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战略篇
三国演义中的战略与谋略
三国演义中的战略与谋略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一部极富盛名的经典文学作品,描绘了三国时期历史人物之间的斗争与战争。
这部作品中,许多著名的战略与谋略被展示出来,成为后代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本文将探讨三国演义中的战略与谋略,并分析其应用和影响。
一、诸葛亮的“空城计”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被誉为智者和谋略家。
在三国演义中,他展示了许多出色的战略和谋略。
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的“空城计”。
在蜀国与魏国作战期间,魏国将领司马懿攻打蜀国,但诸葛亮采用“空城计”,故意留下空城,表现出一副慌乱失措的态度。
这使得司马懿产生了疑虑,最终放弃了进攻。
诸葛亮通过这个计谋成功地保卫了蜀国的领土。
二、周瑜的“借东风”周瑜是三国时期吴国的重要将领,也是他的“借东风”计划闻名于世。
当时,吴国与蜀国合作进攻曹魏,但由于天气的不利,船队无法顺利前进。
这时,周瑜提出借助东风来克服困境。
他让手下将士默契地点燃火箭,欺骗敌人以为吴国船队准备了火攻。
这导致曹魏大军慌乱,最终周瑜借助顺风成功击败敌人。
这个计策展示了周瑜的智慧和军事才能。
三、刘备的“三顾茅庐”刘备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创始人兼君主,在夺取蜀地过程中也用到了巧妙的战略与谋略。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他三次拜访诸葛亮的“三顾茅庐”之计。
刘备意识到诸葛亮的才能和聪明才智,为了能够得到他的效力,他三次前往诸葛亮居住的茅庐,表示真诚的赞赏和请愿。
最终成功说服了诸葛亮加入自己,使得蜀国得到了宝贵的帮助。
四、曹操的“兵分两路”曹操是三国演义中魏国的重要统治者,也是一位战略家。
他在与敌对势力作战中采用了许多狡猾的战略与谋略,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的“兵分两路”。
在赤壁之战前夕,曹操率领大军进攻东吴。
为了避免被敌人围攻,他派遣周瑜的岳父太史慈和吕蒙等人进行偷袭,分割敌军的力量。
这个计谋成功地分散了敌人的注意力,为曹操争取到了战争的优势。
五、孙策的“连环计”孙策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创始人,他在夺取江东地区时采用了许多勇猛和狡猾的战略。
三国演义中的战略与谋略大全
三国演义中的战略与谋略大全三国演义中的战略与谋略大全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三国演义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艺术专著”,它以战争为背景,描绘了三国时期(公元184-280年)的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智勇较量。
《三国演义》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战略与谋略,这些战略与谋略不仅仅是一种应对战争的策略,更是智者英雄们的智慧结晶。
本文将从攻城略地、搢勾抉择、百战百胜、破敌制胜等方面,介绍《三国演义》中的战略与谋略大全。
攻城略地:在三国演义中,攻城略地是各方势力争夺地盘、巩固势力的重要战略。
蜀国刘备攻打汉中,以刘备的智谋和周瑜的兵力,成功攻占了临渭城,从而拥有了稳定的后方,为其统一中原立下了基础。
搢勾抉择:谨慎从事决策是《三国演义》中各方势力领导者们的共同特点。
在面对重大抉择时,他们往往会权衡利弊,分析形势,做出明智的决定。
赤壁之战是其中的经典之一。
诸葛亮和孙权在分析形势后,通过放火引诱曹军,最终获得了重大的胜利。
百战百胜:在战争中,英雄们的战略与谋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关羽的“过五关斩六将”就是典型例子。
关羽利用敌方将领的傲慢自大,将计就计,最终战胜了敌人,赢得了胜利。
这一成功的战术无疑展示了关羽的智谋和勇猛。
破敌制胜:在战争中,破敌制胜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三国演义》中的各个势力都有各自的独特战术。
以魏国曹操为例,他善于埋伏和奇袭,凭借此能力屡次破坏敌军阵型,取得了不少战争胜利。
同时,刘备也运用了类似的战术,充分发挥斩将之能,破坏敌军士气,最终获得胜利。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中的战略与谋略极为丰富多样,它们的应用与实践在历史中亦得到了充分证明。
无论是攻城略地、搢勾抉择、百战百胜还是破敌制胜,这些战略与谋略都确保了各个势力在战争中的胜利,为历史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战略与谋略展现了中国古代英雄们的智慧和勇气,它们鲜明地体现了军事智慧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
通过对这些战略与谋略的研究和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战争文化,从中汲取智慧与灵感,为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启示。
三国演义中的智谋与战略分析
三国演义中的智谋与战略分析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紧凑的故事情节和精妙的智谋战略而广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从智谋和战略两个方面对其中的重要事件和角色进行分析,旨在探索其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和故事魅力。
智谋分析1. 草船借箭草船借箭是刘备利用自己闲置不用的渔民船只成功向孙权借到大批兵器箭矢,展示了他高超的策略能力。
这个事件体现了刘备善于善于运用资源优势,细心观察局势,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2. 空城计空城计是诸葛亮在攻打魏国时使用的一种计策。
他利用假装城池守备松懈,并放出虚假消息吸引敌人进攻,最终通过智慧化解危机。
这个事件展示了诸葛亮的智力和巧妙的心计。
3. 木牛流马曹操在对付蜀国时使用了木牛流马,将大量粮草运送到前线。
这不仅保证了军队的补给,还有效迷惑了敌人,并最终取得战略上的胜利。
这个事件突显了曹操对物资运输和军事资源管理的巧妙利用。
战略分析1.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次战役,刘备与孙权联合击败了曹操。
孙刘两方采取火攻策略,并充分利用地理优势作为胜利关键。
这场战役展示了领导者在决策时需要考虑全局因素和巧妙运用资源,以及敏锐判断形势并做出正确决策的重要性。
2. 十面埋伏关羽在被困于麦城时遭到曹操派遣安排扈从五百多里路而来袭击,但关羽凭借着自身威信择在逼近范围内举行投降会议,借机发动反击解困。
这个事件突显了关羽的个人英勇和善于利用敌人弱点的战略。
3. 安平之战赵云在安平之战中单骑救出刘备被围困的局面,体现了其忠诚、勇敢无畏的精神。
这场战役也展示了将领在紧急情况下要有果断决策和执行行动计划的能力。
结论《三国演义》中智谋与战略的运用是其故事与人物形象深受观众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草船借箭、空城计、木牛流马等事件分析可以看到刘备、诸葛亮和曹操等角色所展现出来的智慧与棋差秀招;而赤壁之战、十面埋伏、安平之战等战略分析又启示我们领导者在决策时需要全面考虑并合理运用资源且保持灵活性,以达到最佳效果。
三国演义智谋与战略的历史篇章
三国演义智谋与战略的历史篇章曰者,三国时代,乃中国历史上最为壮阔与深沉之时代。
其智谋与战略之历史篇章,承载了诸多令人敬畏的历史人物与其丰功伟绩。
今当回顾当时之风云际会,一同领略他们智勇之间的精彩对决。
刘备与诸葛亮,以“仁者之师”为核心理念,致力于维护社稷与人民的安宁。
刘备仁厚宽容,得四方归心,而诸葛亮则智计百出,善于制定长远谋略。
在他们的合作下,战略布局以托孤之计为中心,在形势不利之时便使诸葛亮将草船借箭之计告诉曹军,令曹操产生疑窦并丧失威势。
其后又聪明利用东朝蔡瑁,使百万兵马束手无策。
这些巧妙的计策让曹军陷入深渊,而刘备与诸葛亮则趁机发展壮大,最终成功建立了蜀国。
而对于孙权与周瑜,他们以“文治武功”为核心,善于利用外交手段与军事战略相结合,助他们在竞争激烈的三国时代中生存与发展。
孙权为人谋略深远,能见机行事,在红树林之战中,他以七军夜袭曹军船队,令曹操退却,为赤壁之战奠定了基础。
而周瑜则以精湛的军事才能著称,他熟悉地理地形并运筹帷幄,最终在赤壁之战中将曹操水军彻底击溃。
孙权与周瑜的合作令他们实现了东吴的独立,成为了与蜀国和魏国并立的一方势力。
曹操则是三国时代的军事家与政治家兼具的明主,他善于用兵,能将兵力分割调度。
曹操善于抓住机会,用鹿死谋皮之计,成功消灭了吕布。
他还采用火攻之计攻破了袁绍的千军万马,从而巩固并扩大了自己的势力。
在政治上,曹操推行了多项改革政策,使人民得到了实惠。
然而曹操在追求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始终无法摆脱心系天子之责,这也使得他无法实现最终的胜利。
三国演义中智谋与战略的历史篇章,展示了历史人物之间的较量与智慧。
无论是刘备与诸葛亮的仁德之策,还是孙权与周瑜的外交与军事协同,又或是曹操的机智与胆识,都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启示。
同样地,这一篇章也告诉我们,智谋与战略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
在当今社会,各个领域都需要有人才能够制定明智的策略与规划,并有勇气去实施与推动。
无论是商业竞争、政治治理还是国际关系,智谋与战略的运用在其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 精修订
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内容简介]《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一书的成功,和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市场化进程紧密相联。
《三国演义》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集大成者,包含了丰富的文韬武略,这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事情。
同时,《三国演义》所描写的是具有社会结合形态的各种人类活动,诸如政治的、军事的、外交的,这正是管理产生的组织土壤。
因此《三国演义》中蕴涵了普适于其他共同活动的管理原理、管理思想、管理智慧等,具有永久的管理学理论价值。
一、战略篇1、不谋万世,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不足谋一域——高度重视战略经营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极为动乱纷争的年代。
当时东汉政权没落,农民起义蜂起,政权迭相更替,群雄逐鹿天下,特别是逐渐强大的曹操、孙权和刘备之间,展开了尖锐复杂的政治较量,进行了此起彼伏的军事斗争。
这些政治、军事集团之间,时或朋比勾结,时或互相攻讦;时或刀戎相见,时或杯酒言欢;彼此存在着多方面、多层次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和矛盾。
在惊心动魄的政治风云和你死我活的战争中,任何不求进取、因循守旧、优柔寡断、模棱两可,都会坐失良机;任何心中无数、粗枝大叶、考虑欠周、仓促决断,都会招致惨重损失。
可以说,举手投足之间,决定荣辱成败,关系着身家性命。
因此,重视决策,善于决策,是“三国”中许多人的共同特点。
《三国演义》中,明确地提出了“决策”的概念。
这要比“决策”概念在西方正式提出,早了数百年之久。
尤其是“三国”中的一些杰出人物,胸怀全局,目光远大,能够从全局上、长远上思考问题,善于处理大的方面的关系,能够在变动中把握局势发展的大方向,争取战略上的主动和优势,因而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做成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一部《三国演义》,描写了不少战略决策成功的壮举。
刘备在没有得到诸葛亮之前,落魄不遇,屡遭挫折,不得已投奔荆州刘表,后经水镜先生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
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也是一部描写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战争与政治斗争的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人物众多,情节曲折,揭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性的复杂性。
与此同时,精明的经营战略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一大看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三国演义中的经营谋略,并将其与现实中的商业管理进行对比。
首先,三国演义中的角色展示了各种不同的经营态度和策略。
刘备作为蜀国的创始人和领袖,以仁义之道为准则,强调道义和忠诚。
他重视培养人才,注重赏罚分明,并通过与其他国家的联合来保持稳定。
与之相反,曹操则采取了强势的政策,以权谋和军事力量为基础,追求统一天下的目标。
而孙权则通过外交手段和平衡策略,保持吴国的独立地位。
这些不同的经营谋略反映了不同领导者的性格和价值观。
其次,三国演义中的经营谋略与现实中的商业管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在商业管理中,选择适当的战略是成功的关键之一。
刘备的仁义道德观念可以与现实中的“道德经营”相对应。
在现代商业中,道德经营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遵循道德规范,注重员工福利、社会责任和诚信经营。
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和与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企业可以建立良好的声誉,树立品牌形象。
曹操的权谋和军事力量可以与现实世界中的“竞争战略”相对应。
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需要制定具有竞争力的战略,寻找市场的机会,并通过创新和技术优势来抵御竞争对手的挑战。
这种战略需要领导者有强烈的决心和在市场上占据优势的能力。
孙权的外交手段和平衡策略可以与现实世界中的“合作战略”相对应。
在全球化的商业环境中,企业需要与其他企业、政府和组织进行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和利用机会。
通过合作可以共享资源和经验,提高市场影响力,实现互利共赢。
三国演义中的经营谋略也提供了一些宝贵的教训和借鉴。
首先,领导者的品质和能力对组织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刘备的仁义道德和孙权的外交手段使他们能够通过合作和稳定来实现长期发展。
其次,企业需要灵活地调整战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就像曹操在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策略一样。
三国演义智谋与战略
三国演义智谋与战略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通过对三国时期各个角色之间智谋与战略的展示,为读者描绘了一个纷争不断的时代。
而正是这些智谋和战略的应用,使得三国演义成为一个精彩而引人入胜的故事。
本文将从几个关键角色的智谋和战略展开论述,带领读者深入探索这个时代的历史和人物。
1. 刘备的初出茅庐刘备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通过他的智谋和战略,使得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地方势力逐渐崛起为蜀汉的创立者。
刘备沉稳睿智,懂得集思广益,能够善于利用他人的智慧和才能。
例如,在刘备初到荆州时,他拜访了当时的荆州刺史刘表,并借助刘表的力量确立自己在当地的地位。
而后,刘备又亲自前往四处游历,结交各路英才。
2. 孔明的奇谋孔明是三国演义中蜀国的谋士,以其卓越的智谋和深思熟虑的军事战略而著称。
他为刘备出谋划策,建立了“七擒孟获”的威名,使得南蛮地区纳入了蜀汉势力范围。
此外,孔明还利用火烧赤壁之战,彻底摧毁了敌军实力。
3. 曹操的谋略曹操是三国演义中魏国的主要人物,他军事政治两手抓,智勇双全。
在整个故事中,曹操常常以多变的策略和谋略击败敌人,展现了他的杰出智慧。
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他设计诱使袁绍攻击白马、转战官渡,使得袁绍的实力大打折扣。
4. 孙权的明智决策孙权是三国演义中吴国的创立者,在故事中也展示了出色的智谋与战略。
例如,孙权以筹谋江东,与刘备联手对抗曹操,确保了自己在地方上的稳定地位。
此外,他还通过利用吕蒙的才能,成功夺取荆州,为自己的势力扩张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5. 赵云的英勇智略赵云是刘备麾下武将中的佼佼者,而他同时也展现了卓越的智略。
赵云在三国演义中多次以英勇战斗和智谋打败敌人的形象呈现。
例如,在合肥之战中,赵云借助地理优势和敌军的追逐,巧妙地引诱张郃,最终战胜敌人,将危机转化为胜利。
通过以上几个关键角色的智谋与战略,在三国演义中展示了古代战争中智慧和策略的重要性。
他们的出色表现,不仅让我们认识到一个时代的英雄,也给我们带来了智慧和启示。
三国演义与经营学谋略
臣 励 耳 战才 天
四
亦 择 君 ”
谈 人 才 流 动
当 今 之 世 , 非 但 君 择 臣 ,
与 人 尽 其 才
——
请 将 须 行 激 将 法 ”
激
”
孜 孜 以 求 用 人 艺 术
兵 不 在 多 , 在 于 调 遣
性 口 号
便 可 以 ”
选 才 用 才 的 一 条 挑
不 忠 不 孝 不 要 紧 , 只 要 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
• [内容简介] 《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一书的成功,和
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市场化进程紧 密相联。《三国演义》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集大 成者,包含了丰富的文韬武略,这在中国是家 喻户晓的事情。同时,《三国演义》所描写的 是具有社会结合形态的各种人类活动,诸如政 治的、军事的、外交的,这正是管理产生的组 织土壤。因此《三国演义》中蕴涵了普适于其 他共同活动的管理原理、管理思想、管理智慧 等,具有永久的管理学理论价值。
点势螺趋中战失
审
——
制胜逢识诈人”防间识诈,因强中自有强中手,用诈”善败不亡,退中求胜善进为能,善退亦为”抓住根本,信誉制胜攻心为上”,“心战为雨,借力制胜借”字的妙用呼风树上开花,造势制胜兵有先声而后实者”滴,积微制胜撮土成城奏奇功不辞”风险分担,多角制胜十面埋伏”和“犄角之旋上升,迂直制胜先知迂直之计者胜”利避害,扬长制胜从吕蒙不争徐州谈起兵力,重点制胜千里送人头的用心集?后发制人,治气制胜陆逊为什么迟迟不出”兵贵神速,以快制胜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突出特色,以奇制胜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时度势,以变制胜贾文和料敌决胜”的启示
预 测 是
大 梦 谁 先 觉 ? 平
经 营
三国演义中的战略与谋略
三国演义中的战略与谋略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历史背景而闻名于世。
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战略与谋略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三国演义中的战略与谋略进行分析。
首先,三国演义中的战略与谋略体现了智慧与智谋的较量。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刘备、曹操、孙权等,都是具有高度智慧和战略眼光的人物。
他们通过巧妙的计谋和战略部署,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也在政治上赢得了人心。
例如,曹操以其出色的谋略和统一大局的能力,成功地建立了魏国,并成为了当时的权力核心。
而刘备则通过联合各方势力,共同抵抗曹操的侵略,最终建立了蜀国。
这些角色的智慧与智谋的较量,使整个故事充满了悬念和戏剧性。
其次,三国演义中的战略与谋略展现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曹操以权谋为主导,追求统一天下的目标。
他善于利用各种手段,包括间谍、谍报、联姻等,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而刘备则以仁义为核心,追求天下太平的理想。
他注重人民的利益,以德行和仁爱感化人心。
孙权则更加注重稳定和发展,他通过灵活的外交手段和联合各方势力,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这些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使得三国演义中的战略与谋略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再次,三国演义中的战略与谋略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
在东汉末年,政治腐败、战乱频繁,社会秩序混乱。
在这个背景下,各方势力为了争夺权力和资源,不得不采取各种战略与谋略。
小说中的战争、政治斗争和外交手段,都是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而展开的。
通过对这些战略与谋略的描写,三国演义不仅展示了当时的历史风貌,也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思考和观察。
最后,三国演义中的战略与谋略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和思考。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虽然是虚构的,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战略思维却可以为我们所借鉴。
例如,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我们可以学习刘备的仁爱和团结精神,通过联合他人的力量来克服困难。
论三国演义中的经营谋略
论三国演义中的经营谋略一,战略篇1.不谋万世,不足谋全局;不谋全局,不足谋一域——战略经营早在刘备三顾茅庐之际,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三分决策”中提到“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
若能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
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提出漂泊半生的刘备想也不敢想的战略经营,虎踞荆襄,跨有巴蜀,东和孙权,北据曹操,与魏,吴三足鼎立,终使刘备成为可与曹操,孙权抗衡的一方霸主。
战略对于一个政治、军事集团,既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又是举足轻重的大事。
它可以转危为安,易强弱,变多少,化喜悲,为成功者高唱胜利的凯歌,为失误者奏起呜咽的哀乐。
这些犹如晨钟暮鼓,永远值得后人警醒。
战略的重要,同样存在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之中。
作为一个企业领导,必须把自己的目光从内部扩大到外部,从眼前延伸到长远,系统地、发展地进行思考。
所谓战略经营,不仅仅是说企业各个部门的管理者和一般职工都要自觉地围绕着战略目标,进行开拓性的工作,而不能停留在维持日常的经营管理和生产上;尤其是要求企业高层次管理者把自己的主要精力用于思考战略,制定战略,推行战略之上。
2.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战略预测1)通过信息进行预测:诸葛亮是善于决策、精于决策的人物,但是他的每次正确决策,都是建立在充分、准确、及时地掌握客观情况的基础上。
在许多次战斗之前,他或者派出“细作”、“探子”,或者利用降将俘兵,或者亲历实地调查敌方兵力部署,探听敌方将领的素质、本领、心理,观察地势地形,然后制定有利的作战方案,从而击败敌人。
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白河决水,智料华容,三气周瑜,痛哭庞统,汉水退敌,智取汉中,八阵图,七擒孟获等等无一不体现他的战略预测。
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二》
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二》二、较量篇1、“贾文和料敌决胜”的启示--审时度势,以变制胜三国时代,军阀纷争:三国抗衡,政治气候险恶莫测,战场局势变化万千。
可以说一会儿是平湖秋月,云淡风轻,瞬息间又电闪雷鸣,风云突变。
任何一个政治军事集团或个人,要生存、要发展、要取胜,首先要能审时度势,《三国演义》开卷第一句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讲的就是审势;其次必须因情措法,主动谋变。
书中第18回有一段"贾文和料敌决胜"的故事,说的是曹操正在西南前线与刘表、张绣作战,荀彧从许昌来信告知,袁绍要兴兵进犯许都,曹操心慌,下令回兵。
张绣得知后就要追赶,贾诩阻止道:"不可追也,追之必败。
"刘表不信,力劝张绣追赶,结果大败而回。
这时贾诩却建议:"今可整兵再往追之。
"刘表、张绣表示怀疑。
贾诩断言:"今番追去,必获大胜;如其不然,请斩吾首。
"张绣依言而行,果然大胜一场。
刘表后来请教贾诩,贾诩解释道:"此易知耳。
将军虽善用兵,非曹操敌手。
操军虽败,必有劲将为后殿(指行军时的后卫部队--引者注),以防追兵;我兵虽锐,不能敌之也,故知必败。
夫操之急于退兵者,必因许都有事;既破我追军之后,必轻车速回,不复为备;我乘其不备而更追之,故能胜也。
" 在这里,预知敌我,以变制变,是贾诩取胜的妙诀。
《三国演义》中这样一类例子不胜枚举。
诸葛亮的"增灶退司马",是针对司马懿多谋多疑的病态心理,以弱示强;陆逊为夺回荆州,却利用关羽的目空一切,卑词奉承,以强示弱。
曹操濮阳破吕布,是看准吕布的勇而无谋,使用的是"诈死";"死诸葛能走生仲达",依然是利用司马懿的病态心理,使用的是"诈活"。
"司马懿克日擒孟达",因敌粮多兵少,贵在以快取胜;司马懿战败公孙渊只因"贼饥我饱"要在按兵不动。
三国演义中的经营管理思想
《三国演义》中的经营管理思想一、用人思想:得士者昌,失士者亡三国中,西蜀政权的建立、发展和衰亡的过程,尤为突出地反映了这一点。
刘备在三顾茅庐之前,虽胸怀大志,但因得不到贤才的辅佐,一直确定不了夺取天下的奋斗策略。
从他投靠公孙瓒到归曹操,顺袁绍,依刘表,可见当时其处境是十分狼狈的。
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之后,才使刘备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西蜀政权刚建立时,文有诸葛亮、法正等谋臣,武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等虎将,此时可以说是西蜀的鼎盛时期。
然而,随着荆州失、关羽死,许多老臣相继亡故后,蜀国便开始逐渐地走向了衰败。
特别是诸葛亮星陨五丈原之后,西蜀败亡的趋势也就确定了。
西蜀的灭亡纵然是有许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原因,但应当看到,人才缺失是最关键的一点。
曹操当权时,身边聚集着荀彧、郭嘉、荀攸、程昱等人,形成了一个智囊团。
曹操死后,又出现了司马懿、邓艾、钟会等深藏韬略之人。
东吴孙权先是有周瑜、鲁肃辅佐,后有吕蒙、陆逊等人才出现,所以能鼎立江东很长时间。
在西蜀的发展过程中,请出诸葛亮可以说是西蜀走向兴盛的转折点,正所谓“得一人者可以安天下”。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找到真正的贤才,是企业保持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治理思想:不计得失,以信为本在蜀军与司马懿的对决中,诸葛亮认为统一中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便听从杨仪的建议实施“分兵轮战”策略,即是将兵力一分为二,以百日为限,循环相转。
有一次,蜀、魏两军相持于卤城一带,蜀军正准备两兵换班交接,却接到探子飞报司马懿正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准备发起进攻。
在新军未到,老兵欲行,敌人即将发起大规模进攻的关键时刻,杨仪极力劝阻诸葛亮让换班的军队留下来退敌,等新兵到了再让他们离去。
诸葛亮却说不可以,用兵命将要以信为本,既然有令在先了,怎么可以失信呢?况且这些士兵都已经做好回家的准备了,他们的父母、妻子、孩子都在家里期盼着他们回家,今天即使是有再大的困难,也必须让他们启程回家。
于是便吩咐下去,让士兵立刻出发回家。
三国演义中的权谋智慧与战略策略
三国演义中的权谋智慧与战略策略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三国演义》中,权谋智慧与战略策略贯穿始终,塑造了众多深具智慧和韬略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通过巧妙运用权谋和战略,展示了他们过人的智慧与谋略,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与教训。
一、刘备的仁德与权谋刘备作为“仁义之君”,在权谋之中表现出独特的智慧。
他以其仁爱之心吸引了许多有才之士,如诸葛亮、刘禅等,形成了强大的势力。
他智慧的体现在于他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权谋策略,以巩固自身的地位。
例如,在夺取益州之战中,他采用了空城计,以虚张声势来获得敌方的错判,最终成功夺取了益州。
通过刘备这一形象,我们看到了仁德与权谋相互结合的智慧和谋略的力量。
二、曹操的威严与权谋曹操作为一个雄才伟略的军事统帅,善于运用权谋与战略。
他以其威严与果断的形象,建立了强大的曹魏政权。
他深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战略道理,注重合理调配资源和控制节奏。
在对付刘备时,他利用曹丕执意迎娶刘备之妻,一方面消解了刘备与关羽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加深了曹魏和刘备的对立,使曹操获得了更大的政治利益。
曹操以其权谋智慧和战略策略,成功地统一了北方,并对抗了南方的孙权,成为三国中最强大的势力。
三、诸葛亮的智谋与权谋诸葛亮作为刘备的谋士,被誉为“卧龙”,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权谋策略,为刘备建立了强大的基业。
他以巧妙的计谋解决了许多危机和困境,如火烧赤壁、诸葛连环计等。
诸葛亮善于分析形势和把握时机,在刘备面临孙权的进攻时,他提出了“借刀杀人”的计策,即利用东吴的力量来削弱曹魏,达到自身安全的目的。
诸葛亮以其智谋与权谋的双重力量,成为了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也是智慧与谋略的典范。
四、孙权的稳重与权谋作为东吴的创立者,孙权展示了与曹操和刘备不同的权谋智慧。
他的稳重与沉着,使他在乱世之中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与发展。
他善于运用外交手段,以巧妙的外交策略缓和了与曹操和刘备之间的矛盾。
在赤壁之战后,他利用周瑜的策略,联合刘备,共同对抗曹魏,使东吴在乱世中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和发展空间。
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战略篇
《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战略篇不谋万世,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不足谋一域——高度重视战略经营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极为动乱纷争的年代。
当时东汉政权没落,农民起义蜂起,政权迭相更替,群雄逐鹿天下,特别是逐渐强大的曹操、孙权和刘备之间,展开了尖锐复杂的政治较量,进行了此起彼伏的军事斗争。
这些政治、军事集团之间,时或朋比勾结,时或互相攻讦;时或兵戎相见,时或杯酒言欢,彼此存在着多方面、多层次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和矛盾。
在惊心动魄的政治风云和你死我活的战争中,任何不求进取、因循守旧、优柔寡断、模棱两可,都会坐失良机;任何心中无数、粗枝大叶、考虑欠周、仓促决断,都会招致惨重损失。
可以说,举手投足之间,决定荣辱成败,关系着身家性命。
因此,重视决策,善于决策,是“三国”中许多人的共同特点。
《三国演义》中,明确地提出了“决策”的概念。
这要比“决策”概念在西方正式提出,早了数百年之久。
尤其是“三国”中的一些杰出人物,胸怀全局,目光远大,能够从全局上、长远上思考问题,善于处理大方面的关系,能够在变动中把握局势发展的大方向,争取战略上的主动和优势,因而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做成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一部《三国演义》,描写了不少战略决策成功的壮举。
刘备在没有得到诸葛亮之前,落魄不遇,屡遭挫折,不得已投奔荆州刘表,后经水镜先生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诸葛亮在与刘备首次会面时,首先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大势,指出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接着,简明扼要地说明了荆州和益州的重要战略地位,最后告诉刘备,欲成霸业,应该“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
这便是为古今称道不绝的隆中决策。
在这个著名决策中,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措施,还有实现目标的几个战略阶段。
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
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战略篇后人对隆中对策的高度评价:“一对足千秋。
”管理见诸于不同层次,起具体要求是不同的。
高层次的管理者首先是“决策人”。
做好决策,特别是做好企业的战略决策,是高层次管理者的主要职责。
第一章“不谋万世,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不足谋一域”——高度重视战略经营决策登上系统科学理论的高峰,仅仅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
但是人类的决策行为和决策思想并非自今日始,决策的重要性也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
在我们民族的光辉历史上,早有一些出色人物,论及了“定计”、“决断”的重要性。
这些概念,正是现代所说的“决策”的近义词。
还有不少人一试身手,写下了千古传扬的决策篇章。
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极为动乱纷争的年代。
当时东汉政权没落,农民起义蜂起,证券跌向更替,群雄逐鹿天下,特别是逐渐强大的曹操、孙权和刘备之间,展开了尖锐复杂的政治较量,进行了此起彼伏的军事斗争。
这些政治、军事集团之间,时或朋比勾结,时或互相攻讦;时或刀戎相见,时或杯酒言欢;彼此存在着多方面、多层次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和矛盾。
在惊心动魄的政治风云和你死我活的战争中,任何不求进取、因循守旧、优柔寡断、模棱两可,都会坐失良机;任何心中无数、粗枝大叶、考虑欠周、仓促决断,都会招致惨重损失。
可以说,举手投足之间,决定荣誉成败。
关系着身家性命。
因此,重视决策,善于决策,是“三国”中许多人的共同特点。
《三国演义》中,明确地提出了“决策”的概念(入第38回的标题有“定三分隆中中决策”,第44回里诸葛亮曾告诉周瑜说:“孙将军心尚未稳,不可决策也。
”),这要比“决策”概念在西方正式提出,早了数百年之久。
尤其是“三国”中的一些杰出人物,胸怀全局,目光远大,能够从全局上、长远上思考问题,善于处理大的方面的关系,能够在变动中把握局势发展的大方向,争取战略上的主动和优势,因而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做成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一部《三国演义》,描写了不少战略决策成功的壮举。
刘备在没有得到诸葛亮之前,落魄不遇,屡遭挫折,不得已投奔荆州刘表,后经水镜先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智谋与战略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智谋与战略三国演义是一部经典的历史小说,以三国时期为背景,展现了三国鼎立的历史事件和众多英雄人物的智谋与战略。
在这部小说中,智勇双全的主要人物们通过巧妙的策略和战术,展现了他们卓越的智谋和战略思想。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对其中几位杰出的角色进行分析,了解他们在战争中的智谋和战略的运用。
1. 蜀国刘备与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一位具有强烈民族责任感的君主,而诸葛亮则是他的谋士和智囊。
刘备以德行吸引人才,而诸葛亮则通过智谋支持刘备的统治。
他们的合作关系展现了智谋与战略的完美结合。
诸葛亮被赞誉为“卧龙”,他善于用计策战胜强敌。
在南征中,他设计了连环计与诸葛连环计,使得曹操的大军在五丈原伏击而亡。
他还通过空城计成功阻挡了孟获等敌人的攻击。
这些战略的成功运用不仅展现了他的智慧,也赢得了刘备和蜀国的胜利。
2. 魏国曹操与荀彧曹操是三国时期最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他的智谋与战略为魏国的崛起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曹操身边,有一位才情出众的谋士,荀彧。
荀彧以忠诚、聪明、机智而闻名,他善于用计谋主持军国大事。
在赤壁之战前,荀彧劝告曹操不要轻敌,但曹操没有听取他的话,最终导致了曹军的失败。
然而,荀彧在败退时提出了献城计,成功脱身。
这个计谋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帮助曹操在失败中保住了骨干力量,为日后的挽回局势奠定了基础。
3. 吴国孙权与周瑜孙权是吴国的君主,而周瑜则是他的重要谋士和军事统帅。
孙权和周瑜的合作使得吴国在三国鼎立之局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巧妙地利用东风计和借箭计,造成了曹军西行的机会。
周瑜还通过与刘备的联合以及用计收服孔明等策略,巩固了孙权的地位,并为吴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周瑜在智谋与战略上的成功使得吴国能够在曹魏和刘备之间取得平衡,为吴国独立和稳定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其他的英雄人物也展现了卓越的智谋和战略思维,如司马懿、郭嘉等。
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之处,他们的智谋和战略为整个小说增添了不少色彩。
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
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内容简介]《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一书的成功,和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市场化进程紧密相联。
《三国演义》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集大成者,包含了丰富的文韬武略,这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事情。
同时,《三国演义》所描写的是具有社会结合形态的各种人类活动,诸如政治的、军事的、外交的,这正是管理产生的组织土壤。
因此《三国演义》中蕴涵了普适于其他共同活动的管理原理、管理思想、管理智慧等,具有永久的管理学理论价值。
一、战略篇1、不谋万世,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不足谋一域——高度重视战略经营?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极为动乱纷争的年代。
当时东汉政权没落,农民起义蜂起,政权迭相更替,群雄逐鹿天下,特别是逐渐强大的曹操、孙权和刘备之间,展开了尖锐复杂的政治较量,进行了此起彼伏的军事斗争。
这些政治、军事集团之间,时或朋比勾结,时或互相攻讦;时或刀戎相见,时或杯酒言欢;彼此存在着多方面、多层次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和矛盾。
在惊心动魄的政治风云和你死我活的战争中,任何不求进取、因循守旧、优柔寡断、模棱两可,都会坐失良机;任何心中无数、粗枝大叶、考虑欠周、仓促决断,都会招致惨重损失。
可以说,举手投足之间,决定荣辱成败,关系着身家性命。
因此,重视决策,善于决策,是“三国”中许多人的共同特点。
《三国演义》中,明确地提出了“决策”的概念。
这要比“决策”概念在西方正式提出,早了数百年之久。
尤其是“三国”中的一些杰出人物,胸怀全局,目光远大,能够从全局上、长远上思考问题,善于处理大的方面的关系,能够在变动中把握局势发展的大方向,争取战略上的主动和优势,因而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做成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一部《三国演义》,描写了不少战略决策成功的壮举。
?刘备在没有得到诸葛亮之前,落魄不遇,屡遭挫折,不得已投奔荆州刘表,后经水镜先生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诸葛亮在与刘备首次会面时。
首先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大势,指出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三国演义中的战略与策略分析
三国演义中的战略与策略分析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剧情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作为一部以三国时期为背景的历史小说,它展现了各方势力之间的斗争与争夺。
在这个战乱频繁的时代,战略与策略的运用成为了决定胜负的关键。
本文将从战略与策略的角度对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情节进行分析。
一、分析背景三国演义中的背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该时期以战争频繁、势力割据为特点。
各个势力为了争夺统一中国的权力进行了长期的战争。
在这样的背景下,战略与策略的运用成为了各方势力统治和生存的关键。
书中通过描写各个势力的军事行动,展示了不同角色的战略与策略的差异与优劣。
二、举例分析1.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一场战役,也是诸葛亮和周瑜合作的经典之战。
在这场战役中,曹操率领的北方势力与刘备与孙权联军进行了激烈的对抗。
曹操的战略是以优势兵力快速攻击敌军,但是他夸大伤兵的照顾,动摇了自己的士气。
而联军的策略则是采取火攻对曹军进行限制和削弱,最终取得了胜利。
2. 南蛮之战南蛮之战是刘备统治蜀汉时期的一场战役。
刘备采取的战略是使用外交手段与南蛮各部落建立联盟,通过提供资源和保护来换取他们的支持。
同时,刘备还派遣军队进入南蛮地区进行巡逻和剿灭敌军,有效地控制了南方的边境。
3. 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三国演义中曹操与袁绍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
曹操采取的战略是采取进攻的态势,充分利用自己的军事优势来打击敌军。
曹操还使用谋士荀彧的建议,夜袭敌军营地突袭袁绍的主营,使得袁绍的主力军士气低落,最终败亡。
三、分析结论通过对三国演义中战争情节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首先,战略与策略的差异会直接影响战争结果。
在赤壁之战中,曹操与联军采取了不同的战略与策略,最终导致了胜负的不同。
其次,战略与策略的灵活运用可以改变战局。
刘备在南蛮之战中利用外交手段建立了联盟,为自己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资源。
最后,军事指挥能力是成功的关键。
三国演义中的战略与谋略
三国演义中的战略与谋略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三国时期是一个备受瞩目的时期。
而《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精彩的故事情节和极具思想深度的描写,深受读者的喜爱。
其中,战略与谋略的运用成为整个故事的核心。
本文将分析《三国演义》中的战略与谋略,探讨其中蕴含的智慧和策略的演绎。
第一,战略1. 陆逊之火攻周瑜 -- 创造奇迹之火在赤壁之战时,周瑜利用东风运动,千方百计试图烧毁曹操的船只。
然而,曹操处心积虑,全力防备,周瑜的计谋几乎要功亏一篑。
这时,陆逊提出了用火攻的建议。
他派兵出战,堆放大量草木和油脂,并在湖上点燃。
当东风刮来,火焰蔓延,曹军大败。
通过这一战略,巧妙地利用了敌我双方的威力对比,化解了曹军的防守,最终取得了胜利。
2. 刘备出师决胜天下 -- 整合力量之道刘备作为刘备、关羽和张飞三兄弟的首领,他们的力量分散,难以与其他各路诸侯抗衡。
在卧龙诸葛亮的智慧引导下,刘备通过一系列合纵连横的手段,将四方英雄聚拢在他的旗下,形成强大的联盟。
刘备善于利用各种政治手段和外交策略,与其他诸侯建立联盟关系,最终实现了从黄巾之乱到建立蜀汉的伟大征程。
第二,谋略1. 诸葛亮之空城计 -- 虚实之间的诡计在对抗曹操的关键时刻,诸葛亮采用了空城计的策略。
他在汉中城洞中放出牛羊,掩盖兵力的实际数量。
曹操误以为诸葛亮只有寥寥几人,于是率军攻打。
这时,诸葛亮掌握了曹操军队的行动规律,采用连环计,使得曹军无法取得斩杀诸葛亮的机会,最终曹操被逼停止进攻,空城计成功。
2. 曹操之铜雀台献艳计 -- 以美人图谋天下曹操采用了铜雀台献艳计,以美人杨修的智慧,吸引了各路诸侯的注意。
诸侯中的韩浩、祢衡等人都因为美人而愿意效力于曹操。
曹操将他们任命为要职,并通过杨修的帮助,分化了敌对阵营,最终为自己争取了更多盟友和资源。
通过分析以上的战略与谋略,我们可以看到,《三国演义》中的智慧与策略是多样且巧妙的,这些战略与谋略的运用不仅体现了人物角色的智谋才智,也展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独特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战略篇郭济兴安李世俊著不谋万世,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不足谋一域——高度重视战略经营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极为动乱纷争的年代。
当时东汉政权没落,农民起义蜂起,政权迭相更替,群雄逐鹿天下,专门是逐步强大的曹操、孙权和刘备之间,展开了尖锐复杂的政治较量,进行了此起彼伏的军事斗争。
这些政治、军事集团之间,时或朋比勾结,时或互相攻讦;时或刀戎相见,时或杯酒言欢;彼此存在着多方面、多层次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和矛盾。
在惊心动魄的政治风云和你死我活的战争中,任何不求进取、因循守旧、优柔寡断、模棱两可,都会坐失良机;任何心中许多、粗枝大叶、考虑欠周、仓促决断,都会招致惨重缺失。
能够讲,举手投足之间,决定荣辱成败,关系着身家性命。
因此,重视决策,善于决策,是“三国”中许多人的共同特点。
《三国演义》中,明确地提出了“决策”的概念。
这要比“决策”概念在西方正式提出,早了数百年之久。
专门是“三国”中的一些杰出人物,胸怀全局,目光远大,能够从全局上、长远上摸索咨询题,善于处理大的方面的关系,能够在变动中把握局势进展的大方向,争取战略上的主动和优势,因而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做成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一部《三国演义》,描写了许多战略决策成功的壮举。
刘备在没有得到诸葛亮之前,落魄不遇,屡遭挫折,不得已投奔荆州刘表,后经水镜先生司马徽和徐庶的举荐,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诸葛亮在与刘备首次会面时。
第一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大势,指出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接着,简明扼要地讲明了荆州和益州的重要战略地位,最后告诉刘备,欲成霸业,应该“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
这便是为古今称道不绝的隆中决策。
在那个闻名决策中,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措施,还有实现目标的几个战略时期。
刘备闻言,茅塞顿开。
正是逐步实施了这一正确决策,刘备集团才得以绝处逢生,立稳脚根,日益进展,与先期建立的魏、吴政权鼎立天下,存在和连续了四十余年。
谈到赤壁大战前后的东吴将领,人们往往第一想到雄姿英发的周郎。
事实上,在东吴孙权的阵营中,战略意图最清醒的当属鲁肃。
历史记载,鲁肃年轻时就抱有大志,并对当时群雄逐鹿的形势,有清醒的认识。
他尽管生长在袁术治下的临淮东城,但当他看出袁术尽管临时强大,但终难长久时,便拒绝了袁术让他当东城长的邀请,毅然过江投奔了孙权。
《三国演义》按照史实记叙了鲁肃过江后为孙权谋划的重大战略决策。
他对孙权讲:“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
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变化)”,目前要乘北方混战多事的良机,“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能够讲,东吴政权的建立和扩大,正是执行了这一正确的战略决策的结果。
后来,在刘表新死,曹操大军南下的重要时刻,又是他审时度势,及时向孙权提出与刘备“同心一意,共破曹操”的正确决策。
为此,他主动奔跑于孙,刘之间:先是以吊丧为名,来到荆州,向刘备陈述孙刘结盟的重要性、迫切性,旋即又陪同诸葛亮过江,共商抗曹大计,力排众议,终于促成了孙刘联盟的形成,为赤壁之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外交基础。
东吴政权得以在危险中生存,依旧是同意了鲁肃的正确决策方案的结果。
之后,他为了“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使曹操多一个敌人,而东吴多一个朋友,想方设法缓和孙权、刘备以及周瑜、诸葛亮之间的矛盾,专门是在极为敏锐的荆州咨询题上,从中斡旋,坚持了孙、刘之间的联盟。
貌似苯伯事实上知识杰出的鲁肃,比起急功近利的周瑜,要计高一筹。
设想一下,如果没有鲁肃为东吴制定的正确的战略决策并尽力推行,诸葛亮三分天下的战略设想必定痛遭挫折,赤壁大战的历史将会重写,差不多建立的东吴政权怕早已向曹操递交了降表。
《三国演义》中的成功事例,有力地揭示了战略关于一个政治、军事集团,既是必须解决的咨询题,又是举足轻重的大事。
它能够转危为安,易强弱,变多少,化喜悲,为成功者高唱胜利的凯歌,为失误者奏起呜咽的哀乐。
这些犹如晨钟暮鼓,永久值得后人警醒。
战略的重要,同样存在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之中。
现代企业处在科技、经济、社会迅猛进展的时代,处在广泛分工、紧密协作、社会联系空前复杂的时代。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的企业治理差不多由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由执行型转变为决策型,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企业再也不能等待和依靠上级而必须能动地去适应时代的变迁,自觉地去符合市场的需要,勇敢地去迎接竞争的挑战。
作为一个企业领导,必须把自己的目光从内部扩大到外部,从眼前延伸到长远,系统地、进展地进行摸索。
也确实是讲必须解决战略咨询题。
经营战略确定以后,就将规定一个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经营方针,确定一个企业经营范畴和规模,选择企业的组织结构、治理体制等,从而从全然上阻碍全体职工的主动性,从整体上阻碍企业的工作秩序,从长远上阻碍企业的进展方向和盛衰存亡。
因此能够讲,经营战略是时代和商品经济进展的必定,是企业自身生存和进展的必要。
通观中外,重视经营战略差不多成为各国企业的趋势。
为了制定和实施经营战略,企业必须搞好战略经营。
所谓战略经营,不仅仅是讲企业各个部门的治理者和一样职工都要自觉地围绕着战略目标,进行开拓性的工作,而不能停留在坚持日常的经营治理和生产上;专门是要求企业高层次治理者把自己的要紧精力用于摸索战略,制定战略,推行战略之上。
应该明白,这正是一个高层次治理者工作中最为光辉辉煌的一部分。
战略经营的差不多因素有如下两个方面:谋全局现代企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和对外的开系统。
从内部看,其经营要素有人、财、物、技术、信息等,其经营环节包括供应、生产、销售;从外部看,它要服从于市场需求,考虑竞争对手,而这些又要受政治、经济、技术、文化、自然等众多因素的制约和阻碍。
因此,现代企业的整体综合性加大,“辐射半径”延长。
这就要求战略经营必须体现整体意识,宏观意识,甚至全球意识;既要有全局性,又要有层次性;既要高屋建瓴,统筹兼顾,全方位进行摸索,防止顾此失彼,显现遗漏;又要分清不同层次,区不轻重缓急。
《孙子兵法》中提出“经五事”、“校七计”,确实是全面地看待咨询题;而“五事”“七计”以“道”为首,又体现了战略摸索的层次性。
诸葛亮在隆中决策中,既分析了敌、我、友,考虑了天时、地利、人和;又区分了优势和劣势因素,规划了整体战略目标和分时期的目标。
那个地点有个如何认识和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咨询题。
全局是由一个个不同层次的局部所组成。
全局制约局部,而局部又阻碍全局。
在局部和全局发生冲突时,要能果断地舍弃局部,以抓住重点,保证全局;在局部可能导致全局失败时,又要高度重视局部,步步落实。
据守荆州虽是局部,但却是带全局性的战略咨询题。
关羽后来丢了荆州,对诸葛亮的战略造成重大打击。
谋长远现实是以后的基础,而来来是现实的进展;现实是立足点和动身点,而以后是着眼点和目标点。
一个企业在制定自已的战略方案时,只有立足现实,着眼以后,才能有所创新,才能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和进展,从而长期保持主动和领先,把握和赢得以后。
因此,战略经营要体现出以后意识和超越意识,树立“改日即今天”的观念。
诸葛亮的隆中决策,创下了后蜀数十年江山,因此,人们赞扬是“一对足千秋”。
谋长远第一要长远观看咨询题春秋时期的商人计然。
曾提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待乏原则,确实是强调不要只看眼前,而是看得远一些。
可见,“谋长远”是贯穿古今的经营原则。
谋长远必须作出长期安排战略经营还必须遵循两条差不多原则:理性原则从认识论的角度讲,经营战略是一种主观范畴。
所谓理性,确实是使主观自觉地、能动地与客观相统一。
一个企业的高层次治理者,在战略经营的过程中,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战略制订和执行达到那个境地。
战略经营符合这条原则者胜,违抗这条原则者败。
许多经营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一个企业的客观实际,包括如下一些方面:宏观的方针政策;社会的要求,专门是市场的需求;竞争对手的情形;资源供应者的情形;自身的条件和素养等。
战略经营中遵循理性原则,就要考虑符合不符合国家的要求、利益和进展;符合不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意愿和爱好;适应不适应自身的条件和素养;能不能在竞争中领先和取胜等。
还应该注意,客观情形是变化进展的,战略方案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并适时进行调整,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
概言之,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要顺应国家、社会和消费者的需要,有利于企业自身的生存和进展。
趋利原则所谓趋利,确实是要求本着“趋利避害”的思想,努力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遵循趋利原则,就要在战略经营中力求投入最少,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同时所冒风险最小;争取最大的成效,圆满实现战略目标;力求用最短的时刻取得最多的成效,也确实是讲效率要高。
理性原则和趋利原则是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和深入。
违抗了前者,战略就失去了科学的依据;违抗了后者,战略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三分割据纡筹策”,“先取荆州后取川”——谈战略目标目标是行动的永恒主题。
无目标,就无所谓决策,无所谓行动。
决策确实是在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行动目标之间求得动态的平稳,行动确实是为了达到目标而做出的主观努力。
唯有对期望目标有所奉献的决策和行动才具有价值。
目标是指挥曲,能够从方向上引导一个系统的行为,在实际中指导一个系统的行为;目标是和谐曲,能够沟通系统内部各部门、各环节的关系,保证内部各种力量的良好配合,达到上下左右的和谐平稳,实现系统的整体优化;目标是进行曲,能够鼓舞组织成员的士气,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在各种状态下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进行制造性的思维和活动,因此,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战略决策的目标。
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确定决策目标要体现如下一些原则:—是进取可行原则。
二是结构合理原则。
三是目标压缩原则。
四是目标具体原则。
五是目标调整原则。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决策目标,具有了高质量目标的要紧品质。
先成鼎足之势,然后再图中原,是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制定的两个时期战略目标,前者是近期的、低层的,后者是长期的、最高的。
两者之间层次清晰,结构合理。
这两个目标的提出,是建立在恰当地分析了曹操不可争、孙权不可图、刘表不能守、刘璋专门暗弱的天下大势以及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的自身条件等基础上的。
兴汉室、图中原是隆中决策的最高目标,提出那个目标,充分表现了诸葛亮高瞻远瞩的目光,不畏天命的胆略,披荆斩棘的进取精神。
在诸葛亮出山之前,他的几个好朋友都明确指出,诸葛亮“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要“斡旋天地,补掇天地,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
高超之至的诸葛亮,可不能看不到这种形势。