人魂牵梦绕,富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
但就西湖就有“西湖传统十景图”,你知道是哪十景吗?明确: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曲苑风荷、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南屏晚钟、三潭印月、双峰插云(多媒体展示十景图片)过渡:美的景致、美的画面,如果再配上美的笔调,自然是美不胜收。
我们前面感受了诗歌的无穷魅力,今天将要通过柳永的《望海潮》开始进入到词的学习。
二、知识积累:1、词的起源:一般认为词起源于隋,最早产生于民间,兴起于唐,成熟于晚唐、五代,大盛于两宋。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词都是唐代的,《敦煌曲子词》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民间词集,《敦煌曲子词集》,是我国第一部词的总集。
2、词的分类: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词的段落叫“阕”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3、词的别称:如“诗余”“歌词”“乐府”“琴曲”“曲词”“曲子词”“长短句”等。
4、关于词牌和词题:词牌是各种词调的名称。
如:《清平乐》《沁园春》等标题是一首词的具体题目,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三、作者生平及创作:柳永(?—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
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进士,终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宋词到柳永手中才发生重大的变化。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作家。
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改变了词的创作方向,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即变“雅”为“俗”,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所以当时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代表作品有:《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望海潮》(东南形胜)、《雨霖铃》(寒蝉凄切)《鹤冲天》(黄金榜上)。
四、解题望海潮,词牌名,柳永首创。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记载,《望海潮》词传到金邦,金主完颜亮听到之后,欣然有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激发了他要占领南宋的决心。
一首词竟引发一场战争,这种传说可能不甚可靠,但至少说明这首词的传播之广,影响之大。
(过渡:下面我们就来整体感知这首词)五、整体感知,反复诵读。
1、请学生听朗读录音要求:把握节奏、体会感受、字词正音2、朗读指导(1)、感情饱满,适度夸张(2)、首句“繁华”处读声调,为下文蓄势(3)、写钱塘江潮壮观的词句,要读出气势,音调急促(4)、写西湖美景的句子,要读出美感,节奏平和舒缓。
结尾祝愿之辞要读的恳切。
3、字词正音形胜(shèng):指山川壮美之地。
参差(cēn):形容楼阁高高低低。
珠玑(jī):珠宝、珠玉。
重湖(chōng):西湖以白堤为界分为外湖、里湖。
叠巘(yǎn):重叠的山峰。
三秋:农历九月。
千骑(jì):形容马队很多。
高牙:高高的牙旗,指军前大旗。
4、学生自由朗读六、问题探究(多媒体展示)1 、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图景)2 、试说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3 、这首词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艳羡。
)4 、这首词的写景有什么特色 ?(善于铺叙,是此词的特色之一。
这首词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
特别是对钱塘潮和西湖的描写,非常充分,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非常具体形象。
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七、合作赏析探究(品味语言、鉴赏形象、感受意境)议一议: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为什么喜欢?描写了什么内容?1、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并有重点的鉴赏自己喜欢的句子。
(从概括词意、分析意向、描述意境、推敲词语、修辞表现手法等方面鉴赏)2、引导赏析:(1):上阙写了什么?明确: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
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
“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
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
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
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
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市场里摆满了珠宝等珍贵商品,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户户都满是绫罗绸缎。
“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杭州的富庶当然不只这两个方面,但这两者都是妇女常用的装饰用品,暗示城市的声色之盛。
(2):下阙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
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
“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
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
“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
“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
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
“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
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
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时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
是对地方官员的赞美,暗示这些官员与民同乐。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孙何的直接赞美,进一步表达课对杭州的赞美之情。
本堂小结:(点出本堂的重点难点)重点内容:1、掌握柳永词的创作特点。
2、抓住词中对景物描写的特点。
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词的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难点内容:培养学生对词的的赏析能力。
传播浓郁的中国文化和带给游客美的意境的享受,这是我们导游专业的学生所必须要具备的能力。
八、知识链接:请同学们回忆描写杭州、西湖的诗句。
白居易《忆江南》;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结:不同的作者,相同的景色,带给人不同的意境美。
不同的导游,相同的景色,带给人不同的体验美。
但二者相同的是都带给了人们美的享受。
希望同学们都热爱自己的职业,并未张家界的旅游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九、作业:1、背诵课文2、掌握本堂课的重点内容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应用文的概念及其发展2、了解应用文的作用和特点3、理解应用文的分类教学重点:1、应用文的概念2、应用文的分类教学难点:如何提高应用文的写作能力教学时间安排:第一节应用文的概念与沿革 1课时第二节应用文的分类和作用 2课时第三节掌握应用文的特点,提高写作能力 1课时写作练习 1课时第一节应用文的概念与沿革教学内容应用文的概念及其发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步骤一、应用文的概念应用文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在工作与其它交际活动中使用的具有一定格式的文章的总称。
应用文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体,是人们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的工具,有的应用文还用来作为凭证和依据。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事情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应用文的功能也就越来越多了。
二、应用文的发展1、应用文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文字的出现、国家(部落)的建立而逐步产生的。
2、我国的公文源渊流长,起于夏商时代,历尽数千年,发生了重大变化。
⑴、距今六千多年前的我国仰韶文化(河南渑池发掘)时期,已经有了文字的萌芽,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刻契记录。
⑵、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产生了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甲骨文是商王朝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凶吉,刻在龟甲、兽骨上面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这种具有记录、凭证作用的文字,可以说是我国最古老的以甲骨为材料载体的文书⑶、殷商时称其为“典册”⑷、秦时称其为“典籍”⑸、汉代的书籍中出现了“文书”、“公文”等词汇,但当时统称公务文书为“文案”⑹、三国时开始称其为“公文”⑺、唐宋时称“文卷”⑻、明时称“文牍”⑼、清时称“本章”⑽、民国时又称“文书”了三、应用文这一概念的使用1、“应用文”这一概念的最早使用,一般认为是清代刘熙载的《艺概·文概》。
“辞命体,推之可为一切应用之文。
应用文有上行,有平行,有下行,重其辞乃所以重其实也。
”这里的“应用文”很显然是指公务文书。
2、据周楚汉先生的研究,“应用文”概念的最早使用则是在宋代,他在《唐宋八大家的应用文理论及其意义》一文中说:应用文作为应用意义的文体概念创始于“欧苏”,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欧阳修《免进五代史状》(1060年)说:“自忝窃于科名,不忍忘其素习,时有妄作,皆应用文字。
”这里“应用文字”指科举应试文章,可获取功名,含有“应用”之意。
他的《辞副枢密与两府书》(1064年)又说:修“少本无于远志,早迫逮亲之禄,学为应用之文。
”苏轼《答刘巨济书》继承了欧阳修的思想:“仆老拙百无堪,向在科场时,不得已作应用文。
”于是应用文的文体概念诞生。
四、现代应用文的规范1、民国时期,颁布了“公文程式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