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小儿垂钓》
古诗《小儿垂钓》翻译
古诗《小儿垂钓》翻译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古诗《小儿垂钓》从小开始背诵,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古诗《小儿垂钓》翻译,欢迎大家查看!古诗《小儿垂钓》翻译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1、稚子:年龄小孩子;2、垂纶:钓鱼;纶:钓鱼用丝线;3、莓:一种小草;4、苔:苔藓植物;5、借问:向人打听;6、应:理睬;7、遥:远远地;【赏析】《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
“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学”是这首诗的诗眼。
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
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
小儿垂钓的古诗
小儿垂钓的古诗作者: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之句遥挥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解】1、稚子:年龄小的孩子;2、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3、莓:一种小草;4、苔:苔藓植物;5、之句:向人打探;6、应:理睬;7、遥:远远地;【诗文解释】一个蓬头小孩研习着大人钓鱼。
并排趴在乱草青苔上,身影绿树在野草丛中。
听见存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一招了挥手。
惧怕触怒了鱼不敢摆手。
【简析】这就是一首描绘儿童生活情趣的诗作。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由此亦可想见小儿不拘形迹专注于钓鱼的情景。
“草映身”,不仅是在为小儿画像,在结构上,也为下句的“路人借问”埋下伏笔。
因为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
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
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
至于他在“招手”之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 遥招手”的原因之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这首诗勾画小儿垂钓的神情动态活灵活现,富有生趣,堪称佳作!【作者简介】胡令能莆田隐者,唐诗人少为负局锼钉之业。
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
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
《小儿垂钓》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他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小儿垂钓》古诗原文赏析
《小儿垂钓》古诗原文赏析【--整改方案】《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
诗人通过描写典型细节,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
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
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画了垂钓小儿栩栩如生的形象,言辞流畅,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颇具生活情趣。
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小草。
苔:苔藓植物。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
映:遮映译文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学着大人钓鱼,斜着身子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赏析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
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
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
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
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
稚子,小孩也。
"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小儿垂钓
第四周《小儿垂钓》[唐] 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着大人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注释:蓬头:形容小孩可爱。
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理睬。
鉴赏:《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
“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创作背景:《小儿垂钓》是胡令能到农村去寻找一个朋友,向钓鱼儿童问路后所作。
胡令能(785-826年),唐诗人,隐居圃田(河南中牟县)。
唐贞元、元和时期人。
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
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4首。
唐贞元、元和时期人。
莆田隐者,唐诗人少为负局锼钉之业。
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
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
《巴女谣》唐代:于鹄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
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舟过安仁》宋代: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杨氏之子》南北朝:刘义庆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古诗词鉴赏《小儿垂钓》
古诗词鉴赏《小儿垂钓》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
注释蓬头:形容小孩可爱。
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理睬。
创作背景本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小儿垂钓》是胡令能到农村去寻找一个朋友,向钓鱼儿童问路后所作。
赏析《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
“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学”是这首诗的诗眼。
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
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小儿垂钓》(精选16篇)
《小儿垂钓》(精选16篇)《小儿垂钓》(精选16篇)《小儿垂钓》篇1小儿垂钓选自《全唐诗》作者:【唐】胡令能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加点字1、稚子:年龄小的孩子;2、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3、莓:一种小草;4、苔:苔藓植物;5、借问:向人打听;6、应:理睬;7、遥:远远地;8 怕:害怕9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而逃跑诗文解释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乱草青苔上。
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游来。
全诗赏析唐人胡令能的这首《小儿垂钓》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真纯、无限童趣。
作者简介胡令能莆田隐者,唐诗人少为负局锼钉之业。
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
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
《小儿垂钓》(选自《全唐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他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小儿垂钓作者:【胡令能】年代:【唐】体裁:【七绝】类别:【未知】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唯恐怕鱼儿被吓跑他不敢大声应答。
〖点评〗这首诗注重塑造形象,贴近生活,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很少,因而显得可贵。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小儿垂钓古诗小儿垂钓古诗意思和赏析(精选3篇)
小儿垂钓古诗小儿垂钓古诗意思和赏析(精选3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 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以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帮家人们找到的3篇小儿垂钓古诗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
小儿垂钓全文篇一蓬头稚子学垂纶1,侧坐莓苔草映身2.路人借问遥招手3,怕得鱼惊不应人4.词句注释蓬头:形容小孩可爱。
稚子:年龄小得、懵懂得孩子。
垂纶(lún):钓鱼。
纶,钓鱼用得丝线。
莓(méi):一种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问路。
应(yìng):回应,答应,理睬。
白话译文一个头发蓬乱得小孩子正在学垂钓,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得身影。
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因为不敢大声应答,唯恐鱼儿被吓跑。
整体赏析在唐诗中,写儿童得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一、二句重在写形:垂钓,第三、四句重在传神:问路。
一、二句,“蓬头”写小孩得外貌,突出了小孩得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垂纶”即题目中得“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得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得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学”是这首诗得诗眼。
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
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得意思。
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得心境相吻合。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得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得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得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得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得颇为理想得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得“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得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听问路,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得主语还是小儿。
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
《小儿垂钓》二年级上册背诵古诗集鉴赏
《小儿垂钓》二年级上册背诵古诗集鉴赏胡令能(785年-826年),唐代诗人,隐居圃田(河南中牟县),唐贞元、元和时期人。
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
所以接下来就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篇关于胡令能书写的古诗赏析吧。
【小儿垂钓】唐代: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译文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
注释蓬头:形容小孩可爱。
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理睬。
【小儿垂钓】创作背景本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小儿垂钓》是胡令能到农村去寻找一个朋友,向钓鱼儿童问路后所作。
【小儿垂钓】人物介绍胡令能(785-826年),唐诗人,隐居圃田(河南中牟县)。
唐贞元、元和时期人。
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
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4首。
唐贞元、元和时期人。
莆田隐者,唐诗人少为负局锼钉之业。
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
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
【小儿垂钓】赏析《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
“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西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小儿垂钓》原文及教案
西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小儿垂钓》原文及教案【导语】《小儿垂钓》这首诗描画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
孩子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
诗句通俗易懂,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儿形象,使人感到逼真、亲切,是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以下是无忧考网整理的(西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小儿垂钓》原文及教案),希望能让您的学习工作更上一新新台阶,帮助到您。
【原文】小儿垂钓【作者】胡令能【朝代】唐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一个蓬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稚、侧”,认识“纶”、“莓”,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遥招手、鱼惊、应”等词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话说出《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孩子的天真、可爱。
3、掌握“读一读、猜一猜、品一品、写一写”的学诗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默写全诗。
5、品味乡村生活,感受童年快乐,生成素朴情趣。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含义,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和童趣。
2、有感情地朗读,积蓄童年情愫,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品味古诗语言,抓住“蓬头”“遥招手”等词语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教学准备:1、让爸爸妈妈帮助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中的乐事。
2、鱼竿、小凳、补充材料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听说,咱们四年级1班的学生个个都是好样儿地,这不今天我就自告奋勇地要来给大家上一节课,大家欢迎我吗?掌声。
这么热情,那老师送给你们一组有趣的图片作为感谢吧!想看吗?看,鞋子进水了,却依然玩得——好玩吗?玩过吗?这是——有趣吗?同学们有过哪些快乐的童年回忆呢?来,告诉大家,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童年的快乐!同学们,你们喜欢钓鱼吗?你和家人朋友去钓过鱼吗?老师调查一下,钓过鱼的小朋友举一下手。
小儿垂钓古诗作者解释
⼩⼉垂钓古诗作者解释⼩⼉垂钓古诗作者解释 《⼩⼉垂钓》是唐代诗⼈诗⼈胡令能创作的⼀⾸诗。
此诗描写⼀个⼩孩⼦在⽔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通过典型细节的描写,极其传神地再现了⼉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和童趣。
以下是⼩编精⼼准备的⼩⼉垂钓古诗作者解释,⼤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垂钓 唐代:诗⼈胡令能 蓬头稚⼦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
路⼈借问遥招⼿,怕得鱼惊不应⼈。
译⽂及注释 译⽂ ⼀个蓬头发蓬乱、⾯孔青嫩的⼩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影。
听到有过路的⼈问路,⼩孩漠不关⼼地摆了摆⼿,⽣怕惊动了鱼⼉,不敢回应过路⼈。
注释 ⑴蓬头:形容⼩孩可爱。
稚⼦:年龄⼩的、懵懂的孩⼦。
垂纶:钓鱼。
纶:钓鱼⽤的丝线。
⑵莓:⼀种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⑶借问:向⼈打听。
⑷鱼惊:鱼⼉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理睬。
鉴赏 《⼩⼉垂钓》是⼀⾸以⼉童⽣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蓬头稚⼦”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路⼈向⼩⼉招⼿,想借问打听⼀些事情,那⼩⼉却“怕得鱼惊不应⼈”(怕惊了鱼⽽不置⼀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句,稚⼦,⼩孩也。
“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孩的幼稚顽⽪,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对这垂钓⼩⼉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野孩⼦头发蓬乱的`本来⾯⽬,使⼈觉得⾃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学”是这⾸诗的诗眼。
这个⼩孩⼦初学钓鱼,所以特别⼩⼼。
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为情景,如在眼前。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侧坐,⽽⾮稳坐,正与⼩⼉初学此道的⼼境相吻合。
这也可以想见⼩⼉不拘形迹地专⼼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长在阴湿地⽅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选择钓鱼的地⽅是在阳光罕见⼈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个鱼不受惊、⼈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所说“怕得鱼惊不应⼈”做了铺垫。
古诗小儿垂钓
古诗小儿垂钓古诗小儿垂钓《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1、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2、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3、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4、莓:一种小草。
5、苔:苔藓植物。
6、借问:向人打听。
7、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8、应:回应,答应。
9、映:遮映译文: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学着大人钓鱼,斜着身子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赏析: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作。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
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
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
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
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
稚子,小孩也。
“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
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
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
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
《小儿垂钓》古诗原文赏析
《小儿垂钓》古诗原文赏析《小儿垂钓》古诗原文赏析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儿垂钓》古诗原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
诗人通过描写典型细节,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
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
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画了垂钓小儿栩栩如生的形象,言辞流畅,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颇具生活情趣。
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小草。
苔:苔藓植物。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
映:遮映译文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学着大人钓鱼,斜着身子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赏析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
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
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
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
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
稚子,小孩也。
“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小儿垂钓二年级上册古诗
小儿垂钓【内容】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收录】收录在部编教材二年级语文上册。
【译文】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唯恐怕鱼儿被吓跑他不敢大声应答。
小二垂钓【古诗赏析】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儿在水边学钓的情景,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
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
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
稚子,小孩也。
“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学”是这首诗的诗眼。
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
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侧坐,而非稳坐,正与他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小儿垂钓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
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
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画小孩儿,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
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
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
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小儿垂钓古诗的意思和解释
小儿垂钓古诗的意思和解释原文: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诗意: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赏析:这首诗注重塑造形象,贴近生活,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很少,因而显得可贵。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
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
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
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
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小学古诗:《小儿垂钓》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小儿垂钓》原文译文赏析《小儿垂钓》唐代: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
【注释】蓬头:形容小孩可爱。
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理睬。
【赏析】《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
“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学”是这首诗的诗眼。
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
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用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仅仅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
小儿垂钓的意思
小儿垂钓的意思小儿垂钓的意思_小儿垂钓诗意《小儿垂钓》作者:胡令能原文: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1、蓬头:形容小孩可爱。
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2、莓:一种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3、借问:向人打听。
4、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理睬。
诗意:一个头发蓬乱、面孔稚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路人想问路,小儿向路人招招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赏析:《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着名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
“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学”是这首诗的诗眼。
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
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
古诗《小儿垂钓》释义译文
古诗《小儿垂钓》释义译文
古诗《小儿垂钓》释义译文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的诗作。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作。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古诗《小儿垂钓》释义译文,欢迎阅读。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小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
译文
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在学钓鱼,
斜身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
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作者简介
胡令能(785-826年),唐朝诗人,是莆田(今福建莆田市)人。
唐贞元、元和时期人。
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
钉铰”。
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非常浓,现仅存七绝4首。
莆田隐者,唐诗人少为负局锼钉之业。
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
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
西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小儿垂钓》原文及教案
西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小儿垂钓》原文及教案【导语】《小儿垂钓》这首诗描画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
孩子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
诗句通俗易懂,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儿形象,使人感到逼真、亲切,是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原文】小儿垂钓【作者】胡令能【朝代】唐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一个蓬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稚、侧”,认识“纶”、“莓”,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遥招手、鱼惊、应”等词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话说出《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孩子的天真、可爱。
3、掌握“读一读、猜一猜、品一品、写一写”的学诗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默写全诗。
5、品味乡村生活,感受童年快乐,生成素朴情趣。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含义,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和童趣。
2、有感情地朗读,积蓄童年情愫,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品味古诗语言,抓住“蓬头”“遥招手”等词语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教学准备:1、让爸爸妈妈帮助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中的乐事。
2、鱼竿、小凳、补充材料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听说,咱们四年级1班的学生个个都是好样儿地,这不今天我就自告奋勇地要来给大家上一节课,大家欢迎我吗?掌声。
这么热情,那老师送给你们一组有趣的图片作为感谢吧!想看吗?看,鞋子进水了,却依然玩得——好玩吗?玩过吗?这是——有趣吗?同学们有过哪些快乐的童年回忆呢?来,告诉大家,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童年的快乐!同学们,你们喜欢钓鱼吗?你和家人朋友去钓过鱼吗?老师调查一下,钓过鱼的小朋友举一下手。
(问没举手的学生):你们没钓过鱼怎么说喜欢钓鱼呢?看来同学们确实都喜欢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