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概论2010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概况、类型、技术

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概况、类型、技术
它们大体是一二层楼的砖木混合结构,外观多 为殖民式或欧洲古典式的风貌。
出现于本时期的这批外来势力输入的西方建筑 和中国洋务工业、私营工业主主动引进的西式厂房, 就成了中国本土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外来近代建 筑。
总的说来,本时期是中国近代建筑活动的早 期阶段,新建筑无论在类型上、数量上、规 模上都十分有限,但酝酿了近代中国新建筑 体系的形成。
相继采用了砖石钢骨混合结构和钢筋混凝土
结构。
到20世纪20年代,近代中国的新建筑体 系已经形成。
1927年到1937年,近代建筑达到了繁盛器局面主要 体现在:
1、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结束了军阀混战局 面,取得了相对稳定的发展10年。
2、军阀、买办、地主等在租界投资商业活动,经 营房地产,修建私人住宅,建筑活动在租界区急速 发展。
邮政、电讯和现代交通建筑应运而生,其 中火车站建筑发展最为显著。
在近代中国庞杂的公共建筑系列中,商 贸类建筑是最突出的发展类型。它的数量很 多,构成近代化城市新城区主体,常常充当 市中心的主要角色。
银行建筑是其中的佼佼者。
商业、服务业、娱乐业建筑不仅数量多,与 市民生活的关联也最为密切。它明显分为两 类:
近代中国建筑发展,自然深深地受制于 这种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导致发展部 平衡性,其最主要、最突出体现就是近代中 国建筑没有取得全方位的转型,明显呈现出 新旧两大建筑体系并存局面。
新建筑体系是近代化、城市化相联系的 建筑体系,是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建筑体 系。
它的形成有两个途径:
一是从早现代化国家 输入和引进的; 二是从中国原有建筑改造、转型的。
第二节 公共建筑
近代公共建筑的基本类型和发展特点
进入20世纪后,在大中城市较快地出现了商业、金融等 公共建筑的新类型。

近现代建筑发展概论第一章

近现代建筑发展概论第一章
• 古典主义建筑
——伟大的风格
17世纪下半叶,法国文化艺术的主导潮流是古典 主义。古典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是唯理论,认为艺 术需要有严格的象数学一样明确清晰的规则和规范。 同当时在文学、绘画、戏剧等艺术门类中的情况一 样,在建筑中也形成了古典主义建筑理论。古典主 义者在建筑设计中以古典柱式为构图基础,突出轴 线,强调对称,注重比例,讲究主从关系。巴黎卢 罗浮宫东立面的设计突出地体现古典主义建筑的原 则,凡尔赛宫也是古典主义的代表作。
• 出现转机
一位名叫帕克斯顿园艺师成功的解决了展览馆 建设的难题。前后用了八天时间就拿出了具体的建 筑设计方案,筹委会最后采用了他的建议。帕克斯 顿所提出的钢和玻璃的方案不同于传统建筑的材料 和结构,这是一种全新的建筑形式。
古往今来
• 水晶宫
——现代建筑的报春花
水晶宫开辟了建筑结构形式的新纪元,首次成功 地向人们显示出金属结构与玻璃材料在建筑中的发 展前途,以及预制件和装配化在建筑工程中的巨大优 越性。
古往今来
• 西方近代建筑的发展
——古典与浪漫
从18世纪60年代到十九世纪末,在欧洲流行着 古典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哥特复兴) 与折中主义。这是在新的建筑形式出现之前,资产 阶级迫切渴望从过去的建筑形式中获得属于自己阶 级的建筑语言,从而取得思想上的共鸣。
古往今来
• 古典复兴
——对于希腊和罗马的选择 古典复兴受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主张直接向古 希腊和古罗马共和时期的建筑实物学习。古典复兴 是对曾经兴起的古典主义的宫廷文化和君权思想的 一次反思和批判,注重民主和科学精神,主张用实 证方法来研究古典建筑遗产,厌弃被教条化和抽象 化又缺乏实证支持的古典主义的学院派思想。 代表国家:法国 英国 德国 美国

中国近代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史

中国固有式
近代中国建筑
10.2 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10.2.3 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末 • 1937-1949年,中国陷入持续12年的全面战争状 态,近代化进程趋于停滞,建筑活动很少。 • 抗战时期,政治中心转移到西南,部分沿海城市 工业转移到内地,四川,云南,湖南,广西,陕 西甘肃等省的工业有所发展,近代建筑活动随之 扩展至内地的偏僻县镇。 • 20世纪40年代后期,欧美现代主义建筑活跃, 对中国建筑界影响加深。
近代中国建筑
11.2 近代城市的主要类型
11.2.1 主体开埠城市 • 主体开埠城市指的是以开埠区为主体的城市,这 是近代中国城市中开放性最强,近代化程度最显 著的城市类型。 • 多国租界型:上海,天津,汉口 • 租借地、附属地型:青岛,大连,哈尔滨
近代中国建筑
11.2 近代城市的主要类型
11.2.2 局部开埠城市 • 局部开埠城市只是划出特定地段,开辟面积是很 大的租界居留区,通商场,形成城市局部的开放。 • 这类城市多呈新旧城区并峙的格局。代表案例济 南。 • 这类城市的近代化进程,大体上都是从新开区型 起,而后带动旧城的蜕变,代表案例,厦门。 • 这类城市的转型,除开埠的推动外,多兼有其他 推动因素。
近代中国建筑史 1840-1949
近代中国建筑
“近现代”的内涵
近代中国建筑
近代化的关键社会因素
近代中国建筑
第10章 建筑发展概况
近代中国建筑
10.1 近代中国建筑的历史地位
近代中国建筑的历史大背景—中国社会的现代转 型 • 近代化是现代化的序曲,是步入现代转型期的初 始阶段 中国的现代化类型----“后发外生型”现代化 • 最初的诱发和刺激因素主要源自外部世界的生 存挑战和现代化的示范效应

中国近代建筑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代建筑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代建筑史知识点总结中国近代建筑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个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建筑风格和形式发生了巨大变革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建筑不仅受到了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而且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因此,了解中国近代建筑史是了解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要特点包括:一、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侵占,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建筑风格,特别是欧洲建筑风格。

这种西方建筑风格包括了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等多种风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这些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使得中国建筑在形式和结构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使得中国近代建筑呈现出了与传统建筑极为不同的特点。

二、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融合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融合是一个显著的特点。

从建筑的形式和结构来看,中国近代建筑继续了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同时又吸收了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使得新的建筑形式呈现出了独特的中国风格。

这种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融合不仅在建筑形式上有所体现,而且在建筑设计和装饰上也有很多的发展。

三、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

这些变革不仅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而且也对建筑文化和建筑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代建筑在这一时期既承载了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历史痕迹,又反映出了社会发展的新风貌。

因此,理解中国近代建筑史也需要了解这些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了解,可以认识到中国近代建筑的丰富多样性和独特魅力。

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是一个充满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历史,是一个承载着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一个反映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历史。

因此,通过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和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建筑文化,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的建筑传统和艺术精髓。

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概况、类型、技术 中国建筑史课件

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概况、类型、技术 中国建筑史课件

近代中国建筑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 二、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末;
三、20世界30年代末到40年代。
第一阶段
随着封建王朝的崩溃,结束了帝王宫殿、 苑囿的建筑历史。 颐和园的重建和河北最后几座皇陵的修 建,成为了封建皇家建造的最后一批工程。 中国古代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在官工系 统终止了活动,而在民间建筑中仍然在不间 断的延续,形成了民族间、地狱间的本土建 筑交流。
第三阶段:
近代建筑活动开始扩展到这些内地偏僻 县镇。但建筑规模不大,除少数建筑外,一 般多是临时性工程。 1942年,圣约翰大学实施包豪斯教学体 系; 1947年,清华大学梁思成实施体形环境 设计教学体系,为中国现代建筑教育播撒种 子。

建筑类型与建筑技术
第一节 居住建筑

1927年到1937年,近代建筑达到了繁盛器局面主要
体现在: 1、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结束了军阀混战局 面,取得了相对稳定的发展10年。 2、军阀、买办、地主等在租界投资商业活动,经 营房地产,修建私人住宅,建筑活动在租界区急速 发展。 3、世界经济危机给中国国内建筑市场带来机遇, 掀起了一股在中国大城市建造高层建筑浪潮。
外来移植的住宅
外来移植的住宅主要是通过外国移民输入和
建筑师引进的国外各类住宅形式,早期多为 独户型和联户型。 独户型住宅有高标准和普通标准两类。
高标准独院式住宅统称花园洋房。
这类住宅一般位于城市良好地段,总平面宽
敞,讲究庭院绿化和小建筑处理,建筑面积 很大,多为一二层楼,采用砖石承重墙,采 用各国大住宅、府邸形式。这是当时这些国 家流行的高标准住宅在中国的复制。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简介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简介

叶涛涛中国近现代建筑史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建筑史前言中国近代建筑所指的时间范围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

中国在这个时期的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过渡时期,这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的阶段。

清王朝的闭关政策阻挡了西方建筑的传入。

一直到19世纪中叶,除了北京圆明园西洋楼、广州“十三夷馆”以及个别地方的教堂等少数西式建筑外,中国基本上没有接触西方近代建筑文化。

鸦片战争后,各种形式的西方建筑陆续出现在中国土地上,加速了中国建筑的变化。

中国近代建筑包含着新旧两大体系:旧建筑体系是原有的传统建筑体系的延续,基本上沿袭着旧有的功能布局、技术体系和风格面貌,但受新建筑体系的影响也出现若干局部的变化。

新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的和中国自身发展出来的新型建筑,具有近代的新功能、新技术和新风格,其中即使是引进的西方建筑,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国特点。

从数量上说,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优势。

广大的农村、集镇、中小城市以至大城市的旧城区,仍然以旧体系的建筑为主。

大量的民居和其他民间建筑基本上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传统品格和乡土特色,虽然局部地运用了近代的材料、结构和装饰。

从建筑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近代建筑的主流则是新建筑体系。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这是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的阶段。

主要有两方面的新建筑活动。

一方面是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界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住宅、饭店等,在内地也零星地出现了教堂建筑。

这些建筑绝大多数是当时西方流行的砖木混合结构房屋,外观多呈欧洲古典式,也有一部分是券廊式;后者是西方建筑传入印度、东南亚一带,适应当地炎热气候而加上一圈拱券回廊,当时称为“殖民式建筑”。

另一方面是洋务派和民族资本家为创办新型企业所营建的房屋,这些建筑多数仍是手工业作坊那样的木构架结构,小部分引进了砖木混合结构的西式建筑。

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概况、类型、技术 中国建筑史课件

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概况、类型、技术 中国建筑史课件

颐和园的重建和河北最后几座皇陵的修
建,成为了封建皇家建造的最后一批工程。
中国古代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在官工系
统终止了活动,而在民间建筑中仍然在不间 断的延续,形成了民族间、地狱间的本土建 筑交流。
通商口岸新城区出现了早期的外国领事馆、工 部局、洋行、银行、商店、工厂、仓库、教堂、饭 店、俱乐部和洋房住宅。
从上海来看, 高层公寓多位于公共交通方便的 地段,便于居住者通往工作地区和市中心。总体布 置除公寓本身外,有的设有汽车间、工友室、回车 道和绿化园地。
中国建筑史
当中国建筑处于近代发展时期时,世界 史已经进到近代后期和现代前期,中国社会 已经进入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度转型期。
这个转型进程的主轴是工业化的进程, 也交织着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代化的进程。 处在这种转型初期的中国近代的建筑,呈现 整体性变革和全方位类型。
近代中国建筑发展,自然深深地受制于 这种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导致发展部 平衡性,其最主要、最突出体现就是近代中 国建筑没有取得全方位的转型,明显呈现出 新旧两大建筑体系并存局面。
新建筑运用了近代的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 掌握了近代施工技术和设备安装,形成了一套新技 术体系和相应施工队伍。通过出国留学和国内开办 建筑学科成长了第一代、第二代建筑师。
中国建筑突破长期封建社会中与西方建 筑隔膜的状态,纳入了世界建筑潮流的影响 圈,形成中西建筑文化大幅度交汇。
新建筑体系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新事物, 是近代中国建筑史研究的主要内涵。
1942年,圣约翰大学实施包豪斯教学体 系;
1947年,清华大学梁思成实施体形环境 设计教学体系,为中国现代建筑教育播撒种 子。
建筑类型与建筑技术
第一节 居住建筑
近代中国的居住建筑,可粗分为三大类别:

试论我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历程

试论我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历程

近现代建筑是我国城市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求不断增加,而近现代建筑因其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独特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对于近现代建筑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将试论我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历程,以及对该历程的评价和展望。

一、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历程1. 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起源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国内外学者和专家开始关注并研究城市的近现代建筑,并提出了保护近现代建筑遗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这一时期,国内外有关方面开始开展对近现代建筑的考察和研究,为后来的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2. 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发展19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开始加大力度推进近现代建筑遗产的保护工作。

一系列政策法规陆续出台,为近现代建筑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

相关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和扩展,为近现代建筑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了理论和学术支持。

3. 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实践近年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近现代建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表明我国在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各地也纷纷开展了近现代建筑遗产的保护工作,修缮和保护了一批有价值的近现代建筑,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我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历程的评价1. 成绩在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方面,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些代表性的近现代建筑得到了保护,并成为城市的地标性建筑,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

这些保护工作的成功展示了当代我国对于历史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视和努力。

2. 不足尽管在保护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不足之处。

一些珍贵的近现代建筑仍面临被拆除或改造的困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和效果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善。

对于近现代建筑的认知和理解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近现代建筑文化价值的认识和挖掘。

三、展望1. 加大力度未来,我们需要加大对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工作的力度,加强对近现代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工作,避免遗失与破坏。

国内近现代建筑进程综述

国内近现代建筑进程综述

国内近现代建筑进程综述中国的地域建筑创作作为一种设计思潮贯穿了整个20世纪的中国建筑史,并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名称出现,从20一40年代的“中国式”和“中国固有式”、50一70年代的“民族形式”和“乡土建筑”、80年代的“形似”、“神似”及“新民族形式”一直到20世纪末的“中国特色”;进入21世纪后,“乡土建筑”、“地域建筑”、“传统继承”等更是成为了各类报刊杂志上的重要主题之一。

在近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地域建筑思潮无疑是对中国建筑界影响范围最广泛、时间最长久的建筑思潮,“无论其冠以何种名称,其基本的理论依据是一致的:建筑艺术关乎国家、民族的文化精神,建筑形式是这精神的外在表现,所以中国的建筑形式应表达中国的文化精神”。

1,地域与地域建筑“地域”一词的汉语解释为本乡本土的地方,英又为‘,region’’,意为“区域或地方”。

关于地域建筑的概念,国内学者有多种提法,例如“所谓地域建筑,或者说建筑的地域性、地区特色,是指一定区域内多数建筑的基本风格和总体特征,它为该区域建筑所普遍持有而又为其它区域所不具备”;邹德侬先生则认为地域建筑是“以特定地方的特定自然因素为主,辅以特定人文因素为特色的建筑作品”,他列举了地域性建筑的基本特征:“回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等自然条件;运用当地的地方性材料、能源和建造技术;吸收包括当地建筑形式在内的建筑文化成就;有其它地域没有的特异性并具明显的经济性”囚。

作为一种建筑思潮,在设计中追求地域特色包含了各种具有不同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的建筑思想或倾向,其共同特点是主张建筑中应该存在且可以存在地域特色,并主动以各种手法表达建筑的地域特色或尝试创造新的地域建筑风格。

本文中的地域建筑泛指建筑理论与创作中的传统建筑更新、地方主义建筑、地区主义或地域主义建筑、乡土主义建筑、新乡土主义建筑、方言派或新方言派、批判的地域主义建筑、广义地域性建筑等各种提法。

虽然这些主张或倾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都以对地域特色的追求和可持续发展为特征,它们构成了追求地域特色的建筑思潮中若干互相交错而又各有特点的支流。

【doc】中国近代建筑概况

【doc】中国近代建筑概况

中国近代建筑概况中国近代建筑概说王绍周中国近代历史时期(1840一l949)是中国建筑急剧变化的时期.一方面由于封建经济结构的逐步解体,资本主义的侵入和发展,开始了一系列新的建筑活动;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极端不平衡,反映在近代建筑活动上,也呈现出各方面的复杂性.中国近代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错,新旧并存,相互影响的过渡阶段.近百年建筑大部分遗存至今,仍为目前与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生产,生活所使用,对中国的城市建设有着直接的影响.加强近代建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中国传统建筑在近代的延续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出现了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建筑括动及一些新型建筑,中国建筑开始了新的发展.但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内地一些城镇及广大农村,中国历史上发展形成的传统建筑方式还在延续着,于是形成中国近代传统建筑的延续,变化和资本主义新建筑韵形成及发展,出现两者并存而又相互影响渗透的现象.中国近代的传统建筑,有太平天国革命时期的军事建筑和王府建筑;地主,官僚修建的城寨碉楼和大住宅,大桐堂;清皇室未期的陵墓建筑和回明园,颐和园的重建旧式工商业建筑和会馆建筑以及各地区,各民族的民居建筑等.旧式工商业建筑和会馆建筑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的.如南京,苏州潮州等地的丝织业,四川,山西的盐业,河南的布业,广东,湖北,陕西等地的冶铁业,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的毛皮加工业等,都有许多专业性的手工业作坊.商业建筑则大多在门面上突出标新立异的广告装饰,以招徕顾客会馆建筑的迅速发展则是当时商业贸易发展并趋于集中的结果,会馆有同省内各县互立的;也有一省单独或数省合立于外省的;还有以行业来立会馆的,如湖南,广东的米业,山西,陕西的钱业,河南的布业,浙江的药材业等.会馆建筑的布局大体上都是一样的.除了公共娱乐及祀奉神位的部分外,尚有供同乡或同行居住的房屋.会馆的门面装修最为突出力求豪华,趋向繁琐庸俗.由于近百年来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各个地区和各个民族的住宅建筑,除沿海和沿江地区及附近地带的一些建筑发生了较为显着的变化外, 在广大的中小城市,农村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 其建筑基本上是传统建筑的延续.特别是民居建筑仍然保持封建时期建筑的一些特点.由于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的影响住宅常形成封闭,独立的一个整体,并强调中轴,突出主屋.内外隔离等特点.封建社会的"风水思想也往往决定了建筑的地位,方位,尺度乃至平面布局等.为适应不同地域的建筑需要,建筑材料的生产具有"就地取材,园地制宜,因材制用的特点.如林区多用原木井干构造作墙;西北和华北地区用黄土版筑土坯墙;四川,云贵地区及东南一带有石块墙,编竹墙,木板墙等.屋面有采用黄土青灰,瓦,石板和术片等.建筑构造与形式方面南方有用穿逗粱架与干阑式的;北方则有平顶,硬山等式黄土高原用拱券,窑洞等方式.《时代建筑》I901/1?43住广大上寸逃经济占统治地f的地区.仍然保持着旧的营造.法和匠师的手I劳动,啦筑施工仍是手=1二业』C的.北筑工匠有阿种.一种是分敞在广大农村中的白发的半工半农的建筑手J二业工人.他们多建造农村中的一般住宅,其中有不少朴实灵活,经济而叉美脱实用的优秀例r;另一种是有一定组织的属于行帮性质的把头衍造业,如宁波帮浦东帮等这些专业建筑工人,既是施工者,又是设计者,他们多群造城市中的住宅和较大型的建筑.我国幅员广犬,民族众多各民族由于经济.文化,地理,物产.气候等条件的不同,产生了,许多富有地方色彩的民族风格的建筑.广大地区的汉族本构架建筑.由:F各种条件和要求的不同.在住宅的布置形式上,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存陕,¨',.晋豫等地区同是汉族住宅.却广泛使用I:窑和砖石窑式住宅,其结构风格和其他地区有着显着的差别.至于少数民族的民居建筑,其式样异常丰富.西藏.青海,新疆,内蒙古及西南边区.各地区,各民族乃至同一地区,同一民族之间都有不同的建筑形式.如藏族的石墙碉楼,云贵的1闸式住宅和石造房屋.新辐维酉尔族具有中亚风格的砖拱和拱建筑,蒙古族韵毡包,贵州苗族的吊脚楼以及布衣族的石建筑等等,都具有特色.'如上所述,近代广大民居基本上是传统建筑的延续,但随着社会经济l自勺某些发展变化,尤其是近代新的建筑技术和材料的应用,使传统战唇建筑也发生了局部变化.如采用发券以代替¨及窗上的过梁,玻璃的使用影响到窗花案组合.在靠近大城市的地区,有采用机制豫作墙身,水泥坛柞屋,水泥砂浆作胶结材料的民居建筑,还有采用承重墙以代替术柱,厦架代替梁架的构造方式.在建虢装饰上也有所变他.一些民间住宅皋J!}l某些西方建筑的装饰手法,有的住宅将前檐木装修改为外国古典的建筑形式,采用铁住.铁栏杆及铸铁牛腿等:有一些立帖式住宅在外墙上加以西方古典式的改装,也有相当一部分居住建筑多在门窗,墙碡f上加以西方建筑装饰手法. 这以广东,福建等地侨乡民居最为突出.44?《时代建筑》II/二.JB城镇建筑在近代的变化中囤漫长的埘建社会,中华大地上=形成了为数众多的城镇,这城镇有着悠久的l史.各具特色,有的是封建王朝妁统治中心:有的处于交通要冲,发展为商埠,成为货物集敞地;有些城镇则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近百年来,这些原有的旧城镇往城市?质和貌上都发生了局部的变化.这类城镇数较大,分如也较广,就其性质而言,太体可分为以下几种形态.原来的封建都城和一些长期作为地区统治中心的成市,在帝国主义入侵以后.由于社会性质的变化.这些成市也发生了局部的变化.如北京.西安.J茈都,太原.长沙.南昌,兰州等.由于本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致使某些旧城镇发生明显的变化,如南通,无锡.自贡,内江等.在一些沿江沿海的旧有城镇,因被辟为商埠及划分租界而发生变化,这,f些商埠或租界一般他于城区的近旁,形成新的商业区,但其恪局及面貌与旧城完不同.如南京,沈阳,济南芜湖,九汀.重庆广州,福卅l,烟台等.为传统的手工业,商业中心或f于交通要道的城市,被新必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城市或新交通I:线上的城市所取代,致使其相对地衰落.随着上述这些城镇质的变化,旧城市中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的建筑类删,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中国工业厂'房,仓库,码,火车站.银行.洋行,海关,邮电H.大百货公司,大商场,功业场等.此外,还出现了反映资本主义政治滑动,文化活动的周会咨议局,学堂以及行_敢办公建筑;适应城市不同阶层社会生活所需要的旅馆.饭店,彬院,游乐场等.在唐住建筑方铺f,由于城市人口的集中城市地价的上涨和房地产的商品化.出现了居住大院.里卉住宅和行列代工人住宅区.同时也生丁为有产阶层服势高级花园住宅"在fEl"城市中新建筑类砸发展的伺时.传缭建筑的建筑功能渐趋复杂.其平面布置也随芝变化.装修及●:Ifii遗上,一方而表现了装修材料的发展和建筑技艺的提高;另.面也出现了一一—————_-_—-—-—'!繁琐堆砌或硬套西力现代兢形式的倾f,JJ.上述几种形制的建筑,为近百年来我国旧城l建筑发展的主墨内容,其问有许多优秀的建筑范例,至今仍为中外建筑界所瞩f_I三.近代新兴城市建筑的发展近百年来,是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产生了一批新必的城市这类城市较多地反映者新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但由于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而促使这类城市畸形发牌表现出十分复杂的形态.,在菇些新必城市中.有的是长期处于某个帝国主义国家控制或占领下如哈尔滨,旅大青岛"澳fj.香港.以及台湾和东北一些城市.有的是同时处予几个帝国主义国家控制下的城市,如上海天津,双口等城市以及厦门的鼓浪屿等地市内各国的租界各自为政,造成了城市布局的混乱.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建筑遍布租界,形式各异,风格不一,是这类城市建筑的特点.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官仍资本和民族资本开办了一些新兴的工矿企业从而导致一些新城市的产生.如唐山焦作,大冶以及抗异战争时期的甘肃五门等城市铁路,轮船等现代交通的发展.对工商业和城市的发展生很大的影响,在铁路沿线及海运,河运的重要口岸,形成或发展了一些新城市,如石家庄,郑州,蚌埠浦口以及抗日战争时觏的宝鸡等城市上述各类城市建筑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色彩. 从十九世纪后期开始.教会建筑迅速发展,各式各样的尖顶教堂,构成中国近代城镇中十分触目舶景象.其中不少教会建筑采用或掺杂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后,我国出现了近代工业建筑.其l中较突出的是外国资本主义在通商口岸设立的船舶修造厂.原料加工厂等以及六十年代对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建筑.同时在六七十年代也出现了一批中国民族资本创办的近代工业,_主要有缫丝',面粉,印刷,机器修造等工业建筑随着工业而发展起来的还有近代交通事业.出现了火车站,码头,包括机修J',船坞,船舶螃造J'等新交通建筑十九世纪八十年fZ后.中国建造的外国银行和中【银行小断增多.与此同时,'些城l『丁中还相继出现各种行政及文教等筑,例如与.洋务,.新政相联系的学;缱筑和新式行政机构.与封建统治阶级实行所谓立宪而产生的国会,咨议崩等大墟筑.随着近代新兴城市的发展,也出现为推销商品而建造的大Jl4综合商场,大百货公司和劝业场等建筑;为满足不同阶层流动人口住宿需要而必建的旅馆饭店客栈及其他服务性建筑;为满足娱乐要求而建造的戏院游乐场及荣园等建筑.,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和地价的上涨导致房地产商纷纷投资住宅建筑,使住宅商品化. 新型里卉住宅最先在上海出现,北城市则出现新居住大院.一些大城市还出现了高层公寓.在租界和教会区附近以及风摄区或避暑胜地,建造了别髦式的豪华住宅所有这些,大致反映丁近百年来我国新兴城市建筑发展的史梗援. 四,近代建筑设计形式与实践近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城镇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建筑形式.约自十九世纪未至=十世纪初欧洲古典建筑彤式在我国扑始传播使中西建筑形式之间相互发生影响.与此同时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也发生了局部的变化.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外国建筑彤式继续在我国演变的同时.出现了仿西方古典建筑式样的折衷主义的建筑.这一时期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建筑师开始了.民族建筑形式"的探讨,相继出现了'官殿式,'混合式等建筑形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里建筑设计事业大都集中在上海,天津,南京等少数几个大城市,而且重大建筑设计叉都被外国洋行的打样间所把持,中凰建筑师的设计活动及创作实践环境是十分艰难的他们在洋行的倾轧下.奋发图强努力创作设计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建筑, 这些作品在我国近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仿古典式折衷主义建筑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建筑界(包括中外建筑师)的设计实践中曾一发出现"追随和抄袭西方古典建筑手法的表现为时髦,于是一批西卉' 《时代建筑》l帅l/I?45古典主义,折衷主义的建筑形式接踵出现,成为当时颇为流行的一种倾向.究其来源,一是通过外国建筑师的设计直接移植的结果;二是中国建筑师在国外,所受的是学院派的建筑教育,设计思想带有浓厚的仿古典式和折衷主义色彩,他们所设计的不少建筑物必然受到这种影响例如北京的大陆银行(1924年,贝寿同设计),上海的金城银行(1929年,庄俊设计),天津的盐业银行(19 25年,沈理源设计),沈阳的东北大学(1926~193 0年.杨廷宝设计),京奉铁路沈阳总站(1927年, 杨廷宝主持设计)等,均可作为模仿西方古典主义建筑手法水平较高的实例.值得引人注目的是京奉铁路沈阳总站是我国建筑师设计建造的,为当时国内最大的火车站建筑,具有较高的水平.1.早期仿欧洲古典武建筑近代早期仿欧洲古典式建筑的传播,主要反映在商埠,租界地和租界中的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和教堂等建筑活动上其次,清政府以办"洋务新政的背景下一些行政建筑也都采用欧洲古典主义的建筑形式.如北京陆军部,海军部, 迎宾馆(后改为总理衙门),大理院和一些地方的咨议局,学堂建筑等.2.仿西方古典建筑式样的发展二十世纪初到二十年代,仿西方古典建筑形式有所发展,欧美的建筑潮流中,折衷主义建筑占据相当地位.其间,古希腊式,古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等历史上的建筑形式被教条地认定为各具某种特定的艺术象征,成为不同建筑类型模仿的形式,往往将其局部样式摘取出来,拼凑组合于一个建筑物上.受此影响,不论外国洋行打样问设计的,还是中国建筑师设计的建筑,都不同程度的带有折衷主义的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在近代的运用和发展1.近代外国建筑师设计的"中国武建筑外国建筑师在我国的近代建筑活动中,除了采用欧美建筑形式外,还有意识地在一些重要的文化医疗建筑中运用中国古代的建筑手法,采用中国式的建筑形式.最初出现在教会的学校,医院和敦常建筑上.到本世纪二十年代,南京金46一《时代建筑》1991/1陵大学,北京燕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等中同式"建筑接踵出现,有的照搬中国古建筑形式有的是在新建筑上生硬地拼凑大屋顶和其他古建部件,造成有些建筑功能上不合用,技术上小台理.这类建筑就其创作手法来说,实质上也是折衷主义的表现.2.中国建筑师设计'民旋形式建筑的创作实践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的一些建筑师出于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心,以及在复杂历史背景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国内建筑界掀起了一阵撵索中国"民族形式建筑的创作活动,他们努力探求和吸取民族形式传统手法,注意运用近代新建筑材料和新功能,吸收并反映我国民族的传统特色与此同时,,国民党政府在部分规模较大的公共建筑中提倡所谓"中国固有形式"的建筑,于是相继出现了被称为"宫殿式和混合式的建筑形式.(1)宫殿式建筑的发展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是宫毁式建筑的杰作,在中国近代建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两座建筑物的设计者是中国近代的的建筑大师吕彦直,设计方案采用有奖竞赛方式进行,有许多中外着名建筑师参加,评选结果,吕彦直盼设计方案获首奖入选.中山陵是中国近代建筑师第一次规划设计大型建筑组群的重要作品,而中山纪念堂则是在大体量的建筑中运用中国传统屋顶形式的大胆尝试,这种形式对于以后的近代建筑起过一定的启示作用.这时期"宫殿式建筑在一些大型重要的公共建筑设计上得到扩展,成为一时风尚,典型建筑还有原国民党上海市政府办公楼(1931年,董大酉设计),南京谭延蔺墓(1931年,基泰工程司事务所设计),南京原国民党党史陈列馆(1936 年,基泰工程司事务所设计)南京中山陵藏经楼(1936年,卢树声设计),南京原国民党中央博物馆(1936年徐敬直,李惠伯设计,梁思成顾问)等; 这批建筑的共同特点是:注重平面布置的功能要求用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或砖石承重的混(下转第38页)人与室内环境应有.对话.不限于动作等生理要求,还包括心理要求.不同的人(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性格,爱好及习惯等的差异),不同时闻与场台(日与夜,一年四季,工作与休息,个人与集体等)对室内环境要求不同,应区别对待情况尽管复杂但只要明确:人是室内空间的中心.就可以通过多方努力而构成理想的环境. (车文怍蚩寿广州审建筑设计院高毁建觏师)l哥7萆宾馆堂字似云柬,静I的空商活动的^群典同构成真正的形象(上接第46页)台结构外观保留殿式即企以新功能要求采用新结构,新材料.在新建筑体量上,突出大屋顶的手法来表现中国民族j札格中国建筑师为解决这一矛盾进行了若『二尝试.在建筑处理斤而其技巧远比外国一些建筑师设计的宫殿式建筑高明得多.后来这类建筑终周造价过高,某些方面不太实用等原因,没有继续必建在宫殿式"建筑的实践中,值得一提的是杨廷宜设计的南京金陵大学图书馆(】930年)等工程外观采用宫殿式,但平面布局合理,建筑体形协调,比例和尺发统一.l为当甜这类建筑的优秀作品(2)混合或建筑的1葺现在探索中国民族形式"建筑的同时.混合式"建筑相继出现,它有意识地进一步对西方建筑形式与中国建筑形式的结台方面进行创作尝试.中国建筑师的刨作实践大体形成以下几种处理武:[1]立面重点部位集中模仿中国古典建筑形式略加以古典建筑装饰.其余采用平屋顶的棍台式"建筑.南京原国民党中央体育场tl933年. 扬廷宝设计),大上海市中心设计第二船工程的图陆馆和博物馆(1935年.董大酉设计)等是"混台式建筑的代表实倒.[2]立面基本上采用新建筑构图,不用大屋顶,只在重点部施以中国古典建筑装饰,如采用某些中国式的纹样,小构件,线脚等,以取得建筑的民族格调,当时称为现代斌的中国建筑. 38?《时代建筑》Iq91/1北京交通银行(1q31年,杨廷设汁,北京仁地毯公司(1q31年.梁思成,林徽因设计).南京原中央医院t19332年,扬廷宦设tt),南京原国民大会堂(1q35年,巽福泉设计)等可为这类建筑的典型实例[3]混合式的建筑更进一步在高层建筑进行尝试,如上海八仙桥青年会(1932年.李锦沛. 赵深设汁),上海大新公司(1931年,杨迁絮设汁).上海中国银行(1936年,陆谦受设计)等.这些建筑形式上的创作探索取得了有益的实践经验(三)近代"国际式建筑本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欧美各国进入现代建筑活跃发展和传播时期.我国一些大城市的建筑活动中也于F始出现"现代建筑的趋势,过期间.钢和钢筋混凝结构较多运用高层建筑拄城市中不断出现.由折衷主义脱胎而来的近代形式被普遍采用.并有逐渐向接近于现代某些资本主义国家流派建筑形式方棚演变的趋势. 随着现代建筑思潮在我国建筑师中的影响逐渐扩大,陆续在上海,南京等地建造一批国际式(也称现代派)的建筑.从我国总的数肇来说.国际式"建筑实践活动较为有限.更谈不上形成系统的近代建筑流派.但从中可窥见世界资本主义建筑潮流对中国近代建筑的设汁思想及建筑实践的明显影响.。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中建史概论w共96页文档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中建史概论w共96页文档

北 宋 东 京 城 平 面 图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
辽(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 金(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
3、按一定比例绘制的 4、可以说是世界上现存
最早的工程图。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9年) 1、佛教建筑得到发展 2、石刻技术比汉代有所进步
甘肃敦煌莫高窟东魏壁画中众多的佛教建筑形象
四大石窟(1)甘肃敦煌:莫高窟 (2)山西大同:云岗石窟 (3)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4)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
巢居是一根或多根树干为基干,上面搭接架木、棚顶而成, 人类居住上面,木梯上下,可防止猛兽侵袭,是我国南方潮 湿地区采用的居住形式,除少数使用绑扎,大部分为榫卯技 术。——南方穿斗式
2、 奴隶社会阶段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一、奴隶社会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
二、我国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 这个时期城市、宫殿建筑从产生到发展。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北魏古 阳洞内的屋形龛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中的庑殿顶饰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密檐式塔 (北魏时期)
我国地面上建筑遗存最早的
3.2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隋—宋
(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
一、隋唐至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 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无 论在城市建设、木架建筑、砖石建筑、 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都有巨 大发展。
大明宫含元殿
山西五台南禅寺大殿
五 台 山 佛 光 寺
山 西 五 台 山 佛 光 寺 大 殿
塔-单层塔
河南登封会善寺净 藏禅师塔
山西运城 县泛舟禅 师塔
其他实例: 五台山佛光

中国近代建筑概要

中国近代建筑概要
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概况涵盖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在此期间,中国建筑经历了萌芽期、初始期和繁盛期等阶段,展现出丰富的建筑风格、技术和思潮。萌芽期以西方列强在中国建设教堂、领事馆等西式建筑为标志,同时清王朝也修建了如颐和园等最后一批皇室建筑。初始期则见证了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开启和早期留学生回国形成的专业建筑师队伍,出现了受中国文化影响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式建筑。繁盛期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顶峰,经济迅速发展和近代化进程加快推动了建筑的鼎盛,砖混结构、钢混结构等新技术广泛应用,建筑思潮也呈现出折衷主义和中国固有形式建筑的演变。重要建筑作品如中山陵,由建筑师吕彦直设计,体现了特殊与纪念之性质,并采用中国古式建筑风格,成为近代建筑的杰出代表。

《中国近代建筑史》郑晓笛

《中国近代建筑史》郑晓笛

《中国近代建筑史》中国近代建筑史是一部充满变革与发展的历史。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期是中国建筑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在这一时期,西方建筑风格逐渐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近代建筑风格。

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是鸦片战争后的晚清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逐渐开放,西方建筑风格开始传入中国。

一些西方建筑在中国沿海城市如上海、广州等地开始出现,这些建筑大多是由西方建筑师设计,具有浓厚的西方建筑风格。

然而,这一时期的建筑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国的传统建筑,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

是辛亥革命后的民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逐渐走向现代化,建筑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大量引进西方建筑技术,同时也开始尝试将西方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相结合。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西方建筑的现代化特点,同时也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近代建筑风格。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全面进行现代化建设,建筑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大量建设高楼大厦,同时也开始尝试将西方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相结合。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西方建筑的现代化特点,同时也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近代建筑风格。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建筑史是一部充满变革与发展的历史。

在这一时期,西方建筑风格逐渐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近代建筑风格。

这一时期的建筑不仅具有西方建筑的现代化特点,同时也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为中国建筑史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中国近代建筑史》中国近代建筑史是一部充满变革与发展的历史。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期是中国建筑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在这一时期,西方建筑风格逐渐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近代建筑风格。

中国近代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史近代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西方现代建筑风格的交融与碰撞,是一段充满变革与创新的历史。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近代建筑史,包括建筑风格的转变、建筑技术的革新以及建筑的社会背景。

一、建筑风格的转变中国近代建筑风格的转变主要源于西方现代建筑的传入。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与西方接触,许多西方风格的建筑被引入中国。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洋楼建筑,这是中国近代建筑的标志,体现了中国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洋楼建筑有着西方建筑的特点,比如欧式立面、拱券和带有西式装饰的建筑细部。

同时,传统中式建筑的某些元素也被保留下来,例如屋顶的琉璃瓦和悬山顶。

而在20世纪中叶,中国建筑风格又出现了一次转变。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探索一种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建筑风格。

这就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兴起。

中国现代建筑以功能性强、拥有独特形态、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为特点。

建筑师们开始倡导“人民大众的建筑”,追求简约、实用与美的统一。

中国近代建筑风格的转变展示了中国的文化自信,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二、建筑技术的革新近代建筑技术的革新对中国建筑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西方建筑的引入下,中国的建筑技术经历了一次飞跃。

在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基础上,引入了钢铁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

这种技术的改变使得建筑能够更高、更宽、更大规模。

同时,电梯、自动门、中央空调等现代科技设施也逐渐应用于建筑中。

这些技术的革新使得建筑更加舒适、便利和安全。

此外,建筑材料的革新也是建筑技术进步的重要方面。

在传统建筑中,砖、石和木材是主要的建筑材料。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材料不断涌现。

例如玻璃、铝合金、玻璃钢等材料的应用,使得建筑变得更加透明和轻盈。

同时,受到环境保护意识的影响,建筑材料也开始注重可持续性和绿色环保。

三、建筑的社会背景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和变化离不开社会的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出现了巨大的变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以装饰为特征的现代式“装饰艺术倾向”。在新的建筑体量的基础
上,适当装点中国式的装饰细部,作为一种民族特色的标志符号
南京国民大会堂
上海中国银行大楼
中国建筑的现代化过程
• 民族形式与国际式的纠葛。
现代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传入中国。50年代爱国主义热潮 梁思成:推崇民族形式。 张镈:严重浪费 北京友谊宾馆 30万件琉璃瓦(20多万)金箔 贴20多万张 北京儿童医院以“神似”表达民族传统
• 中国特色的再探索
贝聿铭:北京香山饭店
戴念慈:辽沈战役纪念馆 曲阜阙里宾舍 关肇邺:徐州博物馆
• 南国新风: 莫伯治 余畯南 广州白天鹅宾馆 灵活的空间运用,巧妙
的庭院布局,合理的经济结构
•时代技术美
•技术与精神层面的结合
•新古典风韵
•地域文化的表达
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历程
• 第一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末 鸦片战争---开放通商口岸。 领事馆、教堂、饭店、俱乐部、洋行、商店、工厂、仓库。一、 二层楼的砖木混合结构,“殖民地式”欧洲古典风貌建筑。 • 第二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末 《马关条约》解除机器 进口禁令,允许外国人在中国设厂。外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竞
岛交通银行大厦
上海海关大厦
传统复兴的设计模式
传统中国建筑“洋化”和“洋建筑在中国化”两种方式
• “中国式”建筑,早期基督教、天主教趋向中国化的传教政策导
致。特点:关注屋身与屋顶的整合,以南方民间样式和北方管式 样式为摹本。墨菲,清华大学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福州协和大
学,北京燕京大学,广州岭南大学等。西洋式的功能加中国式的
相瓜分中国 租借---占领
• 第三阶段:30年代末-40年代末 1937-1949年 抗日战争 1947 年清华大学建筑系继承包豪斯教学体系,实施“体形环境”设计
的教学体系为近代建筑教育播撒了种子
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
洋式建筑:折中主义基调 “殖民地式”“外廊样式
”欧步理论部分讲义三
中国建筑历史概述
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发展
• 背景:时间1840-1949 世界近代史1640-1917
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农业社会向商品经济为主导的工业社会 演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工业化过程蹒跚、扭曲。城
市与乡村、沿海与腹地形成一种截然分明的二元化经济结构。
• 建筑转型的两个途径:从现代化国家输入;从中国原有建筑改造
外形和环境设计
• 南京中山陵设计:中国建筑师传统复兴的标志。 宫殿式:中山陵藏经阁 南京中央博物院 三分一体,开间,比 例关系都没有超越古典建筑的基本体型
南京中山陵藏经阁
• 混合式:突破古典建筑的体量和轮廓,不拘泥于三段式,建筑形 体由功能空间确定,墙面摆脱了檐柱额枋的立面构图,代之以砖 墙承重的新式门窗组合,屋顶呈大屋顶。洋式体量+中国大屋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