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明清时期大同资料的分类整理

合集下载

有关明清时期大同资料的分类整理

有关明清时期大同资料的分类整理

有关明清时期大同资料的分类整理论文所查资料整理:一、古籍1(清)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卷八十一志第五十七“大同马市始正统三年,巡抚户睿请令军民平价市驼马,达官李原等通译语,禁市兵器、铜铁”。

“嘉靖三十年,以总兵仇鸾言,诏于宣府、大同开马市。

”卷八十志第五十六“宣、大重镇,不宜令奸商自择便利,但中宣府。

”帝可之。

已而俊等请以十六人中宣府,十一人中大同,竟从其请。

卷八十一五十七永乐初,西洋剌泥国回回哈只马哈没奇等来朝,附载胡椒与民互市。

有司请征其税。

卷八十二志八十五诸边及近京镇兵饷宣府:主兵、客兵大同:2(明)廖希颜,《三关志》十卷,嘉靖24年(1546年)发行本,微缩胶片。

3(明)杨时宁,《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三卷,万历二十九年(1601)影印本,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6年。

4(明)刘效祖:《四镇三关志》,四库禁毁书丛刊影印中国文献珍本丛书影印明万历四年刻本,北京出版社,2000年。

二、地方史志1(正德)《大同府志》,(明)张钦纂修,明正德十年(乙亥1515)刻嘉靖增修本,Z121.5,K290.48,中文开架阅览,GE2008\Z121.5\skq,北区中文图书区,工具书区,-1层工具书南区8架6层。

古籍馆清史文献中心,中文开架阅览,2003\Z121.5\skq。

2(順治)《雲中郡志》十四卷,(清)胡文燁纂修,清順治9年(1652)刻本。

8冊:圖. (綫裝) 馆藏\地160.73\131\pgl\古籍馆地方志家谱阅览。

3(乾隆)《大同府志》,清乾隆四十一年修,四十七年重校刻本,(清)吴辅宏修;(清)王飞藻,(清)文光校订。

4(道光)《大同县志》,据清道光十年刻本影印,(清)黎中辅纂修。

5《大同市志》,要子瑾,姚斌主编,大同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北京:中华书局,2000. \DJ\K292.53\12\方志馆地方文献第一阅(明) 6《大同县志》,吉广仁,刘春主编,大同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北京:方志出版社, 2005。

大同历史简介

大同历史简介

大同历史简介
大同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2年左右,从那时起,这个地区就开始有人类的活动。

在早期,大同是由匈奴族控制的地方,后来逐渐成为北方边疆的重要城市。

到了公元7世纪末,大同成为北魏的都城,此后几个朝代相继统治该地,包括北齐、北周、隋朝和唐朝。

唐朝时期,大同经历了长时间的繁荣,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然而,随着唐朝的衰落,大同逐渐失去了它的地位。

从10世纪开始,辽朝、金朝和元朝相继统治该地,大同成为北方边疆地区的重要军事基地。

明朝时期,大同重新崛起,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

不过,在明朝晚期,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大同再次陷入困境。

到了清朝,大同成为山西的省会。

清朝统治期间,大同逐渐恢复了一些繁荣,但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战乱和灾难,城市的面貌也多次改变。

20世纪初,大同成为山西重要的火车和煤炭运输枢纽,这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随着工业的发展,大同逐渐成为国内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

近年来,大同不断加大城市建设和旅游业的投入,努力改善城市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

大同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美丽的自然景观而闻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总的来说,大同历史悠久,见证了中国北方地区的历史变迁。

从古代的都城到现代的工业城市,大同一直在努力适应时代的变化,并为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于大同古城的资料

关于大同古城的资料

关于大同古城的资料
大同古城:
一、历史沿革
1.宋朝:大同古城始建于宋朝,是南宋一位宰相河北赵宝的得意之作。

当时的红山中都建有官府,大同古城就是其中之一,雄踞着河北西部边境的中心位置,镶嵌在金色山川间,被誉为“河北东皇”。

2.元、明时期:随着地缘政治的运动,大同古城以易主继承,在元朝和明朝时期更进一步发展。

元朝改建大同古城,把木墙变成砖墙,古城的规模更加宏大壮观,形成了一个圆方型的古城,并把它修建成宏伟的陵墓形状,朝拜天子之用。

明朝时期,大同古城繁荣发展,成为一座宫殿橱窗参天、古建筑纵横交错的繁华古城。

二、产业特色
1.工业革命:到19世纪末叶,大同古城捕捉到了工业革命的礁石,现在古城拥有多座现代化企业,d大同产业业态多元,以工业为主导,其次是农牧业和服务业,而采矿工业及造纸业也是传统产业。

2.旅游资源:除了工业产业外,大同古城也有着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拥有数座古迹和古建筑,吸引旅游者不断涌入,让大同古城的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得到提升。

三、景点介绍
1.岳阳楼:岳阳楼位于大同古城西南角,是物种馆,也是一座精美的古建筑,历史悠久,起源于宋朝,现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墙体装饰有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地理图,里面有很多宋元时期的瓷器,大约二百件。

2.长白山:长白山景区位于大同古城南面,是一座天然历史文化名山,古代舆图中就有其踪迹,也是宋代通向辽西的咽白通道的尽头,遍植着珍稀植物,是弘扬宋元文化的重要景点。

大同名胜简介

大同名胜简介

【九龙壁】在山西大同市城区东街。

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为明太祖先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照壁。

府邸崇祯末年毁于兵火,唯九龙壁幸存。

壁长45.5米,高8米,厚2.02米。

下部为须弥座,束腰部位雕刻狮、虎、象、狻猊、麒麟、飞马等动物,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顶部是仿木构建筑,庑殿顶脊兽、戗兽、龙兽俱全,正脊上刻有凸雕莲花及游龙。

中部壁面为九条巨龙翻腾于波涛汹涌的云海之中,造型古朴,手法简洁,极为生动。

全壁用黄、绿、赭、紫、蓝等色琉璃构件拼砌而成,五彩斑斓,蔚为壮观。

前有倒影池,壁龙映于水中,宛然如生。

清人方坦有“数仞雕墙饰金碧,万民膏血涂青红”的诗句,极言其奢华。

【华严寺】在山西大同市西部。

殿宇嵯峨,气势雄伟壮观,是辽金时期我国华严宗重要寺庙之一。

始建于辽,辽代佛教华严宗盛行,道宗亦曾亲撰《华严经随品赞》十卷,故云中(即云中郡,今大同雁北一带)特建华严禅寺。

因寺内曾奉安诸帝石像、铜像,当时还具有辽皇室祖庙性质。

辽保大二年(1122年),寺内部分建筑毁于兵火,后重建,至元代初年仍不失为云中巨刹。

明宣德、景泰年间大事重修,补塑佛像,勃然中兴。

明中时以后分上下二寺。

各开山门,自成格局。

清初因有姜瓖之变,寺院复遭摧折,几经修缮,成今日之规模。

现上下二寺虽连为一体,仍各以一主殿为中心。

上寺以金建大雄宝殿为主,分为两院,有山门、过殿、观音阁、地藏阁及两厢廊庑,高低错落,井然有序。

下寺以辽建薄伽教藏殿为中心,保存有辽代塑像、石经幢、楼阁式藏经柜及天宫楼阁。

下寺砖雕二门以东,又有天王殿、南北配殿和山门,别为一院。

此寺主要殿宇皆面向东方,这与契丹族信鬼拜日、以东为上的宗教信仰和居住习俗有关。

【云冈石窟】在山西大同市西16公里武周山南麓。

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

现存主要洞窟五十三个,造像五万一千余尊,是我国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始凿于北魏和平元年(公元460年),大部完成于太和十八年(494年)迁都洛阳之前,而造像工程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

大同变迁

大同变迁

大同变迁(北魏前期)大同古城变迁之一:北魏前期的都城据《史记·匈奴传》记载,自秦代开始,即在大同城西的十里河谷修建了武周寒,并“筑城武周塞内,以备胡”。

又据《大同县志》记载:“洎元魏建都创设宫阙,辽、金复置陪都,民物日繁,规制愈广,屹然为全晋一重镇。

”所以,远在公元前三世纪的秦代,大同便已开始建城;五世纪时,北魏又建都于此。

以后,辽、金也都以此作为陪都进行了建设。

到明时,大同被列为全国“九边”之一。

历史上对大同的形成做出最大贡献的朝代当首推北魏,次则辽、金、明、清。

而今日的大同市则是古代大同的继续和发展。

北魏为鲜卑族拓跋氏所建。

公元386年,拓跋(王圭)建立北魏,并于398年自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迁都于平城(今大同市)。

从此,大同作为北魏的都城至孝文帝迁都洛阳为止,共历六帝七世,凡九十六年,一直是当时中国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的中心,同时也是全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北魏前期的都城,是在汉代平城的西面新建,经扩建而成的。

首先,是在天兴二年(公元399年),太祖道武帝拓跋(王圭)驱使俘获的九万余高车族人,大兴土木,营造宽广数十里的鹿苑,并且引水分成三渠流入宫城。

同年八月,又仿效西安,增开了十二个城门,每面三门。

接着,天赐三年(公元406年)六月,拓跋(王圭)再次扩建平城,修筑了一座由市(街市)、里(古代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组成的面积约二十平方里的“外城”。

泰常七年(公元422年),明元帝拓跋嗣又“筑平城外廓,周回三十二里”。

新建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即城中的住宅区)。

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孝文帝元宏又一次“新作诸门”。

至此,北魏初期的都城——平城,就成为由“宫城”、“外城”、“廓城”三部分组成的一座规模宏大的城市。

关于北魏城垣的具体位置,史书无详细记载,也未发现更多的可靠遗迹。

仅据《水经注》,平城距“白登台十七里,”“距白登山七里”和唐人张嵩《云中古城赋》“因方山以列榭,按长城以为窟(指宫城)”,“元沼泓宏(水势回旋的大水池)涌其后,白楼(山截)(山奥)(高峻的样子)兴其前”的记述,以及其它文献、实物资料推断,北魏平城的大致地理位置,应在白登山以西、方山以南、外长城环抱之中。

明清时期大同地区屯堡的历史变迁研究

明清时期大同地区屯堡的历史变迁研究

明清时期大同地区屯堡的历史变迁研究屯堡的研究在明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南方边疆和北方九边地区,均有屯堡分布。

本文选取大同地区作为研究对象。

大同地区历来处于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交汇地带,地当蒙古高原进入中原的孔道,且其北部平衍,无高山险峻,北高南低,极有利于发挥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优势,成为历代中原王朝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要地。

因此,历代把大同地区当作巩固其北部边防的重要战略据点,尤其是明代京师北迁之后,更是看作“京师之藩屏,中原之保障”。

因此,明朝自始至终都十分重视大同的边防建设,专门设置卫所,屯重兵,并修筑防御工事,特别是边防屯堡的建设。

在大同地区,屯堡的建设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一是永乐时期,一是嘉靖时期。

明初,为了解决各地驻军的军饷问题,明太祖效仿前代实行屯田法,于是军屯开展。

因此,在军民聚集相对较少的地方,便设立相对较小的城,称之为屯堡,用于置兵屯守。

但是,随着明正统以后边政腐败和蒙古势力增强,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屯田制渐渐瓦解。

在这种态势下,边民逃散,耕田荒芜,经济凋敝,因屯田而建立的屯堡也被破坏,政府无力修缮。

直到嘉靖年间,为加强防御,重新修筑屯堡。

经过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历时六十年间,最终建成屯堡52处。

大同镇基本形成了“镇一路一堡”的管理模式。

其间,隆庆和议达成,推行“外示羁縻,内修守备”的边防新政,一方面进一步完善边防屯堡的建设,另一方面,部分屯堡成为了明蒙贸易的场所。

除屯田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以外,边疆互市贸易得以发展。

明前期大同地区建立的屯堡,主要用于置兵屯守,有警时收保人畜。

其主要分布在镇城、卫城附近。

明后期的屯堡分布相对多元化:大部分堡沿着边墙分布,剩下的分布在连接卫与城的孔道上,堡之间的距离较近。

屯堡的选址要考虑军事因素和自然因素。

军事因素是其建立的首要因素。

同时,屯堡的选址也受到自然条件如,地势、土壤、水源、交通等条件的制约。

但是,屯堡选址对自然因素的选择是有所侧重的,并不是每一个屯堡所处的自然条件均符合上述四个因素。

大同

大同

广灵豆腐干

广灵豆腐干不管是做成热菜,还是凉 菜,味道都不错,咸熏两种不同的豆腐干。 这可是当地比较传统的食品了,耐嚼,极 香,品种不同,形状也不一样。不过到是 风味蛮好的,五香风味浓厚。
黄糕
• 黄糕以黄米粉为原材料,可以加上些 玉米面,做成团样然后放到锅里烹饪,在 糕上涂些油,就成了黄糕。或者哦还可以 放到油锅里去炸,就是油炸糕,大同生日 上必见之糕。
李殿林
• • 李殿林(1842~1916)清末大臣。字荫墀。大同县大王村人。)。据清代 《大同府志》记载:“元丞相脱脱墓,府东百二十里大王村,有碑记,大同李氏,其 后也。”从上述情况可以推断,李殿林祖上系蒙古族人。 李殿林,字荫墀,大同县西册田乡大王村人(原属阳高县,后归大同县)。据清 代《大同府志》记载:“元丞相脱脱墓,府东百二十里大王村,有碑记,大同李氏, 其后也。”从上述情况可以推断,李殿林祖上系蒙古族人。李殿林之父李增桂,共有 五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长子李时中,次子是虚设,老三李士林,老四李毓林,老五李 苑林,老六李殿林,女儿李美林。因为李殿林在李氏门中排行第六,故而,当地乡亲 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六大人”。李家当时在大王村之中,虽然属于小康之家,但是 常常遭受本村恶霸地主郝威的欺侮。所以,决心发奋图强改换门庭,不惜花费重金, 延请浑源州水香寺的科举进士谢定书来到李家,专门教授六个儿女读书。由于谢定书 先生知识渊博,督教学生有方,再加上李氏兄弟苦读不辍,因此,在同治、光绪年间, 李家兄弟全部科考及第。清朝同治甲子年间,18岁的李殿林赴太原乡试中文举。同 治十年辛未科进土及第,多年来曾经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广西学政、 咸安宫总裁、日讲起居官总裁、科举会试主考官、内阁学士、礼部左侍郎、兵部右侍 郎、广东乡试正考官、吏部主侍郎、江苏学政、正白旗汉军副都统、邮传部尚书、正 黄旗汉军都统、吏部尚书、充经筵讲官、参予政务大臣、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礼学 掌院大学土,赠紫禁城骑马,西苑门内乘二人肩舆,优礼有加。

大同佛教历史文化资源

大同佛教历史文化资源

大同佛教历史文化资源山西省大同市有着丰富的佛教历史文化遗存,以北魏时期由皇家开凿的云冈石窟和辽代由皇家建造的华严寺为代表,充分展现了大同佛教的“国家性格”和“民族性格”(佛教学者丁明夷语)因此,大同被称为“佛国京华”。

从北魏和辽金元的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觉山寺塔、禅房寺塔、永安寺到遍布民间的明清佛教建筑可以看出,大同做为活的佛教史延续了近一千五百年,这些具有极高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的佛教建筑、佛教雕塑佛教壁画、佛教油饰彩画,不仅是大同历史脉搏及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同时蕴含于其中多方位的佛教文化因素也是研究佛教发展的重要佐证。

一、大同北魏时期的佛教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天兴元年(398年)道武帝迁都平城(今大同),同年下诏作五级佛图,明元帝即位,在京邑四方,建立图像,太武帝于太延年间(435-439年)平定凉州后,“徙其国人于京邑,沙门佛事皆俱东,象教弥增焉”。

兴安元年(452)“诏有司为石像,令如帝身”。

兴光元年(454年)秋,“为太祖已下五帝,铸释迦立像五”。

“复佛法之明年,昙曜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

天安元年(466年)起永宁寺,构七级佛图,……为天下第一。

又于天宫寺,造释迦立像。

高四十三尺,用赤金十万斤,黄金六百斤。

皇兴(467-471)中,又构三级石佛图。

榱栋楣楹,……为京华壮观”。

至太和元年(477),“京城内寺新旧且百所,僧尼二千余人,四方诸寺六千四百七十八,僧尼七万七千二百五十八人”。

北魏首任道人统法果宣扬“太祖即是当今如来,我非拜天子,乃是礼佛耳”,师贤为太祖以下五帝铸释伽立像等,这些将皇帝与释伽合二为一的作法为佛教的发展开辟了坦途,因此,到494年北魏迁都洛阳的近百年间,大同不仅成为北中国政治文化中心,而且迅速成为北中国的佛教中心。

而道武帝以法果为监福曹道人统,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僧官制度;文成帝应昙曜之请为寺院设立“僧祗户”和“佛图户”,成为北魏佛教发展的又一显著特点。

大同古城的历史变迁

大同古城的历史变迁

大同古城的历史变迁相比于三朝古都北京,大同古城的历史变迁就要逊色不少,但对于研究古城变迁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同古称平城, 或称云州、云中, 建城历史悠久,曾为北魏京师, 辽金陪都, 明清重镇, 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古城位于大同市城区和南郊, 自秦汉建立城邑至明清以来, 城市的名称屡有变化, 城市布局和规模也因政治需要或军事防御有所损益, 但其位置却未发生大的变动, 这在我国城建史上是不多见的。

大同属于古今重叠型的城市, 早期城址遗迹大多被晚期城址和现代城市叠压或打破, 给考古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

早在20 世纪40 年代日本学者水野清一就对北魏平城作过考察和研究[1]。

文化大革命后, 进一步的城市考古工作逐渐展开, 历史时期地方城址的调查就是从大同城开始的[2]。

80 年代以来,省、市文物部门和当地学者作了许多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①。

2004 年8 月,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与市博物馆联合组成平城考古队②, 全面启动北魏平城遗址的调查和发掘, 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从考古调查发掘资料入手, 结合相关历史文献, 可以搞清大同古城从秦汉至明清时期分布范围及其演变规律。

一、秦汉时期的县邑秦汉时期的平城是雁门郡所辖的县城, 属并州刺史部。

西汉中后期,在此设置了雁门郡东部都尉治所, 驻有边兵, 抗击匈奴, 平城成为北边长城内的军事重镇。

汉代以来, 平城的名称屡变, 但其附近白登山的位置是始终不变的。

因此, 平城的位置可依据与白登山之间的地理位置关系来判断。

1984 年4 月, 市博物馆在大同城东东王庄西北发现的北魏元淑墓, 北距马铺山9.75 公里, 志文中“葬于白登之阳”的记载, 为白登山的确切位置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墓葬材料和众多的史料无可辩驳地指明了白登山即今马铺山, 印证了秦汉平城县遗址在今御河西岸, 距马铺山西南七里的操场城及其周围一带。

二、北魏前期的都城( 一) 宫城北魏平城的宫城即汉平城县城故址, 道武帝自盛乐迁都平城, 太武帝“截平城西为宫城”, 所指均为秦汉时期的平城。

大同文化概况

大同文化概况

隋统一后,又有突厥侵扰,唐末这里又成
为沙陀人与吐谷浑争战的战场。五代十国 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后,这里长达433 年一直由契丹、女真、蒙古占领。明时又 常受蒙古瓦剌侵扰,清为满人统治。
纵观大同历史,就是一部华夏民族交融史。
民族大融合 北魏从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
方,50多年的制度建设、社会改革和经济 的发展,鲜卑拓跋部在完成自身的汉化、 封建化的同时,使各民族的政治、经济、 文化、社会以及风俗习惯上基本融为一体。 孝文帝拓跋宏和冯太后的三项制度改革, 奠定全面汉化和北魏大融合基础,拓跋鲜 卑在北魏平城时代所代表的包容开放,兼 收并蓄的气度和精神,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在汉民族的基础上,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 这种精神对大同历史文化的传承产生着深 远的影响。
宝殿”为全国最大的佛殿;薄伽教藏殿内 的合掌露齿胁侍菩萨,被誉为“东方维纳 斯”;雕刻精美的“天宫楼阁”,壁藏犹 如玉宇琼楼,玲珑之致,被称为“海内孤 品”。
善化寺古称开元寺,唐韵悠悠的普贤阁造
型精美绝伦;大雄宝殿中的二十四护法诸 天塑像,神情各异,极富人间韵味,为金 塑之佳品;三圣殿中的朱弁碑,文章绝唱、 书法绝世、刻工绝妙,可称“三绝”。
大同文化概况
介绍
大同文化
恢弘大气的古都文化
雄伟壮观的军旅文化
精粹深邃的宗教文化
绚丽多彩的融合文化
举世瞩目的长城文化
兴旺发达的边贸文化
蕴涵丰富的煤炭文化
古都文化
南都时期 北魏前身代国,鲜卑拓跋猗卢,
(西晋建兴元年)公元313年,修秦汉平城 为南都,作为代国的南都长达86年。
北魏都城 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
分支。
北宋 与契丹和战之间通商互市,交界处
设榷场,以茶易马,数额巨大。

大同知识点归纳总结

大同知识点归纳总结

大同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同是中国山西省的一个地级市,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它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还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

本文将从大同的历史背景、文化传承和自然景观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大同。

一、历史背景大同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古代,大同是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它曾是北魏、隋朝和唐朝的重要都城,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和文化瑰宝。

例如,今天人们仍然可以在大同市内看到北魏时期的壁画和佛塔,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的珍贵记忆。

二、文化传承大同素有“文化古城”之称。

在历史长河中,大同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文化。

这里有汉文化、辽文化、元文化等多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影响。

例如,大同的云冈石窟是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瑰宝之一,集中展现了北魏时期的佛教壁画艺术。

此外,大同还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如庙会、民歌、传统手工艺等,这些都是大同独特的文化景观。

三、自然景观大同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还拥有壮丽的自然景观。

首先是云冈石窟周边的山水风光,这里有秀丽的山峦和清澈的溪流,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其次是位于大同市区的寒泉公园,这是一个集山、水、林、泉于一体的综合型自然公园,让人们可以在喧嚣的都市中感受到一片宁静。

另外,大同还有九龙壁、悬空寺等著名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欣赏。

四、经济发展大同近年来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作为一个以煤炭资源为支撑的工业城市,大同在国内外有着重要的地位。

大同的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工业在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此外,大同还发展了金融、旅游等多个领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综上所述,大同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

它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吸引着人们的注意,以其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大同正朝着一个更加繁荣、宜居的方向迈进,无论是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还是一个城市居住地,大同都是一个值得一访的地方。

关于山西大同的古文

关于山西大同的古文

关于山西大同的古文一、引言山西大同位于中国北方,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

自古以来,大同就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中心之一。

本文将从大同的历史沿革、地理特点、名胜古迹等方面进行介绍,带领读者了解这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

二、历史沿革1. 大同的起源大同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朝时期。

据考古学家研究,在大同地区发现了许多夏朝时期的遗址和文物,这些遗址证明了大同在古代就有人类居住。

2. 大同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大同成为了晋国的重要城市之一。

随着时间推移,大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繁华繁荣的城市,并且成为了北方交通和贸易的中心。

3. 大同的兴衰在隋朝和唐朝时期,大同经历了一段辉煌灿烂的时期。

当时,大同成为了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然而,在五代十国时期,大同陷入了战乱和动荡之中,城市被毁坏,人口锐减。

4. 大同的复兴在宋朝时期,大同得到了重新建设和发展的机会。

当时的宋徽宗下令重建大同,并且将其作为都城之一。

这一举措使得大同再次成为了一个繁荣的城市。

三、地理特点大同位于山西省北部,地处太行山脉和河北平原之间。

地理位置独特,使得大同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气候条件。

1. 山水之美大同周围环绕着壮丽的山脉和宜人的河流。

其中最著名的景点是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之一,被誉为“东方雕刻艺术明珠”,其雄伟壮观的造型和精细绝伦的雕刻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2. 气候条件由于太行山脉的屏障作用,大同的气候具有明显的北方特点。

冬季寒冷而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这种气候条件使得大同成为了一个宜居的城市,也给当地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名胜古迹1. 云冈石窟云冈石窟是大同最著名的景点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之一。

这里有许多精美绝伦的佛像和壁画,展示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辉煌成就。

2. 平遥古城平遥古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具规模的古代县级城市之一。

这里保存着丰富的明清建筑和历史文化遗迹,被誉为“活化石”。

大同历史简介及讲解

大同历史简介及讲解

大同历史简介及讲解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的车将行驶在大同的高速公路上,一路向北,沿着黄河岸边的古长城,经高平、阳高、朔州、灵丘到大同。

大同是全国重要的煤炭、电力基地和钢铁工业基地。

全市现有各类工业企业3397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1家,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

全市现已探明煤炭资源储量156亿吨,是中国重要的无烟煤生产基地。

大同还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名城。

早在7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在此活动。

春秋时属燕;战国时为燕都;秦汉时属云中(今大同),东汉和帝永元年间(公元99年—105年)为云中(今大同)郡治。

北魏王朝定都平城后,为了巩固政权和统一北方,先后于公元423年和476年在大同设平城京;公元493年置北周(都城长安),为其陪都。

隋代先后为隋朝和唐朝的陪都;唐高祖武德
六年(623)改称华州(今陕西华县);武德八年(625)唐王李渊改华州为天策上京;贞观十二年(638)改称晋州;显庆元年(656)改为天德军;贞观四年改天德军为大同府。

—— 1 —1 —。

晋北文化之乡——山西大同县/列国志

晋北文化之乡——山西大同县/列国志

晋北文化之乡——山西大同县/列国志展开全文大同县,隶属于大同市,属晋冀蒙交汇之地。

大同县是中国黄花之乡、国家火山公园、生态休闲胜地。

大同县远在新石器时代即有先民集居,系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分布区。

县城东北部的大同火山群是中国境内最典型的火山集中分布区,是东亚大陆稀有的自然遗产,此外还有南山睡佛、土林奇观,采凉积雪、马铺山"白登之战"遗址、昊天阐寺、吕家大院等。

大同观音堂位于大同城西7.5公里的同云公路旁,寺创建于辽重熙年间。

明清时期多次修葺,现存建筑系清顺治八年重建。

寺院坐北朝南,分前后两院。

布局紧凑,戏台、观音堂、三真殿、沿中轴线由前至后排列,迭层升高。

所不同于一般寺院布局的是山门位于中轴线东侧,大大低于寺院地平。

山门结构为砖券门洞。

门额-“观音堂”三字。

前院有一倒座戏台,建造于离地8米高的券洞口上,洞下是古代车马人行之道。

戏台与正殿(观音殿)之间有腰墙相隔,进入腰门,左右两侧各有钟鼓楼和碑廊。

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殿顶为悬山式,覆以琉璃瓦。

殿前增置抱厦以扩大佛事活动场地,殿内正中一尊6米高的石雕观音像,头饰花冠直达屋顶。

观音两侧有2米高的石雕胁侍立像两尊,系辽代所作。

殿内东西两侧伫立十大明王。

壁上还绘有二十四幅观音菩萨救难的故事。

后院是一座砖券窑洞与木构楼阁相结合的三真殿,殿外东西两端各设砖梯楼道可拾级而上。

上层即五间木构楼房,正中三间内塑观音、文殊、普贤像,四壁绘“普救老人”壁画多幅。

寺前有三龙琉璃照壁,是大同市唯一的一座双面照壁,为明代遗物。

寺西摩崖上镌有三米见方的双钩“佛”字,据考证为辽代遗迹。

白登山遗址白登山,从传说中的北岳长老古平国时代到金末,元代改名马铺山延用至今。

当地有白登山、白登河是西夏皇族在灭国前建的基地传说。

大白登王国是北魏皇族拓跋氏西迁建立的最初国家(西夏的前身)。

白登之役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战争。

公元前201年,韩王信在大同地区叛乱,并勾结匈奴企图攻打太原。

大同

大同

一、WORD操作部分。

大同,一个浓缩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古人描述为:“三面临边,最号要害。

实京师之藩屏,中原之保障”。

公元前三世纪:赵武灵王就“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置云中、雁门、代郡。

”秦始皇北逐戎狄,在大同城西“筑城武周塞内以备胡”。

公元四世纪末:控制了黄河流域以北大部分地区的拓跋鲜卑便:迁都平城,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修长城,凿石窟,历经七帝96年。

大同遂即成为当时我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佛教的中心,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繁荣。

之后的1500年:大同先后为北魏京师、辽金陪都、元封西京,明立藩王,清颁重镇。

江山更迭,几番易名,不失“北方锁明”。

1277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大同,正值忽必烈统一中国大同重新出现繁荣。

他当即盛赞“大同是一座宏伟而美丽的城市”。

1372年:朱元平璋第十三太子朱桂藩镇大同,在北魏平城旧址以南重工业建云中城池,即今大同古城,其规模,其奇特,为我国北方所少见。

操作要求:1、将录入的文字设置成四号字、宋体;并加标题“历史上的大同”,将标题居中,设置标题为:黑体、加粗、小二号、紫色且加波浪式下划线。

2、将正文各段均设置成特殊格式:首行缩进2字符、行距为1.5倍、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

3、将正文第一段首字下沉2行,首字字体为楷体,颜色为红色。

4、将正文中所有的“大同”后面加“市”,并将所有的“大同市”字体改为小一号、倾斜、蓝色并加上着重号。

5、将正文第三段分为两栏,栏宽相同,间隔为1.5个字符,并加分隔线。

6、将正文第二段增加粉红色阴影边框,填充底纹颜色为黄色。

2、对表格1按工资总额的降序排列,工资总额相同的按基本工资的升序排列。

--大同

--大同

工艺民俗
铜火锅



大同铜器历史悠久,久负盛名。历史 上有“五台山上拜佛,大同城内买铜” 之说。 大同铜器已有25大系列,235个品种, 458个花色,主要有铜火锅、酒具、 宫廷餐具、铜牌匾等。 1973年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 杜访问大同时,曾以大同铜火锅相赠。
工艺民俗
广灵剪纸


广灵剪纸中国民间剪纸三大流派之一。 以其生动的构图、传神的表现力、细 腻的刀法、考究的用料与染色、精细 的包装制作工艺,独树一帜,被誉为 “中华民间艺术一绝”。 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历史沿革
(3) 明清重镇:
明朝改路为府,隶属山西中书省。管 辖浑源,应,朔,蔚等四州七县。明朝 时大同为十三重镇之一,有藩王封地, 并驻重兵,最多时有13.6万人,战马5 万多匹,当时有“大同士马甲天下”之 说。 清朝为大同府治。
历史沿革
(4) 大同地域:
历史沿革
1982年, 国务院公 布我国首 批历史文 化名城 2008年后, 大同“改 头换面”, 复原古城
北魏京华
明清重镇
1949年,设立 大同市,划归 察哈尔省
辽金陪都
1953年,撤察 哈尔省,大同 重新划归山西 省
2000年至 2008年, 大同已煤 炭业为主 要经济
2016年至 今,中国 古城—大 同
古今风貌
古今鼓楼
对比
古今城楼 对比
现代大同
近貌
复兴大同
■2008年,中国北方的著名 煤炭城市决心“改头换面”。 ■时任大同市长耿彦波提出 “一轴双城”思路——以御 河为轴,对河西古城进行整 体恢复性保护,对河东新区 进行现代化建设。

明清时期大同城市功能变迁研究

明清时期大同城市功能变迁研究

明清时期大同城市功能变迁研究明清时期大同城市功能变迁研究大同是山西省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名城之一。

明清时期,大同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变迁,其城市功能也发生了诸多变化。

本文将从交通发展、经济繁荣、文化交流等多个层面,探究明清时期大同城市功能的变迁。

首先,交通是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明清时期,大同地理位置优越,处于北方重要的交通要冲地带。

通过大同的交通网络,南北方的交通联系得以加强,使得大同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同时,大同的交通发展也带动了城市的商业繁荣。

各类商贾纷至沓来,在大同内外形成繁华的经济活动。

其次,经济繁荣是城市功能变迁的关键因素之一。

明清时期,大同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大同临近著名的平遥、晋城等商业城市,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同的贸易发展。

传统的农业生产被进一步发展,同时手工业也得到了提升。

特别是大同的煤炭资源丰富,成为全国最大的煤炭产地之一,为城市的经济繁荣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此外,大同的文化交流也是城市功能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

明清时期,大同成为了北方文化的中心之一。

大同周边的文化名城,如唐代文化名城晋阳,元代文化名城平遥等,为大同注入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这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得大同成为了一个独具魅力的文化城市。

文化的繁荣也吸引了许多知名学者、文人、艺术家等前来大同,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功能的发展。

然而,明清时期大同的功能变迁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城市规模较小,城市设施与城市功能不尽完善。

例如,城市的防御设施相对薄弱,使得城市容易受到外部势力的侵扰。

同时,城市的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也相对欠缺,制约了城市功能的进一步提升。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大同城市功能发生了明显的变迁。

交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为大同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然而,城市规模较小和城市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也令大同的功能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对于大同历史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发展,也能为当代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综上所述,明清时期大同城市功能的变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大同古城之各教名胜

大同古城之各教名胜

大同古城之各教名胜大同是各种宗教交融的城市古城内除了诸多佛教寺院外还有清真寺天主教堂道观 ...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故事走下古城西门先看到圆通寺一座坐南朝北独特的小佛寺圆通寺位于大同市平城区八乌图井巷12号。

坐南朝北,东西宽24.82米,南北长60米,占地面积1489平方米。

创建年代不详,现仅有大雄宝殿为清代遗构。

寺庙为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山门,过殿、大雄宝殿。

两侧新建配殿,钟、鼓楼。

仅大雄宝殿为清代遗构,其余建筑均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陆续增修。

大雄宝殿建在1.3米高的台基上。

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

五檩前廊式构架,观音殿(山门)前左右两侧各有抱鼓石一块,雕刻精美,山门外保存清代功德碑3通。

1981年2月24日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真大寺紧邻着道教的纯阳宫高高的宣礼塔顶上是中式亭子外观上就十分独特可惜未开放清真大寺位于平城区清远街九楼巷。

寺院坐西朝东,占地面积9578.71平方米。

寺院沿中轴线建筑布局依次为:山门、省心楼、礼拜殿、后窑殿,该寺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后毁于战火,明、清时期均有修缮,现存山门为民国建筑,省心楼、礼拜殿、后窑殿均为明清时期建筑遗构。

清真大寺整体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是历史之珍品,文物之精华,更是中华民族融合文化之结晶。

2016年该寺被山西省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多次路过太平楼旁的大教堂走到它跟前时发现堂门没开正遗憾间一位神职人员走来请我走进圣堂边参观边交流还真是一次挺有意思的经历大同教区主教座堂始建于1889年,1891年竣工,时属太原教区,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起。

7月13日焚毁教堂,1906年重建。

1922年,大同教区成立,奉圣母无玷圣心为主保,故名为"圣母圣心堂",成为大同教区主教座堂。

教堂系古希腊式建筑,呈十字形,长24米,宽15米,高8米,两个耳堂各长8米、宽4米,共计22间,占地360平方米,前顶配有两个钟楼,高17米,颇为壮观。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大同府志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大同府志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
大同府志
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没有之一!
四库全书,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四库全书基本概念
“大同府志”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大同府志
三十二卷,首一卷。

清吴辅宏修,王飞藻纂,文光校补。

吴辅宏,安徽歙县人,出身贡生,乾隆三十五年(1770)任大同府知府。

文光字华亭,满洲正白旗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任大同知府。

该志旧有明正德十年张钦纂修本,清顺治九年胡文烨修本,称《云中郡志》。

该志为吴辅宏所修纂,成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已刊刻印行,后因触碍字面及空格之处多有失检。

乾隆四十七年(1782),文光继任大同知府时,复就其原板,参校删补,梓行于此。

《大同府志》乾隆四十一年(1776)修,四十七年(1782)重校刻本。

全书三十二卷首一卷,分三十二门,为:卷一沿革,卷二星野,卷三疆域,卷四山川,卷五形胜,卷六古迹,卷七风土,卷八巡幸,卷九封爵,卷十至卷十一职官,卷十二建置,卷十三赋役,卷十四学校,卷十五祠祀,卷十六兵防,卷十七至卷十八宦迹,卷十九
至卷二十选举,卷二十一至卷二十三人物,卷二十四列女,卷二十五祥异,卷二十六至卷三十一艺文,卷三十二杂志。

该志较旧志详核而有义法。

如其述山川,不以州县为断,而以山川为主,贯串州县,使其阴阳向背,脉络原委,了如指掌。

又如旧志列科甲,明以前概置不录,该志则自汉至元,皆搜罗增补,并一一补入武科,以见大同历代科第全观。

大同产煤历史悠久,封建统治者不仅不予扶植,反而认为是“矿害”,加以攻讦,该志收录的《矿害议》一文,充分反映了采煤之艰难,极有史料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所查资料整理:一、古籍1(清)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卷八十一志第五十七“大同马市始正统三年,巡抚户睿请令军民平价市驼马,达官李原等通译语,禁市兵器、铜铁”。

“嘉靖三十年,以总兵仇鸾言,诏于宣府、大同开马市。

”卷八十志第五十六“宣、大重镇,不宜令奸商自择便利,但中宣府。

”帝可之。

已而俊等请以十六人中宣府,十一人中大同,竟从其请。

卷八十一五十七永乐初,西洋剌泥国回回哈只马哈没奇等来朝,附载胡椒与民互市。

有司请征其税。

卷八十二志八十五诸边及近京镇兵饷宣府:主兵、客兵大同:2(明)廖希颜,《三关志》十卷,嘉靖24年(1546年)发行本,微缩胶片。

3(明)杨时宁,《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三卷,万历二十九年(1601)影印本,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6年。

4(明)刘效祖:《四镇三关志》,四库禁毁书丛刊影印中国文献珍本丛书影印明万历四年刻本,北京出版社,2000年。

二、地方史志1(正德)《大同府志》,(明)张钦纂修,明正德十年(乙亥1515)刻嘉靖增修本,Z121.5,K290.48,中文开架阅览,GE2008\Z121.5\skq,北区中文图书区,工具书区,-1层工具书南区8架6层。

古籍馆清史文献中心,中文开架阅览,2003\Z121.5\skq。

2(順治)《雲中郡志》十四卷,(清)胡文燁纂修,清順治9年(1652)刻本。

8冊:圖. (綫裝) 馆藏 \地160.73\131\pgl\古籍馆地方志家谱阅览。

3(乾隆)《大同府志》,清乾隆四十一年修,四十七年重校刻本,(清)吴辅宏修;(清)王飞藻,(清)文光校订。

4(道光)《大同县志》,据清道光十年刻本影印,(清)黎中辅纂修。

5《大同市志》,要子瑾,姚斌主编,大同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北京:中华书局,2000. \DJ\K292.53\12\方志馆地方文献第一阅(明) 6《大同县志》,吉广仁,刘春主编,大同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北京:方志出版社, 2005。

2006\K292.5\jgr\方志馆地方文献第二阅7《山西通志》23卷,(明)李维祯修,成化10年(1474年)始纂,万历间修,崇祯2年(1629年)刻本影印,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2年。

8 《中国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影印本,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

9《云中郡志》十四卷,(清)胡文烨撰,许殿玺,马文忠点校注释,大同:大同市地方志办公室,1988,6。

DJ\K292.52\7\方志馆地方文献第一阅10(明)李侃修,胡谧纂:《山西通志》(成化十一年刊本)11(清)觉罗石麟修,储大文纂:《山西通志》(雍正十二年刊本)12(清)曾国荃等修,王轩等纂:《山西通志》(光绪十八年刊本),北京:中华书局,1990。

13(清)雅德修,汪本直纂:《山西志辑要》(乾隆四十五年刊本)14 乔志强,《山西通志》,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4月。

三、专著1吕兵、葛眼飘,《万里长城拱卫的社会——明》,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6。

(通俗读物)K248.09北区中文图书区1层北区107架1层2孙辅智主编,《古都大同》,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

/K922.53书刊保存本库13层(本书将古都大同的自然、历史、地理、人文景观和珍奇异宝精心盘点,整理出来,用图文的形式展现给读者)3候长发,《大同的民族与宗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K280.253北区中文图书区,1层北区88架2层4赵佃玺,《大同市城区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DJ\K292.545\23方志馆地方文献第二阅览室5高平,《明代大同镇》,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北区中文图书区,1层北区82架5层6校图书馆十三层工具书阅览室《中国民族史人物辞典》高文德主编,P29马文升(1426——1510)明朝大臣,字负图,号三峰居士。

回族,河南钧州(今禹县)人。

景泰二年(1451)进士,授御史。

历任山西、湖广。

成化时,擢南京大理卿。

晋右副都御史,巡抚陕西,镇压满四起义,进左副都御史,成化十一年(1475),总制度三边军务,入为兵部右侍郎,奉命整饬辽东军务,建言边计十五事及“御戎三策”。

孝宗即位,历任左都御史、兵部尚书,达十余年,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其决策。

弘治十四年(1501),任吏部尚书。

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等多有建策。

武宗即位,致仕。

卒,追赠太傅,谥端肃。

嘉靖初,加赠左柱国、太师。

著有《西征石头城》一卷,《光复哈密记》一卷,《马端肃文奏议》十六卷,《马端肃公文集》一卷。

7谢西川,《话说大同》,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7。

(本书融大同市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历史、地理、人文于一体,全面反映了大同的历史和当前大同改革发展的情况。

)2008\K922.5\xxc 北区中文图书区中文社科类图书 1层北区书墙39架2层8力高才,《大同历史地名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5。

2005\K928\lgc\北区中文图书区 1层北区书墙33架2层9周燮藩,沙秋真主编,《清真大典》,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编纂委员会编纂,合肥:黄山书社, 2005。

GE2008\B96\zfp\北区中文图书区 1层工具书南区10架5层10姚斌,《大同长城史话》,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5。

2005\K928.7\yb\北区中文图书区 1层北区书墙31架6层11董瑞山,古鸿飞,高平编著,《三晋石刻总目, 大同市卷》,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5。

(本卷是一部大同地区存佚兼备的石刻条目总汇,收录境内存碑与佚碑等石刻1276条,收录范围包括文字碑、图画碑、布施碑、纪念碑、画像碑、指示碑、标志碑、摩崖石刻等。

)GE2008\K877\drs\北区中文图书区 2层工具书西区11架1层12赵亚春,《大同文物考古》,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5。

2005\K872.25\zyc\北区中文图书区 1层北区书墙58架2层13吕秀琴,《大同历代战争,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4。

2004\E291\lxq\北区中文图书区 1层南区121架2层14力高才,《明代大同军旅文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3。

(本书就大同军旅文化的几个重要侧面进行剖析和描述,全书编为:九边之首、军事斗争、城市防御、培育晋商、军旅诗文等章节。

) E289.253 2004\E289.25\lgc 在架北区中文图书区中文社科类图书 1层南区121架1层15姚斌,《大同历史建置沿革》,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3。

(本书编为:石器时代、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晋、北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辽、宋、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章节。

附:大同历代名称表。

)2004\K928\yb 北区中文图书区中文社科类图书 1层北区书墙34架6层16姚斌,《大同民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3。

(本书编为:岁时节日、生辰寿诞、婚嫁丧葬、饮食服饰、居室陈设、郊游庙会、信仰禁忌、小戏社火、游艺竞技、边塞风情等章节。

)2004\K892.4\yb 北区中文图书区中文社科类图书 1层北区书墙44架2层17赵一德,《漫话大同》,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2004\K292.5\zyd\北区中文图书区 1层北区82架5层18余振贵,雷晓静主编,《中国回族金石录》,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1。

(本书选编了圣旨敕谕碑记、捐资助学碑记、功德纪念碑记、人物碑记、回民墓地碑记等十类,共440篇回族碑记,反映了回族的发展演变和主要特点。

) GE2008\K877.24\yzg 北区中文图书区工具书区 2层工具书西区11架2层中有:P31山西大同清真寺“重修礼拜寺碑记有铭”明天启二年(1622年)P34山西大同“清真寺重修碑记”清乾隆七年(1742年)P33山西大同清真寺“敕建清真寺碑记”清乾隆七年(1742年)19李峰,张焯主编,《明实录大同史料汇编》,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8。

本书是明代官修的一部编年史料长篇,大同在明代为“九边重镇”之首,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故有关之政治,经济,军事,措施及代藩婚丧生嫁等多所记载,资料非常丰富。

K292.53 馆藏中文图书基藏库 2009\K292.5\16 在架17层南馆藏书刊保存本库2009\K292.5\31 13层20曹昌智,《大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2008\TU984\ccz 北区中文图书区中文科技类图书 2层北区58架3层21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学校图书馆七层K877.4/1/:3历史系分馆K877.4/2/:322《美国家谱学会中国族谱目录》[海外中文图书],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

X2009\K820.9\4台港澳文献阅览室台港图书东40623华夏子,《明长城考实》,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

24马小林,张敬民,《西口大逃荒》,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

25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北京:中华书局,1979。

26罗哲文,《长城史话》,北京:中华书局,1963。

27王毓铨,《明代的军屯》,北京:中华书局,1965。

28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组:《中国历史地图集》,上海:中华地图学社,1975。

29马大正主编,《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0王国良,《中国长城沿革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31赵云田,《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32白寿彝,《中国回回民族史》,中华书局。

中有:P909六、麻贵,山西大同人,历任都指挥佥事,游击将军,大同镇副总兵,宁夏总兵官,备倭总兵官。

33李光华、冯金源编,《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选编》34瞿大风,《元朝时期的山西地区——文化、教育、宗教篇》,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9月。

35《石刻史料新编》(地方类/山西省),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

36《山西历史地名录》,太原:山西省图书馆编印,1977年。

37侯伍杰主编,《山西历代纪事本末》,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该书从578页开始叙述明朝山西大事,至645页明朝时段结束,646至666页清前期完。

667页起叙述“山西近代概况”。

可以一读,注意其参考文献及大同部分。

38毛佩琦,《中国社会通史·明代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39岩崎继生,《大同风土记》,《山西历史辑览》,侯振彤译编,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7年4月。

40安介生,《山西移民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

41渠绍淼,庞义才,《山西外贸志》,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4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